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6课·定功 | 涅盘经

涅槃经2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2194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涅槃经》的第六卷。

上节课的最后讲到了,真正的三果——「阿那含」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继续来看:

【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

有的人欺骗你,跟你宣称已经断灭了轮回、断灭了「三有」,已经无比自在了、已经解脱了。但是,当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显得非常地害怕,想方设法地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你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于死亡的那种怖畏之心,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三果「阿那含」。因为「阿那含」是「不来」果,什么是「不来」呢?他不再来轮回中了,已经证得了涅槃境界了,而且「阿那含」在欲界修道的一切见思烦恼全都断尽了,他断掉了欲界的一切烦恼、一切贪执,五欲六尘都断干净了,他怎么会如此地怕死呢?如果这样地怕死,证明他还以为真的有死亡这个「相」存在,他太著相了,他根本就没有断尽五欲六尘,他不是真正的三果「阿那含」。

真正的三果,他不会再染著五欲了,一切烦恼都断尽了,他也明白了「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死亡只是一个幻觉,我的本来面目一直都没变过。」所以,如果三果「阿那含」去世了,会去哪儿呢?真正的三果,他不会再来欲界天了,可能会去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在那边安处,或者在那边入涅槃,总之他不来欲界了,这是真正的三果。

所以有一些外道容易套用佛法的概念去欺诳众生,目的不是为了财,就是为了色,要么就为了美食,要么就是为了名利,去欺诳大众,大家不要轻易地上当。

怎样判断这个人是真的初果、二果,还是三果、四果?看《大涅槃经》第六卷:

【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

「阿那含」,就意味着「不来」了,说明轮回中让众生执著的一切已经无法让阿那含执著了,他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幻梦,他已经抽离出去了,就好像这里一片游泳池,他已经上岸了,这种感觉,这是「阿那含」。

「阿那含」是不还、不来的,像前面提到的人,是如此地迷失,比一般的不修行的、不学佛的迷失心还重,怎么可能是「阿那含」呢?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佛、是菩萨、是声闻、缘觉,还是小乘四果,一定以佛经为依据,因为佛经是佛讲的,整理佛经的人基本上都是大阿罗汉,所以佛经的准确性基本上不用质疑的,除非一些公认的伪经,我们就不用谈了。

有的师兄也知道,《楞严经》甚至《楞伽经》,都有一些不好的说法,但是没有谁说《大涅槃经》是伪经,对吧?你通过这部经去判断其它经是否是伪经,这部经又是佛最后讲的经——「临终的遗言」,岂不是最重要吗?一切佛经中的争议,怎么去判断对与错?通过《大般涅槃经》去判断。所有关于佛教的、关于佛经的争论,都以这部经为依据去判断,你就能判断得很准了,一个人临终了还说假话欺诳众生吗?无有是处。

【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然后佛陀也讲:三果为什么说是小乘圣人呢?(证得三果不容易了,脱离了五欲六尘不容易了,为什么说是小乘,不是大乘呢?)因为阿那含只顾自己走了,不回来了,那些「往返周旋」的圣人才叫菩萨。如果,(三果)阿那含走了一段时间,慈悲心大发,又回来了,他就成了菩萨,就得到了佛的授记,不久就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

前面佛一直在讲有四种人能够护持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前面都提到了三种人了,还有第四种人护持正法、建立正法,能够非常好地忆念正法,这第四种人是谁呢?「阿罗汉」。

【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

《大涅槃经》里对于「阿罗汉」的描述,也可以纠正我们过去的一些误解,过去我们很多人因为受一些民间故事的影响,就把「阿罗汉」看得很低,就觉得他们习气、烦恼都没断尽,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细节还存在,就经常围绕着「阿罗汉」来编故事,但实际上真正的「阿罗汉」是什么样子呢?「断诸烦恼」,「阿罗汉」彻底没烦恼了。如果我们周围有一位师兄或者师父,他自己跟你讲,或者你感觉到他是彻底地断了烦恼了,一丁点儿烦恼都没有了,那他就有可能是「阿罗汉」了,这是要调查的。

「舍于重担」,已经看清了轮回的本质,在「相」上讲,有重担,有相对轻点的担子,有苦有乐,这都是就着「相」来说的,但苦和乐都是梦嘛你做的一切不都是梦里的吗?当你意识到一切都是梦时,你当下就解脱,只要放下就解脱。

「逮得己利,所作已办」,「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我们经常知道的,形容「阿罗汉」的。自己解脱了,彻底解脱了,「所作已办」,圆满了。所以有的时候就说,阿罗汉已经证得了「无学」果位了,阿罗汉甚至不需要再去学习经典了,这是指的「自了汉」,只求自己了脱生死的阿罗汉,只要他解脱了,就不用再去学佛经了。但是,如果是菩萨就不一样,你为了给病人治病,你还是要广学「药方」的。

真正的阿罗汉相当于是「十地菩萨」了,这很重要啊,真正的大阿罗汉相当于十地菩萨了!「八地」就是「不动地」了,绝对不退转,那「十地」呢?

昨天,三号院不是有师兄也是引用世俗间的说法,说,有的罗汉喝醉酒了,神通消失了之类的话。我就讲:「真阿罗汉会喝醉酒吗?相当于十地菩萨啊。你想想,八地就不退转了,他怎么可能犯戒呢?」就算他示现喝酒,也不会醉,因为他的功力在那儿。你不可能灌醉一个真正的阿罗汉,除非他是假的阿罗汉,这点大家要注意,民间的很多说法是不符合佛经的,我们前面提到了,就连《佛陀》这部电视剧,或者有一些市面上疯传的电影,你仔细看,很多地方跟佛经还是有出入。当你把自己观想成释迦牟尼佛,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你就感觉「这个地方我不应该会这样讲话,我应该会那样讲话,这句话不太妥当。」甚至电视剧、电影里描述的古印度的风土人情,个别的细节上也是跟佛经有出入的。因为很多佛教相关题材的电视剧的导演或者编剧,他们未必是纯正的佛教徒,也未必读过很多的佛经,所以大家是能理解他们的。因为那是一个佛教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是佛经,所以不要因为看了电视剧、电影,就影响了你去理解佛经。

真正的大阿罗汉「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他已经相当于十地菩萨这么自在了。「随人所乐」,因为恒顺众生、教化众生的需要,什么样的色像,他都能示现,所以很多大阿罗汉也经常在我们身边的,只是你不知道。路边的一个乞丐,甚至一只流浪狗,都有可能是他的示现。如果你有幸供养了一位大阿罗汉(十地菩萨),你未来会怎样?我们知道,魔王波旬因为过去世供养了一尊辟支佛,他就生到了大自在天那儿去了,如果你有幸供养了一位大阿罗汉(十地菩萨),会怎样?你的未来一片光明灿烂,可能不到大自在天,那也很了不得的。所以各位师兄,有能力的情况下随缘方便作布施,没有坏处,万一供养了个大阿罗汉,你不就赚大了?你就省了很多世的修行功夫了。

所以,对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众生都要爱护,我们也强调过,对于植物也不要轻易地去伤害。你无心地走路踩到了草,那没办法,但不能有心地去做这些事情,说「这个草在这儿,我偏使劲踩它,发泄一下我的愤怒,我发泄我对社会的不满,我使劲踩它。」那就不对了。

听了这么久的经,大家都知道,不要有心地、刻意地去伤害众生,无心之过真的是难免的。在夏天当你呼吸的时候,有的时候有小虫子飞到你的鼻孔里、眼睛里,你一揉,它死了。你目的是什么?眼睛不舒服,你揉眼睛,虫子死了。你不是故意地要杀它,它自己命数已尽,跑到你眼睛里或者跑到你鼻孔里了,这就没办法了。所以,该懂得放空、放下的时候,就要放空、放下。如果你把一些无意的杀生也当作是自己无量的业障,那你就太过执著了。

你是恶还是善,「发心」是关键中的最关键。比如你在家里看到妈妈做饭,你跑过去帮忙端一碗汤,正好去端的时候,不小心烫到了妈妈的脚,你是无心之过,你没有害母之心,你想帮忙,却帮了倒忙,你的发心是善的妈妈会怪你吗?不会的佛菩萨会怪你吗?不会的因果法则会怪你吗?不会的。如果妈妈被烫到了,你还庆幸「烫得好」,或者一点愧疚感都没有,那就造业了。

佛法是很灵活的,也是超级人性化的,因为佛菩萨恒顺众生。一切一切是善是恶,以「发心」为最高标准。那么,我们没有「发心」做善的时候,顺手不小心利益了周围的众生,会有因果吗?会的,大家也明白,不小心就是心里是不善不恶的一种想法,但是顺手就利益了众生,那肯定也是有善报的,无论你是出于善心还是出于无心去做善事,都是挺好的,总比作恶强。

真正的阿罗汉,得到了「自在智」——大自在的智慧。你看,很多罗汉表情很夸张,是吧?这就是「自在智」的一个体现,很灵活的体现。如果每一位阿罗汉和每位佛菩萨的形像全都是正襟危坐,安坐在那儿打坐,眼皮下垂,就会显得有一些呆板,是吧?但是你看,有的时候佛菩萨会示现愤怒相,有的时候阿罗汉千奇百怪的造型,你会觉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甚至充满趣味性,这恰恰也是佛菩萨和阿罗汉们摄受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让你感觉,原来佛法还是挺有趣的,不是很死板的。所以,甚至很多小孩子都对佛法感兴趣,尤其对佛法的仪轨感兴趣。

一位北京的师兄,她的儿子六岁就成为小居士了,六岁就跟着去寺庙里拜佛、做功德。我们经常去寺庙也能见到小和尚看到了以后,感觉心中非常地柔软,也被打动了他们都是佛菩萨示现来摄受众生的。你不要小看很多小和尚,大菩萨也可能示现为小和尚所以你观一切都是佛菩萨,是没坏处的,能够让你时刻地提起恭敬心而不会有傲慢心。当你尊重一切,把自己放得很谦卑、很低很低的时候,你就靠近了大地佛了千佛名里也有大地佛

阿罗汉就是这样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善巧方便是非常多的,这才是真正的阿罗汉,这才是第四种能够护持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的人。

【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于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所以前面提到的这四种人都能够广泛地利益和怜悯世间的众生,会成为世间众生的依靠,会使人界和天界的众生得到安乐。哪四种人?这节课是提到了三果、四果,前面我们还提到了初果、二果。然后还提到了有一类人,他们虽然还没断除烦恼性,但是广学经论、认真持戒,又能够广作法布施等等,他们是我们世间安乐的一个依止之处,这四种人让人界、天界的众生能够常享幸福,在这四种人当中,有很多也是佛菩萨的示现,非常有趣。

所以说,这些人是人天中最尊、最胜的,「犹如如来,名人中胜」,就好像如来是人中最尊、最胜的一样,是人中所有众生的归依之处。

佛陀在赞美这四种人,其实在打开你的心,让你不要把佛的形象具体化,很多人心里都这样想 「这个人长得好看、声音好听,他就是佛;那个丑一点,穿得邋遢一点,他就不是佛。」当遇到一只菜虫子,很少有师兄能观想它是佛菩萨,是吧?也有一些师兄能观想,称「苍蝇菩萨出去吧,蚊子菩萨出去吧」,有的师兄能做到,但是大多数的师兄看到很微小的生命,甚至很恶心的生命,他就绝对不认为是佛菩萨。所以在这儿,释迦牟尼佛就在纠正你这个观点,让你打开你的心,让你知道真正的大阿罗汉已经是十地菩萨了,什么都能化现,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佛」定义为某种具体的形式,佛是不可以被定义的,他神通广大,怎么可以被定义呢?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

迦叶菩萨反驳释迦牟尼佛,说:佛陀呀,我并不认为您前面提到的这些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那些认真学佛的、烦恼没断尽的这些人),他们是人界、天界可以依止的地方。我为什么不这样确信呢?因为,佛陀,我记得您讲过一部经,叫《瞿师罗经》,是您给瞿师罗大长者讲的。

瞿师罗是谁呢?他是古印度的一个大富长者。他曾经给佛陀和弟子供养了一大片园林,作为佛陀讲经说法或者和弟子们一起活动的一个道场,被称之为「瞿师罗园」。我们知道,有的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个别的经是在瞿师罗园讲的。瞿师罗园就是瞿师罗这个大长者自己家里的一片林园,他供养给佛了。佛曾经在这片土地拥有的是什么?使用权,不是所有权,只是用一用这块地方。

佛在《瞿师罗经》中给瞿师罗大长者曾经说过一番话,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天魔,包括两种,一种是欲界天的天魔,一种是色界天的天魔。欲界,六欲界天的天魔是魔王波旬。色界的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也叫摩醯首罗天。)有的时候天魔和大梵天主,他们有极大的神通,为了自己的欲望,维护自己的权力,他破坏正法,他们有的时候就会化为佛的形象,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让你一看就以为是佛,也发着「圆光一寻」,面部很圆满,像月亮一样,非常地盛明(「盛」就是丰盛、圆满的意思,「明」是明亮),也显现出眉间白毫相,眉间白毫比珂雪还要白。「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校,定其虚实」,如果你见到真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来到你身边,他完全符合佛经里对于佛的描述,那么他是真佛还是假佛呢?佛陀说,你要判断、要去检验的,不要以为来到你身边的这个「相」,或者来到你梦中的「相」,或者在你禅定中,来到你的定境中的「相」(他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就是佛,你不要这么确定,因为天魔和大梵天主也有能力化现成佛。

这个地方也纠正了过去我们的一些误解前几天在三号院刚有师兄说「护法神不允许魔化现为本尊」。但是,《大涅槃经》里怎么讲的?「天魔和梵天的天主们是有能力化现为佛的形象的」,所以对于「瑞相」你能执著吗?有的时候,师兄们无意中拍照片拍出来莲花了,或者拍出来大光团之类的(我过去就拍出过大光团那种超级白亮的大光团),我们就认为那是不错的相,但是当我们学过了《楞严经》,我们就不会那么执著了,但你如果一执著就糟糕了,因为魔和大梵天主(大梵天王),他们有能力化现为佛,难道还化现不出莲花,还化现不出大光团吗?所以佛说,要「定其虚实」,来到你面前这个「相」是佛菩萨加持你来的、是佛菩萨考验你来的,还是天魔、大梵天王想诱惑你来的?一旦遇到瑞相,就要有所觉知,有所觉知之后呢?应当降伏,降伏什么?降伏你的心动,降伏你的执著,也就是所谓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在禅定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相」,有的时候师兄们一入定,见到佛就以为到头了,「我都见到佛了,我不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见到佛了」,他以为自己成就了。其实不一定,因为魔和大梵天王也可能化现为佛的,这就很糟糕了,所以你要怎么做?放松、放松、再放松。来了「相」像没来一样,也不要跟他对话,因为对话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在过去的课里讲过,有的人在禅定中遇到了佛的形象,他以为是真佛,和他对话,结果是魔化现的,后来他就精神失常了。所以在禅定中不管遇到什么「相」,都不要执著,都要保持放松。

个别的师兄是可以做到的,少部分师兄还做不到,总是在想,「老师,我这天眼怎么还没开呀?我怎么什么也没见到?」,他们就着急,你看这个心是如此地动荡。六根、六尘、六识你都放下了吗?都没放下,不要生有所求之心。在上座前你可以像佛一样(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就不起座),但是你上座了,就要放下所有的念头和想法。要「无求无伺」,我们也讲过,不要求什么,也不要刻意地去等待什么。该念佛念佛,该念咒念咒,完全化空,顺其自然,任何的有求之心都很危险。

判断来到你身边的「瑞相」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有一点就是,你要审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修行,是持戒越来越清净了,还是并没怎么清净?你要是并没怎么清净,你一上座还见到境界,那就确凿无疑的是魔了,就没有什么周旋的余地了,绝对是魔了,你不清净,招引过来的「相」也不清净。如果你近期修行一天比一天精进,一天比一天清净,那么来到你身边的「相」还真有可能是佛菩萨对你的鼓励,但是即便是好境界,你依然也不要执著,因为你一执著你就停在这儿了,你就无法再向前去了。你看风景好,你就下车了,那你还能往前去吗?不能,除非你再上车,上车还要等会儿,是吧?有的师兄退转了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状态用了很长的时间。所以最好的精进是什么?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不要求多、求快。这个「量」的累积慢慢就形成了质变。就怕你,今天跳上去三米,明天落下来九米,这样的不稳定,这是最怕的。

【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身,况当不能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焰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迦叶佛陀就说:世尊,您看您在给这个瞿师罗大长者讲法的时候说,魔都能化现成佛,「况当不能作罗汉等四种之身?」他连佛都能化现,那么魔也能化现成您刚才讲的四果、三果、二果,还有具烦恼性的那些菩萨,对不对?连佛他都能化现,那什么不能化现呢?

迦叶菩萨这一句话也是透露一些秘密给我们,第一,他承认佛讲的绝对没错,魔什么都能化现,能化现成佛,也告诉我们,有一些阿罗汉、阿那含、须陀洹、斯陀含,还有一些初发心的菩萨也有可能是魔的化现,这是这句话提示给我们的。

「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焰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有的时候,在佛典故事中我们看到说,某某大阿罗汉有神通,飞到空中,左胁(左面肋骨)往外冒水,右面肋骨这儿往外冒火,或者身体喷出烟雾,或者整个人的身体化现成烟雾,要么就化现成像大火堆一样,熊熊的烈火在燃烧,故事里很多阿罗汉都有这样的神通。但是,迦叶菩萨见了以后,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魔也能有这样的神通。

这部经学到这里,很多师兄的定力是不是增强了?如果你遇到一个身体能够喷水、冒火的人,能够把自己化成烟雾的人,他有没有可能是佛菩萨?有。有没有可能是魔或者是梵王?有。所以要不要执著?不要。所以广学经论可以增强你的定功,你见多了就识广了,见惯了就不怪了。

我个人也一样,刚学佛的时候,见到点儿光、闻到点儿香味,激动得就想要跟全世界去炫耀一番。初学佛的师兄其境界也很多的,刚学佛、刚入门,功夫得力,境界就很多,学着学着就越来越平实、朴素了,境界就变少了,但你心的敏锐性增强了,你的心更大了,你能够感受到一只蚂蚁的感受,感受到一根黄瓜被一刀一刀又一刀切的感受了,当你的心变大了,大的神通就来了,那么见光、见色、闻香味这些小神通就慢慢地远去了。

学佛,在不同的阶段,你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不是说见到光、见到光团、闻到香味、见到莲花不好,那是路上风景,但风景一直在变化的,每走一步都有不一样的变化,学佛之路是充满乐趣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光团那儿,你看一段时间你就腻烦了,如果只停留在莲花那儿,拍哪儿都是莲花,见惯了也就不怪了,就怕你无知、见识少,见点什么都大惊小怪,所以你的心绪不宁。

佛陀为什么是很稳定的?「正遍知」啊「正遍知」就是什么都知道。众生贪著的、感觉惊奇的、感觉要大呼小叫的一切,所谓神通、瑞相,佛看了就微微笑,佛都不以为然,「太小儿科了」,他的心就稳定。所以你的见识要广,见识不广,你的心就不宁。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

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迦叶,你非常棒,给你点赞了,善男子。我曾经跟大家讲过,不管我在什么时候讲的法,如果你还生起疑惑,你无法轻易地信,总是怀疑,那你就不要去受这个法。为什么?比如说我在二十楼见到这样的风景,然后我向你描述,可你还在地下室呢,你就信不了,那你不要强求自己去信,不信就不信,不要强迫自己,当你走啊走,一直向上升,升到了二十楼,你自然就见到了,你也就没有疑惑了。

所以我们读经的时候,有一些境界,有一些经文的义理,如果你总是搞不明白,那你就先放一放,认真地修习「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总有一天,佛讲的一切,你都没有任何的疑问,就「不受而受」了,就是我没想要领受佛意,结果我自己就证得了,一对照经,跟我想的一模一样,跟我感受到的一模一样,是这样的状态。但是你境界还没达到的时候,你拼命地往佛经的义理里面靠,就是靠不进去,想明白,就是搞不明白,那就顺其自然好了,不要强求。佛陀的意思说,「就连我所讲的法,我都不让你去强迫自己生信,你要是疑惑那就疑惑吧,就不要强迫自己去接受,更何况是这样的一切相呢?」世间的一切「相」,不管是好的坏的,是可怕的还是微妙的,一定不要执著。面对瑞相,「应当分别,知是善不善」,面对一切瑞相,要想到,「魔也能化现这样的相,我不要执著,万一上当怎么办?这辈子就被毁掉了。」所以要善分别,知是善还是不善,这件事能做还是不能做?「我的师父让我去做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感觉修行人不应该贪著五欲六尘,但是我的师父让我去做这件事情,我是做还是不做呢?」你的师父是佛吗?不一定,也有可能是魔化现的,这件事要是你感觉有点奇怪,就保守点,别去做。所以有的师父跟你讲双修之类的话,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都出家了,对于「五欲」完全地没兴趣,怎么可能倡导双修呢?如果双修能解决问题、能度众生,他跟魔女那么美艳的女子双修,把魔女度了不就挺好的?所以,双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佛意。你用脚趾头去想一想,双修是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的佛意的,那你还做不做?不做!就算师父让你去做,你也要敬而远之。你要知道,魔能化现成一切。凡是奇怪的行为(让你犯戒的这些行为),绝对都有问题,绝对不要去做,不要上当。佛陀讲,要「依法不依人」,有的人就「依人不依法」,我认了我的师父,那他讲的什么都对,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就很糟糕了,个人崇拜是非常糟糕的一种迷信和盲信,所以大家要时时刻刻以经文为依据。

接下来,佛陀又打了个比方,说:你们要是能够善于分别你周围的一切是善是恶,要是谨慎的话,你就能「长夜受乐」,不谨慎,那就很危险。

【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断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

善男子,就好像有一个偷狗的人,大晚上的趁着黑天钻入了一个人的家里如果这个人家里的奴婢和仆人发现了小偷在偷狗,肯定会把他赶走会用恶言脏话去骂这个偷狗的人,然后这个偷狗的人就逃跑了。「若不出者,当断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这个偷狗的人,他如果不走,就吓唬他「你要是不走,我就断了你的命」,结果这个偷狗的人就吓得赶快跑掉了。

佛陀说:

【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应作是言:波旬,汝今不应作如是像。若故作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这里把魔比喻成一个偷狗的人,所有的想要修成正果的修行人,应该对于一切的境界有所觉知,就好像一个大富长者家里的奴婢、仆人,对于这位大富长者家里的财产就具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一旦有人去损害家产,就要想办法把小偷赶走,有人去偷狗,就要把这个偷狗的人赶走,吓唬他,说「你再不走,我断了你的命」,他就走了。

我们对于一切的「相」不要生执著,如果你感觉周围有疑似魔王波旬化现的这些生命形态(魔王波旬有的时候也化现为鬼,有的时候也化现为人,有的时候也化现为美女,有的时候化现为佛菩萨的瑞相),你怎么办呢?第一,保持觉知;第二,你要硬气一点。我们知道,魔一般都是欺软怕硬的,你软弱,他就欺负你。你不怕他,他就怕你了。坏人一般都欺软怕硬的,就怕遇到比自己更恶的。所以你看,黑帮老大就能降伏一些恶人,因为他更硬气。所以遇到疑似魔化现的人、事、物,你要硬气、要自信,诸佛菩萨给你加持、给你保护。你要跟波旬讲(有的师兄能辨认出来是波旬的),「波旬,汝今不应作如是像。」魔王波旬,你别再幻化了,你幻化成花、幻化成佛,我都能认出你来,你不要再幻化了,你要是再在这里捣鬼,我就念楞严咒了,或者我就念佛菩萨圣号了,我要让佛菩萨加持我,「以五系系缚于汝」,(「五系」,我们理解为「五蕴」的系缚,就是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来囚禁你、系缚你、打败你。)然后,魔听到以后「便当还去」,魔一听,你懂他是魔,他就不再诱惑你了,就怕你把他当佛。如果你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你就不会上当了。

我曾经在贵州生活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电信诈骗,被骗了9000多块钱,当时就被骗子洗脑了,就感觉他就是法官了,被洗脑的那一段时间就真的好像是喝了什么药水一样的,你要是意识到他是骗子你还上当吗?你还给他打款吗?绝对不会了!因为你当时被洗脑了,你以为他是好人,你就给他打款了。所以魔也是这样的,当你意识到它是魔,你还上当吗?不上了。就怕你意识不到,就怕你把魔还当佛了,这就很恐怖了。魔就像偷狗的人一样,你一旦认出他,吓唬吓唬他,他就不敢再来了。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后面的内容也比较有连贯性。

所以「保持觉知」不是一句空话,你要在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上有所觉知,在禅定中要有所觉知,不要跟着「相」走,也不要跟着妄念走,到了最高级阶段,「不觉而觉」,不用刻意地提醒自己保持觉知,一切「相」的存在对我来讲就像不存在一样,就是根尘完全脱落的效果。六根还在发挥作用,但六尘像消失了一样,不会影响你了。就算在禅定中闭着眼睛打坐,一切「相」也不会影响你,你是无比地「定」。

相信听完了今天这节课之后,大家的定功又增强了。你固然可以修恭敬心、忍辱心,向一切万物学习,可以把一切万物都观想成佛菩萨,但是心里还要有数,因为魔王也有能力化现出一切万物,所以对于万物的这种恭敬也不会成为执著,仅仅是恭敬。

土地有土地佛,大地有大地佛,阳光有阳光佛,如果你见了谁都拜,那就有点执著,你忘了你也是佛吗?所以,一切既是佛又不是佛,因为佛「即相又离相」,你要在这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切「相」既有可能是佛的化现,也有可能是魔的化现,所以不要执著了,你就轻松了、放下了。

大家问问自己,你是魔还是佛?根源在于哪儿?在于你的心。你一念恶生起来,就成了魔;你一念善生起来,就成了佛;你一念入空明,就成了佛,所以你是魔还是佛,取决于你的心念。

归根结底,修到最后你发现,修的不过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而已。当你没有起心动念,或者全是善念时,那你必然已经成就。如果你的一切的念头都是善的,你的言语行动必然慢慢都成为善的,习气就消失了,烦恼也不再有了,你就解脱了。

好,今天就先到这里了。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niepanjing.net/post/24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6课·定功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第270课「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悲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学习经,感觉很殊胜,这种殊胜感会从2017年贯通到2018年。在这里也提前预祝各位师兄、各位师父,在2018年都能迅速圆满自己的道业,希望一切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