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7课·有个菩萨也叫迦叶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2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2620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在佛陀涅槃之前,他跟弟子们讲,诸位比丘们,鉴于现在大家的程度跟过去刚学佛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很多比丘都开悟了,有的都已经是大阿罗汉、大菩萨了。所以在我临走之前,我把压箱底的,最好的教材给你们。过去,我让大家修习「苦、空、无我」之想,那个教材目前来看,已经不适合各位了,我现在给大家更好的、无敌的教材——「武林秘籍」。这个「武林秘籍」是什么呢?多多地观想你清净自性的本质——「常、乐、我、净」,不要把你的重心放在外在「相」怎样怎样上,收回来,放在你真正的本质上,「常、乐、我、净」。「常」,不生不灭。大家闭上眼睛体会宇宙中永远恒存的那种生命力,感觉很虚虚恍恍,但是又切实存在。那种生命力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动不摇、无取无舍、无缚无脱(无所谓束缚、无所谓解脱),祂就是本然的那个样子、如如的那个样子,那是「常」。「乐」,当你安于祂,你会享受这种快乐。一切万物都是祂化现的,祂是源头,祂是一切的终极,也是一切的开始。很快乐、很愉悦,越深入地融于祂,你就越快乐。「我」,是那个真我,就是你真正的本质——佛性、自性、如来藏的本体。不是假我,不是妄想构筑的虚妄的小我,是那个妄想都碎掉、都空掉、都化开之后,你所拥有的那个真我。「净」,「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六祖慧能早早地就悟到了这一点。所以真正开悟之后(明心见性之后),有的时候师兄、师父们不由自主地就安住于这种「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了。他们不由自主地,不需要看《大般涅槃经》,就安住在这儿了。然后偶然地一翻开这部经,发现原来佛陀留给我们的,压箱底儿的东西,就是这四个字「常、乐、我、净」。当时的大众们因为用惯了旧教材,修惯了「苦、空、无我」,所以乍换新教材还有点不适应,有点疑问,说:这个旧教材多好啊,带领我们这么多人解脱了,您现在怎么又给我们换新教材呢?然后,佛陀就说了一个故事作为例子。

这个故事里讲,一个笨医生治疗什么病都用乳药,不管病人的病情怎样,他都给他开一种药方——乳药(这个乳药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以乳为药,就是以牛奶或者羊奶为药;再一个,就是用牛奶或者羊奶调配的药。两种理解,大家怎么理解都可以)。后来,从远方来了一个明智的医生,看到这样治病不是耽误病人吗?国内这么多横死的人,治着治着病,就突然暴毙身亡——因为药不对症啊!所以这个明智的医生想,为了利益众生,我得采用一些善巧方便。怎么办呢?他一看,这个旧医生有个弱点——骄傲,这骄傲也是国王惯出来的。因为国王不辨是非、不懂医术,就听这个旧医生吹。然后给他加官进爵、给他无穷无尽的俸禄,把他给惯得很骄傲,飞扬跋扈。他既然有这个弱点,明智的医生就从旧医生的弱点下手,去吹捧他、奉承他、抬高他,让他忘乎所以,然后得到了他的信任,再拜这个笨医生为师。笨医生很高兴,收弟子了!要去国王那儿炫耀一番,我有弟子了,还是从远道而来的,拜我为师了。他就把明智的医生带到了国王那,既然跟国王认识了,总要聊聊天吧?明智的医生说:陛下,我给您讲啊,世界上的药方很多种,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病不同。就像治理国家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治办法。你对于文臣怎么去统领他,对于武将你怎么去统领他,能一样吗?不一样!「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是古人讲的,每个人的心都不一样。国王一听,这个医生有智慧,确实是这样的。然后就发现笨医生受宠已久,自己实在是太愚痴了,于是把笨医生赶走了。故事的这一部分说明了菩萨「四摄法」中的两种,「爱语摄」,还有「利行摄」。「爱语摄」,明智的医生来的时候,他先去发现这个笨医生的弱点,从这个弱点下手,这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从弱点下手——他喜欢听漂亮话,就去吹捧他,取得了他的信任,后来又成了同事。成了同事的时候跟他在一起,然后得以见到国王。

我们知道「四摄法」非常的重要,在我们度化众生的时候要广泛地采用这四种善巧方便,「布施摄」、「利行摄」、「爱语摄」、「同事摄」。有的众生爱占小便宜,昨天江苏地区的一个医生朋友跟我讲,他开了一个诊所。但有的病人赖账,付了挂号费,医生给他治好了病,他也不给医生钱,就爱占小便宜。这种情况下,江苏的这个医生朋友,你也可以进行「利行摄」,他不是爱占小便宜吗?这是他的弱点,你就先让他占一占,他有病还会来找你。因为他在你这治病这么便宜,付点挂号费,病治好也不用给钱,所以他以后还会来找你。下次再来,你慢慢地去教育他。套用一句话:「我们做人要有温度,但是做事要讲原则。」

前几天还有一个在公司当经理的师兄,也在说这个事——公司里也有人占小便宜。怎样的呢?他们部门的工作他不干,让我们部门来帮忙,总让我们帮忙,明明不是我们的份内之事,总让我们帮忙。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做这个事情,他们还认为我们不讲道理,要这样发展下去就严重乱了。在公司里,各部门岗位职责都分工得很明确的,你做你的,他做他的。如果在我有空闲的时候,正好你那个部门工作没忙完,我要是愿意可以去帮忙;或者公司的领导倡导我们去帮忙,那可以去帮忙。基本上,就是各做各的,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做好。但有的人,就是有占小便宜的心理,不讲原则,欺负别人。像这样的情况,首先你要能理解他、原谅他。因为他是众生,他也没学佛。但是这种状况不可以姑息纵容,你要是姑息纵容,那就乱了,就没有规章制度了。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去插手别人的工作,时间长了真的乱掉了。这个「相」的世界就着「相」来说,某一个公司或者某一个部门,它就好像是一个运作良好的仪器,不同的员工在不同的位置上,就好像不同的零件在不同的位置上,它不可以乱移位置的,那样机器就运作不正常了。

所以,佛讲的「悲智双运」(佛是「两足尊」,福慧具足,悲智双运)很重要。你要是只慈悲没有智慧,你就会惯坏了某某人。因为人确实有一种特性,就是「越闲越懒,越吃越馋」。他这个弱点,是被你的娇惯喂养长大的,总是惯着他,他的弱点就越来越大了。我们自己也一样,我们总说,要向迦叶尊者学习,不要太惯着自己,要严于律己。不然的话,这个习气只会越来越茂盛,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刚才提到,明智的医生见到那个笨医生,就知道抓住他的弱点顺着他,然后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要伤害谁,而是要利益众生。所以他暂时性地耍心计,也成了值得嘉奖的。关键看最初的发心和最后的结果,如果明智的医生表面上表现得很谦卑有礼,目的是篡权,然后祸害人民,那就糟糕了,是吧?但是,他最终目的是利益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以说他前面的手段,简直也是高尚的了。

马丁路德说过一句话,「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其实这个明智的医生就有点儿这个意思。他最初的发心是什么?这个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决定了他前面所有行为的因,是属于善因还是恶因。这个社会(这个江湖),非常的错综复杂。明智的医生说服了国王之后,让国王颁布命令,告诉国内的一切众生,不要再服用乳药了,再服乳药横死的人会越来越多,人民就不得安乐。国王听了他的。之后这个明智的医生,根据众生不同的病情调配不同的药方,让大家都痊愈了。

后来戏剧性的,好像电视剧中一个很美妙的情节的设计——国王生病了。于是就让明智的医生来给自己治,医生看国王的这病,还真得服用乳药。国王就生气了,说:你刚让我颁布禁令说,谁服用乳药杀谁的头,现在我生病了,你竟然让我服用乳药!我这个面子上首先过不去,再一个你想害死我吗?你不是说乳药是毒药吗?明智的医生讲:陛下,此乳药非彼乳药,乳药跟乳药不一样。都是乳药,但是质量可不一样,特性、性能可不一样(都是牛黄解毒片,不同的药厂出的,可能配量上也不太一样)。我这个乳药跟原来那个医生开的乳药也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乳药,是精挑细选的雌性小牛的乳汁做成的。它不吃世间凡俗的食物;放牧它的地方也不在高原、不在湿地,是很有讲究的——在清流之处(在山间最清澈的小溪这里);也不让它乱奔、乱跑;也不让它遇到大公牛;然后我亲自给它喂养我认为最好的饲料,精心地去调配它、训练它,使它「行住得所」(它住的地方,它行走的、活动的范围都是有讲究的)。这样的小牛的乳汁,简直是世间的甘露妙药啊!除了这种甘露妙药之外,其它的乳药就是毒害。那些在染污重的地方长大的牛,它们的乳汁可不一定好,像我的这种牛简直是圣牛了,它的乳汁是甘露妙药。

国王听了明智的医生这番话后,才知道乳药和乳药还有好坏差异呢!他就服用了,结果病很快就好了。他很开心,于是跟国家的所有人民说:从此以往,大家可以服用乳药了。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一听就生嗔恨了,说:这个大王真的是被鬼附体了,喜怒无常,前后不一致,无常善变,是发了癫狂吗?这是欺骗我们吗?让我们服这个乳药,不是说乳药是毒药的吗?人民不理解,心怀嗔恨,聚集到国王这里,游行示威。国王说:你们不应该对我产生嗔恨,虽然是我下令颁布的旨意,但是我是听那个从远道而来的明智的医生,他让我这样做的。是他建议我这样做的,不应该怪我呀!而且,此乳药非彼乳药,这个明智的医生调配的乳药是这样这样的……跟原来的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听,明白了。国王和人民欢喜踊跃,倍加恭敬这个医生。很多得病的人,服用了明智的医生所调配的这种甘露妙药(这种乳药),病竟然全都好了。

这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明智的医生刚来的时候大家都服用乳药,但那个乳药有问题,本身就不纯净。最近网上看一些帖子,说中国的某个地区给水稻放「大悲咒」,结果增产15%左右之类的——连水稻都喜欢听「大悲咒」。你在世俗的污染中种植一些庄稼、粮食,这些庄稼、粮食会对身体不利的。或者在一些染污重的地方放牧,让一些牛羊吃草,然后食用它们的奶。这些牛奶、羊奶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它是不清净的,甚至不健康的,可能都含着病菌的。而有讲究的人,养牛或者养羊,会让它们听佛乐,让它们听「大悲咒」、听「阿弥陀佛」、听「地藏经」、听「无量寿经」。这样它们的乳汁跟一般的牛羊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啊!「水知道答案」的实验大家也都知道了,给一杯水贴上不同的标签,水结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清净的状态下喂养的小牛,它的乳汁是清明之药,所以能治病。还有一点,明智的医生刚来到这片国度的时候,大家都在统一用乳药,而病都各式各样,都不一样。有的病得很重,但还是用乳药,这就耽误了病情。后来,经过明智的医生在这里活跃、治疗一段时间,有病的也不那么重了,初期的大病治好了,还剩一点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服用这种最清净的、上妙的乳药,结果病就全好了。这里「乳药」象征着佛陀讲法的教材,在不同的时期给你不同的教材。小学时候那个教材,初中时候这个教材,它是代表教材。教材变了,但是这个新教材更好,能够除根,让你们现在还残留的一点病根,全都「除瘥」(全都消失殆尽了)。大家这个时候心服口服,赞美佛是真的值得人天供养,真的是遍知宇宙实相。「明行足」,「明」也可以理解为高贵明洁的行为具足。「善逝」,能够指引大家一个好的去处,不要随业流转,要跳出业力的束缚,能够让世间人解脱。他是无上的调御丈夫,能够调御一切像野马、香象一样的众生。是天人的大导师,是佛。佛是觉悟者,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大家现在对于佛真是心服口服了,佛是大医王,医生中的大王。

「善于降伏一切外道邪医」,乳药在这里又代表佛法,可以降伏外道邪师。有一种强行向你推销似的那种导师,这类外道的导师强行向你推销,目的是想要取得你的供养。他们可能也能通过他们的修行方法获得点什么,但是并不圆满究竟。他们还很狂傲、很唯我独尊,或者很著「相」、很著「我」,这些外道最后都被佛法给摧伏了。

【诸王众中唱如是言: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

佛在大众中说:为什么过去让大家修习这个「苦、空、无我」?《金刚经》里也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过去总是让你们意识到「无这」、「无那」,为什么啊?因为各位受外道的影响。外道总是谈有我,总是执著「相」和「我」,所以我要推翻外道的邪知邪见,他们太著相、太著我。为了让你们从外道的邪论中走出来,不受他们的影响,所以外道说「有我,执著相」,我就跟你们说「无我,不要执著相」,著相就着魔。这是跟外道,相对照着来讲的。

【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言无我,】

外道有的时候,偶尔能说一两句真理,你会感觉挺对的。但是,那就好像虫子在木头里钻来钻去,钻来钻去……它所运行的轨迹,偶然形成的一个字。并不是虫子认识字、会写字、会写书法。不是这样的,是很偶然地「瞎猫碰到死耗子」碰出来的。但是现在这个阶段,大家总是修「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真的对于「相」的执著、对于「我」的执著都空掉了。这个时候,佛陀就给大家换新教材了,新教材就是「常、乐、我、净」。

【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

所以佛陀讲,时候到了,我就跟你讲「有我」,有的是「真我」,不是那个虚妄的「假我」。

【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

这个良医(优良的医生、高明的医生、明智的医生),他知道这个乳在什么状态下是药,什么状态下是毒,他能分得很清楚。

你十岁了再让你穿一岁的鞋子,鞋子就成了毒,就不适合你。

【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有说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

凡夫执著的我,就是小我,就是假我。在如来看来就像一个小拇指,或者像一粒芥子那么小,或者像微尘那么小,简直微不足道。那个假我算什么呀?当你成为「尽虚空、遍法界」的时候,你想想,小地球都不算什么!何况这个小地球上,某个国家、某个省份、某个城市出生的你?就太虚妄,太微小了,像不存在一样!而如来说的这个「常、乐、我、净」的我,不是那个假我,是「真我」。所以如来一直讲「诸法无我」,「无我」无的是那个妄我、假我;而「有我」有的是那个「真我」。

【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

「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不是真的就不存在了,而是那个虚妄的小我是个假相,它不存在。但是真我,那个佛性、自性,祂是存在的;如来藏、大光明藏祂是存在的,祂是「常」的,祂是值得被依止的。

【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

佛陀说:你看,压箱底儿的东西拿出来了。诸佛天天怎么修啊?诸佛是安住「清净自性」,安住「常、乐、我、净」,这样修。所以你看诸佛,都很愉悦、很快乐。除非他要用「善巧方便」,以恶抗恶的时候,他才表现得很狰狞。基本上,诸佛菩萨都是慈悲智慧的、脸上充满愉悦的、浑身散发着光和爱的气息的,都是这样的。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寿命品第一之三

【佛复告诸比丘:】

佛又告诉各位比丘说:

【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

关于戒律和戒律的重要性,我已经无数次地强调了(戒律使得你们能够约束好自己,不犯错误,严于律己向师兄摩诃迦叶学习,摩诃迦叶也是认真奉持戒律的一个人)。关于这方面你们要是有什么问题,就尽情地问吧,我给你们仔细地解说一下,让你们心生欢喜。

【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了了通达。】

过去无量劫以来,我一直修学一切诸法(法,是方法、办法)。能够让我解脱的,让我觉悟的一切,我都去修习。我在不同的轮回当中,我在不同的投胎转世当中,我所学的重点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切有利于觉悟、解脱的诸法,我都在学习。一直学到「本性空寂」为止,「了了通达」。直到现在「本性空寂」,我将入无余涅槃了,感觉「了了通达」一切,不需要再学任何东西了。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但是你们这些比丘,不能够跟别人去宣称「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你们不能够断章取义,知道吗?虽然我讲,我修学了一切诸法,了知了「本性空寂」,然后证得了「了了通达」。但是你们不要断章取义,佛陀讲了十句话,你们只捡中间的一点去跟别人讲「这是佛说的」,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你们不能够跟别人讲,如来只修一点——「诸法本性空寂」,这不就偏空了吗,对吧?这不就偏于一端了吗?我们讲「不二」,你不是就「二」了吗?不是说只修「诸法本性空寂」,是慢慢入到那个空性的本体当中去,而不是只修「空」,这样你会误导大家的。

【复告比丘: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可致问。】

佛又跟比丘们讲:你们关于戒律方面有什么问题,尽情地发问吧。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应正遍知。所以者何?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议,所演教诲不可思议,是故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这时比丘们回答自己的师父说:世尊,我们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智慧能够问您,因为如来是应供、正遍知。我们的智慧微浅,我们怎么能向您发问呢?如来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您所证得的诸定(一切禅定境界),也是不可思议,让我们望尘莫及的。您所演说的一切教诲,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现在没有智慧能够向您发问。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虚劣,余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十年还,二十年还,汝当还我。是时老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复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笃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财主行还,债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可寄不可寄,是故行还,债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

世尊,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老人一百二十岁了,他的身体得了重病,天天躺在床上也起不来了,气力非常「虚劣,余命无几」,喘气儿都感觉很虚,气息、脉搏也很弱,感觉他的寿命没有多少时候了。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因为有事要外出,远行去其他地方。就把一个重达一百斤的金子(金块),放到老人那儿了,他对老人说:我现在要远行(要外出),这个重达一百斤的金块,麻烦您先帮我收好了,等着我过个十年、二十年后再回来取,到时候您再还给我。当时这个老人就接受了。但是这个老人都一百二十岁了,气力微弱,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他也没有孩子,结果他很快地就病逝了(「病笃命终」去世了)。这个富人寄放在他这儿的重达一百斤的大金块也就丢了,不知道去哪儿了。后来,这个非常富有的人远行归来,想要找自己那个重达一百斤的大金块,就找不到了。「债索无所」,不知道去哪儿找。老人去世了,金块消失了,也不知道去哪了。所以说这个富人是不是有点傻呀?他「不知筹量可寄不可寄」,他不知道老人这个地方,值不值得自己寄放物品。你看看这老人,身体如此不好,都快命终了,你把大金块放在这儿,他又没孩子,你想能不丢吗?所以说这个富人有点笨了,有点傻了,是不是?「以是因缘,丧失财宝」,他在寄放贵重财物的时候,没有仔细地考量收纳财物的这个人有没有能力保护好财产,他也不考虑。

【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勤教戒,不能受持令法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我今无智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比丘们说:世尊,我们这些声闻乘的人,就好像故事里这个病重的老人一样,我们没有能力向您发问,虽然我们听您讲经,听得倒是挺入迷的。您一直以来殷勤地教化我们,给我们讲戒律方面的事情,我们听得很认真,但是不一定能够受持好,我们不一定能让法久住。就好像那个老人,接受了别人寄放在他这里的这么大块贵重的金子,但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收好它。我们这些声闻乘的人,没有能力持好戒律,我们怎么能向您发问呢?

这个地方,一方面是比丘们自谦(自我谦虚),另一方面是,请佛住世。说,您别走啊!我们现在就好像故事里那个老人,命快终了了,您讲的法,我们继承不了,也传不下去,您别走啊!这是从反面在说,您别走啊!

【佛告诸比丘:】

佛对诸位比丘说:

【汝等今者若问于我,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告汝,听随所疑,恣意而问。】

你们说没能力问,证明你们学得还不到位。你们现在提点儿问题,我给你们一解答,就能够利益你们、利益一切众生了,所以你们尽情地问吧(佛陀还希望弟子们尽情地向自己发问)。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年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琉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存在。亦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汝当还我。是时壮人守护是物如自己有。其人遇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

这个时候,各位比丘又对佛说:世尊,我们再举个例子吧。就好像有一个人,二十五岁,正处于青壮年,长得相貌很端正,身体也很健康、很强壮,还有很多的财宝,金、银、琉璃等等,各种各样的财宝。他也有父母、妻子和眷属、宗亲,一大家子人都在世。

这个时候,有人来寄放财物,寄放珍贵的宝物。他对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说,我有事要外出,去其他地方,办完事我就回来。我现在把这些贵重物品放在你这儿,你帮我保管一下。等我回来的时候,你就还给我。这个时候,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说,好的,放这儿吧!我这一大家子人呢,我们帮你来保护你的这些财产。我们会保护这些财产就好像自己的一样,你就放心吧。之后不久,没想到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突然遇到病,夭折了。但是他告诉他的家属说,我们家里存的这些财宝,是人家寄放在这儿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都知道,不要占小便宜,人家什么时候来索取,我们就应该什么时候还给人家。

【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

这个寄放财宝的人,很有智慧。他挑的是个年轻人(是个壮年人),而且家亲、眷属一大堆,还很讲信用。所以这个人在寄放财宝前就仔细地筹量了,这个所寄放之处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他就放这儿了。后来他外出回来,他所有的财宝都得到了(都收回了),一点损失都没有。

【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葉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

比丘们跟佛陀说:佛陀,您的这些法宝,我们认为不应该交给阿难,也不应该交给各位比丘,甚至不应该交给大迦叶。您的正法宝藏,我们认为不应该交给这些比丘们,或者阿罗汉们。因为这些比丘、阿罗汉未必能完美地继承您的法宝。我们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法宝交托给菩萨。因为各位「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菩萨非常善于向您发问,提的问题非常有水平。他们提的问题有高度、有深度,能够把您那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给带出来。所以我们认为,法宝的传人应该是菩萨。

【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

您把法宝传给大菩萨,这样您的法宝就可以住世「无量千世」(数不清多少年),而且会越来越兴盛的,能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如彼壮人受他寄物。以是义故,诸大菩萨乃能问耳!我等智慧犹如蚊虻,何能咨请如来深法?时诸声闻默然而住。】

就好像那个青壮年人,接受了其他人的财宝,能够保住它。因为前面我们举的这个例子的缘故(因为这个含义),您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一个靠得住的,能够真正地传承您的佛法的继承人,这样才可以。诸位大菩萨善于发问,但我们这些声闻乘的人,我们这些人的智慧就好像小蚊子、小牛虻一样,我们怎么可能问出太高深的问题呢?您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发问。之后,这些声闻弟子们就「默然而住」,就沉默地安住在那个地方了。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赞美诸位比丘说:

【善哉!善哉!汝等善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你们想得真周到,看来你们已经获得了无漏之心,获得了真正的阿罗汉之心。

「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贪求什么了,没有任何的漏洞、缺失。「福」、「慧」这两种资粮不会有漏洞漏出去了。「无漏」,封好的,证得多少都是自己的,不会再丢失了。

「阿罗汉心」,阿罗汉可以跳出轮回不受后有,没有我执。没有我执也就没有骄慢,甚至不抢着发问,能够完全客观地认识清楚自己。(我的高度、我的境界?佛陀如果在二十楼,我现在可能才在十五楼吧?菩萨可能在十七、八楼,十九楼,所以菩萨比我们强。)阿罗汉已经没有骄慢了,所以我们就知道有骄慢的人不是阿罗汉,因为他的「我」还是很炽盛的。这个小我那么炽盛,他连阿罗汉都不是,就别听他吹他是什么了。阿罗汉是没有骄慢的,是很谦逊的,没有我,没有贪求。

佛陀说:我也曾经想过,把我的大乘佛法交付给诸位菩萨,使得无上甚深微妙的正法,能够久住于世。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寿命不可称量,乐说之辩亦不可尽。汝等宜可随意咨问,若戒若归,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这个时候,佛就告诉一切大众说: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知道佛的法身慧命是恒常的、不可称量的、算不过来的(不要只盯着我的肉身看,大家都知道法身是无穷无尽的)。诸佛所讲说的法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诸佛住世,就会讲经说法,这是无穷无尽的,法脉是不会断绝的)。你们今天有什么问题,尽情地问吧,无论是关于戒律方面,还是怎样归向「常、乐、我、净」方面,类似的问题,不管多少,尽情地问吧!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本是多罗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大众中有一个菩萨摩诃萨,这个大菩萨是多罗聚落的人,他也姓大迦叶,也是婆罗门种姓(但是此迦叶非彼迦叶,这个迦叶迦叶菩萨,不是前面讲的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阿罗汉。但是巧的是,这两个人都姓迦叶,而且都是婆罗门种姓,都是僧侣学者这样的贵族,在古印度是最高阶层)。这个叫大迦叶的菩萨摩诃萨,年龄还很幼稚(年纪还很小,很年轻),但是在佛的神力的加持下,他从座位上起来(俗话讲「初生牛犊不怕虎」,年纪虽然小,但是已经证得菩萨摩诃萨的果位了,果位是相当高的),偏袒右肩,绕着释迦牟尼佛转了百千圈(表示虔诚地恭敬),然后右膝着地,胡跪合掌对佛说:

【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世尊,我年纪比较幼小,我想简单地向您提点儿问题,你要是愿意回答的话,我就发问;你要是不愿意回答,我就算了(我先试探着问您愿不愿意回答我这个年少者的问题)。

【佛告迦葉:如来应正遍知,恣汝所问,当为汝说,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佛对迦叶菩萨摩诃萨说:「如来应正遍知,恣汝所问,当为汝说,断汝所疑,令汝欢喜」。尽情地问吧,如来应供、正遍知,随你怎么提问,我都能回答你,尽情地问吧,我会把你的疑问消除的,让你感受到法喜的快乐。

【尔时,迦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这个时候,迦叶菩萨摩诃萨对佛说:

【世尊,如来哀愍,已垂听许,今当问之。】

非常感谢慈悲伟大的师父,您愿意听我问您问题,非常感谢您的慈悲,那么我就问吧。

【然我所有智慧微少犹如蚊虻,】

但是我也知道,我的智慧其实非常微少,像小蚊子、小牛虻一样没法跟您比。

【如来世尊道德巍巍,纯以栴檀师子难伏不可坏众而为眷属。】

如来世尊像须弥山一样高高在上,我们都要仰望您的。您浑身散发着旃檀一般的香味,您身边的这些眷属(您的弟子们),都像狮子一样难以调伏,是坚不可摧的。这一切像狮子一样,难以被驯服的、不可坏的、坚不可催的眷属围绕着您。

【如来之身犹真金刚,色如琉璃,真实难坏。复为如是大智慧海之所围绕,是众会中诸大菩萨摩诃萨等,皆悉成就无量无边深妙功德,犹如香象。】

您的身形就好像真金刚一样,您的色彩像琉璃一样,「真实难坏」。同时您又被无边无际的大智慧海所围绕着(无边无际的大智慧海,代表诸位大菩萨摩诃萨)。那么多大菩萨摩诃萨深具智慧,像无边的智慧之海一样,他们都以您为圆心,围绕着您。这些诸位大菩萨,都成就了无量无边的甚深功德,就好像香象一样。

【于如是等大众之前,岂敢发问?】

我这样一看,如来!您身边围绕着像大海一样无比智慧的这些菩萨摩诃萨们,神通威力巨大,就好像香象一样(在这里「香象」是一个褒义词,是赞美的含义。威德力巨大,像繁殖期、交配期的大象一样威力巨大,坚不可摧)。这么多大菩萨都围绕着您,我甚至感觉到我有点可笑,我竟然敢向您发问?

【为当承佛神通之力,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但是今天,在您的神通力的加持下,我还是问吧。既然都站起来了。再者说了,您一再地让大家问,大家都不问,大家都不配合也不行,我还是斗胆上来问一问吧!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这个非常年少的,叫做迦叶的菩萨摩诃萨,开始问问题了。

他问的问题我们今天先简要的说几个。这让我们想起大慧菩萨的「一百零八问」,在《楞伽经》里问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这个叫做迦叶的菩萨摩诃萨问的问题,也是涵盖了佛法的各个方面,高远深细的各个方面都提到了。

他所问的问题是: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怎么样能够证得真正的、恒常的寿命呢?怎么样能够证得坚固不坏的金刚身呢?

这个也是我们所好奇的。修行者看到有的大师,修出了金刚不坏的肉身,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了肉身还长存,怎么修啊?你没问,但是迦叶菩萨帮你问了,怎么样证得这种长寿的金刚不坏身呢?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怎么样能够证得无穷无尽的坚固之力呀?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怎么样通过修习这部《大般涅槃经》,而到达智慧圆满的彼岸呢?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愿佛广开您的微妙神秘之藏,为大家讲一讲吧。

后面还有好多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说。这节课我们知道,学佛的佛弟子当中,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这个摩诃迦叶之所以叫摩诃迦叶,就是有别于其他迦叶。因为迦叶是一个姓,姓迦叶的人太多了,佛陀的弟子中就有好多迦叶,比如优偻频罗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式各样的迦叶。所以为了区分,就管这个阿罗汉迦叶叫做摩诃迦叶。「拈花微笑」,佛陀拈花他微笑,这是摩诃迦叶。后面又出现一个菩萨摩诃萨,也叫迦叶,这挺有意思。我们在很多经文里知道,佛也经常有同名同姓的,菩萨、阿罗汉也一样,经常有同名同姓的。这一点跟世间法还是挺接近的。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

——《大般涅槃经·序》节选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niepanjing.net/post/27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7课·有个菩萨也叫迦叶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第276课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大般涅槃经》的《后分》部分——遗教品第一。遗教品第一【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槃。】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及与会的所有大众们说:我灭度之后,你们这些四众弟子们,一定要精勤地护持我的「大般涅槃之法」呀!此次我在涅槃法会上讲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