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讲解 219 | 涅盘经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
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依然是三十三卷,不过狮子吼菩萨品已经结束了。这里已经到了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
迦叶菩萨又再次的上场了。我们知道,迦叶菩萨,他不是那个苦行第一的迦叶阿罗汉,大家不要混淆。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者能作归依,未解脱者能令解脱,得八自在,为大医师,作大药王。】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啊,就像前面狮子吼菩萨赞美您的一样,如来怜愍一切众生,那些不能被调伏的众生最终都能被佛法调伏,那些内心很不清净的众生,经由佛法也能变得清净,那些茫然没有归依之处的众生,佛陀也能给他们做皈依之所。佛法就好像很多孤独者的精神家园一样,(未解脱的人)那些还没有解脱的众生,佛法也能让他们解脱。只要认真按照佛所讲的去修,佛法还可以让一切众生证得佛所具有的八种自在。
迦叶菩萨说:佛陀不愧是世间的大医师,不愧是医生中的大王,但是有个问题要问世尊。
【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云何如来记说善星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不可治人?如来何故不先为其演说正法,后为菩萨?】
迦叶菩萨说:善星比丘是您出家前的儿子,您出家之后他也曾经受持、读诵分别讲说十二大类经典,他甚至一度修得还不错,断除了欲界的种种烦恼结,禅定修得也可以,甚至也证了四禅,比较难得。但是为什么后来您竟然记说他是一阐提,是很低贱的人呢?
这个地方就要补充一点知识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佛陀出家前的妻子叫耶输陀罗,出家前的儿子叫罗睺罗,但是有的资料显示,佛陀出家前有三个妻子,而且也有三个儿子,罗睺罗只是三个儿子中的一个,还有其他两个,一个叫善星,一个叫优摩耶。
善星出家之后,他被称为是善星比丘,刚出家的时候修得很认真,认真地受持佛经,读诵佛经,甚至还给别人讲说十二大类经典,欲界的烦恼结也都灭坏了,基本上没有烦恼了,然后证得了四禅的境界,非常难得。
但是善星他后来变了,也可以讲难听一点就是变质了,他变得有傲慢心生起,有一些邪知邪见。释迦牟尼佛就当众批评过善星比丘。我们知道佛陀给弟子授记的时候是当众授记,叫记别或者授记。那么佛陀在批评弟子的时候经常也是当众批评。记说善星是一阐提,是当众讲的。善星成了一阐提了,已经拥有邪知邪见了,已经背离了真正的佛法。
「厮下之人」,厮就是低贱的意思,就是可怜愍者的意思。甚至佛陀还讲善星比丘有了邪知邪见之后,「地狱劫住、不可治人」,就是说他的恶心在地狱受一个大劫那么长时间的苦,他都改变不了。
在古印度,一谈到时间的概念其实是比较模糊的,像这个「劫」,一个大劫到底是多长时间,众说纷纭,你就可以去理解它是无量长的、是很久远的时间。
佛陀说,善星比丘他的思想变质的时候,他在地狱待很久、很久都无法改变。然后迦叶菩萨在这里很奇怪,就说:善星比丘是您出家前的亲生儿子,是您行菩萨道时的儿子,您怎么这样讲他呢,是不是有点过于严重了呢?他跟您是如此亲密的关系,您为什么「不先为其演说正法,后为菩萨?」既然他是您的亲生儿子,您为什么一开始不先度度他,给他演说正法,然后再去为菩萨演说呢?
【如来世尊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有大慈悲、有大方便?】
如来啊,我们都公认您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如果您连您的亲生儿子(善星比丘)都改变不了,您都不能救拔他的话,那么何以被称为是大慈悲者呢?大家都说您大慈大悲,您连您亲生儿子都无法救拔,那么大慈大悲的称呼用在您这里真的失当了。
这句话提的是蛮尖锐的,他也是为了刺激释迦牟尼佛多讲法、多住世,我们是明白的。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医生给病人治愈了各种各样的病,但是亲人身上的病他却没办法治愈。有句话叫医不自医,有的时候这个医生可以给各种人开刀,但是面对自己的亲人他往往会丧失掉那种客观性。迦叶菩萨就认为说,释迦牟尼佛如果您连您的亲生儿子善星比丘都无法救拔的话,那么我们怎么称您具有大慈悲呢?而且我们都说您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如果您连亲生儿子都无法救拔,那您还真的有大方便吗?有真正无量的善巧方便吗?
我们看一下佛怎么回答。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三子:其一子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第二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有信心,钝根无智。】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就好像一对父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中这第一个儿子有信顺心,就是很信任自己的父母亲,很听话,很顺着父母的意愿,又恭敬父母亲,而且他又非常的聪明,是利根者,有很多智慧,对于世间的各种事都能够快速地了知,又聪明又孝顺,这是第一个儿子。
第二个儿子是「不敬父母」,不尊敬父母亲,对父母也没有信顺之心,但是也挺聪明的,也是利根智慧的,对于世间的事也都能快速地了知,但是唯一就是不孝顺父母。
还有第三个儿子,是又不孝顺父母,「不敬父母,无有信心」,又是钝根,无有智慧。
这对父母生的这么三个儿子。很显然第一个最好,又孝顺、又聪明;第二个是不孝顺,但是还聪明;第三个是又不孝顺、又不聪明。
【父母若欲教告之时,应先教谁?先亲爱谁?】
那么父母要想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想告诉孩子一些比较重要的事项的时候,甚至说整个公司交给孩子打理,应该首选哪一个,大家都明白首选哪个,「先亲爱谁?」父母想起这三个儿子心里最温暖的是哪个儿子?大家也知道,最孝顺,又最聪明的哪一个,对吧?
【当先教谁知世间事?】
父母如果有一些压箱底儿的秘密,一些机密,想要告诉孩子,他先教给谁呢?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应先教授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知世事者。其次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为愍念故,次复教之。】
迦叶他的想法跟我们是一样的。父母要是想把重要的一些智慧传下去的话,先教谁呀?肯定教那个又孝顺、又恭敬父母亲,然后又很聪明的,又了解一切世间事的,肯定首选这个了。其次再教谁?再教那个不太孝顺父母亲、不敬父母、对父母没有信心,但是还比较聪明的,比较了解世间事的。最后教化的哪个呢?就是又不孝敬父母亲,又比较笨的那个。肯定是这样的一个顺序。
那么这个地方也讲,这对父母生的三个孩子中的其余两个,不孝顺父母但聪明的,还有那个又不孝顺父母、又笨的,这俩孩子,父母为什么还要教他们呢?虽然他们对父母一点都不好,不信、不顺也不恭敬,为什么还教他们?因为爱他们,因为愍念他们,放不下他们,再怎么说也是我的孩子呀?父母会这样想。那到最后还是教了,只是有首选的,有一个优先顺序。
【善男子,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初喻菩萨,中喻声闻,后喻一阐提。】
佛陀说:善男子,前面这三个儿子是打比方的,如来也是这样的。如来的弟子中就有这三类人。第一种,又信顺父母亲,又恭敬父母亲,又利根智慧,懂一切世间事的,这是代表菩萨。
第二种,不孝顺父母亲,但是比较聪明的,也能懂世间事的,就代表声闻阿罗汉。
那么第三种,又不孝顺、又笨的,没有智慧的这种,简直朽木难雕,这种是一阐提。
【如十二部经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五逆罪说,】
然后佛陀就讲,父母有重要的一些机密要传给三个孩子代表什么呢?代表佛陀有十二大类经典,「修多罗」契经,也代表佛经。就是说佛陀有十二大类经典都是法宝,要传给谁呀?这法宝中最微细的含义肯定先给菩萨们讲,因为菩萨们又信、又顺、又恭敬佛法,然后又利根智慧,又了解一切世间事,所以法宝中最微细的含义先给菩萨们讲说;然后稍微容易点的含义给阿罗汉讲;到最后,佛法中也有很多看上去有点急功近利的,为世间法服务的内容,说你要供灯、你要布施,得到什么样的福报,一部经抄完,业障全消类似的,看上去有点急功近利,甚至有些微迷信色彩的内容,讲给谁?讲给一阐提。这部分善巧方便的内容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不得已,没办法。
一阐提就迷世间事,你必须告诉他读经、抄经、诵经有什么利益,供僧、供灯、拜佛有什么利益,对他切切实实的有利益,或者喝了什么水,大悲水、药师水可以治病,确确实实是这样子,他一试真灵,他才愿意信佛,那没办法,这些人就需要这个,所以先以欲钩牵。所以关于世间的一些事,就是让你在梦里过得开心点的这些佛法内容,是为了吸引那些一阐提和犯了五逆重罪的众生的,没办法,他们就迷世间事,你不从世间事下手也不行。
【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愍故,为生后世诸善种子。】
佛陀明明知道,让众生沉迷于梦中的快乐对于众生的解脱毫无利益,但是也是要给他们讲,为什么呢?给他们后世种点善的种子。你跟他讲拜佛怎么样治好了癌症,他真去拜,一拜还真灵验,或者喝了药师水,老父亲的半身不遂好了,等等怎么样的、怎么样的,这些内容一讲,他对佛法有信心了,他愿意亲近,多念几声佛号,这都给自己阿赖耶识的仓库里在栽种善的种子呢!
所以面对不同的众生,讲的法侧重点就不一样。面对刚学佛的众生,侧重于一些小故事、小神通,灵异事件讲得比较多;那么学了一段时间佛的众生,他希望知道法理;又修了一段时间的众生,想知道怎么行出来,菩萨戒显得很重要(菩萨戒本很重要),就是侧重于「行」的方面我们怎么做。六度当然也很重要。
佛陀说:
【善男子,如三种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一,为藁草故。】
接下来又是比喻,佛陀说:比如有三种田地:第一种田地靠着水流比较近,沟沟渠渠的,里面都有流水,土壤也不错,没有那么多的沙粒、瓦石、荆棘刺什么的,也没有盐碱地(有的地是盐碱地就不适宜栽种庄稼,沙卤的卤,有的时候就代表盐碱地)。就是说第一种田地,水流通畅,又没有那么多的沙粒、瓦石,也没有盐碱地,也没有荆棘(恨不得一种作物种下去能收百,种一得百),种一棵植物得一百棵植物,在这里种庄稼能获得大丰收,这是第一种田。
还有第二种田,虽然也不是盐碱地,也没那么多沙石瓦块,也没有那些带刺的荆棘,但是(水流得比较远)距离水源比较远,浇水不方便,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播种的话收成就减半了。
还有第三种田地,离水源非常的远,土质又非常的差,有很多的沙石瓦块,整个就是盐碱地,甚至还有带刺的荆棘,在这里种一棵庄稼能收一棵庄稼就不错了,收的那颗庄稼干巴巴可怜地立在那儿,就像藁草一样(就像枯掉的草一样)很孤独的一棵庄稼在那儿。这是三种田地。
【善男子,农夫春月,先种何田?世尊,先种初田,次第二田,后及第三。初喻菩萨,次喻声闻,后喻一阐提。】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那你说,农夫在春天播种庄稼的时候,他先把自己的种子播种在哪种田地里呀?我们都知道答案,然后看看迦叶菩萨的回答。
迦叶菩萨说:世尊,那肯定是先种最好种的那种田,又有水源,土质又好,又没有那么多荆棘烂刺,种一得百,肯定是先把庄稼种在这里了;那么这样的土地都用完了,再种庄稼的话,那就选第二种田地,第二种田就是说土质差一些,土质还行(还可以),不如第一种好,但是最糟糕的是「渠流险难」,就是说水离得特别远,浇水很不方便,虽然收成减半了,但是也有点收成,然后农人们会把庄稼也种在这儿;到最后,第二类土地也用光了,就剩下那个有很多的沙石瓦块的盐碱地的时候,农人们要是手里还有种子也往那撒一撒是不是,就这样。
然后佛陀就说:这三种田,第一种水流很方便,土质又非常好,也没有那些带着刺的荆棘,这样的土地就代表是菩萨;那么第二种,土质还凑合、还可以,但是水流比较远,浇水不方便,收成减半,这代表声闻乘阿罗汉;最后一种土质很差,浇水也很不便,种一根庄稼能收一根庄稼就不错了,这种代表是一阐提。
【善男子,譬如三器:一者、完,二者、漏,三者、破。若欲盛置乳酪水酥,先用何者?世尊,应用完者,次用漏者,后及破者。】
善男子,接下来又举例子了,佛陀说:就好像有三种器皿:第一种器皿是完好无损的器皿;第二种,漏了一个缝,或者漏了一个洞;第三种是破的器皿。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去装乳酪、水酥(就是奶类制品),那么我要先用什么样的容器装呢?迦叶菩萨就说:世尊,那我们肯定首选那个完好无损的容器了,先用这种完好无损的容器装,然后容器不够用了再选那个漏个缝、漏个破洞的容器装,到最后这种容器也用完的时候,然后可能再把剩余的一些奶酪、水酥这些奶类制品,就装在了第三种容器中。我们知道,第三种是破坏掉的容器,已经破了。
【其完净者喻菩萨僧,漏喻声闻,破喻一阐提。】
佛陀就说:这三种容器,那个完美的、完好无损又很洁净的容器就代表是菩萨僧(僧人中的菩萨,菩萨级别的僧人),又有智慧、又认真持戒的这批人。然后「漏喻声闻」,第二种容器,漏了个缝或者漏了个洞就代表阿罗汉,还有欠缺,很明显。那么第三种,这个容器已经破了,装牛奶也装不了多少,可能是一个罐子破了之后只能装一勺的牛奶,就大概这样子,这个代表一阐提。
【善男子,如三病人俱至医所:一者、易治,二者、难治,三者、不可治。】
前面是用容器打比方,接下来又打比方,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有三种病人同时来到同一个医生所在的地方去看病:第一个病人,他的病很好治,第二个病人的病有点难治,第三个病人的病「不可治」,已经无可救药了,不能治了。
【善男子,医若治者,当先治谁?世尊,应先治易,次及第二,后及第三。何以故?为亲属故。】
那么佛陀就问迦叶说:「善男子,医若治者,当先治谁?」这三个病人来找医生看病,你说他先给谁治呢?迦叶菩萨就回答说:世尊啊,那肯定先治那个病好治的人;治完了这个病好治的人,然后再治那个病有点难治但是还可以治的人;到最后,这个人也治完了,还剩一个病人在那等着,这个人的病其实是不能治了,但是那也得治一治,为什么呢?「为亲属故」就是说因为怜愍他,这个病人来都来了,我在心理上安慰安慰他,比如说他这个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恶化得很严重,非常疼痛,那医生已经无法阻挡癌细胞扩散了,那怎么办?给他开点止痛药,就类似这样,病已经无法治了,只能减轻他的疼痛感觉了,只能这样。对于第三种病人的医治,就属于医生的慈悲心的表现了。
【其易治者喻菩萨僧;其难治者喻声闻僧;】
佛陀说:这三种病人里,病最好治的就是菩萨级别的僧人,一点就透,习气一冒头,你点他一下,他立刻往回收,还知道当众去忏悔,这是菩萨级别的僧人;那么病比较难治的就代表声闻僧、阿罗汉们,已经修得了有一定的成果了,有点骄傲,有的时候不思进取不想再修了,或者只求个人的解脱不想救度别人,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自私,有点难治但也能治,点醒他就可以了。
「声闻觉后当成佛」,《楞伽经》里讲的。「声闻觉后当成佛」,梦一醒来,他悟了,就开始行菩萨道了,菩萨道圆满了就成佛了。
【不可治者喻一阐提,】
这三个病人里,这个病已经无可救药了,这种人代表一阐提。
【现在世中虽无善果,以怜愍故,为种后世诸善种子故。】
明明现在一阐提的病很难治,你看业障重的,老生嗔恨了,别人批评批评他,或者教育教育他,他就受不了,大发嗔恨。这种一阐提,现在世中让他去好好地修行真的很困难了,那怎么办呢?因为怜愍他的缘故,给他种种后世的善根,可能有的时候也给他讲讲法,听不听给他种种种子,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身边也经常遇到这三类众生,菩萨级别的、阿罗汉级别的以及一阐提。
【善男子,譬如大王有三种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齿壮大力;三者、不调,羸老无力。】
接下来佛陀又举例子。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就好像一个大王有三种马。第一种马是「调壮大力」,力气很大、很健壮,同时又很听话,这种马是良马;第二种马,「不调,齿壮大力」,就是说这种马不听话,性格有点烈,像野马一样,但是牙齿长得不错,力气也很大,这是第二种马;第三种马,「不调,羸老无力」,第三种马就比较差了,不听话,身体又羸弱多病,又老了,没什么力气。这是三种马。
【王若乘者,当先乘谁?世尊,应先乘用调壮大力,次乘第二,后及第三。】
那么如果国王出行的话,首选哪一种马呀?迦叶菩萨就回答说:世尊啊,那肯定先选第一种马,又听话、又强壮、又有力量的马;其次再选那种不太听话,但是长得还可以,力气也比较大,体格比较健壮的。最后实在两种马都用完了,那只能选第三种马了,第三种马是不听话的,身体比较羸弱,又老了,又没力气。
【善男子,调壮大力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愍故,为种后世诸善种子。】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这三种马也是代表菩萨僧、声闻僧和一阐提。又听话、又强壮,力气大的,这是菩萨级别的僧人;然后声闻级别的僧人就是说不太听话,但是还可以,长得还是比较健壮的;第三种就是一阐提,简直没有可取之处了,又不听话,身体又羸弱、又老了、又没力气。
那么一阐提,「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愍故,为种后世诸善种子」。国王为什么还养着第三种马呀?第三种马简直一无可取之处,为什么还养着它们?给他种善种子呢,现在世中,他也得不到什么利益了,听也听不进去,也不认真修,也不从自己身上找找自己的毛病、缺失,却是整天盯着别人的毛病、缺失,对于这种人,是怜愍他们,所以有的时候讲法也让他们听一听,给他们种种善的种子!
善男子,接下来又打比方。
【善男子,如大施时有三人来:一者、贵族,聪明持戒;二者、中姓,钝根持戒;三者、下姓,钝根毁戒。】
就好像有人在作大布施,这个时候来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来的是贵族,非常的聪明,又认真地持戒,本身地位很尊贵,又聪明、又持戒,这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的是中等种姓的,「钝根持戒」,不太聪明,但是认真持戒;第三种是下等种姓的,比较低贱的种姓,「钝根毁戒」,本来就不聪明,还毁犯戒律不知道悔改。这是三种人。
你打算大作布施了,这三种人都来求取你的供养,他们都想收你的布施,那么你把你的布施给谁呢?
【善男子,是大施主应先施谁?世尊,应先施于贵姓之子,利根持戒,次及第二,后及第三。】
我先把我的布施给谁呢?迦叶就说:世尊啊,那肯定先给那个贵族家的,又是利根之人,又聪明、又认真地持戒,这是人中甚为难得的,肯定先把你的布施给他喽;接着,布施完这种人之后,如果还剩有一些物品的话,那就给第二种人,第二种人虽然种姓不高贵(是中等),根器比较钝(有点笨),但是认真地持戒,第二种人也可以得到供养,得到布施;第三种,到最后还剩一点点想要布施出去,那就给第三种人吧,第三种人是种姓比较低贱,又是钝根的(根器比较钝),讲法不容易听懂,又毁犯戒律,这是第三种。
【其第一者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
然后佛陀就说:第一种,出身很高贵,又聪明、又持戒的这种人就是菩萨级别的僧人;第二种,中等种姓的,有点儿钝根,但是认真持戒,这代表声闻级别的僧人,也就说阿罗汉也是持戒,不持戒你也成不了阿罗汉;那第三种就是一阐提了,本来根器就不怎么样,还不停地毁犯戒律,关键犯了戒还不知道悔改。这是一阐提。
【善男子,如大师子,杀香象时皆尽其力,杀兔亦尔,不生轻想。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为诸菩萨及一阐提,演说法时,功用无二。】
佛陀说:善男子啊,再讲一个比喻,就好像大狮子在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它无论是去猎杀一头大香象,还是猎杀一只小兔子,他都会用尽他全部的力量。
我们看过动物世界,狮子捕羚羊,或者捕比羚羊更小的小兔子的时候,他用的力气都是全部的力气,「皆尽其力」。狮子猎杀大象用的力气是全部的力气,集中精力,全神贯注,那么猎杀一只小白兔的时候,它也是用尽了它全部的力气,全神贯注。狮子并不会因为它面前只是一只小白兔就疏忽轻慢它。
诸佛如来也是这样的,在给诸位菩萨讲法的时候和给一阐提讲法的时候「功用无二」。它是无遮大法,开阐演示无遮大教,就是说佛陀不管给什么样的众生讲法,他讲的都是同样境界的法,他不会说遮遮掩掩的,或者说这个人是一阐提我就不认真对待他,不会这样的。
佛陀讲法是很公正的,是很平等的,和盘托出。当时听法的这些弟子们。根性是参差不齐的,我们是知道的,有大菩萨,离佛很近的,然后阿罗汉,还有一些刚学佛没多久的,站在人群边上也侧着耳朵听一听。各式各样的众生同时在听法,天上、天下的各个维度的众生都来听法,佛陀讲的就是同一种法,没有挑挑拣拣,没有!功用是无二的。
其实佛陀讲的法,如果你悟进去了,都能让你解脱,关键是你这个容器有多大。佛陀降下这一场雨,容器大的接的水多,容器小的接的水少,破容器就接不了几滴水。关键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好像一个老师讲一节课,有的师兄吸收了百分之八十、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九,那有的师兄吸收了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几,甚至一节课都没有在听,不知道在干什么,是不是?
接下来就讲善星比丘的这个事情了。佛陀讲了这么多,都是针对迦叶菩萨那个质问,就是说您的亲生儿子您都没把他救度好,然后大家还说您大慈悲、大方便,怎么回事,就质疑他。然后佛陀刚才就讲这个根性的问题,就是说父母养了三个儿子,有这样的、那样的;或者是来治病的病人怎么样;或者国王养的马怎么样的区别;或者是容器怎么样的区别,就是说众生根性不同,你像罗睺罗,点一点他,他就改变了,到最后修成「密行第一」的阿罗汉了,同样都是佛陀的儿子,对吧?一条龙生九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佛陀三个儿子也都不一样。那佛陀的弟弟也都不一样,有的像阿难一直护持他,有的想要杀死他,是不是?这也跟过去世的因缘有关系。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王舍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于初夜为天帝释演说法要,弟子法应后师眠卧。】
然后佛陀就说:善男子,我跟你讲一件事情,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的时候,善星比丘当时「为我给使」,就是作为我的侍者,服侍我。善星比丘就在我身边,我在初夜的时候为「天帝释演说法要」,就是我在傍晚的时候给帝释天(给忉利天王)正讲说法呢,当时按照我们僧团里的规定(我们也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弟子要是侍候一个师父的话,师父休息了之后你才能够休息,这是基本的礼节。
【尔时,善星以我久坐,心生恶念。时王舍城小男小女若啼不止,父母则语:汝若不止,当将汝付薄拘罗鬼。】
那么,当时佛陀在傍晚给帝释天讲法讲了很久。讲了很久,那个善星比丘就等得有点着急了,他想睡觉去,有点不耐烦了。他看着佛陀一直在那儿讲法,没完没了,心里生了恶念(这还是亲生儿子,生了恶念了)。当时善星比丘就想起来,王舍城这里,小男孩儿、小女孩儿要是哭个没完没了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会吓唬他:你再哭,就把你交给那个薄拘罗鬼去,那小孩吓得就不敢哭了。
【尔时,善星反被拘执而语我言:速入禅室,薄拘罗来。我言:痴人,汝常不闻如来世尊无所畏耶?】
当时,善星比丘年纪也不是特别大,他就想起了这个事情,他就开始对佛说,就吓唬佛。「善星反被拘执」,就是善星记住这件事情,记住可以吓唬人了,他就吓唬佛说:「速入禅室,薄拘罗来。」赶快、赶快,进禅室吧,别讲法了,进禅室休息吧,那个薄拘罗来了,那个鬼来了。
然后佛陀这个时候也是比较生气,说:「痴人,汝常不闻如来世尊无所畏耶?」佛陀对于自己出家前的儿子教育起来(或者说教训起来)还是很严厉的,说:「痴人」,愚痴的人啊,难道你都不知道如来世尊无所畏惧吗?你竟然用鬼来吓唬佛!
【尔时,帝释即语我言:世尊,如是人等亦复得入佛法中耶?我即语言:憍尸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有佛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都无信受之心。】
这个时候,忉利天王还在旁边呢,一看善星比丘竟然敢吓唬佛,他就说了句风凉话,说:「世尊,如是人等亦复得入佛法中耶?」您还给我讲法呢,您看看,像这样的弟子您还收,这样的人连对您都敢打妄语去吓唬的,他还能够来学佛法吗?然后佛陀对忉利天王说:憍尸迦,我们知道憍尸迦是(帝释天)忉利天王的姓。佛陀说:「憍尸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有佛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别看这样的人,虽然也打妄语,甚至连佛都敢吓唬,没大没小的,没有礼貌,我这正讲经说法呢,他去打断我,还用鬼来吓唬我,像这样的人,他也可以来学佛法,只要他愿意,他身上也有佛性,只要他认真修,他未来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这样讲,就是给帝释天信心,说只要他有佛缘,他愿意来学,我就收,虽然他可能还不完美,还有小缺点,但是也可以学,他也有佛性。
这个是佛陀回答迦叶菩萨质疑的时候,举的关于善星比丘的第一个例子。接下来还有,佛陀告诉迦叶说:我虽然一直给善星比丘机会,我给他讲法,但是他都没有真的信,也没有真的受,就是他没有听到心里去。我们知道,有的时候我们去看伟大的人,隔着遥远的距离才能看到他的光芒,离太近了那就看不到他的光芒了。善星比丘就是因为是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儿子,他去服侍释迦牟尼佛,在他身边,他就缺少了一种敬畏之心。
【善男子,我于一时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时欲入彼城乞食,无量众生虚心渴仰欲见我迹,善星比丘寻随我后而毁灭之,既不能灭而令众生生不善心。】
接下来还有一次,佛陀说:迦叶呀,有一次我住在迦尸国的尸婆富罗城这里,那个时候,善星比丘也是我的侍者,属于是助理、助手。当时佛陀想要进入尸婆富罗城去乞讨食物,无量的众生「虚心渴仰」,无量的众生听说佛要来了,都虚心想向佛请教,都渴慕仰望他,都想见到佛。「欲见我迹」,无量的众生想要见到佛陀的痕迹。当时,善星比丘他就跟在佛的后边,想要毁灭佛走路留下的脚印(当时古印度经常都是打着赤脚的,佛陀走在路上会有脚印留下),有的众生渴慕仰望佛陀(甚至想要说见不到真人),见不到真佛,见见脚印也可以,善星比丘就捣鬼,在佛的后边把脚印给他擦了,或者给他踩坏了,就不想让众生见到佛陀的脚印,不可能所有的脚印都给泯灭掉。「既不能灭而令众生生不善心」,虽然并不是佛陀的每一个脚印都被善星比丘给毁坏了,但是很多众生看了这件事之后,就生起了一些不善之心,就想着伟大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身边怎么跟着这样一个人,就开始质疑佛陀的权威,开始质疑他。
【我入城已,于酒家舍见一尼乾,蜷脊蹲地,飡食酒糟。】
佛陀进入尸婆富罗城之后,路过一个酒馆,就看到有一个尼乾子(一个外道),正弯着脊背跪在地上,蹲在地上,正在吃那个酒糟呢。
【善星比丘见已而言: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
然后善星比丘见了以后就说:「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说世间要是有阿罗汉,那我觉得这个人,蹲在地上吃酒糟的人,比阿罗汉还殊胜呢,为什么呢?这个尼乾子外道一直讲没有因、没有果(没有因果),阿罗汉到最后入定,不是也入到那个没有因果的涅槃那儿去吗?就是说这个尼乾子蹲在地上吃酒糟,他肯定比那些阿罗汉还厉害吧!你看,这样的人都能认为无因、无果(这是邪见了)。
【我言:痴人,汝常不闻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偷盗、不婬佚。是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是人舍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
然后佛陀就说:「痴人,汝常不闻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偷盗、不婬佚。」难道你不知道吗?我们讲过无数次了,阿罗汉守戒守得很好,阿罗汉不可能喝酒,不可能吃酒糟,阿罗汉不会害人,不会欺诳别人,也不会偷盗,也不会淫欲大发,但是你知道在地上吃酒糟的这个尼乾子他做过什么事吗?这个人杀害了自己的父母亲,竟然还在这里吞吃酒糟,你怎么能说这个人比阿罗汉还要殊胜呢?你知道吗?这个尼乾子他舍了这次身形以后,他必定会堕到阿鼻地狱里去。本身杀父杀母犯了五逆重罪,还在这儿贪吃酒糟,不懂得悔改,还抱持无因、无果的邪见。但是阿罗汉什么样子啊?阿罗汉永远断除了三恶道之因,永远断了贪、嗔、痴,阿罗汉怎么可能杀父杀母,阿罗汉怎么可能在这吃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你怎么能把这个人跟尊贵的阿罗汉相提并论?
佛陀教育善星比丘也是很严厉的。
【善星即言: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其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我言:痴人,汝常不闻诸佛如来诚言无二?】
善星回答说:「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其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善星还不服气,还犟嘴。说四大(地、水、火、风)之性都可以变来变去的,他一定堕阿鼻地狱,不可能的吧!他不信,佛讲的话他不信。
然后佛陀说:「痴人,汝常不闻诸佛如来诚言无二?」说愚痴的人啊,你学佛这么长时间白学了,你竟然都忘记了佛是不打妄语的吗?佛讲的都是真实的话、无二的话(就是与实相相符合的话),佛陀不会骗大家的。阿罗汉不会做以上种种恶业,你怎么能这样的不相信阿罗汉,而且不相信佛的话呢?
然后佛陀就告诉迦叶说:
【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
你别看善星是我的亲儿子,我给他讲法,他根本就不信、不受。刚刚出家的时候可能还认真学经、学法,还听话,到最后越来越狂傲,甚至直接跟佛对着干了。是这样的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来回顾一下要点。首先迦叶菩萨上场是先赞美佛,然后就质疑佛,您怎么当众讲说善星比丘简直是一阐提无可救药呢?他是您的亲儿子啊,讲这个事情。
后来佛陀就打比方,众生的根性不同、业障不同,佛也没有办法,都是自己造作的结果。善星——佛陀的儿子之一,实在是让人头大,后面还有一些事例告诉我们,就连至臻圆满的佛陀周围可能都会有一些逆增上缘。那么我们在路上,尚未圆满的时候遇到一些逆缘、违缘障碍是相当正常的事情。这也都是过去世造作的结果,业不重则不生娑婆。
《大藏经》里也讲,释迦牟尼佛他的国土为什么这样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是他过去造作的结果。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切换到佛的角度,看这个娑婆还是很美好的净土,只不过我们现在处在人的角度,在人道看阎浮提,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完美。这一切正说明了因果在相里的真实不虚,所以我们要敬畏因果,要认真地持戒。持戒者,值得被布施和供养。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