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6课·入定与药方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791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今天一大早我去三号院逛了逛,发现昨天晚上用了很长的时间,师兄们在热烈地讨论关于「入定」和「四禅」的这个话题。

有一个师兄说:我听我的其他师兄讲过入定很难,四禅很难。我试了一下果真很难,我看到这儿就笑了。这个师兄你想想,你总是「很难很难很难」地暗示自己,那么不难的事也被你搞得很难了。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评价入定、四禅,关键你要去体验,你要放空你的意识去体验,而不要想着入定很难,四禅很难。到了座位上坐好了还想着很难,那你能入定吗?一辈子也难入定,总想着「很难」。「很难」两个字就障碍了你了,阻抗着你。其实很容易,你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很容易。入定这种情况其实经常存在着吃老本的现象,就是这个师兄过去世确实就是修行人,禅定一直在修,有良好的基础,所以他打坐没几天就证得了四禅八定了,这样的现象也是经常会遇到的,你怎么知道你过去世没有认真地修过禅定?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老本可以吃?为什么受别人影响?他说难对你来说未必难,不要用这样的负面的词汇去暗示自己。

科学家调查研究证明,说人是唯一接受自我暗示的动物,而且人几乎是唯一完完全全接受自我暗示的动物。你暗示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就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早晨起来看到外面阴天,你照照镜子,觉得自己很丑,越看越丑,抬不起头来,衣服也懒得换,也懒得打扮,就出门了,出门就恨不得低着头找个地缝把自己埋起来,因为你很不自信;早晨醒来一看大太阳,照得到处很明亮,心情很舒畅,对着镜子看哪儿都觉得自己很美,或者很帅,好好地精心打扮一番,走到路上昂首挺胸,非常的神采奕奕,然后你的吸引力就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

你为什么要给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呢?前一段时间有师兄说:我总是失眠,老师我怎么办?我用尽了各种方法,网上能搜到的一切治疗失眠的方法我都试过了,就是不行,我吃安眠药都不管用,我就是会失眠,我知道我每天必失眠。我说:你为什么用「失眠」这个词来控制自己,这简直是一个咒语了,你总是念:失眠失眠,你不失眠才怪。你把这个词打掉,不要想着我晚上睡不着觉,你要倒过来,完全逆转回来,想:我的睡眠非常好,我一沾枕头就睡着。其实过去在学佛前,我也是思虑甚多的人,当时还在写东西,没灵感也很焦躁,就是这样的一种类似神经质的状态,一到晚上也失眠、睡不着。后来我就想,我要想办法让自己睡着。怎么办呢?我给自己催眠,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在心里一直跟自己讲:我已经睡着,我已经睡着,我已经睡着……就反复重复这句话,因为过去数绵羊、数数,我都用过,那个方法对我不灵的,越数越精神,有的时候数到一千了我还没睡着。数绵羊、数数对我来说不管用。我就跟自己讲:我已经睡着,我已经睡着,我已经睡着……慢慢就睡着了,很灵验,因为人是完完全全接受自我暗示的动物。

所以人家讲,你要是睡不着,你去念那个英文sheep(绵羊),sheepsheep,也挺好,因为它跟睡觉sleep是很类似的发音,sheepsheep然后你那个身体的DNA就感觉sleepsleep睡着了。因为你这一世虽然是中国人,你未必前世或者前前世,或者过去世某一世不懂英语,你未必不曾做过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或者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你只是今生是中国人,但你的阿赖耶识里说不定哪个国家的语言都能懂,然后关于睡眠的这个英文单词,你的DNA翻译翻译,慢慢你睡着了。这个暗示非常重要,所以那些认为入定很难,四禅很难的师兄,你把那个难字换掉,换成很容易。甚至你上座后跟自己讲:我已经入定,已经入定,我已经入定……就这样去给自己催眠,效果也是很好的。把这个「很难」忘掉吧!

然后师兄们又在说:入定后什么感觉,身体什么感觉。入定后身体没感觉,身体已经跟你像脱离关系一样了,它是它、你是你,所以别人扎这个身体、砍这个身体,你几乎都觉不到痛。

因为它是它、你是你,你已经超离它,就好像出体一样,你已经不在这个身体里了,一样的,它跟你没关系了。所以,一个特别怕痒的人,你用羽毛、用头发丝去刺激他某个部位,特别怕痒的这个师兄,如果他真的入定了,你依然去刺激他相同的这个部位,他已经没感觉了,身体已经没感觉了,真正入定的人甚至也不知道他入定了,他就是享受定境,然后出定之后他总结一下:哦,气息停止了,脉搏停止了,心脏好像不跳了。真正在定中,(如果)他还想着身体,那他肯定还没有入定。大家先不要着急,一切一切顺其自然,你的心要清净下来,要安静下来,清净、安静到极致,那个「定」你挡都挡不住,你现在心还很乱呢,你怎么入啊?

一定要静下来,这个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禅定功夫的好坏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果位的唯一标准,说:这个佛弟子修得好,因为他能证得四禅八定了,他都能够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了,进入灭尽定了,那就说明他是阿罗汉或者菩萨或者佛吗?不是的。

菩萨的「六度」我们知道,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平常要修这六者,修六个方面,不是只修一个方面的,「禅定」也仅仅是检验一个佛弟子的六种标准之一。检验一个佛弟子修得好、坏,「布施」也很重要,他是禅定功夫很好,但平常很吝啬,什么都往手里攥,不忍心放,谁承认他是佛弟子?谁承认他是阿罗汉、是菩萨?如果他不持戒,那他入定证得点神通,可能就走入魔道了。「持戒」也相当的重要,不要光看一个人的定功和神通,要用菩萨六度的标准去衡量他、审视他;「精进」,他是否没有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一直在持续地进步?还是说「得少为足」,证得点什么境界就不思进取了?

我们想《无量寿经》里讲说:能够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去了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为什么去了就不退转了?大家想一想,阿弥陀佛的净土如此的美好,如果众生去了还退转,他就造业呀,造业不就把「极乐世界」污染了吗?成了极脏世界,极丑世界,极苦世界了,就不是极乐世界了。所以去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必须不退转,他才能够继续维持极乐世界的现状,甚至增益极乐世界的美好,而不会污染、搞破坏,是不是?所以精进很重要,你一退转,你就降落,你就随着习气顺流而下了。学好很难,学坏是很容易的,学好你要用努力的,学坏你顺流而下就可以了。

所以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像登山一样,每一步的向上走要付出努力,「从恶如崩」,你顺着恶的习气,这好像雪崩一下就滚下去了,不需要努力的,所以说,学坏是特别容易的,你只要很懒很馋,不思进取,就学坏了。

「忍辱」,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去检验一个修行人,他说他禅定功夫很好,他说是如此,那你批评他两句他就火上房,受不了了,反过来嗔骂你;或者别人对他的诽谤,他听了以后激动得睡不着觉,谁承认他的功夫好啊?忍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他如果真的禅定功夫好,是真的能「八风吹不动」,这微风一吹就动了,他禅定功夫肯定不怎么样,别听他吹牛,即便他真的证得了点什么,那也是吃老本来的,并不值得羡慕。

还有「智慧」,佛陀当时怎么证悟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他从小作为王子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就是数、理、化全通的,武术、天文、医学、五明各个方面他都懂的,佛陀的知识积累,是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国王的王子的知识积累,他的智慧(世间法的智慧)是具足的,这是一个前提,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中的高级知识分子。第二,他修习禅定,通过深入地修习禅定,又弥补了世间法的很多不足,证入自性的大光明藏,那里什么都有,然后圆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样才成佛的。你说佛智慧具足,他是一个字不识的文盲吗?不是的。他在修习禅定之前,他已经具足了世间法的智慧了,非常的有才,文武双全,天下无敌,之后又修习禅定,又开智慧,二者结合起来。而且他在证悟之前拜很多外道师父,这些外道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教给他无穷无尽的智慧,他都吸纳进来了,佛陀是非常爱学习、非常善于学习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我封锁自己,我只修禅定,我不学习世间法的智慧,不是这样的)。他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学习,只要能有利于他觉悟的一切,他都像疯了一样去学习,「如饥似渴」。就好像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佛陀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所以,你评价一个师父,你要从六度的六个标准去评价:「布施」方面,他是一个敢于舍的人吗?「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否具足;「持戒」方面是否「严于律己」,他是否一直要求进步,一直在推翻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完善自己;「忍辱」方面,别人对他的赞美他是否听了就飘飘然,别人对他的批评是否就火冒三丈;那「禅定」功夫有没有?禅定一般能带来一些神通,只要修禅定,慢慢的一些人体潜能就激发出来了。有很多人讲他有神通,其实人人都具备这种神通,我们知道的,这其实是人体潜能。然后「智慧」,世间法的智慧、出世间法的智慧、圆融空有的智慧,是否都具足?评价一个佛弟子、一个师父,一定要用六个标准去评价,不要只用一个标准,不然很偏颇的。

昨天我们课上讲,说:佛陀涅槃前,弟子们都舍不得他,百般地劝诱他留下来。后来佛陀就告诉大家,他的正法已经找到了一个传人,就是摩诃迦叶,为什么选摩诃迦叶?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禁欲主义者」,摩诃迦叶又是头陀苦行第一的,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佛陀弟子中排第一位的。佛陀没有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智慧第一的、神通第一的,或者戒行第一的,或者是什么论议第一的、讲法第一的,他把自己的衣钵给了那个苦行第一的弟子。我们要仔细领会:最「严于律己」的人得到了佛陀的衣钵,这代表你不能够放松自己对于自己的要求。其实,据说迦叶尊者在佛陀证道后第三年皈依了佛陀,皈依佛陀后在佛陀的点化下,第八天就证得了阿罗汉。

我们想一想,佛陀证道之后讲法四十九年,在他证道后第三年摩诃迦叶就皈依了他,然后第八天就证得了阿罗汉,就等于这40多年,迦叶尊者一直就是阿罗汉,他作为阿罗汉没有骄傲,他一直如此地严于律己,他是阿罗汉中最不放逸的一个,他得到了衣钵。

我们可以想象佛陀把对于自己的「把控性」看得多么重要,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看得多么重要,那么多阿罗汉,有讲法第一的、有智慧第一的、有神通第一的、密行第一的等等,但是佛陀认为迦叶最值得接受这个重任。当然迦叶也是最懂佛的,我们知道,他跟佛之间不需要言语交流了,佛陀哪句话都明白,佛陀不讲话他都明白,他最懂佛又最严于律己,大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你是否一直严于律己,还是证悟了就飘飘然,陷入到「狂禅」,忘乎所以。

上节课我们讲非常打动我们的一个故事:迦叶尊者在乞讨的时候专挑穷人家,他想让穷人累积福报,未来过得很幸福。他曾经去乞求一个老婆婆把自己已经馊掉的米粥布施给自己,他也不顾那个米粥已经馊掉他就喝下了,当场喝下了,老婆婆感动得涕泪横流,善心大发。这个故事还有后文的,就是没多久这个年迈的老婆婆就离开人世间了,离开人世之后去哪儿了呢?生忉利天去了。我们知道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生完佛第七天后去世就生到了忉利天,而过去《金光明经》里讲佛陀过去有一世做流水长者子放生鱼,那些鱼也生到了忉利天……还有很多的故事。

老婆婆布施完米粥给迦叶尊者,不久之后她就生到忉利天了,而且因为她的米粥布施给了阿罗汉,她不是布施给普通的僧人,他是布施给了阿罗汉。因为这个功德,她做了美丽的天女,非常的漂亮。然后有一次她就想起了前生:哦,我曾经是一个非常穷苦的人,穷苦了一辈子,但是因为布施给迦叶尊者米粥,我就生到这里了,她非常的感恩,有一次她就下到人间,把天花撒在了摩诃迦叶尊者的身上,非常美好的故事,大家都是本性善良的,都喜欢看喜剧片,都喜欢看恶人有恶报,好人有好报,这是典型的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有一次,二号院文琦师兄也开玩笑说:魔王波旬就是因为布施给辟支佛饭吃,后来竟然生到了他化自在天,为什么我们这些人要苦苦地修行六度啊?我说你也可以找个辟支佛来布施,对吧?然后很顺利地生到大自在天。他说:我也不知道哪个人是辟支佛的化现,所以我广撒网吧(笑)。广撒网的心态是对的,你的心打开,别把钱财之类的看得那么重要,能布施的情况下多布施。说:我一天拿出一万块钱(这要命),但是我一天布施一块钱还是可以的,今天布施给他,明天布施给那个,天知道这个是不是阿罗汉的化现,那个是不是辟支佛或者菩萨的化现,你广撒网没坏处。就像彩票,一天买一个彩票,没有需求中大奖,结果突然中大奖了一样。「布施」因为它是菩萨六度中的一度,它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够使你的悭贪吝啬的小我的自私心慢慢地就打开、就化掉了,所以大家要经常地修布施。同时,还有一点重要的内容需要跟大家分享,佛陀曾经当众告诉大家,说:诸位比丘,你们有没有听到长老大迦叶的话呢?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是毁在天魔外道的手里,而是毁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就是僧团不能够腐化堕落,内在不能出问题。木头的内在不要生虫子,一个森林不是毁于外在的砍伐,而是毁于内在树木的生虫。做为佛弟子,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佛陀把衣钵传给迦叶,因为摩诃迦叶他是严于律己中的一个典范。

如果个个佛弟子都像迦叶尊者这样去严于律己,那么佛陀的正法是不可能毁灭的,我们明白的,天魔外道再搞破坏都不可能毁灭。但是如果你内在就开始腐化堕落,而且充满了诤斗,互相地诋毁,这个宗派打压那个宗派,互相打架掐架,都忘了各个宗派的源头其实都是同一个父亲(释迦牟尼佛),这八个宗派像八个孩子一样打来打去的,都忘了自己来自哪儿,这个根是哪儿都忘记了。所以佛陀说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世间,就必须巩固僧团,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每个人都要严于律己。

这种严肃的生活就是像佛陀在世的时候,带领弟子在休夏自恣之日,结夏安居结束之后,休夏自恣,大家聚到一起关上门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仔细地检讨自己身上的不足、自己的过失,也互相检举师兄们身上的过失,甚至检举师父身上的过失。佛陀这样的严于律己,他把整个僧团当作是自己这样来严格要求,每一年结夏安居结束,大家都疯狂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完善自己、完善对方。

那么现在我们做为佛弟子,集中在一起进行共修,我们内院相当于一个大的僧团,我们定期的进行开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也就是延续了佛陀的教诲。因为你不通过别人的镜子照照自己,你也看不清自己,所以共修就不停地有「对境」出现,让你看清自己的状态,有人发问,有人提问,看清大家的水平——发问者的水平,回答者的水平。或者有冲突了,有一些争端了,然后你能发现大家的习气是否还在。所以希望大家在内院活动的时候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这样你才可能会进步,让别人看清你。如果你装得很文明高雅在内院活动,这样害的只是你自己,如果你不真实的话,害的只是你自己。(我在院之外,我恣意妄为,乱发脾气,「贪、嗔、痴、慢、疑」炽盛;到了内院,诸佛海会,我得装出佛的样子,我装一装,不该说的话我也不说,或者我根本就不发言)。其实潜水的师兄,对你个人来讲,潜水是不好的,因为你不展现自己,别人也看不清你,你也看不清自己,你要去展现自己,你要敢于在群内冒泡,敢于展示自己的不足,或者你的强大的优势敢于展示,不要总是沉默,不要总是潜水,你潜水别人看不见你,你也隐身了,别人看不见你,你就做一个超脱的旁观者,貌似超脱的旁观者在旁观,内院的这些诸佛的活动,你确实能学到东西,但是如果你有弱点却不暴露出来,大家看不见,你也看不见。所以强烈建议所有在内院的师兄不要总是潜水,要敢于冒泡,敢于犯错误,因为有了犯错误的机会,就有了改正的机会。不要说群里管得严,恶口、妄语、两舌、绮语不允许在群内出现,所以我就不说话,这种心态下的止语是不对的,担心自己犯错误,所以不说话了,这样是错误的(那你可能错误没有在内院犯,却犯在外院了)。你的习气什么时候能改呀?所以希望大家积极地参与群里的讨论、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你尽快地看清楚自己,你才能尽快地进步。

《大般涅槃经》,每当面对这部经,你要想着佛陀将要离开弟子,他对弟子的谆谆教导,他这几十年的教导,浓缩在这部经里面。你读这部经之前,你要打扫干净自己,要经常地想一想,如果佛此时就在我的面前,我是否惭愧?我是让佛陀放心的一个孩子吗?父亲要走了,我让他放心吗?还是他对我百般的不放心,百般的担心?

继续看这部经。

佛陀说:就好像大王在外出巡游的时候,把自己的权力、国事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如来也是这样,所有正法都付托给了摩诃迦叶,那么你们这些人要向摩诃迦叶学习,不要放逸,要严于律己。

【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想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接下来佛陀又说:比丘们,你们刚才提到你们经常在修习苦想、无常想、无我想,这些只是修行初级阶段所用的功夫。但是随着你们的进步,你们从小学升到初中了,教材也要换掉,这个你们要了解。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你要拜不同的师父,随着你的进步,你拜的师父会越来越高明,这是必然的。

就好像春天,有很多人在大池塘里洗浴、游玩,或者乘着船游戏,但是在玩(娱乐)的过程中,突然不幸把手里的琉璃宝珠掉到水里了,水又非常的深,这个时候好多人都很着急,都忙着跳入水里去找这个琉璃宝珠。找啊找,有的人就找到了瓦石、草木、沙砾(有的就找到了一片瓦、一粒小石子、一根草、一根木头,或者找到了一粒沙子),就当做是琉璃宝珠,欢喜得不得了,就拿出来了。但实际上他们所找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琉璃宝珠,真正的琉璃宝珠还藏在水里呢,但是因为琉璃宝珠有净化水的功能,水在没有很多人翻腾的时候,它就慢慢地静下来了,再加上宝珠的这种安稳和净化的功能,水就越来越清,越来越清,清亮亮的,很透彻,明澈见底,这个时候大众往水下一瞧,咦,琉璃宝珠在那儿呢——放射着光芒的琉璃宝珠在那儿呢!

大家看这个宝珠如此的清楚,就好像仰头看到虚空中的月亮一样,非常的清楚。这个时候,大众中有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用他的方便之力,他知道下水的时候要轻轻地、慢慢地、稳稳地,不能够搅浑这片池塘水(我要是搅浑这水,琉璃宝珠在哪儿我又看不见了),所以这个有智慧的人找琉璃宝珠,他就「安徐入水」,「安」稳稳地,平安地,「安」,稳稳地入水,「徐」是慢的意思,慢慢地、稳稳地、慢慢地,一点一点的啊,先把脚伸到水里,然后腿慢慢慢慢地进去,进到水里,水没有被搅浑,所以他就得到了这个琉璃宝珠了。

【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倒。】

佛陀说:比丘们,在你们修行的初期,我想让你们离相,不要著相,所以我让你们观想一切苦,一切无常,一切诸法无我,让你们观想这个的目的是让你们离相。在修行的初期,你们都是很著相的凡俗之人,所以让你们离相。你们在小学时候我给你们设定了这样的教材,但是你们在初中就不要用小学的教材了,如果初中还学小学的教材,就好像你们入到水里想找琉璃宝珠,结果把破木头、一根草、沙子、小石头、小瓦片当作了琉璃宝珠了。

就是你们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开悟了,有的已经是阿罗汉了,你们就不要再抱着过去的「苦想、无常想、无我想」继续修习了。因为这个教材已经不适合你们了,你们现在需要找适合你们的真正的琉璃宝珠。

这个阶段,你们听法听了四十多年,这个阶段你们要怎么修呢?很多人都开悟了,接下来怎么修呢?不要再强调一切无常,一些无我,活着是多么苦,人生八苦,不要再想这些了,这个教材放弃吧!我给你们新的教材,这个新的教材是什么呢?「常、乐、我、净」。多观想「如来藏」本自的特性,观想你内在的法身状态,如来藏,光明藏,一实相,一合相,观想这个。不要再观想那些了,那些对于相的否定还是就着相来说的,放掉一切妄相吧。此时你们要修的是我想、常想、乐想、净想,「常、乐、我、净」之想,多多地感受自己的佛性,如此的净洁、空明、悲智双运、福慧双合、空有圆融,多观想这个。这个阶段不要再抱着过去的教材,要放掉了。你们以前修的那些如果现在再修,就是颠倒了,就是无中生有了,就是本来无一物,自己还刻意的去造物了,相既然是空的,是幻化,在源头本来无一物的,既然无一物,什么无常,什么苦,什么无我,没有的。放掉那个老教材吧,咱们换新教材了。

【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

你们要学习那个智慧的人,不把沙子、石头、瓦片、草木当作琉璃宝珠,在你的心极致空净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你的琉璃宝珠了,它就是你的自性佛,多多的观照那个自性佛的所在,忘掉那些妄相吧,你对于妄相的否定也是站在妄相基础上说的,你认为它有,所以你去否定,但实际上它本来就没有。所以,你们现在已经是比较高的阶段了,你们的心空净到极致,就好像琉璃宝珠自动现形一样,空净到极致的阿罗汉们,开悟的比丘们,你们要多多地观想你身上的自性佛呀。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

然后,有一些比丘就奇怪,就对佛说:

【世尊,如佛先说:诸法无我,汝当修学,修学是已则离我想,离我想者则离憍慢,离憍慢者得入涅槃。是义云何?】

(有的比丘就不理解,说)佛陀您过去一直让我们修习诸法无我之想,我们也是这样修的,修着修着确实离开了我执、我慢,离开了骄慢,就很快地证得了圣位。但是今天又让我们扔掉那个教材,我们实在是有点奇怪,甚至有点舍不得过去的教材,因为我是利用那个教材才开悟的,您现在竟然让我舍掉那个教材,我们有点不适应啊。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咨问是义,为自断疑。譬如国王闇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嚚,而王不别,厚赐俸禄。疗治众病纯以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源。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是王不别是医知乳好丑善恶。】

然后佛陀怎么讲呢?佛就告诉比丘们:我给你们打个比方吧,就能够断除你们的疑惑了。

从前有一个国王「闇钝少智」,他有点笨,缺乏智慧。这个国家有一个医生「性复顽嚚」,这个医生也是一个顽固而又愚蠢的人。但是国王因为缺少智慧,他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医生的水平,他以为这个医生还挺好的呢,听说这个医生大肆宣扬能治什么病,国王就相信他了,然后就「厚赐俸禄」,给他加官进爵,给他很多物质上的满足,让他去给各种各样的众生治病。但是这个笨医生治病的时候就用一种药方「乳药」,就是牛奶、羊奶,就用这种奶类去治病,用奶类当作药去治病,对谁都是用同一种药,让他去喝牛奶、羊奶去治病,不管是什么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什么关节炎,心脏病,他都让他(病人)去喝牛奶或者羊奶,这个医生是不是很笨呢?他不懂得对症下药,他用同一个药方应对所有人,肯定不对了。但是那个国王也很笨,他不知道这个医生乱治,不知道这个医生这个药是好是坏,不知道。

【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知诸方药,从远方来。是时旧医不知咨受,反生贡高轻慢之心。彼时明医即便依附,请以为师,咨受医方秘奥之法,语旧医言:我今请仁以为师范,唯愿为我宣畅解说。旧医答言:卿今若能为我给使四十八年,然后乃当教汝医法。时彼明医即受其教:我当如是,我当如是,随我所能,当给走使。】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通晓八术」的「明医」来了,这个明智的医生来了,他善于疗治各种各样的病,对症下药。各种各样的药方都了解,不同的病人他就给不同的药方,这个明智的医生从远方而来。这个时候,这个笨医生在这个国家活跃已久,又受到国王的恩宠,爱护。他发现远方来了个医生,他就嫉妒,他不知道向人家学习,反而贡高轻慢。这个时候,这个明智的医生非常的知道做人做事,懂得怎么样的适应方所,随乡入俗。这明智的医生就向这个笨医生顶礼,而且拜他为师,因为这个笨医生很骄傲,他就是助长他的骄傲,他就顺着他来,不是对着他来,很聪明很有智慧。明智的医生就拜这个笨医生为师,说您很伟大呀,我来到这个国家走到哪儿都听到您的鼎鼎大名,我拜您为师,我向您学习深奥之法。笨医生一听很高兴,他就爱听漂亮话了,所以笨医生说,挺好,这样吧,我领着你去见国王吧,你就做为我的弟子了。

【是时旧医即将客医共入见王。是时客医即为王说种种医方及余技艺:大王当知,应善分别此法如是可以治国,此法如是可以疗病。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医痴騃无智,即便驱逐,令出国界,然后倍复恭敬客医。】

然后,有一次他就带着这个聪明的医生去见国王。见到国王之后,这个从国外来的(从远方而来的)明智的医生就给国王讲各种各样的药方给国王听,告诉国王各种各样的治病的技巧,然后还告诉国王说:「大王当知,应善分别。」分别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药,像治理国家一样,对待不同类型的人民,你要用不同的治政方针。这个时候,国王听到这个话就知道,这个远道而来的医生确实比较聪明,他讲得有道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恩宠的那个笨医生确实是真的笨,没有智慧。然后国王就把笨医生给赶走了,赶出自己的国界。之后就非常地恭敬这个从远道而来的明智的医生。

【是时客医作是念言:欲教王者,今正是时。即语王言:大王于我实爱念者,当求一愿。王即答言:从此右臂及余身分,随意所求,一切相与。彼客医言:王虽许我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今所求者,愿王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欲服者,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更无有横死之人,常处安乐,故求是愿。时王答言:汝之所求,盖不足言。寻为宣令:一切国内有病之人,皆悉不听以乳为药。若为药者,当斩其首。】

这个明智的医生就在想:「欲教王者,今正是时。」现在旧医生的干扰没有了,我要好好的把真正的智慧传给国王,然后就对国王说:「大王于我实爱念者,当求一愿。」,大王如果您真的器重我,我希望您能够帮我实现我的一个愿望。国王这个时候非常激动,就说:你就说吧,什么愿望我都愿意满足你,就算你要我一个胳膊,要我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我都愿意给你,「一切相与」,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这个远道而来的医生就对国王说:国王啊,我不需要您的身体,我只希望您满足我一个愿望,就是您颁布一条指令,让国内从此以后不再服用那个以前的旧医生所开的乳药,治什么病都让他喝奶这哪对呀?把那个乳药废禁啊(就是说以后病人不要再用过去的医生的那个乳药药方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药毒害了太多人,伤死了太多人,有很多病人应该这么治的不给这样治,都让他去喝那个乳药,结果很多人就「伤损」,无数人受伤,或者因为治病用错药了,就病故了。「若欲服者,当斩其首。」要是谁顽固得还想用过去那个乳药,就砍他的头,希望您颁布这样一条命令,就废禁过去的错误的用药。只要您颁布这条命令,您的国家之内就没有横死的人了,就不会有突然暴毙身亡的人了,就会一直处在安乐当中了。然后国王听后说:「汝之所求,盖不足言。」,明智的医生,行,我答应你,我就颁布这条命令,国内所有那些得了病的人都不可以用那个旧的乳药了。

【尔时,客医以种种味和合众药,谓辛苦咸甜醋等味,以疗众病,无不得差。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即命是医:我今病重,困苦欲死,当云何治?医占王病,应用乳药,寻白王言:如王所患,应当服乳。我于先时所断乳药,是大妄语。今若服者,最能除病。王今患热,正应服乳。】

这个时候,这个明智的医生就用「种种味和合众药」,他就造了各种各样的药对治众生的病,有辛辣的、有苦的、有咸的、有甜的、有酸的,各种各样的味道都有,来疗愈众生的病,使得每一个来到他这治病的人,都能够痊愈而去。

这样不久之后,国王也得病了,「即命是医:我今病重,困苦欲死,当云何治?」就找了这个明智的医生说:我现在病重将死,怎么治啊?医生看了看国王的病之后就决定用乳药,就是让他喝一种由牛奶羊奶调配的这种药,就对国王说,您的病适合服用乳药,虽然我过去曾经说要断掉一切乳药,那是针对着大多数人而言的,但是您的病还真的适合服用乳药,服了以后就能够除掉您的病。

【时王语医:汝今狂耶?为热病乎?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先医所赞,汝言是毒,令我驱遣,今复言好最能除病。如汝所言,我本旧医定为胜汝。是时客医复语王言:王今不应作如是语。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大王当知,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与乳药,如彼虫道偶成于字。是先旧医不解乳药好丑善恶。时王问言:云何不解?】

这个时候国王就生气了说:你发疯了吗?你前一段时间还让我禁止国内一切病人服用乳药,现在你竟然让我来服用乳药,你是想欺骗我,还是想害死我呀?然后医生就对大王说:「王今不应作如是语。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此虫不知是字非字」,过去的那个旧医生,他什么病都用乳药,有的时候就瞎猫碰上死耗子,结果就恰巧那个人他的病还真的适合服用乳药结果病就好了,原来那医生就以为乳药可以治一切病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好像虫子在木头里钻来钻去,偶然,非常偶然(几率很小)的突然有一次它所钻的这个空啊,就连成了一个字,让人看是一个字儿,但是这是非常偶然的现象,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您不能够认为虫子就会写字,这虫子很偶然地它所在木头里钻出的这个轨道形成了一个字儿,但是并不代表虫子就懂字。那个过去的那个医生什么病都用乳药来治,偶尔碰上一个病人刚好适合服用乳药,然后病就好了,这不能说明乳药可以治一切病。

【客医答王:是乳药者,亦是毒害,亦是甘露。云何是乳复名甘露?若是牸牛不食酒糟、滑草、麦䴬,其犊调善,放牧之处不在高原亦不下湿,饮以清流,不令驰走,不与特牛同共一群,饮餧调适,行住得所,如是乳者能除诸病,是则名为甘露妙药。除是乳已,其余一切皆名毒害。】

但是,今天您得这个病很适合服用乳药,为什么呢?因为我给您调配的这个乳药不是用一般的牛奶做的,这个药叫甘露,为什么叫甘露呢?这个牛奶是那种雌性的小牛,它不吃那些酒糟、滑草、麦䴬,什么穗麦子之类的,它是不是吃这些的。这个小牛,它从小就「调善」,它放牧的地方不是在高原,也不是在湿地,它每天喝的食物是那个清流,每天就去最清澈的小溪饮用清流,而且不让它到处乱跑,也不让它遇到公牛,它这个粮食是我精心调配的,它每天喝的水都是非常清澈的清流,所以它的乳汁简直是世间的甘露妙药啊,一定能够治好您的病。这个时候大王听到这句话就知道了,原来乳药和乳药听上去都是乳药,也有分别的,不是一般俗人家养的牛的奶,是这种精心调配的这种小牛,然后非常清净的小牛的牛奶做的药。

【尔时,大王闻是语已,赞言:大医,善哉!善哉!我从今日始知乳药善恶好丑。即便服之,病得除愈。寻时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当服乳药。国人闻之皆生瞋恨,咸相谓言:大王今者为鬼所持?为狂颠耶?而诳我等复令服乳。一切人民皆怀瞋恨,悉集王所。】

这个大王听了以后就赞美这个医生说:「善哉!善哉!我从今日始知乳药善恶好丑。」太好了,遇到你之后我才知道同一种乳药,还有好坏之别,还有善恶之分呢?然后就服下了,然后他的病就好了,之后他就宣布一个命令,说:「一切国内,从今已往,当服乳药。」

「国人闻之皆生瞋恨」国王这个时候就跟大家说:以后我们国家放开了,乳药又可以使用了。但是国家的人民一听就嗔恨了,说:前一段时间国王禁止我们用乳药,现在又放开了乳药,这个国王是不是被「鬼所持」,是不是鬼附体了,是不是发颠狂了,怎么欺骗我们呢?前一段时间说乳药是毒,不让我们服用,现在又让我们服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言:汝等不应于我而生瞋恨。而此乳药服与不服,悉是医教,非是我咎。尔时,大王及诸人民踊跃欢喜,倍共恭敬供养是医。一切病者皆服乳药,病悉除愈。】

国王说:人民生瞋恨,「而此乳药服与不服,悉是医教,非是我咎。」而实际上国王此时放开大家,就说你们都可以服用乳药了,这个乳药也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而调配的。所以慢慢地大家了解了之后就明白了:原来一切以病人的病情为依准。病情什么样用相应的药啊,不是统一的,就像统一的一锅挑的啊(就是大家统一都吃这种饭,不管你的胃大小,你适不适应都要吃这种饭),不是这样的,是因人而异的。

【汝等比丘,当知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亦复如是,为大医王出现于世,降伏一切外道邪医。】

佛陀讲「如来、应、正遍知」,「如来」,值得被一切天人所供养;「正遍知」,宇宙的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能够调御一切天人,他是大医王,他出现在世间,他能够摧伏一切外道的邪医。

前面故事里这个笨医生就代表有些外道自己用某种方法修成正果了,他就广泛地推行,就让所有人都用这种方法,其实是不适宜的,而佛是怎么样的?是因病授药的。是根据众生的病情来调配相应的药方的。

为什么佛陀在经文中总是拿外道做比较呢?是不是佛陀还搞人我的对立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佛陀那个年代,在古印度外道学说盛行,婆罗门教的势力也很大,都在疯狂地打压佛教,很多人、很多信众就问佛:您这有什么优势呀我们信你?就好像大家都在卖同一种产品,我们为什么要用你这种产品呢,你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吗?佛陀就需要不停地去做解释:我这个产品怎么怎么好,怎么样独到,怎么样跟其它的产品不一样,总是去做解释。所以佛经中经常拿外道来做对比,并不是说佛陀搞对立,是当时的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信众都问:外道跟你有什么区别?你好在哪?所以佛就讲的。不是佛搞对立,是信徒发问导致佛不停地解释问题而已。

今天就先到这里。这已经是到了《大般涅槃经》第二卷的后部分了。我们要知道佛法应病授药,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说一个法门适合所有人,就是因为不是一个法门适合所有人,所以佛法才有八万四千法门,大家去这个佛法的大医院、大药房里找适合自己的药方,也推荐其他师兄给适合他的药方,不要说针对任何人都跟他讲:念佛吧,或者打坐吧,修禅吧,那是不对的。你要了解这个众生他适合哪个法门,你再去推荐给他,这个是我们向佛学习的。

一切诸佛菩萨智慧慈悲具足。因为智慧,所以站在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慈悲,所以以众生心为心,我们永远要向众生推荐适合他的修行方法,而不是我们认为对我们有用的方法。一切一切,以众生心为心。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7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6课·入定与药方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第276课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大般涅槃经》的《后分》部分——遗教品第一。遗教品第一【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槃。】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及与会的所有大众们说:我灭度之后,你们这些四众弟子们,一定要精勤地护持我的「大般涅槃之法」呀!此次我在涅槃法会上讲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