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949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

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

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凡夫的色相从烦恼生,所以色相无常、苦、空、无我,如来的色相远离了烦恼,所以说常恒无有变异。

【迦葉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接着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为什么说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呢?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烦恼可以分成三种。

大家注意!

佛陀有一种惯用的回答弟子问题的方式,就是先把所要讲的话题分成若干个类别,二点、三点、四点、五点……条理非常的清晰。

凡夫的色相从烦恼生,先讲烦恼分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望之漏、有(三有)之漏、无明之漏)。什么是欲漏、有漏、无明漏呢?后面佛陀会详细讲,我们在这里先简要地说一说:

欲漏——就是跟欲望有关的漏失。漏失其实也是代表着烦恼,就是漏洞和缺失。你的福德智慧资粮可能就从这里漏失了,欲望之漏,凡夫都被欲望牵着走,欲望不满足的时候就极度的渴望,一旦满足的时候,短暂的愉悦伴随着疲惫和极致的空虚,这是欲漏。

有漏——是三有之内轮回来轮回去,无法超越轮回的这种漏。就是说轮回已成了惯性,有的时候说这是业力之绳;有的时候说这是业力之轮,一圈又一圈转个不停,有惯性。

无明之漏——就是缺少智慧,愚痴。

【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

佛陀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要经常去观这三种烦恼,就是欲望方面的烦恼、轮回方面的烦恼,以及没有智慧(愚痴)所带来的烦恼。经常观这三方面烦恼的所有罪过,它给你带来了无边的痛苦、无边的忧愁。

【所以者何?知罪过已则能远离。】

你要知道烦恼是有罪过的,无论是欲漏、有漏,还是无明漏,它是有罪过的,知道它有罪过,你才避开它,好像知道那条蛇有毒,我就不靠近它一样。

【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所在,然后授药。】

佛陀说:就好像医生给人看病的时候,先给他把把脉,知道病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引起的,然后再给他开药方。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蕀林中舍之而还,盲人于后甚难得出,设得出者,身体坏尽;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能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

又好像有的心术不正的坏人,或者是搞恶作剧的人,把看不见什么东西的盲人领到了荆棘丛中,大家知道荆棘都带着刺儿的,会划伤人,有坏人把盲人领到了荆棘的丛林中,把这个盲人舍在这儿,然后他跑远了,盲人在这里摸摸索索(他需要用手去摸),大家可以想,结果扎得到处是刺,「甚难得出」,这荆棘丛到处都是荆棘,盲人看不见,不知道怎么躲避,很难出来,即便是出来了也浑身遍体鳞伤了,身体坏尽(刮得到处都是血口子);「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世间的这些凡夫就好像这个盲人似的,看不见三漏的过患,看不见欲望方面的烦恼、轮回方面的烦恼、无明方面的烦恼有哪些过患,看不到!然后就跟着走,被牵着走,好像狗啃骨头追着骨头跑一样,跟着这些烦恼走。

【如其见者则能远离,知罪过已,虽受果报,果报轻微。】

要是真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这个烦恼我不能跟它走!敏感地觉知到了这是烦恼,我要跟着走会步入深渊,不能得出。我不跟它(烦恼)走,这是智慧的人,知道烦恼有罪过了,就不跟着走了。

「虽受果报,果报轻微」,哪怕说我暂时的,比如说有欲漏在前,在欲望方面我暂时的那一瞬间如果念头被引诱了一下,但是突然想到,哎呦,不好!不好!糟糕!糟糕!这个念头会把我引向破戒的地方去啊!我现在已经是居士了,甚至都受了菩萨戒了,这个念头继续延伸,那我就会破戒!不行!不行!所以「虽受果报,果报轻微」,一念之间可能犯了过错,但马上察觉就收回来了,即使有果报,果报也是很轻微的。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俱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俱轻。】

佛陀说:善男子,有四种人:第一种人是造的业很重,但是他受的果报很轻微;那么第二种人呢?是造的业挺轻的,但是受的果报很严重;第三种人是造的业重,受的果报也重;第四种是造的业轻,受的果报也轻。关于业和果报有这么四种人。

这里告诉我们并不是说你造了很重的业,你的果报就一定很重,并非是这样子。前面《涅槃经》也讲了,人是可以改变条件来改变这个果报的实现的,所以并不是说我造了下地狱的业,就必定下地狱,这个不一定的,条件不成熟还真不会去地狱。虽然因果真实不虚,那是一个公式推导出来的。比如说二加二等于四,这是一个公式推导出来的,那我不让二加二,我让二加一,这个四不就不会实现了吗?就是类似这样子,你可以通过改变缘来改变这个果报。有的人他造的业很重,受报却很轻微;有的人造的业轻微,受的果报却很重;当然也有的人造了很重的业,得到的果报就很重;也有的人造了很轻的业,得到的果报就很轻。

【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如果这个人有了智慧了,经常地能「观」,就是说这些烦恼有种种的罪过,我不要跟它走,不要陷进去,不要著相,要无住,那这个人他造的业就很轻,他的果报也会很轻。他一直无住,他怎么造业呀?是不是?

比如像我一直是无住生心,保持正念,路上踩死一只蚂蚁,我也没有杀心,一看踩死了它,果报它会还这个蚂蚁的命吗?不会的。看到踩死了,我再念念佛,回向它,自己的果报又成了大福报了,有无尽的福报。然后这个蚂蚁如果被你超生到天界去了,甚至去佛国了,它会记得你的恩情的。《金光明经》里讲过的,天人们也很懂得知恩报恩,有的时候你真的是给他滴水之恩,他给你涌泉,甚至整个大海来相报啊!所以要多行善事。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应远离如是等漏,】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真正有智慧的人会经常想,凡夫都是栽跟头栽在烦恼这里,我要远离种种的漏失,我要小心,面对欲望、面对轮回的惯性、面对愚痴,我都要小心,要通过戒定慧来对抗这些。

【又复不应作如是等鄙恶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脱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故。我若修道,当因是力破坏诸苦。】

这个人会一直提醒自己说:我一定会尽我的最大努力远离欲望之漏、三有之漏以及无明之漏,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尽我的全力去认真地修行,远离这些鄙恶之事。如果我陷在这些烦恼里了,跟俗人同流合污了,做这些卑鄙可恶的事情,我是无法原谅自己的。为什么?我现在知道自己还没有确定无疑地说我可以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了,我没有把握说我必定了脱生死出轮回了,我还没这个把握,没这个信心。「我若修道,当因是力破坏诸苦」,如果我真的已经走在了修行的正道上,我要靠这个道力的加持,破坏所有轮回的苦难,一切的烦恼。

【是人观已,贪欲、瞋恚、愚痴微弱。】

这样一观,一给自己加油鼓劲儿,那么他身上的贪欲、嗔恚、愚痴力量就相当微弱了。

【既见贪欲瞋痴轻已,其心欢喜,】

看到我只要勇猛精进,我身上的贪、嗔、痴就看不见。一看我学佛之后真的大变样了,贪、嗔、痴少多了,周围人也都说我大变样了,心里非常的欢喜。

【复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令我得离不善之法,亲近善法。】

然后他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得到这么好的结果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修习了正道(修习八正道)了,有这么好的因缘,学了佛了,有这么大的福报,学了佛了。所以我能离开一切的不善之法,我能亲近善法。

【是故现在得见正道,应当勤加而修习之。】

所以现在得见正道,应当勤加而修习。他对自己的一切非常明了,前进的路上,哪里有大坑,哪里有石头,他非常明了,他也知道自己这条路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走对了会更加地精进勇猛,所以更勤加修习。

【是人因是勤修道力,远离无量诸恶烦恼,及离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果报。】

就是因为他这样一直觉观烦恼的过患,对自己有非常好的把控能力,所以他就远离了无量的会导致他去恶道的烦恼,他也最终能够离开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和天道的果报。

他不贪恋轮回中的果报,他也想就连天人的果报早晚也是无常的,你活得再长寿不也是无常的吗?死亡早晚会来临,连天界的生活他也不贪恋,这样才能了生死,脱轮回。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当观一切三有漏烦恼及三有漏之因。】

契经——代表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宇宙的真理实相,代表一切佛经。

所以佛陀说:迦叶,我在讲经的时候就经常讲,一定要观这个三有、这个轮回的种种烦恼过患,而且要想想烦恼的因是什么?让你漏失你的福德资粮的这个根本因是什么?

【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也。】

为什么这样还要观烦恼的因呢?知道是烦恼我躲开不就行了吗?你有躲的心态,说明你还不自在,你还需要躲。真正自在的人,还需要躲吗?「既来之,则安之」,松松松、空空空,想来什么来什么,不为所动,那是大自在。你看见烦恼我要躲开,那还不是自在,所以要找到烦恼的根本因,断掉烦恼的根本因,把病根挖出来。

【何以故?智者观漏,从是因生,我今断因,漏则不生。】

所以有智慧的人观漏,看这些烦恼、这些漏洞从什么原因生出来的,我要把那个因给它挖除来,这样烦恼和漏失就不会再产生了。

【善男子,如彼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生;智者先断烦恼因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就好像有的医生,先断病因(把你这个病的因找到),然后就不会再生病了;智慧的人会断掉烦恼的因。

谈到这里,很多在家修行的师兄都说有好多烦恼。我也跟大家讲过,在家人的烦恼,要么是你太闲了导致的(人闲是非多),你太闲了不够忙,这是一个原因;再一个你吃的太多了,不够少。

如果你能忙起来,然后平常饮食知节度,早餐吃得营养丰富一点,中餐吃饱一点,晚餐少吃或者不吃,你烦恼会少很多,你的念头会少很多,真的是这样,所以内院很多师兄也在奉行过午不食。

我是大多数情况下吃得比较少,最近一段时间一般都是过午不食的,过午不食真的有很多的好处。

佛在《佛说处处经》里讲过,《佛说处处经》是在乾隆《大藏经》的小乘单译本那个类别里面,虽然标在小乘佛法里面了,但是对我们修习大乘佛法的佛弟子来讲也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因为这部经简直是佛陀讲法的一个语录大集合。佛陀在这儿讲讲法,在那儿讲讲法,有很多智慧和哲理都可以刺激我们,让我们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佛陀讲过午不食的好处:

第一、少淫。如果你过午不食(吃完中午饭就不再吃饭了)的话,那么你的淫欲心会很淡薄,「饱暖思淫欲」,不饱不暖就不容易思淫欲,所以家里的空气的温度也不需要太热,现在有的地方是开着空调,有的地方有暖气,家里有暖气的师兄你可以开开窗透透气,开点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对健康也很有帮助的,温度不要过热;然后再少吃点,可以让淫欲心淡泊。宣化上人也多次讲过,淫欲心重的人一定要少吃饭,越少吃越好。

第二、少睡。有的师兄总说犯困,读经也犯困、听经也犯困、打坐也犯困,想要睡眠少一点,过午不食会让你清醒。

第三、得一心。念头变少了,心容易定下来。

第四、无下风。就是身体不会有很多排气的现象。

第五、身得安乐。你会很舒适的,而且现在也有人讲,我们现代人用眼睛太多了,你要是吃了很饱的饭,血液都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然后你晚上再用眼看手机、看经、看电视、看电脑……眼睛会相当的疲惫。过午不食还对眼睛好,有诸多的好处,它可以帮助我们净心断烦恼,所以大家可以试着过午不食。

佛陀讲:就好像医生治病,先把这个病根挖除掉,病就不生了,你要知道你的很多烦恼是闲出来的,是吃太多造成的,你就忙起来,功课安排得满一点,有效地利用时间;然后再饭少吃一点,你就会觉得身心轻安,像要飘起来一样。

【有智之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从善因生于善果,知从恶因生于恶果。】

接下来佛陀又讲:有智慧的人先要观这个烦恼的因,然后再观烦恼的果报。有智慧的人都知道我种了善因就得善果,种了恶因就得恶果。知道有果报了,我就会多行善少行恶,就远离了恶因。

【观果报已,远离恶因。观果报已,复当次观烦恼轻重;观轻重已,先离重者;既离重已,轻者自去。】

这个时候再观烦恼的轻和重,「观轻重已,先离重者」,烦恼有轻有重。比如说我现在面临着好多问题和烦恼,我家里出了好多事儿,先办那个最难办的、那个最紧急重要的事。有轻重缓急的,「观烦恼重已,先离重,轻者自去」,先解决了那个重要的、重大的难题,其他轻的就不算什么了。

【善男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为解)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这个地方讲:你要想断烦恼应该怎么样?先了解这是烦恼,要认出它。这碗饭没有毒,那碗饭有毒,有没有毒我先认出它,这个也很重要,这是第一步;第二找烦恼的因缘。这毒是谁下的呀?从哪儿下的呀?再看烦恼的果报,吃了这个有毒的饭会怎样?然后再看烦恼轻重,这几碗饭都有毒,要分出轻重来,是这样子的。

如果你能了解了什么是烦恼、烦恼产生的原因、烦恼造成的果报、烦恼的轻重,那么尔时就算你已经在精勤地修道了,你就会在这条正道上不会停息,也不会后悔,然后你会一直亲近善友,会至心地听闻正法,为了灭掉这些烦恼,你会这样做,你已经知道我怎么样灭掉这些烦恼了,已经知道了我怎么样去掉饭食里的毒药了。

【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除差,虽得苦药服之不悔;】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就好像有病的人,知道自己的病也不是很重(病比较轻),一定能够治愈,所以医生给他开了药,很苦很苦,但是他也认真地服下,不后悔,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要服下去,因为我的病一定能治好,医生开的药我就要服下去,他不会后悔。

【有智之人亦复如是,勤修圣道,欢喜不愁,不息不悔。】

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子的,「勤修圣道,欢喜不悔,不息不懈」。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认真地修习八圣道,非常的欢喜,不会后悔,不会停息,不会松懈和厌倦。

【善男子,若人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故勤修圣道,是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要是有的人真的能认出什么是烦恼,也知道了烦恼的根本因、知道烦恼的果报、知道烦恼的轻重,那么他就会为了断除烦恼,会认真地、精勤地修习八圣道,这个人就不会再从烦恼生出色相,他就不是凡夫了呀!凡夫的色相从烦恼而生,他不是凡夫,他就不会从烦恼生出色相,也不会从烦恼生出受、想、行、识。意思是什么?跳脱轮回了,「五阴」代表轮回,跳出去了。

【若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道,是人则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果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圣人觉得是烦恼,他还觉得苦中有乐——我痛并快乐着,人生不苦不痛快、不过瘾,这样的人那就没办法了。明明是烦恼,他还觉得挺好,像酒和烟一样,刚品尝的时候不舒服,但是我有瘾了,他认不出来是烦恼了。

然后他也找不到烦恼的根源、也不了解烦恼的果报、也辨不清烦恼的轻重,这样的人不可能认真地、精勤地修习圣道,所以他就继续在轮回里,继续从烦恼中生出了色相,生出了受想行识心的作用

有一颗轮回心,就造出了轮回的相,众生是轮回心,造出了轮回相;佛陀是解脱心,造出了解脱相。

谈到这里,《佛说处处经》里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次,有一个小沙弥跟师父一起行走,行走的路上,这个小沙弥看到地上有个金子,他就偷偷地捡起来,藏起来了。然后赶紧告诉师父说:师父,快走,快走吧,这个地方荒无人烟的,太可怕了!咱们赶紧跑吧!师父就对这个沙弥说:「但坐有金故令汝恐耳。弃金去便不复恐」。你的心是住在了那块金子上了,所以你害怕、恐惧,人家丢了金子,你捡起来揣走了,所以你心虚呀,赶紧想跑,你要是把这个金子丢掉,你就不会再害怕了。这哪是没人让你害怕,这一路上一直没人,你也没害怕,捡起了这个金子,藏起了这个金子,你害怕了,所以说你把金子丢掉了,你就不害怕了。然后这个小沙弥就给师父做礼,说:我太愚痴了,太没有智慧了。师父,我现在赶紧把金子丢掉,丢到原来的地方,我再也不恐惧了。

于是,佛就告诉各位弟子们说:「学人贪道如沙弥贪金。何忧不得道」。你们这些修学佛法的人,你们爱解脱之道,要是像那个沙弥贪恋金子一样,你们谁都会得道,没有不得道的。

沙弥修行尚浅,见到金子就有贪心,那么他的师父就知道,他这个恐怖心来自哪儿。恐怖心也是一种烦恼,属于什么?欲漏(欲望之漏),欲漏不只是色欲之漏,还代表贪欲。有了欲漏,欲漏的根源在哪儿?他执著那个金子。不要金子了,别执著金子了,放下了,当下就解脱了,是这样子的。

【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道者,即是如来。】

接下来佛陀就说:善男子迦叶,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了解什么是烦恼、又了解烦恼的根本因、又了解烦恼的果报、又能辨识清楚烦恼的轻重呢?什么样的人为了断烦恼而修道呢?「即是如来」,佛就是这样的,佛是为了断烦恼而修道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福报而修道的。

【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

所以佛的心跟众生不一样啊!解脱心得到了解脱之果,种解脱之因,得到了解脱之果。所以如来的色不是从烦恼生的,他就是恒常的,如来的受、想、行、识也是常的,已经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你问如来有受、想、行、识吗?「有」,那是如来的,跟凡夫完全不同的。

【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

反过来跟如来相对照的就是凡夫了,不懂得什么是烦恼,也不懂得什么是烦恼的根本因。

就好像那个沙弥看到金子就被迷惑了,就生了烦恼,害怕了,有了贪心害怕了,想赶紧跑,还打了妄语——这儿没人太可怕了,咱赶紧跑。实际上是怕丢了金子的人找回来,他还打妄语,是不是?一块金子让他犯了好几个过错。

我们知道盗戒是「不予取」,就是未经允许你就拿了人家的东西。就算地上捡了个东西,你说我捡的。谁的东西啊?某人可能不小心掉出来的东西,还是人家的东西,所有权是人家的,那人家答应给你了吗?你就捡起来私吞了,是不是?所以你的烦恼都是自找的,自己捡来的。小沙弥的烦恼就是自己捡来的,这就是凡夫。

【是故凡夫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悉是无常。】

有的师兄讲:色、受、想、行、识(五阴)代表轮回,那诸佛解脱轮回了也有受、想、行、识吗?化身佛有,法身佛肯定没有的,报身佛严格讲也是有的,只不过很空净,不然他怎么起作用?如果真的没有了色、受、想、行、识,就成了法身状态了。在化身佛起作用、起妙用的时候,他还是有受、想、行、识,只是已经非凡夫态了,是解脱态了。

【善男子,世间智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是二义,我亦如是说是二义。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佛陀在这里就对迦叶菩萨说:世间这些有智慧的人,广义上讲,就包括了一切的圣人,也包括菩萨和诸佛。一切圣人和一切诸佛在这个观点上,说凡夫的色相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如来的色相就是永恒不变的。在这个观点上,世间的一般的圣人和诸佛菩萨就达成了一致了,所以我就「不与世间智者共诤」,我跟他们观点是吻合的、是统一的,就谈不上会有争论的现象,已经巧合的、一致的思想也谈不上说我被世间法染污了,因为真相就是这样子的,我总是要说实话、说真话吧,真相就是这样子的。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你看来是,佛看来也是,所以并不是说佛陀被世间法染污了才说一加一等于二,明明这就是事实。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然后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刚才您提到烦恼(也就是漏失)分三种,有「欲漏」、「有漏」、「无明漏」,这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呀?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些名字相吧。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欲漏。】

然后佛陀说:「欲漏」(欲望之漏)是怎么产生的呀?他在心的内里厌恶觉观,他缺乏对自己的觉观,然后他攀缘外尘了,在外面条件影响下他向外攀缘了,他又不觉观这种攀缘,没有跳出去——迷了,就产生了欲漏。

所以这个欲望之漏我们就可以定义它为「缺乏觉观的攀缘」。大家可以记下来,这是佛所讲的!欲望之漏怎么产生的?欲望带给我们的烦恼,本质里其实就是缺乏觉观的一种攀缘。你想一想是不是?

无论是男男女女好色,还是说小沙弥贪恋金子,他是不是已经攀缘了,肯定是攀缘色相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的攀缘缺乏觉观。一旦有觉观,比如说像菩萨一个念头他就觉察到了,他就不会去实施了。那么缺乏觉观,小沙弥就会拿起那个金子,还藏起来,还让师父赶紧跑;好色之人,他可能就陷入欲望。

最近QQ上有师兄说: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天天都想着她,白天、晚上都想着她,表白过了,人家对他没感觉,他还是想着她。你想一想你有没有在攀缘?你肯定攀缘了。然后在攀缘的过程中,你忘了觉观,忘了提醒自己,这是虚妄的梦幻,这是六根造的幻觉,我在游戏中上当了,你忘了提醒自己这是个游戏了,所以越陷越深。是不是?

你只要有觉观,你的攀缘就会停止——非常重要!所以佛法是最高等的哲学!什么是欲望?缺乏觉观的攀缘,这就是欲望。

【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

然后佛陀说:迦叶,我过去在王舍城的时候就跟阿难讲:阿难,你今天听到的你面前的这个女人所说的这个偈颂,这个偈颂是过去诸佛都讲过的偈颂。

【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

欲望的本质就是向内厌恶了觉观,忘记了觉观了,向外去攀缘了。这就是欲望,这就是欲望带给你的烦恼。那么「有漏」是什么呢?

【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

「三有之漏」(有之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开始忘记了法,忘记了觉悟的方法,忘记了佛陀告诉他的方法,忘记了;或者厌恶了觉观,厌恶了法对他的指引,然后也是攀缘,「外诸因缘」,他去攀缘,然后就产生了这种有漏(三有之漏,三界内的漏)。

前面讲的「欲漏」,如果说针对着欲界来讲的话,这里讲的「有漏」就是说色界、无色界,比欲界众生高出很多了,但是依然还在三有、还在三界内轮回。为什么?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法,已经达到了「恶法」,厌恶了这种解脱的方式、方法了,厌恶了、忘记了、放下了,然后也在攀缘。所以就有了这种在三界内一直不停轮回的这种惯性(惯性就没有解除)。

【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是名有漏。】

但是有的人能避免这些烦恼,就是说有一些人虽然生活在欲界中(欲界挺低的,三界内比较低了),他虽然外面也有点儿攀缘,有点著相,也是有点「住」了(无所住,他有所住了),但是他有觉观,他能够把握好自己。我这个腿刚要往那儿迈,糟糕,那不对,那地上很脏、有泥巴,那是沼泽地,停下来了,收回来腿了,然后知道了,这种人他就可以不再继续陷入到那种烦恼当中去了,他能够把控自己。

接下来讲什么是「无明漏」(无明之漏)。

【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

佛陀说:不明白什么是「我」、「我所」,什么是「主体」、「客体」,什么是「心」、「心数」,不明白,甚至连内外都搞不懂。说修行向内走,不知道,总是向外攀缘,「不别内外」,这是「无明漏」。

【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

佛陀说:无明是一切诸漏的根本。为什么?

【一切众生无明因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

一切众生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才在「五阴」、「六入」、「十八界」整天想三想四的、天马行空的,整天忆想作相,众生充满了妄念,都是无明引起的。众生的这些妄念都是颠倒的——想是颠倒的、心是颠倒的、知见是颠倒的,都是无明造成的。

以是无明的因缘生了一切的烦恼,根本上你要有了佛陀的这种觉悟的大智慧,你还会贪、嗔、痴吗?不会呀!所以无明这种原因生出了一切漏、一切烦恼,要恨你就恨无明吧,恨自己没智慧。

【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佛陀说:我在十二大类经典里,都提到无明就是贪、嗔、痴的根本因。

【迦葉菩萨言:世尊,如来昔于十二部经说言,不善思惟因缘生于贪欲瞋痴,今何因缘乃说无明?】

然后迦叶菩萨萨就问世尊说:不对呀,您过去在十二大类经典里讲贪、嗔、痴的根本原因是不善思惟,今天怎么又说是无明了呢?答案不一致呢。

「今何因缘乃说无明」?原来说「不善思惟」,不懂得思考、不懂得思惟佛法,所以导致贪、嗔、痴,或者不懂得内善思惟,不懂得修习禅定,所以贪、嗔、痴,今天怎么又说无明导致了贪、嗔、痴呢?

其实,佛陀是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是明白的,迦叶菩萨是装着不明白,演给众生看的。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惟生于无明,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无明和不善思惟其实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一个影响另一个。你越无明,越不善思惟,越不善思惟,越笨、越愚痴、越没有智慧,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惟是无明导致的结果,无明使得人更加地不善思惟。

【善男子,其能生长诸烦恼者,皆悉名为烦恼因缘。亲近如是烦恼因缘,名为无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所有会让我们产生烦恼的都是烦恼的因缘。你要是亲近了这些烦恼的因缘,你肯定就无明,众生被贪、嗔、痴牵着走,那不就是无明,很可笑吗?那也代表他不善思惟佛法。

就好像种子生了芽了,这个种子是近因,是直接的一个很近的因,芽是从种子这里生的,种子是一个主导性的根本因;同时「四大」(地、水、火、风)重要不重要啊?也重要(那是远因)。种子要想发芽,没有土不行、没有水不行、没有适宜的温度光照、没有空气都不行。是不是?种子能生芽,种子是近因(很近的原因),然后(地、水、火、风)「四大」是远的原因,「烦恼亦尔」,烦恼亦尔的意思就是无明、不善思惟是贪、嗔、痴各种烦恼的根本因;是欲漏、有漏、无明漏的根本因;无明也是无明的根本因。因为无明会导致更大的无明。

愚痴的人总是越来越愚痴,愚痴会生出更多的愚痴。智慧会生出更多的智慧,而且智慧你越布施,会增长得越多越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是烦恼的近因(很靠近它的一个直接根本因),远因你可以讲就是六尘境界、周围的一切色相、这个世界诱惑太多呀……就是说那些周围的环境。根本因总是出在自己身上。正报和依报也是这样子,正报(肉身)最重要,依报是周围的环境、你所拥有的这些硬件。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你的神识所居住的肉身肯定比周围的环境要更重要一点。

那么无明是心里的无明造成的,导致了你烦恼,所以无明是一个直接的近因,周围诱惑太多这是远因。诱惑太多,怎么有的人不被诱惑呀?有的人如如不动啊?永远「无所住」。你一有所住,你就被诱惑。所以说根本因很重要,要改心,要根除无明,通过戒、定、慧来根除无明。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修学本师前,愿证如来真实义。

愿以此功德,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烦恼诸漏,速证无余解脱!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42.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昨天晚上的课讲到最后突然被打断了,所以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上。关于什么是「居士」,什么是「优婆塞」,佛陀的解释是:只要是诸根完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受了「三皈依」了,那就是优婆塞了,就是居士了。这个地方强调「诸根完具」(就是身体健康,六根健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