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840

00:00

260

「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槃的境界,必须修习「十种想」。前面已经提到了「六种想」,我们来复习一下,分别是:第一,无常想;第二,苦想;第三,无我想;第四,厌离食想;第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第六,死想。这「六种想」我们都详细讲过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复习。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何等名七?一者、常修想,二者、乐修想,三者、无瞋想,四者、无妒想,五者、善愿想,六者、无慢想,七者、三昧自在想。】

佛陀说,如果你把以上「六种想」都修圆满了,那么你就顺顺利利地成就了以下「七种想」。哪七种想呢?首先,常修想;第二,乐修想;第三,无瞋想;第四,无妒想;第五,善愿想;第六,无慢想;第七,三昧自在想。也就是说,以上「六种想」是「十想」的根基,如果「六想」圆满了,以下就全圆满了。

第一,常修想。「六想」圆满的话,你就会养成常修习的习惯,常常修习以上「六种想」。

第二,乐修想。你会喜欢去修这「六想」,而且乐在其中。别人觉得修行苦,你觉得修行很乐。

第三,无瞋想。如果以上「六想」都修圆满了,你不会对任何人、事、物再有嗔恨心了。

私下里有师兄们跟我交流,有时候还是有抱怨的情绪,抱怨家人,抱怨公司,抱怨同事,抱怨周围的师兄、道场的师父等等。你还有抱怨,你的嗔心未退,你的嗔心是「小我」的自私心引起的。如果你足够无我、足够无私,你不可能有这样的抱怨心的。你要多付出,不要总是想着索取,而且要常常观修我们讲到的以上「六种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厌离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和死想。你一定没有好好地听课,所以你才会抱怨。这样的师兄请注意一下。我们的大队伍已经走得很稳了,你都快落下队伍了,要加油了。

以上「六想」如果修好了的话,你也不会再有嫉妒。你想一想你会不会有嫉妒?漂亮的女师兄见到其他漂亮的女师兄,你心里有没有嫉妒?或者自己各个方面不够成功的男师兄,看到人家过得很好、很成功,或者修行上也比自己强,你有没有嫉妒?自己问一问自己。如果有,那好好地修习以上「六想」,修好了,你不可能有嫉妒心。

第五,善愿想。前面佛陀讲,好的比丘在行乞食之前先发愿,愿天下所有的乞食者都能得到饱足。你有这样的心吗?你还是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呀?有什么好事自己偷着乐,也不想分享给别人?我们要像《涅槃经》中佛陀讲的好比丘学习,发愿愿别人好,愿施主好、施主有福报,得到粮食时要有惭愧心,要对得起自己得到的供养,等等等等。而且把每一天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样勤苦地去持戒、去讲法、去度化众生,这就是善愿。善的大愿贯穿你的每一分、每一秒,你不可能再变得很冷漠、很自私,不可能的!你会甘愿为众生付出一切。

我们讲,这个「甘愿为众生付出一切」,也是需要权衡的。比如说医院里有人需要你输血,你是可以把你所有的血都给他,假设你把血都输给他,让他活你死;如果他活下来,他给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大,还是你活下来创造的价值大?你要权衡,并不是很冲动、很盲目地去做。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修苦行,他是愿意这样做,他是发了大愿为众生付出头、目、髓、脑,他不用权衡这个价值。但是我们现在人身难得,你需要权衡,怎么样做价值更大我们就怎么做。不是说为了众生我当下就死掉好了。这样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价值最大化。这就体现了智慧,而智慧中有最深刻的慈悲,因为你考虑的是价值,而不是你自己。这个相当的重要!

第六,无慢想。如果总是修无常想、苦想、无我想、厌离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和死想,那你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骄慢,你的骄慢无有依著之处。它长在哪里啊?人为什么会骄慢?自我感觉良好了。为什么自我感觉良好?「小我」炽盛嘛,那个幻觉炽盛啊。当你修习以上「六种想」的时候,你没有骄慢了。

第七,三昧自在想。修着修着,空掉了所有执著的时候,禅定功夫也上来了。

谈到禅定,最近有几个师兄讲,好像是翻种子了,比较烦躁。还有一个师兄说,感觉自己好像要走火入魔了,因为前一段时间过于着急,就想要快速地修出来六根的互通互用,修得有点过猛过火了,说不靠着「楞严咒」简直就活不了了,感觉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想要发疯一样。这样的师兄是太急、太紧张了。

我跟大家讲,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呀?不急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你一急就容易着魔,身体和心理上都容易出问题。像这样的师兄,你最好终止禅修,多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

现在冬天很冷,大家不愿意出去,尤其北方的冬天很冷,大家都躲在暖气房里。这样不好,因为室内的空气不好,有的房间甚至严重缺氧。你在这样的房间里打坐,身心自然而然就会狂躁、不舒服、不够放松。所以,有暖气房的师兄,你每天至少一次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至少半小时,如果一天能出去两次就更好。窗户要经常打开一点缝隙透透新鲜空气。缺氧会让人头痛、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你的禅修效果。另外,你总是打坐,运动太少,对于健康也是不利的。

佛陀当年是每日要托钵的,他要走很远的路,要运动的。你也要运动,要散步,不可以天天只在那儿打坐。你要是天天只坐在那儿,你的气脉也不容易畅通。当然,有多年打坐经验的师兄除外,人家已经很畅通了,那也建议大家该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我们在第二期禅修课上向大家推荐过的「甩手操」大家不要忘记,可以缓解你长期打坐造成的腰酸、膝盖痛、腿麻等症状,效果非常好,甚至还可以治疗癌症。

这是「三昧自在想」,就是说,你所有理上的修,其实都是为了到最后入禅定。因为佛陀和弟子们有神通嘛,你要是广泛读《大藏经》,佛弟子的神通难以想象,随便抽一个有名的声闻大弟子,这神通都很厉害的,去哪层天就像壮士屈伸一下胳膊一样,去一下又回来了。不仅仅是目犍连尊者这么厉害,罗睺罗呀,舍利弗呀,哪个都很厉害。这些神通,都是修禅定修出来的。

我们不是说贪著这个,但是佛陀在世间是智慧第一、慈悲的一加神通第一的。你看看你学佛具备了哪一点?如果智慧够了,慈悲也可以了,那接下来就是第三个功课了。那没办法,世间人也普遍著相,有时候如果你有那么一点点什么通,也可以帮助你增加对于众生的摄受力,可以广泛地宣扬佛法,也未必是坏事。

任何事物掌握在你手中可能都是双刃剑,关键看你的心是邪的还是正的,正人行邪法时邪法也正了。而神通这个事情,实在是一个中性的事情,关键看掌握在谁手里。神通要是掌握在魔手里,天下大乱;要是掌握在佛手里,那就是到处极乐国了。

目前这些修行者学习佛经太少太少,学习佛陀的正法太少太少,所以有很多很多的误解,这些误解都是我们通过深入经藏可以消除掉的。所以我们学院把学经放在头等(最重要)的位置上,禅修也很重要,二者应该是一比一的重要吧。

【善男子,若有比丘具足七想,是名沙门、名婆罗门,是名寂静,是名净洁,是名解脱,是名智者,是名正见、名到彼岸、名大医王,是大商主,是名善解如来秘密,】

佛陀讲,如果有人修前面「十想」的「六想」都修圆满了,然后又证得了以上「七想」,就是常修想、乐修想、无瞋想、无妒想、善愿想、无慢想、三昧自在想(三昧自在是指的禅定方面),如果比丘顺利地修到这个程度了,如上「七想」也证得了,那说明这个比丘是真的沙门、真的修行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真的婆罗门(婆罗门,是僧侣和学者的代名词,是文化人、有信仰者),你是真正的贵族、真正的僧侣。

如果你能修到以上「七种想」,那你能获得真正的寂静,获得真正的净洁,获得真正的解脱,你是真的智者,你是具备正见的人,是到彼岸的人,你是大医王(大家注意:佛经中讲,佛是大医王。佛陀说,如果你们修以上「六想」圆满了,然后接着「七想」具足了,你们是大医王。甚至可以跟佛相提并论了,不得了啊),是大商主(大商主,也是经文中对于佛陀的一个比喻和赞美。是商人的领袖、引领者、领导者)。

如果我们以上「六想、七想」都具足,修圆满了,佛陀说,「是名善解如来秘密」,我们就能够了解如来的秘密了。证明什么?你就是如来了。(你是如来)你才能了解如来的秘密呀。

【亦知诸佛七种之语名正见知,断七种语中所生疑网。】

佛讲什么你都能听懂,你是真的具备一切的正知正见了,不会再拥有邪知邪见了。

——为什么有邪知邪见?因为对佛经了解太少了。太可惜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在网上搜《乾隆大藏经》这么方便,但是却没几个人去看,反而陷入到那么多千奇百怪的邪知邪见当中。太可惜呀!

如果你能修圆满以上「六想」和「七想」,你就可以断掉一切疑惑之网。

【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当知是人能呵三界,】

你若总是修无常想、苦想、无我想、厌离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你就对于三界内的事没什么兴趣了,甚至呵责任何众生对于三界内任何事物的贪著,也能够首当其冲地呵责自己的任何执著。

【远离三界,灭除三界,于三界中不生爱著。】

你会想要而且能够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就是远离轮回。「灭除三界」,灭除轮回,「轮回」这个锁链在你这儿断掉了,于三界中不生爱著。

【是名智者具足十想。】

在这里我们就知道,这个「十想」的「六想」修圆满了,后面的其他四者紧跟着就圆满了,不用再提了,直接就圆满了,就具足了。

第七,多过罪想(想一想轮回和三界内诸多的罪过、过失);第八,离想(想要厌离轮回);第九,想要灭除轮回;第十,对它没有爱著。这一下全修完了,所以说「十想」其实只是「六想」。「六想」圆满了,那就全圆满了。——原来非常简单是不是?

这个地方提到「不生爱著」,是「于三界中不生爱著」,但是你可以爱著佛陀的正法,爱著佛陀的智慧大光明。——这个上节课提到了,比丘如果不爱著正法,不爱著智慧大光明,也不可能成佛。

所以「爱著」这个事情,看它趋向于哪个方面,你是爱著轮回事,还是爱著解脱事啊?如果你爱著的是解脱事,那恭喜你。如果你爱佛、爱佛像、爱经书、爱正法、爱传承正法、实证正法,爱到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的话,不解脱才怪啊!你真的爱法、爱佛爱到胜过自己的生命了吗?佛陀过去为了半个偈颂可以舍命啊,你能吗?你问一问自己。

总有师兄问佩戴佛像的事情。且不说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多的理论依据——可以佩戴。如果你已经爱佛爱到胜过自己的生命了,你说你能不能戴?你会去亵渎祂吗?如果你不是这样,你觉得那只是一个装饰品、一个炫耀的工具,那你干脆不要佩戴,你会亵渎的。

无论经书、佛像、咒轮,还是刻着心经、大悲咒的手镯,或者写着这些(咒)的杯子什么的,你问问自己,你爱佛、法爱到胜过自己的生命了吗?如果已经胜过了,那估计你做任何事都不会违背佛陀的戒律,也不会有任何的不敬。

【若有比丘具是十想,即得称可沙门之相。】

有比丘真的具足以上「十种想」,那他是真的沙门,才真的称得起「沙门」这个称呼,他是沙门的典范。

【尔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接下来,迦叶菩萨就在佛前用一个偈颂来赞美佛:

【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

迦叶菩萨说,能够怜愍世间一切众生的医生中的大王啊,您的身体和您的智慧是如此寂静,您的磁场是如此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

您最初跟声闻乘的人讲「无我」,因为他们著相著我,后来不著相、不著我(偏空)的时候,您又讲有真我佛性。您的智慧深不可测又如此地巧妙啊,所以我们向您敬礼——无上伟大的世尊哪!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您最初发心就是很究竟的,是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您是冲着究竟圆满的了悟实相而去的,而且您最终证得了这样的佛果。您所讲的无论是「无我」还是「真我」,本质里其实也没有太大分别。在真正的涅槃境界中,在无分别当中,谁去分别那个「无我」和「真我」呢?「如是二心先心难」,从「我」到「真我」(破除「假我」到证得「真我佛性」)这个过程中,最初的发心其实是最难得的。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一开始您自己还没有得度的时候就想着要度众生了。您出家修道修苦行的时候,想的是,我要为了让众生摆脱生死轮回之苦,我要证悟究竟圆满的实相。您是这样发心,所以我向您最初的发心顶礼。

【初发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像声闻乘和缘觉乘,最开始他们修行都是为了断除自己的烦恼,消除自己身上的烦恼的过患、痛苦的过患,没有想着众生。但是佛陀最初发心的时候就想的是众生,怎么让一切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苦恼。所以从初发心上就跟声闻乘、缘觉乘是完全不同的。从初发心上看,他已经注定要成为人界和天界的大导师了。

【如是发心过三界,】

——像佛这样的发心有几个呢?佛陀在《菩萨善戒经》里讲,菩萨有几种:有的自己得度了、成佛了,再度别人;有的是先想着众生,再想自己;有的就是冥冥中也帮助众生,也在完善自己。佛陀讲,最难得的是那些先考虑众生的菩萨。

不管自己,先考虑怎么帮众生,这样的人是最难得的。所以迦叶菩萨讲,如是发心超过了三界一切人了。

——有几个像佛这样的发心啊?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我们早晚会学的,到时也是会让我们震彻心肺的。

【是故得名最无上。】

佛陀的发心是超过三界的,所以他最终证得的佛果也是最无上,没有人能超过他。

——你要想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你必须付出别人无法付出的。这是最公平的因果法则决定的。

【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无请而为归,】

像世间那些救苦救难的英雄,一般情况下要人家要求他,他才会出现。有的时候有人落水了,喊「救命啊!救命啊!」那个救护他的人就来了。如来在众要求他之前就想着:我怎么让这些深受轮回之苦的众生得以解脱呢?别人还没有求他,他就先想着这个事情了,「无请而为归」呀。没有人要求他救,他就先准备去救了,所以如来注定是众生的皈依之所。

【佛随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名大悲牛。】

佛都成正觉了还不舍离这个娑婆世界,不舍离这些苦恼的众生,就好像大悲牛爱护自己的小牛犊一样。

【如来功德满十方,凡下无智不能赞,】

如来的功德遍满一切十方世界,但是一般的凡俗之人、下劣之人、无智慧之人却不会去赞叹如来,不会赞叹。当你赞叹时,他还那样看着你,觉得你很傻、很迷信、很可笑。当然,过去我们在学佛前也曾经这样傻、这样没智慧、这样业障深重啊,很庆幸现在学佛了。

在《大智度论》里提到,佛出现在人界和天中的时候,有很多业障深重的众生就见不到佛。佛明明都出现在世间了,二千五百年前,佛在舍卫城住了二十五年,——不是说凡夫的肉眼,用佛的天眼看,当时舍卫城有九亿户人家,但这九亿户人家里只有三亿户人家眼睛能够看到佛,有三亿户人家耳朵能够听说有佛,剩下的三亿户人家对于佛不曾听说也不曾看见。就是说,各个维度加起来,佛能看到的九亿户人家里,有三亿户人家是从来没有听说过释迦牟尼,从来没有见过他。你说奇怪吗?佛就生活在舍卫城,二十五年里有三亿户人家因为业障深重,根本就看不见他,没听说他。这仅仅是舍卫城,那么舍卫城之外,离舍卫城很远的古印度之外其他地方就别提了,有多少业障深重的众生根本就不知道有佛。

【我今赞叹慈悲心,为报身口二种业。】

迦叶菩萨说,我今天首先要赞叹的是佛陀的慈悲心。佛无论是在身方面还是口方面,他都做得非常完美。

有的人嘴里说得挺好,行为上做得不好,言行不能一致,但是佛言行一致啊。

【世间常乐自利益,如来终不为是事,】

世间人想的都是自我得到利益,你得对我好点儿,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佛从来不是这样的,佛首先对众生好,不管众生怎么对他。有时候一腔热情可能换来「驴肝肺」,佛不管这些。

法华会上,佛要讲大法了,舍利弗三次祈请,佛终于讲了,五千人退场不听了。——你不可能征服所有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五千人当着那么多大众退场,不给佛面子。所以,我们只要面对佛菩萨不惭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只要能让大多数人说你好就行了,你不可能让人人都说你好。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你认为值得的,你只要面对佛菩萨没有惭愧就可以了。

【能断众生世果报,是故我礼自他利。】

佛陀能够断掉众生轮回中的果报(就是别再轮回了),所以迦叶说,我向这样能够自己得到利益又能够广泛利益众生的佛陀顶礼。

【世间逐亲作益厚,如来利益无怨亲】

世间人就是对自己的亲人比较好,对外人不好,对仇人更差。如来利益众生的时候,不管他是我的亲人还是我的怨家,都统一对他好。如来是极其平等的。

【佛无是相如世人,是故其心等无二。】

佛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分,那个是我亲戚,那个跟我是怨家、仇敌。他不会去分的。

【世间说异作业异,如来如说业无差,】

世间人总是说得很多、做得很多,说与做又不统一。如来讲的就是他做的,他做的就是他讲的,是非常统一的。

【凡所修行断诸行,是故得名为如来。】

如来,好像行的是有为法,你看他证悟之后一直在讲法,讲法这个事情不也是有为法吗?但是他所行的一切,反而让众生断了轮回之妄想啊!以有为遣有为,以有为灭有为,「是故得名为如来」啊,这就是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啊!

【先已了知烦恼过,示现处之为众生,】

自己明白了烦恼的过患,——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也生活得非常苦恼。他自己知道了烦恼的过患,也看到世间众生烦恼的过患了,后来他为了众生探索出一条道路——怎么样消除烦恼。

【久于世间得解脱,乐处生死慈悲故。】

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就那一世修成佛的,他无量劫来就成佛了。

《法华经》里也告诉我们了,《梵网经》也提到无数次,他来娑婆世界至少八千次了。不停地来,为什么呀?明明可以逍遥自在而不去逍遥自在,这么辛苦,可能化现成任何的形态,为什么呀?他为了世间众生的解脱处在生死轮回中,怀着慈悲的缘故啊!

【虽现天身及人身,慈悲随逐如犊子,】

他可以化现成天人,也可以化现成人,永远慈悲地陪伴着众生。

这里说「慈悲随逐如犊子」,就把众生当做是尚未断奶的小牛犊一样,他就是「大悲牛」,用他的法乳来哺育众生啊。

【如来即是众生母,慈心即是小犊子。】

如来,从慈悲上讲,他像众生的母亲——智慧的、慈悲的、解脱的母亲。那么在慈悲心上讲,他如此地依恋众生,这种依恋不舍,又好像小牛犊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是如此温柔地依恋着自己的母亲。佛陀依恋着众生,把众生也看作是自己无数劫以来的父母亲。

【自受众苦念众生,悲愍念时心不悔,】

自己可以承受一切的苦难,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这样地悲愍众生,心心念念想着众生,从来不曾后悔。

【怜愍心盛不觉苦,故我稽首拔苦者。】

一心都在悲愍当中,如来承受一切苦难都不感觉是苦难。所以迦叶说,我向这样伟大的拔除众生苦痛的如来顶礼。

【如来虽作无量福,身口意业恒清净,】

如来无量劫以来修苦行,付出那么多,每一世可能进行法布施或者身家性命布施,舍这个舍那个,累积了无量的福报,但是他从来不贪著,身、口、意业非常清净。

【常为众生不为己,是故我礼清净业。】

总是想着众生,从来不想自己,所以佛陀值得我们去向他顶礼,迦叶说,「是故我礼清净业」。

——看到如来就看到了清净业。

(「业」代表造作,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大家注意。染污业或者清净业,「业」是个中性的词汇。)

【如来受苦不觉苦,见众受苦如己苦,】

如来承受一切苦也不觉得苦,见到众生受苦像自己受苦一样。

【虽为众生处地狱,不生苦想及悔心。】

有时候为了众生,处在地狱里也不会觉得苦,也不会觉得后悔。

【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

一切众生受的各种苦,如来感觉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苦。

——感同身受啊!

【觉已其心转坚固,故能勤修无上道。】

正是因为众生还有各种各样的苦,所以如来的心更加地坚定、坚固,他能更加地勤修无上之道。

【佛具一味大慈心,愍念众生如子想,】

佛陀具备统一的平等心、大悲心,爱护众生又像爱护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众生不知佛能救,故谤如来及法僧。】

很多众生缺乏对于佛、法、僧的了解,尤其缺乏对于佛法的了解,所以会轻易地诽谤如来、诽谤佛法、诽谤僧人。

——有的人看到几个假僧人就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没有真和尚。不是这样的!天下假茅台酒那么多,就没有真茅台酒了吗?假珍珠那么多,就没有真珍珠了吗?野草那么多,就没有真的庄稼吗?

【世间虽具众烦恼,亦有无量诸过恶,如是众结及罪过,佛初发心已能坏。】

世间一切的各种各样的烦恼,无量轮回的过恶、过患,无量的各种各样的结缚、罪过,佛陀在初发心的时候就已经坏破了这一切了。

你初发心想要修成无上正等正觉,而且不是仅为自己,是为众生而修的时候,那么未来的胜利好像马上就来到了一样。

【唯有诸佛能赞佛,除佛无能赞叹者,】

迦叶菩萨说,佛陀呀,在您面前我觉得我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呀,我知道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懂,只有佛才知道怎么赞叹佛,才能赞叹到点子上。

【我今唯以一法赞,所谓慈心游世间。】

但是我此时作为菩萨,我还是要用我这微不足道的语言赞美您,主要赞美您的慈悲之心,赞美您能够游历在这个世间。您明明可以出去,您却不走,又回来了。赞美您!

——这句话暗示着:佛呀,您快涅槃了,您也别走,您不要走。

【如来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槃。】

迦叶菩萨说,如来的慈悲心、慈爱心就是一切正法的凝聚之点,您就是靠着这样的慈悲心才能度一切众生的。不管您有多少智慧,如果没有慈悲心,您不可能布施给众生啊,所以如来的慈悲心就是众生解脱的依据。如来的慈悲心才让众生获得无上的真解脱,而真正的解脱就是大般涅槃。

——这里就紧扣经名、紧扣主题,其实如来的慈悲心,换一个词就是如来的爱:对于众生的爱,同体大悲的爱,像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永远先想着父母,先想着孩子,却从来不想自己,在想自己的时候就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时候。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第270课「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悲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学习经,感觉很殊胜,这种殊胜感会从2017年贯通到2018年。在这里也提前预祝各位师兄、各位师父,在2018年都能迅速圆满自己的道业,希望一切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第269课「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涅槃经》的第四十卷——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