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881

00:00

263

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

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

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

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

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

——《金光明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能继续坐在这里学经,请继续看《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

上节课讲到,很多外道们涌到了阿阇世王的王宫,一开始是请求阿阇世王铲除「大恶人」乔达摩·悉达多,但是阿阇世王认为外道们简直疯了,阿阇世王讲了很多话讽刺、挖苦他们,让他们放弃这种自不量力、想要跟佛比试的想法。但是,外道们还是执意要去跟佛比试。后来阿阇世王同意了,阿阇世王说,已经成正觉的如来现在就在娑罗树林里,那你们就去随意地发难吧,如来的回答一定会让你们满意的。

这里可以看出阿阇世王对于佛陀深入的信心。我们过去讲,有的野马是非常桀骜不驯的,谁也无法征服它,但当有一个人真的征服了这个桀骜不驯的野马时,这个马就会无比忠诚、至死忠诚。

接下来看:

【尔时,阿阇世王与诸外道徒众眷属往至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住一面。】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想,外道们跟佛的论战一定非常精彩,于是也跟来了。阿阇世王和各位外道以及外道的徒众眷属,大队人马就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娑罗双树间,来到了这片树林当中。

到了之后,阿阇世王作为国王先向佛顶礼(「头面作礼」低下他高贵的头、面颊去向佛顶礼),之后向右绕佛绕了三圈,就这样表示自己的敬意,表示完之后就安住在一边了。

【白佛言:世尊,是诸外道欲随意问难,唯愿如来随意答之。】

好像是先跟佛提个醒,就对佛说,伟大的世尊哪,您看这些外道们执意要向您发难,我也管不了啊,希望您随意地回答他们。

【佛言:大王且止,我自知时。】

佛陀说,大王,您不说我也知道,我心里有数(因为佛陀有他心通嘛)。

【尔时,众中有婆罗门,名阇提首那,作如是言:瞿昙,汝说涅槃是常法耶?】

这些外道中有一个代表站出来了,这个人是个婆罗门,叫阇提首那(大家记住这个名字——阇提首那),阇提首那站出来说,乔达摩,你说涅槃是恒常的(是常住、无有变异的)吗?

【如是,如是,大婆罗门。】

释迦牟尼佛说,是的,是的,大婆罗门。

用了个「大」字表示尊敬。虽然这个叫做阇提首那的婆罗门很不客气,但是佛很客气。佛说,是的,是的,大婆罗门。佛是一如既往地安静和淡定啊。

【婆罗门言:瞿昙若说涅槃常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从子生果相续不断,如从泥出瓶、从缕得衣。】

然后这个阇提首那婆罗门说,乔达摩,你说涅槃是恒常的、是常住不变的,这句话不对。为什么呢?像世间的这些法(这里讲的是世间一切相),从种子能生出果子,然后相续不断,比如说苹果种子永远生苹果,桃子种子永远生桃子,相续不断。就好像我们用泥巴可以塑造出花瓶,用布缕可以做衣服,有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瞿昙常说修无常想获得涅槃,因是无常,果云何常?】

乔达摩,你总是讲,让你的弟子修习无常想:一切相都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既然修的是「无常」,到最后怎么能获得涅槃的「常」呢?这不对呀?

我种了苹果种子应该收苹果,你让大家修无常,应该得的是无常,(然而)你让大家修无常,到最后证了一个「常乐我净」,还说这个常乐我净的涅槃是恒常的、无有变异的,这不矛盾吗?

修的是「无常」,得的应该是「无常」,怎么会是「常」的涅槃、涅槃的「常」呢?这个因就是「无常」,果怎么会是「常」呢?

很不客气。

【瞿昙又说,解脱欲贪即是涅槃,解脱色贪及无色贪即是涅槃,灭无明等一切烦恼即是涅槃。从欲乃至无明烦恼皆是无常,因是无常,所得涅槃亦应无常。】

然后他又说,乔达摩,你也曾经说,解脱了欲望、贪婪就是涅槃,解脱了对于色相的贪著、对于无色的贪著就是涅槃;你也曾经说,灭掉了一切无明、一切烦恼就是涅槃。但是你看看,你让大家灭的无论是欲、是贪、是烦恼、是无明,这一切不都是无常的吗?你让大家灭的这些不都是无常的吗?因就是「无常」,到最后得到的果应该也是「无常」啊,涅槃应该是「无常」,你怎么说涅槃是「常」呢?

【瞿昙又说,从因故生天,从因故堕地狱,从因得解脱,是故诸法皆从因生。若从因故得解脱者,云何言常?】

这个婆罗门又说,乔达摩呀,你也曾经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了善因可能生天,种了恶因可能下地狱,种了修行之因可能得解脱,那么证明你也承认一切法都是从「因」而生,「因」推动着一切法、一切相。如果从「因」生才能得解脱的话,那你看前面的这些「因」都是无常的,推出来的解脱怎么可能是「常」的呢?

【瞿昙亦说,色从缘生故名无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乔达摩,你也曾经讲,一切色相都是从因缘而生的,你也承认了这个因缘条件的重要性。既然从缘而生,缘是无常的呀,一切色相从缘而生,所以无常。「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从缘而生,所以无常。

【如是解脱若是色者当知无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你认为涅槃的这种解脱是色吗?如果是色,色从缘生,色是无常的。如果你认为涅槃解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也是从缘而生的,应该也是无常的呀?那么涅槃就应该是无常的呀?

【若离五阴有解脱者,当知解脱即是虚空。若是虚空,不得说言从因缘生。】

如果你认为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五阴)还有一个「解脱」的话,那就说明你所认为的解脱就是虚空吧?如果说你所认为的解脱是虚空的话,就不应该说虚空从因缘生了呀?虚空一直在,没有因缘去导致它出生啊?

【何以故?是常是一,遍一切处。瞿昙亦说,从因生者即是苦也。】

你看虚空一直在那儿,一直没有变啊?到处都是虚空,它整个就是一体的虚空啊。

乔达摩,你也曾经讲,这个事物只要是有因的,证明就有果,就在「相」里面。既然在「相」里,就是无常的,就是苦的。

【若是苦者,云何复说解脱是乐?】

如果是苦的,那你也承认了,要想证得涅槃解脱就得修行。修行就是因,解脱就是果。那你又讲有因就是苦。(既然)有因就是苦,这个解脱也有个因哪,那么解脱应该也是苦啊?你怎么说涅槃解脱是常乐我净的「乐」呢?

我们看这个叫做阇提首那的婆罗门对于佛法也了解不少,来辩论之前肯定也做了充足的准备,而且他辩才了得,也是挺有水平的。

【瞿昙又说,无常即苦,苦即无我。】

这个叫做阇提首那的婆罗门又说,乔达摩,你也曾经讲,无常就是苦,苦就是无我。

【若是无常、苦、无我者,即是不净。】

如果你认为无常是苦,苦是无我,既然无常、苦、无我,那就是不净了?

【一切从因所生诸法,皆无常、苦、无我、不净,云何复说涅槃即是常乐我净?】

既然这个「相」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那么从「因」所生的一切应该也都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你今天怎么又讲涅槃是常乐我净呢?涅槃不是从那些无常、苦、无我的修法里修出来的吗?既然「因」是无常、苦、无我、不净,那么怎么会导致一个常乐我净的「果」呢?

【若瞿昙说,亦常无常、亦苦亦乐、亦我无我、亦净不净,如是岂非是二语耶?瞿昙今者说于二语,复言佛即我身是也,是义云何?】

这个婆罗门说,乔达摩,如果你说涅槃又常又无常、又苦又乐、又我又无我、又净又不净,那你这等于是自相矛盾哪?讲了两种话,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哪?

【我亦曾从先旧智人闻说是语,佛若出世,言则无二。】

其实我过去很久以前也曾经听古代的那些先贤智者们讲,如果世间真的有佛(大觉悟者)出世,他讲话是不可能前后矛盾的。但是乔达摩呀,你今天明明就在讲矛盾的话呀?你又讲「佛即我身是也」,你说佛就是那个「真我」。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不是「无我」吗?怎么又出现「真我」了?你是在向我们外道靠拢吗?什么意思啊?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个叫做阇提首那的婆罗门来了以后,就像连珠炮似地发了这么多问,好像每一个问题都很难接手是不是?

我们看佛怎么做的。佛很淡定。

【佛言:婆罗门,如汝所说,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这里强调一下种姓制度,婆罗门在种姓制度中排最上乘,婆罗门是古印度最高贵的种姓,一切国王都要尊敬婆罗门。

佛说,婆罗门,我就顺着你问我的来问问你吧,您就按照您的想法随意地回答吧。

【婆罗门言:善哉!瞿昙。】

然后这个婆罗门就回答说,乔达摩,那你就问吧。

【佛言:婆罗门,汝性常耶?是无常乎?】

佛陀说,婆罗门,我问问你,你觉得你的真性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呀?

【婆罗门言:我性是常。】

然后婆罗门回答说,我们婆罗门种姓如此高贵,自古以来就有我们的种姓,「我性是常」,自然是恒常的,不恒常怎么统摄你们呢?我们最尊贵了、最上了(无有上了),「我性是常」,我们是恒常的。

【婆罗门,是性能作一切内外法之因耶?如是,瞿昙。】

然后佛陀问,婆罗门,你说你们的这个真性是「常」,那么它是不是能作为一个「因」生起一切内外法呢(内外法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一切存在)?

婆罗门本身就非常自信,他们信神,信自己崇拜的神创造了一切,他们肯定会这样说,说肯定能创造一切。

所以婆罗门回答说,如是,乔达摩。当然了,我们婆罗门种姓永恒存在,而且我们能生起世间的一切内外的万物。

【佛言:婆罗门,云何作因?】

然后佛陀问,你说你们的真性能够生起一切内外之法,你们的真性是一切内外之法的因,那么它怎么生起的一切内外之法呢?

【瞿昙,从性生大,从大生慢,从慢生十六法,所谓地、水、火、风、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业根,手、脚、口声、男女二根,心平等根,是十六法从五法生色、声、香、味、触。是二十一法,根本有三:一者、染,二者、粗,三者、黑。染者名爱,粗者名瞋,黑名无明。】

这个婆罗门回答,乔达摩,我给你讲一讲吧,看来你对我们婆罗门的教法了解甚少。从我们的真性源头这里生出了「大」(就是地、水、火、风这样的「大」,物质基本的一些元素、类别)。从我的本性里生出了「大」,从这些「大」里生出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高贵、我们的尊贵,从我们的尊贵、我们的高贵里生出了十六法。哪十六法呢?给你普及一下知识吧,「地、水、火、风、空」这是「五知根」,「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业根」(可以让众生造业的「五根」——五业根),手、脚、口声、男女二根,心平等根,加在一起一共十六法。这十六法概括一下又是从「色、声、香、味、触」五法这里来的,十六加五就是二十一法。这二十一法的根本其实有三个:一个叫「染」,一个叫「粗」,一个叫「黑」。「染、粗、黑」是什么意思呢?「染」就是爱欲,「粗」就是嗔恚,「黑」就是无明。

【瞿昙,是二十五法,皆因性生。】

乔达摩,你算一算,以上这些字加起来,二十五字之法,本源都是我们婆罗门的真性。可以讲我们婆罗门是自有、永有的,我们一直存在在世间,所以从我们这里生出了一切内外诸法。

从「性」生「大」(「大」是基本的元素),从「大」生出我们的高贵,从我们的高贵生出地、水、火、风、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业根,以及手、脚、口声、男女二根、心平等根等等十六法;这十六法概括讲又是从色、声、香、味、触生出来的,加起来二十一法;这二十一法又是从「染、粗、黑」这三法生出来的;这三法解释之后其实是四个字,这四个字加上前面的二十一,这是二十五法。所以我给你讲清楚了,一切一切都是我们婆罗门造的,从我们婆罗门的真性里生出了整个世界。

【婆罗门,是大等法,常无常耶?】

然后佛陀说,婆罗门,从你们的真性里生出来的这些法(世间的一切相),它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呀?

你们是真伟大,从你们的真性里生出了这世间的万有,那么这世间的万有(这一切)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呀?

【瞿昙,我法性常,大等诸法悉是无常。】

婆罗门说,乔达摩,我们婆罗门尊贵的真性是恒常,但是我们所生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会坏灭的,这样才能衬托出我们的真性是多么高贵呀。

【婆罗门,如汝法中,因常,果无常。然我法中,因虽无常,果是常者,有何等过?】

然后佛陀说,是这样啊,伟大的婆罗门?你们的真性是如此地恒常,却能生出无常之果,那就等于「因」是恒常的,却能够生出「果」的无常。既然都可以这样,那么我们佛法当中「因」是无常的,「果」是恒常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你们的「真性」是恒常的,能够生出一切「相」的无常,那么我们通过修习一切「相」的无常,证得我们的涅槃的「常」,有何不可呢?

所以,当时我们要是在场的话,会给我们的佛陀鼓掌的。佛陀很轻松地就推翻了这个婆罗门对于他的质疑,说我们修这些「无常法」,到最后怎么能证得「常」呢?从「无常」怎么能生出「常」呢?婆罗门认为从「常」可以生「无常」,那倒过来有什么不可以呢?所以可以想象,这个叫做阇提首那的婆罗门此时就哑口无言了。

接下来,还没结束,佛陀继续反驳他的其他质疑。

【婆罗门,汝等法中有二因不?答言:有。】

佛陀说,婆罗门,你们的法中有两种「因」吗?「因」是不是可以分成两种啊?这个婆罗门回答说,确实是,我们有两种因。

【佛言:云何有?】

佛陀说,哪两种因呢?什么样的两种因,为什么有两种因呢?

【婆罗门言: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因」可以分为「生因」和「了因」。生起一切万物的「因」——生因,了知一切的「因」——了因。

【佛言:云何生因?云何了因?】

佛陀说,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生因、什么是了因呢?

【婆罗门言:生因者,如泥出瓶;了因者,如灯照物。】

婆罗门回答说,生因,比如说面前有泥巴,就可以通过泥巴加工出花瓶,就是说,泥巴能生出未来的花瓶,泥巴就是花瓶的生因。那什么是了因呢?比如说这个蜡烛、灯烛点亮了就能照物了,没点亮也照不了物,这就是了因。就是实现了一个结果之后得到了某种效用,这是了因。

【佛言:是二种因,因性是一。若是一者,可令生因作于了因,可令了因作生因不?】

然后佛陀就说,哦,这两种因都是「因」啊,既然都是「因」嘛,那就是一回事喽?既然是一回事哪,那我们可不可以把生因当作了因,把了因当作生因呢?

【不也,瞿昙。】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不行,乔达摩,不行。

【佛言:若使生因不作了因,了因不作生因,可得说言是因相不?】

佛陀说,既然都是「因」嘛,「因」就是使其他事物生起的原因,一个起始点、一个源点哪。

既然是「因」嘛,那「生因」应该能生出「了因」,「了因」应该能生出「生因」哪?能生出来对方,这才说明是「因」、是个源头、是个起始点呀?

【婆罗门言:虽不相作,故有因相。】

然后婆罗门说,虽然「生因」不能作「了因」,「了因」不能作「生因」,两个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生出对方,但是还是得把它当作「因」,因为没有别的称呼。

【婆罗门,了因所了,即同了不?】

然后佛陀说,婆罗门哪,那么这个「了因」,它「所了之物」和「了本身」是一回事吗?

【不也,瞿昙。】

婆罗门回答说,不是一回事。「所了之物」和「了」,主体、客体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不是一回事。

【佛言:我法虽从无常获得涅槃,而非无常。婆罗门,从了因得故常乐我净,】

佛陀说,我们佛法当中,虽然讲我们要修习一切事物的无常想,到最后可以证得涅槃,而涅槃是常的,我们会这样讲。涅槃不是无常的,是常的。但是婆罗门你知道吗?你站在「了因」的角度看,就是常乐我净的。就是说,我实现了这个结果(就是常乐我净的),比如说我登到了山顶了,我就遍知一切了,山顶的风光就是常乐我净的。

【从生因得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故如来所说有二,如是二语,无有二也。】

这个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可以理解为是登山的过程中看到的不同风景。你登山过程中看到的风景,跟你站在山顶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啊。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就是我们登山的过程中看到的风景,就属于生因,那么常乐我净是我们登到了山顶,完成了这个事物得到了一个结果,然后在这个结果上得到的一种效用就是常乐我净。所以说,如来讲的好像看着是不一致的,但是看着不一致的这两种结论其实本质里还是一致的,只是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站在「相」上说相的,常乐我净是站在「性」里说性的,所以根本就「无有二」,没有矛盾哪,我们指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呀。

【是故如来名无二语。】

所以说如来并没有讲互相矛盾的话呀。

你站在东方跟你站在西方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

【如汝所说,曾从先旧智人边闻:佛出于世,无有二语。是言善哉!】

就好像你曾经听过去的很多智者先人们讲过,如果真的有佛(大觉悟者)出现在世间,他讲话不会是矛盾的。不是有人也有跟你讲过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是对的。

【一切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无差,是故说言佛无二语。】

一切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话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佛的讲话从来不会矛盾,你要理解他是不停地切换角度,你要找对那个角度。

【云何无差?有同说有,无同说无,故名一义。】

十方三世诸佛讲的话都是无二的,都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过去某个佛讲过「什么东西有」,未来佛还是会讲「这个事物有」,因为这就是实相,实相是不会变的。那么(过去佛讲)「什么事物无」,我们一直都讲「无」,比如说无生、无我,我们一直都讲,因为就是「无」嘛,我们就是实事求是地讲啊。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讲法从来都是统一的,不会相互矛盾,也没有任何差别。

【婆罗门,如来世尊虽名二语,为了一语故。】

佛陀说,婆罗门啊,我们有的时候讲话好像不一致,目的都是让众生能够了解那个「不二」的实相。我们讲的其实是同一个事物,我们讲登山过程中的风景和山顶的风景,不都讲的跟山相关的一切吗?你怎么能说是矛盾的呢?我们不停地切换角度,就是为了让众生了解那个本在的实相。

【云何二语了于一语?如眼色二语生识一语,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我们切换角度的目的,就是让众生了解同一个实相,好像眼睛遇到色相、遇到色尘,就会生出你眼睛的功能——眼识;耳朵遇到声尘,就会产生耳朵的功能——耳识;鼻子遇到香味,就产生鼻子的功能——鼻识;舌头遇到味道,就会有舌头的功能——舌识;身体遇到可触之物,就会有身体的功能——身识;那么我们的意根遇到法尘也会有意识产生。就是这样子的。

这一切,你想象一下,眼睛遇到色尘难道不是就生眼识吗?耳朵遇到声尘不就是耳识吗?鼻子遇到香味不就是鼻识吗?舌头遇到味道不就是舌识吗?身体遇到可触之物那就是触觉,就是身体的功能——身识,那么我们的意根遇到法尘,那就是意识。这一切难道不是实相吗?

【婆罗门言:瞿昙善能分别如是语义,我今未解所出二语了于一语。】

婆罗门回答说,乔达摩,你的辩才倒是不错,你倒是真的能把这些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但是我现在还是无法理解,怎么「所出二语了于一语」?就是说,你从不同角度讲的话,真的能够在实相这里统一吗?你换多个角度讲的话,真的是完全能够阐述那个究竟实在的实相吗?

【尔时,世尊即为宣说四真谛法:婆罗门,言苦谛者,亦二亦一,乃至道谛亦二亦一。】

佛陀看现在这个外道婆罗门已经承认了佛讲的是有道理的,他开始对于「实相」有兴趣了,机缘成熟了,然后佛陀就给这个婆罗门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之法: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苦谛亦二亦一,乃至道谛亦二亦一」,到最后佛陀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都是「亦二亦一」的。

【婆罗门言:世尊,我已知已。】

然后婆罗门说,世尊,我了解了您说的这个苦、集、灭、道都是「亦二亦一」,我了解了。他说他了解了。

【佛言:善男子,云何知已?】

佛陀这个时候不叫他婆罗门,叫他善男子了。这个婆罗门认真听法,佛陀叫他善男子。

佛陀说,善男子,你真的了解了吗?

【婆罗门言:世尊,苦谛,一切凡夫二,是圣人一,乃至道谛亦复如是。】

大家注意:「世尊」!这个婆罗门开始改口了。听佛讲完「四圣谛」法之后,这个婆罗门不再叫释迦牟尼佛为乔达摩了,他改叫「世尊」(世界上最尊贵的大导师)了。

婆罗门回答说,世尊哪,苦谛,在一切凡夫这里呈现「二相」,在圣人这里呈现「一相」,所以说苦谛亦二亦一。看对谁讲了,苦谛,在有深重的妄想、分别、执著心的凡夫这里它就是「二」,呈现「二相」,但是在已经远离了尘俗、远离了世俗之相,甚至已经觉悟的圣人这里,苦、集、灭、道都是「一」,都是最究竟的,都是无分别的。就是说,在凡夫那里有二元性的分别,在圣人这里已经无分别了。

【佛言:善哉已解!】

然后佛陀说,很好,看来你真的听懂了,听明白了。

剧情反转了,大家注意。

【婆罗门言:世尊,我今闻法,已得正见。今当归依佛法僧宝,唯愿大慈听我出家。】

阇提首那跟一帮外道气势汹汹地赶过来想要跟佛辩个高下,还没辩几句话,佛陀开始讲四圣谛了,他听进去了,然后觉悟了。

然后他就说,世尊哪,我今天听您讲法,我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正知正见了,今天开始我决定皈依佛、法、僧「三宝」,希望您大慈大悲,允许我出家跟着您修行。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汝当为是阇提首那,剃除须发,听其出家。】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对憍陈如说,憍陈如啊,你给阇提首那剃度吧,剃除须发,允许他出家。

【时憍陈如即受佛敕,为其剃发。即下手时有二种落:一者、须发,二者、烦恼。即于坐处得阿罗汉果。】

这个时候憍陈如就听受了佛的命令,为这个阇提首那婆罗门剃头发。就在憍陈如给阇提首那剃头发的时候,阇提首那感觉自己身上有两种东西脱落了:第一种东西是自己的胡须和头发,第二种东西是自己的烦恼。然后阇提首那就不起于座,在剃头发的过程中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听了苦、集、灭、道「四圣谛」,领悟了实相,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就结束了。

此时此刻,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自己是如此地宁静啊。感觉阇提首那证得了阿罗汉果:诸漏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涅槃经》此时给我们的感觉是如此地宁静!

前面,外道一出现,这部经里就显得很喧闹,但是此时如此地宁静。外道中派出的这个代表被佛陀征服了,成了佛陀的座下弟子。

《涅槃经》的文字真的很美!我们看:「时憍陈如即受佛敕,为其剃发。即下手时有二种落:一者、须发,二者、烦恼。即于坐处得阿罗汉果」。

憍陈如阿罗汉给阇提首那(本来是婆罗门外道)剃头发,剃头发的过程中有「两种落」(胡须和头发落了,烦恼也落了),然后阿罗汉果成了。

我们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初时宁静、中时宁静、后时宁静,一直宁静。他的宁静也让整个世界变得宁静!众生的「病」都是因为不宁静,如果宁静,就能治愈一切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第280课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后分》中的——应尽还原品第二。应尽还原品第二上节课讲到:佛陀涅槃前,向在座的所有大众展示了自己无量劫以来修得的紫磨真金色身。展示完毕之后,又把自己的「僧伽梨衣」披在了身上。【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