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7)《大般涅槃经》讲解754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

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

菩萨品第十二之三

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过去、现在、未来,非是过去、现在、未来?】

迦叶菩萨问佛说世尊,像您讲的,「相」里的因和果,一般我们在谈的时候会讲「这是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未来的因,或者是过去的行为产生的果报,现在的行为产生的果报,未来的行为产的果报」在「相」里明明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什么还讲「本性非是过去、现在、未来呢」

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一者、因,二者、果。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五阴」分成两种就是「色、受、想、行、识」,可以从因上去讲,可以从果上去讲。

【是因五阴是过去、现在、未来,是果五阴亦是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一谈到「因」和「果」,我们都知道是「相」里事,既然是「相」,那就可以区分出过去、现在和未来了。所以我们谈到「因果」的时候就是谈的「相」,谈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讲的也是「相」。

【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

佛陀说:迦叶,你别以为佛性是至高、至上、至纯的,跟染污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看到众生一切的无明、一切的烦恼等等的结缚,全都是佛性在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佛性就是背后的推动因,就是背后的原动力。你不要以为「佛性」仅仅代表极致的纯净,——错!佛性超越二元,也是一切二元的根本因。所以众生的智慧超脱,是佛性导致的结果;众生的无明烦恼,也是佛性造成的。「佛性」,在这里无分别,超越二元。是根本性的推动力,就如同《楞严经》里讲的如来藏。

【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善五阴,是名佛性,】

因为佛性是一种推动因、根本因,所以在「相」里的显化就偏向两个极端:要么善,要么恶。众生虽然很无明,在无明的主使下造作种种虚妄的、可笑的行为,给自己带来诸多的烦恼但是这些众生也都能够摆脱无明和烦恼,获得善的五阴。只要有「相」,有「色识」,就有二元的偏向性:要么偏向恶,要么偏向善。让众生困惑的,让众生无明的,让众生烦恼的,众生也可以把翻过来变成让智慧的,让获证解脱的,让彻底涅槃的翻过来就好像一个手掌,翻过来是它。佛性是根本因,是推动力,翻手为云、覆手雨。正面看是无明,翻过来就是智慧;正面看是烦恼,翻过来就是解脱这个背后的根本因就是佛性。所以让众生无明的、烦恼的,以及让众生智慧的、解脱的,都是佛性。

【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如果受够了无明和烦恼,翻过来,他就能够获得善五阴,就是向善的「色识」不要向恶,要向善。一旦向善,圆满到极致,那就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这五阴是向恶的,那么就会导致众生无明和无量的烦恼。这是两面一体的两面,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同样的一枚硬币,正面看——无明和烦恼,另一面就是智慧和解脱。

【是故我于经中先说,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

佛陀说迦叶,所以我在经中曾经比喻,说众生的佛性像什么呢?——好像混着血的乳汁一样。血是红色的,乳汁是白色的,血代表「无明缘行」种种无量的虚妄的造作,还有导致的一切烦恼,这是血,红色的鲜血白色的乳汁代表「善五阴」,就是「色识」开始朝向清净的方向了,向善了,追求觉悟了,这是善五阴。白色的乳汁代表「善五阴」,鲜红的血代表「无明缘行」等一切烦恼。所以众生的佛性,看上去是不纯粹的,就是夹着血的乳汁。

【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讲你不要小看众生的佛性,虽然很复杂,好像混着血液的乳汁一样众生的佛性就是混着烦恼的善。说不善,也没有绝对的不善;再恶的恶人,身上好像也有让你感动的善,但是不纯粹。一切众生都具备二元性的特质,就如同血液和乳汁混在一起了。就是这样复杂的一种特性,却可以成就最终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里这个比喻真的让我们很震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乳汁是白色的,血液是红色的——腥红色的,混着血的乳是什么样子?众生身上的佛性都是这样的——混着血的乳。不是没有乳,但是混着血。「血」代表染污了,但是众生也不是绝对的染污,还都有那么一点点纯净在。

如众生身皆从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尔。

佛陀接下来讲好像众生的肉身,都是父精母血而成就的父精母血成就了众生的肉身佛性也是这样的,好像血液和乳汁混合在一起了,就是染污和清净混合在一起了在众生身上「佛性」就是这样子的。

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

须陀洹人——初果,斯陀含人——二果,他们断了少部分的烦恼证明这个乳汁里的血液含量很少了,开始提纯了佛性就像乳汁,里面的血被抽取出去了,越来越纯了这是初果和二果。

【阿那含人,佛性如酪;】

阿那含——三果,把混到乳汁里的血给抽出去了以后,有一点点固定性了。我们知道奶酪是有点固定性的,不像牛奶是液体到处乱流淌奶酪已经偏膏状和块状,类似于固体了。所以佛陀说「阿那含」三果,修烦恼少多了乳汁慢慢地越提纯越白了,不像过去杂着血,说不出来什么颜色阿那含人,他们的佛性就好像奶酪一样的,开始有点儿稳定性了。

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

阿罗汉身上的佛性,好像生酥一样好像奶酪再进一步地提纯,就更加纯粹了,很香美阿罗汉身上的佛性,就好像是从奶酪这里又提纯,提纯成了生酥。

继续再修,从辟佛一直到十住位的菩萨,这个区间好像是熟酥就是生酥再继续再提纯,提炼出熟酥辟支佛到十住位的菩萨,这区间的圣者,他们身上的佛性就好像熟酥一样。

【如来佛性,犹如醍醐。】

接下来讲,佛身上的佛性什么样呢?佛陀说:「醍醐」,是从熟酥这里再继续提炼,提炼到不能再提炼了,最最最精华的部分如来身上的佛性就像醍醐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再讲点题外话,因为总是有师兄问佛弟子可不可以服用奶类制品?从《涅槃经》我们了解到,佛陀是开许我们服用一定的牛奶制品的,牛奶,奶酪,生酥,熟酥,醍醐,这些奶类制品是可以服用一些的。

【善男子,现在烦恼为作障故,令诸众生不得睹见。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尔。是名分别答。】

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善男子,现在众生的烦恼过于炽盛,众生都被烦恼障蔽了,让他们看不见自己身上的佛性,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染污。很多众生对自己佛性都非常不自信,我有佛性吗?我能成佛吗?——不相信。为什么?烦恼太厚重了,往自己心内一看全是烦恼,脑子里全是烦恼,他不相信自己有佛性。好像香山里有忍辱草,传说牛吃了香山的忍辱草,挤出的牛奶,一步一步又一步地提炼,可以提炼成醍醐,但并不是所有的牛吃了忍辱草都可以需要大白牛——雪山上的大白牛,而且也不是说所有的草牛吃了以后能到最后提炼出醍醐必须是雪山上的大白牛,服用了这种特定的香山的忍辱草,到最后一再地提炼,才能提炼出醍醐所以,「非一切牛皆能得食」香山的忍辱草,并不是所有的牛都能吃得到。这里比喻,「佛性」,大家都有,但未必人人都能提炼出。

这里佛陀讲迦叶,讲到这里,你看我分门别类地跟你讲,众生的佛性什么样子;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们身上的佛性什么样子;辟支佛到十住位的菩萨,他们的佛性什么样子;如来的佛性什么样子我是分门别类地给你讲,这叫「分别答」。众生提个问题,佛陀分门别类地讲,这叫「分别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五种、六种、七种佛性,若未来有者,云何说言断善根人有佛性耶?

迦叶菩萨又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您前面提到说,众生身上的佛性可能具备五种特质、六种特、七种特质,您讲说不同的众生身上的佛性,特质不一样,跟他的修行境界有关系。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些断了善根的人,现在他明显就没佛性,未来才会证得佛性。那为什么还讲这些断了善根的人有佛性呢?他未来才会有,怎么能说他有呢?他现在又没有。

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有过去业,因是业故,众生现在得受果报;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有现在烦恼。若无烦恼,一切众生应当了了现见佛性。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好像所有众生过去造了种种的业,对不对呀?因为过去造了种种的业,所以众生现在得的果报都不一样,每个众生命运都不同,对不对?你看到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命运,你就知道他造的业有多么不一样,是不是啊?众生过去造的业,他现在在承受相应的果报同时,有一些果报现在无法成熟、无法显化,在未来就会显化,对不对啊?

「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有一些果报,现在的因缘不具足,到未来才能显化,是不是啊?它未来还是会来的,现在虽然没来,但是未来还是会来的。很多众生现在都陷在烦恼的淤泥当中了,如果没了这些烦恼,那众生都能明明了了见到佛性了。

【是故断善根人,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

所以说断了善根的人,他现在世的烦恼因缘一旦断了的时候,他未来的佛性因缘会遇的时候,在合适的机缘条件下他的佛性就能显化,他就能重复地生起善根了。也就是说,众生现在所经历的,是他过去所造作的结果。如果他过去的业太重了,他现在就陷在烦恼里,你怎么救他都没用,佛在他面前也无法救拔他;当他的业债尝还得差不多了,业障消得差不多了,他善根就开始重复地生起,他就能够让自己的佛性显化了。

所以有的时候,你的烦恼——缠在你身上的烦恼或者种种的违缘、障碍这些,你就去大胆放松地去承受它,受了就了liǎo了,不受就不了liǎo。受了它,了liǎo了它,业一消,你善根重复性地生长起来,然后可能合适的机缘下高人一点化,开悟的速度也很快因为众生也经常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师兄为什么学佛呀?都是因为烦恼到极致、痛苦到极致,要崩溃了,结果物极必反了,合适的因缘来了,接触到佛法了,一修——解脱了。是不是啊?所以不要去恨你身上的这些烦恼和痛苦,是在消你的业。承受,不要去排斥它,不要去抗拒它,大胆地、放松地去承受一切。来了就让它来,来了证明它快过去了。只要你欢迎它来了,你去受了它,它很快就过去了。当这个业了liǎo了的时候,即便你断了的善根,还会再度生起,然后你的佛性就会在未来显化出来。

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

迦叶菩萨又问说世尊,断了的善根怎么还能生起来呢?断了善根的人,未来怎么还能再生起善根呢?不明白。断了就断了,这断了的绳子还给它再接起来不成?

善男子,犹如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闇。未来之性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亦复如是。是名分别答。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给你打个比方,好像「灯」,「虽复未生,亦能破暗」,「灯」,你现在点燃了吗?——没有。但是只要你点燃它,是否能亮?——绝对能亮,对不对?

佛陀那个年代,就说「点灯」,要是按我们现在就说「开灯」,你回到家很暗,很黑暗。灯虽然没开,也不亮,但是只要你一按开关,电路正常的情况下灯就亮了,对不对呀?只要有合适的因缘,灯就亮了。佛陀也讲,就像太阳,落山了,太阳不见了,日光消失了,但是在合适的因缘下太阳又生起来了,是不是这样啊?

佛陀讲迦叶,就好像灯,好像太阳,暂时好像看不见了,但不代表未来没有,未来来的时候还是能够破掉一切幽暗的所以「未来之性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亦复如是」,「众生」只要他的生命还存在,在合适的因缘下,的佛性就能显化

接下来佛陀总结说迦叶,我针对你的问题又从不同的角度去给你解释,这都叫「分别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说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

迦叶菩萨又问佛说:您也讲,「五阴」就是佛性起的作用,如果「五阴」就是佛性起的作用,那我看一切众生都是由「五阴」构成的,就可以讲「五阴」在众生里边。如果「五阴」就是佛性,「五阴」在众生里边,那么佛性就在众生里边,您为什么讲「佛性非内非外」呢?

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说众生佛性是中道耶?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难道完全不懂我讲的法的含义了吗?我在这次涅槃法会上不是提到过,「佛性」就代表「中道」,难道你忘了吗?

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直以众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发斯问。

迦叶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当然没有忘记您讲过的了,您讲「佛性就是中道」这句话我还是有印象的,但是因为很多众生还不了解「为什么佛性就代表中道」?很多众生都不理解,所以我为了这些众生故意来问您了。

【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解。】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不管众生(他们是否理解「佛性就是中道」,当然有的众生也能理解,有的是完全不理解,但是「佛性确实就是中道」。

【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善男子,迦叶,我为了让众生能够完完全全地懂得佛性到底是什么状态、什么特质,我就讲「佛性非内非外」。

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为什么呢?因为凡夫这些众生总是很著相的,一说「五阴」是佛性,众生就以为:啊,佛性住在「五阴」里边,好像果子装在罐子里边一样。有的众生又很著相地讲佛性就在「五阴」的外边,佛性好像虚空一样,根本就不在众生的里边,是在外边。这些众生,不是说「佛性在里边」,就是说「佛性在外边」,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佛性真正的特质。所以如来只能讲「中道」,说「众生的佛性非内非外」,不在里边,也不在外边。众生的佛性不在你的六根里边,也不在你的六根外边。「六入」代表六根。佛性不在六根里边,也不在六根外边。

「六入」,为什么叫「六入」呢?我们讲过了,是外在的尘相借六根六扇大门六个入口进入到我们内在,所以六根也叫「六入」,这是六个入口。

佛陀说众生的佛性不在里边、不在外边,不在六根里边,也不在六根外边「内外合故,名为中道」又在里边、又在外边,合起来就对了。不能说佛性在里边、在外边,又在里边、又在外边,合起来就对了,这叫「中道」。

【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所以如来说:「佛性就是中道,非内非外」,又在里边、又在外边,又不在里边、又不在外边。

当众生听到这样的话,说「又里又外,里外都在又非内非外,又都不在」。众生的脑子立刻就打开了,就松掉了,他就不会很固执地住于一个点、一个面或者一定的体积之内,他就完全打开了。所以佛陀讲「佛性非内非外」,这就是中道。

佛陀说迦叶你看,针对你的问题,我又分门别类地去回答你,这也是「分别答」分门别类地回答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非内非外?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迦叶,为什么说「佛性非内非外」呢?

【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

这是很颠覆性的一句话,这里相当地重要,大家注意!

佛陀说迦叶,我还讲「佛性就是外道」,你能理解吗?「佛性即是外道」,你能理解吗?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很多的菩萨摩诃萨在无量劫来修行,但是不一定在修佛道,有的是修佛道之外的道法,简称「外道」。

关于「外道」这个词,我们知道现在网上流行的言论,说「外道就是心外求法」,那叫「外道」。要是离开了佛经去解释「外道」这个词,讲「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样也对,可以帮助你阐释佛理,帮助众生开悟。但是,如果你在讲经的时候提到「外道」这个词,你必须依着佛的意思来讲,「外道」指的是佛道之外的修行方法,简称「外道」。因为修行的人多了,我们知道,古印度那么多外道,九十六种、九十七种,佛道之外九十六种、九十七种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在中国也是各式各样的,最有名的就是道教,他们也是在修行的,甚至也在强调断欲禁欲,对不对?修行的门派是相当多,佛道之外的简称「外道」,很中性、很客观的形容,并没有贬义。

佛陀说很多的菩萨摩诃萨,无量劫来都在修行,但是不一定修习佛道。但是,虽然他在修外道,他也断了烦恼,也调伏了他的心,也教化了很多众生,甚至也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有的时候讲「佛性即是外道」,就说「佛性在外道之中也有体现的」。不要以为那个人不信佛,他就无法觉悟了不是这样的,佛陀不是这样讲。佛陀的「小我」完全化开,也没有羡慕嫉妒恨,很客观地讲,他外道)不跟着佛学他也能觉悟,有的是真的觉悟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灵性导师,有很多是国外的我们知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都有,是不是?很多灵性导师,他们没有很纯粹地学佛,他们可能在修行过程中也受到了佛教某些宗派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纯粹地学佛,也没有纯粹地学经,但是人家通过打坐呀,调心啊……后来也觉悟了。这样的觉悟者确实比比皆是,我们很客观地必须去承认:他没有学佛,但是他真的是觉悟了。所以佛陀说:「佛性」,有的时候在外道中体现,所以说「佛性即是外道」我有的时候就这样讲。你不要以为你是信佛的,就觉得佛教天下第一,不学佛就无法觉悟这是很我执的体现。佛陀不是这样的。

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同时佛也讲说: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即是内道」就是很纯粹地在佛门内部修行。有的菩萨摩诃萨,就学佛,不学别的。无量劫来跟佛学,恭敬、礼拜佛,供养佛,传扬佛法,就这样修。他们这样的无量劫中修习「内道」,到最后也成了觉悟者,也成佛了。很多菩萨,如果修习外道,却不修习内道,不能成佛有这样的说他不是纯粹的学佛者,但是自己修了一段时间,还是要借助一些佛经的指引,最终归向了佛道,到最后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了有这样的,所以「佛性即是内道」。就说你要是不学佛你还真修不出来有的佛就是这样的,他修外道他修不成佛,他无法真正觉悟,他修了半天外道的学说,到最后还是改为佛教了,纯粹地学佛,到最后无上正等正觉觉悟了有这样的人,一开始是修外道的,但是离了修这个纯粹的内道他还真修不成,所以又加入了佛陀的「内道」其实就是心法佛教讲一切唯心造——心法。一旦在「心」上下功夫,他真的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佛陀讲「佛性即是内道」。有的人他不学佛他就是无法觉悟,他修外道怎么也觉悟不了,那「佛性就是内道」,你还必须学佛。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就了解:学外道的不是说没有觉悟者,不是的。但是也有一批众生,他不学佛就真的没法觉悟他学无量劫的外道就是觉悟不了,必须到最后学习纯粹的内法、内学、心学,纯粹的佛讲的法,然后他才能获证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佛陀讲,「佛性即是外道」,「佛性即是内道」,这都是佛说的话。他是针对着不同的现象讲的,很客观地讲的。佛陀怕众生走极端,佛陀一说「佛性即是外道」,那大家都不信佛了都不学佛了,都去学杂七杂八其它的法门去了,但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绕了很多圈有的又回来了,对吧?防止众生走极端,要么只学佛,排斥其它的宗派、其它的门派、其它的教派;要么只学其它的,就来否定佛这两种都是极其可笑的。所以如来为了避免众生犯走极端的错误,如来也讲一句非常公道的话,说「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不是说你必须只修纯粹的佛法,或者只修佛道之外的道法,不是这样的。你只纯粹地学佛,或者只纯粹地学外道,都有可能觉悟,不是没可能但是「佛性又非内非外」不管你修什么,只要你陷入划定一个圈圈的那种执著,那你必然成不了无上正等正觉。

你不够松、不够空,你怎么获证无上正等正觉呀?所以任何的走极端都不是中道。所以如来为了避免众生走极端,就说「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非内非外」,不执著内外;又「亦内亦外」,那就内也可能、外也可能。意思是什么?完全地松掉空掉,完全地放掉你的执著,一点执著都没有,这样才能成佛。

所以真正的觉悟者不会自赞毁他,这也是「菩萨戒」里规定的。其实,你如果真的觉悟了,不规定你也做到了,不会自赞毁他,你会非常客观。真正的觉悟者也会判断谁觉悟了、谁没觉悟,一看就知道了他不一定去讲,因为有的时候讲这些是是非非会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他会看。

佛陀说迦叶,又跟你讲了一大通「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的事情,这也是「分别答」。按照不同的重点分门别类地给你进行阐释和回答,这是「分别答」。

复次,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来金刚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以故?不虚诳故。

接下来佛陀又说善男子,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跟大家讲,佛性是什么呀?就是如来的金刚不坏之身,就是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虚诳故」我实话实说呀。

你要是真的圆满证得了佛性,你必然获得金刚不坏之身,你必然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实事求是地讲。

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处、首楞严等一切三昧。何以故?

有的时候我也讲,佛性是什么呀?佛性就是「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神通能力;有的时候也讲,佛性就是「四无所畏」佛所具有的四无所畏惧;佛性就是「大慈大悲」;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就是「三念处」;佛性就是「首楞严等一切三昧」。我一会儿说佛性是这个,一会儿说佛性是那个,我不停地变换我的说法,为什么呀?

【因是三昧生金刚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

因为众生修习「首楞严」等等一切三昧,到最后才证得了金刚不坏之身,才修得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你不修禅定,你不可能证得金刚不坏之身,也不可能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那些不愿意打坐的师兄们,佛陀讲的,你要不修禅定,你不可能证得金刚不坏之身,也不可能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留存的很多肉身不坏的活佛,是不是啊?「肉身不坏」这都是修禅定修出来的,不修禅定无法证得。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为了防止众生走极端,防止众生著相,说「如来说,佛性就是金不坏之身,佛性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佛性就是什么什么很具体的」,众生就著那个「相」防止众生著相如来就讲,说「佛性非内非外,离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不在里边,不在外边,但是在里边外边起作用这就是中道。

为什么佛要讲这种貌似很矛盾的话?非这非那亦这亦那,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防止众生偏于一端走极端,所以佛只能这样讲一这样讲,众生就不走极端,当下安住法性状态。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无处不在,无处不是,又无处是」,这就是真正的佛性的特质。所以如来的讲法,在外行人看来:哎呀,故弄玄虚,什么呀?我这大学教授都听不懂,我是博士后的导师都听不懂。人家觉得佛教故弄玄虚就是因为他们不懂「佛」才会这样讲。所以,懂你的永远不会误解你,误解你的永远不会懂你,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懂你的不会去质疑你,你不需要解释他都会懂你的一切;不懂你的,你做得再好,解释千,他还是会误解你。所以「误解」是很正常的事情,「理解」是很珍贵的事情。如果这辈子遇到了理解你的人、懂你的人,一定要珍惜那究竟谁会懂「佛」呢?我们争取做懂佛的人吧

接下来,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一些要点:

首先,一切众生,虽然目前都拥有无明和烦恼,但是,正是因为拥有着无明和烦恼,你才可能拥有智慧和解脱转过来就是了,同一个手掌,翻过来就是了,角度一切换就是了。让你「向恶」的五阴,翻过来就成了让你「向善」的五阴,你不往下坠落就往上升了,就是这样的。所以不需要去恨自己的烦恼和无明,利用好它就好了。就好像把这个夹杂着血的乳汁提纯一样,把这个血去掉就是了。只要烦恼在变少,无明、困惑在变少,那你的佛性慢慢地就显化出来了。

佛陀这个比喻很棒:说,初果、二果的人,已经断了一些烦恼了,佛性开始显化了,好像白色的乳汁越来越偏白了,红色的这个血液被抽离出去了;(三果)阿那含呢,他身上的佛性就像奶酪一样;(四果)阿罗汉,他身上的佛性就像生酥一样;从辟支佛到十住位的菩萨,他身上的佛性就像熟酥一样;诸佛如来身上的佛性,就像纯得不能再纯的醍醐一样。转好你的烦恼,你就成了菩提了。众生——众多烦恼集成身,众生就代表烦恼,烦恼褪尽了就不是普通众生了。

接下来讲,众生现在所受的一切,都是过去世造作的结果,不要抱怨任何人,从现在开始改命运就好了。断了善根的人,只要业消了,债还得差不多了,在合适的因缘下你的佛性就大放光芒了任何众生都是这样,非常公平。

另外佛性就是中道,「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佛陀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讲。「佛性」,借助五阴起作用,但不在五阴内、不在五阴外;借助六根起作用,不在六根内、不在六根外,但是又在六根内、又在六根外;「佛性」有的时候在外道身上也能体现有的时候在纯粹的佛教徒身上才能体现。如果你真的觉悟了,你不会是一个偏激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偏激的人,偏激的人也没有真的觉悟。所以,越是觉悟者,他越平和,对一切众生都是友善的、宽和的态度。

接下来,佛陀讲「修习禅定」的重要性:不修三昧,不修禅定,无法证得金刚不坏之身,无法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想要继续打坐的师兄还可以继续再坐一会儿有些昏沉的师兄,有些困倦的师兄,你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浑身拍打或者按摩一下头皮,或者按摩一下耳垂,按摩一下整个耳廓让耳朵发热,这样可以让你清醒你也可以微闭着眼睛、睁着眼睛或者闭着眼睛打坐,都可以。

今天先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5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