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6)《大般涅槃经》讲解665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

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

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河,为什么还没解脱呢?

【乐三有故。】

还是贪三有「三界」内的快乐,没有真的放下。

【何故名出?以见明故。】

这些众生刚进入涅槃河,一开始是怎么脱离水面的?怎么出来的?本来沉底了,是怎么样让自己又上到水面呢?是因为见到了光明。

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

所谓的光明,就是他们有幸听闻了佛法,也持了一段时间的戒,也了一些布施,也修了禅定。所以说听经闻法、持戒、布施、禅定,这都是光明,可以让进入到涅槃河沉底的众生,再借着这点光明出离水面。但是这些众生明明都已经听闻了佛法也持戒了,也布施了,也修禅定了,为什么到最后还是被水淹没了呢?

佛陀说

【增长邪见生骄慢故。】

修着修着,增长了邪见,生出了骄慢。

所以「邪见」和「骄慢」相当危险!

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佛陀说我在经里讲过一个偈颂:

【若有众生乐诸有,为有造作善恶业,是人迷失涅槃道,是名暂出还复没。】

就是说如果众生贪恋「三界」、贪恋轮回的话,在轮回里造作了种种的善业和恶业。善恶是二元对立的善恶,是基于「小我」的自私心而造的善恶。有的时候你出于「小我」的自私心去行善,得到一些善的果报,但是并没有办法让你脱离轮回,还是要继续轮回,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善都能让你解脱,菩萨的善是可以的,但是你怀着私心做的这些善,只是轮回的资粮而已。

如果众生贪著「三界」内的快乐,造作了种种善恶之业,他就迷失了涅槃之道,即便是有幸听闻正法,戒一段时间布施,也修禅定,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解脱。差一点就解脱,结果又掉下去被水淹没了。

行于黑暗生死海,】

所以这样的众生就继续行走在黑暗的轮回生死海当中。

【虽得解脱杂烦恼,是人还受恶果报,】

好像偶尔证得了一些疑似解脱,但是夹杂着烦恼,并不是真的解脱。所以这个人还是要承受恶的果报

【是名暂出还复没。】

本来从水面出来了,结果又掉下去了。

我们说一些不修行的人,他轮回于善恶因果,也情有可原,因为不修行,也没有学佛法。但是有一些学了佛的众生,却出来又被水淹没,就非常可惜。

我们也经常听有的师兄讲,他周围某个很精进的师兄竟然被鬼附体了。要说不学佛被鬼附体了还好,学佛很精进的一个师兄还被附体了。什么情况?果报太重了。

今天看佛学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女人被恶鬼附体了旁边有一个懂咒术的人施他的咒术,就问鬼你为什么害这个女人呢?这个恶鬼就回答说,这个女人跟我一直是冤家,连着五百世总是杀我。杀我,我也连着五百世杀她她杀我欠了命债,我再杀她讨回命债,就这样,我们之间已经相互牵连了五百世了。这个恶鬼如果这个女人能够断掉她宿世以来对我的这种恶心,我也会放掉我对她的恶心。

其实鬼也是蛮讲道理的鬼不好,是因为人不好。《地藏经》里也提到过:人恶,所以鬼恶。没有凭空发生的事情,所以有一些貌似很精进念佛的人怎么还被附体?欠债欠得太多了及时忏悔,千万不能忽视「忏悔」这个事情。

佛陀说

【善男子,如彼大鱼,因见光故暂得出水,其身重故还复沉没,如上二人亦复如是。】

就好像有一些身体很沉重的大鱼,因为见到光跳出了水面,因身体太沉重了,结果又掉下去被水淹没了。这些业太重的众生就是这样,有的都有机会去修学佛法了,结果还是被业所牵,又继续沉沦。像前面提到的两种人,有的进入到这个涅槃河就沉底了;还有一种,暂时出离水面了,结果还没有完全地逃到安全地带,结果被水淹没又沉下去了。像以上这两种在涅槃河中沉没的人,都是这样的情况:业太重了

接下来佛陀讲

【善男子,或复有人乐著三有,是名为没。得闻如是《大涅槃经》,生于信心,是名为出。】

所有的众生,一开始是贪著「三界」的贪著轮回的),所以就沉没了,但是听闻了《涅槃经》他生起了信心,所以暂时就出离了水面。

何因缘故,名之为出?闻是经已,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是名为出。是人虽信亦不具足。

为什么他能出离水面呢?因为听了《涅槃经》。《涅槃经》总是讲要持戒,要断恶修善,他就知道了,我要远离恶法,我要修习善法,所以暂时性地他就出来了涅槃之河。虽然这个人信是信了,「亦不具足」,他的信不坚定、不具足。

【何因缘故信不具足?】

为什么说他信不具足呢?信都信了,为什么没有圆满地信呢?

是人虽信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言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虽然这个人相信大般涅槃常乐我净,但是他却说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就说他听《涅槃经》的时候,听三不听四,听前不听尾,就是这样的。听到《涅槃经》讲常乐我净,听到了,但是他去宣扬的时候还是说,如来之身是无常的、无我的、无乐的、无净的。

「常、乐、我、净」四个字是记住了,但是他在前面都加了个「无」字。他还是跟别人讲,如来的真身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的。这就完全背离了《涅槃经》的意思。

如来则有二种涅槃: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槃无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

甚至他还跟别人讲你读《涅槃经》了吗?没读?我读了,如来有两种涅槃,一种是「有为」的,一种是「无为」的。有为涅槃没有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他讲的这句话并不是《涅槃经》中的原文,是他自己信口开河讲的。

【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

他虽然相信众生都有佛性,道听途说了,相信了,但是他认为「不必一切皆悉有之」,「不必」就是不一定。众生都有佛性,但不一定哪个都有,他这样讲。

【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很明显他虽然也学了《涅槃经》,但是他记住的要点偏离了佛陀的正法,这就是信不具足的表现。

你跟你的老师说我相信你老师,我很相信你的话。但是你转述老师的话的时候,转述的意思跟老师的话相偏离,甚至相背离。这就说明你没有真的相信你的老师。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佛陀说真正的信有两种,它包含两种内容,第一是要信,我们看这个「信」字人、言),你信一个人,就代表你相信他说的话,相信他的行为表现,对不对?相信他,这是「信」。

「信」还包含另一个内涵:是「求」,就是可以推求的,是坚定不移的,经得起推敲的。这样又信又坚定,两者合一才是真的信。如果你说我相信你,但是经不起推敲。比如说,你说我相信张师兄是个好人。别人一诽谤,他说是吗?真的呀?你这叫信吗?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推求,这不是真信。

所以佛陀说刚才那个听《涅槃经》的人,学《涅槃经》的人,虽然有一点点信,但是不能推求。他的信根本就不稳定、不坚定,所以说他的信不具足,这个信并不圆满。

【信复有二:】

「信」还包括两个方面:

【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信」还包括两种渠道而生起。首先,你为什么信这部经?可能听别人讲的,「从闻生」,听别人讲的,听来的。

第二,自己思惟得来的,我自己亲证到的道理。跟这部经吻合了,所以我很信。如果你没有亲证,你只是听别人讲讲,你根本没有证得,这个「信」就不牢靠、不牢固对不对?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你平常也注意佛法的修证,再突然听到《涅槃经》的道理,跟你修证到的、跟你思惟的、跟你总结的一模一样,你的「信」就是非常坚定的对不对?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只道听途说。

所以刚才提到的这个人,也学《涅槃经》了,也有点信心,但是听别人讲讲《涅槃经》,听来一些大道理,不是他自己亲证的,不是他思惟、总结出来的,这个「信」就不牢靠、不具足。

复有二种:

接下来佛陀又讲,「信」还有两种:

【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前面提到的这个人,光相信世界上「有道」,有解脱之道,「有」,但是他不相信有得道之人。

那不等于没有吗?我相信有解脱之道,但是没有得之人。就证明没有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脱,就证明你还是没有真的相信那条道可以通往解脱呀所以真正的相信是:首先相信我可以得证解脱,也相信有这样实践成功的人。这样你的信就很坚定。

刚才这个人,他听说了《涅槃经》讲有道、有常乐我净、有涅槃、有解脱,但是并不认为有人证得了解脱,所以他的信心就不具足。他都不相信有得道之人,所以信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

接下来又切换一个角度,佛陀说站在另一个角度,「信」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信正,另一种是信邪。

其实我们也可以倒过来:一种是正信,一种是邪信。

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

有的人相信有因果、相信有佛三宝,这是正信,也叫信正。信得对了,没有偏、没有歪。

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等,是名信邪。

有的人认为没有因果存在,「三宝」各自是各自,不是一回事。这样的人,相信种种的邪语,就是邪知邪见相信邪知邪见,甚至相信富兰那(这里的富兰那是指的外道六师之一),就相信外道的观点。这种人就信邪,就是信偏了,偏了邪了,不正曰邪。所以「信」就可以分成正信和邪信,或者说信正或者信邪。

相信因果,相信「三宝」,这就信得对、信得正;不相信因果,认为佛、法、僧都互相不挨边的,这就是信邪了。

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

所以前面提到的这个人虽然也信了一些佛法,「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然知道有「三宝」,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知道,但是并不认为「三宝」是一回事。

佛陀在《涅槃经》中提到过多次,佛、法、僧,「三而一、一而三」,同一性相,是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显现而已。但这个人就听说了「三宝」的名字,却不相信「三宝」同一性相(性相是统一的),所以他没有真的信,信不具足。再加上他相信有因果,但是他却不相信种善得善、种恶得恶那不等于不信,是不是?我相信有因果,结果又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他的「信」就不具足。既然连「信」都不具足他所受的禁戒也不具足。本身这个「信」就是摇摇晃晃的,根基不牢的,所以去持一些禁戒的时候,他持得也不圆满。

【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

为什么说这个人信不具足,他所受持的戒律(禁戒)就不具足呢?因为这个根本因就出问题了。

前面佛陀经文中讲,信心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因」。「信」,地基就没打好,所以上面接连就出问题了。「信」这里出了问题,导致他去受持禁戒的时候也不能圆满具足。

复何因缘,名不具足?戒有二种:一、威仪戒,二、从戒戒。

为什么说不能圆满地具足持净戒呢?佛陀讲戒分成两种从这里开始,下面名字相比较多,大家注意「戒律」,从第一个角度去分类分成两种:「威仪戒」和「从戒戒」。

「威仪」——四威仪

「从戒戒」——从就是随从从戒戒。

是人虽具威仪等戒,不具从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这个人虽然具足了威仪等戒,却没有具足从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我们逐字地解释一下:

什么是威仪戒呢?「威仪戒」,就表面上大家一起受戒了,表面上虽然受了戒,好像有威仪,但是他为什么持戒呀就像上节课提到的,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持戒,为了受人尊敬而持戒。这个心就是染污的轮回心,为了得到什么而持戒。他并不真想持戒,他觉得很累,但是不得不持戒。为了名利和受人尊敬而持戒,就是表面功夫,这是威仪戒。

「从戒戒」代表什么呢?代表顺从佛陀的戒律,顺从佛陀制定的规章制度,身意业都很清净,内外相称、表里如一,真真正正地在持戒,这叫从戒戒。你可以理解为随从佛陀制定的规章制度,佛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是从戒戒。

威仪戒指的是表面功夫,所以前面提到的这个人也受了戒了,威仪戒倒是具足了,表面上好像受戒了,大家一起受的。但是从戒戒不具足,就是说他没有表里如一。我好像装着在持戒,内心一万个不情愿。这种情况,说明这个人他的戒没有具足。

现在我们就反观自身,你持戒的时候是很心甘情愿的,还是很不得已的,还是说周围有师兄看着我,不好意思吃肉喝酒?你是怎么做的?

复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无作戒。是人虽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迦叶,「戒」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作戒」,一种叫「无作戒」。这个人虽然具足了作戒,但是没有具足无作戒,所以戒不具足。

「作戒」和「无作戒」有的时候又被称为「表戒」和「无表戒」表戒和无表戒有的时候又被称为「教戒」和「无教戒」。

名称比较多,大家记不住的可以百度。

「作戒」与「无作戒」,「作戒」代表依着种种的表意而受戒,就是表面上戒师给我受戒了,有一个正规的仪式,这是作戒。

「无作戒」,是已经受戒而真的得了戒体了。

像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受菩萨戒的时候,那么多师兄一起受菩萨戒,谁真的得到了戒体了?如果你完美地经过了这个仪式,受完戒了。受是受了,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很敷衍了事,根本没有付出你的真心和真诚,那你不可能得到戒体。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真诚地去受菩萨戒,你就会得到戒体,而且你自己能感受到你已经得到戒体了,你会看到一些异相,或者叫瑞相,《梵网经》里叫好相。得到戒体的人,他心里是有数的他得到了。

有的人还在质疑地问:师父,我这算得了戒体了吗?我得了没有吗?他问这样的话,说明他没有得到戒体。因为得到戒体的人,你心里会有很震撼的一种感受。

像这种表面上受了戒了,这是「作戒」;「无作戒」就是得了戒体了。所以前面这种人,有幸也学佛了,也学了《涅槃经》,知道持戒很重要,可能也受戒,甚至受了菩萨戒,但是没有得到戒体。所以说表面上受了,但是「无作戒」并没有圆满,他就没有具足戒。

复有二种:

接下来,佛陀讲戒还可以分成两种:

【一、从身口得于正命,二、从身口不得正命。是人虽从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如果你真的受了戒了,你是怀着至诚心,对于「三宝」殷切敬重心而受戒,那么你身口,就是「身三口四」就不会犯了,身就不会犯杀淫,口不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你就会得于「正命」。

「正命」,就是符合佛陀思想的,符合佛陀教法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谋生方式,这叫正命。我们在讲第二期禅修课的时候讲八正道,讲过的。

「不得正命」,就是说你的身口根本就持不好戒,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谋生方式可能对众生是有害的。这是不得正命,也叫邪命。

前面提到的这个人可能也学了点佛,也受了一些影响,说我也持点戒,但是持得并不严密。他现在正在进行的这种生活方式或者谋生方式其实对众生是有害的。比如说卖化妆品的,卖一些掺了鱼子油的化妆品,或者卖鱼子面膜、蜗牛面膜,跟伤害动物有关的,严格讲就不叫正命。如果你卖羽绒服,卖貂皮大衣,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也都不叫正命。大家要注意。

所以学佛之后,我的羽绒服也好多年不换了,一直就是原来买的。买皮制品也比过去少很多,就是尽量不买皮制品。现在有一些师兄在群里也倡导:冬天到了,大家不要买皮草。我也是支持这些倡导,也希望大家能够去响应。

如果你学了佛,只是知道一点道理,知道一点点道理你却没有办法真的应用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符合「戒具足」这一条,你可能就会行邪命。就是说你的生活方式其实还是会经常伤害到众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复有二种: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虽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接下来,佛陀说戒还有两种:一种叫「求戒」,一种叫「舍戒」。前面提到的那个人虽然具备了「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这个比较好理解。

「求有之戒」,还是贪求「三界」内的果报,所以去持戒,这叫「求有之戒」。

「舍弃」就是舍掉了对于「三有」内的对于「三界」内的果报的贪著。我心甘情愿地愿意去持戒,佛陀制定的戒律,听一条做一条学一条做一条。心甘情愿,很开心、很喜悦地去守戒,这叫舍戒。就是已经舍掉了对于「三界」的贪著了。

有的人他虽然持戒,他是很不得已的,他根本就没有断除对于「三有」的贪著,所以说他就具备「求有之戒」。持戒是持戒,很不情愿的,这是「求有之戒」。

复有二种:一者、随有,二者、随道。是人虽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接下来又讲,戒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随有,一种叫随道。这个人虽然具备了「随有之戒」,却不具备「随道之戒」,所以戒不具足。

名字相比较多,大家注意,这节课也比较重要。

「随有之戒」,看字面还是随顺「三有」随顺「三界」了。就是说,像有的人把「随有之戒」翻译成「静虑戒」,或者叫「定共戒」。就说他也在修但是还是没有断除对于「三有」的贪,可能他比较倾向于贪著天界色界天、无色界天等等),像上节课提到的,贪著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没出「三界」,他也守戒,但是还是贪著「三界」而守戒,这叫「随有」。

还有一种叫「随道」,就是随解脱之道,真正地获得无漏的解脱之道,这样去持戒。很明显,如果你还是没有放下对于「三界」的贪著去持戒,那就不圆满、不具足;

如果你真的是完全放下了贪著,无所著的无漏之心《涅槃经》也讲过,无著则无漏。你有漏是因为你有所著,有烦恼是因为有所著,无著则无漏、无烦恼。如果你真的是无著之心,你再持戒就是「随道」。

前面提到的这个人,他领悟佛法并不深,就说听到点佛法,都是头脑里的知见,没有化为真正自己的东西,实修很差,会点儿禅都是口头禅,卖弄去,对于自己断习气、断烦恼没有太大的益处。像这样的情况,他就是「随有戒」,不是「随道戒」,所以导致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善戒,二者、恶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恶戒。

接下来又换一个角度,佛陀讲,戒还可以再分成两种:一种叫善戒,一种叫恶戒。

什么叫善戒呢?像身意都很善,这叫善戒。善就是不恶,利益众生而不是损害众生,这是善。

恶戒是什么呢?就像那些牛戒、狗戒,也叫「戒取见」。就是有一些很奇怪的外道制定的一些戒律,看到那个牛狗死了之后生天了。他忽视了三世因果轮回,忘记了这个狗和牛可能过去世有大福报,所以这一生债还完生天了。他一看,牛和狗死了生天了。因为有的外道也有宿命通也有天眼通,他们能看到牛狗死了生天,我们学牛和狗吧牛怎么做我们怎么做,牛吃草我们吃草,狗啃骨头我们啃骨头。跟着牛和狗学,非常可笑。

因为很著于表面当下的这个「相」,没有看到三世因果的关系。以这样的情况,他们得出的结论我们要跟着狗和牛来学,他们怎么做怎么做,他们怎么生活我们怎么生活,以求来世生天。这非常可笑,「戒取见」。

所以戒律就有善戒和恶戒,善戒,就意都是善的,是善戒;恶戒,就是这些奇奇怪怪的,邪知邪见导致的戒律,这是恶戒。

【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前面提到那个人,有点信佛,也知道有因果轮回,也知道来世可能下地狱、可能生天。知道一点点,知道得不完全。看到别人持牛戒狗戒,他也跟着学,很傻,这就是戒不具足的表现。

戒是如此重要!佛陀制定的戒律,可以帮助我们证得真正的解脱。如此重要!他却戒不具足,所以就耽误了自己。

在《华严经》里讲:「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若人具足持净戒,是则如来皆赞叹」。还讲:具足受持威仪戒律,能令「三宝」不断。把戒律持好,威仪具足,可以让「三宝」延续下去。但是「戒」如果出了问题,下一步就别想了。所以前面提到的这个众生,虽然有幸听闻一点佛法,甚至也学了《涅槃经》,但是「信」不具足,「戒」又出了问题,导致他「多闻」方面也开始出问题,也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亦不具足。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很多佛经里都在倡导我们要广学多闻,如果你受持了菩萨戒,广学多闻佛陀的经律是你的责任,不然还犯戒,所以「多闻」很重要。但是这个人在「信」上出了问题,在「戒」上出了问题,导致在「多闻」上也出了问题,怎么出问题的?「闻不具足」就是如来讲说佛法讲了十二部经(十二大类经典),他只学了六大类,杂七杂八加一起大概六大类经典只信六大类经典,不信别的。因为佛明明讲了十二大类经典,他只信其中的六大类,其余的六大类,他不想学,也不相信。这就是「闻不具足」。

佛陀倡导你广学十二大类经典,你只学六大类经典就满足了,只学了一半,所以「闻不具足」,就没有圆满。

【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闻不具足」的另一个表现是:虽然你只学六大类经典,但是在受持这有限的六大类经典的时候,也不能经常地读诵,读得也不流利,也不能给别人讲。你这样就不能够让这六大类经典发挥它足够多的效

这六大类经典你潦草地翻一翻,不读,也不给别人讲,就无所利益。你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也不能利益别人,所以这是「闻不具足」的表现。

如果我们想「闻具足」,怎么办?第一,广学佛陀的十二大类经典。不要觉得佛陀三藏十二部经典卷帙浩繁,我就不学了。不可以有畏难心理要珍惜时间,尽可能地少浪费时间,要广学十二大类经典。

,学了之后要经常地读诵,要为人讲。佛陀没有说你必须出家了才能给别人讲。不是的。

佛陀菩萨善戒经》里讲,在家居士也要经常地进行「财布施」和「法布施」两种布施。要给别人讲,不是说没出家就不能讲。有的人这样讲,是因为他没有学足够多的佛经,我们原谅他们。

所以我们要推广佛经,让更多人知道佛都讲了什么,免得自己出了严重的错误都不知道。我们要认真地多学经典,而且要多读,要给别人讲,这样才能够让经典真正地发挥它的效

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受持读诵解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有的人受持倒是受持了,受持了他所认可的、他所喜欢的、他认为有缘的六大类经典「受持」的意思是什么?读了,也记住了)。

,他为什么记住这些经呢?为了辩论去,跟别人讨论去我有料,我能够驳倒你为了胜过别人于这样的私心,他去学经他去背经或者是为了名闻利养,我读经多、讲的经多、背的经多,有更多的人来供养我他为了这些去学经、去背经,很认真或者「为诸有故,受持、读诵、解说」或者是认为我多学点经来世能生天……还是贪著「三界」贪着「三有」、贪著轮回,他去读经诵经讲经。

这些表现都是闻不具足的表现,证明你根本就没有领悟佛经。如果还有这样的心,我学多是为了跟别人辩论我能赢,为了有更多人供养我,或者为了我来世有好的果报等等。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领会佛经的深义,如果真的领会了,不可能有这样的「小我」的、可笑的私心。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闻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养和尚诸师有德之人,是诸师等于是人所生爱念心,以是因缘教授经法。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在经中也讲过,「闻足具」是什么样的表现?刚才讲「闻不具足」是什么表现?是指的批判的现象接下来是值得倡导的现象比如说有的比丘自己身意都很善,意味着持戒圆满,还能认真地供养和尚亲教师,还有各位师父……一切有德之人,他能去供养。

大家注意:这是比丘出家人。出家人持好戒的同时,还能够供养自己的师父和有德之人。

因为他的供养很真诚,他自己持戒又很圆满,师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对这个人就生起了爱护和念之心。说这个比丘真的是真修之人,很认真,所以这个师父就会认认真真地教授这个比丘经法。觉得这个学生他学得很认真,是可教之才,甚至说我平常不轻易收弟子,但是我收了他。他实在是太认真、太虔诚,我收了他。

【是人至心受持诵习,持诵习已获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

前面讲的这种值得歌颂的比丘,自己持戒很圆满,又能够恭敬供养师父,很认真。师父传了经法给他之后,他至心地去受持、去诵习、去持诵。受持受而持,领受了自己要应用好,要经常地诵习、复习,甚至背下来。学了之后获得了智慧了智慧,又善思惟善思惟如法而住」就按照他所学的这些经法而安住。经法里怎么讲他就能怎么做。

【善思惟已则得正义,得正义已身心寂静,】

本身他持戒很清净,又大大方方地去供养值得供养的这些师父,学得如此地认真,就得到了真髓。「善思惟」,又如法而住,他就得到了「正义」,代表他完全得到了佛陀的纯正的法义一点都不偏颇,他就证得了身心的寂静。

【身心寂已则生喜心,】

「身心寂静」生出来一种喜心(喜乐)。

【喜心因缘心则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见,正知见已于诸有中心生厌悔,悔诸有故能得解脱。】

「身心寂静」本身就会让人生起一种法喜,在这种法喜中,他的心容易得定。前提是什么?还是讲的身意善,持戒清净。「持戒清净」是你得定的一个基础、基石。如果你能圆满地持好了菩萨戒,那入定太容易了。

「定」是一切智慧的基础,「持好戒」又是得定的基础。因为尸罗不清净,正定不现前;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持戒不清净,定境不现前。

这个比丘从源头就做对了,所以他获得了身心寂静,生起了法喜。心很容易得定,得定就得了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得到了正知正见,这个人就对于「诸有」(就是轮回)生起了真正的厌离之心,甚至悔恨自己,我为什么在轮回中浸泡了这么久都不醒悟我都不开悟?他开始厌离轮回,悔恨自己怎么一直在轮回的时候,他就开始精进勇猛地继续修,他就能得真解脱。

这是佛陀讲怎么样得真解脱这条道路从认真持戒,到恭敬供养师父,到至心地学法、应用;身心寂静,得法喜得定,得正知正见然后进一步地厌离轮回,坚定信心、决心,到最后真解脱。这是一条道路。

佛陀讲前面提到的那个人只是听了一点佛法,也不认真学,也不应用,也不实修这个人他的「闻」就不具足,在「多闻」这方面就有极大的欠缺。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学好榜样,不要学坏榜样。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时时精进,切勿懈怠」。

刚才就在我跟大家分享《涅槃经》的时候,我所住的小区好像又吼起了煤气警报的声音,现在外面还一直在响,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我们要对于「三界」诸有生起真正的厌离之心,不要去贪著。所谓的厌离,初期是要厌离的,到最后无所著就可以了。

说「厌离」,又怕大家走极端。不要恨这个世界、恨生活、恨生命,这就走极端了。「无所住」就很好了。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感谢本师真实义。

愿以此功德,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愿以此微薄功德,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52.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