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7)《大般涅槃经》讲解660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

【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

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特定的修行方法、执著某一些特定的言论的这批人,他们本身其实对于佛法是有深入的信心的,他们是非常信的,所以才如此的专注,专注到了执著的程度。他们对于佛法是信的,不是疑惑的,那么您为什么又讲,说他们对于佛法的执著不能够坏掉疑惑之网,反而增加更多的疑惑呢?本来他们是不去怀疑佛法的,所以才深信不疑,因为深信不疑才陷入某种执著。他们本来就没怀疑什么,您怎么讲他们不能够破坏疑惑之网呢?

然后佛陀说:

【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迦叶!对于佛法特定的修行方法、特定的言论的一种深入的执著,这种不疑代表深入的执著,其实反而是对于实相的最大的怀疑,就是你已经陷入到你的意识当中,你所执著的法门啊,修行方法呀,或者特定的某一派别的言论,就算他是大师讲的,他是不是也是心意识的,是属于心意识的嘛,《楞伽经》告诉我们了,「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只要还是在意识内的,那其实还不是如来讲的第一义,所以你去执著指月亮的手指,这本身就是对于实相最大的困惑。你已经偏离了实相,偏离了月亮了,你的眼睛只盯着手指看,执著哪个手指是最好的、姿势是最美的、哪个手指是离月亮最近的,你还是在盯着手指而没有盯着实相的月亮,所以说「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人很容易被他既定的思维捆绑,比如说我习惯了我就是一个修禅的人,那么我的一切的言语动作都是很禅宗的,让任何人一看我就是修禅的,这是不是一种捆绑和束缚?那么修净土的也一样,一看他那种修法大家都知道他是修净土的,这是不是你给自己划定了一个区域和范围?

其实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分宗派,你说不清释迦牟尼佛是属于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天台,你说不清的,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分宗派。大道无形无相,就好像法性的特质,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非内非外,你怎么去概括说释迦牟尼佛你是修哪个法门的?你无法概括!

所以当你给自己划定了一个很死的、有很强的屏障的这样一个范围的时候,你就已经捆绑了你自己,这就是最大的,你就没有处在实相当中。你处在你的思维意识的框架当中,你自己设定了屏障挡住了那个你应该看到的月亮,所以不疑就是最大的疑。这句话其实非常的经典,大家其实都可以记下来:不怀疑就是最大的怀疑。

然后迦叶又问说:

【世尊,若有人谓须陀洹人不堕三恶,是人亦当名著、名疑?】

说有的人讲说证了初果证了须陀洹果,这些人就不会下三恶道了。像讲这些话的这批人,他是属于执著还是属于疑惑?这类人他讲到底对不对啊?他是执著了还是疑惑了?

【善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讲说须陀洹这些证了初果的人不会堕落到三恶道的这批人,不能讲是执著还是疑惑,这些人其实是可以讲「名定」,就是说他们对于实相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他们这样讲其实不能说错,说证了初果了,你可以不去三恶道了,就是说如果你证了初果又不退转的情况下,你肯定不会下三恶道,这句话其实还是可以的。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见人树,后时夜行遥见杌根,便生疑想:人耶?树耶?

其实人啊都活在他的思维惯性里,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维惯性呢,跟他过去的经验、跟他的经历有关系。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举一个例子,好像有一个人原来见过人长什么样,也见过树长什么样,然后有一次他就走夜路,走夜路也没有灯,远远的就看见了前面有杌根。这个就是没有树枝的树就是光秃秃的只有树干,就看到了杌根,说没有树枝的树的根他看到了,他远远的看到那有树根,然后他就开始心里在猜说前面那个黑影子是人呢还是树啊,他就拿不定主意了。

这个人为什么去猜是人还是树呢?因为他过去见过人,见过树,人和树的印象都在他阿赖耶识的记忆库当中,所以他看到这个形象就去联想,说前面这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人还是树啊?人活在他既有的印象当中,对吧?

然后佛陀说:

【善男子,如人先见比丘、梵志,后时于路遥见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门耶?是梵志乎?

比丘是指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那么梵志是指的外道出家人。有的人见过比丘什么样子,也见过出家的外道什么样子,比丘和梵志他们的共性就是都是出家了,都是修行者,那么差异就是,比丘是佛家的修行者,但梵志是外道的修行者,都出家了,但一个修佛的,一个学外道的,是这样的。

这个人过去就见过比丘什么样,梵志什么样。然后有一次在路上就遥远地就看到了那个地方有个比丘,但是看不太清楚,这个人心里就在猜呀,说我前面看到这个人影啊,看不太清,一看是个修行人,但是看不清他是佛家的修行人呢还是外道的修行人呢,他看不清。

【善男子,如人先见牛与水牛,后遥见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是水牛乎?

善男子,佛陀说,迦叶呀,又好像有的人曾经见过牛长什么样,也见过水牛长什么样。水牛和牛应该说大多数的师兄都见过,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那么后来这个人远远的看到了牛,他就开始在心里想:「说前面那个牛看不太清,一看就是头牛,但是到底是水牛啊还是旱地的那个牛啊,看不清。

为什么?因为他原来见过牛分这两种,如果这个人过去的经验他见过牛分很多种,他可能又猜很多种是不是?所以你所见的一切都出不去你阿赖耶识的记忆库内容。

【善男子,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便生疑。何以故?心不了故。】

说迦叶呀,你看,前面举的这几个例子,说众生看到了什么事物就会联想是这个呀还是那个,他就猜,为什么去猜呢?因为他的心不确定不明了,他就是因为看不清楚,不确定。

【我亦不说须陀洹人有堕三恶、不堕三恶,是人何故生于疑心?】

佛陀说,其实我很少去很确定讲说证了须陀洹证了初果的人,他是一定会下三恶道还是不会下三恶道,我很少去说,因为只要是人,他的心充满变数的,阿罗汉还可能退转呢,何况你初果了!所以你证了初果的一个人,你去断定他是下三恶道还是不下三恶道,其实不好断定,这个取决于他是否退转,取决于他此时此刻的心念。他是初果没错,他要是生起了恶念,那可能就去了恶道。

「是人何故生于疑心?」我讲法的时候,就是很少去讲那些不确定的事相,因为讲了没什么意义,它充满变数,但是有的人他就喜欢传,断章取义的去传一些其实很有变数的东西,他去传那个。

然后迦叶菩萨就说:

【迦葉言:世尊,如佛所说,要先见已然后疑者。有人未见二种物时亦复生疑。】

说您刚才讲这个人猜想这个东西是这个吗是那个吗都是因为他固有的经验里、经历里经历过这些东西,就说他阿赖耶识的记忆库里曾经有这些事物的印象,所以他猜来猜去,但是我也见过有的人没有见过什么事物,但是他也在生疑惑也在猜。

【何等是耶?所谓涅槃。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浊水,然未曾见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浅耶?是人未见,云何生疑?】

如果不相信的话,我举一个例子,迦叶说,就比如说涅槃吧,当然没成佛的人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涅槃什么样,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去猜涅槃是什么样对不对啊?世尊看!有的人走在路上就遇到了一汪浊水。比如说下大雨了,路很凹陷的地方就存有积水,水里面就像泥汤一样很浑浊。有的人见了这一汪浊水,然后他过去可能也没有见过像这样类似的大雨过后有存的积水他可能没见过,但是见到这一汪浊水这个人就开始怀疑就开始猜:「说这个路上肯定有个坑,然后才会有这样的积水,但是这个积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不好判断。

迦叶菩萨说:世尊您看这个人,他见到这个路中间有一汪积水很浑浊,他其实过去也没有见过类似的这些积水了,那么他就开始猜是深呢还是浅呢,他过去确实没有见过类似的事,他还是在猜,还是在疑惑。

然后佛陀就讲:

【善男子,夫涅槃者即是断苦,非涅槃者即是苦也。】

佛陀说,迦叶,关于涅槃,很多众生没有见过,都在猜涅槃什么样。其实我跟大家讲,因为我见了涅槃了,我告诉大家,涅槃就是断了一切苦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涅槃的状态里,你就不会有任何苦,你不会有任何的低迷的情绪,一直都是很平静、很常乐我净的、很舒服愉悦自在的,是这样的。

那么「非涅槃者即是苦也」,没有证得涅槃状态的众生,他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苦,有大苦小苦,苦的程度上会轻或重。

【一切众生见有二种,见苦、非苦。苦非苦者,即是饥渴、寒热、瞋喜、病瘦安隐、老壮生死、系缚解脱、恩爱别离、怨憎聚会。】

众生一般有两种错误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明明是苦的他们不觉得苦,明明是佛菩萨看来是很苦的,众生觉得还行,还愿意去忍受,就比如说像饥饿呀,干渴呀,或者是天气的寒冷,或者超级的炎热,或者是嗔恨别人,或者是陷入到一种狂喜的状态,或者是生病了,遭灾殃了,或者现在倒是安安稳稳的,但是自己慢慢的衰老了,由壮年变老年,或者小宝宝出生没多久又夭折了等等,世间这种种的相佛菩萨看来是苦的,但是众生还觉得不苦。这就是一种颠倒嘛!

那么「系缚解脱、恩爱别离、怨憎聚会」,就是本来众生可以解脱的,他们却一直被捆绑着,还不觉得这种被捆绑是苦,因为他习惯了,他不知道会有更好的状态。

那有的时候众生陷入到恩爱当中去,跟亲人或者爱人有非常好的关系,结果不得已要分离了,这是极大的痛苦。有的时候不是冤家不聚头,明明跟他不投缘,见了他就讨厌,还要天天面对他。种种苦,佛菩萨看世间众生是很苦的,但是众生苦习惯了,他不知道有更好的不苦的方法,他就觉得还行:这不就是人生吗?家家户户不都是这样过的吗?这是众生的颠倒啊!这是众生的错误的观念之一。

【众生见已即便生疑:当有毕竟远离如是苦恼事不?

那么众生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说见了世间的种种苦,比如说饥渴呀,寒热呀,嗔啊,喜啊,病啊,灾啊,或者是壮年变衰老了,或者是出生了又死亡了,或者是不自由,或者是爱别离呀,怨憎会,有的众生看到这些现象就开始生起了疑惑,就认为「当有毕竟远离如是苦恼事不?」就觉得轮回是真实的,这个相的一切是真实的,而且一定会有另一种方式去远离这一切。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在佛看来一切如梦如幻,这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众生会把生老病死等等一切看成是极其真实的,然后想要逃离,其实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观念。

所以众生就这以上两种错误的观念,也叫错误的知见。

【是故众生于涅槃中而生疑也。】

所以说众生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的涅槃了,因为他没有证过,他不懂。

【汝意若谓是人先来未见浊水云何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是人先于余处见已,是故于此未曾到处而复生疑。】

佛陀说,刚才迦叶你打个比方,说下大雨了路上有积水,这个人看到路上的这个累积的一些浑浊的水,他就猜这个水是深呢还是浅呢。你说这个人之前没有见过浊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个人其实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的积水的情况,下大雨经常会见到有积水对吧?他见过,阿赖耶识的记忆里是有这样的印象的,所以他到了这个地方,就还没有来到附近也没说去试探一下积水有多深,他就开始去猜想,因为他过去还是见过类似的相的。

然后佛陀讲完这些之后,迦叶菩萨就说:

【世尊,是人先见深浅处时已不生疑,于今何故而复生疑?】

迦叶说,世尊,这个人之前也可能在下雨的时候看到路上有深深浅浅的积水,但是过去他可能不会定下心来去猜这个事情,他可能根本就来不及或者是心念不会放在这里,说路上的积水是深浅,他不会考虑到,但是此时当下他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他过去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现在却在考虑,这难道不是突然生出的疑惑吗?

「于今何故而复生疑?」过去他不疑惑的事情怎么现在突然就疑惑了呢?

【佛言:善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疑。】

佛陀说:善男子,为什么他现在突然生疑惑了,他因为还是对于这片积水他不了解呀!他又没有去测一下到底是深啊还是浅啊,深度有多少。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生疑惑呀!

众生在对他不了解的地方生疑惑,为什么佛陀没有疑惑?因为正遍知,什么都知道了,他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能自己解释清楚了,他就没疑惑了。你有疑惑就是因为不了解。那怎么样能了解呢?增强你的智慧,懂多了疑惑就少了。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疑即是著,著即是疑,为是谁耶?】

然后迦叶菩萨说:世尊,像您说的,「疑即是著,著即是疑,为是谁耶?」说,我现在还是不能理解世尊您前面讲,疑惑是一种执著,执著就是疑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呀?疑惑是一种执著,执著是一种疑惑,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陀说:

【善男子,断善根者。】

断善根者才会这样执著或者疑惑。

【迦葉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

然后迦叶说,世尊,什么样的人算是那些断了善根的人呢?

佛陀说:

【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离是四事,心自思惟:】

些人会断了善根?首先我要讲是那些貌似很聪明的人,貌似很聪明很有智慧很机灵,好像还是利根之人,一点就透诶,这样的人能够分别这是佛讲的那是魔讲的,本来确实能分清楚的,但是后来因为他心的傲慢,他远离了种种善友,甚至说他看不起周围的人了,他也不听正法了,也不去思惟正法,也不按照正法讲的去修行,像这样的人就会断了他的善根。

「离是四事」,就是说离开了善友、不听正法、不思惟正法,也不如法修行了,这四种重要的正法人士具备的特质他都丢失了。一定要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正法、如法修行才可以,但是这四点他都丢掉了。然后断了善根的这个很傲慢的聪明人,加引号的聪明,他心里就在想:

无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舍于财物。若施有报,当知施主常应贫穷。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说言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是则名为断善根也。】

其实一切都是空的,哪有我所布施之物?一切都是空的。布施者舍掉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了,布施出去他就什么都没有了,换来什么都没有。如果真的布施有果报的话,那么施主我看他舍掉了他的财物之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他就变贫穷了,为什么呢?子果相似故

你种了苹果就收苹果,你把东西都播撒出去了,都舍掉了,那你最后就没有嘛!所以说无因无果。这些貌似很聪明的人,他们就认为世界上没有因和果,一切都是空的。布施有什么福报呀,布施出去你什么都没有了,无因无果。像这样的人就是断了善根的人,他也不爱去做布施了,他认为我拥有的东西布施出去就空掉了。那我就换来了我的贫穷,哪有什么好的果报?我看不到。本来这些人还是上根利器的聪明人,后来思想就出现了问题了,这批人就断了善根了。

【复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财物,三事无常,无有停住。若无停住,云何说言此是施主、受者、财物?若无受者,云何得果?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那么这些貌似聪明的人还在那想说一切本来空,三轮体空嘛,没有布施的人、没有所布施之物,也没有被布施的对象,这三者不都是相里的事吗,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幻的。既然都是无常变幻的,那没有施主,没有财物,也没有受者,那就没有什么果报,谈不上果报了。三轮体空,都空了,有果报啊?所以他就说没有因果,不需要去做布施。这样的人就断了善根了。

性空不碍相有,空有是要圆融在一起的。这些人偏了空,就认为我还布施什么,还修什么,一切本来空啊,什么都不做了,所以他们断了善根啊!

【复作是念:施者施时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时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复不得善不善果。】

这些貌似聪明的人还在想说不管这个施主在布施的时候是用什么形式去做布施,接受布施的人接受了布施也不一定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不一定啊,这个施主控制不了。那么这个施主好心好意地布施给一个人,那个被布施的人还不一定干好事。那么这个施主到最后能换来什么好的果报啊,我想不通。万一我布施错了对象,那个人去行了恶事了,那我还帮助他行恶了,那我布施干什么?

【如世间法,从子生果,果还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所以这些貌似聪明的,这些以前曾经是利根的这些人,思想开始发生扭曲,他就在想:我为什么作布施呢?我布施了之后,那个被我布施的人万一做了恶事,我还间接地帮着他做了恶事,算了不布施了,我能管好自己不行恶,但是我管不了别人,万一我帮错了人怎么办?所以算了,无因无果,别做布施了!不需要做布施!

所以这些人就断了善根,他们本来要照常理讲好像得好像也有点儿道理,就说我布施错了人的话那不等于间接地帮了恶人了吗,他就开始不做布施了,这就等于因噎废食,说我吃饭可能会噎到,那我不吃饭了。

其实在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好人多,百分之八九十的被我们布施的可能都是需要我们去做布施,可能极少数人是骗子,骗子可能是极少数。

那我们还是要积极地随缘作布施,而不是总是乱猜乱想,到最后就不再修六度中的重要的布施波罗蜜了,这不是佛陀倡导的。所以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佛陀说,有这种想法的人他断了善根了,他不想行善了不就断了善根了吗?

【复作是念:无有施物。何以故?施物无记。若是无记,云何而得善果报耶?无善果报即是无记。财若无记,当知即无善恶果报,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像这种貌似聪明的这些曾经是利根的人,他们有的还在想说没有所布施之物啊!为什么呢?因为我所布施的这个物件物体非善非恶呀,然非善非恶的话,我布施出去怎么能得到善的果报呢?比如说我布施了金钱,既然金钱非善非恶,那我怎么可能通过布施金钱而得到善的果报呢?

既然没有善的果报的话,非善非恶,那我布施这个事情是非善非恶的,那就没有善的或者恶的果报,那我布施了干嘛?干脆不布施了!像这些人就是断了善根的人。他注意力的焦点在哪啊?已经偏离了!

我们说的布施什么?是给予众生需要的东西,把你拥有的或者把你比较富余的东西分享给那些更需要它的人,这是布施对不对?那么这些不想布施的人,他就在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的不布施找理由。我布施这个东西,它这个东西本身非善非恶,我怎么可能得到善的果报呢?算了不布施了!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

那还有的貌似聪明的这批人,就怕这种貌似聪明的人,想法太多了。

【复作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无见无对非是色法。若非是色,云何可施?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有的人就在想布施这个事情根底里佛陀也讲过是心念的善,既然是心念的话,它就是一种意识态。如果是意识态的话,它岂不是很虚无的东西。即然是意识态的,它就很虚无,你没有办法见到一个具体的相,也没有办法见到与它相对照的一个具体的物态。这个很虚无的意识它不是色相之法,如果不是色相之法,我把我的意念布施出去,怎么可能会得到善的果报呢?

既然是意念,它就是很虚无的东西,即然是这样,我干嘛要去做布施呢?根本就没有什么因果啊,佛陀骗我们的。这个心念推动了一切,心念本来空,我为什么要做本来空的事情呢?这个人自以为很聪明,他就讨厌去做布施了,这个人就断了善根了。像这样的人你把什么都认为没有意义,那你活着干嘛,那就没有意义了嘛!

那有的貌似聪明的人还在想,又在瞎想,说:

【复作是念:施主若为佛像、天像、命过父母而行施者,即无受者。若无受者,应无果报。若无果报,是为无因。若无因者,是为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说有的人就在想一切相都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不管我把我的这些物品,水果呀,品呢,我是供养给佛像啊,还是天人的形象啊,还是给我的父母亲啊,给我父母亲的形象啊,还是布施给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所布施的供养的对象如果是虚妄的话,我布施给他们又怎么会得到果报呢?

我把这虚妄的相,这些水果啊这些零食啊,上的香啊,种种这些美丽的油灯啊,布施给了虚妄的相,我把虚妄布施给了虚妄,到最后得到的还是无因无果的虚妄,那我为什么要做布施呢?像这样的人也断了善根了,偏空了。偏空了他什么都不想做了,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毫无意义啊,一切都是虚,我还活着干嘛?肉身也是虚妄,赶快了断吧!这自己就绝灭了自己的生命。

那还有的貌似聪明的人又在想,说:

【复作是念:无父无母。若言父母是众生因生众生者,理应常生,无有断绝。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故当知无有父母。复作是念:无父无母。何以故?若众生身因父母有,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当知众生非因父母。

有的人又在瞎想,脑子太灵活了,又在想说其实本来没有父亲和母亲,因为你如果说父亲母亲是众生生的因,就说我们都来自父亲和母亲,那么父亲母亲应该一直在、不断绝才对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父亲母亲一代又一代的总是会消失。出现了消失掉,出现消失掉,父母是如此的无常,怎么可能为众生的一个源头呢?所以没有父亲母亲。

「若众生身因父母有,一人应具男女二根」,如果说因为有父亲母亲才生了这个人,那么父亲加母亲有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同时应该有父亲的性功能和母亲的性功能。他就在乱想,就说父亲和母亲加在一起有一个人,这个人应该同时兼具父母身上的某些器官,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同时具备男女二根,同时具备父母的器官,我没有看到。我们看他要么具备父亲的,要具备母亲的,他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没有看到一个人说他又是男又是女,没有看到。既然父亲加母亲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又偏于父,或者偏于母,或者是男或者是女,「当知众生非因父母」,那就说明什么,众生不是因为父母而来的。

【复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众生。何以故?眼见众生不似父母,谓身色心威仪进止,是故父母非众生因。

然后这个人就想如果不是因为父母而来的,那么「眼见众生不似父母」,所以我也看到就是因为众生不是因为父母而来,所以没有一个孩子绝对的像他的父亲或者母亲。可能说这个孩子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或者长得很像他的母亲,但是绝对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像克隆人一样。你仔细看差别还是有的,性格特质也都不一样,形式做法都差得很远,思想也都很不一致。没有看到说绝对像父母亲的孩子。如果众生是因为父母而来的,他为什么不绝对的像克隆的父母一样,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独特性呢?

「谓身色心威仪进止,是故父母非众生因」,这些人就瞎想,说看来众生绝对不是靠父母而来的,你看众生无论是身形啊,样貌啊,还是他心里想的一切呀,还是他的威仪,还是他走路或者停止的样子,一切一切都跟父母很不同嘛!所以说明这些众生不是因为父母而来。

然后这些貌似聪明的这些人还在瞎想: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无,如泥团时,未有瓶用;二者、灭已名无,如瓶坏已,是名为无;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众生父母亦复如是,同此四无。若言父母众生因者,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是故父母非众生因。

这些人就是思维太活跃了,就想三想四,无法制止自己的心意识。

他们还在想说世间的众生怎么来的呀,我看世间本来无。首先,佛陀总讲无生生灭,那无生那不就好像一个泥团儿还没有造成花瓶的时候吗?本来无,泥团还没造成花瓶。我看一切世间本来无,因为灭掉了,灭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瓶子坏掉那花瓶就消失了,本来无。

然后第三呢,「各异互无」,就是这个和那个都不一样,本来无,就好像牛里边你找不到马,马里边你找不到牛,这个和那个不一样,本来无

第四,「毕竟名无」,就本来就是找不到的,就好像兔子不长犄角,你偏去找兔子的犄角,乌龟不长毛,你偏去找乌龟的毛,本来无,什么都没有。众生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众生不是因父母而来的,父母是空的,众生是空的,本来无

「同此四无」,所以这些貌似聪明者其实偏向外道了。他们就认为一切世间毫无意义,本来无。众生来自哪?不知道。众生不是父母所生,父母死时,你看,孩子不还活着吗?如果说众生必须依着父母而生,那父母走的时候孩子不还活着,也没有把孩子带走?所以说父母不是众生产生的根本因,所以他们就总结说,既然父母和众生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话,那么父母那就是一场空,他们就认为一切是虚妄的,父母和众生没有必然联系,父母是虚妄的,众生也是虚妄的。

【复作是念:若言父母众生因者,应因父母常生众生,然而复有化生、湿生,是故当知非因父母生众生也。复作是念: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身,又如青雀饮雄雀泪而便得身,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身。作是念时,如其不遇善知识者,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然后这些貌似聪明的人还在瞎想说我的想法是对的,众生不是因着父母而来的,所以才有除了胎生之外,还有化生的,还有湿生的种种各种各样的生命。很多众生都不是因为父母而得生长,就好像孔雀听到打雷的很响的声音,它的身体就可以生长,又好像青雀喝了雄青雀的眼泪,它就可以生长,又好像命命鸟见到雄的命命鸟跳舞,它就可以生长

所以众生和众生毫无瓜葛,毫无逻辑性啊!像这一批人,有这样严重的很畸形的见解的这批人,如果遇不到善知识去引领他们,这个人就断了善根。你看他的思维都活跃到哪里去!想这些事情可能是99%的众生永远都不会想到的事情,但是他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他整天想这些没用的。然后就认为布施毫无意义了,这个人就断了善根了。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善恶果。何以故?有诸众生具十善法,乐于慧施,勤修功德,是人亦复疾病集身,中年夭丧,财物损失,多诸忧苦。有行十恶,悭贪嫉妒,懒惰懈怠,不修诸善,身安无病,终保年寿,多饶财宝,无诸愁苦。是故当知无善恶果。

然后,像这样的断了善根的人可能还在想说一切世间哪有善恶果报啊?这些人就会告诉你,哎呀,不要修行了,你看看,那些修习十善业道的整天去学智慧的,去布施的,修功德的这些人,我看他们疾病缠身也没好到哪里去。那家那个人又生病了,甚至死掉了,那个出车祸,他修的很精进啊,天天念佛号,念经,我看他的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有的中年就夭折了,财务也损失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忧苦。

然后说你别修行了,修了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大恶人,无恶不作,悭贪吝啬,又嫉妒,又懒惰,又懈怠,也不修习善法,他还身体健壮活得很好,也没有什么病,也没有什么灾,活的寿命还挺长,还有很多的财宝,看他过的日子特别好,所以哪有善恶果报啊?

像这样的人他就跟你讲,不要修了,修了没用!他不知道有业这回事,他也不知道因果通三世,他不知道这世无恶不作的恶人,下一世会怎样,甚至连带他的子孙会怎样,他看不到,他只看他眼前,说那个人无恶不作还过得那么好,那个善良的人中年夭折了,他跟你讲这些。这些都是有邪知邪见的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这节课佛陀举例,就是说从古至今有邪见的人真的很多,他们把精力都浪费在了不值得的地方。我们看,他们想的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些内容。

所以我们也经常讲,每天就是那二十四小时,你怎么样安排自己的时间,非常的重要。不要陷入到邪知邪见当中去浪费时间,你要一直想,我当下生的是什么念呢问问自己,我是善念恶念还是无念,问问自己,或者问问自己当下我是谁呀,当下谁是我呀,像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让你清醒。不然你就很容易著相,或者著了自己的意识之相,就是种种的知见。

这节课里提到的这些可笑的这些知见,幸亏我们一般都没有,希望永远都不会有。经常亲近正确的就知道哪些是错误的。那为什么佛陀在临走前把这些错误的知见都摆出来呢?因为在佛弟子的队伍里确实就有人抱持邪见,所以佛陀就指出来这是错误的,这是错误的你们要注意,是点醒这些梦中人。

同时有一些与我们相左的或者完全相反的这些见解,如果在我们身边,正好可以考验一下我们。我们的知见是否一直很正,我们的立场是否一直很坚定,是不是你在修行的时候,别人一打击你,你就上当受骗了,你就开始退转了,尤其是佛陀最后讲的,我们看到好人往往不长命,坏人活时间长,像这样的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讲,你会怎么样去回应他,还是说你就跟着他的思想走了,算了我不修了,我做恶去,享乐去。你会样做吗?希望大家都不会啊!保持正念,保持净念,最好时时刻刻想都是佛、法、僧、戒、施、天。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解脱就真的有望了。

好,谢谢大家,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6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