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734

00:00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

——《般尼洹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

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识别的功能)属于有漏法,但是也不算颠倒,因为眼睛的功能、耳朵的功能、鼻子的功能、舌头的功能、身体的功能都能正常地运行,不算颠倒。

众生的眼、耳、鼻、舌、身五识也不是短的就像一念一样,只要器官还在,器官还正常的话,是一直有这种功能的。那么为什么不把众生的五识叫做「清净的梵行」呢?

【善男子,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颠倒,增诸漏故名为有漏,体非真实著想故倒。】

佛陀说:迦,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功能,虽然不是像一个念头那么快,但是却也是有漏的,也是颠倒的,为什么呢?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给众生增添了无量的漏、无量的烦恼。所以说五识也是有漏的,同时眼、耳、鼻、舌、身本身就是坚固妄想的集成,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体非真实」众生执著,执著在妄想上了,所以颠倒了。

【云何名为体非真实著想故倒?】

明明这个肉身都是坚固妄想的集成,那么肉身上的这些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不都是坚固妄想的集成吗?明明就是妄想,就不是真实的,但是众生却以为是真实的,执著于妄想,所以这是最大的颠倒啊!

【非男女中生男女想,乃至舍宅、车乘、瓶衣亦复如是,是名颠倒。】

众生认为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是真正存在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都是真的,明明是幻相却当真啊!

不是真正的男女他却以为是真正的男女,不是真正的房舍屋宅,他却以为是房舍屋宅,车子也是假的,瓶子也是假的,衣服也是假的,都是妄想,都是幻觉,但是众生却以为是真的,所以这就是颠倒啊!

如果有一天你修到看到一切色相都是「空」的,这种「空」不是概念上说当体即空的空,而是你修到有一个程度,你会真的看到什么都是空的,好像你能透视,透过它一样,那个时候你才真的知道众生是多么颠倒。

【善男子,三十七品性无颠倒,是故得名清净梵行。】

这里重复上节课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讲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梵行。三十七道品本身它好像看着是有为法,但是它能破坏一切漏,所以三十七道品它不是颠倒的,它能破坏一切漏。「成就无漏之因」,所以三十七道品是清净的梵行。

【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者,如是菩萨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如果有菩萨把三十七道品搞透了,那这个菩萨肯定能够行真正清净梵行了,如果三十七道品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都不了解,那你怎么可能把它应用出来呢?

关于这句话里讲的,菩萨要「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大家别着急,后面佛陀都详细地讲解了。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知根乃至知毕竟耶?】

菩萨就问了一个大家都想问的问题,说:了解三十七道品要了解到这种程度「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云何名为这些?怎么样才算是我了解三十七道品,一直了解透彻了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菩萨发问为于二事:一者、为自知故,二者、为他知故。汝今已知,但为无量众生未解启请是事,是故我今重赞叹汝。善哉!善哉!】

佛陀告诉迦菩萨说:菩萨如果问问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他自己不了解答案他想知道答案,为了自己而问问题;第二种情况是他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是还有很多众生不知道答案,他就想佛陀的回答应该是最圆满的,所以我就问一下让众生都了解清楚。所以菩萨问问题要么是为了自己,要么是为了众生。

佛陀了解迦菩萨的根器,其实现在迦菩萨是已经知道答案了。佛陀就说:你现在对于这个答案你是完全了解的,但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你才请我讲这个问题,所以我今天在此处要重重地赞叹你一下,善哉!善哉!你太棒了!

【善男子,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触,摄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为念,导名为定,胜名智慧,实名解脱,毕竟名为大般涅槃。】

这是一个概说,先概括讲是三十七道品大概是怎么回事,三十七道品的根本是「欲」,这个因是「明触」,然后「摄取」,说我们摄取外在的信息这就叫「受」,「然后增名善思惟,主名为念」,主导性的是「念」,「导」——导向性的(领导者)是「定」,「胜名智慧,实名解脱,毕竟名为大般涅槃」。这里讲的依然是很简略。接下来详讲。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发道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是故我说欲为根本。】

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以欲为根本的呢?这个「欲」不是你理解的淫欲的欲、爱欲的欲,这是「善欲」,就是你本能地想要行善的这种欲求,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个「善欲」。

佛陀说,善欲是初发道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这个人为什么成了初发心的菩萨(新发意的菩萨)开始修行了,因为他(她)有善根,有善根所以有善欲,就是有向善的趋向性,他不想行恶,他就想行善,看到善就欢喜,这是对于善的一种欲望,导致他初发心开始修道了,甚至到最后菩萨修修,修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了,这一路上善欲都非常重要啊!是个根本。

如果众生没有善根,对于善没有强烈的渴望和欲求,这么苦他不可能发心修道,甚至经无量劫修习苦行,舍掉头目脑髓,如果他对于善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他不可能付出如此难以付出的一切,这个善欲(对于善的欲望、渴慕)非常重要,所以佛陀说欲(善欲)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

【善男子,如世间说,一切苦恼,爱为根本;一切疹病,宿食为本;一切断事,斗诤为本;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佛陀说:迦,世间的一切在相上去推都能找到那个根本原因,你看世间一切苦恼几乎都是围绕着爱欲,众生的苦恼多半都围绕着爱欲。

爱欲的不满足或者爱欲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开始是满足的,后来什么劈腿了之类的。爱欲给众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所以说「一切苦恼,爱为根本」,有爱、没有爱可能都让你苦恼。

那么「一切疾病宿食为本」,宿食就是没有消化完的食物积压了很多在身体里。有的人吃得过多了,上顿吃的饭还没消化完,还不饿,这一顿又开始吃了,吃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吃得好饱好饱,然后没消化完,到了下一顿又开始吃了,又没消化完,一直到睡觉饱胀胀的,然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入睡后稀奇古怪的梦非常多,而且这种宿食(消化不完的食物)积攒太多,在你的肠胃中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因为佛陀也是学过医学的,所以他说一切疾病宿食为本。

有的医生也讲,你要想长寿、健康,晚餐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这样真的可以帮你长寿。甚至有科学人员做实验:小白鼠每一顿饭不要吃太饱(吃个七分饱、八分饱),这样的小白鼠比那种顿顿都吃很饱的小白鼠要长寿很多,大家可以找到理论依据的,所以说为了健康考虑,不要吃太多。那么修行者为了身心的宁静,为了妄念能够少一些,平常也要节制你的饮食。

「一切断事,斗诤为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兄弟二人合伙做生意了,或者是发小、大学同学、一起创业做生意了,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起内讧、起斗诤了。这个事进行不下去了,为什么?起了斗诤。人不和了,心不和了,出了问题了,起斗诤了,这个事就终止了,就是这样子。

「一切恶事,虚妄为本」,世间的一切恶事都是虚妄为根本的,为什么有恶呢?因为贪、瞋、痴,为什么贪、瞋、痴呢?因为把假的当真了,是不是虚妄啊?假的,就是虚妄的。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先于此经中说,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今乃说欲,是义云何?】

这里迦菩萨又是随顺众生又在发问了,有的众生读的佛经多,然后他看这部经、那部经对同一个说法,好像结论上不一致的时候,他就起疑惑,他说佛经到底是不是佛讲的?怎么前后矛盾呢?很多众生就起疑惑。所以迦菩萨就随顺众生问佛说:您以前在经里不是讲一切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吗?

什么叫放逸?就是放开了,恣意地去享受了、享乐了,或者不持戒了,想做什么、做什么,没有对于自己的把控力、约束力了,这叫放逸。放开了尽情地享受去,这是放逸。

「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本」,就是说你要约束自己、管控自己,修行者要以戒为师,以戒律为根本,戒律是我们的命根,我们是知道的。迦菩萨说:您以前说的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根本,今天怎么讲三十七道品的善法又以欲为根本了呢?不一致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言:善男子,若言生因,善欲是也;若言了因,不放逸是。】

这是我讲话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当我讲这个善法生起的原因的时候,那么你对于善的欲求和渴望就是善生起的原因,有的人天生就想行善,行善让他很快乐,助人为乐很快乐,放生鱼虾很快乐,他天生就喜欢这么做。

那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行恶,出门了在路上撒很多碎玻璃想要扎人家的车胎,看到共享单车也想搞破坏,偷个轮子、偷个链子……有的人以恶为乐。

所以一切善法以善欲为根本,善欲是你对于善的渴望,你乐于行善,这是从善的产生原因上讲,因为众生在这里找到了乐趣了所以他去这么做,这是指的善法生起的原因。

那么讲不放逸这是维持善法,是善法显发出来,它是了因。维持善法我要一直地不放逸,我要持好戒,我要有对于自己的管控能力,这样我才能行出善法来,这是一个结果了,所以叫了因。不放逸是了因,善欲是生因(生起善法的原因),所以两者各有侧重点都没有错。

这个地方我们打个比方,比如说:很多师兄都有射过箭(弓箭)吧?箭什么样子呀?有的人说它很直的,像个筷子一样那么很直的,这是指的什么呀?箭身的部分;那有的人讲,那个箭很尖的,前面像个三角形很尖的,他指的是箭头的部分。那两个人讲的有错吗?没有错,一个讲箭的身子,一个讲箭的头,就是这样的。

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一切善法以「善欲」为本是生起的原因,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本指的是它的了因,就是我使善法显化出来,别人认为是善法,我这种行为被断定为是善法,我能维持善法这是了因,是不放逸。

【如世间说,一切果者,子为其因;或复有说,子为生因,地为了因。是义亦尔。】

接下来佛陀也打了个比方,有时候如果苹果树上结了果子了,你盯着这个苹果树看的时候就想苹果树怎么来的呀?这些苹果怎么来的?种了苹果种子了,苹果种子就是苹果树产生的原因,就叫生因(产生的原因)。那有的人又讲,这个大地很重要,泥土很重要,要没有大地,没有泥土,你这个种子撒到水里去它飘走了,也没有办法长出苹果树,所以大地就是了因,他提供条件和支撑的。

大地是了因,苹果种子是生因,大家应该明了。

【迦葉菩萨言:世尊,如来先于余经中说,三十七品,佛是根本,是义云何?】

菩萨说:世尊,我还记得您以前在经里讲过说三十七道品「佛」是根本,您今天讲的「善欲」是根本,以前还讲过「佛」是根本,那是怎么回事呢?

看来迦叶菩萨学的经真的很多。

【善男子,如来先说众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若自证得,欲为根本。】

三十七道品「佛」是根本是什么情况呢?像有的众生刚学佛什么都不懂,都不知道三十七道品是干嘛的,然后佛陀就解释说三十七道品就是佛的思想的大集成,你这么修就能成佛,一说怎么修就能成佛大家就了解了,这些刚刚接触佛法的众生,跟他们讲三十七道品要是讲得很复杂,他们也听不进去、也听不懂。就讲佛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他们就知道了,我跟着三十七道品来学,就能见佛,就能成佛。这是给那些刚学佛的众生讲的。

那么到最后这些众生经过了一个信、解、行的阶段,慢慢自己都能证得佛果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反观三十七道品,然后就会发现原来「善欲」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

从我初发心想要学佛的那一天起,这一路上坎坷曲折,一直到最后成正果,这一路上是什么在驱动我呀?其实是我人性本善有一种力量,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很重要,就是我对于善的渴望,我对于清净,我对于无私,我对于正直,我对于纯真,我对于一切我最理想的事物的一种渴望在推动我一直往前进,直到最后成佛了,这个时候反观原来善欲(对于善的欲望)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

那么我们反观那些去了三恶道的众生,什么在推动他们?其实是对于恶的欲望,有的人以伤害别人为乐,他不去恶道才怪呢?所以欲望的欲太重要了!

什么是欲呢?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趋向性,心念的动,而且偏向于某个方向的动,那就是欲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心念,还是心啊!

【世尊,云何明触名之为因?】

菩萨又问世尊,说:三十七道品的因怎么叫「明触」呢?字面好像是光明的接触一样。「明触」是三十七道品的因怎么回事呢?

【善男子,如来或时说明为慧,或说为信。善男子,信因缘故,亲近善友,是名为触;亲近因缘,得闻正法,是名为触;因闻正法,身口意净,是名为触;因三业净,获得正命,是名为触;】

这个「明触」,「明」往往代表智慧,明有的时候也代表你对于佛、法、僧的一种信心。

「信因缘故,亲近善友」,因为你相信佛、法、僧,相信佛、法、僧可以给众生带来利益,所以你喜欢亲近善友,亲近善友这就是一种接触,合起来就是明触(有智慧的接触)。

我去亲近善友,我信佛、法、僧,这就是「明触」。

你亲近了善友的因缘,你就可以听闻正法,所以叫「触」。

你可以接触到正法了,因为可以听闻正法,然后你受了正法的影响,「身、口、意」越来越清净了,所以这也是触给你带来的改变,长期地熏修正法,你必然被正法影响,然后就「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获得了正命,是名为触。

正命——就是我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去维持我的肉身性命。

我所选择的职业尽量地不伤害众生,我原来可能是开餐厅的,后来改成开花店去了,或者我开了一个素食餐厅,我不再杀生造业了。

当然关于杀生也没有绝对的,我们知道大米是素食这是公认的,但是夏天大米还能生出虫子,一不小心吃个虫子又成了吃荤了,吃了腥了(肉食属于腥),所以说没有绝对的素食,关键你有没有杀害众生的心,知道菜里有虫子,把它挑出去放到把相对安全的地方,给他念念咒,离开了菜这个虫子也不知道能活多久了,给它念念经、念念咒,聊以自慰,我们也只能做到这里了。

因为肉身也很重要,佛陀也讲,肉身是载道之器,没有肉身就没有办法借假而修真了,如果一条或者若干条虫子的性命跟我们人类你的肉身的性命的价值上做一个衡量的话,有的时候不得已我们还是要跟虫子去抢夺粮食。虫子之所以是虫子没有投胎成人,也是自己造的业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投胎为人非常不容易,人生又最适合修行,所以有的时候为了人能存活只能伤害掉一些虫子了。有的时候想一想我们这个肉身从小到大为了存活要依赖多少众生在后面做付出,我们简直不敢去浪费肉身的生命了,为了肉身的存活,没学佛前吃掉了多少众生,学佛之后不经意间、不得已间也伤害了不少众生,跟他们抢夺粮食,所以不好好修真的对不起众生啊!

【因正命故得净根戒,因净根戒乐寂静处,】

你要是长期用不伤害众生的方式去维持你的肉身生命,慢慢的你就六根清净了,就很容易持好戒。那么你六根清净,持戒圆满,你的心就会越来越安静,喜欢寂静,喜欢在寂静的地方呆着。

【因乐寂静能善思惟,】

真的能静下来了,过去不学佛的时候一静下来你就焦躁不安,就无聊、无所事事想找人去玩,找人嗨一下,那么现在学佛了,越来越喜欢寂静了,在这种寂静里能善思惟。

【因善思惟得如法住,】

在这种寂静里消化你所学过的所有佛法,再打打坐,修习一下禅定,慢慢地就能安住在佛陀的正法当中。

【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坏无量诸恶烦恼,是名为触。】

戒、定、慧具足了,慢慢地修习三十七道品就有成效了,你就坏掉了无量的恶性的烦恼,这就叫「触」的效果。

这种触是从你对于三宝有信心,亲近善友开始的,慢慢地一切却都变了。你的整个生命状态,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被你改变了,修得好的师兄是这样子的。他走到哪里就净化环境到哪里,就救度众生到哪里。有的师兄出门不管走到哪里都念佛、念咒、洒大悲水……走到哪里度众生度到哪里,这明明的就是菩萨行啊!

【善男子,受名摄取,众生受时能作善恶,是故名受为摄取也。】

接下来又提到了这个「受」字,佛陀说:善男子,迦,「受」就代表摄取外在的信息。众生接受外在信息的时候就可能造作善或者造作恶,所以「受」就是摄取。

外在的环境很容易塑造一个人,如果从小在一个佛教家庭长大,可能三岁小孩子就会背《心经》了,五岁就能够诵《金刚经》了,甚至也会诵各种咒语了,环境很重要。如果一个小孩子在杀、盗、淫、妄、酒的家庭长大,从小还没学会说句完整的句子时,先学会骂人了,骂脏话了。父亲有烟瘾爱抽烟,他八岁也会抽烟了,母亲喜欢打牌,他九岁就会打牌了。所以外在的信息、周围的环境太重要了,我们就生活在信息场、能量场当中,一切都是信息。所以你对于信息的这种领受、纳受容易让你造恶,也容易让你造善。

【善男子,受因缘故生诸烦恼,三十七品能破坏之,是故以受为摄取也。】

就是因为我们可以领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而三十七道品能够帮助我们破坏这些烦恼,所以以受为摄取故。

「受」这个字是十二因缘里的,也是三十七道品里的,非常的重要!

【因善思惟能破烦恼,是故名增。】

你学了法能够思惟佛法,那就是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就可以让你真正地破掉烦恼,让你的智慧增加,让你的善根增长。

【何以故?勤修习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

如果你能够听闻正法之后就认真地去思惟、去消化吸收,那你才真的能够证得三十七道品。

【若观能破诸恶烦恼要赖专念,是故以念为主。】

在修三十七道品的过程中,一向专念也很重要啊!要专念!像念佛、法、僧,念戒、施、天这些都很重要。修行就是专念,(专于心念,在念头上下功夫)所以三十七道品以念为主,怎么修都要改变你的念,如果念未改变的话你的修行就没有真的得力。

【如世间中,一切四兵随主将意;三十七品亦复如是,皆随念主。】

佛陀说,就好像世间中,一切的各种部队随主将意,这些士兵、这些部队都听随主将(主将——将军的意思,听随将军)的命令,三十七道品就是这样子。「皆随念主」你虽然说我在修三十七道品,但是你的念头是杀、盗、淫、妄,那你不可能在修三十七道品,如果你的念都是佛、法、僧、戒、施、天,那说明你真的在修三十七道品。所以看一个人就是看他的念头怎么样。

【善男子,既入定已,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是故以定为导。】

三十七道品里无论是四念处、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里面定(禅定)都相当的重要。修三十七道品入定之后能够帮你分别一切法相,哪个是魔?哪个不是魔?哪个是对我的鼓励?哪个是对我的恐吓?所以三十七道品以定为先导,禅定是导向你深入三十七道品的精髓啊!

【是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为最胜,是故以慧为胜。】

我们说戒、定、慧,持戒帮助禅定,禅定帮助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真正解脱,所以智慧是最胜的「以慧为胜」。开智慧一个是听经闻法、一个就是深入禅定两者要结合的。

佛陀在《方等泥洹经》中讲过,「以有戒心则定心成,定心已成则至心明」,就是你戒心守好了心就清净,就容易入定。现在还入不了定的师兄一定是戒律上是有问题的,那么心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自性的智慧显发它的大光明了,则至心明。所以戒能帮助定,定能帮助慧,慧为最胜。

【如是智慧知烦恼已,智慧力故,烦恼消灭。】

有了智慧还怕烦恼吗?烦恼的存在是因为智慧的缺乏,如果智慧足够多,烦恼就会消失不见。

【如世间中,四兵坏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

就好像世间,英勇善战的四部兵众就可以打败一切怨敌、怨贼一样。如果你想打败怨敌的话,需要勇健的士兵,有的时候一个甚至两个士兵就够了。

【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智慧力故能坏烦恼,是故以慧为胜。】

三十七道品就是这样的,如果学佛学到最后还是没有开智慧,那他烦恼一定还是存在的。

【善男子,虽因修习三十七品获得四禅神通安乐,亦不名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乃名为实。】

有的人讲,我修三十七道品证得四禅了,神通显发了,非常快乐。佛陀说那个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实相,也不是最高境界;只有当你的所有烦恼都不存在了,你真的解脱了,那才说明你是真的靠着修三十七道品而受益了。

证四禅、得神通这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没烦恼了。有的人有神通,但是你看他有烦恼吗?烦恼很多很多。所以说证神通也不如有智慧重要,但是你证得佛陀的智慧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神通出现。

佛陀在《菩萨善戒经》里讲过很多关于神通的这些文字句,我们有机会再跟大家讲,现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就是说只要谈神通那就是邪法,这种说法是严重不符合佛意的。佛陀住世的时候是经常显神通的,他在《菩萨善戒经》里说有的菩萨如果需要通过神通才能度化众生,那就显神通,那是菩萨戒的要求。所以世间很多流传的说法,你要是与经文核对,你就发现是非常不一致的。好像就是因为自己没神通,所以就羡慕、嫉妒、恨一切有神通的人,只要有神通就说是邪法,这样太盲目了,那佛陀还有神通呢,佛陀是邪法吗?佛陀说只要你修三十七道品那你肯定能证得四禅,肯定会有神通显发,你就会得到安乐,这是必然的。但是这是一个阶段,还不是最后阶段,直到破坏了所有烦恼了,证得了真正的解脱了,这才是真的真实,我们要的是这个。

【是三十七品发心修道,虽得世乐及出世乐、四沙门果及以解脱,亦不得名为毕竟也;若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是故我说毕竟者即大涅槃。】

修三十七道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圆满呢?你证得了世间相上的快乐,或者出世间的快乐,证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都不算是究竟圆满的快乐,修到最后你断除了三十七道品所行的一切(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行的一切有为法不需要再行了),到那个时候入涅槃了,大般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

从有为法真正回归无为法了,这才是真正的无修、无证的圆满。有的人烦恼也没断,神通也没显现,就说我无修、无证了,那都是狂徒(愚痴者)呀!你神通没有证得、四禅没有证得、烦恼没有断尽,还说自己无修、无证了,这简直是自我蒙骗,自欺欺人呢!所以说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修三十七道品必然证四禅,必然有神通,必然最后断尽一切烦恼,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到那里的时候诸事圆满了,然后我们入大涅槃,这样三十七道品才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这节课的重点是三十七道品的内涵,佛陀讲得非常的深、非常的细,后面还留了一个小尾巴我们下节课再讲。先看一下这节课的一些要点:首先众生「眼、耳、鼻、舌、身」的五识会导致众生无量的烦恼,增长诸漏,所以说五识是颠倒的,众生把假的当真了,五识并不代表清净的梵行,相反它不是实相,不是真实,它是颠倒的。

然后菩萨为什么会提问题?首先可能是自己不了解,想要了解答案,为了利益自己而发问;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发问。

接下来三十七道品的根本是众生对于善的渴望,对于善的欲望,这也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有佛性所以对善才渴望,甚至渴望达至圆满的至善。

世间的一切苦恼,爱欲是根本;一切疾病,(消化不了太多食物)宿食是根本;一切事情做不下去中断了,斗诤是根本;一切的恶,虚妄是根本;一切善法,不放逸是根本。善欲是一切善法的推动力,不放逸使一切善法得以成为善法。

这节课也提到了「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正法,如法修行」的重要性,我们就这样地按照三十七道品的指引去修,该证得的一切慢慢地都会证得,所以在这个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很庆幸我们可以一起互相帮助,我相信所有的师兄对于未来成无上正等正觉都相当地有信心,有这个信心你才会速速地圆满佛果。

愿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尽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伟大的《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昨天晚上的课讲到最后突然被打断了,所以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上。关于什么是「居士」,什么是「优婆塞」,佛陀的解释是:只要是诸根完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受了「三皈依」了,那就是优婆塞了,就是居士了。这个地方强调「诸根完具」(就是身体健康,六根健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