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16)《大般涅槃经》讲解684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

接着佛陀说:

【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

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接下来讲:

【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名为具足六波罗蜜。何以故?得六波罗蜜果故。以得果故名为具足。】

这里又强调了「六度」(六波罗蜜)的重要性,佛菩萨跟前面这些圣者的区别是已经具足成就了「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已经具足圆满成就了,所以他们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善戒经》里,佛陀曾经说:「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此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之,此是菩萨。」看这个众生是不是菩萨,有六种印,就是有六种特征或者六法印(六个特点),符合这六个特点的那就是菩萨了。如果这个众生他正在践行六度,天天都按照六度去修,那就知道这个人是菩萨了。这是佛陀在《善戒经》中讲的。

佛陀在无数经中都在强调六度,在《涅槃经》中也是无数次地在强调。所以一旦忘了修行该怎么修的时候,茫然的时候,就想想六度(六门功课),看看哪一门功课有欠缺,哪里有欠缺,就在哪里下大功夫。

【善男子,是七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事,则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谤佛法僧,是故得名为常沉没。】

接着佛陀讲善男子迦叶,前面提到的七种众生(就是用恒河里的七种众生打比方),入到涅槃河里有沉没的;有浮上来的;有再次沉没的;有浮上来以后可以安住的;有安住了可以滑行,甚至可以飞行的;然后也有安住在水面向四面八方看的;有滑行了一段时间,又能在此处安住的;还有水陆两栖的,各种各样的众生。如是七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事,则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谤佛法僧,是故得名为常沉没。」

怎样防止自己沉没呢?面对着涅槃之河,你有幸学习佛法了,怎么样防止落入轮回的淤泥中呢?——要修习「身戒心慧」(这个也是前面经文里讲到的),要修身、要修戒、要修心、要修慧。

如果你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也不修慧,那你就很容易造作「五逆重罪」,你就会断善根,你就可能也会造作杀、盗、淫、妄「四重罪」,也会诽谤佛、法、僧,「是故得名为常沉没」。

如果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就容易沉没到轮回的淤泥中。所以说修习「身戒心慧」是可以防恶止非的,也可以防止你落入到邪知邪见当中去,导致你诽谤佛、法、僧。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至心听受如来正法,内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于彼岸。】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前面提到的这七类众生中,有的众生很聪明,懂得亲近善知识,懂得去寻找一个好老师来依止,而且至心地听受如来的正法。找到了好的善知识,又能至心地听受如来的正法,然后还能内善思惟,还能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所以这样的众生太聪明了,他们就可以渡过生死河,到达解脱的彼岸。

【若有说言一阐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虚妄。】

如果有的人讲「一阐提」也能成无上正等正觉,那说明他太执著了,他的染著心未退;如果他说一阐提人一定证不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他讲得又是虚妄的。

前面说过了,这个要看他的善根是否重复生起来了,一阐提也有变化的。因为心念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不要下定论。说这个人无药可救了,这样讲话其实不够严谨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就能把他救活。

【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前面提到的七种众生,有的一个人就具备涅槃河中的这七种状况。一个人具备七种状况,就是说他一开始进去就沉没了,然后他上来了,安住了一会儿,又向四面看,然后又滑行一段时间,又能安住,然后又能水陆两栖——有的人一个人就具备了以上七种状况在自己身上。

但也有的情况是七人各一,就是说恒河里边七种人,一人具备一种特点,有的是进去就沉底了(这是一个人);另一个人是沉下去上来,然后又沉了,就是一人具备一种状况,有的是一个人身上发生七种状况,不一样的。

【善男子,若有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如果有的人,他的心理产生了「异想」(奇怪的想法)——跟佛法不一致的想法,嘴里也在说着这些「异说」——跟佛法不一致的说法。这个人心里想的跟佛法不一致,说的也不一致。

他说什么?一阐提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没事,早晚不都是佛吗?也能证。

佛陀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在诽谤佛、法、僧,因为他讲话不严谨。你这样定说一阐提也能成就,那当个一阐提也挺好的喽?那大家都当一阐提好了,是不是?所以这样讲就不严谨,不严谨就属于对于佛、法、僧的诽谤。

什么叫谤?无中生有。佛不是这样讲的,你说是这样讲的,那就是诽谤了佛、法、僧。

【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有的人说一阐提不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人也在诽谤佛、法、僧。因为说得太确定了,忽略了人是会变的,相里的一切都是时刻在变的,瞬息万变的,你忽略了相的变化性了,你这样很确定地说一阐提成不了佛,那也是对于佛、法、僧的诽谤。

【善男子,若有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有的人如果跟你讲「八圣道」,凡夫就能证得八圣道,那这个人肯定是诽谤佛、法、僧了。

凡夫他修的哪门子八圣道?他有正知、正见吗?有正精进、正思惟吗?有正语、正业、正命吗?有正定吗?你怎么能说凡夫人他也拥有八圣道呢?这肯定不对呀!他就诽谤了佛、法、僧。也有的人说,凡夫之人,根本无法修八圣道,那也不对。「八圣道分,非凡夫得」,就是说凡夫你也别修八圣道,你也证不得,你也不会圆满,这样的人也在诽谤佛、法、僧。

佛陀在《涅槃经》里也讲了,我过去在因地修行,我也是凡夫,我也造过很重的业,我都能修成佛,你们也能,不要忽略了这种可能性,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所以说你不能够很偏激地讲凡夫能修八圣道或者是不能修八圣道,或者说凡夫拥有或者不拥有,不能够这样很偏激地讲!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跟前面类似,你要是很确定地讲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有,罪大恶极的人也有,狗身上也有,这样讲就不够严谨。你要说「定无」,那也是不够严谨,也是在谤佛、法、僧。

只排除一种情况,就是说一些禅宗的大德在刺激你开悟,说一些很偏激的话,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基本上我们不能够讲得很偏激,我们要保持中道。

【善男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有二种人谤佛法僧:】

佛陀说:迦叶,所以我在契经中讲,有两种人会诽谤佛、法、僧:

契经——就是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实相的意思,也代表佛陀讲的所有经(十二大类经典,只要是佛讲的),既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实相,所以叫它契经。

【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信,不解义故。】

佛佗说:我在契经里讲,有两种人会诽谤佛、法、僧:

第一种、「不信,瞋恚心故」;第二种、「虽信,不解义故」。

第一种人是不信的,不信佛法,而且对于佛、法、僧有别样的看法,有错误的知见。

前几天一个师兄(是一个老师),他说他看到教科书里形容佛法,形容得是极其消极,跟佛法的实质完全不同,简直是歪曲,误导大众,他很心痛,因为他信佛,对于佛法有了解,佛法其实很积极的,并不是那么消极,但很多人认为佛法很消极,很多人不信佛,他以嗔恚心对待佛,看到佛或者佛法这个词,他心里就有反感,这样的人必定会诽谤佛、法、僧。佛陀预料到了,肯定有这样的人,因为了解得少,所以不信。越不信,越不懂,越诽谤,怀着强烈的嗔恚心,看着家人学佛,他也是横眉冷对,甚至去捣乱、去障碍你,是吧?身边总是有违缘障碍。

那么会诽谤佛、法、僧的第二种人:信是信了,但是不解义。根本就不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盲目地信,看人家烧香,我也烧香;人家供佛,我也供;人家放生,我也跟着去。经也不学,律也不学,戒律也不怎么守,也没开智慧,人家怎么做,我怎么做。随便拜个师父,看见个出家人,以为是大德就去拜(也没有调查一下),根本不了解佛法代表什么。信,那是盲目地信,迷信、盲信,这样的人也会诽谤佛、法、僧。

信是信了,他不解义,他不学法,他怎么能懂佛法呢?说是学佛,佛讲的话他也不听、不学,就容易诽谤佛、法、僧。

接下来的这句话也非常经典。

【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这句话经常被大德们引用,如果有的人对佛法有信心,但是他没智慧,他就会越学越笨越无明。

学了佛,感觉变得神经兮兮的,不正常了,对家人也很冷漠,对一切都很冷漠,也不去关心,只想着念佛、念佛、念佛,什么也不做了,家里该做的事也不做了,工作也干不好了,基本的礼貌也没了,就完全变了。有的人想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有很多师兄学了佛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虽然有信心,但是没智慧(迷信),后来又着魔了,不正常了,增长了进一步的无明,还不如不学,不学还能当个正常人,还挺善良的,一学,糟糕了,不正常了。所以如果有信心,却没有智慧,这也很糟糕、很可怕,会增长你的无明。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智慧,却无信心。有智慧,看几部经,哦,我懂了,开悟了,对于真正的佛、法、僧没有信心,自己觉得自己最高最大,自己创立一个学说,然后就开始收拢信众了,就增长了邪见,信众一来,他就更加骄傲了。看来我有这么多的粉丝,我讲得一定对!粉丝太多,毁灭了他,他也不学经了,进一步地自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增长邪见。聪明吗?很聪明,但讲的都是邪知邪见,非常可怕!

所以说,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智慧,两者要结合才行,绝对不可以偏于任何一面。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说言无有佛法僧宝;】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那些不信佛的人,他都有嗔恚心,一般都很敌对的,或者说信其他教派的,对于佛法很敌对,有嗔恚心,就说哪有佛、法、僧?释迦牟尼佛也是个人,我们这儿信的是神、是主……你们信的只不过是个人,我们信的是神,比你厉害。根本就不太了解佛法或者完全不了解佛法,就开始诽谤佛、法、僧了。

有的人是任何宗教都不信的。他说那都是迷信,也有嗔恚心,所以说我不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也没有亲眼见过,我不信天下有鬼,我没见过,我也不信有佛,因为我没见过。他不知道科学家已经证明有了,只是他知识面太狭窄,没有接触到相关的信息。

【信者无慧颠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

佛陀又说:有的人倒是信,跟佛有缘,成为了居士甚至成为了出家人。他倒是信,但是没有真的佛的智慧,他颠倒解义,他不认真地学经,学了一本、两本,开悟了,无修无证了,不用看经了,我自己给你讲吧。他讲的法,有的词汇,像「因果」、「轮回」、「十二因缘」、「如来藏」……好像是佛经里的,听着是啊,讲的是经,但是跟经文一对照,相去甚远,颠倒解义,讲的不是佛想表达的意思,他只是借用了佛法词汇而已,那么听他讲法的人,就会跟着一起来诽谤佛、法、僧,都领受了错误的知见了,容易被忽悠的不都是那些没智慧的人,缺乏理性的人吗?

【善男子,是故我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怕就怕你不信,有嗔恚心,所以诽谤;要么信是信,但是没有真的智慧,没有正知、正见,然后也去诽谤。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要有的人跟你讲:一阐提也能成佛,早晚的事,不用再生起善根,不需要修学善法,都能成佛,不是一切是佛吗?佛性要是到处都在,那不人人都是佛吗?我看那个坏蛋也是佛,那个傻子也是佛,精神病人也是佛,猫猫狗狗全是佛了,那都成正觉了,这就是一种诽谤。

虽然我们站在某个角度说:佛看一切是佛,因为佛站在他特定的角度。那么我们众生站在这个相里看,还是有分别,有的人修得好,有的修得不好,你不可能讲断了善根、不信因果、可能还造作「五逆重罪」、还造作杀、盗、淫、妄的这些人,他们也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成佛太容易了吧?那还成什么佛?要人人都是佛,那还需要成吗?还需要学佛吗?不需要了。所以你说一阐提不需要生起善法,就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一种对于佛、法、僧的诽谤。

【若复有言:一阐提人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有的人说:一阐提成不了佛,你看他那样,无恶不作还能成佛?杀父、杀母,甚至杀佛、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还杀阿罗汉,他能成佛?不能成佛!怎么成呢?他得换个身体就能成了,有的人这样跟你讲。「异身」——换个身体、换个身形就能成了,这样讲的人也在诽谤佛、法、僧。

【若复说言: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当然也有一批人,他的知见还是正确的。

他说:一阐提人因为他的心念是在变的,可能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他生起善根了,生起了善根,善念再相续不断,然后他认真修,修六度、八圣道,后来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讲法非常稳妥,佛陀给这种说法打满分了,说这种人没有诽谤三宝,他讲是对的,非常稳妥,一点都不偏激,从哪个角度看,他讲都对,这个人的答案是满分。

【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如果有的人跟你讲:「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就是说个个都有,不管他是谁,哪个众生都「定有佛性」,此刻就拥有常、乐、我、净,此刻他就是「不作不生」的这种状态,「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因为有烦恼缠绕着他,所以你看不见他的佛性,这个人就是在诽谤佛、法、僧。

他的后半句话倒是没错,说烦恼因缘的障蔽使他看不见佛性,这个倒是对。但是前半句话太偏激、太绝对了,「一切众生定有佛性」,一说「定有佛性」,偏激了,就不稳妥了,这个答案不及格,诽谤了佛、法、僧。

【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有的人就说: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就好像兔子没有犄角一样,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佛性怎么来的?「从方便生」,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本来没有,现在又生起来的,现在虽然有,可能还会变没,这个人很显然就在诽谤佛、法、僧,这是零分的答案(零分)。你看他每一个短句子都不对,这个长句子里的每一个短句子都是错的,所以是零分的答案。

【若有说言: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这是一个满分的答案,我们看一下:

说众生的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并不存在,像虚空一样,好像看不到的,但是「非无」,也不是说没有,不是说像兔子犄角一样没有。为什么呢?虚空是恒常的,兔角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亦有亦无」。众生的佛性可以说有,但又可以说无。为什么说有呢?就防止你陷入「偏空」(断灭空),你把佛性当成了兔子的犄角,以为绝对的没有了,破掉这种偏空的思想,所以说「有」。为什么说「无」呢?破掉虚空。你要是说佛性就像虚空一样如此的可见、可捉摸,那也不对,那就可分别了。

《楞伽经》还讲:「不起分别,则能见佛,则能见佛性」。真佛就是佛性,不起分别则能见。你一起分别,这是虚空,什么都没有,你认为这就是佛性,那也不对。你要是认为虚空就是佛性,那就是说佛性没有,「无故破虚空」。所以前面的这种讲法,「非有非无」或者说「亦有亦无」,就可以破掉偏空,或者破掉偏有(著相)。破掉著相,又破掉了断灭空,这种说法非常圆满!佛陀就给你打满分了,没有诽谤佛法,没有诽谤三宝。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

接下来佛陀讲:善男子迦叶,这个佛性不好形容,不能够用一种说法去形容它,也不能用十种说法、百种说法、千种说法、万种说法去形容它,真的是很难形容——不可说。还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看世间一切的善、不善、无记,都是佛性在起作用。恶人能行恶,善人能行善,或者你做个举动是中性的——非善非恶,这一切都是佛性的推动。

【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讲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因中说果」,就是说就着你当下的造作说未来的结果,你造了这个会得到什么结果,造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这叫因中说果。如来讲法,有的时候「果中说因」,这个人为什么生得丑?前世诽谤三宝了,或者讥笑别人丑了,所以今生丑。这个人为什么美?在佛前供花果了,等等等等。

「果中说因」,就是说现在推导过去的原因,以终为始推导原因,「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那么到这里佛陀总结说:迦叶,到这里我讲的就是站在佛的角度去给你做分析,「随自意语」——就是站在佛的角度去跟你讲话。

【随意语故名为如来,】

佛如果只有众生的角度,没有自己的角度,那他就等同于众生了,对吧?佛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心里想的都是众生想的,如果纯粹是世间法在心中,没有出世间法的话,那如来和众生没有区别了嘛!所以佛陀、还有菩萨可以站在众生的角度,也可以回到自己的角度,这才是真的如来,可以下来,我可以再上去。我只能下来,上不去了,糟糕,退转了,就成了众生了,「泯然众人矣!」

【随自意语故名阿罗呵,随自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

「阿罗呵」,我们爱读经的师兄很熟悉,阿罗呵代表「应供」,佛陀十号里的「应供」,值得被天人(人界、天界)供养,值得被大千世界的众生所供养了。

「随自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这个代表「正遍知」,就是什么都知道,而且了解的都符合实相,这是「三藐三佛陀」,就是因为如来他有自己的作为一个至臻圆满的觉悟者的角度,他也能告诉你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他才被称之为「应供」,才被称之为「正遍知」。

【迦葉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然后迦叶菩萨就说:世尊,前面您也多次提到说众生身上的佛性很像虚空,为什么说佛性像虚空呢?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

佛陀说:善男子,你不能说这个虚空是唐朝的虚空,还是说宋朝的虚空,还是清朝的虚空,还是说现代的虚空,你也不能说是未来星宿劫的虚空。这个虚空你没有办法分出来过去、现在和未来,虚空不能分过去、现在和未来,虚空没有时间的概念,不能去限定它。佛性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说那个人拥有的是唐朝的佛性,那是元朝的佛性,那是清朝的佛性,我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佛性、二十二世纪的佛性、星宿劫时的佛性,不能这样讲,佛性就像虚空一样超越时间,不能用时间去衡量它,不能!

【善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

虚空,不能讲那个虚空是过去的虚空。为什么呢?因为也没有现在的虚空,都是连成一体的。

【法若现在可说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

你要说「法若现在」(这个「法」代表元素、因素、物体、色相元素),如果说色相确定无疑的在现在存在,那么我们可以讲它过去是怎么怎么样。比如说这把椅子现在存在,我们可以讲过去它怎么来的——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了,木匠造的,然后又刷了漆,拿到商店里卖,被你买回来等等。一个确定的相可以讲有现在、有过去;虚空无相,不能讲有现在、有过去。虚空没有现在,无所谓现在,所以无所谓过去。

【亦无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

无所谓过去,也无所谓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因为虚空没有未来,所以也无所谓现在。

【法若未来可说现在,以无未来故无现在。亦无未来,何以故?无现在、过去故。】

有的相,这个「法」依然代表的就是相的元素,这个相里的元素,就是说现在没有,未来有。比如说苹果树上暂时只有花,没有苹果,但是过几天可能苹果就来了,就出现了,将来能来,那证明现在还有一个能够推出未来的相。如果这个事物有未来,那它一定有现在;如果有现在,那一定有过去。虚空没有未来,所以也没有现在。

【若有现在、过去则有未来,以无现在、过去故则无未来。】

如果有现在和过去,那它肯定有未来,事物都是变化的,如果没有过去、现在,那肯定没有未来。

【以是义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摄。】

所以说「虚空之性,非三世摄」,虚空的特性不是说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概念就能把它囊括在内的,你不可能用时间去描述虚空,虚空超越了时间。

【善男子,以虚空无故无有三世,不以有故无三世也。】

接下来佛陀讲:善男子,就是因为虚空代表什么都没有,所以连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如果有,那还叫虚空吗?那就不叫虚空了,如果真的有,那它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了。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连时间都没有,才叫虚空。

【如虚空华,非是有故无有三世;虚空亦尔,非是有故无有三世。】

就好像空中的花,眼病患者眼前的这个幻化的影子,它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能讲过去、现在、未来。虚空就是这样的,虚空是什么都没有,「非是有故」,所以不能用时间去讲它。

【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尔。】

那么世人心中的虚空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那就是虚空了,问谁都知道。什么叫虚空?他说那不就是什么都没有吗?「无物」——没有东西,那就代表虚空,佛性很像虚空,看上去好像看不见、摸不到,也不能被「三世所摄」,不能用过去、现在、未来去形容它,佛性很像虚空。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但是有一点不同,不能讲虚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因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佛性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佛性是恒常,就是因为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它超越了时间,一直在,那你还用去讲它吗?它一直在的一个东西,过去在、现在在、未来在,一直在而不动的一个东西,你也不需要再去用时间去形容它了,所以说佛性像虚空,但不是虚空,佛性不是什么都有,佛性反而有,但又不能讲是有,它借着有来起作用,你可以理解是暗物质、暗能量,一种背后的推动力。但实际上这样去形容的时候,佛性也被限定住了,也不准确了。

【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如来已经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彻底地明了了宇宙的真理和实相,我也了解所有的佛性,一切的佛法都是恒常的,都是无有变易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能讲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一直恒常无有变易,所以没有时间上的划分,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办法用时间去限制它。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

善男子,既然虚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那么不能讲它在里边还是外边,它到处都在,可以讲万物存在于虚空之中,虚空不能讲是在什么万物的里边还是外边,它到处在。

【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佛性是如此的恒常,到处都在,也不能讲它是在里边还是外边,所以「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所以说佛性很像虚空,但不是说就是虚空。

【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

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无有挂碍的地方,没有什么阻挡你,那个地方就是虚空了。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

一旦如来真的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那么对于一切佛法就没有挂碍了,他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忆和背诵,佛法一切都在他心中,甚至讲如来就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佛法本身,「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还代表如来消退了「我执」和「法执」还有「空执」,一切都放下了,都松了、空了、化开了,想讲什么佛法讲什么佛法,没有障碍,没有执著才真的没有障碍啊!

【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所以佛陀说:佛性真的很像虚空,如此的松、如此的空,超越了时间,无法被限量,佛性真的很像虚空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不可说;

受即是空,空即是不可说;

想即是空,空即是不可说;

行即是空,空即是不可说;

识即是空,空即是不可说……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4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第273课「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把做过自己五百世父亲的梵志须跋陀带到了娑罗树林中佛陀的面前。这个一百二十岁的梵志须跋陀已经证得了五种神通,来了之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