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0课·法雨,猕猴,尼拘陀树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56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佛陀讲到生死灭的时候五阴就灭了五阴灭的时候生死就灭了。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虚空中本来主没有刺,为什么还要去拔它呢?意思是五阴和生死本来就空,为什么还要去破它呢?五阴本来是空的,生死本来就是空的,如果你能一直无著无住的话,你就是解脱者,为什么要刻意地头上头呢?本来没有的东西,还说我要破坏它,就好像虚空中没有刺,说我要拔它,这是很可笑的呀!

「阴无系者,云何系缚?」五阴系缚住谁了?我没有看到五阴系缚住谁呀!五阴念念生灭是空的呀!怎么能说空把谁系缚住了呢?系缚就是类似捆绑的意思。)狮子吼菩萨他已经悟空了,所以五阴对他本人来讲,像不存在一样,他不需要再去灭五阴了。他是随顺众生而发问的。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然后佛陀回答说:你看,什么把五阴绑住了?五阴是空的,是众生的烦恼把五阴绑住了。如果离开了五阴——色受想行识,其实也无所谓烦恼了。因为上节课我们说过众生的烦恼是聚积在五阴当中的,如果没有了五阴的话,那烦恼就成了无根之草、无根之木,烦恼也就消失了。同时,如果烦恼消失了,那也无所谓五阴了。说这个人没烦恼了,至少是阿罗汉了,没烦恼了就证明什么?色受想行识空掉了、松掉了、化掉了。对于一个没有烦恼的人,色受想行识存在又像不存在一样,空掉了。

佛陀说善男子,烦恼和五阴的关系就好像柱子和房屋的关系。古代的房屋都靠柱子建立而起,柱子支撑着房屋,房屋依靠着柱子。柱子和房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柱子支撑房屋,离开房屋,柱子的存在也显得没什么意义;那么离开了柱子,房屋又如何存在呢?

众生的五阴也是这样的,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有烦恼故名为系缚」,因为众生有烦恼就说众生被五阴系缚着捆绑着。如果众生没有烦恼的话,那就是解脱了。这里大家可以做一个笔记,「无烦恼故名为解脱」,一个人没有烦恼的时候他就解脱了。他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一般的众生绝对不一样。一般的众生是有情绪上下起伏的,他几乎是没有。一般的众生是不自在的,他是永远自在的,他是解脱者。

【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结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拳头、手掌和打结这三者,你想一想「合散生灭更无别法」。先说拳头和手掌的关系吧,伸开是手掌,握起来是拳头,拳头和手掌非一亦非异。你说它是两个东西吧,它明明是一个东西,要说是一个东西的话,它又在形态上变化,对吧?你伸出一只手体会一下。大家伸出一只手,先摊开手掌,没有人质疑这是手掌那么握紧了,这是拳头,没有人质疑这是拳头。它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呢?说不清楚的。

其实五阴和烦恼之间也类似拳头和手掌。摊平了,你说解脱了,然后合起来,这是被束缚了有烦恼了。五阴和烦恼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很难分开的,说是一个吧,不是一个要说不是一个吧,又像是一个拳头和手掌。

我们拿一根绳子打一个结也是类似的。绳子没打结的时候是一根直直的绳子,打了结就弯曲绕在一起了,是同一个事物的变化,但是形态上不一样,性质上好像有差异一样的。所以你看,拳头和手掌,或者是绳子打结前打结后等等,你去分析,一种合与散。就是说手掌收起来成为拳头,或者是绳子打了结,这是就是散开摊平了的样子。五阴与烦恼的关系,你去领会一下非常奇妙的。众生的五阴就是这样的,有烦恼就说明众生被捆绑了,在一块儿了说我最近很纠结很烦,就好像绳子打了结,不畅通了。是一种拥堵的状态,绝对是不通的,是拥堵的。我很烦、我很纠结、我很痛苦、我很无奈……种种,它都是像打了结一样不舒服的,也像手掌握成拳头了,不舒服的。那么当没有烦恼的时候就解脱了,就好像绳子松开了,结散了。又好像拳头变成很轻松的手掌,没有任何压力,很放松摊开着。「无烦恼故名为解脱」,所以再一次强调,没有烦恼的状态就是解脱的状态。

那么你现在还有烦恼吗?这个就可以初步判断一下自己的修行功夫了。你还有烦恼吗?当然在《涅槃经》的第一册里面我们其实也讲过,没有烦恼就是解脱了。

【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名色」这个词是来自十二因缘十二个链条中的一环。名色,是代表用名字相去代替实质的受想行识。我们都知道五阴是色受想行识,那么就是名色的色,色受想行识,代表一切色相,是有形象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色相,这是

那么「名」呢?就是受想行识它是明明存在,一个你可能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真的存在,我们就用名字相就概括了它。所以「名」指的是受想行识。

」,「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五阴了,它是五阴换一说法。大家可以做标记,代表受想行识,代表色相。

「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五阴捆绑着众生,如果五阴灭了那无所谓众生了,色受想行识都灭了都空了,哪有众生啊?那就无有众生无有人我无有寿者相,甚至无有佛无有魔了。离开了名色也就是离开了五阴,那就没有所谓的众生了,因为众生都是五阴和合而生的,在五阴区宇中化出来的。如果五阴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前面讲过,五阴不存在,生死就不存在,离开众生,无所谓五阴。有众生,你就知道有五阴有名色离开了众生,无所谓名色无所谓五阴。

「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离开众生以后,无所谓了。但是你一定要去形容它,还是得调用「五阴」,「名色」这样的词汇。所以说「系缚众生,亦名众生」,被捆绑的众生就着相来说他是众生,相之外,相是空的,那就无所谓了。「系缚名色」所以说名色代表五阴,也就说五阴和众生的关系——五阴不存在,众生其实也无所谓存在了。可以讲五阴捆绑着众生,也可以讲众生捆绑着五阴,这样的。

禅宗公案里说你被谁束缚住了吗?其实就相说你就可以回答这大师我被五阴束缚住了。然后大师可能又会反问五阴存在吗?然后弟子可能就会开悟。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狮子吼菩萨的反驳。狮子吼菩萨说:世尊,就好像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单独的一根手指没有办法去触摸自己的根手指,刀也没有办法自己割自己,刀能割别的东西,没有办法自己割自己,「受不自受」,我们的感受,我们感受外在的事物——外在于我们的事物,我们甚至无法感受感受本身,我们可能用头脑去旁观这个感受,去止观双运观这个感受,但是感受本身没有办法自己观自己的感受。那么为什么如来您却说,名色系缚了名色呢?因为众生本质就是五阴,就是名色呀!五阴本身又是五阴,你要说五阴束缚了众生,众生本质里就是五阴,那岂不是您在讲说五阴系缚了五阴,名色系缚了名色了?这可能吗?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眼睛,可能吗?

【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您前面提到的,说了半天,众生的本质就是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嘛,任何的众生都可以拆成色受想行识您说五阴系缚了捆绑了众生,意思就是说五阴捆绑了五阴,就好像眼睛看到了自己的眼睛,刀自己在割自己一样,这样不符合逻辑呀!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你还是文字相啊!那么你伸出两只手试一试,伸出两只手把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你还能再说我把两只手合在一起吗?我的左手和右手本来分开的,把它们紧紧地合在一起的时候,你还能说把手合在一起吗?不能!因为已经完成了事件,不需要再去完成。它已经完成了终止了、画句号了。所以「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代表受想行识,代表色相,名之与色也是这样。名——受想行识,与色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一体的,没有办法说再合在一起了。那么,我说名色系缚了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没问题呀!我说名色系缚了众生,就是五阴系缚了、捆绑了众生,那这样讲没有问题呀离开了五阴的捆绑,就得到解脱,这句话没有问题呀!按逻辑上推理没有问题!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狮子吼菩萨说:如果名色、五阴就代表了系缚,代表了对你的系著和束缚,就是代表了对你的捆绑。如果有五阴存在,就会对你造成捆绑的话,那么那些阿罗汉我看也没有离开五阴啊,那么阿罗汉是不是也被捆绑了?

【善男子,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子断,一种是果断。子断就是种子断了,从根这儿断了。然后还有一种是果断了,就是生成的果那儿终止了,截断了。

【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

解脱有两种:一种是从「子」这儿断了烦恼,一种是从「果」那儿断了烦恼。那么谁是从子(种子)这儿断了烦恼了呢?阿罗汉已经在种子这儿断了烦恼,就好像打的结都烂坏掉了一样,所以说烦恼不能系缚阿罗汉。但是在「果」上,也可以理解为在果地,阿罗汉毕竟还是阿罗汉,还没有成佛,所以在果上还被系缚。诸阿罗汉因为没有见到佛性,所以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就告诉我们,阿罗汉证得的是在初步的种子阶段的一个解脱,解脱烦恼束缚。在《楞伽经》等经文中也提到,阿罗汉声闻偶尔可能还被相风所吹动,基本上断烦恼了,但是强大的诱惑现前的时候,可能他也会被牵动。所以说阿罗汉断烦恼是初步的,不是彻底的。谁彻底呢?只有诸佛,因为诸佛见佛性了,所以能成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没见佛性,所以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所以说阿罗汉在这里,或者在果地这里,还没见佛性的缘故,还没有成正觉,他对于烦恼的超脱解脱,不是像佛那样彻底的。所以阿罗汉有可能退转,但是佛却不会退转。因为佛陀从完全断了烦恼,而且明见了佛性。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得说言名色系缚」。

【善男子,譬如燃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若油尽者,灭则无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

接下来,佛陀又举例子,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好像你点油灯,因油而燃烧,油还没尽的时候,那么灯的光明就可以持续如果油消失了,油燃烧尽了,灯也就灭了。善男子,这个油就代表诸种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据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代表烦恼,代表众生。

一切众生因为烦恼的油还在支撑着他,所以他还继续在生死轮回中泡着,他没有办法入涅槃证解脱。如果有一天烦恼的油烧尽了就解脱了。烦恼尽了,就入涅槃,就解脱了。

【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

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灯和油两种物体性质是不一样的呀!一个是灯一个是油,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众生和烦恼就不是呀!我感觉众生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五阴,五阴就是众生五阴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五阴。为什么您刚才打比方的时候拿油和灯做比喻呢,油和灯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体性不一样,油是液态的,灯的光芒可以说是类似气态的,或者是火性的,那么油是有点偏水性的那个样子。我感觉您的比喻不恰当,因为灯和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但是众生和烦恼简直就是一回事,众生和五阴就是一回事,烦恼和五阴简直就是一回事,所以您的比喻不恰当。

那么佛怎么说呢?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

佛说善男子,当你谈到比喻的时候,比喻这个东西很复杂的,有八种类型的比喻:一种是顺喻,顺着你去;一种是逆喻,就是逆着来,逆回去的逆喻;还有现喻现前当下的;第四种非喻;第五种是先喻;第六种是后喻;第七种是先后喻;第八种是遍喻,就是遍满一切处的。接下来佛陀就挨个的讲,说比喻有八种类型的比喻,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

首先讲什么叫做顺喻?顺喻,字面的意思顺着来顺着去,就好像顺风一样,顺着它。顺什么呢?佛陀举例子了,就好像经中曾经讲,在《佛说恒水经》里讲过,说:

【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

像这种比喻一个连一个,一个连一个,按事物顺序来的这种叫顺喻。这个比喻讲的是什么呢?天下瓢泼大雨下雨之后,地上的沟沟坎坎积水都满了这些沟沟坎坎的水满了之后,那小坑也满了,小坑的水满了,天继续在下大雨,大坑也满了。大坑满了以后就开始流淌,就有很多的泉水产生了,有很多的小泉水在流淌。小泉很满的时候又汇成了大泉。大泉继续流淌的时候流到了小池塘里去,小池塘慢慢地满了之后,大池塘也满了被水注满了)。大池塘满了以后,又开始向外流溢,然后形成了种种的小河流。小河满了后来又汇成大河,大河满了以后汇向大海,大海也满了。

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诃责满,诃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

如来的法雨就是这样子的,如来降下大法雨如来讲经说法的时候,众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蒙启发,甚至得到了激发和燃烧。就是这样的,如来的法雨一直在降,众生认真地持戒,戒行圆满的时候,他的不悔心就满了。不悔心满的时候,众生的欢喜就满了,法喜充满了。那么欢喜满的时候,众生就远离了一切相。他沉醉于这种离相的法喜中,远离了一切相,当远离也圆满的时候,安隐就满了,就非常的舒适自在、安稳快乐。当安稳快乐满的时候,三昧三摩地正定也满了。那么三摩地正定满的时候,正知见也满了。正知见满的时候,厌离满了,就真的做到厌离轮回了,不再著相了。当厌离满的时候,呵责也满了,他厌离轮回对于轮回里或者迷轮回的一切事相甚至一切人我,他开始有严格的呵责之心,他会对自己要求都非常高。当这种高要求到达一定的极之后,众生就解脱了。解脱圆满了,所以就获证涅槃的圆满了。像这样的比喻就叫做顺喻,按照一定的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一路上一直在变化,到最后推出一个圆满的结果,这个叫顺喻。其实这个比喻是相当美好和精彩的。

我们可以再来回顾一下说天降下大雨的时候,那些沟沟渠渠满了,之后小坑满了,大坑满了,然后小泉水满了,大泉水满了,之后小池塘、大池塘也满了,小河大河也满了,汇向大海,大海也满了。如来降下法雨的时候,众生认真持戒戒定慧,戒是一切的基础和根基),众生持戒圆满,不悔心满,然后欢喜满,然后远离满,然后安隐满,然后三昧满,然后正知见满,然后厌离满,然后呵责满,然后解脱满,然后涅槃满。要是从文学或者艺术的角度来讲,佛经也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意境非常深远,非常的玄美。这就是顺喻了。大家都能记住什么叫顺喻,正向推过来一个链条,这叫顺喻。

【云何逆喻?】

就好像有顺风就有逆风,有顺就有逆,顺着它来,逆着它来,那什么叫逆喻呢?大家都可以明白了,就是以果为因往前推,把结果作一个开始点倒推回去,这叫逆喻。说:

【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诃责,诃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

大海源于大河,大河源于小河,小河源于大池,大池源于小池,小池源于大泉,大泉源于小泉,小泉源于大坑,大坑源于小坑,小坑源于沟渎,沟渎源于天上下的大雨就是倒推回去。讲涅槃它是有原因有根本的,涅槃源于解脱,解脱源于呵责,呵责源于厌离,厌离源于正知见,正知见源于三昧,三昧源于安隐,安隐源于远离,远离源于欢喜欢喜心),欢喜源于不悔,不悔源于持戒,持戒源于众生听到了如来降下的大法雨。这是倒推,倒推就叫逆喻倒着推回去。

其实倒推的效果有的时候可以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强调那个原因。我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把这个原因当作结果的时候,再往前推,又有原因。这个事物的原因在倒推的时候,可能变成另一个事物的结果,所以大家会发现,因果是可以转换的。现在在这个点上是结果,在倒推的时候,看它是作为哪个点,它可能作为一个起始点也可能作为一个终结点。如果它是终结点,它就是结果如果它是起始点,它就是原因。这样倒推的,这就叫逆喻。逆回去,逆着顺序逆回去。其实倒推给人的感觉也很美,而且非常有强调性。

佛陀用大雨、小河、大河、池塘、泉水这些来比喻说,你要想获证涅槃,那你就得解脱你要想解脱,你要高标准格要求自己高标准格要求自己,前提是你已经厌离了生死轮回厌离生死轮回的前提是你有了正知见——正确的知见,不是偏邪的知见有了正知见,有正知见的前提是什么呢?你得修禅定。大家注意要修三昧要修正定要修禅定。虽然禅定包括两种,但是你两种都要具足,座上的禅定、座下的禅定必须都要具足。有的人就是不爱打坐,这样的师兄要注意,佛陀强调过一万次都不止——要修禅定。然后想获得三摩地正定的话,有个前提就是你的心已经安稳下来,不再躁乱,不然你坐也坐不住,坐那很无聊的,坐一分钟就下坐了。你的心要安稳,怎么安稳呢?你要多多地远离五欲六尘,要远离五欲六尘你才安稳。

所以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想要避世遁世,或者出家的这样的一个想法在心中,我们都想离开世俗,我们想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去安安静静修行。因为你一开始与五欲六尘的关系太紧密了,藕断丝连的。关系太紧密导致你的心静不下来,你也坐不住。所以一段时期内你甚至需要闭关,避开人群,需要找一个寂静的阿兰若处,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清修。

慢慢过去初级和中级阶段或者叫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过去之后,到了最后阶段,你去试炼自己功夫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五欲六尘中去试炼。那么说你要想证得三摩地正定,就需要心灵的安隐,安隐的前提你要远离五欲六尘,怎么样远离呢?首先你对于学习佛法、对于修行这件事有了欢喜之心你才愿意去修,我愿意为了修行付出一些时间,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被家人朋友不理解,被他们误解。说我去寺庙里住一段,跟着某个师父去打坐修行,别人觉得你怪怪的,你要忍受他们的误解他们的不理解前提是你已经有一种欢喜之心,在你修行的时候是很欢喜的,不修行你是躁狂的、不舒服的。因为对于佛法生起了这种欢喜才能支撑着你以后的这些种种举动。

欢喜怎么来?从不悔中来,不后悔。不悔怎么来?从持戒中来。你认真地持戒了,感受到持戒清净舒适不后悔,慢慢地才会有欢喜生起来。你为什么会持戒?众生为什么持戒?原来不持戒为什么现在持戒?是因为得到了佛陀法雨的滋润,这些法雨可能直接来自佛经,也可能来自某位师父善知识的讲经转述经,总之你得到了佛陀法雨的滋润。得到了法雨的滋润,受了影响,你才开始持戒。因为持戒,慢慢地不后悔,很清净,生起欢喜,想要远离五欲六尘,想要安隐修行,慢慢地证得正定证得三摩地,然后获得正知见,然后进一步厌离轮回,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然后获证初步的解脱,到最后最终的解脱。最终的解脱就是大涅槃。所以佛陀讲一个事物讲得是非常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照顾到了。我们所有人持戒都是从对于佛法了解了之后开始持戒的,很多人持戒是从皈依之后开始的。皈依的时候,皈依师说你作为在家居士要守五戒,你就记住了,不能做淫是邪淫,你就记住了。从五戒开始守起,这就是修行的开始。那更进一步讲,修行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从领受佛陀的法雨甘露开始,这是真正的一个源头和源点。

前面提到的这种倒推就叫做逆喻,倒推,倒推回去。

【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

接下来佛陀又讲什么叫现喻现喻是指什么?比如说有的经里讲,说众生的心性就像猕猴一样。为什么说像猕猴?你看猕猴,舍了这个取那个,在摘果子的时候,扔掉了这个又摘了一个,扔掉这个又摘一个,总是停不下来,总是静不下来,总是攀缘。众生的心性就像猕猴一样有的地方讲就像猿猴一样,就这样取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众生非常执著」——这是六尘。「无暂住时」,简直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所以说叫现喻,就是当下形容众生当下的心这叫现喻——现前就是这个样子的。

【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当来切人,】

「云何非喻?」什么叫非喻?佛陀说,我过去有一次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有亲信从四面八方赶来向您报信,说有四座大山从四个方向来压向我们了!亲信从四个方向跑过来报信说,大王,不好!不好!四座大山分别从东南西北个方向向我们压过来了。「欲害人民」,要把人挤压死了。那么波斯匿王您听了之后,您会做什么样的想法呢?您会做什么样的计划呢?

佛陀跟波斯匿王聊天的时候打比方说大王,您很明智,假设有亲信说,大山从四面八方压来了,将要害死这个国家的人民,您怎么做,将做何种打算呢?

然后波斯匿王就回答说世尊,如果真的有这四座大山挤过来了,没有办法逃避了,必死无疑了,那么这个时候我只有一个办法了,我就是专心持戒、布施。我专心做好事,给自己累积点福报来世生天吧,我只能这样做了。当生命已经没有办法选择继续延续的时候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专心持戒和布施,赶紧给自己积点德吧,这样。

然后佛陀就赞美说「善哉!大王」,大王您的选择还不错!当然还有更好的,就是说念佛,念佛确实比专心持戒、布施功德还要大,念佛念咒诵经都可以,这是最快的一种救度自己的方法了。当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念佛念咒诵经是最好的,其次才是持戒、布施。大王当时能够想到持戒、布施也很不错了,所以佛陀鼓励他,就说不错不错大王我告诉您,我刚才给您举的这种假设里边的四座大山代表什么呢?代表众生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经常来挤压众生,来「切人」——生老病死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总是来伤害众生。

【云何大王不修戒施?】

所以您必须要持戒,必须要布施。

【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

然后波斯匿王就回答说:我要是认真地持戒布施,我能得到什么样比较好的果报呢?

【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

佛陀就说:您认真地布施持戒累积人天福报,那么未来肯定就是成为天人,这是好一点的情况,最差也能再当个人,还是可以的,还是能够享受很多的快乐。那么一直修持戒布施来世做了人,或者做了天人,也是比较幸运的一族。

【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隐耶?】

国王就说:我看这个尼拘陀树也不干坏事,站在那儿稳稳的,(尼拘陀树一直在持戒,它什么恶事也不做。尼拘陀树也一直在布施——把自己的果子布施给众生,它一直在布施持戒,这个尼拘陀树来世也能够成为人或者成为天人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哈,一说持戒布施我们也可以说持戒、布施。苹果树也一直在持戒,没有杀盗淫妄酒,苹果树很乖的,苹果树一直在布施它的果实给大家,苹果树是不是来世也能成为人或者天人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

然后佛陀说:尼拘陀树是植物类的,它没有在六道中,植物不直接参与六道轮回。当我们谈持戒、布施的时候,讲的是六道内的众生,你别跟我谈六道外的植物了。所以说尼拘陀树按照我们的理解,它其实没有在持戒、布施,植物不参与六道轮回,至少不直接参与,所以先不要考虑植物了。那么花神、树神、水神、河神、江神、雨神、雷神、电神这些,一般都是有神附在上面,不是说它本身有这种神力,是这样子。

这里,佛陀就否定了波斯匿王的假设,说植物认真持戒修行,持戒、布施这个事情。

佛陀说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果能也就能够领受人天福报了。如果说植物中有神的介入,比如说树神住在这棵尼拘陀树上,树神住在这里了,那么树神认真地去布施持戒,来世能当人能当天人,这是可以的。但是植物本身是不参与轮回的,这就叫非喻。就说举了一个例子,但是不符合事实的,所以给你非掉了,给你否定掉了,打了一个叉,就是这个比喻有点牵强,或者不合逻辑就打了个叉,这是非喻。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0课·法雨,猕猴,尼拘陀树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第283课

《大般涅槃经》第283课

第283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如来涅槃之后,在火化如来遗体的时候,什么样的火都没有办法将如来的黄金宝棺下面的香楼点燃。原来,慈悲的释迦牟尼佛正在等着自己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的到来。那另一边呢,迦叶尊者在定中已经观察到如来已经涅槃,他带着五百个弟子匆匆忙忙地赶往如来所在的地方。因为敬重佛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诸佛在讲法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时候同一种含义可能会换无量的名称去形容。比如说,「涅槃」这个词,可以用其它很多词来代替;帝释天王「憍尸迦」,他也有很多的名称。前面这里讲的就是「一义说无量名」,同一个事物有无量的名称。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