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7)《大般涅槃经》讲解652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

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

【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

菩萨里面的假菩萨(名义上是菩萨,但不是真菩萨),这种菩萨听说佛过三个月就要涅槃了,他们就对佛法生起了退心,他们就认为:如果如来都是无常的,如来都不能长久地住世,那么我们这些人还修什么,还为了什么而修啊?

这些假菩萨就盯着如来的肉身相看。

(他们认为)如来无量世修苦行修到现在,他都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话,我们跟着他学,吃那么多苦,何必呀?「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何必啊?

【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耶?】

这些假菩萨并没有探究到佛法的实质,学了半天佛只盯着表相看,一听说佛要走了,害怕了,不想学佛了,觉得修了没用,修到最后不也得死吗?

如来最后成就具足了无量的功德,都不能够破坏「死之魔」,那我们这些人跟如来一比差那么远,我们更无法对抗死魔呀!

这些假菩萨就生起了退悔之心。

【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陀说,迦叶呀善男子,就是因为有这一些假菩萨存在,所以为了教化他们,我就说:「如来是常住的没有变易」,不要只盯着相,如来真身是常住的,是不变的。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佛陀就说,善男子,我的很多弟子听到我这样讲话,不太懂我讲话的含义,他们就去执著,说:如来才不会入涅槃呢!

他们只听到如来讲的这句话,说「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如来」指的是真身,但是有一些人听风就是雨。佛陀座下有一些弟子不懂如来的意思,不懂如来为何讲此番话,不懂如来是对着谁讲的,他们就执著说:如来才不会涅槃呢,阿难你别传话了,三个月后如来也不会走的,如来根本不会入涅槃的,这就产生了执著,他们的这种执著都是由于对佛的不了解,没有真的懂。

【善男子,有诸众生生于断见,作如是言:一切众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无有受者。】

佛陀说,迦叶呀善男子,还有一些众生受了「断灭见」的影响,就这样说:「一切众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无有受者」,有的众生执著「断灭」知见,说众生肉身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他的肉身造的善恶都消失不见了(肉身消失的时候善恶都消失),没有谁去承受果报。有的人就认为没有果报,只要肉身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为是人作如是言:善恶果报实有受者。】

就为了这批人,佛陀又讲了以下法,说:「善恶果报实有受者」,善恶这个果报,是真的有承受这个果报的主体的,肉身虽然消亡了,神识还在,你只要再投胎,再显化,只要在轮回中,你还是要承受你过去世所造作的果报。

【云何知有?善男子,过去之世拘尸那竭,有王名曰善见,作童子时经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及登王位亦八万四千岁,于独处坐作是思惟:众生薄福,寿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随逐之,不自觉知,犹故放逸,是故我当出家修道,断绝四怨生老病死。】

为什么说众生即便肉身死了之后,他所造作的善恶依然会留下,为什么这样讲呢?

佛陀说,迦叶呀,我给你讲个故事。过去很久以前在拘尸那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国王名字叫「善见」。

所以我们知道,在佛经里经常不同的人物角色都叫「善见」,「善见」这个名字是经常用的一个名字,是不稀奇的,就好像「吉姆」这个名字,或者是说「汤姆」这个名字在英文中很流行一样,「善见」这个名字在古印度也相当地流行。

很久很久以前,拘尸那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国王,名字就叫「善见」。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很长,所以善见国王连着八万四千年当童子(当小孩),仅仅是他的童年就过了八万四千年;后来他成为了太子,成为了太子又经过了八万四千年;然后太子即位当上了国王,当上国王之后又经历了八万四千年。

我们就知道当时人的寿命真的非常的长。

善见国王有一次独处而坐,「作是思惟」,他一个人坐在那儿独处,他就在想:众生的福很薄呀(福很薄很少),众生的寿命还是不够长,还是短啊!

善见国王可以活那么久,他还是觉得众生的寿命短。

他想,众生总是有「生老病死」四个怨家追杀,所以众生还是福太薄,寿命还是太短,要是不死就好了。

众生都被「生老病死」追逐着,但是很多众生意识不到,只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才意识到。平常健康的时候不会想到疾病,不会想到衰老,年轻的时候不会想到衰老的模样,平常没什么事也不会想到死亡,众生往往不自觉知。

明明被「生老病死」四个怨家追逐着,众生却很难觉知到这「生老病死」四个怨家,所以整日放逸,想做什么做什么(放逸——尽情地享乐)。善见国王就感慨说,「不行不行,众生糊涂我不能糊涂,我是国王,我还是出家修道去吧,断绝生老病死四个大怨家」。

【即敕有司,于其城外作七宝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官、宫内妃后、诸子眷属:】

然后他就派人在城外边上作了一个七宝的殿堂,殿堂作好之后,善见国王就对他的群臣百官们(自己手下的这些官员们),还对宫里的后妃们(妃子多儿子也多),还对他的这些孩子、亲属们说:

【汝等当知,我欲出家,能见听不?】

我想出家了,真的已经决定想要出家了,你们应该都会同意的吧?

【尔时,大臣及其眷属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时。】

没想到没有人反对,既然大王都决定了,所以手下人就回答说:善哉!大王,大王明智!大王英明!您出家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

【时善见王将一使人独往堂上,复经八万四千年中修习慈心。】

没有人阻碍他出家,善见国王就带着使臣去了他所建造的七宝堂(就在那修行),经历了八万四千年的修行,一直修习慈心(慈心大发成了菩萨了)。

【是慈因缘,于后八万四千世中,次第得作转轮圣王,三十世中作释提桓因,无量世中作诸小王。】

就是因为修习慈心修了八万四千年的因缘,后来连着八万四千次转世,他都当转轮圣王。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世学佛,即便你没有成佛,也为你未来累积了大福报。你即便今生没有成佛,也可能下辈子投胎成转轮圣王了,某个国家的元首了,这都有可能。一切一切没有偶然的,现在你看到谁谁当哪国首相了,那个当总统了,这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自己给自己栽培的。

善见国王修习慈心修了八万四千年,后来连着八万四千次的轮回转世当转轮圣王。这八万四千次转世当中有三十次,他都是当释提桓因(没有说仅仅统摄四大洲,他当了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王)。其中有三十次他当忉利天王,「无量世中作诸小王」,还有数不清的无量的转世当中,他都当小国的国王。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国家,小国的国王他也不是凭空就当了国王的,这都是自己给自己累积的福报。所以学佛只要多付出一点就必然有回报,最差最差你也能转厄运,重罪转成轻报,好一点来世当个达官贵人,再好当国王,再更好当天人,再怎么样可当天王或者菩萨、佛。只要付出必有回报!

【善男子,尔时,善见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听完这个故事,你一定在感慨,修习慈悲心修了这么久真的是不白修啊,竟然有这样大的福报),那么你知道刚才讲的故事里的这个善见国王是谁吗?其实并不是别人,你别乱猜呀,故事里的善见国王就是我呀(就是我释迦牟尼的过去世啊)!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及有我所。】

佛陀说,善男子,我每一次讲法不管讲什么,总是有弟子会去误解(这真是让人头疼,不管讲什么总是有人误解)。有的弟子听我讲善见国王的故事之后,他们又领会错了,没有真的懂佛的意思。

佛其实在强调修习慈心的重要性,你得自己累积福报、累积功德的重要性,佛讲的是这个重点。

但是有的弟子听成什么了呢?有的弟子就说:佛说了,有「我」,也有「我所」。善见国王连着八万四千年修行,到最后又当这个、当那个,宇宙间就一个「我」嘛,善见国王就是有「我」,也有他所拥有的一切,有「我」和「我所」。

弟子就执著错了,明明佛讲的是这个,他的注意力的重点却在别的地方,这很要命的。佛陀本来不是想突出那个重点,结果弟子们领会错了。

【又我一时为诸众生说言:我者,即是性也。所谓内外因缘、十二因缘、众生五阴、心界世间、功德业行、自在天世,即名为我。】

佛陀继续讲:迦叶呀,有一次,我给我的弟子们讲法的时候,我就在谈「我们的真我,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性」,不是「相」,是那个「本性」。但是这个「本性」有的时候在「相」上的显化就分出了内外,就有因缘的会遇(只要有相,它就有因缘的会遇)。

因缘,总结规律,其实是十二个环节组成的一个链条,一个长长的十二因缘的链条。我们「心的本性」在相上去拆分的话,可以拆成众生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五阴整个来讲,又是心所造。五阴的世界,就是心的世界;心的世界,就形成了你所看到这个世间的万象了。世间的万象在相上,你也可以讲是每个人的功德和他的业行的一个展现。

「自在天世,即名为我」,透过「相」去看「性」(看你的心)的话,一切都是心的自在的体现,心的这种自由化现万物的能力的体现,可以化现成天界,也可以化现成世间,所以我们众生就以为心所化现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我所见到的一切就构成了「我」本身,实际上我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我的心的体现,都是我的心的化现。

佛陀讲的是这些理论,但是佛的一些弟子又领会错了,又领会偏了。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

明明佛讲的——心造了这一切,也就是说「境即心,心即境;世界即你心,你心即世界」,佛陀讲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部分弟子不懂佛的意思,他们就高声喊说:如来呀,确定地说有「我」了,他讲来讲去不就是「我的心化现的」,那就有「我」。他们就执著,还是再一次地执著那个「我」。很要命啊!

【善男子,复异时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云何名我?谁是我耶?何缘故我?】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除了以上讲的这两次之外还有一次,有一个比丘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就对佛说:「世尊,云何名我?谁是我耶?」,世尊,什么是那个「我」呢?怎么去描述这个「我」呢?「何缘故我?」怎么就出现了这个「我」呢?这个人问佛这样的问题。

【我时即为比丘说言:比丘,无我、我所。】

佛就为这个比丘回答说:「比丘,无我、我所」,本来没有那个「我」,你找一找「我」在哪儿,其实找来找去,你找不到你所执著的「我」在哪,是你的执著,盯着那个幻相,认为幻相是自己,如果你不去执著的话,你其实找不到那个「我」,你不去分别的话,也没有「我」和「我所」。

【眼者即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其生之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亦无所至。】

佛陀说,比丘,你问什么是「我」?你看看你的眼睛(随便摘出来你身体的一个器官,比如说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很显然是无常的),本来没有的(就一个受精卵慢慢发育出来,长成了眼睛),现在有眼睛,死掉了之后一火化,眼睛还在吗?没了。眼睛是不是「本无今有」的东西?本来没有,现在有,过一段时间又没有了(眼睛是无常的),「其生之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亦无所至」,眼睛这个东西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当它被烧化了,消失的时候,你也不知道眼睛去哪儿了。

【虽有业果,无有作者,无有舍阴及受阴者。】

你这样想:谁在造作这一切的「业」呢?你认为是肉身在造作「业」吗?肉身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谁在造作「业」呢?「无有舍阴及受阴者」,甚至没有一个主体,说「它受了五阴,又舍了五阴」,找不到!

这个地方,「阴」,你可以理解成「五阴」,或者理解成「中阴身」,说「神识」也可以的。就是说,你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它会舍掉神识,它会接受神识,那个东西很虚幻,它是无常的,一会儿有,一会儿没了。

【如汝所问,云何我者?我即期也。】

佛陀说,比丘,你问我什么是你那个「我」,你找一找,好像他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存在,「期」——一定日期、一定时间内,阶段性的存在,然后就消失了,谁是「我」?如果你认为肉身是「我」的话,肉身消失的时候,谁是那个「我」?

【谁是我者?即是业也。】

你要是盯着肉身看的话,肉身其实就是「业」的现形,随着业力,随着因缘它现形了。看到这个所谓的「我」,就想起这就是「业」。我前世造了什么业,我看看我现在的状况就知道了。

【何缘我者?即是爱也。】

那么肉身怎么来的?是父母的爱欲导致了你的肉身的产生。

【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

佛陀说,比丘,就好像两只手一拍,拍出声音来了,「我」也是这样的,所谓的「我」也是这样的。「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我」呢?首先,你要有祖先,要有众生,有众生,然后有这个业,又有父母的爱欲,三者合在一起,然后出现了这个所谓的「肉身我」,它是因缘会遇的结果。

【比丘,一切众生色不是我,我中无色,色中无我,乃至识亦如是。】

佛陀说,比丘,你仔细看看,众生里什么是那个你认为的「我」,色相是吗?色相生生灭灭的,你会认为色相不是「我」,我认为「我」一直在,色相这么无常,不是「我」!那么「受、想、行、识」是吗?没有一个是你!那个「我」是不存在的。

【比丘,诸外道辈虽说有我,终不离阴;若说离阴别有我者,无有是处。】

比丘,外道都执著有个「我」,他们要么认为中阴身是「我」,要么认为五阴是「我」,离开中阴身或者五阴,他们也找不到那个「我」了。

【一切众生行如幻化、热时之焰。】

仔细这样一剖析,众生真是如梦如幻,好像炎热时空气中显化出来的一些火焰的幻觉一样的。

【比丘,五阴皆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尔时,多有无量比丘观此五阴无我、我所,得阿罗汉果。】

比丘,五阴都是无常的,都是无乐的,都是无我的,都是无净的。五阴——「色、受、想、行、识」本身就是无常的。因为无常会幻灭,所以它没有恒存的快乐。你也不能说这个幻灭的东西是我,这个幻灭的东西它属于「染」的层面,而不是「净」的层面(不是清净的净,它是染污的染)。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时我在给这个比丘讲这些话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其他的比丘都在听我讲法,但是有无量的比丘「观此五阴无我、我所,得阿罗汉果」,我给这个比丘讲法的时候,周围无量的比丘就观这个五阴是如此地空幻不实,没有「我」和「我所」,后来这些比丘就证了阿罗汉。

这是好的方面,就是每一次佛陀讲法,都有一批人感觉很有价值,自己非常受益,当下证果,这是一批人。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我。】

但同时也有一些弟子,听到佛前面讲「五阴空」,「我」找不到,听到这个,很多弟子就误会了,不懂佛在讲什么,他们就高声喊说:「如来定说无我」,世间根本就没有那个「我」,什么都没有,「我」和「我所」都不存在,「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中阴」也是空的,什么都是空的。

有一批弟子就又着魔了似的,又走极端了。佛陀的重点是拆解这个比丘对于「我」的执著、对肉身相的执著,但是有的弟子又开始偏向另一个极端,就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偏向「断灭空」去了。一部分比丘证了阿罗汉,但另一部分就偏向了断灭空。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是三和合得受是身。】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在经中也曾经讲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我在经中讲:三件事(三个因素)合在一起你才能有你的肉身。第一,你要有你的父亲;第二,你要有你的母亲;第三,你要有中阴。

这个中阴指的是神识。神识出离了肉身还没有投胎,四十九天之内叫中阴。如果神识投胎了,它就叫神识了,就不叫中阴了。中阴其实就是神识,但是中阴是一个阶段内的神识,就是还没有确定去哪儿,四十九天之内的、这段时期内这种游离态的神识,没有找到收留它的地方,这是中阴。

佛陀说,你要想有这个肉身,第一你要有父亲;第二你要有母亲;第三你要有中阴(你要有神识),这三者合在一起(中阴是即将投胎的神识,有了父亲、母亲,他们行房事的时候,然后神识入胎,中阴入胎就成神识了,就叫神识),这样三者和合就有了你这个肉身。这是三个关键的因素。

【或时复说:阿那含人现般涅槃,或于中阴入般涅槃。】

佛陀说,有的时候我也说:证得了(三果)阿那含的人,有的时候修得好的阿那含(本来是三果),他直接就(证入涅槃了)证入般涅槃了,「或于中阴入般涅槃」,有的呢,他是离开了肉身之后证了涅槃的(有的「于中阴入般涅槃」,就是以中阴身的状态,他脱离了肉身了,然后入了涅槃),脱离了肉身,还没有选择去哪儿投胎(这段叫中阴),有的圣者是在中阴阶段入了涅槃的。

【或复说言:中阴身根具足明了,皆因往业如净醍醐。】

(有的众生的中阴身很污浊,神通,像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有一点儿但是并不敏锐),但有的众生的中阴身好像一切神通都具足,一切神通「具足明了」,这都是过去世修的,就是过去造的业少,很清净,像纯净的醍醐一样(醍醐代表牛奶中提炼出来的最精华的部分)。

有的众生过去世一直修,修得很好,就算是离开了他的肉身,他的中阴身非常的明净、清楚,所以中阴身的神通就比较巨大了。

【善男子,我或时说:弊恶众生所受中阴,如世间中粗涩氀褐。纯善众生所受中阴,如波罗奈所出白氎。】

迦叶,我还曾经在经中打比方(我去形容)说:一些弊恶的众生(就是一些心性弊恶的、不学善法、总行恶事的这些众生),他们的中阴染污得就好像是很粗涩的褐色的布匹一样(很粗涩的那种布,那种褐色的大粗布,中阴身不纯净),但是纯善的众生(像总是修十善业道,甚至受持菩萨戒,他们的中阴就算是神识脱离了肉身还没有去投胎这段中阴的状态),这些纯善的众生,他们的中阴就好像波罗奈城出产的那种白色的细毛布,非常的细腻、纯净、柔软。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中阴。】

佛陀说,我的很多弟子听我讲这些话的时候,又开始有误解的了。有的弟子他不懂我在讲什么,不懂我的侧重点是什么?

佛陀的侧重点是什么?一个是中阴,你的肉身是怎么来的,因缘怎么样聚合;再一个,修行的重要性,如果你不修善的话,中阴身你都「根不具足」,可能神通也不具足,但是你要是修善的话,中阴身都很美,而且神通具足。佛陀讲这个其实是讲「断恶修善」的重要性。

但是有的弟子一听佛讲这些,就又开始理解得有点儿偏了,他们就去向外面传说:「如来说有中阴」,意思就说「如来说定有中阴」,就执著「中阴」两个字了。

佛陀的重点是「断恶修善」,弟子执著的是中阴两个字,就是记住中阴了。

【善男子,我复为彼逆罪众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舍身直入阿鼻地狱。】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也曾经给很多犯了五逆重罪的众生讲法,我说:造了五逆重罪的人,没有中阴身,只要这个肉体死亡了,直接下阿鼻地狱了。犯了五逆重罪又不悔改的这些人没有中阴身,肉体一死直接下地狱。

【我复说言:昙摩留枝比丘,舍身直入阿鼻地狱,于其中间无止宿处。】

佛陀说,我还讲:像昙摩留枝比丘「舍身直入阿鼻地狱」,比如说昙摩留枝比丘,他就犯了五逆重罪,肉身一死,直接去了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于其中间无止宿处」,简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在阿鼻地狱受尽无量的苦。

【我复为彼犊子梵志说言:梵志,若有中阴,则有六有。】

佛陀说,我也曾经给犊子梵志讲:「梵志,若有中阴,则有六有」,我也曾经给一个外道修行人讲,就是因为有中阴(中阴是什么,是你无量世的记忆的总结,一个总集合),就像一个程序一样,这个程序需要一个硬件去驱动,因为有这个程序,所以就有了硬件,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好像从硬件上去体现这个程序的功能一样。

【我复说言:无色众生无有中阴。】

佛陀还讲:「无色众生无有中阴」,那些没有色相的众生也谈不上有中阴。因为只要有中阴,它就需要在「相」上去显化、去行使它的功能,就是这个程序需要借助硬件去行使自己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个程序,那就不需要硬件了,类似这样。没有色相的众生(没有色相,证明他没有中阴身),他不需要中阴身。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定无中阴。】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就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很多弟子又开始误解了(又开始不懂我的侧重点了),他们又开始去传说:「佛说定无中阴」,佛陀说没有中阴。

佛陀不是讲的没有中阴,佛陀讲是「那些没有色相的众生没有中阴」,但是他听话他就听一半,就听到佛正在讲「没有中阴」,他就记住了,他说「佛说的没有中阴」。

所以听法真的是太关键了,你最好是从头至尾地听完,法会从头至尾开到完,不要中途就走了,或者中途才来,你这样就听得不完整嘛,佛陀讲法的侧重点你都不知道,就把握不准。

这就好像佛陀对一个感冒发烧的病人说,你的病不重,多喝水多睡觉,你的病就好了。这个治心脏病的人刚来到这儿一听,哦,「多喝水多睡觉,病就好了」,他就光听到这一句了,没听到佛是给哪些病人讲的这句话,给谁开的药方他也不知道,他就记住这个药方了,说吃了这个药病就好了,也没注意佛给谁开的药。很糟糕啊!

所以佛法很多、很无量,众生对于佛陀的佛法的误解是更加无量无边。众生若根本不懂佛,他找不到重点。佛强调中间他看边缘,强调边缘他看中间,误解佛的人太多太多了。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说有退,何以故?因于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等不修道故,】

接下来,佛又很无奈地说,迦叶善男子,还有一次,我讲经的时候说「有退转的人」,有的人修着修着退转了,为什么退转呢?因为他有无量的懈怠和懒惰。这些比丘们不认真地修道,懈怠懒惰就退转了。

【说退五种:一者、乐于多事,二者、乐说世事,三者、乐于睡眠,四者、乐近在家,五者、乐多游行。以是因缘令比丘退。】

退转的表现是什么?我们注意,这是重点。

有的人退转了,表现是什么呢?一共有五种:

第一「乐于多事」,他静不下来了,没事总是想出去玩玩,找谁聚一聚,就是静不下来,或者咱们去哪个寺庙吧,虽然想的事还好,但是他静不下来,他心躁动了。

第二「乐说世事」,师兄和师兄聚在一起就谈论一些很世俗的八卦新闻。没有讨论佛经、没有讨论修行方法,谈的都是世间张家长李家短。这证明这个修行者退转了。

第三「乐于睡眠」,修了很久了,还是很贪睡。佛陀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对于眼睛的辐射很少,没有那么多的电子设备,所以比丘修着修着,越来越困,越来越爱犯困,证明他退转了。

像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可能看手机、看电脑太多了,眼睛疲倦就容易困。我们这个时代跟佛陀那个时代不一样,那个时代只要是比丘爱犯困了,证明他肯定退转了。

第四「乐近在家」,有的比丘出家了,还喜欢离家近点,想经常看看父母,亲属,妻子,儿女!这也是退转的表现,他开始留恋世俗的情感。

第五「乐多游行」,有的比丘出家了一段时间,在阿兰若处认真地修,很孤独,闭关。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觉得闭关没意思,游山玩水有意思。这个城那个城地去,游化众生(收供养有意思),就开始贪游玩、游行。

以上五种表现就说明比丘退转了。

【说退因缘复有二种:一内、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则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

比丘为什么会退转呢?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像阿罗汉,他内在修得不错,修习禅定,禅定功夫不错,内因上控制好了,要是外在有极强的诱惑出现的话,可能就会使得这个刚刚证得阿罗汉的人开始生烦恼,一生烦恼就退转了,「生烦恼故则便退失」,真阿罗汉不会有烦恼,不稳定的阿罗汉一生烦恼,他就不再是阿罗汉了。

【复有比丘名曰瞿坻,六反退失,退已惭愧,复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

接下来,佛陀又讲,迦叶,我的弟子中还有一个比丘,名字叫「瞿坻」。

这个「坻」字是多音字,我们暂时找不到梵文的原词,不知道他是叫瞿坻(dǐ),还是叫瞿坻(chí),暂时叫瞿坻(dǐ)。

有个比丘叫瞿坻,他连着修,有六次退转,他把自己给拉回来,结果又退转了。退转完,他发现了,就很惭愧,加倍用功地修行,到了第七次(他退转了六次),终于把自己的境界又提升回来的时候,他怕这个境界再丢失,他就想用刀把自己给害了,割掉肉身的某个器官,防止自己进一步地退转。

【我复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退。】

佛陀就说「我复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等」我的弟子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有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解脱这个事情你们也别着急,像这个退转的比丘你也别这么走极端,还要用刀去割自己,没有必要!你的业消了的时候,你就不退转了,你不要太着急,不要很极端地做这样的行为,这个解脱是有定数的,有时间的,别着急!

有的时候佛陀又给一些人讲「什么是六种阿罗汉」,他就讲那个。佛陀讲法的时候,他周围那么多弟子在听,有的弟子听了之后就不懂佛的意思,就去周围传,说「如来定说有退」——如来说谁都会退转的!

如来是这么说的吗?如来不是这么说的!但是这些弟子乱传话,说「如来说都会退转的」。如来讲的是什么情况?是你懈怠懒惰,才会导致你退转,有五种表现说明你已经在退转,佛陀讲的是这个。就是说,你要防止懈怠懒惰。

但是比丘们听成什么了呢?有一些比丘就误解了佛,就说「如来说都会退转的」,那意思就是说,「谁都会退转的,我退转是有理由的,因为佛说的会退转」。这就是完全地误解了佛意啊!

【善男子,经中复说:譬如焦炭,不还为木,亦如瓶坏,更无瓶用;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我在经中也讲:就好像焦炭,被烧成焦炭的木头就不会再变回木头了,因为它已经成了焦炭,就好像瓶子摔坏了,花瓶摔坏了,就没有办法再当花瓶使用了;烦恼也是这样的,阿罗汉断了烦恼就不会再生烦恼。

原则上、理论上是这样的,阿罗汉断尽烦恼,就跳脱轮回不会再生烦恼。

【亦说:众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

然后也讲:众生会生烦恼,众生为什么会生烦恼呢?有三种原因:第一、众生本身就没断烦恼,没断烦恼他就容易招来更多烦恼;第二、断是断了烦恼,心上说我知道了,不著相、不执著就没烦恼,他知道了,但是没有断因缘,他周围的业因缘太盛,又压过来了,他对自己的把控力(不足),他的定力敌不过业力,结果烦恼又滋生出来;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众生听了法,但不善思惟,没有消化吸收,听了,耳朵知道了,但是心还不知道呢!

【而阿罗汉无二因缘,谓断烦恼,无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退。】

阿罗汉一般情况下就断了烦恼了,阿罗汉也经常思惟善法,所以阿罗汉的定功就比一般人要强很多。但是很多弟子在听佛讲以上内容的时候又领会错了,就去喊说:「如来定说不会退转的」,如来说不会退转的,如来讲的是谁不会退啊?如来讲的是真阿罗汉!在外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他不会退转,讲的是阿罗汉不退转。但有的佛弟子听话就听错了,就认为佛说的「不退转」,就听了半句话。

今天讲到这里为止,我们就知道,佛法本身就是应对不同的病人开的不同药方,本身就无比复杂,众生对于佛法的误解又是无量之多,所以导致世间的言论也很多。

佛法内部这么多法门,很多大师都在讲法,甚至都是相互矛盾的。有的人讲「你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师父也不用再学那么多,就学一个师父,然后就横超三界(念佛横超三界),这个就最好,他跟谁都这样讲,不论众生的根器怎样,他就推荐念佛法门。这是不符合佛意的。

我们知道,佛陀会判断这个众生的根器,他适合修哪个法门,就推荐哪个法门,而不是说一味药用到底,哪个病人来了都是这味药,不是这样的。不同的大师对佛法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他倡导的方便法门就不一样,有的说「修禅好」,有的说「修密好」,有的说「净土好」,有的说「天台好」,导致佛法内部非常的混乱,导致初学者不知道该听哪个大师的,好像听听都挺有道理的。

我们应该亲近「经典原文」,听听佛是怎么讲的。大师们都是在对佛的思想进行自我的理解,我们要听佛是怎么讲的。经,你只听一部,绝对不够用,要多听一点儿,你才能听全面。因为每一部经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你只听半句话能对吗?

佛陀正在给一个胃难受的人治胃病呢,你是心脏不舒服了,然后你就用人家胃病的药方能管用吗?你必须要多多地了解这个病什么情况用什么药,那个病什么情况用什么药。多多地了解,在佛力的加持下,你对于自己是什么情况应该用什么药,应该怎么修,你就自己了解了。你对于佛讲的这些经都不了解的话,你怎么学佛呀?学了半天还在门外,还在打转转,还不知道怎么修。这是非常无奈的。

佛陀今天讲的这一切是非常无奈的——总是有那么多弟子「不解我意」,不懂得我意,不懂得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就盲目地断章取义,这不就是把正法给毁了吗?如果人人都去曲解、误解佛的意思的话,那谁真的懂佛?学了半天佛,没有一个像佛!

所以佛陀一再地强调,要学习十二大类经典。「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大类经典,我们的课已经讲到此时,还有很多师兄不了解十二部经,就以为那不是「佛教十三经」吗,十二经是哪十二经?十二经不是十二本经、十二部经,而是「十二个种类」的经,它含纳了所有佛经,这是最后一次强调了!

一定要多学经才会真的懂佛!真的懂佛才不会误解佛!

你说东,你的弟子在想西,你说南,他说北,这是多么让人头疼而且觉得非常悲凉的事情啊!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慰藉佛陀的心,让他感觉不那么悲凉……

有很多刚学佛的师兄就问,这么多经先从哪部经学起?我们一直倡导是先学《无量寿经》、《地藏经》和《药师经》,慢慢地过渡,然后到《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到最后的最后到《涅槃经》。《涅槃经》之后我们暂时没有推荐其他经典,因为《涅槃经》如果你学透了,你就了解了一切经典,你就会真的懂佛的意思。如果《涅槃经》学会了,你随便抽任何经去学都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推荐的听经顺序就到《涅槃经》为止。其他的就大家随意了,学哪个你都能学明白,只要《涅槃经》你学明白了。《涅槃经》是如此重要!

今天的知识点其实是相当多的,我们还是稍微回顾一下。

首先,开篇佛陀讲「菩萨有两种」,一种真的,一种假的。真的是名副其实,他们是真的懂佛的这些菩萨,还有一种假菩萨,对他们尊称为菩萨,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佛,总是去曲解和误解佛陀的意思,这样的,我们尊称他为菩萨而已。我们在听佛讲法的时候,一定要找准佛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免理解偏。

这节课也涵盖了「心生万法」、「心即境、境即心」,还有中阴身,还有肉身,这一切大家好好复习一下。这节课倒是可以听两遍。

这节课,佛陀还强调了「断恶修善」的重要性。断恶修善,一个是给自己累积福报,再一个你的中阴身的神通也比一般的那些不好好修的人神通要大一些,这个也很重要。中阴身,如果神通具足很敏感,你就可以想象,假使你还没有去投胎,你一念之间想去佛国都可以,对吧?中阴身,你要是神足通,你可以跑很远的话,你想去佛国立刻就去了。中阴身神通不足的,他只能在地球、在阎浮提转悠。你都能到三十三天、兜率陀天、阿迦尼吒天,到佛国去了,所以好好修没坏处。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修行路上要留意,你最近是不是有些躁动啊,静不下来呀?有没有整天讲很八卦的,讲这个讲那个讲世间的事啊?有没有贪吃贪睡啊?有没有又重新又重视起世俗的情感啊?或者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享乐呀?种种,这些都要留意,这些可能是你退转的表现。真正的阿罗汉他是稳定的,有一些刚成为阿罗汉的这些罗汉们,他是不稳定的。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6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