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9课·五阴灭则生死灭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56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继续来学习《涅槃经》。

佛陀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

佛陀上来就感慨说,众生是不可思议的,诸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相里的这些业、这些因果是不可思议的,而佛性也是不可思议的。

【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

为什么呢?佛陀说,以上四法,就是无论是众生还是诸佛境界,还是业果,还是佛性,「皆悉是常」。在究竟意义上讲,无有众生,无有佛,无有业果,也无所谓佛性。在真正离言的实相当中,无所谓这些。所以它们在最高处就化为了同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所以以上这四法皆悉是常,可以讲都是恒常的。因为是恒常的缘故,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一切众生是因为烦恼覆盖着,障蔽着他们,所以众生好像一直在迷失当中,而且一直都有众生。好像烦恼一直障蔽着他们出不来一样的。

「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但是很长时间的这种被烦恼覆盖、被烦恼阻障之后,突然也可能众生开悟了,也可能习气断尽了,也可能就没烦恼了。众生从有烦恼到没烦恼,这是在变化的,这是相里的事,所以讲是无常的。说这里有众生,众生有烦恼,一会儿没烦恼,都是就着相说,所以是无常的。

【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集八圣道分为断众苦?】

如果众生本来都不迷就好了,如果众生本来都没有烦恼就好了,那也不用再修什么八圣道了。但是正是因为很多众生都迷,都有烦恼,都有业障,都有众苦,所以要修八圣道。修把一切的苦和烦恼都断干净了。

【众苦若断则名无常,】

众生从有苦到无苦,从有烦恼到无烦恼,这是在相里讲的,所以相是无常的。

【所受之乐则名为常。】

当众生的苦尽了甘来了的时候,俗话讲苦尽则甘来众生的苦尽了的时候甘来了,那种乐来了的时候,就是恒常的常乐我净了。所受之乐就是恒常的。

【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所以佛陀说,我就一直讲,一切众生都是被烦恼覆盖着、障蔽着的缘故,见不到自己的佛性。有是有,但是见不到。因为见不到,所以不能称众生为涅槃,只能说见了佛性的佛是涅槃了,但是众生还不能这样讲虽然有,但是还没有让别人看到,他也没有明明了了地看到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

狮子吼菩萨又开始提问题了,说:世尊,您前面提到一切诸法在相上来讲,之所以有种种相上的存在,要么就是正因,一种决定性的规律性的因素导致的,要么就是缘因,一种助因,外在的条件导致的结果。正因就相当于因,那缘因就是因缘和合才会有诸相。

狮子吼菩萨说:你前面讲一切诸法都是有正因和缘因,因为有这两种因,是这两种因造成的,那按理说,众生应该不会被烦恼缠缚,应该不会无法解脱呀?像色、受、想、行、识五阴念念生灭,色、受、想、行、识,只要我们去描述,就已经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存在,当我们确定说五阴(色、受、想、行、识)存在的时候,已经下意识地承认它们是相了,即然是相,就念念是生灭生灭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

「如其生灭,谁有缚解?」狮子吼菩萨说:如果说色、受、想、行、识都是生生灭灭变化的,那么众生难道还会被五阴绑住了束缚住了不成?五阴明明就是生灭变化的,它本质是空的,难道众生还会被五阴所覆盖?因为烦恼就来自于五阴,前面讲众生被烦恼覆盖、障蔽。那么烦恼的作用的区域就是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但是色、受、想、行、识又是空的,那证明烦恼也是空的,那么众生被谁绑住了,无法解脱呢?既然烦恼是空的,既然烦恼所作用的区宇——五阴,是空的,那众生被谁绑住了?

【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为什么我提到这一点呢?因为您看,色、受、想、行、识,此刻的色、受、想、行、识跟下一刻的已经完全不同了,此刻的推导出了下一刻的五阴,但是此刻的五阴已经消失不见了,然后下一刻的五阴又呈现出来。然后下一刻的五阴又不能常住,它又会生灭变化,又会有下下刻的五阴。五阴一直是这样流动无常变化的,一直是这样的。此灭彼生,此灭彼生,就是这样的。

「虽不至彼能生彼阴」,说这一刻的色、受、想、行、识虽然没有到达下一刻,但是它却能够催生出下一刻的五阴。就好像我埋了一粒种子,这个种子种到土壤里去,种子发芽了,种子其实没有直接变成芽,但是种子使芽生出来,种子做一个推导性的因素它引发了芽的存在。所以说,种子不能等同于芽,但是它却引发了芽的产生。

众生也是这样的,「云何缚解?」说色受想行识五阴,这一刻的五阴引发了下一刻的五阴,下一刻的五阴又引发下下刻的五阴,那么五阴是如此的生灭不住,众生被什么绑住了,你不能说众生被一个正在消失的绳子绑住了,这样讲是不合理的。

其实狮子吼菩萨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深度和高度的,也是挺有禅宗倾向的一个问题:五阴本空,你被谁遮挡?或者五阴本空,你在《楞严经》中讲,要破除五阴区宇对你的干扰,你破什么?因为五阴本空,你破什么呢?

我们看佛陀怎么讲的,佛陀说: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认真听,仔细听,我会为你讲清楚的。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

这里就讲,先举个例子,佛陀很喜欢举例子。越是难回答的问题,佛陀越是去举一些形象的例子。说,比如说一个人命将终的时候,他正在承受四大分离的苦痛,那么他家里的家亲眷属都围绕着他,一看这个人要过世了,大家就「号哭懊恼」,都非常的激动,家人都非常的悲伤难过,那这个人,将要去世的这个人其实也是很惶怖,就是很恐怖,很害怕,不知所措的,他不知道应该依靠谁。虽然这个时候他可能还有一定的意识,喜怒哀乐怨,可能这些情绪还有,但是他已经渐渐地无法觉知这些情绪了,他已经慢慢地,就是在承受四大分离的苦痛的时候已经忘记了需要有什么情绪,他已经慢慢地好像远离了这些情绪,已经对于这些情绪迟钝了。因为极度的痛苦正在侵蚀着他,他只是感觉到四大分离我的肢节好像都要裂开了一样,非常的疼痛,浑身在发抖。有的时候小动物也一样,命将终的时候就是很僵硬很痛苦的样子,狠狠一伸腿,然后气就灭了,是这样的。

那么人也是这样,人在死亡来临之前往往都是极其痛苦的,「支节战动」,难以形容的痛苦,「不能自持」。身体是很冷的,慢慢地变得虚而僵冷,身体慢慢地温度就消失不见了,地水火风分离嘛,火就代表温度,火一旦分离,温度就开始消失了,人会越来越冰冷了。「暖气欲尽」,温度消失的时候,这个人的神识,他的神识会看到什么呢?他会好像放电影一样,看到自己这一辈子所做的善、恶,好像瞬间回顾了整个的一生善、恶。善会有善的报,恶会有恶的报,就这样很快的速度回顾了一遍。

接下来佛陀说:

【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灭闇生。】

就好像太阳要落山了,落到山堆的另一边去了。太阳一般是在西边落山,那么它的影子投到了东边去了,它在西边落山,影子往东这个影子按理说是不可能往西走的,因为太阳此时正在西边。

众生的业果也是这样的,「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就好像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在西边,树的影子自然而然就移到了东边去了一样。那么众生的业果就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

这里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灭的时候,紧接着,甚至没有间隙的,这边随灭那边随生,此消彼长,此灭彼生,就是这样的。此处灭尽,彼处续生,就连续地生起来了。就好像这个灯点亮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灯灭的时候黑暗又显得非常庞大,压过来了,是这样的。灯亮的时候黑暗不见了,下班回到家一开灯暗消失了,一关灯暗又恢复了,灯消失了是吧?所以,灯和暗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好像此阴和彼阴也是这样的,此时的消失了,彼时的又长起来了。

佛陀说:

【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

就是蜡做的印泥,在古代也有很多蜡做的印泥。当你去盖章的时候,你的章盖到蜡做的印泥上的时候会什么样子?这个蜡就会现出这个印上的图案或者文字对不对?

「印灭文成」,然后当蜡上的这个纹络产生的时候,好像发生了一种能量的转移一样,好像印上的文字就出现在了蜡的地方。这好像是一种能量的转移,实际上印章上的文字还是有的,但是它把这个印记已经留在了蜡做的印泥上了。

「不变在泥」,泥本身其实是不变的。泥本身它也没有印字在上面,也没有印图案,但是一个印章盖上去的时候,蜡做的印泥上就呈现出一些图案。这个文字本身不是印泥出来的,不是印泥自己形成一个图案,不是从别处来,是印章盖上去所以蜡上就显化出一些相出来。这是有因缘在,所以发现蜡上怎么还有了文字,好像这个文字从印章上移到了蜡上去了,移到了蜡做的印泥上了一样。

【现在阴灭,中阴阴生,】

说众生在他神识脱离肉身的时候,就是在肉身死亡的时候,「现在阴灭」,他的神识从肉身中出来之后就成为了中阴身,就是如果还没有投胎的话,他就是中阴身,所以说他这个记忆就好像盖个印章一样,我这边的印记就盖在了你这个印泥上了一样。本来是在躯体中的这个神识的记忆,离开了躯体之后他现在作为中阴身而存在,就好像他的记忆转移到了中阴身而已。这样,中阴身中的记忆一直在持续,就好像转移过去了,好像是优盘把文件拷过去了一样。

【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

而实际上,神识在肉身中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他没有直接变成中阴身的五阴,它是一种好像就是拷贝的关系。拷贝,就像优盘或者移动硬盘拷贝一样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记忆的挪移,一种存储的记忆从这里挪到那里去了。

【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

那么中阴身的五阴它是自己突然生出来的吗?不是的,是神识转移给他的,转移给他的。「不从余来」,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实际上中阴身和神识本质里还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名字换了。当它附在人的肉身上的时候我们说他是神识,当没有肉身可以附着又没有找到下一个下家,没有找到下一个确切的去处的时候,说这段时间叫中阴身,是这样子。只是名字换了,东西还是同一个东西的。

【因现阴故生中阴阴。】

所以说中阴身的五阴是来自原来肉身里的神识的。

【如印印泥,】

就好像印章上面的字和图案并没有毁坏,但是它却把图案印在了蜡质的印泥上了。

【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

印完了,文字显化出来了。文字显化出来,跟印章上的文字也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又不一样了,因为印章上凹进去的地方印泥这里凸起来,对吧?印章上突起来的,印泥上被盖了之后凹陷下去了。文字和图案的本身是没有变,但是形态上还是有差异,而且这个载体也有差异了。「时节各异」,这个时节也不一样了。时间上去衡量的话也不一样了。印泥上的文字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印章上的文字是什么时间形成的,一比较也是不一样的。

【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

所以佛陀讲,中阴身的五阴,你用一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有天眼的众生才能看见。中阴身的五阴,中阴身的色受想行识,或者中阴身本身,不是一般人能看见,有天眼的众生才能看见。

【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

那么作为中阴身它也活着的,中阴身是活着的呀,像灵魂一样,它要吃东西的。有三种方式吃东西:一种思食,一种是触食,一种是意食。思食就是在思想上、头脑中想一想就可以饱足,比如说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个样子,我画张大饼,一看饱了,或者说我望一望梅子,就是用头脑想一下,条件反射,我就好像就觉得很酸,口水流出来了,在头脑里想象一顿饭他就感觉饱足了,这是一种形式。那中阴身还有一种就是吃东西的方式就是接触。他要接触一下这个食物,接触一下这个食物,然后食物的味道、食物的营养和精华被他吸收了啊,他就饱足了。还有一种是意食,以意为食,这个明明食物摆在这,他也看见了就看一眼,就在意念中就好像吃了一样。这个意食和思食有点像,但是意更像是心,心主导的,而思更像是头脑主导的,这样子。

【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

那么分析中阴身本身,他回顾他这一世或者无数世所造的业分成善的和恶的两种,善的有善果,恶的有恶果。

【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

如果中阴身有造过很多善,那么他此时他的生活状态还是可以的。他能够觉知很多善的果给到他,他属于中阴身里比较幸运的一批人。因为他行善行得多,他得到了善觉观,这是比较让人愉悦的。但是如果过去造的恶业太多了,中阴身感到的恶觉观就比较多。就是说善觉观是偏于明亮的,恶觉观是偏于阴暗的。那么善觉观是让人愉悦的,恶觉观是让人痛苦的。因为你给众生造了恶,造了痛苦,到最后回到你这里都是痛苦了。你付出的都是善都是爱都是光明温暖,回到你这里就都是光明温暖,就是这样。对于因果法则,现在没有任何师兄质疑了。

接下来讲生命的形成

【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

说父母在交合的时候,随着业的因缘可能有中阴身来投胎,如果他不是佛菩萨转世的话,他一般是随着业因缘,随着业风吹到哪儿就算哪儿了,是这样子。因为他跟这家人有业的牵系,他就投胎在这家了。在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来到父母所交合的这个时间点这个地方,如果中阴身此时他对于母亲生起了贪爱之心,他喜欢自己的母亲,厌恶嗔恨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喜欢母亲,他就会嫉妒父亲,这样的话他就会成为男子,就说这孩子出来就是个男孩儿。如果他此时是贪恋父亲而嫉妒母亲、厌恶母亲,那他出来他就是个女孩儿,是这样的。

那么喜欢自己的母亲贪爱母亲而厌恶父亲的这些人,未来他会成为男子,他会觉得父亲就像自己一样,他会认为我就是一个男性,其实在神识还没有入胎的时候,就是中阴身还没入胎的时候,叫中阴身,一入胎胎叫神识,就说神识在入胎之前,其实他的性别已经决定了,因为他的心决定的。他认同自己是个男人,他未来就是男人,认同自己是女人,她就是女人。那么当中阴身入胎之后,作为神识了,还有没有可能转化性别呢?也是有可能的。过去我们在分享《大藏经》金句的时候讲过有一种现象叫做夺胎,因为过去讲过现在就不再说了。

【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灭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所以看中阴身最初入胎的时候,一个是业因缘导致的,一个是贪爱还有嗔恨嫉妒。所以可以讲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带着业带着罪来的,带着贪嗔痴来的。随着业来到这儿,他又生贪爱又生嗔恨和嫉妒,所以他是带着罪而来的。中阴灭坏以后就生了后五阴。他一旦入胎,中阴身的身份就结束了,他就成了神识了,自然就好象拷贝优盘,把这个文件又拷到另一个地方一样。中阴身的记忆现在已经成为神识的记忆,然后继续发展就是神识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就好像我盖一个章在印泥之上,这是蜡做的印泥,盖章盖在上面之后,我的这个字就转移到印泥上了一样。「印坏文成」,印,印完了,文字也出现了。

【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诳故生贪是名无明。】

说,在出生的时候,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诸根——六根,有的是健全的,六根是健全的,也有不健全的。六根健全的那些正常人、健康人,这些健康的婴儿,见到色相依然还会生贪,对吧?有的小娃娃在很小的时候,不管男孩女孩,他就喜欢看长得好看的人,喜欢年轻一点的人。看到长相丑的人或者是很老的人,他就会哇哇哭,有很多小孩就这样,他在刚出生没多久,见色就已经生贪了,他就有贪欲。

「生于贪故则名为爱」,因为贪他就有爱,我喜欢这我想多看,爱就产生了。贪爱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诳故生贪」,是色相欺诳了他,还是他欺诳了色相呢?他在这种颠倒之中,他的贪产生了。所以人从中阴身入胎前,到神识入胎,到最后孩子出生,这一路上都伴随着贪嗔痴,所以说众生是无明啊!十二因缘从无明这里做一个源头,而推导出其它的链条,无明缘行行缘识……,从无明这里开始。无明就是没有智慧,贪嗔痴覆盖了你还有什么智慧啊?没有贪嗔痴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大智慧,因为没有贪嗔痴的人是无我的人,谁无我呀?阿罗汉嘛,对吧?「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成为阿罗汉才可以稍微相信你的意思。

所以还有「我」就有贪嗔痴,无我就没有贪嗔痴。你要是想问谁问题,最好找一个基本上看不到他身上有贪嗔痴的人去问,可能还能得到相对客观的答案,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最好就是引用佛经里的答案。所以很多师兄问一些答案,其实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解决问题的,这就好像你的病不是说一味药就立刻治好的,你必须要一个疗程去服用药,那我们就说你去听某部经,这部经听完你的问题就解决了,而这部经是佛讲的,佛给你的答案总比世间一般的师父给你答案要更加可靠吧,是不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说你听这个经那个经,那是佛给你的药方,佛给你的答案,众生的所有问题所有病,佛陀都给了答案,都给了药方。

【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接下来再回来,众生的生命产生之后充满了贪爱和无明。贪爱和无明两种因缘又进一步加强了众生的复杂性。所以众生见到的世界就是颠倒的,他就迷于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世界,就迷于这个幻梦,就完全当真。

那么觉悟者发现了我正走在我的心里面,我正走在我造的影里面,周围的一切都是心影现出来的,所以如果周围不好我从内在找原因,我只要内在一平衡好,外在世界立刻和谐了,是这样的。没有觉悟的人总是抱怨,越抱怨他的心里越充满负能量,影现出来的世界越糟糕,这就是恶性循环了。所以佛陀的心创造出佛国,众生的心创造出五浊恶世,只是心不同而已。一切唯心造啊!所以基督徒的心造出的就是完全跟上帝跟天使有关的世界。基督徒这里不会讲佛菩萨,不会讲什么六道这些,最多讲讲地狱天堂,他们的世界相对纯粹,因为他们的心就是比较简单化,相对于佛弟子而言。他们是偏向于另一个梦境,佛弟子造的是这样一个梦境,他们造的是另一个梦境,本质里所有的宗教都是不同的众生用不同的心造出的梦的泡泡,就是这样的。其实佛陀完全承认自己也是一个造梦者。所以你看佛经里讲,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是这个身份那个身份,这种角色那种角色,无数次的轮回,佛陀生活在自己关于自己的一个梦境当中。挺有趣的是,有一部经里还讲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作为一个药人,他从妈妈这里生出来之后,所有的病人摸他一下病就痊愈,所以他号称药人,很有意思的药人。释迦牟尼佛无数种角色,各种各样的角色都扮演过。这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个长长的伟岸的梦境,像交响诗一样复杂的、跌宕起伏的梦境。

那众生就盯着这个梦就当真了,把无常的就看成是常的,把无我的当成是我的,把无乐的当成是乐的,把不干净不清净的当成是清净的。因为种种的颠倒,所以做出善恶之行。著相、贪嗔痴,众生的善和恶都是贪嗔痴推就的。如果佛菩萨去行善,往往是悲智双运的那种善,无为而为的那种善,无心而有心那种善,那么众生在颠倒中著相的善,就是他对我好我对他好。那个人我认为他好我对他好,那个人我认为不好他就是恶,众生就一切的善恶的标准都是掌握在他的这个戴着有色眼镜的这个眼睛里。他并不客观的。因为有我所以并不客观,只有无我了才能客观。所以众生烦恼累积了种种的业,业又累积了种种的烦恼。

所以佛陀说,狮子吼菩萨,就是这样众生被烦恼覆著呀!你看看,从最初生命开始的时候,就是从贪爱、从嫉妒产生的,一直到最后出来以后疯狂著相。难道众生没有被五阴捆绑吗?所以说众生简直是从五阴中生,又死于五阴当中。五阴就是轮回的象征,所以《楞严经》说突破轮回,突破生死的方式,就是要突破五阴,不受色受想行识的干扰,回到本自圆明的自性当中去。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

佛陀讲,众生因为烦恼而不停造业,因为造业累积更多的烦恼,如此恶性循环,被五阴捆绑和系缚。但是如果过去世种过善根,如果幸运的话,如果有缘的话,能够亲近诸佛,或者亲近佛弟子,或者亲近善知识等等,就有机会听闻,「闻受」,听说还是很重要的,就有机会听闻十二大类经典,这是特指佛经了。因为听经闻法的缘故,你的注意力就不会再局限在那些让你颠倒的相当中。你开始观什么?观善境界,无我无念的善境界。观这种善境界,就证得了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了,才有正知见。就是说我们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怎么来的?建立在大智慧之上,大智慧怎么来的?是观善境界。从你原来所执著的小我的着眼点超离出来观善境界。这种善已经不是二元对立的那个善,是超越于二元的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经常观诸佛菩萨的境界受他们的影响,获得大智慧了,才能拥有正知正见。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众生要是想见如来,必须学习十二大类经典,因为十二大类经典讲的是诸佛菩萨的善境界。你只有经常跟这个频率去校准,经常跟这个境界去靠拢,你才有大智慧,才有正知见。不学经哪来的正知见?哪有正知见?经是佛讲的,成功者的经验分享你不听不学,哪来的善境界?哪来的大智慧和正知见呢?自以为是?所以当你得到了正知见了,再回头看看这个生死轮回,从开始到最后,然后看看十二因缘的链条,你就会对于轮回生起一种厌恶和悔心,就是我后悔怎么在轮回里泡了这么久,有一种悔恨心。

很多师兄包括我,学佛一段时间后,都有一种悔心,说为什么我没有生在一个佛教徒家庭,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就学佛,我耽误了多少年,迷失了多少年,会有这样一种悔心生起来。正是因为有了悔心,就不会再欢喜和着迷世间相上的那些所谓的娱乐了。不再贪恋相上的五欲六尘了,这样才能破坏你对于相的贪心。破坏贪心之后,修习八圣道。修八圣道所以才证得无生无死的境界。证得无生无死的境界,才叫解脱。

【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

接下来,佛陀举一个例子,又举例子。说就好像火焰这个东西本身它有火性可以燃烧,但是如果没有薪柴它怎么燃烧呢?当然有的师兄可能争辩,那可以用酒精啊,酒精灯啊,煤油啊,去点灯。如果没有这一切外缘,火怎么燃烧?你说单独的一个火你给我烧一下,没有任何助缘它能烧么?烧不了,它就像灭了一样。不烧就像消灭了一样。

【灭生死故名为灭度,】

那么就说,我本身是火,我不遇到外在让我迷乱的五欲六尘,或者我遇到是遇到了,我不动心,我遇到五阴我不动心,这样就好像火在这儿,像须弥山一样安坐在这,不受任何事物影响,那就灭了生死之源,火不再燃烧。我能燃烧,但是我不烧了,我灭要掉了生死之源,所以佛陀在经中经常讲一个词叫灭度,灭度,就是灭了生死了。灭了生死之源,无法再进行轮回了,链条在这里终止了,我不再贪嗔痴,我不再配合这个相的世界,魔所着迷的一切我不再配合你了,所以灭度了生死,就等于超脱。

【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所以,五阴是怎么灭的?就说你明明是火,就不让你遇到外在的让你点燃的一切,或者遇到了你也不燃烧,我能燃烧但是我就是不燃烧,那么生死就灭了,五阴也就灭了,这就是灭度。

其实这段文字对我们来讲也相当的具有启发性。五阴灭了,生死就灭了,所以要突破五阴。那么《涅槃经》跟《楞严经》又再度达成了共识,又是相当吻合的。《涅槃经》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楞严经》的准确性,所以大家不需要再去受人蛊惑去质疑《楞严经》,说是什么伪经之类的。看它伪不伪,就看它符不符合佛的思想,如果符合佛的思想那就不伪!你要的是佛经!五阴色受想行识说存在它也存在,也是在幻中存在,当你不执著的时候,它存在也像不存在。所以关键点又在于我们是否执著。说过来说过去又回到这一点。不执著,它存在也像不存在;一执著,不存在也像存在。所以还是管好心!修行的本质依然是修心!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9课·五阴灭则生死灭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