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1课·念头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504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上节课,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比喻可以分为八种。佛陀讲了「顺喻」、「逆喻」、「现喻」和「非喻」。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看

【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著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爱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是名先喻。】

什么叫做「先喻」呢?佛陀说我过去在经中曾经讲「先喻」就是在众生做某件事情之前,佛陀用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提前告诉他们这件事的危险性比如说众生都贪爱「财睡」五欲。佛陀为了防止自己的弟子过于贪爱五欲,他就说不要贪爱五欲,有的人就是太爱那个神妙的花了,去采花的时候结果被水淹死了。有的花是不能轻易地采的,采的时候会被淹死。)众生你们不要过于贪爱五欲呀,不然会被生死轮回的大水所淹没的。

众生做这事情之前,佛陀就打一个比方提前告诉他们危险性,这叫「先喻」。

云何后喻?如法句说: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后喻。

那什么叫「后喻」呢?

「如法句说」,在《法句经》中佛陀曾经讲过一个偈子「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你们不要以为犯了点小的过失没有关系,这一点点小怕什么呀!不要这样为。你看水滴,单独的一滴水很小很小,微不足道,但是一滴水又一滴水滴下来,慢慢地就可以把一个大的容器装满意思是「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感觉这事没什么了不起,一点点小事,恶恶吧,不要这样想。这种情况叫做「后喻」。就是众生或者佛弟子做了什么小小的错事了,他们以为没关系然后佛陀说不要以为没关系,一滴又一滴的水加在一起就能把一个容器装满。所以时时刻刻谨慎自己,不能因为这件事的错误很小,就疏忽大意。像前面这个比喻——用水滴比喻众生犯的小小的罪过,犯完了之后,佛陀去描述它,这叫「后喻」事后去做比喻,就是「后喻」。

云何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什么叫「先后喻」呢?又先又后什么意思呢?佛陀说就好像芭蕉生了果子就死了「愚人得养亦复如是」,愚昧的人、贪著的人得到了名闻利养也是这样的,得到了不久,就毁了自己的修行了「亦复如是」。

「如骡怀妊,命不久全」,又好像骡子怀孕了,不久也会死掉的。「先后喻」,就是在比喻的时候,前面后面都提到了我们看芭蕉生了果子会死,愚昧的人得到了名闻利养,想要贪求更多,结果毁了自己的修行骡子怀孕了后来死掉了事前事后都提到了,这叫「先后喻」。

这里就是在强调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抗诱惑能力,不要贪求名闻利养。有的时候你觉得这一个红包收了没关系收习惯了有人不给你红包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怎么不给我红包呢?所以在我们不需要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多地去沾染利养,因为利养会毁了一个修行人的。那么弟子也不要过于惯坏了师父你看看他需不需要他不需要你给他干嘛本来就够忙的了,还要想着我这个钱怎么用呢?我得布施出去啊我得怎么样……本来都够忙了,哪有时间搞这些事情?当他不需要的时候其实可以把供养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只有愚昧的人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说给我没事,我根本就不贪著。你认为你不贪著,但是潜意识里你收习惯了,你就贪了。《涅槃经》无数次提到这一点,所以修行者真的是需要谨慎像出家人的话,各种各样的事物可能都需要供养但是在家人的话,如果他自己能够自理自己的生活,有谋生手段,其实我个人认为就不需要给他,除非他真的是需要做什么大事情的时候。世界上的穷苦人太多了,把这些供养给这些更需要的人。

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

接下来讲什么叫「遍喻」呢?佛陀说就好像经中曾经讲,在忉利天三十三天也就是须弥山的顶上这里),有波利质多树也叫波利质多罗树,这种树很多经中也提到过。)这种树根入得很深,有多深呢?根向下深有五由旬,「五由延」就是五由旬,高大概有一百由旬,它的枝叶展开四布方圆也要五十由旬。波利质多罗树叶子成熟的时候就黄了。

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欢喜,是疱不久必当生觜;见已复喜,是觜不久必当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

各位天人们见了以后心里就生出欢喜之心。叶子不久就会掉下来叶子掉了以后,天人们也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波利质多罗树它的枝不久就会变颜色了枝条变了颜色,周围的天人们依然很欢喜,为什么呢?「是色不久必当生疱」,因为枝条变了颜色之后,很快就会生出疱天人们见了很欢喜,因为知道这个不久就会个嘴儿张个嘴。看到枝条上的这个疱张嘴了,天人们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嘴不久就会开了就像花开放一样开了,开了之后香气四溢「周遍五十由旬」,方圆五十由旬都是这种波利质多罗树的香味。

天人们因为了解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不会怅然若失。不会看到树叶落了,我就难受或者枝条变色了我就难受等等因为他知道未来下一步会怎么样,这是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大家是很欢喜的。波利质多罗树我们知道它很香啊我们也知道忉利天很香。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这树还会放出光芒!

【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觜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

在夏季三个月很热的时候,这些天人们就在波利质多罗树下闻着这个香味,在这里乘凉。

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我的这些弟子也是这样的,叶子黄代表我的弟子想要出家了叶子黄了该掉下来了,我的弟子有的因缘具足,机缘成熟了,「念欲出家」,想要出家了;那叶子落了,「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叶子落代表我的弟子剃除了须发,真的出家了;那么枝条颜色变了,代表我的弟子在正规的仪式上受了「具足戒」了,真的成了出家人了。「初生疱者」,这个变了色的树枝上又长出了疱,佛陀说代表我的弟子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疱上咧了个嘴代表十住菩萨可以见到一点佛性了。这个嘴慢慢地像花朵开放了,代表菩萨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修啊修,到了等觉妙觉果位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香味代表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

因为菩萨这样修,修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其他的十方无量的众生看到菩萨是这样修的「修六度」他们也学习「修六度」,认真地「受持禁戒」,很重要!这一段里提到两次,一个是弟子受「具足戒」,一个是一切众生「受持禁戒」。不管怎么样无论何时,「持戒」这事情对于修行人来说都是「根本中的根本」不持戒无所谓修行人。有的人又在讲我持心戒,行为无所谓!这都是魔的说法,完全不符合《涅槃经》,你也不需要去理会。

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

波利质多罗树开花之后它又会放出光芒,就代表如来。「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光代表如来的名号超级有影响力,周遍十方世界。宇宙中的任何一尊佛,周遍十方世界其他所有佛都了解他,都知道他。佛与佛都彼此相识,没有不认识的所以说如来非常有影响力光芒代表如来的影响力,周遍十方世界。

夏三月者,喻三三昧;

在夏天最热的三个月,天人们就在波利质多罗树下,一边闻着香味一边乘凉夏三月代表「三三昧」,三种「三昧」,「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也就是「三解脱门」。修行修到最后都会有这三解脱,时刻伴随着我们「空、无相、无愿」,当下就是最好的。

昨天乘飞机,飞机上的杂志上引用了《又见五台山》电影里的几句话一天有多长,一念之间;一年有多长,一念之间;一生有多长,一念之间;一念有多长,就在当下。这个很有意思啊,就在当下那么「三三昧」的境界,如果你是已经到了最高水平的修行人,「三三昧的境界——空、无相、无愿」,它是时刻伴随着你的。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境况当中,不管是逆境顺境,是很忙还是很闲,「空、无相、无愿」就在当下,它是陪着你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只是刚入门加油吧!慢慢来。

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

天人们在波利质多罗树下享受快乐,代表什么呢?代表诸佛在大涅槃的境界里得到了真正的「常净」。这种比喻叫「遍喻」

什么叫「遍喻」呢?就是说我举这个例子故事情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暗示着什么,都是一种比喻都是一种暗喻)。你看从树叶变黄开始,一直到最后,每一个环节都代表了什么什么,跟佛法相关的,这叫「遍喻」。没有虚费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句话都是暗示,都是比喻,这叫「遍喻」。全都是比喻,你要去品味。我们说:「以一切事物为师」,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的老师,类似遍喻)的意思任何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指导意义启发意义的,关键你会不会去领受,还是说过了像没过一样。如果你注意到它,这个事物一定对你来说是有启发性的。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它都能给你智慧,这就是「周遍一切处」的智慧。佛无处不在,但是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了吗?

接下来,佛陀就对狮子吼菩萨说:

【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

以上八种比喻,你不一定时时刻刻全都用到你可以用到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到很大的一部分,都可以的。这八种比喻,你用一两种,或者用五六种都可以。「或复全取」,当然你要是八种比喻,在你讲经说法的时候、教化众生的时候,都采用也是没问题的。

【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

有的时候大家赞美如来赞美佛,说佛陀的面容就像满月一样美好好像不需要再多增添一点也不需要再减少一点,这也是一种比喻。说如来的面如满月,这种属于什么比喻呢?有的师兄可能知道,属于「现喻」,就是现前当下描述它的样子。在前面的内容中讲到「现喻」的时候,讲众生的心像猕猴一样舍了这个又拿那个,总是攀缘,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松定」一个也做不到那是讲众生当前的状态。那么这里讲如来的「面如满月」,是不是当下就是这样子的状态?是的,佛陀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一种「现喻」。有时候众生随意地就用到了八种比喻中的一种,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哪种类型的比喻。

【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

接下来又举例子,说善男子,就好像有个人,他最初还没有见过牛奶的时候,他听说牛奶牛奶牛奶什么样子呀?他就问周围那个人,他说:牛奶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周围那个人也没见过牛奶,那个人就回答说牛奶就像水一样,就像蜜一样,就像贝壳一样是白色的。因为像水是液态,像蜜是香甜的,那么听这句话的这个人他就会想:水的话,是潮湿的感觉,有湿相蜜呢是甜甜的贝壳是白白的三种加在一起,这是牛奶。

「虽引三喻未即乳实」,虽然知道了牛奶是液体的,香甜的,是白色的,但是他见到牛奶了吗?没有。他只能把这三者硬合在一起,在头脑里去想象,但是这种想象是牛奶的本体本身吗?不是的。见过牛奶的人反而倒不一定会这样形容牛奶了。

【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前面我讲众生这个烦恼油尽的时候他就解脱了。我说的这个代表众生,代表烦恼。

【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

就好像离开水就别谈一条河流,没有水叫什么河流?众生也是样,离开「色识」五阴你就别谈众生了五阴空了哪有众生啊?

【善男子,如离箱毂、轮轴、辐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

就好像古代的)车是由箱毂毂是车轮中间的圆木,上面有孔,可以插辐条,插轴的、轮轴、辐条,还有车轮的外框组成的。离开这些零部件也就无所谓一辆车了,众生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

佛陀说:善男子,你要是想明白我前面讲的灯和油的这个比喻呀,你再继续往下听,仔细听,我会跟你仔细地讲清楚。

【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

「炷」是点燃它油灯需要被点燃,点燃油灯的是什么呢?「二十五有」就是轮回的二十五种形式一切相,一切共业和合的「色识」,就好像是引燃物一样。确切指什么呢?指「爱欲」。众生的烦恼往往由「爱欲」而生,油有的时候也可以指「爱欲」。如果烦恼油在烧着,众生就很妄很贪著「色识」。烦恼油只要是充足的,灯就会亮着。亮代表什么呢?代表智慧。其实「烦恼即菩提」,烦恼油可以烧出你的智慧,关键你会不会用它。这地方其实是蛮奇妙的,如果没有烦恼,就无所谓菩提了,对吧?有了烦恼,与之针对的——我有化解烦恼的方式方法,这是菩提。所以烦恼越多,油越多的时候,也可能灯越亮,关键你怎么用这个烦恼。

过去一个师兄说,他到庙里收获到的最好的一句话师父说的话):不可能没烦恼,你要学会利用烦恼转化烦恼,把它转一下。

「除破黑闇喻破无明」,烦恼的油很多很充足,灯的光明很强,暗就消失了黑暗代表无明。

「暖喻圣道」,灯一烧就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对不对?这种温暖的感觉就代表「圣道」,神圣的修行解脱涅槃之道。

【如灯油尽,明焰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

灯油尽的时候,光亮就消失了。光亮消失的时候,代表众生的爱欲尽了烦恼尽了,就见了佛性了。灯油尽的时候,光焰就消失了,这个大家能理解。众生的爱欲尽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见佛性。如果你现在心中还有对于某某人的爱欲,其实你是见不到佛性的,这是佛讲的大实话。在爱欲中,你是见不到佛性的。所以诸佛菩萨没有爱欲,只有慈悲。他们小我的自私的爱欲已经转化成了对于一切众生博爱的这种慈悲。小爱尽的时候,才见佛性。

所以你身上还有对于某某人的这种时刻的关注挂念,你是见不到佛性的。有的时候你就以为我的爱欲已经尽了,没关系了突然一个机缘出现了,可能像菩萨安排的一样,就是让你试试你是否还贪恋某个人你一试就知道了只要还有爱欲,那还远呢十住位的菩萨还不是!因为十住位的菩萨已经开始能够见到一点佛性了,你见不到有爱欲就见不到。所以说,像维摩诘居士他可能过去有一段时间是有爱欲的,但是修着修着是没有的在《维摩诘经》里讲,维摩诘居士他虽然有各种家亲眷属,他是喜欢远离的,这就意味着他其实当时已经没有这种爱欲了。然后他有大神通,因为爱欲对于神通也是一种牵绊。维摩诘居士的神通是一般的菩萨都做不到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是这样的。

【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染污。】

那么还能系缚你、捆绑你吗?有的时候你在很清净的道场,心是静下来了定下来了,但是没有外在的考验,你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所有修行人完满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先离开世俗一段时间静修一段时间悟悟法理呀,开开悟,见见性这些。然后还要回到世俗中,以各种形式跟众生打交道,去感受自己还有没有隐藏的习气自己没发现的)。一定要去试炼,不然你不知道,你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你不知道自己的免疫能力到底有多强。你去一个诱惑极大的地方试试,不行回来再静修一段时间,然后回去再试,就这样反反复复。佛经中讲过,到最后成佛的阶段,也是要在一切染污中都试过的。没问题,那是真成佛了不试你怎么知道呢?理上悟了,我就成佛了?那是思想上「自以为」吧所以真正的明见佛性的人,一切名色就是一切五阴」,都不能再捆绑他、系缚他。

你试吧:再好的、再烂的事物在相中的极致美好到极致或者不堪入目到极致两种极致),不管怎么样对你来说没都感觉。你处在轮回二十五有之中,却不被一切轮回所染污,那是真正的明见佛性了成就了不需要别人再去给你认证一下,你自己就明白了因为有佛经给你认证给你做见证。现在在世间找一个师父,你知道他修到什么程度啊你让他给你做见证做认证我现在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这样不如直接找佛经——佛陀的认证自己一对照不就知道了吗?而且这个世间人心不平,人心不平啊「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水要在不平的地方比如说它在流淌中有障碍的时候),它才起波澜但是人心不像水一样,等闲平地就起波澜,羡慕嫉妒恨,看到你修得好,他也难受怎么样,怎么样……造谣伤,这样的事情很多见。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德被埋没了,也有很多大德被冤屈了这就是人心造成的,当然也是这些大德过去业力的显现。那与其这样,周围的人如此的不客观,那你就不如找佛经,佛经很客观的。用佛经去认证自己的修行程度、修行层次。

接下来狮子吼菩萨就说: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集道者?】

狮子吼菩萨又问很禅宗的问题,说众生的五阴本来就是空的,谁去受五阴的影响谁去受五阴的教化?五阴本空,众生本空,谁在修行?

学了《金刚经》的师兄可能也会这么问,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谁在修行?修什么?成什么佛?无佛无魔!都这样问。「众生本空,道亦空,」我修什么呀?然后佛陀怎么说?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

佛陀说从相上讲一切众生都有心念吧?无论你是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还是定心,不管你有什么心,你总是有心,心里总有念,对不对?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上一个灭了下一个又生了,总是这样生灭生灭,速度如此之快,虽然如此但是你能发现,念头与念头都是相似的、都是相连续的、都是不断绝的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

就算修了多年的高僧大德他也有念头,没有人说我绝对的没有起心动念了不可能的!都有念头关键的问题是高僧大德和普通凡夫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高僧大德不被念头影响,他始终是「空、无相、无愿」有念头也是「空、无相、无愿」的,没念头也是「空、无相、无愿」的。但是凡夫一有念他就不空了,他就跟着走,他就所以有念头可以不跟它走啊!爱来来它的,我不管它啊!就这样的。众生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很相似,又一直相连续,不断绝所以修行修什么?就修你的念头啊!

「故名修道」,你的念头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修行在哪用功我们也讲过无数次,最终在念头上用功嘛!念头上的功夫就是你的修行功夫呀!对吧?你外在的行为、你的言语,别人一看就看见了,一听听见了。你的念头藏在你的心中,只有你知道,只有诸佛知道,只有有宿命通的这些众生知道你的念头藏在内在,所以修行在你内在最隐秘处下功夫。你内在最隐秘处在干什么呢?现在想什么呢?有没有你自己最清楚最了解在这里下功夫,这就是修道。虽然念头本身也是空的,但是它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它有一种相似性、相连续性,不断绝,就在这里下功夫。

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集

狮子吼菩萨说:在念头上下功夫,但是我一个念头生起了一会儿又灭了生起了又灭了……生灭生灭像没有一样虽然好像是相似相续的,但是单个的念头生灭速度这么快,我怎么修啊?它都不住,我怎么修啊?我们说要修要在一个地方下功夫这个事物要保持它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持续性但这些念头变得这么快,更替得这么快,我怎么修啊?怎么下功夫呀?

【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

佛陀说:善男子,你看那个油灯,也许你觉得这个火苗一闪一闪的,其实是一直在生灭、生灭、生灭……

我们的视觉是有一种残留的记忆的残留)。我们看到的事物即使它在变的,但是它有一种残留在我们的视神经视网膜这里有一种残留,让我们误以为这个事物是连续的看电影的时候是一帧一帧又一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尤其动画电影,一个画面一个画面……那些制作动画电影的人,画这个动作那个动作中间有一些区隔,但你看的时候他放得快嘛,你就觉得是连续的。

其实火焰是生灭生灭的……但是它速度很快,凡人就觉得它只是一闪一闪的,是有点闪烁,但好像还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佛陀看来,灯的火焰是生灭生灭……一直这样子就像放电影放的画面速度很快,你就感觉是连续的。佛陀举例子就说就像油灯的火焰,其实生灭生灭的……但是你依然看到有闪烁的光明对不对?这种闪烁的光明也破除了周围的黑暗对不对?人的心念就类似这样子虽然生灭但是整体上看有一种连续性,好像还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所以你可以下功夫。

【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树林草木。】

善男子,其实众生的食物,比如说你嚼一根黄瓜,嚼一点少一点,嚼一点儿少一点,它是不是念念在灭?念念灭吧但是吃完了好像让肚子也不那么饥饿了,甚至饱满了一切相不都是生灭生灭的但是它都是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能够满足众生。又好像最上等的药也是念念灭的生灭生灭的……),但是却能够让病治好。太阳月亮的光明其实在佛看来也是念念灭的生灭生灭的……),但是却能够让树林草木生长光合作用)。

【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善男子,你问我们的心念一个又一个,一直生灭生灭的,「本空」那为什么我们还能在心念上下功夫去修行呢?因为心念从整体上站在众生的角度看它有种连续性它好像是不断的,它有连续性,所以可以增长。

善男子,如人诵书,

善男子,就好像有的人读书,他所读的这些字和句子,读一个少一个对不对?读一个过一个。我们读书的时候,读一个字少一个字,对不对?

【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

你不可能说我读一本书,前面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同时一说话一出口,全都出来了,这是不可能的。你得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读出来,对不对?前面的字没有跑到中间去,中间的字也没有跑到后面去。

【人之与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

人的心念就好像你读书一样,虽然心念一念又一念,好像读书一个字又一个字,虽然是这样的,一直在生灭在更替但是你一直修习久了,会变吧?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书看书,那些字都过去了读完的都过去了,但是毕竟化为了你内在的一些营养养分,存下来了。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对吧?我们的心念虽然也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过去了,但是念头决定了你是谁念头决定了你的修行境界甚至临终前的念头决定了你去哪一道念头是多么重要啊!

不在念头上下功夫,在哪下功夫呀?念头决定了一切虽然这个念头过去了,那个念头过去了,但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这一切记忆都存储在阿赖耶识当中,对不对?跑也跑不掉的你是什么人就看你的念头如果你每天都把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记下来,一开始你会发现有很多是染污的念头,是不清净的念头这样记呀记,继续修正……慢慢到最后,每一个念头都是正念善念,那么你的未来去哪一道这不是很清楚明了吗?

【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巧,】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金匠打造金子饰品的师傅),一开始作为学徒的时候,他打造的饰品很粗糙很笨拙。但是他这样学呀学,练了一辈子打造金饰品到他老了白头发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这活干了一辈子,他到最后打造出来的饰品非常的精致非常的精巧虽然他的技巧他每打造的金饰都一直在变化,他下的每一个功夫其实就是生灭生灭的,对不对?但是他还是变了。这种相似相续还是导致这个人变了,到最后他的工非常的精巧了。如果这个白头发的金匠想一想他年少时做的第一个金饰的话他一做对比,他会无限感慨这么多年下来,做了这么多金子的饰品,越做越精致,越做越精巧,我的工无人能及这都是练出来的。

【是故得称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

佛陀说读经啊,诵经啊,就跟金匠打造这些金子饰品一样的。一开始没感觉自己有变化,但是你日积月累,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一年这样下来,你绝对跟周围的人不一样你每一天的功夫都下了,这样的量变就会累积质变对不对?

【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芽则自生,乃至华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

佛陀又打比方说就好像种子,土地没有教种子该这样发芽那样发芽种子自己就会发芽了「以法性故」法性是什么你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或者是推动一切万物的这种能力——「如来藏」什么的。「以法性故」,芽自己就长出来。那花也没有告诉这树说你要怎么样才能结果子,「以法性故而果自生」。宇宙中就是这种生命力的推动,这种规律的推动,「花落果成」,果子生出来了。佛陀说众生修道也是这样的。

你只要日复一日重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这是网友讲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一天一遍《金刚经》,或者一天一遍《地藏经》,当下也没看出自己有什么改变但是坚持下来,若干年后你再看看自己,跟那些不修的人肯定不一样。有的师兄不愿意读经愿意听经的或者不愿意读经、愿意抄的,都一样只要你下功夫,只要这种功夫一直在进行一直在累积,那么若干年后你肯定跟周围人不一样。更有师兄在修学「六度」,天天对着「六度」来做,若干年后他绝对成佛这是必然的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9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1课·念头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