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6课·防止退转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557

00:00

《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师兄们: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在第二十八卷当中,狮子吼菩萨对佛陀的追问。

狮子吼菩萨说:

【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

世尊,如果众生真的都有佛性,那一阐提这些人怎么还断了善根了?还广造恶业,甚至还堕落到地狱道当中呢?如果众生都有佛性的话,他们应该不会造恶事,也不会下地狱,一阐提怎么还下了地狱了?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

如果说能发起菩提心就意味着有佛性,可能一阐提原来不信佛,你跟他讲佛法,他就嗤笑你,甚至很反感,但是后来又变了,发菩提心了。即然一阐提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又代表他有佛性的话,那么一阐提过去为什么就没佛性呢?他过去为什么就造恶业了?既然有佛性,为什么不是一直以来就相信佛法,还需要到后来才转化,才发菩提心呢?有佛性意味着这个人他应该有善根,善根不应该断呀?如果善根可以断的话,「云何得言佛性是常?」

狮子吼菩萨认为佛性就代表善根,如果一阐提会断了善根,佛性难道也会断吗?如果佛性会断,那怎么称祂为「常、乐、我、净」的恒常啊?佛性难道还会断吗?原来没有现在生出来了,或者现在有未来又断掉了?

【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狮子吼菩萨也认为常、乐、我、净是恒常的,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不是不生不灭,它就不叫佛性。

【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

狮子吼菩萨还说,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一直就应该有善根,为什么还说「最初」发起菩提心了,还有一个菩提心生起的「开始」?既然有一个开始,那证明佛性就不是永恒的呀?

【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

阿毗跋致,我们知道也叫阿惟越致,代表不退转,不再退转。

狮子吼菩萨说:既然众生发了菩提心之后还会退转,那证明这众生没佛性,因为佛性是恒常的,如果有应该一直在,怎么还又退转了呢?退转就好像佛性消失了一样。

【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

像这些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们一心想的都是怎么成正觉,怎么样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这些大菩萨们都深具大慈大悲,看到生、老、病、死和烦恼种种的过患,菩萨们都向往大涅槃,向往一个离开生、老、病、死,离开一切烦恼的地方,这些大菩萨相信(佛、法、僧)三宝,相信造了业就得受果报,这些大菩萨也会认真地去持戒。像这样的菩萨,一心想的都是无上正等正觉,深具大慈大悲,又知道轮回的过患,一心向着涅槃而努力,很精进地去持戒,这样菩萨的表现就叫有佛性,谁都相信,谁都承认。

【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

狮子吼菩萨说:如果不像以上这些大菩萨们这样做还说众生有佛性,谁能信呢?说众生有佛性,得向菩萨们那样修才能证得,这就证明我们还需要「修」作为因缘,如果不修佛性就显化不出来。

【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钻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牛奶有的时候不需要外在的助缘,它都能成为奶酪(有一些会造奶酪的人,不需要发酵粉,也不需要很高的温度,不需要这些助缘也能把牛奶变成奶酪),但是生酥就不是这样了,从生酥到熟酥到醍醐这个过程,就需要人力、物力各方面的助缘了。

狮子吼菩萨说:众生也是这样的,他们有佛性,按理说应该像牛奶自然变成奶酪一样,应该离开种种的助缘,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帮助,也不需要修,直接就应该成佛了。怎么还必须修呢?

【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一切众生真的都有佛性,为什么有的众生打算修行了,但是看到三恶道很苦,看到生、老、病、死很苦,他的菩提心就退转?(觉得修行太苦了,一不小心一个恶念生起也不一定去哪一道,我对自己已经不报希望了,破罐子破摔吧,不修了。)

有中途退转的众生,原来是不信佛的,一信佛,烟戒了,酒不喝了,肉也不吃了,坚持了一段时间,觉得我自己太苦了,要谨慎自己的每一念,不知道无常大鬼什么时候来,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太累了,算了,不修了,爱怎么样怎么样,下三恶道就下吧!反正是死后的事情,不管了!有的众生就这样退转了。

还有的众生是不修「六波罗蜜」,一开始听人讲法觉得有点儿兴趣,听了一段儿时间,念了一阵儿佛号,打一段儿时间的坐,发现没什么境界,也没什么感应,就不修了!

狮子吼菩萨针对这样的众生对佛说:如果众生真的有佛性,那就真的不用修六波罗蜜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下六门功课,有的人觉得好复杂,说一门功课都做不好,还六门功课!)如果众生都有佛性,是不是就不用修六波罗蜜,像牛奶自然而然变成奶酪一样——不用修,坐在这儿干等着什么也不用改变,直接就成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了),有没有这种可能?

【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

狮子吼菩萨说:众生要是不修六度,根本就成不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认为众生还是没佛性。既然有佛性,应该像牛奶变奶酪一样自然而然就变了,还修什么呀!

【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狮子吼菩萨又举了一个例子,说:像您在前面的经文中提到的僧宝,僧宝也是恒常的,如果僧宝真的是恒常的,就不是无常的。如果僧宝不是无常的,那怎么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因为无常它才能变,原来没觉悟后来觉悟了,后来成佛了。如果僧宝不是无常的,那他就没有办法变,他原来什么样后来还什么样。

【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狮子吼菩萨的意思是,如果僧人是恒常的,他们一直都能够成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众生不是僧人,是不是就成不了无上正等正觉了?您怎么还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啊?

【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如果说有的众生「从本以来」也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发过菩提心,也没有想过成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后来突然发了菩提心了,也想成无上正等正觉,那众生的佛性应该也是这样,一开始没有后来有的吧?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一切众生看来是没有佛性,后来发了菩提心才慢慢有的。

狮子吼菩萨是这样认为的。然后佛怎么说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

善男子,善男子,你用心良苦啊!其实你早就知道佛性是怎么回事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你一再地这样反驳我,作这样的发难,实际上我知道你是什么都懂了,只是装着不懂,从头至尾都在演戏而已。

接下来,佛陀说:

【一切众生实有佛性。】

一切众生真的一直就有佛性。

【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

佛陀说:你刚才提到,如果众生都有佛性,不应该还有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刻(那个开始),一直有佛性就应该一直有菩提心。

【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注意,「心非佛性」。

【心是无常,佛性常故。】

心不是佛性。为什么呢?因为「心是无常的」,「佛性是常的」。这里的心指的是心念,不是指《楞严经》中真心自性里的心,是那个会生出妄念的心。妄念心是无常的,分分秒秒都在变化,而佛性是恒常的。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

佛陀说,善男子,你说为什么还会有人退转呢?原来学佛很精进,过了一段时间(三分钟热度),不学了,为什么会有退转的人呢?

【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

这些人是真的退转了他的「菩提心」了吗?其实没有。他发了菩提心,认识到了佛的存在,认识到宇宙实相大概是什么样子,知道一点点,后来又退心了,其实这个「退」不是说心消失了,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变慢了,这个众生前进的速度或者说精进的速度变慢了,所以他会比周围的师兄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既然他曾经发过心,他的善根早晚都会成熟,还是能成佛的。

所以,发菩提心,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开始,即便后来你又退转了,那也只是意味着你路程上耽搁了。就好像小白兔和乌龟赛跑,小白兔仗着自己跑得快,一看乌龟还在后面呢,就睡了一大觉,结果一觉醒来乌龟都快到终点了,是这样子。暂时地退转,只是耽搁了,不是没了菩提心不是消失了,「故名之为退」,只是晚了,迟到了,这个叫退。

「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佛陀再次强调,菩提心不代表佛性,佛性也不是菩提心,二者不能等同。为什么呢?因为像一阐提这些人断了善根了,可能造作五逆重罪或者诽谤三宝,后来下地狱了。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

如果菩提心就是佛性,那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意味着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心,有菩提心,他就不可能再造下地狱的业,他也不可能再去地狱,他就不叫一阐提了,所以「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菩提心,也不是恒常的「常」,因为原来没有,后来发的才有的,即「本无今有」,所以这种心不叫恒常的常。

【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这里就纠正了一个概念,我们可以讲「如来藏」是佛性,「法性」是佛性,「中道」是佛性,「涅槃」是佛性,但是不能讲菩提心是佛性,这二者不是一回事。菩提心是有发起的开始,一般来讲有始就有终,菩提心开始之后什么时候为终呢?成佛之后就为终了,而「佛性」无始无终,无生无灭。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你刚才还提到「有的牛奶不需要外在的助缘,自然而然就能变成奶酪,众生有佛性也应该不需要外在的助缘,自然而然就成佛」,其实这句话不对呀!为什么呢?

【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

你只是看到牛奶变奶酪这一个环节,而奶酪变生酥,生酥变熟酥,熟酥变醍醐,这一整个的流程,哪个流程也不能缺少外在的助缘啊!

佛性也是这样的,众生身上有佛性,但不修是见不到的。就好像一堆石头里面,有金、有银、有铜、有铁,这一堆矿石都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但金子是金子,银子是银子,铜是铜,铁是铁,一个名字相代表一种事物,而不能把金子叫做铁,把铜叫做银子。

【而其所出各各不同,】

看表面都是名字相概括了某种事物,但是不能够混淆。金矿生成金子,银矿生成银子,铜矿生成铜,铁矿生成铁,金、银、铜、铁之矿产生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将其混淆。

【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

金矿、银矿、铜矿、铁矿不需要外在的助缘,随着年代久远、风吹日晒、不需要提炼就能直接变成纯的金、银、铜、铁了吗?不是这样的。这些矿都需要在众生福德或者福报的基础上,被送到炉子里去冶炼,还要有工人去努力,并且经过很长的时间,慢慢地才能冶炼出纯的金、银、铜、铁,所以你要知道,「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金矿在炼出纯金之前说它是金矿,但是金矿不能跟纯金相提并论。

众生都有佛性,在成佛之前,众生和佛也是不能等同的,「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众生必须认真地修,而且是按照正确方式方法的指引去修,这样能够节省时间,然后才能见到佛性。所以说,一定要假以各种功德和因缘才能见到佛性,最终成佛。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

佛陀还说,你刚才还质疑众生要是有佛性,「何故不见」,为什么一开始看不到众生的佛性呢?为什么?因为当时还没有合适的因缘去和合,所以看不见!

【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说两种因很重要,「正因」和「缘因」。正因,也是根本因,起决定性作用,代表事物的一种规律,这个很重要;缘因是外在的助缘,这两者都非常的重要。像众生能够成佛,正因(根本因)就是众生有佛性,所以能成佛,要是没佛性,也成不了佛;那么外在的助缘,就是要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是佛性,但却是众生成佛的一个助缘,从发了菩提心开始慢慢地领会佛性、靠近佛性。因此,一方面有佛性,另一方面发了菩提心认真修,两个因缘合在一起,慢慢地才有可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好像石头里(金矿里),终于提炼出纯金了。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

善男子,刚才你还提到「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说一切僧都是常的,一切僧人有佛性,其他众生没佛性,你提到了这一点。善男子,什么叫做僧人的「僧」?大家注意:现在我们一想到僧人,那就是出家人,或者叫和尚,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在古印度,「僧」最初的含义代表「和合、和合众」。僧的梵语就是「僧伽」,和合众就是信奉佛陀的教义、修习佛陀教法的出家人,而且是四个以上出家人才叫僧伽,所以僧伽就代表和合众,单独的一个人不能叫僧伽,只能叫僧人,而僧本身就有和合的、团体性的这样的含义。

【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

这一群出家人聚集在一起,修习佛陀的教法,也就是他们和合在一起了,这种和合分为两种:一种是「世和合」,另一种是「第一义和合」。

世和合就是表面上看,一群出家人聚集在一块儿了,比如说一起听佛讲法的这些声闻僧(听佛讲法的这一群出家人叫声闻僧),这是表面上的和合;那么还有第一义和合,第一义和合代表菩萨僧(菩萨僧就是已经「悟了第一义」的这些出家人,叫菩萨僧)。世和合的僧人,表面上看在一起听经闻法,但是心的境界有高有低,心里的妄念有多有少,甚至还有一些各自的小算盘,所以「世和合的僧人」是无常的,道场很容易分崩离析,因为本身没有达成共识,思想是不统一的,而「佛性」却是常的。

【如佛性常,义僧亦尔。】

既然佛性是恒常的,那么如果这个道场所有人都悟到了诸法实相,都悟了佛性,或者说都开悟了,这个道场就像钻石一样恒久远。如果所有师兄们聚集到一起且全都悟了实相,悟到了第一义,大家的境界是完全统一的,那么道场就可以永续地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大家心不一致,思想不一致,那道场很容易就会败坏。

所以,思想的统一其实相当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萨,世界该多美好,难以想象。只有义和合的僧人,才能像佛性一样恒常。这里也启发我们,在一个团体里,思想的统一是多么重要。在公司要经常开会,有句话叫开会开会,不开不会,开会有的时候就是确保上上下下思想是统一的,至少各个部门的主管经理思想是统一的,能够统一在同一个战略方向当中。一个家庭也要经常地交流,家庭内部不叫开会了,叫交流,思想要一致,家和才能万事兴,都不交流了,你想你的,我想我的,就容易分崩离析。

【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

接下来,佛陀又说:其实还有一类僧人,既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和合,也不是第一义的和合,叫「法和合」,因为佛法而聚合到一起的这些僧人。因为什么佛法呢?比如说十二部经(十二大类经典),十二大类经典是恒常的吗?是。因为十二大类经典描述的都是诸法实相,实相不变,所以十二大类经典不变,是恒常的。所以这些聚在一起学习十二部经典的人,他们相对来讲也是比较稳定的和合。在一个道场,如果大家都是爱学经的人,那这个道场的凝聚力其实还是挺强的,如果一直依经而为,依经而行下去,这个道场也可以走很远,这是法和合。

所以,目前我们学院现在看就有点儿像法和合,但我们还不是僧。因为我们喜欢学习佛陀的开示(十二部经就是佛陀的开示),我们喜欢直接跟着佛学,怎么学?只能学佛讲的话,而佛讲的话就是经,所以我们聚集在一起学经。虽然我们的境界有差异,但是我们的心是一致的,都是依照经来学,来行事(作为),所以我们也可以走很远。

所以,佛陀说:「法僧是常」,因为学法(学习十二部经)而聚集到一起的这些僧人、这些修行者也是比较恒常的。

【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

再一次提到僧,僧伽代表和合众(四个人以上聚集在一起才叫僧伽),和合代表十二因缘。在哪儿和合呢?在相里说和合,相之外无所谓和、不和,一讲和合就是相里的事儿,相里的事就贯穿了十二因缘法则的链条。那么在十二因缘里有没有佛性呢?大家都会说有,因为佛性到处都在,肯定十二因缘里也有佛性了。

【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只要有相这个幻有的存在,那十二因缘就存在,可以讲十二因缘就是恒常的,佛性也是恒常的,所以佛陀就讲,僧人们有佛性。

【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僧都是未来佛。广义的僧,不仅仅是出家人,凡是认真学习佛陀的教法、又认真地如法修行的人,都叫做僧,这是广义的僧。大家都在认真学佛,有朝一日都能成佛,所以,意味着这是佛的预备部队的一个和合团体,简称「诸佛和合」。

大家都成佛了以后,回顾在2017年,我们一起在某某网上的学院一起学某部经来着,这个时候一想,当时是预备佛(还不是佛),因为一起学习过,所以,聚到一起真正如法修行的人,就是诸佛和合。我们是未来佛在一起学习,有朝一日就会成佛,所以,佛陀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

善男子,你也提到,众生要是有佛性,为什么有的退转?有的不退转?

【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有的一直前进,有的前进了一会儿后退了?他的菩提心好像消失了一样,为什么呢?佛陀说,仔细听!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

在以下十三种情况下,菩萨摩诃萨就会退转。

大家要注意,这十三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避免,我们不要退转,我们都要做阿惟越致菩萨(或者叫阿毗跋致菩萨,即不退转的菩萨),发起了菩提心就不退转,不管这一路上有多少的妖魔鬼怪,千难万苦,我们都要像高僧玄奘学习,一心只到西天去,中途从来不退转。

以下这十三种情况会导致众生退转,哪十三种呢?

第一、心不信。你的心对于佛、法、僧还没有真的信,因为不信,所以才会退,你要是信,就不容易退了。比如我相信一个人,那我肯定不容易怀疑他,如果心不信,那就是疑了,对于佛、法、僧有疑惑,那就容易退转。在QQ群里一个师兄说我做梦梦见有人说,要想改变命运,就读《金刚经》,但我一翻,太难了!是不是换本儿经?像这样的师兄就容易退转,换本经他一看,太烦了,也不读,再换一本,更难!还是不读。那是心没有真的信,或者现在因缘还不具足,也不能强迫。当因缘具足的时候,不让他信,他都不能不信。所以,信心很重要,如果信心不足的话,你学法的动力、修行的动力、精进的动力就不足,别人跑得很快,你懒懒散散地可能就往回走了。

第二、不作心。不作心,就是懒。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懒人,我们要防止自己变懒。有的师兄说「我已经无修无证了」,你到达那个境界了吗,就谈无修无证?我们讲过无数次,无修无证是以有修有证为基础的,还没开始修就说无修无证,那就是懒!就会点儿嘴皮子功夫,会一点点的禅宗故事,就觉得悟了,什么也不学了,不修了,也不持戒了,也不打坐,认为天天背几段禅宗大德的这些公案就可以了。这就是「不作心」,这种情况就容易让你退转,自以为良好的时候,大家都冲上去了,成为六地、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了,而你初住位就停下了脚步。

第三、疑心。刚才提到不信,不信也是疑。而这里的「疑」不仅仅是不信那么简单了,是疑惑、怀疑。看到经中描写佛陀大放光明,眉间白毫能放光,照遍三界他认为是吹牛的,是神话故事,所以不信!因为他不打坐,所以无法理解很多经文讲的内容,因此就说是假的,说佛经也是假的,开始生起这样的疑惑。有时候看不懂经文里的句子也生疑惑,这么难呢?就开始怀疑,这种心也很障碍你。

第四、吝惜身财。有的人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看得很重要,误以为必须要吃很多肉、鸡蛋、牛奶等等才不会缺少蛋白质;或者把金银财宝看得很重,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不让执著,但是我天生就爱财,这是祖上遗传下来的,我爷爷爱财,爸爸爱财,我也爱财他吝惜自己的身体和金银财宝,所以放不下。因此,对于物质很执著的人,修的时候就很容易退转,因为需要布施的时候他就像割肉一样难受,心里可能就想我还是不学佛了,基督教好像不太强调布施的,我信基督教吧!

第五、「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能令众生永灭?」有的人著相,这是对于佛法了解太少,尤其是不了解《涅槃经》的人,一看,佛修到最后也没有逃脱死亡,活了八十岁到最后也死掉了,一切众生都会死掉的,涅槃就是死了,就是消失不见了,他害怕!想着修到最后也是得入到空里边去,很害怕。这样的人也容易退转。

第六、心不堪忍。就是不能够修忍辱,别人说他一句不好听的话,他记恨三天,甚至记恨三年,心里就是过不去那个坎儿,卡在「相上」了,卡在「我执」上了,这样的人就容易退转。例如本来打算今天晚上读一部《地藏经》,结果老板一批评,气得饭都没吃,经也没读,气鼓鼓的样子。这些人就很容易退转。

第七、心不调柔。由于业障的原因,有的众生生来脾气就很火爆,他的心没有办法柔软下来,想让他好好说话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人心不调柔,遇到顺境还好,遇到逆境火冒三丈,很容易伤人,还把负能量疯狂地发射到周围,这样的众生就容易退转。

第八、愁恼。有的人天生的林黛玉,是悲观、消极主义者,凡事总往坏了想,天天的愁悲苦恼,从来不笑,让他笑一下比登天还难,这样的众生也容易退转。他享受不到学法的愉悦,也不懂什么叫法喜充满,别人学佛学得很快乐,他学得愁眉苦脸,一边拨弄着佛珠一边愁眉苦脸。这样的很容易退转。

第九、不乐。这个跟前面第八有点像,就是快乐不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快乐不起来,这样的众生觉得来到这里就是别人都向我讨债的,我的债还没处可讨呢?他在学法过程中也感受不到快乐,天生就是一个没有快乐的人,总之,就是不快乐。这样的人容易退转。

第十、放逸。还有的众生从小被娇惯坏了,要什么得什么,他说一,父母不敢说二的这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吃、喝、嫖、赌,胡作非为,甚至去吸毒,这样的众生也容易退转。因为初期的修行要约束你的行为,他受不了那个约束,受不了那个罪。前面提到过,要想成佛必须不放逸,但是他放逸习惯了,为所欲为习惯了,一但让他不放逸,真是太苦了。所以这样放逸习惯的众生,也容易退转。

第十一、自轻己身。就是很自卑的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总是说我不行、我差得很远、我业障重……总是这样出不来。这样的众生也容易退转。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谁还能看得起你!人生来有自恋的本能,你都看不起自己,把自己贬得如此之低,殊不知你周围的环境都是你心的显化呀!你想得越糟糕外在表现越糟糕,就这样恶性循环了,所以这一点非常的可怕。非常的自卑、自我轻贱,这样的众生容易退转。

第十二、自见烦恼无能坏者。总是看到周围的烦恼,一个又一个,谁都让他烦恼,谁也打坏不了这种烦恼,他认为自己的烦恼多得就连佛法也医治不了,这样的人对于医治自己的烦恼没信心,认为烦恼坚固不可摧,这样的人很容易退转。

第十三、不乐进趣菩提之法。也是懒,不喜欢学更多一点儿,得少为足。学一部经满足了,不想学更多,然后对外宣称,一经通百经通。问题是你通了吗?如果这部经你学透了,任何一部经拿来你都能讲,那叫一经通百经通,只懂这一部经,其他的一看还是不懂,那叫通了吗?「不乐进趣菩提之法」,不想要深入经藏,不想要进一步进修从而加强自己的功夫,这样的众生容易退转。别人都前进的时候,你其实已经退到后面很远了,因为别人前进得太快了,这样一对比,你就好像退转了一样。

所以,今天在咱们学院里,我也引用一段经文,是《大日经》里讲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广学一切正法,学一切经论,就好像大海已经很满了,但是不会拒绝任何的河流再汇入自己。大海已经很满了,什么也不缺,但是任何的河流再过来它都欢迎。我们学习佛陀的经法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但是再多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懂的多,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就像我的药店里备了很多药,什么样的病人我都能治,出于这个目的,要广学多闻,千万不能得少为足。那么在境界上证得声闻、缘觉的时候,要想着上面还有菩萨,成为菩萨的时候想一想,十地之上还有等觉、妙觉呢,这样就不容易退转。所以确保自己不退转,看你跟谁比,要是知足的话,跟昨天的自己比有进步了,这就知足了。但是要精进的话,跟你前面的众生比,甚至跟诸佛菩萨去比,想一想境界还差多少。这样你的傲慢心是不可能生起来的。

【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佛陀说,善男子,以上这十三种情况会让菩萨退菩提心(会让你退转)。

我们再来重复一下,这十三种可怕的情况:第一、心不信,信心不足;第二、不作心,懒,什么都不想干;第三、怀疑,因为知识不多而怀疑;第四、吝惜身财,对于自己的身体和金银财宝看得过重;第五、对于涅槃的实相不了解,一听涅槃以为是死亡,害怕涅槃;第六、他的心忍受不了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忍辱的功夫,一点儿都没有;第七、心不调柔(不柔软、不柔和),心非常的刚戾,跟所有人都敌对;第八、愁恼,总是发愁苦恼;第九、天生的不开心、不快乐,怎么也哄不开心的样子;第十、放逸,想做什么做什么,习惯了;第十一、自己看不起自己;第十二、总是盯着障碍,总是看到烦恼,看不到自己能战胜烦恼,看不到目标;第十三、不喜欢进取,也不想学更多的觉悟之道。大家要注意,以上十三种是我们要小心的,所以这一段经文比较重要。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会犯这十三种情况里的个别的几种,也许有的师兄从头看到尾发现这十三种情况我身上都没有,那在这里恭喜你,菩萨摩诃萨!恭喜你!今天的课就截止到这里。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证如来真正觉。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6课·防止退转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0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星比丘的故事,很多师兄也很惊讶,竟然不知道佛陀身边除了提婆达多之外,还有一个反面角色。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三卷。【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乾名曰苦得,常作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依然是三十三卷,不过狮子吼菩萨品已经结束了。这里已经到了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又再次的上场了。我们知道,迦叶菩萨,他不是那个苦行第一的迦叶阿罗汉,大家不要混淆。【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能坐在一起学经了。今天就在课前又得到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消息,生活在杭州的我的一个亲人,一直非常关爱我的嫂子,她也于今天下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成为了在家居士。每一次我们学院有新的师兄皈依三宝,我都会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感动。真的希望我们本师的教法能够发扬光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