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7)《大般涅槃经》讲解765

00:00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

【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是因缘,施主还得五事果报。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施即五阴。】

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讲,说迦叶呀,善男子,还有一次我给大家讲法的时候谈到说布施者在他布施的时候,其实他可以用五个方面的内容去进行布施比如说他可以布施色,就是物质、色相,以颜容的美好、气质的飘逸,这些算作是一种布施了,同时你布施给其他众生这些色相这些物质,这都属于布施色的层面,色相。第二,布施者也可以布施他的力气,比如说一个壮小伙帮助邻居已经九十岁的老奶奶去买菜,去提菜,布施自己的力气,这也算是一种布施。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布施心灵的安稳,就是行无畏布施看到谁悲伤难过痛苦了,或者是看到谁充满了恐惧了,你去帮助他,使他收获心灵的平静安稳,这也是一种布施。第四种情况,布施命,并不是说把你的命布施给他,而是说在你的努力下可以使他延长寿命比如说你去放生,本来这个小动物马上就要被宰割,你把它放了可以多活一段时间,这是布施了寿命给他。或者说这个病人生命垂危,你去照顾他,本来医生说应该还能活三个月,结果活了三年,这也是布施了性命给他,布施了一段时间的寿命给他。那第五种情况,布施才。这个人很善良很正直,但是被人冤枉了,被人诬陷了。他有口说不出,因为口才不好,但是你去帮助他辩论,帮助他争取到了他该得到的权利、财富等等,这也是一种布施,就是在口才上去布施给他。

所以布施可以分成很多个方面,我们力所能及地随缘而很多善事都属于布施。

就是因为你可能布施物质、色相给众生,或者是布施力气给众生,或者布施心灵的安稳给众生,或者是布施寿命给众生,或者是布施绝妙的口才给众生,那么相应地你就可以得到五种布施的果报。你在哪里播种就在哪里收获,佛陀讲的是这个,就是倡导大家广泛地去多做布施。

但是佛陀说,迦叶呀,我的很多弟子听我谈到布施分为五个方面的时候,结果就完全误解了我的意思他们竟然大声宣称说,佛陀说布施就是五阴,这是哪儿对哪儿啊?佛陀讲是布施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然后你会收获相应的果报,倡导大家去布施,但是有的弟子竟然讲说,「施即五阴」,布施就是五阴完全错了,错太离谱了或者你理解就说,他认为一说分成五种,他就想到五阴了,然后弟子就瞎说,说布施就从五阴去布施,这样跟佛陀的原意也是差得有点远了。

善男子,我于一时宣说:涅槃即是远离,烦恼永尽灭无遗余。犹如灯灭更无法生,涅槃亦尔。言虚空者即无所有,譬如世间无所有故名为虚空。非智缘灭即无所有,如其有者应有因缘,有因缘故应有尽灭,以其无故,无有尽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三无为。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还有一次我在跟大家讲涅槃的时候,讲这个涅槃的特质,我说涅槃就是远离一切相,见诸相非相,然后烦恼永远地尽了,一丁点残余的烦恼都没有了,就好像灯完全灭掉了,看不到光亮了「更无法生」,在涅槃里是无生无灭的,没有什么生出来,也没有什么会坏灭。涅槃就有点像虚空的特质,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世间,说什么都没有就叫虚空了,并不是说因为有什么智慧的参与,使得这个地方变得什么都没有。这个虚空态本身一直以来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说原来有,后来没了,变没了,不是这样的。没有外在缘的参与,本来就是没有的,无所有。

「如其有者应有因缘」,如果说这个地方本来有,后来没了,那证明肯定有因缘的介入,有因缘故有,有因缘故灭,但是涅槃就像虚空一样,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的,它不需要在相上还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样去变化。

「以其无故,无有尽灭」,所以涅槃的特质就是本来无一物,所以没有一物会尽灭、会消失,是这样的。佛陀在谈到涅槃特质的时候就这样讲。其实讲得已经很明确很透彻了,但是很遗憾,还是有很多佛陀的弟子误解了佛的意思他们就说,「佛说无三无为」,拜托!佛陀讲的是涅槃的特质,像虚空一样,而且没有因缘生因缘灭这些,它就一直就是本来无的状态,讲的是这个,但是佛陀没有讲说「无三无为」,佛陀没有讲这句话呀!也不知道弟子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就讲了三无为这个地方。没有三无为!佛没有讲这句话,是弟子们编的。

善男子,我于一时为目揵连而作是言:

然后佛陀还说,迦叶呀,还有一次我给目犍连讲法目犍连神通第一,我给他讲法的时候,我说:

【目连,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迹,是毕竟处,是无所畏,即是大师,即是大果,是毕竟智,即是大忍无碍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难见。】

佛陀在跟目犍连描述什么是涅槃表面上涅槃是文字相,是章句其实文字相是我们思维留下的痕迹但实际上涅槃的本体本身是我们的思维很难企及的最毕竟之处就是最究竟圆满之处,简直难以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远离了所有意识思维。那么涅槃这种状态是让你彻证无所畏惧的,这是一切大师的老师,这是一切果位的终极大果,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也是忍辱忍到极致,无可忍的状态。忍,无可忍,没有需要你忍的东西,是无相的。然后涅槃的状态又好像是一种三摩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你可以用你的神足去任何一个地方,是这样的状态。然后涅槃是极大的法界本身,也是甘露般的美味。非常罕见的,涅槃并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能见到的,那么不修行的人更是看不见。

目连,若说无涅槃者,云何有人生诽谤者堕于地狱?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涅槃。

佛陀说,目犍连,有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涅槃像这样的人他在诽谤佛法,本来有涅槃,他说没有。就这种诽谤说没有涅槃的人,你看他就下了地狱了。佛陀给目犍连讲法的时候,讲涅槃的特质以及诽谤涅槃存在的这批人下了地狱讲到这儿,佛陀说,迦叶呀,善男子,我的很多弟子听我给目犍连讲了以上这些法之后,又开始误解我了。他们就大声去宣称说,如来说涅槃是确定有的,人人都能证得的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其实涅槃有是有,关键是人人都能证得吗?不是这样的。然后弟子们去传说如来说的有涅槃,谁都能证得,那这样就不准确了。

复于一时,我为目连而作是说:目连,眼不牢固,至身亦尔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为虚空,食下回转消化之处,一切音声皆名虚空。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

佛陀说,还有一次我也是给目犍连讲法。我对目犍连说,目连啊,我们看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是不牢固的,对吧?很容易生病,很容易劳损,一不小心甚至会失明。我们的肉身也是如此的危脆,是不牢固的,所以本体上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肉身就像虚空一样。你看我们吃掉的东西,本来看眼前是有一钵饭的,这钵饭吃下去嚼着嚼着吃下去,消失了,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很难讲清楚它消失到哪里去了。它变成了未消化的食物在我们的肠胃当中,也有可能变成了能量又被我们消耗掉了。这个食物就这样转成空啊!再想想一切的音声,佛陀说,你看你听,目犍连!这周围的音声,一切的声音从我们的耳边经过我们好像听到它了,但是转瞬它就消失不见了,又回归虚空了。佛陀在讲这些的时候,有的弟子听了佛的讲法又开始误解,就说:「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如来讲的是色相之不可、音声相之不牢固,讲的是这个,然后弟子们概括地说,「如来决定说」,说如来就是这么说的,没有任何疑问地说的,有虚空无为,决定说有虚空无为。就说虚空无为是存在的,一切就是虚空无为,这样其实还是限定了佛法。一旦你用文字相去死死限定,成为一种意识内的执著,它又偏离了佛法。所以弟子们表达的往往并非是佛陀想表达的真意啊。

复于一时为目连说:目连,有人未得须陀洹果住忍法时,断于无量三恶道报,当知不从智缘而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灭。

还有一次佛陀也是给目犍连讲法,说目犍连啊,有的人还没有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时候,他修习禅定修到了忍法这个阶段「断于无量三恶道报」,就是他虽然还没有证初果,但是他认真地修禅定,在禅定中保持正念,他就不会下三恶道了,就断了去了恶道的这些果报了。「当知不从智缘而灭」,那这个修行者他修禅定的时候,断除了三恶道之报,「当知不从智缘而灭」,是他有意识参与的吗?不是的,他的第六意识已经消歇了,并不是说他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这个智慧去控制自己,用理性去把握自己,然后不去造恶,然后就不去三恶道。不是的!这个人是在禅定中消歇了自己的内心,一念不生,他就断了去三恶道的可能性。佛陀在讲这个的时候有的弟子又听了一半就开始激动,又开始去广泛地宣说,说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灭」。说如来认为存在不用依靠智慧,只要在一定的因缘下,有些东西就消失了,比如说去三恶道的这个果报就消失了,就说你也不用修学智慧,你就在这打坐,坐着坐着,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三恶道的果报就消失了。这样去描述佛法的思想也是不准确的,佛陀讲的不是这个意思。佛陀讲的是,如果你能静下来、定下来,当你修到了忍法,修到了「四加行」的忍法这里的时候,你就已经断了去三恶道的可能性了,讲的是这个,而不是弟子们所概括说「非智缘灭」,我什么智慧都不用学,就等着那个缘来,然后我就不用下三恶道。不是这样子的,也是差得太远了。

善男子,我又一时为跋波比丘说: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像这样的,类似这样的弟子们对我的误解太多太多了呀!还有一次,我给跋波比丘讲法。我对他说:

【跋波,若比丘,观色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近若远、若粗若细,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有比丘如是观已,能断色爱。】

佛陀劝跋波比丘说,你们跟着我修行,先观色,这个色相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管离你近还是离你远,不管这个色相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你观这个色相,它只是你意识内的妄,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然后进行分别,然后你认为有色相,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远有近,有粗有细,等等等等。这是你用你的意识心去分别出来的,其实本质里这些色相「非我、我所」。你真正的觉性本体不在这个色相,只是碰到色相了你在这起作用。色相里并没有藏着真的我,也没有我所。如果比丘们经常观,就说色非我,色是空,观这个,色就是我的分别造出来的,那么你就可以断掉对于色相的爱著,你就不再贪著色相了。

跋波又言:云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阴名名。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言色是四大。

然后跋波比丘就问佛说,师父呀,那什么叫名色呢?佛陀说:「四大名色,四阴名名。」四大——地水火风就是构成色相的基本元素,几乎所有的色相都可以拆解成地水火风,所以说四大就代表色相。那么四阴——受、想、行、识,这些是对于这个色相入到我们的觉知主体之后,我们产生的种种反应的名字,就是受想行识都是由色而起的。因为有色相存在,然后你接触它产生了受、想、行、识,这四阴是随着色相而起的,然后立出的名字,所以这个地方,四阴就是名字,就是名字相、代名词,是这个意思。

佛陀说,我在给跋波比丘讲这些的时候,我的弟子们听我讲法又开始误解我了。他们大声地去传扬说:「如来决定说言色是四大」。如来说,色就是四大。其实这并不是佛陀想表达的意思,虽然你说色相由四大构成,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但是你总是强调色相就是四大,依然没有让众生看到相空的本质,而是盯着色,它可以分成地性的、水性的、火性的、风性的,侧重点就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所以导致你传达的思想并没有感觉像超世间法第一义谛,感觉很像世间法。佛陀的侧重点是什么?是让跋波比丘观色之空,断掉对于色的爱著,但是这些弟子们他们却强调色就是四大,却容易让众生更加执著,更加去分别,更加地陷入更多的妄想。

善男子,我复说言:譬如因镜则有像现,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谓粗细、涩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角、轻重、寒热、饥渴、烟云、尘雾,是名造色,犹如响像。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或有四大无有造色。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其实我也曾经讲,就好像你照镜子的时候就能看到自己的相貌。因为这有一个镜子,你就能看到镜子内的影像。色相的色也是这样的,因为是四大造出了色相,地水火风四种性质的元素结合造出了色相。造出了色相就呈现出有粗有细的,有摸上去很涩的。涩就证明摩擦力大,滑就是光滑,摩擦力小。就是因为色相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就会有质态上这种粗细涩滑的感受。然后又会有颜色上青黄赤白的分别,又会有长度上、形状上长短方圆的区别,然后也会有「邪角、轻重」,重量上的差别。还会有这个温度上寒热的分别,也会有人感受到的他的胃口是饥呀渴呀这些分别。还有烟云尘雾的分别。之所有这些分别,都是归结为地水火风种种性质的元素造出了色相,但是配比上、比例上是不同的,所以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四大造了色相,「犹如响像」,就好像山谷中的回声。这个人来到幽深的山谷喊一声,什么什么名字,然后山谷给他一个回声,这是因缘会遇的结果,同时也有地水火风的配合。佛陀在拆解这些色相的时候,在去跟你深究色相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异的时候,有的时候就相说,有的时候从本性上说,就这样讲。但是很多佛弟子又开始误解佛了,不懂得佛想表达什么,他们就高声地就去传,说「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那意思就是说,色相怎么来的呀,一切都是四大造的。其实这个讲法并不究竟,「一切唯心造」才究竟那弟子们讲都是四大造的,这不究竟

「或有四大无有造色」,有的弟子呢还说,有地水火风四大无有造色,说有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也未必就真的能造出色相。这就开始偏离了,你们在谈什么呀?你们盯着相在谈相里的事,谈得还不准确,但是佛想表达的是什么呀?佛表达的,色相为什么有种种差别,原因原理是什么所以就感觉佛陀讲东,弟子在说西,佛陀说南,弟子在猜北,就是这样的差别差异是特别大的。

【善男子,往昔一时,菩提王子作如是言:】

佛陀说,迦叶,有一次一个时期,时间不确定,过去有个时候,有一个菩提王子曾经这样讲:

【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当知是时失比丘戒。我时语言:菩提王子,戒有七种,从于身口】

菩提王子说,如果有比丘是一直是认真护持禁戒的,如果他突然发起了恶心的话,那就说明他已经丢失了比丘戒,就是说他已经不是比丘了,因为作为比丘要护持禁戒。如果这个比丘发了恶心。那他就失掉了自己的戒体,他就不是比丘了。他就坏了比丘的戒律。那这个时候,佛陀对这个菩提王子说,菩提王子啊,戒律这个东西其实蛮复杂的,并不是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戒有七种,从于身口」,就单单我们的身体和嘴就可以造出七种过失来,身三口四。身方面:杀盗淫。口方面: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就是七种罪。防止这七种罪,我们就制了七条戒。「戒有七种,从于身口」,就说在戒你的身和口的这个恶方面,就有七种戒律:

【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

说有一种情况,就是比丘们可能身体上犯了杀淫,或者嘴里也犯了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之罪,但是他是无心而做的,我们却不能讲他破坏了比丘戒,他不是心甘情愿的主动要做的,他是很被动的。比如说我们曾经讲过,一个比丘尼被人奸淫,比丘尼她是极其被迫的,她是非常被迫的,她没有任何的淫心在,所以佛陀并不认为这个比丘尼破戒了,她不是主动而为,她是被动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无作色」,她无心之过,她没有想这样或者一个僧人在行脚的路上踩死蚂蚁这样的事情,不能算他破坏了比丘戒,他不是故意踩死的。这样的情况,就是你表面上看着好像有这个现象,但实际上他没有刻意想这么做,所以这个时候比丘们就没有犯相应的戒。

「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所以说他没有故意想这么做,因缘会遇的时候,现象上好像是那个样子,但是他的心是在无记之中,他的心当时什么都没有想,非善非恶,没有想善,没有想恶,其实是无意识的。这种情况下,他们犯的过失就不叫犯戒。「犹名持戒」,还是说他们还是有戒体,他们没有犯戒。

【以何因缘名无作色?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有无作色。】

为什么说这些情况下是不给他们记作过失的呢?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去参与这个事情,是在非善非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偶然偶合了这个事情,所以你不能够看着这个表象就说这个比丘或者比丘尼犯戒了。不能这样讲。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我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啊,讲以上关于什么情况下算犯戒,什么情况下无心造的恶不算犯戒,讲这些的时候我的很多子又开始误解我了他们就去宣称:「佛说有无作色」。说佛陀说了,说有的情况下,你作了也算没有犯戒。作了也算没有犯戒,所以我就作——那你有这种心认为「我作了也不算犯戒,那我就作」你有这种恶心,那就算犯戒,你就算还没,那戒律肯定很快就会被你破坏掉了。所以你不能够光看佛陀讲的某一句话,他是有特定的场景和条件的。你不能讲说「有无作色」,认为这个现象我了没事儿,那我就去作。你不能这样想,要有这样的想,那你肯会很快就会沦为魔子魔孙了。

善男子,我于余经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宣说无无作色。

善男子,佛陀说,迦叶呀,我在很多其他经中也曾经讲过,「戒者,即是遮制恶法」,什么叫戒律的戒?说我们要持戒,戒律很重要,尸罗很重要,尸罗不清净,定境不现前,三昧不现前。这个戒律的戒代表什么?佛陀说,代表「遮制恶法」,就是防止你造恶。戒律的戒不是说捆绑你,而是说防止你造恶的意思。

「若不作恶,是名持戒」,为什么要制定戒律,就是怕你恶,如果你不作恶,那你就不用持戒,你已经持好戒了。比如说身三口四你都不做,那你就不用再去持戒,你已经持好戒了,对吧?你没有杀淫,没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那就是持戒了。所以说诸恶莫作,实际上就是持戒,就是防止你造恶嘛。那佛陀这样解释的时候,又有弟子在误解,说「如来决定宣说无无作色」。他们就认为,佛陀讲,戒律就是说你不去造恶,不去造恶呢,有的比丘就认为那我就什么都别了,「无无作色」,我就什么都别作了。这种无心之过我也不犯,那我什么都不作,我就在这呆着吧这又理解错了。佛陀讲的是,诸恶莫作,但是众善还是要奉行的,而不是说诸恶莫作,众善皆莫作,就一切都不作,一切善恶都不,佛不是这样讲的但有的比丘就理解错了。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圣人色阴乃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亦复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我在经中还曾经讲说,圣人的色阴一直到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也是这样的。说不管凡夫还是圣人,五阴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无明而生的,从无明生的。从无明生出了爱欲,然后就知道爱欲就是无明,因为有了爱欲,开始贪著,去取,当知是取也是从无明、爱而生。因为无明生了爱欲,有了爱欲生了贪婪,去取著,从取著里又生了有,那有最终也是来自无明的,挖到根底也是来自无明的。

从有生出了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这样推导来推导去,你会发现十二因缘的链条最先开始的地方是什么?是无明。无明导致了爱欲,爱欲导致了取,然后取缘有,有缘受,受缘生。然后在名色,触,识,六入,慢慢,十二因缘或者说六识都出现了所以说十二因缘以及六识的源头还是在无明这里佛陀在讲这个的时候,很多他的弟子又开始误解佛了,不懂佛真正想表达什么,然后就说,「如来说无心数」,无心数?如来讲的不是这个,拜托!如来讲的是一切缘于无明,如来没有说无心数,但有的弟子却这样传,不知道他们怎么概括的,怎么归纳的。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我在经里还曾经讲:

【从眼、色、明、恶欲等四,则生眼识。言恶欲者,即是无明。欲性求时即名为爱,爱因缘取,取名为业,业因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是触。】

佛陀就讲,说众生为什么这样地迷恋这个轮回呢?你看,首先跟众生的眼睛有关系。众生的眼睛可以抓取色相眼睛摄取信息太快速了,眼睛一摄入到这么多色相,他就开始贪著,就有了种种的恶欲。眼睛摄取了色相,对色相进行分析识别,又产生了眼识,然后欲望产生了,导致了更深的无明。然后你的欲望越来越深,有了爱,有了贪著,然后又造业。有了种种的造业,在因缘会遇的时候,又继续累积你阿赖耶识,继续不断地充实自身,不断地增加更多的记忆和印象,然后名色越来越丰富。然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越用越灵敏,抓取的东西越来越多,越贪越多越执著,就这样。然后就开始迷恋触受,「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你开始迷恋这些触受,触受又给你很美妙的联想,你进一步陷入爱欲等等等等。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对于信仰忠爱,对于信仰的忠贞也是一种迷恋。我们在这里得到了某种满足,然后你开始精进,修习定慧,等等等等。源头在哪里?眼根很重要。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扇大门,你看不到外在的丰富多彩的色相,只是看到一片黑暗,你还会如此的执著吗?就会好很多了。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当佛陀讲这些的时候,说「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是触」,一切一切围绕着你的觉受,围绕着你的触受,让你上瘾的是你的触受吗?其实是你的放不下!佛陀在讲这个,但是弟子们听到佛讲上面的内容的时候又开始曲解误解了说,如来说有心数,如来谈这个十二因缘的产生,谈这个欲望的产生,人的贪著为什么,谈这些的时候,弟子们概括为三个字说,「有心数」。但佛陀讲的不是这个,佛陀讲的是你应该意识到,我为什么贪著,为什么放不下,当你明白了原理的时候,你就知道从哪儿治这个病根了,讲的是这个,跟弟子们的概括的风马牛不相及呀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也讲「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说,其实根本里为什么有轮回,只是一种原因造成的,就是执著。执著,然后慢慢产生了轮回的各种各样的形式,从一种存在形式,到两种三种四种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一直到二十五种存在形式,所有的轮回存在形式都是你的执著放不下造成的。

我讲的是这个,但是弟子们又开始误解了。误解什么呢?说「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如来说世界上有五种存在形式,有的人讲有六种存在形式,有的就争执八种九种十种,还是二十五种。拜托!佛陀的重点不在这里。佛陀讲的是为什么会有轮回,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形式,而不是让你去着迷于去区分是到底是有多少种存在形式,好像数一数地球上有多少种物种一样,那个其实毫无意义。就好像你说我做梦了,梦见一棵苹果树结了五个果子、六个果子,还是二十五个果子,你争论那个根本没有意义,因为那个苹果树是梦里的苹果树,当你醒的时候它完全消失不见了,苹果树上一个果子没有,或者长多少个果子跟你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跟你的觉醒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你醒来的时候,苹果树随着梦消失不见了。但是众生如此的著相,著佛陀的音声之相,著佛陀的文字之相,佛陀讲话的重点他们总是抓不到,总是去执著一些不该执著的东西。

善男子,我往一时住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还有一次我住在迦毗罗卫国的时候,在尼拘陀树林,那个时候讲法,释摩男比丘来到我那个地方,就说,师父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什么样的人叫作在家居士呢?优婆塞,在家居士,在家的一些男居士。什么样的人是居士呢?然后佛陀就给释摩男比丘说,要是有的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的情况下,就说他的六根正常,然后他受了三皈依了,皈依了佛,皈依了法,皈依了僧,那么这个人就是居士了。当然我们也知道居士受了三皈依,有的没有受五戒,有的已经受了五戒

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摩男,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

所以释摩男那个时候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说这个居士优婆塞,还有叫一分优婆塞的,是什么意思?两分、三分、四分、五分优婆塞什么意思?佛陀说,摩男啊,受了三皈依的这些在家居士,如果他除了受三皈依之外,他还受了一个戒律,还受了一条戒,就叫一分优婆塞,那么受了两条戒就叫二分优婆塞,五戒具足就是五分优婆塞,是这个样子。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

佛陀正在讲,什么叫居士,什么叫一分优婆塞的时候,那有的弟子又开始误解佛了,就说:「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说如来说呀,这个居士受戒受得不完整,不能够同时受完整戒。佛陀是这样讲的吗?不是呀!佛陀讲的是,什么样的叫居士,居士受了多少戒怎么称呼,他讲的是这个,但是有的人概括佛陀的讲法的时候就说得不准确,就说,「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就说居士不能同时受五戒。

(录音中断……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62.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第273课「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把做过自己五百世父亲的梵志须跋陀带到了娑罗树林中佛陀的面前。这个一百二十岁的梵志须跋陀已经证得了五种神通,来了之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