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85课·选择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469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接着来看《大般涅槃经》的第二十八卷。

【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集无量功德?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

这是佛陀继续在反驳狮子吼菩萨的立论。因为狮子吼菩萨对于牛奶有酪性的这句话非常的执,当然了大家都明白,狮子吼菩萨的执著是表演给众生看的,正是因为狮子吼菩萨一再的表演,所以佛陀才来配合他演出。

佛陀这里说善男子,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你也能发现所有的众生要想成佛,都需要修集无量的功德,这个「修集」一方面要「修」,另一方面要「累积」我们说,要想成佛必须累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智慧是破迷开悟方面的,福德是断恶修善方面的,必须累积这两种资粮,资粮有的时候也叫功德。众生都有佛性,但是都得认真地修认真地累积资粮累积功德才能成佛。

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佛陀说,你看!众生虽然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要修。牛奶虽然能提炼成奶酪,但是要经历一个提炼的过程,不能说现在就是奶酪,因为牛奶和奶酪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众生不用修了,直接就是了,功德自成了,已经累积了,现在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修集」成了「了因」,那就是到这里结束了,不需要再做什么了。那就等于牛奶坏掉了,或者奶酪坏掉了,没有办法进一步提炼了。因为这个字它是有终结性的含义的。

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你不能说一切众生还没有修行之前,他就具备戒慧,这样讲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在修行之前,所有众生都贪痴,哪儿有戒慧呀?但是众生有佛性,修了慧,他有这种能力。(至于修不修,还得由众生去决定。)说众生都有佛性,就本具戒就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

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

佛陀说我看到世间的一般人本来都没有去守戒,也没有修禅定,也不懂什么有关实相的智慧,但是自从拜了一个好的师父善知识)以后,受这个师父的影响,他自己身上的戒就会渐渐地增长。

【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

但是你也不能说师父的教育就是「了因」,师父的教育就是「根本因」,这样讲也不对,因为学生碰到师父他受师父的影响慢慢开始持戒,虽然也开始打坐修习禅定,也开始听经闻法长智慧了,但是圆满了吗?没有。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不能说碰到师父就完事了,这样也不对虽然师父这边的原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了因,并不是到此为止的决定性因素。

受者未有戒、定、智慧,因为很多人在拜师父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戒慧,拜了一段时间以后戒慧的功夫也不一定怎么样,要很长时间的修行戒、定、慧功夫才可以的。

【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

佛陀说,如果你认为师父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师父是了因,认为拜了师父就完事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应了未有,那些还没有显化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气是不是应该也给他断掉呢?但是我们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弟子每一个都不一样,是不是?就连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么多年,他教出来的弟子还都参不齐。所以说各人的「业」各人「了」,各人「因果」各人「了」,师父确实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你也要下夫,不能说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在师父这边,这样是不合理的。

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所以说,师父能够帮助你修戒慧,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断掉你的烦恼和习气,这是一个慢慢过程,不能说见了师父就完事了,什么都不用做了,不能这样讲。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然后狮子吼菩萨说:世尊,难道「了因」这种决定性的因素就不存在吗?如果不存在的话为什么要想找奶酪就非得找牛奶,用牛奶去提炼奶酪牛奶必然能够生成奶酪,石头生不了其他的树果汁啊果冻啊也不能变奶酪,牛奶和奶酪之间就是有必然的联系,难道您不承认这种根本性的决定因素吗?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

然后佛陀说:对于在世间「相」上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回答通常有三种答难的「难」是发难,就是不好回答的问题抛过来了所以答难就是回答这些不好回答的问题。对于世间这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回答的时候,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叫「转达」,第二叫「默然答」,第三叫「疑答」。

什么叫「转达」呢?就是转引着你的那个意思,照着你思维的方向,去给你一个答案,这是比较直接的一种答案。比如前面提到的狮子吼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您为什么持戒啊持戒这么难,世间众生各有各的原因去持戒,您是为什么持戒呢?佛陀说我的心不悔,我想要成正觉,证得大涅槃。佛陀这种回答其实是一种比较直接的答案,就是按照问者的思维方向去给他一个答案我心全心全意地、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去持戒,我的心不后悔,而且我为了将来能够证得大涅槃,我愿意去持戒。这是佛陀的回答,这属于转达。

还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是「默然答」,就是沉默不说话,这也是一种回答。有的时候有些师兄总是问一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妄念推另一个妄念问问题,问一堆,有的时候我也学习佛陀默然因为默然也是一种回答。当他问了十个问题你都不回答的时候,他开始歇下来了,然后问题竟然消失了。

曾经有一个梵志一个外道来问佛,说:伟大的佛陀呀,我是恒常的吗?我是恒常不变的吗?我是永存的吗?佛当时就在那打坐,沉默不语,一句话不说佛陀安坐在那儿不回答,不回答的结果是什么外道就会回到自身身上,他会去想很多。其实有的时候你把这个答案直接又推回给他了,用沉默当作答案推给他,他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沉默,反而比直接地回答他很多文字相可能对他来说帮助更大。禅宗里的公案里,很多时候禅师也是喜欢沉默的弟子问一些问题,他沉默,或者是表演一些奇怪的动作,地上画个圈啊,或者是咳嗽啊,扬扬眉毛啊,突然大吼一声等等的,这也是一种答案。

前面提到了转达和默然答,还有一种回答方式是「疑答」,就是用问题去回答他。他问你一个问题你不回答,你问他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在QQ群里有师兄说佛陀也不是万能的,相里的因果佛陀都不能改,这个因果是谁造的呢?然后我就问他这个四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形没有角是谁造的呢?像这种就属于疑答,直接去回答他,而是用问题回答他。他说是人类造的,我说那什么是人类呢?推来搡去到最后,他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妄念推出了这一切。

所以佛陀说在这部《涅槃经》中,我也曾经反问你狮子吼菩萨,如果了因还能分成两种的话,那么牛奶是不是应该也分成两种特性,两种形态了?了因就是了因,根本因决定性的、画了句号的,怎么还能分成两个呢?要是能分成两个,牛奶是不是应该一半有牛奶的属性,另一半是奶酪的形态了?这是不可能的!

【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

接下来,佛陀说我现在顺着你的思维方式回答你,为什么说众生都有佛性你看世间人都说有了牛奶就一定能得到奶酪,这是很确定的,所以有奶就有酪那么我也可以说众生有佛性,所以都能成佛,就好像有牛奶就有奶酪一样,有众生就有佛性。以当见故,为什么说有众生有佛性呢?早晚能看见

《法华经》里强调了,众生早晚都是佛,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他成佛以后的境界绝对跟你是平等的,不会低于你他可能比你晚一些,但是一旦成佛之后你又会感觉「早晚」这样的概念也消失了,因为在佛性里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之后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像您说的我感觉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已经灭了,未来还没来到,为什么说众生有佛性呢要说众生过去有佛性,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说众生未来有佛性,那未来还没来到呢,跟众生有什么关系啊?

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您怎么能说众生有佛性呢?如果说他未来能够证得自己的佛性,这就叫他有佛性,那是应当会有,但现在还没有啊?就好像世间人见到自己没有后代,然后就说我没有后代」。一切众生没有佛性,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没有就是没有,我看这些众生哪个也不像佛,所以我觉得他们就是没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酢。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过去的也叫有,过去的虽然过去了,它也叫有。比如种橘子,芽长出来的时候种子慢慢就地枯萎了因为它的营养转移到芽这里来),芽生芽生出来的时候种子就灭了,好像不见了),芽是很甘甜的一直到生产出果子也是甘甜的,味道一直是甘甜的当橘子熟透了以后它又变得很酸

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酢味,而是酢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

善男子,这个酸的味道你找一找,橘子的种子谈不上酸,芽是甘甜的,果子是甘甜的,到最后熟透了怎么还有点酸呢?这个酸从哪来的?种子里不酸,芽里也不酸,果子也不酸,它从哪来的?

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酢味这个字读醋,醋代表很酸的意思,我们直接是用意思去翻译了。佛陀这个酸味儿你看从哪儿来的呀?前面的东西都不酸,最后怎么就酸了呢?而是酢味本无今有,原来没有怎么就生出来酸味了呢?

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虽然原来没有现在才有你不能够离开前面的一系列过程而存在!这个熟橘子的酸味不能离开它的种子,不能离开它的芽,不能离开果子,它前面的些过程是铺垫,虽然前面一直都没酸,后来才酸的,但是前面重不重要啊?重要。如果没有前面的一切也就没有今天橘子里的酸,这是本来没有突然现在有的所以说现在有的基于本来有的

【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

对于橘子的种子,我们往前追溯,最初它就是一粒橘子的种子,这个种子重要吗?肯定重要,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后来发芽、长大成树、结果子这一切,对不对?所以过去虽然过去了,它重不重要?重要。它需要存在吗?必然需要存在,如果它不存在,后来的酸也就不存在。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过去名有」。

所以过去的它并不是虚妄的并不是虚空的,过去依然铺垫了很多的意义在里面。

【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蒸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

我们又讲未来的还没来到的也叫有,那种可能性也叫有,为什么呢?就好像有的农人植胡麻,别人就问他,你为什么种植胡麻呀?这个种胡麻的人说因为它有油因为胡麻能榨出油),但是当时油榨出来了吗?没有。这个人正在种胡麻,种子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办法去榨油的时候人家问他,你为什么种胡麻?他说因为有油。现在有吗?没有。但是未来将会有,所以他种。胡麻熟了以后,收取胡麻的种子,经过捣烂,挤压然后就出胡麻油了。我们知道那个种胡麻的人没有骗我们,他说的是真实的只要种植胡麻,到最后经过加工就能加工出油,所以他没说谎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未来有」虽然未来还没来但是有那种可能性,能实现,因此也叫有。

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

为什么说过去也很重要过去的也有也存在呢善男子就好像有一个人私下偷偷在屏风后边骂国王,骂国王这不好那不好他以为没有人听见,但是隔墙有耳,经历很多年,有人传话给国王,说某某某在若干年前骂您来着,国王听了生气。然后就审问这个骂他的人,说:你为什么骂我呀?这个骂过国王的人就回答说:大王,我没有骂您,为什么呢?因为骂的那个人早已经消失了,那是过去的我骂的您,而现在的我没有骂啊!

然后国王怎么说:

【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

说行了吧,你还狡辩!明明就是你骂的我,多年前骂的我,也是你骂的,是多年前的你骂的我,被你骂的这个国王也还在,骂我的你以及被你骂的我都存在,你还说你消失不见了所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国王生气了,就让人杀死了这个人这个人因为多年前偷偷地骂过国王,结果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佛陀说:

【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

善男子,你考虑一下这个故事,骂国王的人还有这个国王是相里的,体现了倏息变幻的相,无常善变的相,但是因果真实不虚呀!这个骂了国王的人到最后还是招来了果报,相是妄的,但是果报是真的,虽然我们常说「一切皆空」但是「因果不空」啊!过去的还存在吗?存在。只要你有过身意的造作它就还在,早晚会引发一个结果给你就好像在相的世界里,你在土地上刨个坑它就陷下去了,往下刨一点它就少一点,就类似这样子。只要造作它就有一个结果,除非不造作。事过去那么多年了,这个人到最后还是丢了性命所以「过去的因」到最后不还是牵出了一个「未来的果」

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佛陀说那些未来的也未必不存在,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就好像有一个人去做陶罐的师傅家里,问做陶罐的师傅你们家还有瓶子吗?陶罐师傅有。当时这个陶罐师父家里其实是没有瓶子了,但是他家里有泥,他可以用泥塑形……到最后能做出一个瓶子,所以他说有。但是现在有吗?还没有,但是未来会有他只要一造就能造出来,所以说有,「当知是人非妄语也」。

因为做陶器的师傅家里有泥,他只要一做能做出瓶子,所以他没有说谎,没有骗。我们在这里撇开经文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你去一个包子铺买包子,问:有菜包子吗?服务员说:有。其实菜包子刚好卖完了,现在没有,但是现蒸的一屉马上就要蒸好出笼就可以售卖,只是现在还正在蒸,他说有,等几分钟。那是未来存在的一个事物,未来会有,所以也说它有,因为它一定会成为现实,这就不算欺,不算妄语。虽然此时没有,但是下一秒或者下一分钟,或者后十分钟就有了,所以他没有骗你。

佛陀说乳中有酪也是对的,牛奶中有奶酪吗?有这样讲也对。为什么呢?可以加工出来只要牛奶不变坏,只要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对的,有合适的温度、合适的发酵粉,就能把牛奶变成奶酪,那是没问题的。所以说众生有佛性也是这样的,众生有佛性吗?有。即使现在没见到,未来可以见到。就好像这个会造花瓶的人,他家里有泥巴,早晚造一个花瓶或者若干个花瓶出来。

【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

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大家就相信了,是对的。就好像包子铺卖包子,未来有也算有,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句话是对的。

狮子吼菩萨说: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

狮子吼菩萨不再说众生没佛性了,因为佛陀已经用各种例子向他证明了,众生就是有佛性。然后狮子吼菩萨就顺着佛陀的话说一切众生肯定是有佛性,要是没有佛性怎么成无上正等正觉呀?成无上正等正觉还需要一个很正的因,就是决定性的、对的那个「因」,这个「正因」很重要,所以才能让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什么样的正因呢?所谓佛性。

翻过来掉过去,狮子吼菩萨在承认众生还真的有佛性,没有佛性怎么成佛呀?

【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子,佉陀罗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世尊,如果尼拘陀树的种子埋到土里,给它浇水施肥适当的光照,让它去生长。如果它没有长出尼拘陀树比如说长出了一棵苹果树、一棵梨树一棵桃子树),肯定这个种子就不对,就不是尼拘陀树的种子因为它是尼拘陀树的种子,所以未来才能长出尼拘陀树意思是说就是因为众生有佛性所以未来才能成佛如果我以为种下去的是尼拘陀树的种子,长出来的是佉陀罗树的枝叶,那肯定种子就错了,就不应该叫那个种子是尼拘陀种子,应该叫它佉陀罗种子了。

接下来狮子吼菩萨又举例子说世尊,您叫悉达多,姓乔达摩乔达摩另一种音译就是瞿昙,我们强调过瞿昙就是乔达摩,乔达摩就是瞿昙,这是音译的不同),既然乔达摩是您的姓,您就不可能再姓阿坻耶,如果你姓了阿坻耶,那您就不能再姓乔达摩尼拘陀树的种子也是这样的既然是尼拘陀树的种子埋到土壤里合适的条件下就应该长出尼拘陀树,不应该长出佉陀罗树,所以说叫它尼拘陀种子而不叫它佉陀罗种子。那同样的,佉陀罗树的种子要是种到地里去,它长出来的是佉陀罗树,也不能称之为尼拘陀种子。就好像世尊您不可能舍了您乔达摩的种姓姓其他的姓。众生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有了那就是有了,不会变。

【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

这是承认了一切众生确实都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有尼拘陀树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看着这个尼拘陀树的种子你要说种子里面有棵树这句话也不严谨,如果说种子里有尼拘陀树,那怎么现在没看见呢?

【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

善男子,就好像世间事物你要是看不见它,一般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就好像空中的鸟儿,空中的鸟飞得很高,距离你特别远,那么鸟儿飞过的痕迹你能看见吗?看不见,因为它离你太远了。

但有的时候世间的事物离你太近了你也看不见,比如说你的眼睫毛,你也是看不见的。有一句谚语说睫在眼前看不见」。眼睫毛离你太了,你反而看不见它当然除非你借助镜子,或者眼睫毛掉下来了,一摸一眼睫毛正常来讲的话,人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假的除外

还有像世间相里的事物要是坏了就看不见了,比如说树根朽烂了烂坏了,烂空了,那你就看不见了。

还有的时候乱想故不见,有的时候你看不见自己的心,为什么?因为充斥着太多的乱想,心不专一不安静,你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心,所以就看不见自己的心你感受到的只是心里充斥的混乱的念头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看不见就是太细小了,就好像微尘太细小了所以看不见。

有的时候有障碍,被挡住了也看不见,就好像星星被云彩挡住了,那也看不见。

有的时候事物太多了也看不见,就好像一堆稻子太多了,这么多稻子中有一粒麻,去把它找出来很难。

我记得网友有一个帖子,限你几秒钟在很多「」字中找到一个「(很多「」字当中有一个「钱」字)因为字和字挺像的,几秒钟之内就要找到那个字很难的。

佛陀说就好像一推稻子中找到一粒麻非常的困难,因为稻子的数量太多了。

有的时候相似故不见,就是一个事物跟与它相似的所有事物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容易发现它,就好像一堆豆子中找特定的某一粒豆子,这个很难,因为每一个豆子跟另一个豆子都很像,太相似了。

【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

佛陀说,以上八种情况下有些事物看不到像离得太远了太近了,或者是它已经烂坏了没了,或者是心太乱了,或者太微小了,或者被遮挡了,或者是无量多的稻子中的一粒麻,或者说一堆豆子中一粒豆子,这种种情况就是你不容易看见这个事物的原因。但是尼拘陀树跟以上的这八种原因都没有关系。

【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

尼拘陀树的种子可以长出尼拘陀树,现在为什么看不见呢?跟以上八种原因都没关系,不是很细小,也不说被障碍了,不是这样的。

【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

尼拘陀树是很粗大的(树的这个相是很粗大的,你不可能因为很细小所以看不见。如果说它「本性」就很很细小的话,那还怎么样去增长呢?你也不能说看不到尼拘陀树因为被挡住了,不是这样的,如果被挡住了应该一直看不见。

【本无粗相,今则见粗,】

尼拘陀的种子本来挺小的,发芽也很小,慢慢长大有五丈那么高,甚至更种子本来没有粗大之相,现在这个相很巨大。

【当知是粗本无其性。】

那就奇怪了,尼拘陀树这个粗大的样貌怎么来的?原来没有,后来产生的。

【本无见性,今则可见,】

原来在种子里看不见树,怎么后来就看到这么高大的树呢?

【当知是见亦本无性。】

所以对于现在这个粗大「相」了知,其实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它不是一直很粗大的,是慢慢长这么大的,原来没有后来有,但是原来又作为它现在的基石,因为没有种子没有芽,也就没有现在它的粗大之相。所以你对于尼拘陀树的这种了知,很难讲清楚。

【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尼拘陀树的种子,把它种下去了,浇水施肥,然后长出树,它本身是没有过错的。种子本来没包含着树,怎么就变出了树了呢?所以「相」是很奇怪的,都是一定的因缘聚合而成的产物,而且瞬息万变。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当佛陀讲到这里的时候,狮子吼菩萨就插话了,尼拘陀树原来是一粒种子,后来长那么大,跟您前面提到的两种原因有关系,一种叫「正因」,一种是「了因」。正因,比如说尼拘陀的种子必然长出尼拘陀树,而不是其它树,这是正因了因,就比如地火是温度和阳光,然后粪肥这些「了因」来帮助它生长,成为它自己使得它由很细小变得很粗大伟岸。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一直就有的话那还需要了因做什么?如果本来就没有的话,「了何所了」?如果本来就有这个粗大之相,那我要什么了因要别人帮忙干什么?如果本来就没有,那帮谁的忙,本来就没有给谁帮忙啊?

【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

尼拘陀的种子里本来没有粗大的相,怎么慢慢就出这么高大的一棵树呢?如果能够从无到有这样生出,那为什么没有生出佉陀罗树呢?

【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华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

佛陀说其实分析来分析去,相里的尼拘陀树的种子,以及后来长出的尼拘陀树,都是因缘聚合幻化给你看的,本性是空的。善男子,如果本性不空的话,它很微小的时候你看不见,长大了你应该能看见就好像一粒尘土见不到,很多粒微尘聚合在一起一个大的灰尘一个小泥块儿)你就看见了即然聚合在一起能看见,那么种子中的粗性应该是可见的呀因为种子里蕴含着成为一棵树的可能,所以种子里应该有芽有茎有花有果,你应该觉得种子很大,应该能看到啊其实一个果子扔到泥土里,真正发芽的可能是某一颗种子,种子慢慢长出一棵树,树上长出无量的果子,无量的果子里又有无量的种子,所以说「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每一种子都能变成一棵树,那就等于任何一种子里有无量的树,所以仔细想一想这个很奇妙的,「是故名粗」这种「可能性」才是真的粗大,粗大的不是相,而是它那种繁衍繁殖的可能性,「有是粗故故应可见」,所以应该能看

所以既然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断定这个种子一定能变出树,能够变出无量的种子,这是可以推演出来的。

【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

善男子,尼拘陀树的种子必然能够长出尼拘陀树,如果我们看种子被火烧了种子相当于就坏了就不能长树了,对不对?

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这种能被火烧的性是种子本来有的还是外在给它的呢?如果本来有的话,一直就被火烧,树就长不出来了。

【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如果一切法这里一切法就代表一切相,都是生灭的,为什么非得先生了然后再灭,而不是生灭同时呢?那样就抵消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无性」「性本空」

生了灭了,生灭速度很快的,在佛看来非常快,一刹那九百次的生灭,相当于生灭几乎是同时的,所以无性性本空,相是空的。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

狮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尼拘陀树的种子本来没有树性结果长出树,那这个尼拘陀树的种子为什么不能榨出油呢?二俱无故,本来这个种子没有树它能长出树,那它没有油应该也能榨出油啊,为什么没有榨出油呢?

【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出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佛陀说:那要看什么条件了,外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就能出油就连大米里都含着油,只是量比较微小而已),所以说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一切都可能发生。

因此佛教是很积极的,就是因为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切都会改变,所以你的命运也一样的,通过改变因缘就可以改变一切。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狮子吼菩萨说: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尼拘陀的种子如果也能出油,那怎么不叫胡麻油呢?

善男子,非胡麻故。

佛陀说善男子,因为它不是胡麻,它就是尼拘陀树的种子,所以不叫它胡麻。

【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

就好像生火的条件具备了就能生成火,产生水的条件具备了就能产生水,都是从条件而生的,但是不能相互代替。

这个地方也强的哲学,比较锻炼大家的智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听下去的师兄继续往下听,也可以学习一下佛陀和大菩萨们的思维方式,很深细微奥。

造成火的因素造成了火,造成水的因素造成水,但是不能说造成火的因素能生水,或者造成水的因素能生火,虽然都是靠条件而有的,但是不能相互取代尼拘陀树的种子和胡麻油也是这样的,虽然都是从因缘而生的,但是不能够乱用这个位置不能乱换的

佛陀也是懂医学的,下面就是一些医学知识了,因为佛陀备五明,五明里有医方明,就指的是医学知识。

佛陀说,尼拘陀树的种子能够治人的冷病,胡麻油能够治人的风病。

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善男子,就好像甘蔗,在一定因缘情况下,可以成石蜜,或者成黑蜜,这个取决于因缘。同样都是甘蔗,可提炼成不同的糖,虽俱一缘,色貌各异,同样甘蔗里提炼出来的糖,但是色相不一样,味道可能也有差异,石蜜可以治疗人的热病,但是黑蜜就可以治疗人的冷病。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接下来,狮子吼菩萨好像又找到一个漏洞就来反驳佛说世尊,我总是牛奶中有酪性,您否定了我,那么我们就姑且说牛奶中没有酪性,牛奶中要是没酪性,那么胡麻里也没有油性,尼拘陀子也长不成尼拘陀树,泥巴也做不成花瓶,那么假设一切众生也都没佛性,要是这样的话,您前面又讲一切众生有佛性,这不又矛盾了吗?一切众生要是没佛性,怎么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呀?

看,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我知道六道的众生都是幻有,没有各自不变的属性,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互换生命状态。比如说人界的人和天界的人,人界的人要是广修十善业道来世就能生天天上的人一造恶就能堕落成人界的人。最初的人类是光音天的人堕落,然后变成了人。人界和天界的人可以相互转化。怎么转呢?以业因缘」,故转化。造了业,导致了因缘上的变化,所以未来的生命形态也变化了不是本性能变还是不能变,而是这个业因缘提供了条件,然后就变了。所以命运是可以转,改变因缘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菩萨摩诃萨为什么未来能够成无上正等正觉呢?也是业因缘的缘故菩萨摩诃萨为什么能够最终成佛,也是业因缘的缘故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一样,他们付出的努力不一样,所以未来成就了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就看你下多大的功夫了成不了佛成个天人也可以,总比轮回到三恶道强吧

今天的这节哲学课,透过这所有的推理辩论逻辑,请大家依然感受到「相空」,一切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改一点点因,改一点点缘,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所以说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经文中提到的「业因缘」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选择」。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一切。人选择修习十善业道,后来成了天人天人选择了贪痴,结果成了人,甚至更糟糕菩萨摩诃萨选择修行六度,结果成佛了。

所以你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你的选择你每时每刻都在打造你未来的样貌未来将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的此时此刻。所以改命要从当下改,从「当下」改变「业因缘」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85课·选择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