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7课·从抽象到具象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515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释迦牟尼佛与狮子吼菩萨的对话。

佛陀说:

【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这里一提到「常乐我净」,提到「涅槃」,我们就知道已经不是「相里的事儿了。所以就不是凡夫相了,已经离开相了。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当你对退到更远的时候,生死相凡夫相好像也不能划等号了因为你的脑中消失了所有概念,你只是融化在「涅槃法性」当中,你不会再去评论,再用任何的概念去限制什么。所以佛陀说具备了智慧庄严和福德庄严的人,才能提出「佛性」「涅槃」这样有深度的问题。那也只有具备了智慧和福德两种庄严的人,才能回答这样深奥的难回答的问题。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佛陀说善男子,你刚才问,到底什么是佛性啊你仔细听吧,我会给你分别讲说就是仔细讲一讲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

善男子,佛性其实就是指的「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其实就是最深的智慧。那这种其实又不是相里的空与不空相里说这个地方很拥挤,那个地方很空,空荡荡的很空),「第一义空」是远离了二元的,是完全离相的一种状态远离了二元的一种空,这种空反而是包含着相上的空和不空的。而真正的佛性指的就是这种第一义空,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这个了。智慧的人同时见到空和不空、常和无常、苦和乐、我和无我就是真正智慧的人,他是圆融的,不是偏于一端的,他是包容一切万有,包容一切二元的可能性的。所以真正智慧的人会见到事物的两面,他不会只见一个方面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

当谈到「空」的时候,说是什么空的,相空性空一切生死相是空的。那什么不空呢你的佛性那个涅槃本身那种终极真理,它是不空的。

【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

如果你意识不到你的「真我佛性」的话,你就流转在相上的生死和执著当中但是一旦你悟透了自己的真我,那个真正的生命力的源头,那个就是大涅槃。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

如果你只是看到说诸相皆空,一切皆空,只是看到,但是看不到背后的不空的话,那你还是偏于一端了,这个不叫中道。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

如果你只是看到说一切相都没有自我的属性没有恒常的个我的属性,一切法也都是无我的,你如果只是见到这一点那还是偏于一面。你还应该见到有一个真正的生命力的主体,这个能它是一直在的。如果你只是见了一面见不到另一面,这个不叫中道。

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中道」指的是含容事物的多种可能性,甚至含容一切的极端,这才是中道。中道并不是说,在有限的事物中取一个中间,而是说包容一切事物,这个才是中道。中道是至臻圆满的智慧,把一切贯穿起来。

我们看这个字,由一个口和一个竖线组成,这个口放大的话,集尽四方八面,它就是形容宇宙中一切的存在然后,字中间这个竖线,把一切的存在贯穿起来贯穿起来这个是中道

所以中道不是说只有一个点一条线,它是把所有一切贯穿起来,这个才是中道。中道就是佛性。从终极意义上讲,你奉行「贯穿一切的中道」就是佛性了。佛性是从来不会有任何的偏激的。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

所以你就感受,既然「佛性」指的是中道,中道是贯穿所有贯穿万有那么,万有的本体——你闭上眼睛感受,它是如此宁静的恒常,古以来从来没有变异过但是众生看不到它,因为无明覆盖了它。众生的视力被遮挡了,可以见的看不见了,因为无明覆盖住了他的眼睛,所以让众生看不见佛性。

【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为什么说「声闻乘」「缘觉乘」也不能明了知见佛性呢因为声闻乘缘觉乘,他们生命力的重心都用在对于的打压和破坏以及消解上面了。着相说这个相,见不到背后的不空。声闻缘觉看得到一切无我,却看不到那个有我有佛性,所以他们就见不到第一义空,就见不到佛性。所以佛性就是中道就是第一义空。声闻缘觉看不到第一义空,不能行中道,没有中道的缘故,见不到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

善男子,世间的众生,见不到佛性之中道的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种是「定乐行」一种是「定苦行」还有一种是「苦乐行」。

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什么是「定乐行」呢?像有一些菩萨摩诃萨,因为怜悯众生的缘故,在禅定中激发了自己的神通,他可以随意化现在六道的任何一道。比如说阿鼻地狱,菩萨摩诃萨借助自己强大的神通能力,就算是下到了阿鼻地狱,他也体会不到地狱里的苦处,因为他又没有果报在身,他只是去那里救人而已,所以虽然处在阿鼻地狱,菩萨摩诃萨感受就好像正处在禅定「三禅」的快乐当中。他就享受这种三禅的快乐,因为他享受这种三禅的快乐,就迷于相了,他就见不到佛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定苦行」像有很多的凡夫造作了恶业,承受恶的果报,他们就于这个很苦的状态说我现在承受如此苦痛的生活状态我在人道是残疾人,缺吃少穿,生活不能自理如果我在饿鬼道,整天吃不饱饭我在地狱道承受各种各样的刑罚;我在畜道,不得自由,生死不能自主等等等等。像凡夫,受着业报之苦,他们就属于定苦行,在承受业报之苦。

还有「苦乐行」就像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乘和缘觉乘,行在苦相乐相当中,声闻缘觉本来也是像一切凡夫一样很苦的,但是后来在某个因缘下,无论是听经还是修十二因缘,还是某个外在助缘触发下开悟了,慢慢地开始离苦得乐了,他们在苦乐之间深切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态的变化,他们还没有完全地出离相。所以以上这三种人,就有佛性却看不见。

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

【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为什么叫它「佛性」呢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中道种子这里可以有两种断句的方式就说佛性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的的种子或者是一切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中道之种子,其实都可以的,意思也差不多的。佛性是菩提的种子,是道的种子,是中道的种子。

【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

凡夫理解的其实可以归纳为三种有下有上有中。下者梵天,虽然寿命很长,但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是无常的但是梵天因为自己的寿命太长了,就误以为寿命是恒常不变的,他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寿命也有尽头。

【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

有的时候有一些人把生死无常当成是「常」了「三宝是常,恒即无常」佛法僧三宝明明是恒常的他又当成是无常的了。

【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其实你只有能够证得最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三界内的人才承认你是最上最胜的。

【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真正的实事求是者——见到「无常」就知道是无常见到「常」就是常,他是真正的彻底客观的人。

「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是上故」前面讲了,佛性就是涅槃,就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不能够说他是处于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凡夫无法证得第一义空,是很难得的所以不能说他处在下面但是也不能说,他在最上面,为什么呢?即是上故。他本来就已经超越了上中下空间上的分别,本来就是上,也无所谓上。

「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所以说真正的中道,因为含纳了万有含纳了一切,无所谓上中下,无所谓前中后,是这样子的。所以真正的中道,明明是最的又不能用来形容,因为没有一个去做对比,含纳了上中下一切一切。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

说凡夫为什么轮回于生死,大概的原因拆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明少智慧愚痴,跟着相走第二就是爱欲的推动,在爱欲当中,你的荷尔蒙在起作用的时候,力比多在起作用的时候,你简直无法控制自己还去了解什么实相所以无明和爱欲,造成了生死的根本。

【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

所以你就看吧,「无明」和「爱欲」使得众生饱受生老病死之苦。当你能够客观地看这一切的时候,你能够包容一切的无明,一切的爱欲一切的生老病死在你体内的时候,你就像中道一样,真正的中道能够破除生死之相,因为真正的中道「非相」「非非相」,这才是中道。

【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

所以在佛家来讲这个中道非常深奥非常深刻,远远不止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那么简单,甚至说跟儒家的这个中道,联系并不密切,佛家讲的中道已经上升到「涅槃」「佛性」的这个含义了。

【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所以你想想,真正的中道含容一切含容一切常但是很多众生都见不到啊。所以呢,很多众生就只看着无常啊,无乐,无我,无净,只盯着相。但是佛性,其实本身并不是无常的,不是无乐的,不是无我的无净的。佛性本身是常乐我净的,只是众生感受不到而已

当你通过持戒通过精进通过听经闻法开智慧最终开悟,然后一点点地断习气,慢慢地到极致……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那个常乐我净的你的真正的本体不需要别人再去跟你强调,你时时刻刻就在中呼吸,在呼吸着,在常乐我净中呼吸你在呼吸着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诸方便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贫穷的人,家里有了宝藏,但是这个人却找不到看不见看不见他就说我这哪有宝贝呀我怎么有佛性呢还不相信他说明明就是无常无乐的无我的无净的

但是终于遇到一个善知识,告诉他说你的舍宅之中,真的有真金宝藏啊,我告诉你在哪在哪……然后这个贫苦人慢慢地,根据善知识的指引就找到了这个宝藏他就知道了原来我真的拥有常乐我净的宝藏啊佛性就是你身上的宝藏,人人身上都有佛陀告诉你,你有只是当你的心暂时不够清净的时候不相信当业障消了心清净了你自己就感受到了,不需要佛陀再去跟你赘言什么。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下面佛陀又讲,说狮子吼菩萨,善男子,众生起来种种的知见往往是妄想,这些知见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是「常见」一种是「断见」常是恒常的常,断是截断的断,断灭空的断)。这样的常见断见就不叫中道,因为它是偏于任何一端的,所以不叫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当你不再受常见和断见影响的时候,这个才是中道。

【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

当你经常地去观「十二因缘」的时候,你就不再受「常见」和「断见」的影响了。

所以我们来复习一下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我们过去在分享《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的时候,曾经仔细讲过十二因缘,所以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有一些没听过的师兄也可以在百度上,仔细搜一搜都比较详细

当你经常地观照十二因缘,的运作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的时候,你这样去观照,就慢慢地不陷入常见或者断见了。因为是认为事物恒常不变是认为事物是断灭的死了就一了百了毫无意义,类似断灭空这样子的,一个一个。当你经常观照十二因缘,你就不也不,你就能够通过这种观照的智慧来了解佛性。

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

但是像「二乘」缘觉之人,虽然也在观照十二因缘,但是他们却无法明见佛性佛性虽然是恒常一直在的,但是众生身上的业障太重,无太深,所以看不见。所以很多的众生啊,非常的遗憾,就好小兔子或者一匹小马过不去十二因缘的大河一样,看不到佛性。

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

善男子,观十二因缘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因为很多众生通过观十二因缘慢慢地开悟,然后成为「缘觉」果位,进一步进修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所以说十二因缘的修观,也是你修行过程中重要的一课,如果十二因缘理解透了,你会很快悟透了相,就不再迷于相了,所以说十二因缘也代表着佛性。通过修习十二因缘,你可以慢慢地接近佛性。善男子,就好像胡瓜,胡瓜这种植物吃多了,人就会上火导致热病

【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有的时候直接就把胡瓜称之为热病为什么因为它能导致热病,十二因缘也是这样的,因为修习十二因缘可以帮助众生,慢慢地不著相,慢慢地见佛性,所以有的时候就说十二因缘就能见佛性,这样讲。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那佛性呢因因,有果果。说有,就是有产生它发现它的原因,也有诱发这个原因的原因也有果之果,就是你慢慢地靠近佛性明了佛性,慢慢证得佛性,这个殊胜的它是一个开始又牵引出更多的累累的硕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为什么你能见佛性因为你修十二因缘了那为什么你修十二因缘呢因为你还是有善根的,还是有智慧之根的说明你有朝一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结果,就是证得无上的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

善男子就好像「无明」是一种原因,诸行」就是无明的果无明缘行,行是无明的果行因识果,行又缘识,又成了识的因识一方面是果,又成了下一个步骤的因所以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拿过来它既是因又是果,是这样子的。所以无明,亦因亦因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那么无明」既然它能够缘行」,它就是因」,也可以说因的原因。「识」是行」的果,同时它又产生更多的结果,佛性也是这样的,通过一个链条一个链条的推导,推着推着其实也能够接近佛性。

【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这个十二因缘,你仔细体会它含义非常的深刻,可以让你体会到佛性。

【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

「是因非果如佛性」,佛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是因非果;「是果非因如大涅槃」,大涅槃是你修学佛法能够证得的最高成就。

【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十二因缘你通过修它,可以慢慢地靠近佛性,如果你迷于它又会成为凡夫。所以十二因缘,它可能是你轮回的因,也可能是你涅槃的因,可能是你轮回的果,也可能是你涅槃的果,所以十二因缘非常的神奇,非因非果,名为佛性。

佛性这个事物,虽然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本因,但也可以讲它是一切结果,因为他遍一切处皆在,它既是因又是果。即非因又非果。无法形容它。

【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就是因为没有办法用因果去限制佛性,所以,它一直在,好像不会变一样,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陀说,我的经里经常讲到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你们要重视,这个含义是非常非常深的,它涵盖了三世因果理论,能够帮助你离相。

【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十二因缘之法,含义非常深,但是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很高见地的人,却没有办法思惟十二因缘的含义,所以说十二因缘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不是一般的声闻乘缘觉乘所能够企及的。

【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

为什么说十二因缘法甚深呢?「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说众生的业,有的人就问说世间第一个造业的众生是谁呀你找不到。世间第一个造业的众生是谁,你找不到,就好像风起来的时候,水上的第一个波浪是哪个波浪啊你找不到。

说它吧,它又是生生灭灭的说它吧,他灭了又生了,生了又灭了,所以很难形容。

【虽念念灭而无所失,】

众生的业行好像做完了,消失了但是又产生了,好像又有了。

【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

明明说,学了《金刚经》知道无我无人无有造作者,谁在造业呀明明没有那个造作者但是在这个梦一样的幻当中,好像还是有业产生了,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果。

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受这些业的主体,但是好像真的有果报在运行,这个承受果报的主体虽然灭掉了但是果报好像一直还存在着,只要那个主体现,果报还会摊在他身上。所以说假使经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明明一切无我无人无作者受者,但是这个果报,好像一直又在幻梦里,在操作着在运行着「无有虑知合和而有」。所以这些东西是你用头脑去想也想不明白想也想不清楚的,它就是因缘会遇就有了。

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始终。

一切众生,虽然一直与十二因缘共行就是一直顺着十二因缘在轮转,但是没有几个真正懂得十二因缘深刻的道理,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就在轮回中无始无终一直在轮回。

十住菩萨唯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那么「十住位」的菩萨呢,唯见其终,不见其始,知道十二因缘,到最后,到了老死,断了。断了之后还有什么呢这个「十住位」的菩萨常常看不到他是怎么开始的,只有诸佛世尊知道十二因缘这个链条是怎么开始怎么结束的它的起点和终点只有诸佛能看清楚所以因为这个缘故诸佛才能了了得见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毱。

但是众生呢,不能见十二因缘,所以轮转就好像蚕作茧一样,自己把自己困起来自生自灭,一切众生就是这样见不到佛性,自己造了业自己去承受,轮转在生死中就好像拍球一样拍下去起来了,弹起来你再拍下去它又跳起来,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

佛陀说: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所以任何众生如果你有兴趣去仔细研究十二因缘研究透的时候,你就能从相里透脱出来,你就能见到法的真正的本体见到法真正的本体,你才能见到佛真正的本体见到佛真正的本体你才知道什么是佛性啊。一切诸佛都以这个法真正的本体,佛真正的本体,以它为自己的本性,以它为自己的真性体性。

我们再一次地感受一下十二因缘的链条——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这样观十二因缘观,然后就会有四种智慧,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有四种智慧产生,一种是,一种是,一种是,一种是上上

最下等的智慧观十二因缘,就看这个链条,怎么从这儿开始到那断了呢?著这个相,看不到佛性所以,就得到了「声闻道」,就见了空,到了老死不就空了吗,声闻乘的人大多数都有点偏空啊。所以说他们修十二因缘修着修着修到里了。

那么有中等智慧的人观十二因缘,观也看不到佛性但是,从空里出来一点,这是缘觉乘啊。

那么有上等智慧的人观十二因缘,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这是菩萨见不了了,到了老死之后,感觉还没有了啊,怎么就了呢,就去思维这个相,怎么就卡住了呢又是从哪起的他们就去思维,就这样看这个不了了,他们就安住在「十住」的果位成了十住果位的菩萨。

那么有最上上智慧的人,「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见到老死,悟到寂灭,寂灭怎么又生出了无明,无明又生出链条,链条又归于寂灭。就悟这一切,就见诸相非相,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了

所以说十二因缘呢,有的时候就讲十二因缘就代表佛性,但问题是你悟到什么程度你的高度使得你悟任何事物,得出的理论都有很高的这个境界但是如果你没有很高的境界的话,你看什么,你悟出的理论都是很下的很低的这种境界。所以说十二因缘,明明看着是相其实也可以帮你证悟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所以这里说佛就代表「涅槃」,就代表「第一义空」,也代表「中道」。关于中道,今天这节课又推翻了我们既往的这个思维过去对于中道我们有很多的解释但是今天,佛陀再一次跟我们讲,真正的中道其实就是第一义空,其实就是佛性这又颠覆了我们过去的知见。真正的中道,其实是佛性。既然佛性的话,那么你要怎样的践行中道呢

大家能感觉到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的有些抽象,为什么抽象呢因为狮子吼菩萨问的问题太高深了。一般很高深的东西就比较莫测,「高深莫测」,「高深莫测」,难以测量,难以思维,难以测度,所以就抽象但是越是抽象,反而却越靠近那个佛性本自的状态。当你不再动用你的思维,你又觉得它虽然抽象而又不抽象,它因为到处遍在又显得如此的具象但是你必须放下你所有的头脑知见所有的头脑知见知解都要放下,所有的妄想都要放下,真正静下来,才能感觉佛性原来是如此具象的事物。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7课·从抽象到具象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第283课

《大般涅槃经》第283课

第283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如来涅槃之后,在火化如来遗体的时候,什么样的火都没有办法将如来的黄金宝棺下面的香楼点燃。原来,慈悲的释迦牟尼佛正在等着自己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的到来。那另一边呢,迦叶尊者在定中已经观察到如来已经涅槃,他带着五百个弟子匆匆忙忙地赶往如来所在的地方。因为敬重佛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第267课「已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涅槃法会的现场。【外道众中复有梵志,姓迦葉氏,复作是言:瞿昙,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在涅槃法会中,来到娑罗树林找佛陀辩论的这些外道当中,有一个梵志,姓迦叶,他现在又站出来了。他对释迦牟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