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771

00:00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了就会增长法执,其实未必是如此。你看那些有法执的人,往往是懂的法太少造成的结果,要真的懂的法多了,反而不可能有法执,学习法只会让他进一步地空掉和松掉。

我们继续看一下《涅槃经》的第三十七卷。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欲。欲者即是色、声、香、味、触。善男子,即是如来因中说果。从此五事生于欲耳,实非欲也。】

接下来佛陀又讲:迦叶菩萨,善男子,有智慧的这些智者在修行的时候,也经常觉观「欲望」。欲望是什么呢?就是指那些色、声、香、味、触,这里没有把「法」列在内,只说了色、声、香、味、触。

佛陀说:善男子,这就是如来因中说果了,因着这外在的五尘之相,就是说众生就因着这外在的五尘——色、声、香、味、触,容易生起欲望,这就是因中说果,并不是说色、声、香、味、触就代表欲望,而是说色、声、香、味、触容易勾起你的欲望,所以有的时候简称说色、声、香、味、触不就是你的欲望吗?你的欲望不就是长在色、声、香、味、触这里吗?

【善男子,愚痴之人贪求受之,于是色中生颠倒想,乃至触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缘便生于受,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你也知道那些愚痴的人贪求「受」,愚痴的人会陷入到外在的尘相——色、声、香、味、触的贪求当中,因为贪求而生了颠倒之想,把假的当真了。在梦里做梦的感觉很真实,又哭又笑,非常的激动,醒来的时候觉得很可笑,就是这样子。但是没醒的时候,他不会认为自己可笑。

这些愚痴的人无论是对于色相的贪著、对于美妙音声的贪著、对于香味的贪著、对于舌头美妙的刺激的贪著,还是对于触觉上的这种乐受的贪著,这一切都是颠倒呀!

其实我们也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有种种的手段,个别的时候「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有的时候偏偏知道众生好这口,他就化现为相关的。比如说他好色,我就变成一个美女先去诱惑他,然后再给他讲法,到最后把他给度了,这也是有可能的。有的时候佛菩萨也用美妙的音声,甚至是用风声、鸟叫声、水流声来度化众生;有的时候也用奇妙的异香来度化众生这个香指的是鼻子闻到的香味,众香佛国就是这样子,用香味可以度众生;有的时候用美味的饭食也可以度众生;有的时候用触觉也可以度众生。

虽然可能色、声、香、味、触让你陷溺,让你轮回,让你沉沦,但是佛菩萨也有可能针对你的弱点,故意用色、声、香、味、触来度你,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姑且观想所有我们接触到的一切色、声、香、味、触,都是菩萨在度化我们,菩萨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处不在啊!

接下来讲「倒想因缘便生于受,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一贪著就生了颠倒之想,因为颠倒,他就疯狂地想要领取和纳受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信息,领取的、纳受的越多,形成了习惯就有了瘾,就渴望更多,就是这样子。「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所以你看世间人总是造作「十种想」(这里是十种恶业),身——杀、盗、淫;口——恶口、妄语、两舌、绮语;意——贪、嗔、痴,这十种恶想都是因为颠倒造成的结果。如果众生不颠倒、不贪著色、声、香、味、触,他也不会再造作十种恶业了,就是这样子。

【欲因缘故,在于世间受恶果报。以恶加于父母、沙门、婆罗门等,所不应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观是恶想因缘故生欲心。】

欲望是很可怕的,如洪水猛兽。因为欲望的缘故,世间人就往往造作了种种恶,然后去要承受这些恶的果报,甚至他们在痛苦中把他们的恶加给父母、加给沙门(出了家的修行者),这些沙门代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众生在痛苦中很容易伤害别人,有的时候甚至伤害父母、伤害出家人,也可能伤害婆罗门。

婆罗门在古印度是种姓制度中的最高阶层,代表僧侣和学者,也代表非常有文化、有信仰的人。

因为众生有欲,欲不满足的时候,他就有可能痛苦和焦躁,然后就会造恶,造了恶,就可能不小心把父母、沙门和婆罗门也给伤害了,不应该造作的事可能也造作了,甚至把命都搭进去了,所以智慧的人就看这个「恶想因缘故生欲心」,这个心中相——「想」很重要,恶的「想」就会产生一种欲望之心,就好像自己被欲望火焰烧着,或者被猛兽吞吃着一样,无法自控。

【智者如是观欲因已,次观果报:】

智慧的人看这个欲望实在是要小心啊!那么欲望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呢

【是欲多有诸恶果报,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观果报。】

由欲望导致的恶果报太多太多了,比如说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可以讲轮回的推动力就是欲望因为欲望产生了恶的果报,就导致你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或者人界,或者天上。

「是名观果报」,智慧的人就看是欲望把众生推到了这一道、那一道,都是欲望造成的。

【若是恶想得除灭者,终不生于此欲心也,无欲心故不受恶受,无恶受故则无恶果。】

如果我们的想阴关闭了,如果我们的念头消失了,我们不思善、不思恶,还有没有欲?没有了。当下不思善、不思恶,就没有欲了。所以想都除灭了,恶想有没有除灭?也除灭了。善想没有了,恶想也就没有了。如果没有恶想,有没有欲?没有欲,就不会生欲心,如果没有欲心,就不会受这些恶的果报了。

「无恶受故则无恶果」,你没有欲心了,不再汲取外在的信息进来了,你也不会去品尝你所造作的这些恶果了。

佛陀说:

【是故我应先断恶想,断恶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灭。】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去推,轮回是欲望造成的,欲望是什么造成的?是心的不安分,妄念太多造成的。那么我怎么办?我要断妄念、断恶念。

古来大德教给我们很多方法断妄念、断恶念,断妄念先要静下来,怎么静呢?你要先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独处,然后念佛、听经、打坐、观呼吸,或者修习水观、风观,或者是修习上节课讲的十种遍一切处的这种定……就是去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先专一于一处,到最后连一处也不著,不著于任何处,连不著也不著,什么都不著,无可形容了,那个时候「能所双亡」,到那个状态的时候,那么其他的法自然而灭。

【是故智者为灭恶想修八正道,】

所以智慧的人就知道,为什么我一上座就很乱,静不下来,心里躁得慌。我的饮食有问题,知道我饮食上肯定是有问题,又吃肉、又喝酒、又吃五辛,还爱吃韭菜、香菜这些东西,我能静下来吗?

然后周围的环境想一想,交的都是狐朋狗友,天天带着我去杀、盗、淫,不行!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八正道」来生活,一旦你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你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然后你会渐次地先受三皈依,然后受五戒,然后受菩萨戒,甚至有的师兄后来变成师父了,出家了,心真的静下来了。所以我们要为了灭除恶想而修八正道,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依八正道而修习。

是不是有人不修八正道呢?有啊!他不是真的佛弟子,你管他干嘛呢?

QQ群、微信群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师兄发一些负面的新闻进来,就是穿着貌似僧衣的这些人(僧衣不知道是真僧衣还是自己随便买来的僧衣,穿着僧衣),造作一些让人头疼的事情,这样类似的新闻整天往群里发,然后各种讲法都有,我看大多数师兄都是不为所动的,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学的是佛法。如果他不如法,我们不会去学的,管他干嘛?

其实,我醍醐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学佛之后这几年,刚学佛的时候自己一开始也没怎么持好戒,「十善业道」,个别那么一条、两条可能做得也不是很完善,那个时候见到的出家人好像也是假的居多,要不就是凡夫僧居多,贤圣僧比较少。那么这样修啊修,后来觉得十善业道还可以了,菩萨戒受了,最近见的这些真僧人(贤圣僧)是越来越多。所以说你要是见到的关于佛、法、僧的负面新闻比较多,你要检视一下自己,你在戒行上肯定有不圆满的地方,这是你招来的信息,要怪自己不够清净。当你修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遇到的真正的大德高僧越来越多了,真正可以作为修行者的楷模,我们要向他们去学习。你管那些坏榜样干嘛?任何一个班级里都有考倒数第一名的学生,你管他干嘛?你为什么不看正数第一名呢?所以我们好好地修八正道,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修自己,少关注别人的不足,总是去抠别人的不足的话,这些人其实心里是很阴暗的。

【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所以好好地对着八正道修,这就是清净梵行。不要想太多,管太多了,生命经不起浪费的,你一念嗔恨心,又把自己带到哪里去了?你要想一想。

【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众生可能身体里都含着或多或少的毒素,但是众生身中都有解药,就连那个你看着不如法的佛弟子,他可能现在中毒了,他身上也有解药,只是暂时可能业障太重,他还没有发现解药,如果你认识他,你可以帮他找找他身上的解药。如果你不认识,背后说了也没用的话,那还是少说吧。多传播点儿佛法、正能量。

「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你看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你不用整天只盯着毒草看,在这个相的世界总是充斥着二元性的,如果你总是去关注恶,你其实蛮痛苦的。

【复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观是欲已,次当观业。】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菩萨,智慧的人观完这个欲望对于众生的影响之后,再观什么?观「业」。

【何以故?有智之人当作是念:受想触欲即是烦恼,是烦恼者能作生业,不作受业。】

接下来看「业」了。

有智慧的人就在想,前面佛陀所讲的受、想、行、识的「受」对于外在信息的领取、纳受,还有「想」,我这个不停活跃的第六意识,或者是我阿赖耶识里的这些记忆,然后还有「触」,尘已经触到了我们的觉了尘与根接触了,还有欲望的「欲」,观这些都是烦恼因缘,其实受、想、触、欲本身就是烦恼本身,它们又能生烦恼,就是说又是烦恼,又是烦恼的因。那么受、想、触、欲就使得众生造作种种业,它能生出种种业,「不作受业」,因为受业的本体是众生,受、想、触、欲能生业,而不是受业,受业是众生在去受业。

【如是烦恼与业共行,】

所以烦恼和业就并行着,如果你业未尽,一般情况下你还是有烦恼的,除非业虽尽,但是我已解脱,我已不著。这种情况下,业还没有尽,但是我不著了,来了什么,我都说好、好、好,总是活在那个空性的妙明里面,那你就没烦恼了。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众生都是烦恼和业并行,只要有业,就有烦恼。

【则有二种:一、作生业,二、作受业。是故智者当观于业,是业三种,谓身口意。】

大家都知道,业有三种:身业、口业和意业。业就是你行为的动作、造作。你身体上造作的就是身业;嘴(特指舌头)所造作的就是口业;你的意识、你的思想所造作的,甚至你在梦中,你的阿赖耶识依旧很活跃的那些波浪,它造作的这都属于意业的层面了。

【善男子,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业果;意唯名业,不名为果,以业因故则名为业。】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像你的身体和你的嘴所造作的业,又叫业,又叫业的果报。为什么叫业的果报呢?「意唯名业,不名为果」,因为身体和嘴造的业根源在意识、在念头、在思想这里,所以身、口、意三者的根在哪儿?我们挖到了,是在意识这里,意识这里有恶,所以会在身体上和嘴上显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跟你讲,我很善良,我就是说话不注意,爱伤人。他这是很明显地在给自己做辩护了,他的意识里不够慈悲,他的心里不够慈悲,所以他才会伤人。真正慈悲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他会注意的,除非是一种情况,就是必须要以恶制恶的时候,就好像面对恶鬼,我温柔、善良对他不起作用了,那我变成一个大力鬼,比他还要狰狞,我来吓他,除非是那样的情况。那么一般情况下,佛菩萨身、口、意都是很温软的。

所以说如果你的心里有恶,你就会在身体上和嘴上显现出来,这也算作是一种发泄,因为有的时候你根本憋不住,它需要流淌。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渴望显形,只有不存在不需要显形。这句话也算是个废话,但是也很有深意,存在的事物都需要显形,除非它不存在,它就不需要显形。所以你身体里的善,你的心里的善,你内在深处的善,它一定会想要显形;你内在的恶,一定会想要显形,以各种形式显出来。你能骗人,骗得了一时,你骗不了永久,时间能证明一切。

「善男子,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业果;意唯名业」,这里强调你的身和口其实都泄漏了你的心,「以业因故则名为业」,心意识它是根本因。

【善男子,身口二业名为外业,意业名内。】

所以说身体和口这种行为上的造作,它是外在的业的表现,内在的业就是你的意识,你的心、心念。

【是三种业共烦恼行故作二种业:一者、生业,二者、受业。】

就是因为凡夫的身、口、意总是跟烦恼是并行的,说这个众生身体上也有烦恼,各种痛苦、疾病,想打坐禅修一下,腰酸腿疼、腿麻……要忍受这些,总是会有烦恼,身体上有烦恼,然后嘴也有烦恼(我不讲别人坏话,别人讲我,这是烦恼)。我守十善业道守得挺好,但是他们不好好守,有的时候也给你带来烦恼。

然后意方面也一样,我意识到总是有恶念,念佛号它没了,一会儿不由自主地它又冒出一个,修行的初期就是跟这些恶念做斗争。

有的时候修行也给你带来一些烦恼,就是对于自己目前现状不够满足的这些师兄也有些烦恼——我就是觉得我修得不够好,就愁眉苦脸的,因为修行还带来了烦恼,不过这种烦恼倒是好的烦恼,这证明你是很重视修行的,所以烦恼有好坏。

【善男子,故作二种业:一者、生业,二者、受业。正业者即意业也,期业者谓身口业。先发故名意业,从意业生名身口业,】

「正业」就是你根本性的业,其实就是心意的造作、心念的造作。「期业」就是一个阶段后一段时期内才能显化的这种行为,那就是身和口,因为并不是说我心里怎么想的,我在身体和在嘴上就立刻显出来了,我们知道它有一个时间段的。有的时候你心里正想着什么,立刻就表现出来;有的时候是过了好长时间才表现出来;有的时候甚至你对一个人的恨要压抑很多年,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你才显现出来。所以说正业是意业,最根本的业其实是我们心念的造作。期业就不一定什么时候显现了,那就是身和口的业。意业(根本的业)先发(先长出来),先有了意业,然后才会有身和口的业。

【是故意业得名为正。】

所以它就是根本的,它就是老大,属于正房,它先占了位了,心意识无论是善是恶,它先占了位了。

【智者观业已,次观业因。】

智慧的人观烦恼的时候,就观到业这里了,然后又观这个业的因是什么?

【业因者即无明触因无明触,众生求有,求有因缘即是爱也,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观到了众生造作种种的业,根本原因是什么?无明触。无明代表没有智慧,一直愚痴在梦中,一直随着梦的河流在流淌。那么触呢?就是一种控制性,你在这个业力之流中飘的太久、太久了,它对你有了控制性了。

「因无明触,众生求有,求有因缘」,就是因为无明,所以众生贪恋「有」,有代表「三有」,然后在三有里不停地贪求这、贪求那,都是三有里的因缘,都是助推三有的。

「求有因缘即是爱也」,那么轮回的根本因是什么?爱欲。

在《楞严经》《圆觉经》等等经都讲了,爱欲是轮回的一个根本因,「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就是因为爱欲的缘故,会让你造作不同的身、口、意的业。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业因已,次观果报。果报有四:一者、黑黑果报,二者、白白果报,三者、杂杂果报,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智者就这样观,把业的根本因也找到了,是无明触,到最后又往前推,原来是爱欲,爱欲就是最深的无明,然后又观果报。

果报有四:(这里挺有意思)第一种叫黑黑果报,第二种是白白果报,第三种是杂杂果报,第四种是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

【黑黑果报者,作业时垢,果报亦垢;白白果报者,作业时净,果报亦净;杂杂果报者,作业时杂,果报亦杂;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者,名无漏业。】

观这个业的果报,有黑黑果报、有白白果报、有杂杂果报、有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

什么叫黑黑果报?我们知道古印度认为黑代表恶,白代表善,所以黑黑果报就是「作业时垢,果报亦垢」,就是你造的业脏污,果报也很脏污,这叫黑黑果报。

什么叫白白果报?就是你造的业清净,果报也清净,所以叫白白果报。

什么叫杂杂果报?就是你造的业比较复杂,看不清什么颜色,比较复杂,也不知道是脏污还是清净,那么果报也是杂色的,不知道是脏污还是清净。

还有一种叫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或者叫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这种就是无漏业。

大家注意!业,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它代表造作,不是说业就是个坏词,就代表一切恶,不是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那么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或者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代表无漏业,无漏业一看就是好的。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先说无漏无有果报,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报耶?】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我又不了解了,您过去讲无漏不是没有果报吗?无漏不是都到了究竟了义的无为状态了,怎么还有果报呢?无漏不就是无为吗?那就没有果报,怎么又有果报了?还叫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呢?

【佛言:善男子,是义有二: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非报。】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亦果亦报,第二、唯果非报。

「亦果亦报」就是无漏果报(无漏业),无漏业它的果就是报,你修习无漏法,得无漏业,或者说我修习无漏的业得无漏的果,它又是果,又是报。

然后还有第二就是「唯果非报」,你也可以说无漏就是一种结果,也谈不上是果报。

【黑黑果报,亦名为果,亦名为报。】

但是黑黑果报造的这个行为的业是脏污的,得到的果报也是脏污的,这是黑黑果报,也可以叫做果,也叫做报。

【黑因生故得名为果,能作因故复名为报。】

因为有黑的因,黑的因种下去了种子,得出了一个黑果子,一个黑种子得出一个黑果子,就类似这样子。然后你种了这个黑种子它不就是一个因,有因就有果,果有的时候就叫报,它是一个结果的显化。

【净杂亦尔。】

指的就是白白果报也一样的,或者说杂色的果报也一样的,白白果报就是说我种了白种子,长出了白果子了,种什么得什么,我得到的结果既可以讲叫果,也可以叫做报。那么杂色的也一样的,我种的这个种子是花色的,我看不清是什么颜色,是花色的、杂色的,那么长出一个果子也是杂色的,就是这样子,果有的时候就是报。

【无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为果,不作他因不名为报,是故名果,不名为报。】

但是这个无漏果有点复杂了,「因有漏生故名为果」,你想想一开始修习无漏业的这些圣人,修习无漏之道的圣人,他一开始有没有漏啊?有没有烦恼?有,本来是有的,他是有烦恼的,但是最后修着修着没烦恼了,这有点儿特殊,他本来是有漏的,有烦恼,后来形成了一个无烦恼的果,所以这是一个果。但是形成了无烦恼的果之后,无烦恼还会变再有烦恼吗?不会了。「不作他因」,不会再生出烦恼了,所以不能讲它又会成为一个什么的因,生成新的报,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无漏果它就是无漏果,它不会再生出烦恼了,「是故名果,不名为报」。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无漏业非是黑法,何因缘故不名为白?】

(这个地方问的也有意思)迦叶菩萨说:世尊,既然无漏之业不是恶业,不是脏污之业,那为什么不叫它白业呢?为什么还单独列出来呢?说它不黑不白不白不黑的,它既然不是黑业、不是恶业、不是脏污之业,那叫它白业就可以了,为什么叫无漏业呢?

【善男子,无有报故不名为白,对治黑故故名为白,】

佛陀说:善男子,因为无漏到这里终结了轮回,不再有报,终结了轮回,所以不叫它白。因为黑白二元对立性还是在相里的,无漏已经超越了相了,所以不用二元里的词汇去形容它,就单列了一个不黑不白或者不白不黑。「对治黑故故名为白」,那世间的黑和白、白和黑不都是相互对照着而生的,都是在二元里讲的吗?

【我今乃说受果报者名之为白。是无漏业不受报故,不名为白,名为寂静。】

所以如果你还在轮回中受报,我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黑有黑报,白有白报」,讲这些还在受报,那还没出轮回啊!但是无漏业已经出轮回了,所以不受报了,就不用「白」去称它。

虽然修习无漏之道的圣人行的一切也很善,也很清净,但是依然不用白色的白去形容它,有的时候用一个词「寂静」去形容它。

我们知道,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也可以翻译成能仁、寂默(寂静、沉默)……其实你念释迦牟尼佛心咒的时候念着念着,心就会很寂静。

这种无漏的果报其实是无漏业也叫无漏果它不会再生出新的轮回了它是真正的涅槃寂静的状态。

【如是业者,有定受报处。如十恶法,定在地狱、饿鬼、畜生;十善之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

如果你能够进入到涅槃的寂静就远离了轮回了,但是如果你还在造作业(业就代表造作),只要有造作,就一定会有果报,你要是造作了十种恶法——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如果你造作了这十种恶法,你就会轮回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等;那么你要是造作十善业,就可能会去人界或者天上。

这里提到十种不善法有程度上的区分,有上、中、下,这是程度上不同。「上」指程度很深,「中」就是一般,「下」就是程度比较浅了。

【上因缘故受地狱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饿鬼身。】

修习不善法的人,最上因缘受地狱身,就是说程度最深的,他造作的不善法太多的,他就会去受地狱之身,如果造作的不善法一般,那他就可能是去受畜生身,然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因缘受饿鬼身。

【人业十善,复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人造作十种善法在程度上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有下、中、上和上上的分别。

【下因缘故生郁单越,中因缘故生弗婆提,上因缘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缘生阎浮提。】

下因缘故生郁单越(北俱卢州),中因缘就生在了弗婆提(也就是东胜神州),上因缘就会生在西牛贺州(瞿陀尼就是西牛贺州的音译),上上因缘会生在南阎浮提(也就是南赡(shàn部洲,也叫南瞻zhān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里。

我们看这个地方,就是说人要是行善业有四种因缘:下因缘是生在了郁单越,就是北俱卢州这里(其实是最好),那么最差的是生活在南阎浮提,我们其实过去世也是因为造作了不善之业,也造作了一定的善业,然后善恶夹杂比较复杂,我们又不够幸运,所以就来到了阎浮提这里,如果幸运一点儿,那就去北俱卢洲了。

【有智之人作是观已,即作是念:我当云何断是果报?复作是念:是业因缘,无明、触生。我若断除无明与触,如是业果则灭不生。】

有智慧的人就会去想:轮回一世又一世,不一定在地狱、饿鬼、畜生,还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一世又一世已经厌倦了,厌倦了随业流转。

真正的智者就会想:我应该怎么样把这个轮回果报给它断掉呢?是因为业的因缘,因为无明的触,所以才导致我有种种的欲望,然后去推动轮回的链条。我如果断除了无明和触的话,这个业不就断了吗?

【是故智者为断无明、触因缘故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所以智者为了断无明、触的缘故就会修八正道,他找到了药方了,「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所以说八正道就意味着清净的梵行。

当解释「梵行」这个词的时候,最初刚学佛的时候,我们对它的理解很浅,就说是清净离欲的行为。那么学到这里——《大般涅槃经》佛陀临走前的最后一部经,我们就知道原来清净的梵行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对于清净梵行的最圆满的一种解读、一种解释。

【善男子,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所以说众生身体内可能都含着毒,但是也都有妙药王,就好像雪山中虽然有毒草也有妙药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复一世,劫复一劫。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虽然无边,我誓愿去度,

烦恼虽然无尽,我誓愿去断,

法门虽然无量,我誓愿去学,

佛道虽然无上,我誓愿去成。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第281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佛陀最后已经在无数次「出定」「入定」之后入涅槃。【其拘尸那城娑罗林间纵广一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锋受无量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这个时候,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林里,纵广(方圆)一二由旬的地方,一切天人大众都已经遍满了。就连针头那么点儿的地方,都有无量大...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