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8课·盲人的眼睛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71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讲了什么是佛性。终极意义上讲,佛性就是第一义空,是中道,也是佛,也是涅槃。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

接下来,狮子吼菩萨摩诃萨就问佛说世尊,如果「佛」和「佛性」没有什么差别的话,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还用修什么呀?为什么还要修呢?修什么佛道啊?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

佛回答说善男子,像你问的这个问题说既然本质里讲「佛性」就代表「佛」,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还修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问题的,「佛」和「佛性」虽然在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但是众生还没有完全地具足佛性说他有,但是还没有开采出来

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

善男子,就好像世间有一个人怀着恶心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了这真是穷凶极恶,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了)。害完以后,这个人后悔了之后他便忏悔,然后身口意再也不造作恶业了身口意都比较善但是这个人毕竟是犯过地狱之业,所以有的时候别人去形容这个人,就说那个人造过地狱的业,是地狱人说他造过下地狱的业,因为他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了。其实这个人他现在还在造地狱业吗?没有他曾经造过,他造了这样的重罪,按照因果法则肯定会去下地狱的所以虽然这个人暂时没有在地狱呆着,人家形容他说——那是个地狱人就说他是造了地狱之业的人,简称地狱人。他现在没有下地狱,但是人家还会这样称呼他。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

所以说有的时候众生造了什么业就会导致一个强烈的很鲜明的结果,大家就会用这个结果去称呼你这个人造了地狱业的叫地狱人。那佛陀有的时候也讲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修习十善业道,整天行善,非常善良有的人一生中献血多少多少吨,难以想象啊!有的捡垃圾的教授,大学教授捡垃圾、捡矿泉水瓶子,到最后资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像这样的极其善良的人是很多见的),像这样的人有的时候我们根据他做的善行,我们就说这个人是天人。他现在是天人吗?不是但是我们说他是天人。为什么呢?他未来会成为天人。像那些造严重恶行的人,造了五逆十恶的这些人我们简称说这是地狱人。他去地狱了吗?还没有但是照他这个恶果推理的话,他肯定会在地狱。「定受报故」,因为因果法则真实不虚,它是相世界的运行规律,能量运行的规律,你没有办法去修改它,除非你改心,从身意真正去忏悔改过。如果这个事已经造成了,你又不进行本质改变的话,果报在因缘会遇的时候一定会显化的。

【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为什么我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呢?因为每个众生只要按照佛教导的法则、方式、方法去修,他终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问题是现在众生成佛了吗?还没有。

【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众生未来能修成佛,但是现在是吗?很多还不是所以还没有佛所具备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就在这个《涅槃经》中讲这么一个偈颂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过去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过去有的东西,突然没有了你要是纵观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话,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一切你找不到最开始,也找不到最终点,是这样子的。

所以不存在一种情况说本来有的,突然没了,是彻底没了或者本来没有,彻底没有的,突然有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在相世界,它总是生灭灭生……「生灭灭生……总是这样起起伏伏变化的,你找不到一个最开始。

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存在有一种情况说,从无穷的断灭中突然生出来万有,或者从万有中突然归于无穷的断灭。在中,只要是」,它就是这样流转流转……问它为什么流转在幻中就是这样子的。等着我们再学一部文殊师利菩萨是主角的大乘经典讲得更为透彻就是说——众生其实是度不尽的,众生本来无,也本来非无本来有,也本来非有。(其实众生是度不尽的,讲的是那个思想,挺有意思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

」(就是种存在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未来存在一种情况是现在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去存在。

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

一切众生未来都有机会修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在这里,把成佛的可能性简称为「佛性」。一切众生现在还没有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现在有什么?有烦恼、种种的结缚,对吧?你随便拉过来一个众生,你绝对的快乐、没烦恼吗?他很难回答你。一般来讲,你随便拉过来一个众生问,你有烦恼吗?他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很难找到一个没烦恼的人,没烦恼的人是世间的稀有者。

【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那你还有烦恼,你怎么可能证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

【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

还有很有趣的一点是什么呢?现在这些众生都有烦恼,过去有很多都修行过,过去曾经断过烦恼,可能断得不彻底,现在又生了烦恼了。因为他曾经有过断烦恼的机会,他也曾经断过烦恼,所以他还能再次地断烦恼见佛性。

【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

所以佛陀说,就是因为以上的这些缘故,我就经常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甚至「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这些人虽然暂时性断了善根了,对佛僧也没什么信心,但是佛性没有真的在他们身上断掉,我们知道佛性到处遍在的,只是暂时隐形了不显化了,是这样子。

「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有一天一阐提的业障消了,他也能发掘出自己的佛性,所以一阐提未来也能成佛。

【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不要小看现在业障很重的人,有一天他的业障消的时候,他也能成佛。

所以我们整天讲说松…………真正的」「是什么呢?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同时不要对于度众生这个事情过于着。过于着急,有的时候就起了反作用了。

这个「一阐提」明明现在是被沉重硬壳都给埋没住了,你还想把他从硬壳里拽出来,敲碎他的硬壳,这个很困难。有些事只能顺其自然比如说有的师兄信佛十年了,他家人还有不信的,怎么度也度不了,或者说家人是信其他宗教的,像这样情况你就顺其自然就好了,不要太过强求。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

接下来,佛陀举了一个例子说善男子,就好像有个人的家里有奶酪。有的人就问他,你家有没有生酥熟酥啊?我们都知道生酥、熟酥是从奶酪里进一步提炼出来的。然后这个人回答说我有。他家明明只有奶酪,还没有生酥熟酥但他回答说我有。

【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这个人家里的是奶酪,还不是生酥、熟酥,但是别人问他,他说有。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定的善巧方便之下,奶酪可以经过加工提炼成为生酥、熟酥,这是很确定的一件事情所以别人问他有吗他说有。

众生也是这样的众生都有心,没有人说我没心,大家都说我有心有肺有脑子,对吧?没有人说我没有心。众生只要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说,只要你有心,那就好了,那你早晚能成佛,早晚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众生有心,就好像这个人家里有奶酪一样,他只要加工提炼对了,他肯定出来生酥、熟酥。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

「毕竟」这个词有两种:一种是「庄严毕竟」一种是「究竟毕竟」。一种是世间的,在世间上讲的一种是出世间的。这个庄严指的是上的庄严究竟」,说究竟圆满,那就出世间了。

【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

什么是「庄严毕竟」呢?说你学佛吧,你能证得两种毕竟:一种是庄严毕竟,一种是究竟毕竟。

庄严毕竟指的是你只要修行大乘菩萨道,你天天的功课就是围绕着「六度」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天天就是围绕着六度。六度是在里描述的吧?是的。你在相上要进行这六门功课的学习、修行所以在相上讲,它属于庄严毕竟的层面,庄严的相。

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

那什么是「究竟毕竟」呢?一切众生到最后证得一乘大法了,一乘是最高,代表佛性,佛性离相了。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一乘,因为无明覆盖住了自己,不能够看见佛性。

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

善男子,就好像「郁单越北俱芦洲」的人,或者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人,他们的果报是很好的,很长寿的。北俱芦洲的人,一活活一千岁,很了不起了忉利天的人活三千六百五十万年的寿命,活这么久,他们的果报不可思议。但是果报太好了,把他们覆盖住了,他们就沉迷于自己的长寿了,是不是?

「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他们的果报覆盖住了他们,因为太幸运太幸福了,可以活那么久,生活还不错,什么都不缺,所以众生还想修吗?不想修了。他们的善的果报反而成了恶的果报了,覆盖住了他们,不想修行,不想进取了。那佛性就是这样的,很容易被你的无明、贪或者种种的烦恼结盖住了,一盖住众生就感觉不到自己有了。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接下来又讲说善男子,佛性其实就是「首楞严三昧」。

这里又提到楞严了,一下子就让我们回想起《楞严经》了,首楞严三昧。有的师兄在喜马拉雅问过两次说,「楞严」到底读二声还是四声啊?台湾的法师都读二声的,我们怎么读四声啊?其实我查过资料,在古汉语中它是读四声的,我们就随顺著古人就读四声了,当然二声是按照现代汉语来读的,也不需要太纠结了,不是特别重要。

说佛性就是首楞严三昧楞严是毕竟坚固的意思,这个学《楞严经》的时候大家知道了)。说佛性就像醍醐一样,是一切诸佛之母。醍醐在佛法中代表一层一层浓缩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佛法中最精华的部分那么佛法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一切诸佛之母也就说一切诸佛都是从醍醐,从佛法的至臻的精要这里长出来的。

【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一切诸佛从醍醐这里来,修习首楞严三昧就可以证得常乐我净。一切众生其实也都拥有首楞严三昧,但是众生没有修行,所以看不见。人人身上都有首楞严三昧。

「三昧」我们知道也叫三摩地,有的时候翻译成大定、正定,三摩地正定,是一种至臻圆满的定功。众生身上都有首楞严三昧,但是没修所以看不见,所以不能够迅速地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佛陀说善男子,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字:第一叫「首楞严三昧」,第二叫「般若波罗蜜」,第三叫「金刚三昧」,第四叫「狮子吼三昧」,第五叫「佛性」。

也就是我们知道了佛性的几个近义词,佛性的代名词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金刚三昧,就是狮子吼三昧。同样的,首楞严三昧的代名词就是佛性,就是狮子吼三昧,就是金刚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些词虽然名字上不一样,但是内涵是一样的。

【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境中侧重点不同,所以就不同的名字了。比如说张三,我们叫他张三,他的妈妈叫他张小毛,他在学校里可能还有一个更正式点儿的名字,就是这样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名字,但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人。那前面五个名词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

你看,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名字比如说禅,有的时候说我修习禅定,有的时候说我修习四禅八定我说我证得五根五力,最终证得定根,我获得定力,然后我要证得定觉,或者我要入定入正定,不是邪定,我要获得八大人觉等等,八大人觉称为定觉。就是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描述的侧重点,首楞严三昧也叫首楞严大定,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集,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

佛陀说,善男子,一切众生其实都具备三种定:「上定」、「中定」和「下定」。上定其实指的是佛性。就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具备佛性,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拥有获证上定的可能性然后中定指的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具足初禅」。具足初禅就是初禅的这个境界是很容易证得的,你刚刚开始打坐一不小心就入了初禅了。初禅很容易证得,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就能够修集,要是没有因缘的话就不容易修得,所以有的人刚打坐就入初禅了,有的人要好几年,是吧?因缘不一样,业力、业障不一样。

因缘有两种:一种是火灾一种是破坏欲界的结。这两种情况可以使众生证得中定初禅。火灾是说突然着火了,家里的一切烧光了,突然好像梦醒了一样我所执著的这一切真的是值得我去那么的在乎吗?一把火烧光的时候我还剩下什么?人一般开始反思生命了,就好像瞬间入定了一样,从这个里跳出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你修习佛法,修啊修,把你这个欲界的烦恼结都给打开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也容易获得中定。

那什么是「下定」呢?

【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

这个「下定」指的是什么呢?众生都有心吧?心里都有事吧?心里都又藏着很多事,但是也有时候突然好像心念卡壳了,我在发个呆,此时此刻心里像定住了、空掉了什么都没有。在你烦乱的心当中突然一个空档,好像留白一样,一切众生都有吧?一个内心再喧闹的人可能突然某一刻他就静下来,这是指的下定。跟烦恼的消除没有关系,烦恼还在的,只是烦恼中间的一个空隙被你捕捉到了,这个是下定。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烦恼盖着所以看不见。那「十住位」的菩萨,虽然看到了一乘最高乘大概的样子,但是却不了解如来是怎么个常住法」。所以说十地菩萨虽然大概知道佛性,但是不能明明了了地见到。

【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这里对于「首楞严」这个词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首楞严其实就是一切事毕竟坚固的意思就是无可动摇,金刚不坏,类似这样的意思)。所以说「首楞严定」代表佛性。至臻圆满最高处的一种定功就是首楞严大定,它是佛性的代名词。

那么我们「六度」里的般若波罗蜜」也是很究竟了,到最后也是佛性的代名词。般若波罗蜜首楞严大定、佛性,再加上上节课讲的第一义空和中道,这些都指的佛性还有涅槃大多数情况下也指的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边,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

接下来佛陀说:狮子吼菩萨呀,善男子,我记得我过去有一次住在尼连禅河边的时候,我对阿难说,我今天想在河水里洗个澡,你帮我把我的衣服和澡豆拿过来澡豆指的类似我们现在的沐浴露,洗澡用的,澡豆是古代的沐浴露。佛陀说,我入到水里的时候,一切飞鸟,还有一切水里的这些生命,陆地上的这些生命,都会来观看我。他们会好奇说佛陀洗澡啊,都来看。

【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

除了飞鸟、水里的生命和陆地上的生命之外,还有五百个「梵志」梵志是当时一些修行人,但是不是修佛的,属于外道,他们就来到了尼连禅河边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就互相对对方说:

【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斋法。】

这五百个外道在河边就议论,说怎么样才能证得金刚不坏之身呢?如果乔达摩悉达多不讲断见(断是断灭空的断,见是知见的见),说如果乔达摩悉达多不讲断灭见的话,我们就可以跟着他听经闻法,学习他的修行之道了。

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

佛陀说善男子,当时我靠他心通知道这些梵志心里对于佛法有向往,但是有疑惑。然后我就对这些梵志讲,你们为什么讲我在说断灭见呢?

这些梵志就回答说乔达摩悉达多在经里到处都说众生都无有我即然无有我、无我,那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对吧?那我还活着干什么呀?无有我,我活着干什么呀?这不是断灭见吗?

【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

如果真的无有,那还持什么戒呀?谁在持戒呀?我在持戒吗?没有」,持戒的是谁呀?如果真的没有,破戒的又是谁呀?

【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

佛陀说你们听我讲话不能只听一部分,不能断章取义啊!我在破除众生对于的执著的时候讲无我,但是我也经常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啊!佛性难道不是你的真我吗?

所以说你们要了解,我从来不曾讲断灭见」。一切众生是看不到佛性,然后执于相中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然后就产生了一些虚无主义的消极悲观的想法。

但是我们又一直讲相空,一直讲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我讲众生都有佛性,我不是把一切事物全盘否定,我也有肯定的事物呀,我肯定了众生身上的佛性呀,你怎么能说我讲的是断灭见呢?

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

这个时候,梵志听说佛性是真我,他们瞬间领悟了佛陀把一切都给打成了之后,那我们怎么存在?原来我们要安住在我们的真我佛性上而存在。

其实众生是害怕断灭空因为活着没意思、活着没意义,是谁都不愿去想的一个问题,谁都不想认可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对于我们的生命价值进行基本的肯定,我们才会活得有动力有激情。

所以这些梵志一听是空的,但是佛性是真的,佛性是真我,他们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就开始想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开始跟着佛学。「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他们就跟着佛出家了,去开始学习菩提智慧之道了。

当时听佛讲法的一切飞鸟、一切水里的众生、陆地上的众生也都发起了无上的菩提之心。发完心以后,「寻得舍身」就立刻舍掉了自己原来的身形,去其它道生活了有的去其它道修行了,有的直接果位不知道抬升到什么程度了

这里大家注意,听佛讲法之后很多的鸟死掉了,很多水里的鱼死掉了鱼呀,虾呀,蟹啊,乌龟死掉了,很多陆地上的小动物死掉了,舍掉了它们所拥有的身形,们拥有了更美好的生命形态。

所以你不要看着说,这个高僧帮我超度的这个小兔子怎么没活下去呀或者我放生的鱼怎么死了那么多呀?不要只盯着这个,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去做超度,诚心诚意地去做放生,功德是无量的。它离开这一道,肯定去了更好的道,只是你肉眼凡胎看不见,所以不要执著这些事情。

学佛学久了,一定不要执于六道的任何一道,要知道六道之上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不是?有十法界可以选择你为什么非得把这个众生按压在这一道里生活?它是只狗就永远得是只狗吗?说不定不喜欢当狗,换一种身份成天人了,你知道吗?所以不要盲目的悲观其实学佛学久了我们会很乐观,其实是会非常的乐观的)

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

接下来,佛陀对狮子吼菩萨又进一步的解释说如来讲法,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把无我说成是」。其实,真实的讲确实没有一个所谓的

【虽作是说,无有虚妄。】

虽然有的时候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不得已说一些善巧方便的话,但并不是想要打妄语欺骗众生,目的其实都是启发诱导众生开悟。

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

善男子,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又把说成无我,但实际上,众生真的有一个佛性,是他的真我

【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

所以为了随顺这个相世界的众生,佛陀经常变换他的讲经手法他说的话有的时候你感觉是不是前后矛盾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佛陀不是想故意地打妄语,他只是没办法,你偏东就把你往西拉一拉,你偏西就往东拽一拽,是这个样子的。

众生不同所以法不同不要去用佛经跟佛经打架,不要总感觉佛说的前后矛盾之类的。在这一点上《涅槃经》的前面课里好几次提到过,角度不同,不要去打架,不要陷入任何形式的争论。

不陷入争论,并不是说别人讲的错的你也当成对的,不是这样的。如果明明跟佛义不吻合,明显错误的,会误导众生的,你是一定要纠正的,不纠正就是你的不对了。什么时候该纠正,什么时候不该纠正,自己把握好你觉得换他那个角度也对,这句话没错,那就不用纠正了;那你要是觉得在他的角度,好像也是出于小我自私心下的判断,要是站在佛菩萨的角度肯定是错,那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必须去纠正

所以在群内师兄们的聊天,有的好像看着不是很圆满,但是也没有做纠正,就是因为他是某个角度看上去还可以,还说得过去但是有一些原则性问题,我们就很强烈,甚至加了很多感叹号去纠正如果你不纠正,他会贻害众生,所以必须纠正

佛陀有的时候把无我说成是」,或者把说成无我,都是在因缘情况下,为了众生才这样讲的。

【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是常故;】

为什么说佛性明明就是」「的,没有,但又说它是真我呢?因为它恒常,是众生的本质呀!众生不是怕虚无主义吗?然后佛陀说你哪虚无了?你有个真我佛性呀!这是鼓励众生的。当你偏」他就把你往「有」里拉一拉,当你偏」他把你里拽一拽,是这样子。

【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那人人本质是佛呀说佛是我,我是佛,那你为什么又讲无我呢?因为佛真的一切为众生,以众生心为心,他没有自私的小我了,所以他才自在呀!你说你不自在,那你肯定还是有我你才不自在,对吧?这一点也讲过无数次了,有我的人就不自在,无我的人他就很自在。

但是,你无我了,对于法理还要不要执著呢?佛法僧还在不在?在呀!真理实相在不在?在呀!为了维护真理实相,该纠正的偏差还是要纠正的这是为了真理实相、为了众生而纠正,而不是为了你狭隘的自尊而纠正。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接着,狮子吼菩萨摩诃萨就对佛说,世尊,要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像金刚力士他们也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能够亲眼见到呢?都有,为什么还那么费劲才能见到甚至有的人说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是不是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

然后佛就回答说善男子,就比如说色相这个东西,你看色相的规律是不是有青颜色上的分别这些色相是不是有长短和质料上的差别相状和质上的差别有吧?有。有长短的差别吧?)这个色相无论是颜色上有差别,还是长短上、质感上、形象上有差别,盲人能不能看见呢?看不见吧这个盲人就看不见白色和黑色有什么区别,红色绿色蓝色有什么区别,长短有什么区别,毛茸茸的东西和坚硬的金属质感有什么区别……盲人知道吗?不知道!盲人不知道就不存在这些区别吗?你能说世界上这些颜色没分别吗?这些长短和质料、形象上没分别吗?有啊!为什么盲人看不见呢?盲人看不见就没分别吗?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有眼睛的人能看见呀,视力正常的人能看见呀!佛性也是这样的,你看不见它就不在?你看不见也在。

一切众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十住位」的菩萨已经大概的少少的见到一些佛性了,如来就完全都见到了。十住位的菩萨所看到的佛性就好像大晚上的去看色相,大晚上的也没几盏灯去看色相比如说你在夜市上,灯一点都不亮,你去挑衣服,也分不清这是棕色还是棕黄色呀?这个蓝色是藏蓝还是黑呀看不清楚的,对吧?十住位的菩萨看佛性,就有点像大晚上看颜色看不清楚的,隐隐约约有一点儿。但是如来看,就像大白天看色相一样,什么颜色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还是长的、短的、什么质感、什么形象样貌,如来一下看得清楚明了。

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佛陀说善男子,就像盲人见到色相也像看不见一样,是不是?但是如果遇到一个非常棒的良医给他治疗眼病,在药力的作用下,这个盲人终于恢复了视力,他是不是就能正常地见到一切色相的差异了?十住位的菩萨也是这样,虽然看到佛性不能明了地见到,但是通过修习「首楞严三昧」,要修禅定,慢慢地就能明了地见到。就是你能把原来在头脑中想象中很抽象的事物,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就好像真的看见了一样,明明了了地看见

【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亦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

善男子,你要是看到一个修行者,整天跟你谈,除了不会讲别的,天天就是跟你讲无常呀,无我呀,无乐呀,无净呀。无常,好理解的,生灭变化无常,无法留住;无我,没有个我的属性,拆分一下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无乐,很苦,人生八苦种种;无净,很染污、不清净种种。

要是有的法师讲法只是停留在这些上面,见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的,你要知道这个法师根本就不了解佛性。他连十住位的菩萨都不是,因为十住位的菩萨对佛性已经大概的有一些了解了你听一个人讲法,你看他大概是什么果位,猜一猜学了《涅槃经》你就懂得怎么去判断他大概什么果位,心里有个数

接下来又讲,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些修行者在讲法,他讲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无乐的、无净的,不要沉迷于五欲六尘了,赶紧修行吧!这样的法师也不错,但是他未必明见佛性他所执著的一切相都是生死轮回之相,他所不执著的一切,可能就是佛僧三宝。他把他的生命的重心用在对于「的批判上了,但事实上在你批判的时候,你已经下意识地承认了的存在。比如说你说这个苹果烂了,相当于你承认这有一个苹果,你要觉得这没苹果,你不会说这个苹果烂了。你说这个相是苦的、是空的、无我的、染污的,你去批判相,证明你承认相是存在的,对不对?其实你并没有真的从相里出来。当你真的离相的时候,才能做为佛僧三宝而存在。

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那声闻乘、缘觉乘的人见到一切法相,还是停留在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里。

【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那见之外的东西,他们也形容就是空啊、寂灭啊,就讲不出别的东西来了。

【以是义故,不见佛性。】

所以「声闻」「缘觉」还没有办法见到佛性,因佛性的状态是很自如的、很自由的、很舒适的、很快乐的、很满足的、很清净的,是这样的。而所有的这种「常乐我净」都是超越于二元对立的一种说在相中,又在相之外,说在相之外,又在相之中,是这样圆融的一种常乐我净,没有任何的偏激和偏颇。如果你有任何形式的偏激、偏颇、偏执,那你就没有见到佛性。

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十住位的菩萨见一切法也是说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

「十住位」的菩萨看也是否定了,然后看之外的东西,感觉到一点点一部分的常乐我净,不是全部的。所以说,佛性如果是十分的话,他只见到了一分。

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

但是诸佛世尊能够见到一切法(佛性的全体,全体的样貌)。「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佛跟一切其他低果位众生的区别在于,佛见了,同时又见了」(见了佛性的有,佛永远不会处在虚无主义当中,佛永远很积极做事情,这是佛和修偏了的人的分别。如果修偏了,就是什么都不想做了,懒得做了。但是真正的佛是积极的,就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勤奋地讲法,一生开了三百多次法会,讲了四十九年,一直在讲法。如果空了还讲什么?你仔细体会一下。

所以说,佛见佛性就好像看手里的阿摩罗果一样,非常清楚明了,任何一个部位了然于心。所以基于这个缘故,「首楞严大定」就称之为毕竟坚固,不可摧毁首楞严大定就代表着佛性。

学了这一课,希望我们各位师兄也能学到更多的智慧和善巧方便就是你要观察你所针对的你想要帮助的这个众生,他的问题出在哪,他偏在哪,他偏在哪你就反方向拉一拉他。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其实是没有定式的,法是没有定法的,一切都随着因缘而变化,这就考验了你的智慧,所以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可以无限锻炼和增长我们的智慧。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启示!感谢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2.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8课·盲人的眼睛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第271课「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相」上的时间已经跨入了二零一八年。今天的课也会充满希望和色彩。到上节课为止,《涅槃经》中的辩论会就已经告一段落,随着最后一个上场的外道——叫做弘广的婆罗门——他身...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5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三卷。【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这个地方是佛陀继续在对迦叶菩萨讲他所经历的很多事情。佛陀说:迦叶,善男子,「罗阅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