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790

00:00

259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

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

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

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目前正在讲的是「厌离食想」,断除对于食物的贪恋、贪著。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观食作不净想,为是实观、虚解观耶?若是实观,所观之食实非不净。若是虚解,是法云何名为善想?】

迦叶菩萨问佛说,世尊啊,智者把一切食物都观成是不净的(不清净的,不干净的),那么这种观修方法是属于「实观」还是「虚解观」呢?

实和虚相互对应,到底是「实观」还是「虚解观」呢?如果是实观,这种不净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但这些食物看上去其实也挺美好的呀,感觉并不让人恶心呀。「若是虚解」,如果是虚拟、假设地去观想它,把清净的食物观想成不清净的,那么这种法为什么又称之为善的想呢?是一种比较善的、比较好的修行方法,为什么呢?如果是虚解观,就是说食物明明挺好的,硬把它看成是不净的,这样真的算是一种善的观修方法吗?

【佛言:善男子,如是想者,亦是实观,亦是虚解。能坏贪食故名为实,非虫见虫故名虚解。】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把一切食物观想成不净的这种观想方法亦是实观,亦是虚解观。这种观修方法能够坏掉你对于食物的贪恋,故名为实。它是真的有效果、有作用的,所以我们要真的去采纳它、采用它。

但是这种观修方法,很明显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西红柿在这里,凡夫用肉眼看上去,馋涎欲滴呀,哦,这是一个红透了的、熟透了的西红柿,应该水分很多,甚至甜甜的、微微的酸。凡夫看到西红柿可能有口水,但是修行者为了观修食物的不净来断除对于食物的贪著,它就要想:西红柿洗干净了吗?肉眼看不到,但是佛陀用天眼能看到西红柿的表皮和内部有很多细菌正在爬来爬去。「非虫见虫」,明明用肉眼没有看到的这些虫子,他用天眼能看到。比丘们在观修的时候用心里的眼睛能看到,说我想象我已经看到这个西红柿洗得并不干净,上面很多虫子、很多虫卵、很多细菌。

「非虫见虫」,还没有用肉眼看到虫子,但是心里感觉好像看到虫子了。这是一种虚拟和假设式的观想,但实际上西红柿上有虫子吗?你在显微镜下看一看就明白了,什么都有,非常喧闹,比菜市场还要喧闹。所以,可以讲这种不净观是真实的,也可以讲是虚拟的、虚假的,因为你目前还没有直接看到它。佛能看见,可能你看不见。它是一种虚拟的结构。

【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为虚,亦能得实。】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其实我们行的一切有为法也都是有漏之法,这些有漏之法其实本质里是虚妄的,但却实实在在地能够让我们得到修行上的真功夫。所以,不管你怎么去想这种对于食物的不净观修行方法,它是确实有效的,你这样修确实能够得到实际的效果。

【善男子,若有比丘发心乞食,预作是念:我当乞食,愿得好者,莫得粗恶;愿必多得,莫令鲜少;亦愿速得,莫令迟晚。】

佛陀那个年代有很多出家人,平常不允许蓄积八种不净之物,仓库里没有存储任何的饭食,每到饭点就要托钵去行乞。那么比丘在准备去乞食的时候,有的比丘拿着钵心里就想:哎呀,又要去乞食了,希望今天碰到的施主是个大好人,能给我好吃的东西,不要给我一些粗恶的食物;希望能多给我一点,上顿都没吃饱,不要给我太少;希望我去求乞的第一家施主就是个大富长者,能赶快给我满满一钵饭食并且香喷喷的,希望赶快得到,千万不要等好久,走到第七家碰到个贫穷下贱的人家才得到一点点,千万不要这样。

【如是比丘不名于食得厌离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之法渐当增长。】

佛陀说,如果比丘有这样的心思,说明他对于食物就没有生起真正的厌离之想,他还如此地贪恋食物啊。准备出门了心里就在设想:哦,我要得到精细、味美的食物,不要给我粗恶的食物;我要多得一些,要让我吃饱,不要得到太少;我要赶快得到食物,不要太晚,我都饿坏了。这样的比丘就没有对于食物生起厌离之想。佛陀说,这样的比丘所修的善法日夜在衰耗,不善之法一直在增长啊。

你都出家了还如此地贪恋食物,佛陀直摇头啊!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时,先当愿言:令诸乞者悉得饱满,其施食者得无量福。我若得食,为疗毒身,修习善法,利益施主。】

有一种比丘,让佛非常地欢喜,这种比丘准备去乞讨食物的时候,他先发愿:愿所有乞讨者都能得到饱满(就是都能够求取到自己需要的食物),愿所有布施食物的施主们能够得到无量的福报。如果我得到食物,其实也不是说我特别爱这个食物,而是为了疗愈我这个有毒的肉身,不得已才吃,不吃饿死了没法修行佛道了。

——我们想一想,像这样的比丘,简直是大菩萨,所以他所修习的是善法呀!这个比丘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别人,他没有强烈的我执,他说我得到食物是为了疗愈我这个有毒的身体,为了我能够顺顺利利地修习善法,利益给我布施食物的施主。「身安则道隆」,我把我的身体滋养好了,我好好地修行,要利益向我布施食物的这个大施主。

【作是愿时,所修善法日夜增长,不善之法渐当消灭。】

这个比丘能发这样的愿,所以他所修的善法就日夜在增长,不善之法就慢慢地消灭了。

这两者一对比,让我们心生无量感慨是不是啊?同样是比丘,有的一直想的只是自己的肚子,没有想其他任何事情,但是有的真比丘是怎么样的?这是菩萨级别的比丘,先发愿让所有乞讨者都能得到饱满,施食者(布施食物的施主们)得到无量的福报。我如果得到了食物,疗愈了我这有毒之身,然后我要认真地修习善法来回馈施主、来利益施主。——这是一种惭愧心,所以这样的比丘怎么可能不成正觉呢?

在寺庙里,我们要是偶尔在斋堂吃饭,你看那种正规的寺庙(用斋)仪式非常殊胜,一餐饭从头至尾都很有讲究的,要先发愿怎么样,到最后怎么样,很有讲究的,真的很殊胜,对我们身心简直是一次强烈的净化。所以寺庙的存在真的有它极大的价值(我们讲的是真正有正法的正规寺庙)。

那么在我们国家,因为不允许出家人到大街上去乞食,所以寺庙里必须存一些粮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家也了解。不存粮食吃什么呢?又不允许出去乞讨。所以过去有一些大禅师就倡导说,我们自己耕种吧。明明耕种也是佛过去禁止的,但是没办法。自己耕地种粮食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免得我们好吃懒做变得懈怠。这也都是因地制宜,因着我们这个特殊的国情、民俗改变了很多了。

佛陀当时是说,你只要出家了,不可以攒任何粮食,你都不可以生火做饭的。连粮食都不可以积攒,那就别说水果、蔬菜、坚果类;或者说金银、琉璃、玛瑙、砗磲那些珍宝类,那是绝对不可以的;积攒珠宝首饰也是绝对不可以的。除非是个别情况下开许,就是说有信众布施了这些东西,他们可以拥有那么一件,也不可以多。佛陀管得超级严格。

其实「比丘」这个词,我们知道是梵文的音译,有的时候也被翻译成「苾刍」,比丘、比丘尼(苾刍、苾刍尼)。「比丘」就代表这个修行人已经出家了,受了具足戒了。「比丘」最初的含义是「乞士」,就是乞讨者。但是佛门的乞讨者跟一般的乞讨者还不一样,一般的乞讨者叫乞丐,佛门的乞讨者叫乞士(士大夫的士,这个在古代本身就有一种尊称的含义)。因为比丘们——佛门的这些乞士们,他们「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滋身,故名乞士」。他们一方面从佛那儿乞求法食滋养自己的灵魂,滋养自己的元神、神识或者阿赖耶识(你怎么叫都可以,这只是名字相);下从世俗人这里乞讨物质食物来滋养自己的身体。就是说,「比丘」这种乞士们不仅仅乞讨物质的食物,还乞讨精神食粮。双重身份,所以叫乞士。他跟一般的乞讨者是不一样的,世间一般的乞丐就是乞讨衣服、食物,现在甚至只要钱,他不让你讲经说法是不是啊?他对于法没有兴趣的。但是比丘不同,比丘把法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比生命都重要。《大智度论》里讲,「比丘」也代表怖畏众魔,让魔感觉恐怖、畏惧。因为比丘们修成正果就是佛呀,所以魔很害怕。比丘们可以破除一切恶行、恶见、恶念,维持净命(就是一种清净的梵行),这是比丘。

所以「比丘」这个词是非常殊胜的,我们现代人想到「比丘」好像就感觉:哦,就是和尚嘛。其实没那么简单。和尚也代表亲教师,也不是说一般出家人就能被称为和尚的。现在很多佛门的词汇被世俗化了,我们把这些词汇的含义想得非常简单,其实都非常深刻。你要是知道「比丘」有双重身份(又求法、又求食物)的时候,你是不是对这个词生起了一种敬重之心呢?

如果你仅仅一心都在食物上,出门想着食物,回来了还想着食物,根本心思不在法这儿,你算比丘吗?佛陀临涅槃了,就举这两种比丘作例子,一邪一正对比给我们看,如此的鲜明,甚至具备一定的嘲讽意味。如果所有比丘都像第二种比丘一样,心心念念想的是众生,想的是施主,想的是修习善法利益众生,那么正法一定会一直昌隆、永远地昌隆啊!

【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当知是人不空食于国中信施。】

所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要是有比丘像第二种比丘这样去修,这个人就不会空费了粮食,就不会浪费了这些善信和施主们布施给他的粮食了,他没有白吃这些饭哪。一钵千家饭,这一个钵里不知道装着多少个施主给他的粮食,他没有浪费这些粮食,这些施主没有白布施啊!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间不可乐想,】

前面说,你也修了无常想了,也修了苦想了,也修了无我想了,到最后也修了厌离食物之想了,修到这里的时候,接下来你就能够顺顺利利地到达下一个环节,就是修世间不可乐想。真正的智者就会这样想、这样观修。

【作是念言:一切世间,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无处不生。】

世间,走到哪儿,哪家没有过生、老、病、死呀?我在这个地球上转几圈都找不到没有生、老、病、死的人家啊,但是我的这个身体会投胎到哪去呢?到哪里都有生、老、病、死,到哪一道都有生、老、病、死。

【若世间中,无有一处当得离于生老病死,我当云何乐于世间?】

真正的智者就想,我走到哪里都脱不了生、老、病、死,世间到处都是生、老、病、死,那么我乐于生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呢?

【一切世间,无有进得而不退失,是故世间定是无常。】

我看这个世间,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我一直拥有、一直保有最好的状态而不会退失,我甚至找不到。所以说世间定是无常啊!这个相的世界到处都是无常啊!

【若是无常,云何智人而乐于世?】

这种菩萨们(这些有智慧的人)就这样修。就是说,真正的智者怎么会贪著这个充满了生、老、病、死的世间呢?

【一一众生,周遍经历一切世间,具受苦乐,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虽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生于畜生道中,或为师子、虎、豹、豺狼、象、马、牛、驴。】

放眼望去,三界内哪个众生都要经历一切世间的这些苦啊乐呀。有的已经成了梵天之身了,到了大梵天去生活了,甚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去生活了,但是命终时因为一念不善可能就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本来在天上,结果跌落到三恶道里去了。有的众生本来都成了四天王天的大王了,甚至成了他化自在天身了,结果命终了却生在畜生道里了,有的成了狮子,有的变成了老虎,有的变成「兕」(「兕」,读音sì,指雌性的犀牛),有的变成了豺狼、大象、马、牛、驴……

我们就知道,天上的人,有的去了地狱道,有的去了畜生道,有的去了饿鬼道,是不一样的。就算你已经到达了四天王天或者他化自在天,如果一念不善,你命终之后就可能变成狮子、老虎、犀牛、豺狼、大象、马、牛、驴等等等等。

【次观转轮圣王之身,统四天下豪贵自在,福尽贫困,衣食不供。智者深观如是事已,生于世间不可乐想。】

然后再想想转轮圣王,统摄四天下,豪贵自在,结果福报尽的时候也会陷入到贫困当中,甚至衣食都不能自我供给啊。

智者就观世间的这些无常,就感觉这世间真的是不可爱乐、不可贪著的呀!

【智者复观世间有法,所谓舍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璎珞、种种伎乐、财物宝货,如是等事皆为离苦。而是等物体即是苦,云何以苦欲离于苦?】

——这段文字相当精彩!

真正有智慧的菩萨们,就观世间存在的这些房舍屋宅、衣服、饮食、卧具(就是床和床上用品),或者医药,或者种种的香花、装饰、璎珞,或者各种各样美妙的伎乐、财物、珍宝、货物等等等等,为什么会存在呢?本来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痛苦而存在的,但是你再看看这些房舍屋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璎珞、种种伎乐、财物、宝货……这种种的一切,本身就是空的、无常的、苦的,你没有办法让任何一种事物停留在最佳状态而不变化,不可能的。

所以,你怎么可能用苦去驱赶苦呢?这些事物本身就是苦,你还想用这些苦的事物让众生脱离苦,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众生本来想,哦,我要是有个大房子,有个大别墅,我就快乐了。但事实上呢?住别墅的人多了,哪家没烦恼啊,你找一找?有的人讲,我要穿名牌衣服,我要穿LV、香奈尔、纪凡希……我穿这些衣服我就开心了。是这样吗?穿这些衣服的人有的是,他们真的快乐吗?一直快乐吗?有的人以为我吃点好吃的,或者我睡着高广大床,病了有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我就快乐了。是这样吗?有的人又认为,我有种种美好的装饰或者有很多金银财宝就快乐了。真的吗?哪家没有生、老、病、死啊?哪家没有忧愁、痛苦啊?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已,于世间物不生爱乐而作乐想。】

善男子,智慧的人就这样观,然后就对于世间的一切物不再生起爱乐之想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婴重病,虽有种种音乐、倡伎、香华、璎珞,终不于中生贪爱乐;智者观已,亦复如是。】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就好像有人「身婴重病」(身体被重病缠绕住了),虽然有种种的音乐、倡伎、香华、璎珞,「终不于中生贪爱乐」。

这个人身受种种疾病,又是心脏病,又是高血压,又是糖尿病,关节也不好……哪儿都不舒服,那么有最好的乐师给他演奏伎,就算天人下来给他奏乐,他能快乐吗?有最好的香花、璎珞围绕着他,他能快乐吗?所以智者观这一切就想,哎呀,世间的一切真的是无可爱乐呀。

【善男子,智者深观:一切世间非归依处、非解脱处、非寂静处、非可爱处、非彼岸处、非是常乐我净之法。】

智者观察世间「相」里的一切,不管我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算是拥有天界的生活又怎样?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归依之处,并不是我想要的解脱之处,并不是我想要的寂静之处,并不是真正永恒可爱之处,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彼岸,也不是常乐我净之处。

【若我贪乐如是世间,我当云何得离是法?如人不乐处闇,而求光明,还复归闇。闇即世间,明即出世。若我乐世,增长黑闇,远离光明。闇即无明,光即智明。是智明因,即是世间不可乐想。】

智者会想,如果我贪恋世间的这些东西,我怎么可能离开世间的这些东西呢?就好像有的人不喜欢处在黑暗里,他喜欢追求光明,但是最后又回到了黑暗里。这个黑暗就代表世间,光明就代表出世间。

智慧的菩萨就想,如果我贪恋这个黑暗的世间,就会进一步地增长黑暗,就会进一步地远离光明啊!这个黑暗的世间充满了无明,而我向往的光明是佛陀智慧的大明,这种智慧的大光明才是真正吸引我的,所以世间一切都不值得我爱恋、不值得我贪乐呀!

【一切贪结虽是系缚,然我今者贪于智明,不贪世间。智者深观如是法已,具足世间不可乐想。】

真正有智慧的菩萨会想,虽然一切的贪欲之结都是系缚,但是我今天宁可贪恋佛陀智慧的大光明,我也不会去贪恋世间的一切。

智慧的人就这样观,就具足了世间不可乐想,这个世间不可乐想就这样修成了。他厌离了世间的一切,连天人的生活都不再向往。

【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次修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

这个世间不可乐想到这里修完了,再修死想(死亡的死)。再去观这个寿命,经常被无量的怨仇所缠绕啊。

有的人讲,你的命危在旦夕,为什么呢?你过去杀害了太多众生,这么多冤亲债主来讨债,你就生活在他们的包围中。这句话讲得好像有点可怕,但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佛陀说,我们的寿命被无量的怨仇所围绕着,那些冤家对头都来找你算账,来趁机讨回命债。你吃掉了多少众生,你想一想?你杀掉了多少众生?

【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而我们的命过一天就少一天,不管你活多大年岁,过一天少一天。谁能阻止自己走向死亡呢?所有活着的人都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这种感觉好像山上下大雨了,有水涌下来,没有办法阻挡它;又好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它很快就消失了;又好像死囚犯被押到人特别多的集市(刑场),每走一步都在趋近死亡;又好像牵着牛羊赶赴屠宰场,牛羊离屠宰场越来越近了。每个活着的人离死亡都越来越近了。想一想这一切吧!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智者观念念灭?】

然后迦叶菩萨说,佛陀,智慧的人怎么样观这个生命是念念灭的呢?是如此迅速地就消失的呢?

【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

佛陀说,迦叶呀,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说有四个人都非常善于射箭,这四个人聚在一块各自拿着弓箭射向一个地方,然后心里就在想:我们四个人射出了四支箭,射出去的这些箭都会掉到地上去。

箭只要射出去,因为地心引力的缘故,它不久就会掉到地上。

【复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

其中有一个人速度很快,他就想,我们射出去的这四支箭,在这四支箭还没掉到地上的时候,我就能用手把它们接住。

【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你说这个人的速度快不快呀?

【迦叶菩萨言:如是,世尊。】

迦叶菩萨说,世尊,那是真快呀。箭射出去的速度如此之快,这个人竟然能在箭落地之前把它接住,那他的奔跑速度肯定很快。

【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复速地行,四天王疾复速飞行,日月神天复速四王,行坚疾天复速日月,众生寿命复速坚疾。】

佛陀说,善男子,你知道吗?这个人的速度虽然快,他还是赶不上地行鬼(鬼道中有一种地行鬼,它是贴着地走,但像飞一样,速度非常快),这种地行鬼的速度可比那个能够接住箭的人速度要快多了。

地行鬼的行走速度虽然快,还是不如飞行鬼的速度快,飞行鬼是飞啊,它的速度比地行鬼要快;飞行鬼虽然快,但是四大天王行走的速度又比飞行鬼要快不知道多少倍;四大天王虽然行走速度很快,日月神天人的速度比四大天王还要快;而行坚疾天人的速度比日月神天的人又要快。众生寿命的短促,从生到死的快速,比这种行坚疾天的人又快。

佛陀就用这样递进式的比喻告诉我们,说众生的寿命是如此无常,从生到死是如此快呀。

【善男子,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

佛陀说,善男子,在我看来,就是呼吸之间(一息一眴之间)众生的寿命就有四百次的生灭了。

你们凡夫用肉眼看不到的,你们感觉自己活得挺慢的,其实佛看众生的寿命,一眴之间、一息之间(一个呼吸之间)就有四百次的生灭了呀。

【智者若能观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灭也。】

所以智者就这样观,这个寿命是如此短促无常啊,这就叫念念灭呀。一个眴间、一息之间、一念之间寿命四百次生灭了,你以为你能活多少年?

【善男子,智者观命系属死王,】

善男子,真正有智慧的人「观命系属死王」。

所有只要有命的,都被死王(死之大王)所控制着,死之大王控制着所有命啊。

【我若能离如是死王,则得永断无常寿命。】

智慧的人会想,我不想死啊,所有的命都被死之大王所控制着,我不想死啊。所以,如果我能够离开这个死之魔王的话,我就可以永远断除这种无常的寿命了。

【复次,智者观是寿命,犹如河岸临峻大树,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无怜惜者,如师子王大饥困时,亦如毒蛇吸大风时,犹如渴马护惜水时,如大恶鬼瞋恚发时,众生死王亦复如是。】

有智慧的这些菩萨们还会观,说寿命就好像:长在河岸边的大树一样(有的大树长在河岸边,根都被河水冲刷得露出来了,下大雨时这个树很容易就倒下了);有的人作了大逆罪(五逆重罪),他很快就要受惩罚了,受惩罚的时候都没有人去怜悯他,因为他的罪太重了;还有的狮子王,在非常饿、非常困的时候,饿极、困极找不到食物就要死掉了;还有毒蛇吸着大风要向你喷毒、吞吃你的时候;或者是很渴很渴的马找到了一点儿水,护这点儿水护得就像疯了一样;又好像大恶鬼嗔恚心大发的时候要吞吃你一样。这些有智慧的人观死王就是如此可怕呀!这个死之魔王是不可阻挡的。

【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是则名为修习死想。】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呀,真正有智慧的这些菩萨们要是能这样观,就说明已经在修习死想了。就是观死亡随时可能会到来。

那些出车祸的人谁也不知道自己就出车祸丧命了。你去百度搜一下,每天车祸死亡的人有多少?数都数不清啊。

【善男子,智者复观: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如果你修习死想修成功了的话,你会抓紧一切时间,不敢浪费任何一分一秒。比如有比丘说,哦,我已经出家了,如果我的寿命就剩七天七夜了,我就要精勤地修道,要认真地护持佛陀的净戒(清净的戒律),我要守持好禁戒,我要讲经说法来教化众生,要抓紧时间利益众生,可能我的生命就剩七天七夜了,抓紧时间!他就这样很忙地抓紧时间。

【复以七日七夜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乃至出息入息之顷,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如果说七天七夜有点太多了,有的比丘就想,我的生命可能就剩六天了吧,或者就剩五天了吧,就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了吧?或者我的寿命就剩一小时了也说不准呢?说不定出息入息的瞬息之间我的生命就结束了,我一定要认真精勤地修道啊。我要护持禁戒,守好戒律,我要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我要利益众生啊。这就是真正智慧的菩萨真的在修死想了。

就是观这个无常随时会来,生命不知道哪一刻就结束了,我每一念都要是清净的,都要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每一念都是清净的,我身、口、意要一直符合戒行啊。这是真正的菩萨们在修习死想。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乐著世间的这些谈笑、戏论、诤论、争执……不可能!他没那个时间,他太忙了。

你怎么知道死亡离你很远?也可能很近很近。所以真正修得很好的人会很忙,他总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他没有时间烦恼,没有时间痛苦,没有时间得抑郁症。得抑郁症的人,你是不是闲出来的呀?

真正修得好的人,他忙得没有时间贪嗔痴、骄傲和嫉妒,他想的就是,我要抓紧时间,我的寿命不知道还剩几天了,我要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出入息、每一念都是善的净的,都是利益众生的。这才是真正的修道者,这样的人最终才能证得大涅槃的境界呀!

所以真正的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先是会经历一个很闲的时期,就好像虚云老和尚离群索居六七年去修苦行,一个人在山里面,那个时候很闲,天下有再大的事都扰不了他,动不了他,甚至父亲去世他都没去送终,但那个时候他没有真的悟。后来他真的悟了,他开始行菩萨道,广泛地利益一切众生,一百多岁的时候还在修寺、建庙,讲法度众生,他没有一刻是闲着的。对于外在的尘相,他没有太多的兴趣。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闭着眼睛在打坐,他不打坐的时候就在行菩萨道。他是用行为证明了一切。他没有时间懒散、懈怠和忧虑,甚至没有时间去破戒。这才是真菩萨。

真菩萨必然经历一个在阿兰若处(清净道场)修行的这样一个很闲的阶段,他大彻大悟之后又会开始忙起来,非常忙!他的生命用小时、用每一个出入息、用每一念来计算。

「人身难得今已得」,希望我们所有的师兄都能好好地利用时间,少说废话,真正把时间用在该用的、值得用的地方: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行功夫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希望你的生命只做这两件事:要么提升自己,要么利益众生。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第272课「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第267课「已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涅槃法会的现场。【外道众中复有梵志,姓迦葉氏,复作是言:瞿昙,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在涅槃法会中,来到娑罗树林找佛陀辩论的这些外道当中,有一个梵志,姓迦叶,他现在又站出来了。他对释迦牟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