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2课·箜篌里的音乐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1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接着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涅槃经》的第二十六卷。

【善男子,如我先说,三种病人,值遇良医、瞻病、好药,及以不遇,病悉得瘥,是义云何?】

释迦牟尼佛继续在回答光明遍照菩萨的问题,说:「善男子,如我先说,三种病人」,这里佛陀再次详细解释,先前讲过的三种病人的情况。第一种病人生了病,遇到了非常棒的医生,也遇到了好药,也有人看护他、照顾他,他的病很快就好了;就算是遇不到良医、良药,就算是没有人照顾,他的病也能好。这是为什么呢?

【若得不得,谓定寿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种善,谓上中下。】

不管能不能得到良医、良药和看护者,他的病都能好,为什么?因为他的命数决定了,命好——注定的长命。要是看到非常幸运的、大难不死的人,或者是很多次病重都坚强地活下来了(关键时刻总是能够挺过去),像这样的人,在过去无量世中都修过三种善:上善、中善和下善,修习过无边的善行,所以他寿命很长。

【以修如是三种善故得定寿命,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医、好药、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

所以佛陀经常讲,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你自己而言也是很好的——总是修习各种善业,未来寿命就会很长。

就好像我们知道的「郁单越」——北俱芦洲,在须弥山北边的地区。北俱芦洲人的寿命非常长,个个都能活一千岁。即便是遇到疾病了,不管能不能遇到良医、良药和看护者,他们都是活一千岁的。北俱芦洲的人未必不生病,但是生病了也不会影响寿命,个个都是一千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确定的寿命,他们给自己累积的福报就是可以得寿命这么长,没有任何因缘能够改变这一点。

佛陀说:

【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病人得遇良医、好药、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则不得差。是义云何?】

前面提到的三种病人的第二种情况:有一种病人生病了,要是遇到好医生、好药,遇到看护者,他能够痊愈;但是如果遇不到的话,他的病就好不了,这样的病人指的是什么情况呢?

【善男子,如是之人寿命不定。】

善男子,像这样的人,他的寿命是不定的。

不是像北俱芦洲人一样,都已经定好了的寿命——修上、中、下善(各种善业)修来的。像这些人一旦生病了,遇到好的医生、遇到好的医药、遇到有人看护他,他的病就好了;遇不到,他的病就好不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过去世没有给自己累积足够多的福报,他的寿命就不像北俱芦洲的人那么确定。

【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

有的时候,他的命数还没到该结束的时候,但是有意外事件使他夭折(短命),有九种意外事件可能导致这批人短命。

【何等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未消而复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者、病时不随医教;六者、不随瞻病教敕;七者、强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者、房室过度。】

哪九种意外事件?

第一「知食不安而反食之」,就是明明知道食物有问题(不安全),但是却吃了,吃了以后得病了,得病了以后夭折了,寿命变短了,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吃得太多了,太贪吃了,饮食无度。据新闻报道,有的人暴饮暴食,饮食无度,就胃穿孔死亡了,有这样的情况。

第三种是「宿食未消而复更食」,就是上顿吃的饭还没消化完,又开始吃,吃得很饱;然后没消化完又开始吃,吃得很饱……总是这样,吃完的食物没有消化,又吃更多的食物,导致肠胃的负担过重,然后夭折了。

第四种情况是「大小便利不随时节」,就是大小便不正常。

第五种情况是生病的时候看医生了,但是不听医生的,不照着医生说的做。这也是一种情况,导致自己寿命变短了。

第六种情况是「不随瞻病教敕」,医生叮嘱过看护的人要怎么样去看护病人,然后看护的人就认真地教病人: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但是病人不听话,不让他做的偏做。比如说,教病人不能再吸烟了、不能再喝酒了;病人偷偷地还吸烟、还喝酒,对生命不负责任,后来寿命就很短促。

第七种情况是「强耐不吐」,该吐的时候不吐出来(有一些需要呕吐出来的东西,却强忍着不吐出来),这样也是有问题的。

第八种情况是「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就是走夜路,走夜路的时候遇到恶鬼,把他给打了。有的人就发疯了,这样疯死的人也有的。

所以心地不正的人,如果身体又虚弱,也不持戒,走夜路确实蛮可怕的。如果你一身正气,光明磊落,那是没什么问题的;就算是身体弱一点,应该都没什么问题。因为守「五戒十善」的人,有龙天善神守护着。所以持戒相当的重要,持戒就是我们亲手给自己打造的一个保护罩子,可以保护着我们不受恶鬼的侵害。

还有第九种情况,一个人命数还没尽,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就是房事过度(纵欲过度)导致的早夭。

【以是缘故,我说病者,若遇医药,病则可差;若不遇者,则不可愈。】

以上九种情况的这些病人,如果遇到良医、良药,病还有望得救;但是如果遇不到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

【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义云何?】

佛陀说:善男子,我前面还提到过有一种病人,不管能不能遇到良医、良药,以及看护自己的人,他都好不了。他的病是绝症,得了就得死,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差。】

就是他的命数已经尽了,治不治一个样。

命数已经尽了,治也是浪费时间,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了,是这样的。

【何以故?以命尽故。】

为什么呢?命数已尽。

佛家是有「命数」这个词的。命就是命数,人是有命数的。那你的命数是怎么来的?是你前世给自己编的程序。

【以是义故,我说病人,若遇医药及以不遇,悉不得差。】

所以,命数已经尽的人,找不找医生都一个样,反正病也是好不了了。

【众生亦尔,发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谘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当成。何以故?以其能发菩提心故,如郁单越人得定寿命。】

众生也是这样的,能够发菩提心的众生,不管他能不能遇到善友、善知识,不管他能不能遇到佛菩萨指引,不管有没有人给他讲说深妙的大法,他早晚都能够成正觉。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正觉之根,「菩提心」就好像是过去世给自己累积的福报一样。就好像北俱芦洲的人,得到确定的寿命一千岁,个个都活一千岁。

这是众生自己修来的,不是抢来的,所以不要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寿命短?是过去世造作的结果。

【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支佛,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缘,命则中夭。】

还有一种情况,从须陀洹、斯陀、阿那含、阿罗汉一直到辟支佛,这一类众生如果能够听到善友、善知识,听到诸佛菩萨给他们讲深妙的大法,他们就能进一步地发起菩提心,或者增强菩提心。

但是如果遇不到善友、善知识,遇不到诸佛菩萨,没有办法听说深妙的说法,那么这批人就不能够发起深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世界上有一类人,也是修行者,有的是初果,有的是二果、三果、四果,也有的是辟支佛果,但是这些人的菩提心是需要加强的,是需要栽培的。如果遇到佛菩萨了,遇到善友、善知识了,听讲了深妙的大法,听讲大乘究竟了义实相,他们就有望获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如果遇不到,他们就无法成正觉,就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果位上没有办法提高了。像这样的情况,就是他们过去世给自己修的福报是不确定的,就好像前面提到的九种因缘可以导致一个人早夭,命数还没尽,自己折腾死自己。

像这样的,有九种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种人,都是过去世没有累积足够多的福报导致的,所以说寿命就不确定了。

【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若不遇者,病则不差。】

世界上有一些修行人,虽然也修行,但是修得不究竟、不圆满,停留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停留在辟支佛果,就无法更往前了。为什么?因为不学习,也没有因缘遇到佛菩萨的妙法,没有更高的智慧指引他们。他们自以为良好,然后就开班,建学校了开始广收弟子,收供养了。而实际上,他们的水平只是山的中间,或者靠近山顶了,但是还没有到达最高处。

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越学越知道自己哪里有欠缺。越封闭自己,越自我感觉良好,就越无法前进,可能就慢慢地与整个前进的大队伍脱节了。

我们必须每天都要学习,才知道我们还有什么欠缺。一天不学习,你以为我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你再听一天的课,感觉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吧?很多师兄都是这样感受的——每听一节课,都学到更多的东西。至少今天的课到这里为止,讲了为什么有的人寿命那么长?什么样的情况导致人早夭?这些都是很实用的知识。以后有人问到你,你也可以清楚明了地给别人讲,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对于佛弟子来讲,学习是终生的功课。修行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六度」里的智慧,指的也是要学习才能增加你的智慧。

【是故我说遇佛菩萨闻说深法,则能发心;若不值遇,则不能发。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

佛又讲:因此我说(这类人)遇到佛菩萨,听到了深刻的讲法就能发心;要是遇不到,就不能发心。

「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有一类人,遇到、遇不到,他都不发(菩提心)。就算佛菩萨给他讲法了,他还是发不起菩提心,这个是什么情况呢?

【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

善男子,这些人就是一阐提了。一阐提遇到了善友、诸佛菩萨给他讲法,或者遇不到,他都不能够发心,都不能够离开他原来一阐提之心(一阐提就是断善根了,信不具)。为什么呢?断了善根,断了善法。

断了善法,就好像一个焦掉的种子没有办法发芽,或者一个油炸过的豆子也没有办法发芽。在相上讲,在通行的规律里讲,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台湾那边有做实验,用心灵去跟焦掉的种子沟通,可以让它再次焕发生命力,不过那不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正常来讲,焦掉的种子、油炸过的种子,就没有办法再发芽了,对吧?你把炒过的花的种子播撒到花盆里面,它也不会再发芽了。一阐提就有点类似这样的,他身上已经断了善法。

【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

难道一阐提就真的无可救药了吗?也不是。佛陀说也有一种情况,一阐提可以发起菩提心;他一旦发起菩提心,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一发菩提心,他就不叫一阐提了。

佛陀就进一步解释了:

【善男子,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样的缘故,会使一阐提也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

【一阐提辈,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命尽者,虽遇良医、好药、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尽故。】

一阐提,按理说他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好像命数已经尽的人,再好的医生、再好的药给到他,再好的看护人员给到他,也不能挽回他的寿命。何以故?命数已经尽了嘛!

【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

什么叫一阐提?「一阐」就代表信任的信,相信的信;「提」是不具,「不具信」就是不相信。

他没有信根,信是道源功德母,他连信都不信,门都进不了,这样的人就是一阐提。但是佛性跟信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佛性遍一切处皆在(佛性到处遍在,跟信不信没关系)。你信,你身上有佛性,你不信,也有佛性。

接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就是去解释「一阐提」这个名字相是什么含义,而佛性是什么样的。佛性跟一阐提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能说这个人是一阐提,他就没佛性了。

【佛性非信,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进,提名不具,进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无常善,提名不具,以无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复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这样我们就跳一下,因为这大段文字表述的含义都是差不多的。跳一下,然后到这里: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狱之罪?】

光明遍照菩萨,你也曾经问过,一阐提身上如果有佛性,为什么还造地狱之业,还要下地狱呢?

【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著,喜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告大臣:如是妙音,从何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出声!而是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折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尔时,大王即瞋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言?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

佛陀说:善男子,一阐提如果真的是纯一阐提的话,那他身上是显现不出来佛性的,焦掉的种子发不了芽,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善男子,就好像有一个国王,有一次听到了箜篌(一种乐器)的声音,这个声音非常的轻妙美好,国王一听就爱上了,非常喜欢听,情难舍离,日日夜夜想着这种声音。国王就问他手下的大臣:这么美妙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呀?大臣回答说:大王,这么美妙的声音是从箜篌里出来的。然后大王说你把这个声音给我带过来,我太爱这个声音了。这个时候大臣就拿着箜篌放到了国王的面前,对国王说大王,您要知道,就是这个乐器发出了您所喜欢的声音,您喜欢的声音就在这儿了。国王就对箜篌说出声!出声!

这个大王很有趣的,没有人去弹奏箜篌,他直接就好像念咒语一样,对着箜篌说:出声!出声!但是箜篌并不会发出声音。我们知道,没有人去拔弄箜篌,它是不可能发出声音的。这个大王再怎么有威慑力,他对着箜篌说:出声!出声!箜篌也发不出任何声音的。

这个时候,大王很生气,就把箜篌的弦给弄断了。弄断了之后,声音还是没有发出来。然后,国王又继续把箜篌的皮和木头都给剖裂了,想要推求自己喜欢的声音出来。他就知道喜欢的这种声音是来自于这个乐器的,那怎么样让这个乐器发出自己喜欢的声音呢?大王就说:出声!出声!箜篌不出声,国王把弦弄断了,它也没有发出自己喜欢的声音;大王又把箜篌的皮和木头都给弄得稀巴烂,以求得自己想要的声音,但是「了不能得」,什么也没听见。这个时候大王就非常生气,对大臣说:「云何乃作如是妄言?」你怎么打妄语欺骗我呢?这是犯欺君之罪,你是想要被杀头吗?我要听箜篌的声音,你拿了一个箜篌给我,却一点声音都没有!大臣就对国王说:「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大王,您息怒啊,要是想让箜篌发出您喜欢的声音,您不能这样粗暴地对待它呀!您要在众缘和合的情况下用善巧方便,它的声音才能出来——您要找一个乐师来进行弹奏,进行恰到好处地弹奏,才会有美妙的声音出来呀!

佛陀就拿前面这个例子打比方说,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身上都有佛性,人人都含着佛性,但是你却不能把一个人叫过来说:佛性给我。他拿不出来他的「佛性」给你,对不对?就像箜篌明明能弹奏美妙的乐声,但是你把箜篌拿过来硬对它讲:声音出来!声音出不来。一切众生都包含着佛性,但是并不那么简单来。比如张三身上有佛性,你把张三叫过来说:张三啊,佛性给我!他拿不出他的佛性给你。然后你把张三的胳膊砍下来、腿砍下来,依然得不到你想要的佛性。佛性借着他(张三)起作用,但是你却不能把佛性具象为某一个特定的事物,就是这样的。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罪?】

众生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无有住处。

人人身上都有佛性,但是你很难讲:我的佛性住在哪儿了。拉过来一个师兄,说:王师兄你过来,我看看你的佛性住在哪儿?谁也讲不清楚他的佛性住在哪儿了。过去,佛陀在经中也举过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很多树上都住着树神,但是你却不能确定地讲树神住在哪儿了,对吧?你能说树神住在这朵花上吗?或是那片叶子上?亦或是那条枝叶上吗?不能。树神,它是成风态的(风性的),「四大」里的「风大」为主的。你很难讲树神住在树的哪个部位了。

佛性就像虚空一样,你很难讲祂住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但是在一定的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你就能够感受到身上的佛性。你能明明确确地感受到,就是因为你感受到了你的佛性,你未来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一阐提这种人,如果他的心依旧是紧锁不打开的,他就看不到自己的佛性;看不到自己的佛性,佛性就好像不起作用,他只造恶业,那肯定去三恶道了。

【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趣,是亦不名一阐提也;】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一阐提的心转变了,他的心由紧锁的、黑暗的心,变成透进来光亮的心;如果一阐提开始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别人也有佛性,那他就不会去三恶道了。

任何学佛学了一段时间,知道了因果法则的人,基本上就不会再肆意地造作恶业,那这个人就开始不是一阐提了。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堕三恶故名一阐提。】

他过去是一阐提,因为他不相信有佛性,所以他广造恶业去了,一直轮回在三恶道中。明明有六道可以选择,他只造恶,总是在三恶道转悠,这是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性不应出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则不应有五丈之质。愚痴之人作如是说,智者终不发如是言。何以故?以无性故。】

善男子,就好像你前面提到的说,如果牛奶中没有奶酪之性,牛奶怎么能提炼出奶酪来呢?尼拘陀树的种子,如果它里面没有未来能长成五丈那么高的可能性的话,那它怎么能长出高大的尼拘陀树呢?愚痴的人才只是盯着相,智慧的人不会只盯着相。为什么呢?「以无性故」,相是空的呀!所有的相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它是空的,你怎么能那么著相呢?

【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

善男子,如果你认为牛奶中一定有奶酪的特性,那么「不应复假众缘力也」。

如果牛奶中有奶酪之性,它应该能变成奶酪,还需要你加工什么呀?提炼什么呀?

【善男子,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

善男子,我举个例子吧。你拿来一杯牛奶,再拿来一杯水,牛奶和水掺在一块儿,放那儿放一个月能形成奶酪吗?不能吧!你不是说牛奶里有奶酪之性吗?牛奶和水混合在一起,放那儿放一个月,放一年它也变不成奶酪啊!什么情况下它能变成奶酪?你要加点东西。比如说,你找来一滴颇求树的汁液投到水和牛奶当中,(它们混在一起)然后就凝固了,慢慢就成奶酪了,对不对?

所以因缘很重要,你不能直接说:牛奶中含有变成奶酪的可能性。这句话其实也是不耐推求的,因为如果牛奶有变成奶酪的可能性,那它自己变好了,怎么还需要外缘呢?

【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它能变成奶酪,还等待人来干什么?还加水做什么?还要颇求树的汁液做什么?什么都不需要做,让它自己变呗!

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的,「假众缘故则便可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意味着他马上就是佛。井里都有水,你得挖。你得挖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是?众生身上都有佛性,也是要有一定的众缘和合在一起,你才能看见。就像一阐提,他怎么还造作恶业呢?他没看到他的佛性,你也没看见他的佛性。那有吗?有,但是被藏起来了。因缘不具足,所以就无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着众缘具足的时候就可以成就了。

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众生身上都有佛性,要在一定的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能显化,因缘不具足就显化不了。那证明什么?——佛性非有非无,很难形容。祂有的话,怎么不是一直显化呢?要说没有,祂怎么未来能显化呢?佛性是很难描述的,所以说佛性「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性的本质无性,没有任何的定性(没有任何的确定性),佛性是很难描述的,非有非无的这样一种东西。就是因为祂是这样的,所以未来众生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

善男子,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摩诃萨经常地赞叹别人的善,而不去批评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很少去批判)。大部分时候,佛菩萨喜欢赞美众生。为什么呢?每一个众生身上都有佛性,你多多地赞美他的佛性,他的佛性就开始显发,你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佛性。

每个人都有优点,你不停地赞美他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生长、就会放大。你越夸这个人真善良,他就会越善良;你说这个人真正直,他会越来越正直,就是这样的。所以有一句话讲:好孩子都是被夸好的,坏孩子都是被骂坏的。

佛菩萨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了赞美众生的善,很少去批判众生的恶。在不得已的时候,为了「防恶止非」,防止继续恶化,这种情况下才会去批评众生,这就叫菩萨的质直之心。他心里是一腔的善良、一腔的慈悲和智慧。他知道要调用你的善,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善这里;调出你的善,让你的善增长,给你的善施肥、浇水,这是佛菩萨的心。佛菩萨不会皱着眉到处去挑刺,看全世界都不好、看哪里都是染污,佛菩萨不会这样。「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的心很清净,他看哪里都挺好的,这个世界会因为他的赞美而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佛菩萨。

接下来讲: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心也?】

为什么说佛菩萨心很清澈、很直率、很坦白呢?

【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

菩萨摩诃萨们「常不犯恶」,他们始终不会去犯那些恶行,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肯定都是守得顶呱呱的,不会再犯各种各样的恶了。就算偶尔不得已,不小心有过失,他会及时地忏悔,会在师长和同学面前勇敢地发露忏悔,会坦白出来、会去惭愧、会去自责,他不敢再继续造作恶行。很轻很轻的罪,他都感觉是很重很重的罪,菩萨摩诃萨对自己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不小心犯了罪过的时候,他会主动地去告诉别人、当众去忏悔,很轻的罪(自己)也看得很重。

【若人诘问,答言:实犯。复问:是罪为好不好?答言:不好。复问:是罪为善不善?答言:不善。复问: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乎?答言:是罪实非善果。又问:是罪谁之所造?将非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烦恼之所构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

当有人问他:你真的犯了这个罪过吗?他说:真的犯了,真的犯了。别人问:这个罪好不好?他说:不好!不好!这个罪很不好。别人又问:这个罪是善还是不善?他说:不善的,这个罪是罪恶的,是不善的。如果有人问:你犯了这个罪,果报是善还是不善?他说:不善!不善我这个果报很糟糕。如果有人问:这个罪是谁造的呀?是诸佛没有教导到位,是法不正,或者是僧人带领得不好,所以你造的吧?他说:不是!不是!不怪「佛、法、僧」,都怪我自己。是我自己造作的这些罪,我的罪是「烦恼之所构集」,我的罪是我个人没有修好造成的,是我起了「贪、嗔、痴」烦恼造成的。

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有一颗清净、清澈见底的坦白之心,绝对地相信佛性,又绝对地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这样的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不可能叫做一阐提,他的心太清澈、太坦白、太正直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前几天三号院一个师兄骂了脏话,别人指出的时候,他还在狡辩。而真正的佛菩萨会怎样?如果不小心犯了一点点罪,都会把它很夸大地去忏悔、去自责,而不是去狡辩。什么是真正的佛菩萨?《涅槃经》里讲得很清楚了。有的人说:我修禅,我不持戒。禅宗难道不是佛法?禅宗是八大宗派之一,难道修禅的就不修佛法了吗?佛讲的法就不听了吗?佛反复强调持戒的重要性,说:「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永远不会轻易地犯恶行,如果犯了会及时地发露忏悔,而不是去狡辩、去推脱。什么样是佛菩萨?经常学《涅槃经》,我们就会很清楚了。所以不符合我们道场要求的师兄,会被请出去。我们严格地秉持本师的教诲,我们要培养出真正的佛弟子。

【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各十万,不足为多,是名菩萨质直心也。】

真正的佛弟子(像前面提到的,对自己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犯了一点点过失就惭愧得抬不起头,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的这样的菩萨),众生布施给他再多的衣服、饮食,再多的卧具、医药,他都值得。你给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类各十万种,都「不足为多」,都不算多,因为他值得。这样的人也不会贪恋,你布施给他再多,他也不会贪恋,所以他值得「是名菩萨质直心也」。

那你给他一些,他总嫌少的,他就不值得。

【云何菩萨修治于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接下来又讲,学了《涅槃经》,菩萨们就能够很好地守持戒行,为什么?

其实上一条已经提了,讲得很清楚,下面又继续讲,学了《涅槃经》菩萨就能很好地守持戒律。

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了生天,也不是为了驱逐自己良心上的恐怖,也不是为了受那些奇奇怪怪、杂七杂八的戒行,什么狗戒、鸡戒、牛戒、雉戒。

像狗戒、鸡戒、牛戒、雉戒这些戒律,就是生活方式要学一只鸡,或者学一只狗、学一头牛、学一只雉。佛陀的戒律虽然严,但是很人性化,也很佛性化;不是让你弄得啼笑皆非,让人看了不知道你要干嘛(好像想要轮回畜生道一样的),不可能让你去学鸡、狗、猪,不可能让你学这些动物的生活方式。

所以学了《涅槃经》就会很好地持戒,而且持的戒是正戒,不是偏戒、邪戒,不会轻易地去破戒,也不会去「作缺戒」,不会让戒律戒行有残缺,也不会在戒律上有瑕疵,也不会乱去守戒(自己造一个戒律去守),不会的。

「不作声闻戒,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学了《涅槃经》,你不会去受持声闻弟子的戒律,你会去受持真正的大菩萨的戒律,会去认真地学习六度。六度里有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持戒,就是戒行。你会认真地修六度,慢慢地就具足圆满了佛戒,不会再有骄慢心。所以学习《涅槃经》非常重要,学习《涅槃经》让你圆满真正应该圆满的戒行,而不是学着学着,学偏了、学傻了、学歪了、学畸形了。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修行,修行——修正和检点我们的行为。如果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好,等于学佛根本连门都没有入啊!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讲开悟了才算真的入门,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的。从戒律上讲的话,十善业道是入佛门的一把钥匙。十善业道都守不好,剩下的免谈;否则你有再多的智慧都会沦为狂禅、狂慧,非常危险。所以,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务,真正的佛弟子必然是谦卑的,对于自己任何的「身、口、意」都是相当敏感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能保有这种敏感,直到有一天不需要刻意,一切浑然天成。

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业障早除,佛性早放光芒!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2课·箜篌里的音乐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依然是三十三卷,不过狮子吼菩萨品已经结束了。这里已经到了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又再次的上场了。我们知道,迦叶菩萨,他不是那个苦行第一的迦叶阿罗汉,大家不要混淆。【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能坐在一起学经了。今天就在课前又得到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消息,生活在杭州的我的一个亲人,一直非常关爱我的嫂子,她也于今天下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成为了在家居士。每一次我们学院有新的师兄皈依三宝,我都会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感动。真的希望我们本师的教法能够发扬光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