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1课·智慧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552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上节课佛陀对光明遍照菩萨讲了修学《涅槃经》能够具足成就「第八种功德」。

接下来继续讲: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

修学这部伟大殊胜的微妙经典,又可以具足「第九种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初发五事,悉得成就。

佛陀说,如果经常修学《涅槃经》的话,慢慢地你会获得五种成就在五种事上获得成就

何等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

哪五种呢?第一种是信心第二种是直心第三种是戒戒行圆满);第四是亲近善友第五是多闻。在以上五个方面你都会成就。

接着佛陀又详细讲,首先修学《涅槃经》可以增加你的信心。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

怎么样的信心呢?经常学习这部经的话,菩萨摩诃萨就会越来越相信佛僧三宝。这种相信是基于深入的没有任何偏颇的了解。知道佛僧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分割。学了《涅槃经》,众生也会相信,我多做布施会有果报。

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

众生也会了解,真谛可以分成两种——「世俗谛」和「胜义谛」。同时大家也都能够了解关于把最高的一乘大法拆成二乘三乘。为什么要把一乘之道拆成二乘三乘呢?因为众生不同,根性不同,所以拆解课程目的是为了让众生尽快解脱。如果一开始让他做最难的题不会做,所以,先让他从简单的开始学起。

同时众生学了《涅槃经》之后对于佛菩萨的善巧方便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就是「信」的内容。

「信」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信三宝,信布施的果报,信「世俗谛」、「胜义谛」,信一乘,只有一乘大法,其实,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说等等等等这一切都叫做「信」。所以说我信佛,不是说我信有佛,或者我去庙里烧香拜佛这就叫信佛不是的真正的信是建立在圆满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圆满的了解,那你的信就是迷信,就是盲信,是毫无价值的,甚至对你个人来讲可能还有危害。

【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

当你对于佛法的了解建立在正信、圆满的信的基础上,那么任何的沙门、婆罗门、天外道,或者是梵天都无法损坏你的信仰。

所以说真正可以经受住考验的信仰必然是建立在对于宇宙实相圆满了解基础上的。这里没有冲动性没有盲目性没有主观色彩并不是说我觉得佛很迷人,所以我信他。虽然阿难尊者最初出家是看着释迦牟尼佛他的表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殊胜,阿难才想着出家虽然开始是这样,但是跟佛在一起时间长了,阿难尊者作为多闻第一,他听法听久了,他就已经从著相的信仰变成了无相的信仰,就从迷信盲信变成了正信。

我们最初信佛往往也是很冲动的,怀着小我的一些私心在的,但是学着学着佛,智慧增多的时候,你对于佛法的信仰也是任何事物无法摧毁的,因为这种「信」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而不再是冲动和盲目的。

因是信故,得圣人性。

就是因为你得到了这种圆满的信、理性的信,所以才能得到「圣人性」圣人之性)。你才跟凡夫有所不同凡夫是迷信的、盲信的,而你是正信的是智信的所以不需要别人督促,你会喜欢去修行。

修行简单来讲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细分为身意三个方。你会爱上修行,本能地习惯了修行,对于自己的身意会越来越敏感。当然,学佛学久了,你会对于别人身意上的过失也相当敏感。一个众生他此刻是犯了贪了嗔了还是痴了,你也会相当敏感,但是这并不是你否定别人的理由。

最近有个别师兄说我学佛之后,智慧增长了不少,习气断了不少,但是喜欢挑毛病了,总是习惯看周围亲人朋友的过失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周围的亲人朋友他信佛吗?你去挑过失的这些人大部分连佛都不信的,你还怎么去要求他,对不对?你们根本就没有站在一个水平线上那么你学佛成为修行者,他还是凡夫你要包容他。

如果说学佛增长了智慧,同时也增加了烦恼,那你学佛肯定也学错了虽然智慧增加了,自己的身意管得不错了,对别人的身意的过失也敏感了但是也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人家,搞得别人很讨厌你让他们感觉在学佛前你跟我还挺友好的,这学佛天天挑我毛病。别人会厌恶你的学佛,那你就没有进行法布施,反而进行了法障碍了。所以我们作为修行者一定要注意,自己检点自己的身意,自己做好是第一位,做到无懈可击当你真的空掉的时候,你就能包容一切众生的不足了。众生毕竟是众生,没有必要天天挑剔他,先把自己做好众生就像一面镜子照着你,他身上的过失往往是你内在隐形过失的一个显化。你一定要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身上的过失我有没有仔细剖析一下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改如果没有,我感谢他让我看清楚自己,这一点过失我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总是盯着人家的过失看。

那么在管理道场的时候要是个别师兄扰乱道场,使得道场不再清净,不符合我们想要的那种样貌的话,有的时候我们不得已是要把这样的师兄驱逐出去的。这也是《涅槃经》中讲过的,该驱逐的人是不能留情面的,因为你永远要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永远要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权衡。

【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

接下来,学习了《涅槃经》你会喜欢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会本能地喜欢去做不管多少,认真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认真地做布施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能够帮助你靠近大般涅槃的境界多做一点就离涅槃近一点。

也有的师兄说我平常工作忙得都没有时间修行了。我是不相信这一点的,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也开始很繁忙工作,我发现根本不会耽误修行。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当成是工作,你要跟自己讲「我在服务众生,我在为众生服务。」你的激情就来了。你要觉得这是我硬着头皮去做的工作,我很讨厌这个工作,那么,这个工作会越来越讨厌。但是你要知道,你在世间做的任何事只要你观想成你是在为众生服务,你绝对就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热情,没有厌倦,也不会觉得疲惫。这点很重要。你为家人做的一切也是在为众生服务。

有的时候父母要求你,你去给我洗碗你去给我买东西等等等等,你不要很不情愿,你要观想你在为众生服务。任何的小事都可以成为为众生服务,不一定是很大的事。所以说经常学《涅槃经》,你的心你的「我」会空掉。如果还有烦恼,说明还没空掉,还要继续努力。

有的时候,你还有烦恼是因为你太闲了,你不够忙。你要为众生服务到成为一个忙得连烦恼都无法生起的人,我都没有时间去烦恼,忙还来不及呢!那个时候你才能空掉。

有空闲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号、念咒语有的师兄说我每走一步路都念着「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我个人经常也是这样子,在等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想起来就会念佛号。你时时刻刻都可以念佛呀怕影响别人你可以在心里念怎么能说我忙得没时间修行呢?我是不相信这样的话的除非你不想修行。对于我们爱做的事情,你总能找得到时间去做,对于不爱做的事情,你总有理由不去做。所以不要给自己的懒惰找任何的借口。

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

认真地学习《涅槃经》,靠近涅槃的境界就能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当中,慢慢地,戒行也圆满了多闻了、也长了智慧了。

【是名为信。】

只有认真地修学《涅槃经》,领会它的思想并且应用,这才叫真的「信」。

所以说「我信佛」,没那么简单。「信」代表正知正见,而且是圆满的「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可以化为实际行动的「信」,「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信」否则佛陀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的,信也白信。

【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这里这句话也非常重要。

虽然有了前面提到的这种正信、智信、全面的信、圆满的信,但是自己却没有感觉到我有这样冲动的一种信仰。真正的佛菩萨在世间是很低调的,他不会很高调。他是温和的低调的谦卑的。他不会高高地举起一个旗帜,好像全世界都要知道我修很好,我信佛了等等,不是这样的。

他自己虽然具备了完全的圆满的「信」,却常常忘了有一个自己在有个「信」在有个佛在他常常处在「空」当中。「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毕竟如虚空。」是这样子的。这才是修学《涅槃经》稍微有所成就的菩萨。

学《涅槃经》能证得「第九种功德」。第九种功德的一种是「信」,第二种是什么?是「直心」。第一种是信心,第二种是直心

【云何直心?】

什么叫「直心」呢?

《维摩诘经》里讲,「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不是弯弯绕的心,是很坦白的,有什么说什么,他不会去欺骗,他的心不会复杂像迷宫一样,他的心是很坦白的,这是直心。他好像有一个透明的肚子,让你一眼看到他的内在一样,是这样的。虽然菩萨摩诃萨智慧深不可测,但是在相上讲,他为人处事都是非常简单轻松愉悦的,会让别人感觉很自在,不是让人感觉很沉重很沉痛。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若遇因缘则生谄曲,菩萨不尔。何以故?善解诸法悉因缘故。】

你看世间的众生,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他总是找理由去说个谎,绕个弯子,他总是说这个社会很复杂,你要小心有坏人等等。但是菩萨摩诃萨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菩萨摩诃萨的磁场也好,也招引不来真的坏人。所以菩萨摩诃萨对于众生一直是非常坦白,非常直率,甚至有些天真的,这是菩萨摩诃萨。

众生却是不得已总是给自己找借口,说我不得已,人家复杂我也得复杂,不然斗不过他们但菩萨不是这样菩萨自己简单,觉得整个世界对他来讲也是透明的,也是简单的。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善解诸法悉因缘故」。菩萨很随缘,因缘起来了,随顺它然后灭随顺它菩萨的心始终不动不摇的,不会像凡夫大惊小怪的。

【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

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也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家要注意。

菩萨摩诃萨虽然看到众生身上各种各样的过失错误,却不一定立刻指出来,不一定立刻对他讲,为什么呢?怕他生烦恼如果生了烦恼就会堕到恶道。

比如说这个众生没学佛,你就跟他讲「别打妄语别杀生不能邪淫!」他就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你,很敌对看着你,对不对?他还没有学佛的因缘,因缘没到的时候你就去要求他,他会很反感你,也很反感佛。如果因此而生了烦恼生了恨,他来恨你,嗔心下地狱嗔心对于凡夫来讲是一种强烈的毒素,对他的心对他的身体都是强烈的伤害。如果因为你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让众生生了烦恼,那是你过咎。

所以菩萨摩诃萨见到众生的过失,不会大肆地随便地去宣扬。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会乱讲。不要做一个只会挑刺儿的人,这样的人让人很讨厌的。

学了《梵网经》的菩萨戒我们也了解到,只有一种情况我们可以讲师兄师父的过失,是在布萨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你要是袒护谁的过失,那反而你犯了错了。那时,当众直接地、公开讲是可以的。

修行人跟修行人在一起时间长了比较熟了,两个师兄关系很好,这个时候互相指出知道对方不会生烦恼,知道对方会欢喜你指出他的错误,那你也可以指出。还有一种情况是师父教化弟子的时候,就好像父母教育孩子一样,孩子如果犯了严重的过失不指出来,愈演愈烈是害了孩子的,所以这样的时候也是要指出过失的。但是对于那些还没学佛的一般众生,你不要随随便便去让他生烦恼,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慈悲的体现。因为你让他生烦恼,让他造作恶业去了三恶道,你还得去救他,也很麻烦的地藏菩萨就更忙更累了。总之尽量不要让众生烦恼。

还有的师兄说,我都已经学佛了,家人知道我吃素,我的妈妈爸爸还故意买鱼让我杀,买鸡让我杀。其实妈妈爸爸也信点佛了,但是故意地去让我杀这样的情况就觉得心里有一种嗔恨那还是你的不对都是修行人,就算他们都已经皈依了,跟你一样皈依了,但是众生和众生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的今生想成佛,今生就成佛有的是未来世再成佛有的慢悠悠我先修着,成不成佛再说了。能一样吗?你要允许众生对自己的要求不如你对自己的要求严,你要包容他为了不让他生烦恼,就换个角度想,这些被杀的一些鸡鱼也是来还债的,也可能他们恰恰还了自己的命债,这也是它们自己造的业,不然怎么就投胎成鱼和鸡了呢?你这样想心里稍微舒服点,你对于父母的嗔恨心也就消失了。我们在家人修行,总是要很灵活才可以,不然一不小心烦恼就出现了。你必须不停切换角度,让烦恼没有任何滋生的土壤。

像家人特别爱吃蒜韭菜的这种情况,你是不喜欢吃的,学了《楞严经》学了《涅槃经》学了《梵网经》更不想吃,但是家人特别爱吃,你难道跟他们吵架吗?他们爱吃,那你就得装得也可以吃。当他们不在的时候,就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你想怎么清淡怎么清淡。永远不要让众生烦恼,这也考验了你的耐受力,这也是在修忍辱,也是在修智慧,更是大慈大悲里的慈悲。所以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场,越难的地方是越好的道场,我们要珍惜我们身边这个好道场。你如果去一个不会让你起任何烦恼的地方修行,十年过去了,也可能你的功夫都没有半点的进展。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当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无量寿经》里的原话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你又何以去抱怨你的家人抱怨你周围的工作环境?何以去抱怨自己的命运呢?

你要知道,什么是菩萨?菩萨是以众生心为心的。佛菩萨到处都在,他阻止众生杀生了吗?阻止众生偷盗邪淫了吗?阻止众生妄语恶口了?没有他的存在像空掉了一样。只有跟佛菩萨有感应的人才能感应到佛菩萨没感应的人就觉得佛菩萨是不存在的。人人都会说一句话「你信佛呀信则有不信则无。」意思是你信则有,我不信反正没有。他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过去,你跟他较什么真啊?生什么烦恼啊?

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

菩萨们是怎么做事的?这里讲,菩萨们见到众生有一点点的善事就赶快去赞叹,看到自己周围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还是网友,身上有一点点值得赞叹的地方,他就赶快去赞叹了。但是如果那个人身上有缺点,他却不一定立刻指出。要看情况,要看合不合适,要看指出以后会不会起到恶的结果,他会权衡的,这才是菩萨。

【云何为善?】

看到众生身上有一点点些微的小善事,佛菩萨赶紧抢着去赞叹了。

什么样的叫善呢?

【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菩萨最经常赞叹的,尤其是《涅槃经》中的佛菩萨最常赞叹的,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法华经》里常不轻菩萨,他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他见到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有没有德能,不管修得怎样,他都去赞叹,都去恭敬礼拜,说你们未来都能成佛。任何一个众生他都不会去轻视,这才是菩萨的所作所为菩萨爱众生总是想到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遮盖了,众生本性都是佛,所以他爱众生,其实本性里的是众生身上的佛性。所以佛菩萨对于众生总是有信心的,相信不管你现在造作了怎样的罪业,甚至是五逆重罪,不管你现在怎样的愚痴没智慧,你始终有佛性在身上,早晚有一天大放光芒,早晚有一天你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萨对众生的信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义不然。】

这个时候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他就对佛说,您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众生身上的佛性就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觉得这句话不大对。

【何以故?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瘥,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瘥;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瘥。】

为什么呢?因为您最初讲《涅槃经》的时候提到过,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有的病人生病了,但是他遇到了非常棒的医生,也得到了非常棒的医药,又有照顾他的人,他的病就康复了。但是如果这个生病的人遇不到良医遇不到良药遇不到照顾他的人,那他的病就不一定能好,甚至完全不可能好。第二种情况这个病人生病了,他不管有没有得到良医、良药、照顾他的人,他这个病就是治不好,这是一种绝症。有的绝症就是这样,世界上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有办法,吃再好的药也没办法,照顾你的亲人再卖力,也是没办法还是活不了多久。第三种情况,「若得不得,悉皆可瘥」,比如感冒了,治不治都是一个星期就会好,得不得良医、良药、照顾他的人,总归就是该好的时候就好了有这么三种情况。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一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则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则不能发,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比如说,众生遇到善友善知识了,遇到诸佛菩萨了,诸佛菩萨善知识给这个众生讲说微妙的佛法,这个众生一听法,就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但是这个众生要是遇不到善友善知识,遇不到佛菩萨,他就听不到妙的佛法,他就不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也不能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

二者、虽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亦不能发,若其不遇亦不能发,谓一阐提;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遇到了善友诸佛菩萨,听到了他们讲说妙法,但是却不能发起菩提心如果遇不到也不能发起菩提心,就像「一阐提」。一阐提断了善根了,他遇到或者遇不到良师益友都一样,总之就是断了善根了,他就不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菩萨。

还有第三种情况,这众生不管有没有遇到善友善知识,有没有遇到佛菩萨,到了一定的因缘下,比如说缘觉果位的佛缘觉佛,这些人就是在一定的因缘下就开悟了,他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并没有遇到佛菩萨,他遇没遇到都是一个样,该发心就发心了。像六祖慧能就属于这样的情况,没有遇到佛菩萨给他讲法,只是听到有人在读《金刚经》,他就开悟了,这就是「缘觉」缘觉果位。

【若言遇与不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来今者云何说言,因赞佛性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光明遍照菩萨说如果有的众生遇不到佛也能发起菩提心的话,那又何故说「因为佛菩萨赞叹众生身上的佛性才让众生发起菩提心呢」您看明明有的情况,您也曾经讲过,有的人根本就没有遇到过佛,也没有听过经,他也发心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义亦复不然。何以故?】

世尊,如果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说了深妙的佛法,以及也有的人没有遇到善知识没听到法,都不能发菩提心的话,「当知是义亦复不然」,那这个事情也是不好解释的呀为什么呢?

【如是之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阐提辈以佛性故,若闻不闻,悉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因为就好像有的人不管能不能遇到善友善知识,他都能够发起菩提心。但是也有的人就是遇到佛菩萨遇到善友善知识,或者遇不到,他总是发不起菩提心。总是有这样的很对立的两类人。

「如是之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您的意思是因为众生身上都有佛性,他不能发心,他最后也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吗?您是这个意思吗?那像一阐提,按理说一阐提他也具备佛性,那么一阐提他不管听不听经、闻不闻法,应该早晚也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到最后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吗

【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一阐提也?谓断善根,如是之义亦复不然。何以故?不断佛性故。】

但是您过去也讲,一阐提不是那些我们都已经放弃的人吗?都已经断了善根了,难道一阐提也有佛性吗?

「如是之义亦复不然」,一阐提断了善根他应该就不会发起菩提心了呀,那证明一阐提没有断善根吗?要么就说一阐提他虽然断了善根,但是没有断佛性吧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包括一阐提,一阐提身上也有佛性。既然也有佛性,那是佛性的缘故,所以才发心

【如是佛性理不可断,云何佛说断诸善根?】

佛性在道理上讲是不可断的,佛性遍一切处皆在,不生不灭。那么您又为什么说一阐提断了诸种善根呢?既然他在佛性的作用下,早晚能发菩提心,那又何必在前面的内容中批判一阐提呢?

【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不断,无常者断。无常可断故堕地狱,常不可断,何故不遮?】

像您过去讲各种各样的经,十二大类经典也讲过,说善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常」就不容易断;「无常」就容易断、容易变幻,容易变坏,所以就容易堕落到地狱中。那么,「常」既然不可断,就一直保留原来的这种不生不灭的稳定状态,所以「常」就一直存在,也不会去地狱。「常」这里代表佛性,是恒常的,不会向恶的方向发展,也不会向善的方向发展,是稳固的,所以是不可断的。

「何故不遮?」「常」是不可断的这种「常」大家想象着法身、法性、佛性到处遍在的状态,是不可断的。「何故不遮?」为什么不把遮挡起来?这个地方,我个人发现,手头河北省佛教协会的这个版本断句这个地方可能还是容易有歧义在「何故」的后面加一个号,在「不遮」的后面再加一个句号。「何故不遮」把它分成两句话,这样应该更符合经义说佛性这个东西是恒常的,是不可断的,为什么呢?何故就是「为什么呢?」「不遮」谁都能感觉到佛性是到处遍在的,谁都能感觉到是不被遮挡的这样会好理解一些。

【佛性不断非一阐提,如来何故作如是说言一阐提?】

佛性会受一阐提影响吗?不会的,到处都在,不管你是不是一阐提在你身上吗?在祂哪儿都在如果一阐提身上没有佛性那就证明佛性不是到处遍在的。

光明遍照菩萨就问,如来您为什么说一阐提断了善根呢?您前面的经文内容中对于一阐提真的是批判了很多次啊

【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来广为众生说十二部经?】

另外,还要质问」您一下世尊,如果说有佛性的众生早晚都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人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有佛性,您又何必讲那么多经呢多累呀大家都有佛性,等着他发心去吧,也别讲经了。

【世尊,譬如四河从阿那婆蹋多池出,若有天人诸佛世尊,说言是河不入大海,当还本源,无有是处;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世尊,就好像四大河都是从「阿那婆蹋多」这个池塘里流淌出来的,「阿那婆蹋多」这个池塘水源地是四大河的发源之处。要是有天人或者诸佛世尊说这河不往大海里流,它会一直回到源头去,流着流着就倒回去流,「无有是处」这是不可能让人相信的所有的河流从发源地出来,它都会流往大海。有的中途干涸,但是它们的趋向性还是大海,没有听说河从一个源头流出来又倒着流回去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菩提心也是这样的呀!

【有佛性者,若闻不闻、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您那么说的话只要有佛性早晚都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早晚都能成正觉,要是这样的话那还修什么呢?还听什么经啊?不需要听经闻法了也不需要再持戒了也不用做布施了也不用修了也不用去累积智慧了,那就都应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像您前面讲的,因为有佛性就能发心,因为发心就能成正觉,那么大家都不用学习了,都不用修行了。

这个地方,光明遍照菩萨对于佛陀的发问其实是相当不客气,但是他也是随顺众生在发问的,是在表演,大家都能明了。有的时候众生问佛的时候问也很不客气,很多众生尤其不信佛的那就更不客气了。虽然不客气但是还没结束

光明遍照菩萨还继续问,

【世尊,如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还东方者,无有是处;】

世尊,就好像「优陀延山」,太阳从这里起来,一直升到了正南方,升到正南方以后,太阳就开始要向西落山,由南慢慢地向西走向西落山。没有听说太阳起来了又向东方去落山,它不往西走,向东走,没听说过。

佛性亦尔,若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佛性也是这样的如果「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如果众生有了佛性就能发心,发了菩提心,到最后就能成正觉,那么就不需要去听经闻法不需要持戒不需要布施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累积智慧了。这样讲,其实是很荒谬的

【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非有非无,如是之义是亦不然。】

您刚才还提到,诸佛如来认为一切事相上的讲法都没有办法很确定地讲,因为换一个角度就不一样的。因和果都相当复杂,所以诸佛如来不会很确定讲「心的本性是清净还是不清净」也不会很确定讲「因必然导致什么果」那么诸佛如来经常说「因果性非有非无」,这句话我也不认可。

【何以故?如其乳中无酪性者则无有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者则不能生五丈之质,若佛性中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

为什么呢?是牛奶中没有奶酪之性的话,它怎么能提炼出来奶酪呢?我认为因和果有必然性的。看,从牛奶中能提炼出奶酪,如果牛奶中没有奶酪的可能性,它怎么能提炼出奶酪呢?

「尼拘」这个树的种子如果它不具备一种可能性——长成一棵高五丈的树,那它应该就不能长出高五丈的树。尼拘陀树的种子里肯定隐含着某种可能性,所以它未来才能长成那么高的树。那么,如果佛性中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者,云何而能生出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

光明遍照菩萨就说,因和果还是有必然联系的。我认为,就好像牛奶就能提炼出奶酪,尼拘陀树的种子播下去就长出尼拘陀树那么,有佛性的众生他肯定能够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枝芽,未来就能长出菩提树。

【以是义故,所说因果非有非无,如是之义云何相应?】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因果非有非无,如是之义云何相应?」您怎么能讲因和果的关系不大呢?我认为因和果是有必然联系的。

「云何相应?」您怎么会说不要谈很确定的因和果但是我认为确定谈它也对呀!难道前面讲的不对吗?在相上就没有一个错呀!

这个时候世尊怎么表现呢?没有生气也没有嫌烦,他赞叹说「善哉!善哉!善男子」,还是在赞叹光明遍照菩萨虽然这个弟子对自己相当不客气,在如此多的众生面前向自己进行诘难很不客气提问,佛陀还是在赞叹他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从这里就看出佛陀真的一点我执都没有了,众生不管怎么对他,他都没感觉。

四十二章经里也提到,有一个人狠狠地骂了佛,佛像没感觉一样。人家问他,刚才那个人狠狠地骂,您怎么没感觉呢?佛说,要是有个人送你一个你很不喜欢的礼物,你会怎么做?这个人说,那退回去呗。佛陀说,刚才骂我的人送给我的礼物,我不喜欢也给他退回去了,所以我的心情不会受他影响。这是多么高的智慧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佛陀说,善男子,世界上有两种人非常稀有,像「优昙波罗花」一样非常稀有。什么样的人呢?其实以前讲过,这里又重新讲,这两种人,第一种人从来不恶的人第二种是了恶犯了罪能及时忏悔的人。这两种人甚为有。

你去世界上找一找,谁没作过恶几乎找不到。就连佛陀过去世还过恶呢!我们知道,佛陀过去世还诽谤过正法的法师,连佛陀过去世都造过恶,你能找到一个过去世不曾造恶的人吗?找不到所以甚为希有。那么再找一个人犯了任何过失都能及时忏悔,这样的人好不好找?也不容易找。但是佛菩萨那边应该能找到,还有非常加紧勇猛用功的修行人当中也能够找到。

有的师兄做了一个噩梦也来汇报,说师兄,昨天晚上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梦,在这忏悔一下。有的师兄对自己真的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在这里随喜赞叹一下。世界上最稀有的人,一是从来不恶的人,其实是找不到的;另稀有的人就是犯了任何的恶、造了任何的罪都能及时忏悔的人。我们如果无法做到任何恶都不做,那我们就做第二种人。如果不小心了恶及时忏悔。你的诚恳的忏悔就洗刷了你的罪过了。这两种人太稀有了

【复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

接下来佛陀还讲,善男子,世界上还有两种人非常稀有,哪两种人呢?第一,总是施恩于别人,总是帮助别人,总是给别人恩惠,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服务众生,不想自己只想服务众生,这种人非常难得;还有一种人非常难得,对于施恩于自己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就是能够知恩、感恩、报恩的这种人也非常难得。

第一种人是总是为别人做事,为别人服务;第二种人是总是能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两种人非常难得。世界上很多自私的人只想为自己谋取利益不想别人,所以第一种人难得。那么也有很多白眼狼,别人帮助过自己他都不懂感恩的,甚至还恩将仇报。所以说世界上经常施恩于人的人非常难得,一直念着别人给自己的恩情的人也非常难得。

【复有二人:一者、谘受新法,二者、温故不忘。】

同时还有两种人甚为难得,一种是总爱听受或者学习新的法的这些人,总是一直在进取的一直在学习的这样的人很难得;还有一种人很难得,温故不忘学了的东西从来不忘,这也非常难

【复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

还有两种人很难得,一种是总是创造新鲜的东西第二种是总是修补旧的东西。一种是创新,一种是守旧。创好新守好旧都不容易。说创新很容易,但是创好新是不容易的。守旧很容易,守好旧也是不容易的。

【复有二人:一、乐闻法,二、乐说法。】

世界上稀有的还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听法一种是喜欢说法。喜欢听的人喜欢讲的人都非常难得。

【复有二人:一、善问难,二、善能答。】

还有两种人非常难得,一种非常善于提那些很难回答的问题,这种人很难得还有一种人,善于回答那些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两种人是好搭档,一个最擅长提难问题,一个最擅长解答问题

【善问难者,汝身是也;】

佛陀在这里赞美光明遍照菩萨说善于提很难的问题的人就是你了你看看,这次涅槃法会上那么多人向我提问,你提的问题是最难的,所以你是很难得的。

【善能答者,谓如来也。】

幸好佛能回答你的问题,佛能回答众生的一切问题。

【善男子,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佛陀赞美光明遍照菩萨,你真是非常善于提问,所以简称「善问」外号叫「善问菩萨」)。你将来一定会转于无上法轮,善于提问题的人将来也会善于讲经说法你以后一定能够很好地讲经说法转法轮你一定能够让「十二因缘」这相里的大树干枯你一定能够度无量的众生过无边的生死大河你能够跟魔王波旬共战能够摧伏波旬所建立的旗帜。

地方是很高的赞美了,意思是说,光明遍照你未来一定能成佛,而且你一定能打败魔。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今天的课程非常实用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要想着离开世俗去寻求解脱,真正的解脱是在世俗非世俗中都解脱,而不是说离开世俗才解脱。正因为世俗喧闹复杂混乱,如果在世俗中你能解脱,那么在安静的环境中你更能解脱。

佛性遍一切处皆在,涅槃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解脱。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1课·智慧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