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3课·一切自己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561

00:00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二十六卷。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对光明遍照菩萨说:

【云何菩萨亲近善友?】

经常地修学《涅槃经》,就可以亲近善友、善知识。为什么呢?

【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于善道,不说恶道,说于恶道非善果报。】

佛陀说:菩萨摩诃萨经常为众生讲说关于善道的事情,告诉众生怎么样修善避恶、怎么样往生善道,菩萨摩诃萨很少讲恶道的事情。

虽然个别的经中也偶尔提到,比如说在《地藏经》中、在《楞严经》中,对地狱道的描述比较详细,但是那部分描述也只占《大藏经》中极少极少的篇幅,绝大多数时间佛陀讲的不是恶道的情况,而是告诉我们怎么修「善」。

菩萨摩诃萨偶尔也告诉众生,恶道有一些不善的果报,那都是什么样子的。偶尔跟众生也说一说,但是篇幅并不是特别多。

【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是故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

佛陀说:善男子,众生都想亲近善友、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佛陀。佛陀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善知识,这个也是公认的,尤其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没有哪位善知识能超过佛陀的地位。所以说,佛陀能够断掉「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富伽罗婆罗门指的是外道的一类),断掉了外道的所有邪见。

【善男子,若有众生亲近我者,虽有应生地狱因缘,即得生天。】

有一些众生因为亲近了佛的缘故,本来按照他造作的罪业应该下地狱的,因为见了佛,见到佛之后被佛征服,对于「佛、法、僧」生起敬信之心,又正好赶上临终的最后一念,结果本来该下地狱的没下地狱,升天了。

就是因为见到佛的缘故,生起了善念,所以升天了。

【如须那剎多罗等,应堕地狱,以见我故,即得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

比如「须那刹多罗」以及很多类似的人,本来应该下地狱的,但是见到了佛的缘故,他们的命运改变了,就不去地狱了,升到了色界天去了,非常幸运。

【虽有舍利弗、目揵连等,不名众生真善知识。何以故?】

虽然舍利弗、目揵连那个时候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但是佛陀说:舍利弗和目揵连等,其实还不能算众生真正的善知识,必须成佛才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

【生一阐提心因缘故。】

舍利弗、目揵连教化的弟子中,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没有改变,没有发起菩提心,依旧还是一阐提之心。

舍利弗、目犍连虽然也继承了佛陀的一些思想,也在教化众生,但是他们座下的弟子中依然有一阐提。

【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皆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

接下来,佛陀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光明遍照,我过去有一次住在波罗奈国的时候,舍利弗正在教化他座下的两个弟子。他对其中一个说:你就修白骨观(白骨观怎么修,我们第二期禅修课讲过了);对另一个弟子,舍利弗说:你要观呼吸,数呼吸,「安般守意」(这个我们在第二期禅修课也讲过了,两种修行方法都讲过)。就这样,舍利弗当时让他的一个弟子修白骨观,另一个数呼吸。但是,很多年过去了,这两个弟子还是没有入定,还是没有入到自己想要的禅定状态。所以这两个弟子就开始生起了邪见(就开始怀疑了),想着:我们按照舍利弗师父教化的方法去修行,我们认真地修,修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没入定啊?说明佛讲的什么「涅槃」、「无漏」都是假的!我们这么认真地持戒、这么认真地修,怎么还没有证得一点儿什么「涅槃」、「无漏」呢?如果真的有所谓的「涅槃」、「无漏」,像我们这么认真的修行人怎么看不到呢?

【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

舍利弗座下这俩弟子是很认真地在持戒,也很认真地一个在修白骨观,一个在数呼吸,但是一直没有「得定」。正好让佛看到了这个情况,佛有他心通,一看这两个弟子怎么都生起了邪见呢?怎么还想要谤佛、谤法、谤僧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把舍利弗给叫过来,批评舍利弗,说:「汝不善教」,舍利弗,你真的是不会当老师啊!你真的不善于教化弟子啊!批评得也挺严重的。

「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这两个弟子根性不一样,你给他们推荐的修行方法刚好是颠倒的(相反的),是不对的!就好像穿衣服,把正面穿到反面,把反面穿到正面了一样,颠倒了。舍利弗推荐给弟子的方法颠倒了。

佛陀说:你的这两个弟子性情是不一样的,这个弟子平常的工作是给别人洗衣服,另外那个弟子是一个「金师」(金匠,打造金子做饰品的)。这个「金师之子」,他祖祖辈辈都是打造金子饰品(黄金饰品)的,是很精细的人。这么一个人你应该让他去数呼吸,因为他是能工巧匠,他擅于精雕细琢黄金饰品,你让他去数呼吸就对了。那个平常以洗衣服为工作的人,性格很粗旷、不拘小节,你让他去修白骨观,这样就对了。但是你差点儿就耽误了人家,你教错了,你知道吗?你教错了,就让这两个人生起了很邪恶的知见了。

所以佛陀批评完舍利弗之后,就对造金子饰品的金匠说,你去修数呼吸的方法,你肯定能入定;对那个平常总是给别人洗衣服的人,佛陀就说,你去修白骨观,你肯定能入定。这两个人听佛的讲法之后,就按着(佛讲的)去修,结果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了。

【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揵连等。】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证——佛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但是阿罗汉还不行,阿罗汉对于众生的判断有时候会失误。我们说,要「对症下药」,阿罗汉有的时候下的药就不对,甚至下颠倒、下相反了。该数呼吸的让他去修白骨观了,该修白骨观的让他观呼吸了。整天给人家洗衣服的这个人,去让他数呼吸,其实他的心很难静下来,他很难观照自己的呼吸。但是这个整天打造精美的黄金饰品的工匠,他的性情非常细腻,对不对?我们知道有一些金匠,他们虽然是男子,但是细腻的程度比女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们做的饰品,有一些细微之处会做得非常精致的。这样的人让他去数呼吸,对于呼吸是长、是短?从哪里出来?运行到身体的哪个部位了?他是非常地清楚明了的。所以佛陀的建议是非常棒的,就是「对症下药」下对了、下准了,没下错药。吃错药也很麻烦的,本来有病想治的,吃错药可能还早死了,所以说对症下药非常关键。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成佛,那么你怎么去帮助众生解答问题?就要多多地依照经文、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向大家推荐一些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异想天开地站在个人的知见里面,去炫耀似地给出答案,结果好心可能办坏事了。你看舍利弗、目揵连,当时已经是大阿罗汉了,用「药」还用错呢!那你现在连阿罗汉都不是,所以如果帮助众生解决问题,一定要多多地去查找佛经里的理论依据,这样不容易害了众生,这个很关键。

同时,这里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有的师兄说:我听禅修课怎么越听越兴奋,总是入不了定呢?我们讲,第一期的禅修课是适用于从来没有打坐过的师兄们,前面有大段大段文字的导引,其实是为了借助佛法的力量来加持我们的,因为很多师兄刚学打坐,都害怕走火入魔。前一段时间,也有杭州的师兄告诉我,在一个著名的寺庙里,有一个僧人打坐的时候都着魔了,那个发狂的样子非常让人恐惧。所以,我们在第一期禅修课里大段大段地去讲经文内容,是借助佛力加持我们。那么,迄今为止(这么久过去了),修过第一期禅修课的师兄是很多很多的,但是还没有一个人走火入魔。你也许并不会因为听禅修课而入定,但是禅修课它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让你跟佛经的境界去靠拢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如果有能力在四十五分钟之后还能继续打坐的师兄,你继续坐下去,坚持两个小时(每次都坚持两个小时),效果就会很明显了,时间太短的话也肯定是很难入定的。

再一个,《涅槃经》里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性格习惯、工作性质来选择适合自己修习的法门。不要别人一说好就一拥而上,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你仔细品味一下这个故事,什么样的人去修白骨观?什么样的人去修观呼吸?这都是很好的方法。再想想《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里,那么多种修行方法都可以使人入定、使人证阿罗汉、证菩萨,去找到哪一种是适合你的,法门是无量无边的,不要总是很盲目地一拥而上。你要感受,感受适不适合自己;你可以试验,不试也不知道怎么样;多多地思考,也可以让比较了解你的师兄、师父给你一些建议(建议你该怎么修)。

所以,那么多师兄来问同样的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也未必次次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师兄是不一样的。我们秉承佛陀的教法,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千万不要整齐划一。整齐划一的话效率其实也很低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掉了,这些知识也都浪费掉了。

【若使众生有极重结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为断之。如我弟难陀有极重欲,我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除断。】

接下来,佛陀说:要是众生有极重的结缚(烦恼结之类的),只要遇到佛,佛就用善巧方便去帮助众生把这个烦恼给断掉。比如佛陀的亲弟弟难陀(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弟弟),本来爱欲很深重。

我们知道,难陀当时娶了古印度第一美女做妻子,所以他爱欲很深重,他根本不舍得出家,舍不得他美丽的妻子。当时佛陀也是用了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让他意识到,你现在看到的阎浮提的美女,要是到天上去就没有办法比了,天上每高一层天,女人的美丽程度都要增加无数倍,所以不要贪恋美色,美色是空的,贪恋美色的结果可能会下地狱。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教化难陀,后来难陀也出家了,心也静下来了。

【鸯掘魔罗有重瞋恚,以见我故,瞋恚即息。】

还有一个人,鸯掘魔罗(这个人物在《佛陀》那部电视剧里也出现过——杀人狂魔鸯掘魔罗),他有极重的瞋恚心。他为什么爱杀人?也是因为他受过极重的伤害,想复仇导致的。但是见了佛之后,他的瞋恚却慢慢地息灭了,很神奇啊!

【阿阇世王有重愚痴,以见我故,痴心即灭。】

前面我们有好几节课都讲到阿阇世王,因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非常地愧疚,对这个讲、对那个讲……浑身也生了恶疮,很自卑。

阿阇世王很善良,但是有极重的愚痴(就是缺少智慧)。见了佛之后,他的愚痴心就消灭了,这个很神奇。

【如婆熙伽长者,于无量劫修习成就极重烦恼,以见我故,即便断灭。】

还有婆煕伽长者,在无量劫积集成就了极重的烦恼,烦恼非常深重。好像每一次轮回都有很多的烦恼,下一次轮回还有很多的烦恼;这样,他的烦恼累积了无量劫,简直数不清。但是见了佛之后,婆熙伽长者的烦恼就断灭了,消失不见了。

【设有弊恶厮下之人,亲近于我作弟子者,烦恼消除,】

不管是怎样地令众生讨厌的、地位很低的那些人,只要是亲近了佛,拜了佛为师,成为佛的弟子之后,慢慢地烦恼都消除了。

【以是因缘,一切人天恭敬爱念。】

那么,在佛的座下去听经闻法、去认真地修行,这些弟子们烦恼就消除了,意味着什么?——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甚至更高的果位,所以就得到了一切人天的恭敬和爱念。

【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故,邪见即灭;因见我故,断地狱因作生天缘。】

然后佛陀又举例,说:还有一个人,叫尸利毱多。这个人本来「邪见炽盛」,抱持很多的邪知邪见,但是因为见了佛的缘故,他的邪见消失了(因为佛陀是正知正见的代名词,是无上正等正觉);他从邪见中走到正知正见里面,就断掉了去地狱的因。

如果有邪知邪见,经常诽谤佛、法、僧,会下地狱。尸利毱多见了佛,拥有了正知正见之后,不会再去地狱了,结果后来升天了。

【如气嘘旃陀罗,命垂终时,因见我故,还得寿命。】

还有一次,有一个旃陀罗(旃陀罗是很低贱的种姓)呼吸急促,临终大喘气的时候,就是因为见到佛的缘故,竟然延长了自己的寿命。

本来都该走了,佛一出现,他对佛生起了向往之心,结果寿命延长了。

【如憍尸迦,狂心错乱,因见我故,还得本心。】

又好像憍尸迦(憍尸迦是帝释天——忉利天天主的姓),以前「狂心错乱」,心性比较躁狂。躁狂就容易犯下恶行,至少也是在心中充满恶念;见了佛之后,这个憍尸迦「还得本心」,回归到本性清净里面了(回归到本心了),他就不再那么躁狂了。

【如瘦瞿昙弥,屠家之子,常作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

又好像「瘦瞿昙弥,屠家之子」,有一个屠夫家的孩子,叫瘦瞿昙弥,他一直造了很多的恶业,但是见了佛的缘故,就舍掉了那些恶业。

【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再比如说,有的一阐提本来根本就不信佛,广造恶业,后来也因为很偶然的机会出家了。出家了也不是一个好的僧人,还是继续造恶业,这样的就叫「凡夫僧」了,修得不好。但是见到佛的缘故,总是跟佛相处很亲近,慢慢地,就变成非常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了,宁可舍掉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会轻易地犯戒如「草系比丘」,等等等等。佛陀就不一一地讲了,例子非常的多。

【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

佛陀告诉光明遍照,说:阿难比丘有一次跟我聊天的时候讲,拥有一半的梵行就可以称之为是众生的善知识了。因为众生都比较愚痴,广泛地造「贪、嗔、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大多数众生都是这样。

所以阿难就感慨说:这个世间要是有人修一半的梵行,那就可以堪称是众生的善知识了。但是佛陀反驳说:不是这样的!阿难,真正的善知识要「具足梵行」。「梵行」是清净离欲的行为,就是认真地持戒,真正的善知识哪能只持一半的戒律?你要圆满具足成就自己的戒体,该守什么戒就要守好。是居士,守好「五戒十善」;是比丘、比丘尼,守好相关的戒律;如果受了菩萨戒,同样要守好相关的戒律。你要具足梵行才叫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在身、口、意上有欠缺,你怎么服众啊?是很浮夸地包装自己?还是用神通来显摆显摆(有的神通是附体导致的)?你怎么样服众?如果没有德行的话。

所以佛陀说:「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师父、是一个导师的角色,你必须持戒第一。你要戒行圆满无可指摘,人家才服你,不然人家凭什么服你?你讲经的时候也没有底气,对吧?你会觉得面对佛菩萨不好意思。

【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近善知识。】

所以,学习《涅槃经》总在强调戒律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知道具足梵行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是善知识。学了《涅槃经》,就知道怎么亲近善知识,也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善知识了。不学这部经就了解得不够清楚,对不对?拜师父就可能会比较盲目,随便认一个人就说是「善知识」(在当时可以这样作为尊称,但严格意义来讲上还不算)。严格意义上,只有具足梵行的人才是善知识,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习气」了,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先不讲他禅定功夫有多高,首先戒行必须是圆满的,这才是善知识。如果戒行不圆满,禅定再有功夫,那就会走向了邪魔外道,要么就被附体,非常的可怕。

【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一部,唯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亦名菩萨具足多闻。】

佛陀继续讲下一点,说:菩萨们学了《涅槃经》就能「具足多闻」,就是会圆满自己很多的智慧。这里讲,菩萨摩诃萨只要是去认真地学习《大涅槃经》,就相当于在抄写、读诵、分别讲说十二部经。我们也讲过多次了,《大涅槃经》相当于是佛陀的最后一次法会的会议纪要,总结了佛陀一辈子讲的所有经。所以你学这部经,就相当于学了十二部经(所有经)。你在抄写、读诵、讲说这部经,就等于在抄写、读诵、讲说佛陀的所有经,所以菩萨们就能具足圆满自己的智慧。那么,假设你没有时间去学习十二部经(十二大类经典),你把除了「毗佛略」之外的其他经典都抛开(都不学),只学「毗佛略」,你去受持读诵、抄写、讲说,也算你已经具足圆满的智慧。「毗佛略」是大乘方等经典,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把《大藏经》整个从头至尾都学完,那么你怎么办?你去学大乘方等经典就行了。如果你把大乘经典都搞透了,就相当于你已经把佛陀的十二大类经典全搞透了,因为佛陀十二大类经典的核心就是「毗佛略」——大乘经典。

【除十二部经,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

如果有的众生没有时间学习十二大类经,真的是没时间,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只学《涅槃经》就行,只学「大涅槃微妙经典」,去抄写、读诵、分别讲说,这样你也能具足一切经典的智慧。学了《涅槃经》,你就能具足《大藏经》全体的智慧,因为这最后一次法会的会议纪要已经包含了以前所有会议的精华内容。

【除是经典具足全体,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复除是偈,若能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是名菩萨具足多闻。】

如果你再没有时间,连学完整部《涅槃经》的时间都没有,那么你去受持一个四句偈,受持《涅槃经》里重要的某个四句偈。这样,仔细地品味,也能够品到《涅槃经》的精华,但是最好最好当然还是把《涅槃经》学完,把最后一次会议的会议纪要,从头至尾完整地都学完,这是最棒的。

实在没时间,就从这部经里挑一个四句偈来受持。或者你连受持四句偈的时间、精力都没有,或者你记忆力很差,背也背不下来,四句话也背不下来,那怎么办?佛陀说,那你就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你就记住一句话,四句话记不住就记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如来常住,性无变易」,如来是常住的,如来之性是不会变易的,你就记住这个,这个就已经是佛法的精华了。你要去体会这种「常住」,「无有变易」的涅槃感觉,如果你能记住这句话,就说明你也已经具足圆满的智慧了。

因为你实在没时间,没时间学那么多,那你就拣精要的来,那你就记住「如来常住,性无变易」,仔细品这句话,也能帮你具足一切智慧。

【复除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何以故?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常无所说。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如果这句话你也觉得太长了,记不住,那怎么办呢?你只要懂得「如来常不说法」,如来从来没有真的讲过法,这也说明你已经具足圆满的智慧了。什么意思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的核心句子。如果你什么都记不住,学佛法学了好多经都记不住,你就记住「如来其实没有真的讲过什么法」,仔细品这句话也能让你入涅槃。为什么呢?「法无性故」,法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就「相」而说,用文字相去说相而已。既然是相,它有自性吗?「无有自性」,都是空的。相的本体是空的,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来虽然讲说了一切诸法,却什么也没有真的讲,都是梦里在说梦话,讲给他梦里的众生听。真正的佛从来一句话都没有讲,一句话都没有讲就胜过千言万语了。所以,如果当你学佛多年什么也记不住,你就记住「如来其实从来没有讲过法」,就品这一句话,你也能够证得涅槃。

所以佛陀说《涅槃经》是多么重要,菩萨们一定要认真地修学这部经,这样就能具足圆满你的多闻智慧了。因为《涅槃经》是一座珍宝之山,什么都有。在这里,各种佛宝都有,你来挖就好了。所以,我们讲解《涅槃经》的速度相对还是比较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逐字逐句地讲,极少数的情况会跳跃一下。因为这座「涅槃山」充满了佛法的珍宝,所以我们讲得很慢。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光明遍照),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了大涅槃的缘故,具足成就了以上的五项「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世界上最难作的事你能作,世界上最难忍的事你能忍,世界上最难布施的东西你敢于去布施。如果你能认真地学《涅槃经》,又把以上佛陀讲的一切都化为自己的了,那么你就成为真菩萨了。

【云何菩萨难作能作?若闻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语故,乃至无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闻入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无量劫在阿鼻地狱入炽火聚,是名菩萨难作能作。】

为什么说你就成了菩萨?难作的事你都能作了。就比如,有的菩萨听说每天就吃一粒胡麻,不吃别的东西(不了解胡麻长啥样,你就想象一天只吃一粒米吧),这种修苦行的方法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有的菩萨就真敢这么去做,就是为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量阿僧祇劫有的菩萨一天就吃一粒胡麻。也有的菩萨听说,要是敢于走到火里去被火烧,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菩萨就真敢去这么做,为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无量劫在阿鼻地狱,自己投到炽烈的火中去被火烧。他就想成正觉,他是主动去做,这是难做的事,众生不会选择做的。但是菩萨为了证涅槃,为了证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就敢去做。

【云何菩萨难忍能忍?若闻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缘得大涅槃,即于无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为苦,是名菩萨难忍能忍。】

为什么说菩萨难忍能忍?世间人忍不了的事菩萨能去忍?如果有的菩萨听说吃苦就能成正觉,他就去吃苦,他就让人用木头棍子打他、用刀砍他、用石头砸他。他宁可承受这一切,就是为了证得大涅槃。无量阿僧祇劫去受种种的苦,他都不觉得苦,就是为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菩萨,是真能忍。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

还有的菩萨听说,要是能把自己最舍不得的东西布施出去,就能成正觉,有的菩萨就真的这么做。比如说,一个国王,一般情况下国王最舍不得的是这个国家,但是他都舍掉,去出家,有的菩萨就这么做。比如说一个市长,他拥有一座城市,然后他听人说,要放下「我」就能解脱,他就放下,不要这个城市、不要权力。有的人说,舍掉了你最难舍掉的妻子、孩子,你就能成正觉,他就去舍。或者有人说,你要布施你的脑袋、布施你的眼睛、布施你的骨髓给我,你就能成正觉,他也为了成正觉而去做。有的菩萨就真的是这样,无量阿僧祇劫就把自己难舍的国家、城池、妻子、孩子,或者头目脑髓全都舍了。这就是所谓的菩萨难舍能舍,为了成正觉豁出去了,什么都不要了。

这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讲,你要是站在国家、人民的角度就会考虑,这个国王本来很有领导才能,他能使得我们国家如此的昌盛,他把我们竟然放下,不管了,出家了!人民可能不理解,甚至怨恨他,抱怨他,对吧?这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他是为了成佛不惜一切。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要不停地切换看问题的角度。那这个舍掉了自己妻子的人,他的妻子可能也会埋怨他吧?也会不理解吧?也会怨恨吧?站在妻子这边,确实有点不公平。但是站在佛法这边,这个人为了成佛一切都能舍了,他成佛后可以救度更多的(无量的)众生。你说他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善、恶呢?有的小偷偷东西,原来是有家人生病了,需要花很多很多钱,是这样的缘故;有的小偷偷东西,是因为前世他被偷,他想讨回债,原来是这样的原因。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判断的「角度」而已。

【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虽然难作的事他都能作,难忍的他能忍,难以布施的他敢于去布施,但是他却不会自我炫耀,说:我做了这一切事,世界上最难作的事我作了,最难忍的我忍了,最难布施的我布施了。他已经没有「我」了,他做的时候不会再想:「有一个我正在这么做的」,这种感觉没有。他就是做了,什么都没想,就这样做了,这就是菩萨。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随时将养,令无所乏。其子若于父母所生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瞋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

接下来,佛陀又打比方了,说:善男子,就好像一对父母就养了一个孩子,所有的爱都倾注给这一个孩子了,他们非常爱这个孩子。他们把能够找得到的最好的衣裳给这个孩子穿,把能够找得到的、能够做出来的最美好的饮食给这个孩子吃。随时准备着为了这个孩子服务(给他衣服、给他食物),让这个孩子从来不缺吃、不缺穿的。

但是,就是因为这对父母太爱他们的孩子,把孩子惯坏了。孩子就不觉得父母有多重要,他觉得自己像国王,父母像佣人一样,所以就生了轻慢心,瞧不起自己的父母;他说什么父母都会像小兵一样听他的,所以孩子就不尊敬父母。有的时候会爆粗口,甚至骂詈、侮辱自己的父母亲,但是孩子的父母亲就是因为太爱孩子了,孩子骂自己的时候,父母还是不生瞋恨心,也不会去翻旧账说:你看,我给了你衣服穿,给了你那么好的吃的,你还骂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而疗之,病既差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

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的,爱众生就像爱孩子,就像父母爱自己唯一的孩子一样。就算孩子犯了错,菩萨也不会生瞋恨心。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也病了。菩萨本来不生病的,因为众生有病所以菩萨也病了。菩萨以众生心为心,众生病了,菩萨很着急,菩萨好像也病了一样。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急得好像也病了一样,要么嘴起泡了,要么上火了,要么白头发又多了很多。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想尽办法去寻找医生、寻找药,想尽办法要帮孩子去治疗,让孩子的病赶快痊愈。那么,父母把孩子的病治好之后,父母肯定不会生起一念心,说: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给孩子治好了病,孩子得还我什么、什么……正常来讲,父母都不会这样想的。菩萨也是这样的,见到一切众生受到苦恼的时候、生了烦恼病的时候,菩萨心里无限地怜爱、挂念,就为众生想办法治这个烦恼病,去讲经说法,以各种方式救治。很多众生听经闻法之后,烦恼还真的断了。烦恼断了以后,菩萨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不会说:你看,众生烦恼断了吧我医治好的,我给他们讲法讲好的,本来都有烦恼,听了我讲经,慢慢没烦恼了。菩萨不会这样沾沾自喜,不会的。

【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

如果菩萨帮助众生解决了问题还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话,就不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真正的菩萨是这样的,帮了无量的众生却感觉「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我帮过吗?我没有帮过什么众生,我也没有讲过什么法,我也没有给谁断烦恼。「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在这种很空的状态中随缘方便做事情。菩萨不会执著这个事情有多么大的成就、有多么大的果报,菩萨做了那么多事却在想:我给众生讲法了吗?没有吧。我给他们断烦恼了吗?没有吧。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瞋不喜。何以故?善能修集空三昧故。菩萨若修空三昧者,当于谁所生瞋生喜?】

所以说,菩萨摩诃萨对于众生的态度是不瞋不喜,永远不会瞋恨众生,就好像很爱孩子的父母亲,孩子骂了自己,他也不会恨孩子,是这个样子的。菩萨对众生的态度是不瞋不喜,就如同空性对待众生的态度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善于修集「空三昧」。菩萨修空三昧的结果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去对谁生瞋呢?无我、无人,「我」对「谁」生瞋?我对谁生起特别的喜悦、爱慕啊?

【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为水漂,而是林木当于谁所生瞋生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瞋无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山林里突然着火了,火势非常的迅猛。山林里的树木被猛火烧的时候,不会去生起瞋恨心,不会去抱怨、怨恨火;森林里的树木被人随意地砍伐的时候,它也不会抱怨砍伐它的人,不会去恨;森林里的树木被大水淹的时候,这些树木也不会去抱怨和瞋恨大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梦如幻的经历,如梦如幻的业力而已,所以菩萨摩诃萨对众生的态度就是无瞋无喜。

无瞋无喜——修「空三昧」的结果。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去嗔恨谁?你去抱怨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去爱恋谁?你还放不下谁?

一切一切都是心内的游戏,无数个自己一起做游戏,一切众生就是一切自己。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3课·一切自己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第276课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大般涅槃经》的《后分》部分——遗教品第一。遗教品第一【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槃。】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及与会的所有大众们说:我灭度之后,你们这些四众弟子们,一定要精勤地护持我的「大般涅槃之法」呀!此次我在涅槃法会上讲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