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7课·婴儿行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71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接来看,《涅槃经》的第二十卷。

【尔时,阿阇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

阿阇世王听佛跟他讲:你看「色受想行识」,你观一观,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都是无我的。阿阇世王就跟着佛这么观,观着观着,就对佛说:

【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

我明白了,色、受、想、行、识确实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都是无我的。

【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

我过去要早一点见到您就好了,我要是早一点这样去观色、受、想、行、识,我哪来的执著?还执著王位,还杀死父亲,不可能的,我就不可能造作这些恶业了。

【世尊,我昔曾闻,】

世尊,我过去曾经听说,

【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审定,今则定知。】

过去一直听说诸佛世尊就是众生的父母亲一样的。过去听了是听了,但是并没有确定这一点,但是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诸佛世尊确实是众生「法身慧命」的父母亲。

【世尊,我亦曾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玻瓈,若有众鸟随所集处则同其色。虽闻是言,亦不审定。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

我过去曾经听人讲:须弥山,它作为众山之王,它是四种宝物所组成的,金、银、琉璃、玻璃这四种宝物组成。要是有很多鸟(鸟群),飞到须弥山附近,如果飞到金子附近,鸟的羽毛就会变成金色;如果飞到银子附近,鸟的羽毛就会变成银色;如果飞到琉璃或者玻璃附近,鸟的羽毛也会被同化成琉璃色或者玻璃色。我过去虽然听是这么听了,并不太相信。但是,今天我来到佛您这座须弥山所在的地方,我这么快的速度听您讲法,听着听着我就跟您慢慢地处于同一水平了,我简直难以想象。

【同色者则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

您说如果我杀灭了「无常、苦、空、无我」,我就跟您一样了,难道我这么快的速度就跟您一样了么?我简直难以想象。

【世尊,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

世尊,我看世间这个伊兰树是很臭的,旃檀树是很香的,都是从伊兰树的种子能生出伊兰树,却没有听说这个伊兰树的种子生出了旃檀树(从很臭的树种子里生出香香的树,没听说)。但是我今天却感觉我就好像我的肉身就是臭臭的伊兰树的种子,而我的心就像旃檀喷香喷香的树;见了您之后,我就从过去臭臭的伊兰树变成了旃檀树了。

伊兰就比喻我的身体,旃檀树就是我的心。过去我的心里对于佛、法、僧真的没有太信,真的也不恭敬如来,只是听说您很厉害而已,我并不相信您,也不相信法和僧的力量,所以说,过去我的心就是无根之信。说信吧,听说有,但要说真的信呢,连根都没有的,非常不坚定,非常不坚决,所以现在很惭愧,想想来的时候,我甚至在路上因为不相信您的力量,我还怕我在路上别下了地狱,还让耆婆拉着我,现在想想好可笑。

【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我相信,如果不遇到您,我这样造作罪恶下去,那么肯定无量阿僧祇劫都在地狱受无量的苦。但是今天我有幸见到您了,因为见到您的功德,所以就破坏了众生所有一切的烦恼恶心了。

过去我虽然是国王,但是跟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心里充满了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恶,但是见到您之后,我见到佛的功德,就把我过去一切烦恼和恶心都洗刷干净了。

这个阿阇世王很会讲话,然后佛听了也很高兴。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

太好了,大王,我就一直感觉到您必定能够破坏众生心中的恶念、恶心。

这个阿阇世王继续又对释迦牟尼佛说:

【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

世尊,若我真的能够破坏众生的所有恶心的话,那么我宁愿在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苦;如果我能为众生受这无量多的苦恼,我也不会觉得苦的。

这菩提心真的发起来了,阿阇世王瞬间变成大菩萨了。他说,如果我真的能够破坏掉众生的恶心,如果我能改变众生的心,让他们都改恶向善、破迷开悟的话,那么就算我在阿鼻地狱承受无量劫的痛苦,只要是为众生而承受的,我也不觉得是苦。这简直是大菩萨。

【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国王竟然为了众生愿承受一切苦恼,国王愿意用自己的力量破坏众生的一切恶心。国王亲口这样说,可以想象,打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所以,跟着阿阇世王来到佛所在的地方的这些摩羯陀国的无量的人民,听了国王一席话,全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领导者是多么重要,上行则下效。领导者好,那下面的民众也都跟着学了;如果领导者,你看,为了权力杀害父亲,如果还不懂得忏悔,那么可以想象,他的国民会成什么样子。

现在非常幸运,这个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是信佛的,然后他的儿子阿阇世王现在也信佛了,而且如此地虔诚,所以整个摩羯陀国人民都信佛了。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确实经常在摩羯陀国活动,他经常在这里活动,这里是他的常住之地。因为,摩羯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在佛陀刚出家没多久、还没证道的时候,就曾经感觉自己跟佛陀特别有缘,想把自己的这个国家的一半领土分给他(你别出家了,就在这儿吧,我知道你德才兼备的,帮我治理摩揭陀国吧,我把一半的领土给你)。但是当时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当时的乔达摩·悉达多,他还没有证悟。他说:我现在还没证悟,如果我证悟了,我一定先来度你,先来给你讲法。后来佛陀证悟之后,就先来到摩揭陀国。当时摩羯陀国的首都就是王舍城。

一说王舍城,大家就很熟悉了。佛陀证悟之后呢,给五比丘讲完法之后,带着弟子就来到王舍城常住了。而佛陀带着弟子们来了之后,频婆娑罗王就为佛陀建造了竹林精舍,它等于是未来寺院的一个雏形。当时还没有寺院,但是一个道场建立起来——竹林精舍,佛陀和弟子们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

接着看经文:

这个摩羯陀国无量的人民在自己国家国王的带动下,都发起了寻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婇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为这些)无量人民发菩提心(发大心)的缘故,这个阿阇世王所有的重罪就变得很微薄了。因为他瞬间影响无量的人民都发起了菩提心,所以他身上的重罪变得很轻微了已经,真的「功可以抵过」的。所以说一定要多行善,因为过去世你有意无意行了很多恶,当你多行善的时候,确实可以扭转因果,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国王及夫人,还有后宫的婇女们,也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国王、国王夫人,还有后宫的这些妃子们、婇女们,都发了心了。

【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

阿阇世王是一个很懂感恩的人,他就面向耆婆说:我的好朋友耆婆,非常感谢你百般地劝说,让我来佛这里,我终于来了。我来到这里,「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我就不用再下地狱了,我感觉我已经得到了「天人之身」了;我已经不再短命了,我得到了长命了;我已经舍掉了无常的身体,而得到了「真常之身」。这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了「法身」是什么含义了,他不再著相了,所以说我舍掉了那个有形有相的无常的身体,我得到了常、乐、我、净的「真常之身」,也就是「法身」。

【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

我今天在这里也影响这么多众生都发起了菩提心,「即是天身」,大家也都开始发菩提心了。因为影响了大家的缘故,我现在的功德使我证得了「天身」,我可以获得长命了。

【即是一切诸佛弟子。】

而且,我也站到诸佛弟子的队伍里了,从今以后我也是佛弟子了,我准备皈依佛了。

【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华、璎珞、微妙妓乐而供养佛,】

说完这番话之后,阿阇世王就把他所带来的种种的宝幢、幡盖、香花、璎珞、还有微妙的伎乐,全都供养给了佛。

宝幢、幡盖,这都是寺庙做法事的时候经常用的物品。宝幢,非常珍贵的、装饰华美的幢,圆筒形的旗子;幡是长条形的旗子;盖呢,一般就像伞一样,宝盖。香花、璎珞,这些就不用解释了,这些全都供养给了佛;还有美妙的伎乐,让乐师演奏伎乐去赞美佛。这还没完,供养完佛之后,阿阇世王又虔诚地、发自真心地说了一个偈颂来赞叹佛。

【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甚微妙,善巧于句义,甚深秘密藏,为众故显示。

所有广博言,为众故略说,具足如是语,善能疗众生。

若有诸众生,得闻是语者,若信及不信,定知是佛语。

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

如来语一味,犹如大海水,是名第一谛,故无无义语。

如来今所说,种种无量法,男女大小闻,同获第一义。

无因亦无果,无生及无灭,是名大涅槃,闻者破诸结。

如来为一切,常作慈父母,当知诸众生,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为众故苦行,如人著鬼魅,狂乱多所作。

我今得见佛,所得三业善,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道。

我今所供养,佛法及众僧,愿以此功德,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得,种种诸功德,愿以此破坏,众生四种魔。

我遇恶知识,造作三世罪,今于佛前悔,愿后更莫造。

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

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

我们就大概地说一下。佛陀,您的话是描述的真理实相,是非常微妙的;您善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方便,让我们懂深妙佛法的含义。明明是甚深微密的宝藏,您确能够让大众都能够了解到;明明是非常广博的言语,您却为了大众可以简单地讲一讲,让我们窥斑识豹,大概地了解了解。

「具足如是语」,您能够疗愈一切众生。如果有众生听了您的讲法,不管他信不信佛,他都能感受到这是真正的觉悟者的语言。

诸佛平常心地柔软,身口意皆善,所以讲的话都是很柔软的,但是偶尔为了众生的缘故,为了调伏那些恶性众生,偶尔也讲很粗的话。不管讲粗的话还是柔软的话,目的只有一个——把众生领到第一义当中,所以我今天皈依您了,我皈依于世尊了。如来您的讲法是一的,是来自「一真法界」的语言,像大海水,统摄了一切河流的味道;您讲的话是第一义谛,没有不含深意的语言(您从来不讲废话);您今天所讲的种种的无量的法,无论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听了之后都能够领受到来自第一义的法雨甘露的味道。所以大家都能够感受到,真正的涅槃境界那种无因无果、无生无灭的这种具体的样貌是什么样子。

「闻者破诸结」,听您讲法,所有的烦恼结都会打开的,都会消失的。

如来常常为一切众生做慈悲的父母亲,您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您的孩子。世尊,您有无限大的慈悲,为了众生的解放、解脱而去修苦行。像有的人(有的众生),好像是被鬼魅附著一样,非常地狂乱,失去理智,造作了恶业,但是不管他怎么样地狂乱,只要是见到佛,他的身、口、意(三业)就会由恶的变成善的。我愿意以我今天听经闻法的功德,以及影响我国所有人民信佛、发菩提心的功德,全都回向「无上之道」;我今天所供养的一切,真诚地献给佛、法和众僧,愿以今天的微薄的功德,使得三宝长期住世;我今天所得到的种种的功德,我愿意以这些功德破坏众生身上经常纠缠他们的四种魔。我过去没遇到善知识,遇到恶知识,受恶知识的影响(也就是暗指提婆达多),我过去遇到了恶知识,受他的影响,造作了三世的罪业。我今天在佛前虔诚地忏悔:希望我以后再也不造任何的恶业了;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都能够系心常思念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也愿一切众生永远破坏各种各样的烦恼,能够清楚明了地见到自己身上的佛性,就好像妙德菩萨种种大德一样,希望一切众生「明见佛性」。

这个非常有才的阿阇世王,这个偈颂写得也是挺美妙的。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

听完阿阇世王的这个偈颂之后,佛陀也很高兴,他就说,「善哉!善哉!」太好了,阿阇世王,要是有人能够发菩提心,就知道这个人就已经庄严了诸佛大众们了。

【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您知道吗?您不是说仅仅这一世跟佛有缘,您过去世在毗婆尸佛所在的地方就发过菩提心的,您可能忘记了。

我们知道,毗婆尸佛是从释迦牟尼佛往前追溯,过去七佛的第一个佛——毗婆尸佛。远远在毗婆尸佛所在的地方,这个阿阇世王过去世就发过菩提心的,只是他忘记了,所以他深有佛缘。

【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堕于地狱受苦。】

您自从在毗婆尸佛所在的地方发过菩提心之后,一直到我出世这期间,经过这么多佛,您一直都没有下过地狱,您知道吗?从来没下过地狱,您还是很有善根的。

【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

所以说,发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心的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无上」是最高的,没有人能超过它;「正等正觉」是最正确的对宇宙实相的觉悟和领会无上正等正觉,也叫「正遍知」——什么都知道。如果众生想要彻底了知宇宙的真理实相,想要彻底觉悟的话,那么你所发的就是这样的菩提心;你只要发了这样的菩提心,你就可以在未来不下地狱。

这个非常重要,大家要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发了菩提心之后,就能够不下地狱。

【大王,从今以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

那么,发是发了,还要修,不修也不行。发了心还要修。「修」就是怎么样认真按照六度来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尤其要持戒。持戒就是避免诸种恶行的,避免你的业力导致习气现行。

我们前面课程讲过,五通仙人,虽然在禅定中证得了五种神通,已经非常了不得,但是,如果不认真持戒,如果习气一翻上来,一起淫心、一起嗔心等等,他就造业,他的神通就消失,就非常不稳定。如果你不持戒,你的神通就靠不住;如果你认真地持戒,你获证了禅定中的神通,你的神通就是稳定的。因为你不容易被相所转,不管境界如何,你都没有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之心的话,那么你的神通就是稳定的神通,所以大家要了解,持戒可以帮助你的神通稳定下来,所以一定要修——要持戒。

【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

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又能认真地修菩提心,就是按照佛所说的做的话,你就可以消灭无量的恶。

【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和摩羯陀国举国上下所有人民从座位上起来,绕佛绕了三圈。这个阿阇世王一人绕的话气场还不够大,所有人民绕佛绕了三圈(可以想象,气势恢宏)。绕完之后,他也决定皈依佛了,也绕完圈,阿阇世王有国事要处理,人家毕竟是国王,所以阿阇世王就告辞了,就回到自己王宫去了。

接下来经文里有一句话说:

【天行品者如《杂华》说,】

前面我们讲的这个内容是「梵行品」,还有个「天行品」没有讲,在《杂华经》里有提到。——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学《杂华经》,看一看里面怎么讲的。 

接下来就到了——婴儿行品第九。

婴儿行品第

「婴儿行品」,这个「婴儿行品」也是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和修行状态。佛陀说:

【善男子,云何名婴儿行?】

什么叫婴儿行呢?

【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

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够坐起来、站起来,不能够安坐在一个地方,不能够走来走去,不能够随便讲话,这是婴儿。如来就像婴儿一样。

我们要看看,这是什么样的甚深的含义。

【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

如来像婴儿一样,「不能起」代表不起诸法相。说「像婴儿一样不起」是「不起诸法相」,也就说没有心念的妄动,不起心动念的意思。不会因为外在的境相不停地起妄念,不会著相,「不起诸法相」,这叫「不起」。

「不能住者」,代表不著一切诸法,就是不著一切相。不著,不起不著。

「不能来」代表如来身形无有动摇;「不能去」代表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来」,因为如来的真身法身不来不去的,无有动摇;「不能去」,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涅槃」,他不需要再去哪里再摇动了,他已经到了最究竟圆满的境界了。

「不能语」,婴儿不能说话。如来虽然为一切众生讲说了各种佛法,「应无所说,实无所说」,这是《金刚经》讲的,「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虽然讲了一切法,但是「实无所说」。

【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

如果说如来有所说法,那就好像在「相」里还干了点什么事儿,那就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幻灭的。但如来是以幻消幻的,他讲法是为了破除你对于幻的执著,所以如来讲的不是有为法,是无为(无说),他讲法是「无说」的。

【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

婴儿没有语言,为什么呢?就好像婴儿,说话还讲不清楚,咿咿呀、哇哇哇的,讲不清楚。

【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

说了好像没说一样,大人也听不懂。

其实婴儿有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已。如来也是这样的。

【语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

说了像没说一样,意思是什么?如来有很多甚深的、微密的境界,需要你亲自打坐去证得。已经远离了语言了,语言讲不清楚了,用语言讲不清楚,所以说「语未了」。好像婴儿说话,说了半天你没听懂一样,你要亲自去证。

【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

如来有的地方讲的法,众生感觉好像听到了,其实并没有真的理解。因为境界没达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了,开拓了你的意识心,开拓了你的意识范围,但是你还没有证得,所以说「无语」。

【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

不同的婴儿对于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概括和描述,当他们还没有学会这个正确的表达方法、正确的语言的时候,比如说面对一个苹果,这个一个月的婴儿「咦咦咦」地说,然后那个两个月的婴儿哇哇哇地说,其实都在说苹果,在形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却不一致。为什么呢?因为「未知正语」。就是不知道正确的说法什么样,即便知道了,大人说是苹果,他也发不出这个音。所以还不会讲话的小婴儿、小孩子,他在讲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是感觉是不一样的。让好几个小朋友描述同一个事物,这好几个小朋友都还不会讲话,所以他们发出的音就不一样,所以说,「名物不一」。在描述同一个事物的时候,语言用的是不一样的。虽然说用的语言不一样,还不了解真正的讲法是什么样的,但是也不是说他们就不能够认识这个事物,他们也是大概眼根看见了,头脑里有个印象,只是讲不清而已,并不是说完全认识不到。

【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来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种类各式各样,众生的种类,单单用「六道」来划分的话就如此丰富,如果再用十二类众生或者「二十五有」来划分,那就更加丰富。所以众生不同,佛陀讲话也不一样,随顺众生啊,讲话就不一样。令一切众生都因着自己的理解力而能得到一些了解,给畜生道的众生讲法与人道的、天人道的众生讲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佛陀就随顺着众生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去讲法,就使该道的众生都能够对佛法思想有所了解。

【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啝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

婴儿慢慢地长大,有的时候能说一些最简单的音节了,比如说中国的小孩子,最先发出的音可能是nai-nai奶奶,或者妈妈、爸爸,这些简单的音,大致是简单的音节。在梵文里,婴儿常常最先发的是「婆」音和「啝」音,这样的比较简单的音节。

这个「啝」代表什么呢?「啝」音代表有为,「婆」音代表无为,「是名婴儿」。佛陀的讲法像婴儿最初的发音一样,就好像「婆」代表无为,「啝」是有为。佛陀讲法,出不去有为法、无为法,主要讲的都是有为和无为。

【啝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

然后「啝」又代表无常,「婆」又代表常。常与无常也是一体的两面,如来经常讲常或者无常。

【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

当佛陀给众生讲,「相」上有生灭,「性」上是常的,这个「常、乐、我、净」,你的「真我」是常的,是永恒的。众生听了以后就能够看「性」放弃「相」,放掉「相」去看「性」,这样就能够从「无常」来到「有常」当中,来到「常」当中。

【是名婴儿行。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这个婴儿——刚出生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苦啊,乐啊,抓到什么都尝一尝,有的时候自己的便便也抓了尝一尝,看看是糖块也抓来尝一尝,是毛毛虫也尝一尝,什么都尝一尝,有的小婴儿就舔自己的脚趾头,吮吸自己的手指头,这样,婴儿不知道苦啊乐呀、昼啊夜啊、父母的分别。

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地无分别。在无分别这个心理状态上讲,菩萨无分别,知道是知道,但是没有强烈的分别心。

【为众生故,】

为了众生的缘故,

【不知苦乐,无昼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

菩萨摩诃萨们一颗平等心,在他们看来,在轮回中救度众生,无论遇到苦境和乐境,都无所谓。现在是晚上、白天,无所谓;这个众生过去世跟我有恩还是有仇,无所谓。都平等,统一都平等。

【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萨不造生死作业,是名不作。】

像刚出生的小婴儿,不能够干太大的事,也不能干大小的事,一般就是在床上吃喝拉撒、哇哇大哭,就会这点儿事儿。菩萨摩诃萨们也是像婴儿一样单纯,他不会造生死的这些业了,所以说不做大事。菩萨摩诃萨不做大事,是不造作生死的业了。已经断了习气了,没有烦恼也不著相,没有贪、嗔、痴、慢、疑,远离了杀、盗、淫、妄、酒,所以菩萨摩诃萨不再造作生死的业了。这是不做大事了。

【大事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

这个「大事」里还包括五逆重罪,菩萨摩诃萨也不会造作五逆重罪。

小事呢,就像二乘人的心。二乘——缘觉乘,他们的心不究竟。菩萨摩诃萨不会退转菩提心,不会变成二乘之人。他们已经是一乘——最高乘,不会变成二乘,所以不退菩提心。也就说,「大事」——大业,不造;「小事」,就是说「退转」,也不会做,声闻、辟支佛不会做。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已经很稳定了,不会再退转了,不会由一乘退转为二乘、三乘了,这叫不做「小事」。

【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

「婴儿行」,像婴儿有的时候哇哇地哭,父母哄孩子的时候就拿来杨树的那个黄叶子,就给他说:别哭了、别哭了,我给你金子。其实是杨树掉下来的黄叶子,但是父母就跟孩子说:别哭了、别哭了,妈妈给你金子了。婴儿一看就以为是真的金子呢,就不哭了。其实是杨树叶子,其实并不是真的金子。

【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

有的时候小孩哭,爸爸妈妈拿来一些玩具,木头做的牛啊,木头做的马呀,木头做的男男女女呀,就拿来给孩子。这个婴儿看了呢,就感觉是真的牛啊马呀、男男女女的这些娃娃,不哭了,看到了以后就不再哭了。其实并不是真的牛、马,也不是真的男男女女。

【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

婴儿当作是真的,所以叫「婴儿」。

【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

如来也是这样的,要是有的众生想要造作重恶的时候,如来就给众生讲:别造啊,别造啊,不要造恶呀,要多多地行十善业道,这样能够生天哪,生到三十三天忉利天。「常乐我净」,长得非常美,要什么有什么,有上妙的宫殿,可以尽情地享受五欲的快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乐的,都是美好的,你们要争取生天哪,不要造恶,造恶生不了天哪。

【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

众生一听,我要是不造恶的话可以生天享福去。天上的生活这么好,所以因为贪著这种欲乐的缘故,众生就不再造恶了,就开始「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就想修十善业道,想生天。而实际上,天界也是生死的、也是无常的,其实在临终五衰相现前的时候也会离开快乐的。但是佛陀暂时不能告诉众生,只是为了让众生不再造恶,就劝他,——众生不是贪求欲乐吗?这个地球上的欲乐算什么呀,作为人的欲乐算什么呀,不要造这些恶了,我们要去天上,要争取生天。

这都好是「黄叶止儿啼」一样,就好像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哄孩子一样,其实是哄众生的,先让众生远离恶行,别再造恶。为了度众生,这是善巧方便——天界就是常乐我净了,要生天哪,这是临时哄一哄你。当你能够做到十善业道的时候,你再受持菩萨戒也很轻松了,慢慢地你就修成佛菩萨了。所以说佛陀度人,真的是有善巧方便,是很聪明、智慧的。

【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再作个比方,说,有的时候如来为了度众生,也讲要修成声闻乘、缘觉乘。实际上声闻、缘觉并不究竟,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是佛陀没办法。一说这个路很远,大家不愿意走,然后佛陀就说:「这个路不远了,走五百里就到了」,大家走五百里;到了五百里,佛陀说:歇一歇,前面还有五百里。是这个样子,《法华经》里讲过的。

这个二乘并不是真的究竟解脱,只是暂时的中间阶段而已。佛陀劝众生先证得二乘,证得二乘,离一乘就很近了。所以说,让这些众生知道,生死有过患,生死很苦,我们要获证涅槃。实际上到最后,众生觉悟了之后才了解,哪有真的生死?哪有真的涅槃呢?本来我就是佛,本来就安住法性,本来我就是法身状态嘛。众生觉悟了就了解了。但是不觉悟的时候,你就得跟他讲,有生死、有涅槃。就这样,那么众生听着讲有生死、有涅槃,就知道了,有「断不断之法」,「断」形容无常,「不断」是常;「有真有不真」,真的是性,假的是相;「有修有不修」,你是金矿,你里面含着金,你得提炼哪,对吧?不提炼你也不是啊;「有得不得」,你真的得证了佛果,还是说有可能能得证,还没有证得呢?

【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

就好像婴儿,看着一个黄色的杨树叶子就不哭了,以为妈妈给他金子了一样。如来,于众生这一切的染污中能够看到常、乐、我、净的真净。明明不是金子,婴儿当作金子;那么如来,明明不净,众生这里染污深重,但是如来一看,空掉的,本来无一物,还是很清净的。所以真正的佛到哪里,不管这个环境是否脏、乱、差,如来都没有那种很排斥的心理。因为都是「相」,「相」里脏、「相」里乱、「相」里差、「相」里清净,都一样,都是空。所以说,以一颗空心的话,你能容纳包容一切事物、一切环境。这个环境是脏还是干净,对你来讲其实没什么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佛弟子很邋遢,不是这样的。佛国净土都是非常干净的。

往往你周围的环境就能代表你自己。所以大家可以看一看你经常处的这个生活环境或者工作环境,是垃圾遍地很脏的,还是很井井有条的?你能够看到你的心,因为境即心、心即境,一切都是心的显化。但是同时你也要知道,你看到的净或者不净,它是幻化中的,是梦中的净或者不净。有一个真正的「净」在哪里都净,是那个「空」,那个「空」才是真的「你」。这个「空」嘛,在哪里都空,所以在哪里都净了,这个才是真的「你」。

接下来,

【如来已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如彼婴儿于非牛马作牛马想;】

婴儿看着木头做的牛啊,马呀,都当作是真的牛啊,马呀,就很喜欢。这个婴儿看着假的是真的。如来是真的看到了这个「相」的背后的第一义,如来真的看到了第一义,所以如来看上去「相」中有真,假中有真,幻化中有真,都是「真」的作用而已。

【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

有的众生要是觉得「非道」就是真道,说,我行的有为法就是至臻圆满的解脱之道。如来也随顺众生说,对。「时时勤打扫」,也对;「不要惹尘埃」,这也对。说这也对,这个毕竟可以帮助你获证你最后的清净。

【非道之中实无有道,】

但是,最后的最后,众生会领悟到: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相、都是妄、都是空。真正的「道」其实是「空」,不空的时候还入不了「道」。最后会了解的。

【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

因为有为法可以帮助众生证入无为法,所以说有为法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如彼婴儿于木男女生男女想;如来亦尔,】

就好像婴儿,看到木头做的男男女女,就感觉是真的男男女女。如来也是这样的。

【知非众生说众生想,而实无有众生相也。】

众生的一切妄想也有它的价值,如果你用正确的妄想去导引众生的妄,以妄导妄,以「妄」能够消掉他的妄。所以说,听经学法,这个经文也是「妄」,也是「妄」的一种文字化的显现,但是这种文字的「妄」可以使得众生的妄想消失,以妄消妄。所以这种文字化的「妄」,它也有它的价值。一切存在皆有道理,关键你怎么利用它。

「知非众生说众生想,而实无有众生相也」,佛陀看着在「相」里、在幻化里好像有众生,要救度众生,而实际上佛陀知道,这是幻化,这是幻化,我在幻化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仅此而已,其实没有真的众生。

【若佛如来说无众生,一切众生则堕邪见,】

但是佛陀却不能经常跟所有人讲,说:本来无有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这句话不能跟所有人讲。要跟那些中根、利根之人讲,不能跟钝根人讲。钝根人听了说「本来无众生」,那我的存在是虚无的。他就陷入到一种断灭空了,陷入到邪见当中去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义了,这就很危险。所以说,「本来无一物」的这种思想,只能是给恰当的人讲,不能给所有人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很准确。

【是故如来说有众生。】

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来都说,大家要认真地修啊,要度众生啊。都跟你讲有众生。

【于众生中作众生想者,则不能破众生相也。】

但是,你要是盯着众生,以为众生是实有的,忘了这个「相」当体即空的话,那么你其实是证不到涅槃的境界的。

【若于众生破众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

你要是看着,这是一些众生在跟我说话,我知道他们都是我的心幻化出来的「相」,根本上讲,是我自己在跟自己的心说话。你这样的人,你就能够证得「大般涅槃」的解脱境界。如果你意识不到众生只是你的幻化,只是心的幻化的话,那你就无法证得解脱。所以,如果你能够意识到:一切都是幻化,我周围的一切环境、一切众生都是我心的幻化。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证得「大涅槃」。

【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

得到了「大涅槃」,就止了,就不啼哭了,所以说「婴儿行」。就好像得到了真的金子不哭了一样。

【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

善男子,要是有男女受持、读诵、抄写、讲说以上讲的「婴儿行」——种种的「婴儿行」,这个人就必定能够得到以上讲的「婴儿行」。「婴儿行」就是佛,就是菩萨摩诃萨之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

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如果我真的能够理解您所讲的以上的这些的意思的话,我感觉我也能够得到以上的这些「婴儿行」。

【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同于汝,得是五行】

然后佛就说,善男子,不单单你能得到以上的这些「婴儿行」,这个大会中九十三万人都能够像你一样得到以上「婴儿行」。也就是说,佛陀讲法到现在为止,他能度九十三万人证得「婴儿行」。

「婴儿行」就是佛行、菩萨行。

我们简单地再回顾一下「婴儿行」:

「不能起、住、来、去、语、言」;

「不起」,代表不起诸法相,就是没事没有什么妄想,不打什么妄想;

「不住」,是不著一切法,不著一切相;

「不来」,是你安住真身,无有动摇;

「不去」,你已经证得大涅槃了,你还去哪儿啊?已经究竟圆满了。

「说法者无法可说」,不要执著一切有为法,因着众生的不同而讲不同的话。如来的讲法都是围绕着「有为无为、常或者无常」来讲。你要有菩萨摩诃萨的那种无分别之心,坏好、苦乐、昼夜、父母,都知道,都认识,但是不分别。一切众生,不管他对你好、对你坏,对你来说都一样。

在一个道场里,不要特别地跟某个师兄特别亲近,跟某个师兄极其疏远。不要这样。要平等,要有平等心。任何一个师兄对你来讲都一样,只是有的时候这个师兄更需要你,那个师兄不太需要你,就好像生病的人更需要医生一样。

然后,在讲法的时候有无数的善巧方便。这个众生贪求欲乐的时候你就跟他讲:人间的欲乐算什么呀,玩来玩去不过就是这点事,我告诉你,生天吧,天上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给他讲天上的快乐,让这个众生为了贪求快乐而想生天,而想认真地修十善业道。这就是善巧方便。

那么,有的众生对于佛法有所了解,你就跟他讲「解脱」,生死轮回太苦了,要解脱。跟他讲二乘、三乘的法——声闻、缘觉的法,讲着讲着,慢慢地把他往第一义里领。然后对于利根的这些众生就跟他讲禅宗的很多思想、很多公案,他看了很快就开悟了;对于钝根的众生,就跟他讲,好好修吧,持戒念佛,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往生什么的,到了极乐世界再继续进修,到了那儿就是七地菩萨,再继续修,慢慢来。给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法。

所以「婴儿行」,表面上看是「婴儿行」,其实是大智慧,是真正的无我、无私、无分别。

愿如来的智慧火能够烧灭一切众生的所有烦恼!

愿如来的佛法甘露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心田!

愿《大般涅槃经》能够传播到十方三世一切地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4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7课·婴儿行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昨天晚上的课讲到最后突然被打断了,所以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上。关于什么是「居士」,什么是「优婆塞」,佛陀的解释是:只要是诸根完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受了「三皈依」了,那就是优婆塞了,就是居士了。这个地方强调「诸根完具」(就是身体健康,六根健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