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5课·业力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79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二十卷。

上节课提到,阿阇世王在好朋友名医耆婆的劝说下,终于答应去找佛了,但是走在路上还是有点不自信,担心自己造作了恶业会下地狱,然后他就要求耆婆跟他坐在同一头大象上。说:我要是掉到地狱去的时候,你拉着我别让我掉下去。佛陀这边已经感受到阿阇世王对于佛法还是存有疑心(怀疑之心),对于佛法没有真正地生起决定的信心。所以佛陀告诉大众们说:阿阇世王现在还是有疑心,我今天一定得把他最后的一点疑心消除,让他对于佛法生起决定的、不疑的信心。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

这个时候大会中有一个菩萨,叫做持一切,持一切菩萨对佛说:

【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阇世作决定心?】

我记得您讲法的时候总是说,「一切诸法都没有定相」。什么是定相呢?就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相状,一切诸法都是变幻莫测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这种相状。你看,「色」无定相,从色开始,「色、受、想、行、识」都无有定相,乃至涅槃也无有定相。「色」是生灭变化的,本性是空的,是因缘际会的结果,那么「受、想、行、识」也是空的,涅槃也是没有确定的一个相状的,涅槃是无相的。那么今天您为什么说要让阿阇世王生起决定的信心呢?这种决定的信心是不是一个固定的相状呢?「如来今者」为什么这样讲呢?

【佛言:】

佛就回答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

持一切菩萨,善男子,

【我今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你看阿阇世王,他对于我们的佛法还是有疑心,还是有怀疑之心的。如果这种怀疑之心是可以破坏的,我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让他的疑心消除,那么就证明阿阇世王的疑心不是定相,所以诸法无有定相,所以我就说我要让阿阇世王消除疑心,生起决定的信心。

【当知是心为无决定。】

其实心的本质,心念的幻化,都是无住的、无常的、难以揣测的,这个心本身也没有决定之相,但是针对着阿阇世王的疑心,我才说我要让他生起决定的信心。他从疑心到决定的信心的转化,其实就代表「心」是无有定相的。

【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如果说国王的心(阿阇世王的心),它是稳固不变的,他的心念是一直保持一种状态的话,那么他造作了五逆重罪,他就永远有五逆重罪,这个罪就消不掉了。就是因为心无有定相,心念是可以变化的,所以他的罪也是可坏的。也就是说,你的心念处于罪的状态,你就会带来恶的果报;当你的心念变了,心念不再是有罪的,那么你的果报也会变化,所以说「心无有定相」。

【尔时,大王即到娑罗双树间,至于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

这边佛陀在跟弟子们讲着法呢,那边阿阇世王走着走着,他乘着大象就到了娑罗双树间佛所在的地方了,到了之后就「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阿阇世王到了娑罗双树间,「仰瞻」就是瞻仰,就是抬起头向上瞩目那种感觉。如来是非常高大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就好像微妙的真金堆起来的大山一样。

这里就在形容阿阇世王对于佛陀的这种敬仰之心,他作为国王他在仰视佛

【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发出了八种声音,称「大王」。八种声音——大王、大王、大王、大王……就这样的八种声音喊「大王」。

【时阿阇世左右顾视此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罪戾,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想着:喊谁呢?他还左顾右盼地东看看、西瞧瞧,左右看。这个大众中谁是大王?我这个人犯了五逆重罪了,「我既罪戾」(「戾」是暴恶的意思)。我生性暴恶,犯的五逆重罪,这个佛陀这么伟大绝对不会称我为大王的,但是,除了我又有谁是大王呢?他东张西望地看自己的周围,在想,谁是大王呢?反正我不是,我不配被佛陀称之为大王。我又没有什么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我犯了罪了,我是一个罪人,同时我也没有什么大的福德,跟如来一比我什么也不是,如来不可能称我为大王。

这一段描写的这个阿阇世王的心里也特别微妙。

【尔时,如来即复唤言:阿阇世大王。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如来今日顾命语言,真知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愍等无差别。】

一看阿阇世王不相信如来在称呼自己为大王。然后如来(释迦牟尼佛)就加上了「阿阇世」的名字。说:阿阇世大王,别东看西瞧了,我正在叫你呢。

「阿阇世大王」,叫着他的姓名,「阿阇世大王」。这个时候阿阇世王一听,心里生出极大的欢喜,心里就在想,如来今天看来还真的看得起我,还对着我说话,还叫我大王,说明「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愍」。看来真的是怜悯一切众生,不管他有没有犯过重罪,都无所谓,如来真的是大悲怜悯者。

【白佛言:】

然后阿阇世王就对佛说:

【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余,定知如来真是众生无上大师。】

今天面对佛,我作为一个罪人,战战兢兢地来找佛,佛竟然不嫌弃我,还称我为大王。今天我对于佛陀的最后一点疑心也断除无疑了(完全地断干净了),我现在决定相信如来真的是众生无上的大导师。

【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这个时候看到这里的迦叶菩萨就对持一切菩萨说:你看,你看,如来现在真的已经让阿阇世王对于佛生起决定的信心了。

【尔时,阿阇世王即白佛言:】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对佛说:

【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欢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

如来呀如来,今天您要是安排我跟大梵天王或者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坐在一块,一起吃饭、一起喝酒,我都感觉不怎么快乐,但是我今天能够见到您,能够得到您的瞧得起,我真的是太喜悦,喜悦得想要庆祝一下。

【尔时,阿阇世王即以所持幡盖、华香、妓乐供养,前礼佛足,右绕三匝,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赶快就把他所带来的(他让他的部下所带来的)一切供养,幡盖呀,花香啊,伎乐呀,全都带到佛的面前,然后他亲自向佛顶礼。

大家注意,阿阇世王用他国王高贵的头顶礼佛陀的脚,顶礼完之后又向右绕了三圈,礼敬完之后他就坐在一边了。

【尔时,佛告阿阇世王言:】

这个时候佛对阿阇世王说:

【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谛听!谛听!】

难得大王您今天亲自大驾光临,我今天要给你讲一下佛法正法的法要(正法的精要),你一定要认真听、仔细听。

【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一、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

一般的凡夫总是被烦恼所绞缠着,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你出不出家,你要怎么修呢?你要一心一意地观你的身,观你的这个整个的生命状态,要有二十种观的方法。通过修习这二十种观的方法,你就能够最终证得你的这个内在「空无无漏」的本质。每个人内在其实本性都是空无、无漏的(无漏,没有缺失、漏洞,没有烦恼)。如果你经常修习我所告诉你的以下二十种观法的话,你就能够证得你的空无和无漏。

这二十种观法分别是:——大家要注意,就是不管你出不出家,你平常怎么修行?佛陀讲了,

(首先,要观「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

【第二,要观无诸善根本。】

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经常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做到极致的善了没有?是不是真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自己有小小的善,不要当回事,不要到处去炫耀,要严苛地对待自己。看别人的时候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身;观察自己总是比别人低一点,周围都是佛菩萨,只有我一人是凡夫,有这样的心态。你要始终感受到我自己还没有什么善根,我距离佛菩萨差得很远。你要有这样的谦卑之心,不能够自以为是(我放生了,我发红包了,我布施了,我讲法了),我就骄傲得不得了,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常常谛观自己「无诸善根本」。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自己,要认为自己现在离佛菩萨还差很远很远,我的善根需要进一步地种植和栽培。一定要这样,不能够骄傲。

【第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

我现在在生死轮回中,我还没有信心说我临终的最后一念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升天,一定能做佛,我没有这样的信心。你要了解到,我现在还在生死轮回中,一不小心「无常」来的时候,我那个时候起的念不一定是什么念头。对于「生死」,我还没调顺,我还没有理顺我的生死轮回。也就是说,我可能一不小心还会轮回的。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第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

你要感受到,你身体上、心灵里还经常有恐惧、畏惧,对不对?有的时候走在路上也怕磕到、拌倒,过马路的时候还怕被车撞到,等等等等,就是经常会觉得无常随处在埋伏着,随处都是无常。你要有这样的危机感。

「堕坠深坑,无处不畏」,走着走着,说不定就掉到一个陷阱里,掉到陷阱里就出不来了。意思是,你活着活着,说不定突然就著相了,一著相,就陷入轮回的深坑出不来了。所以要一直想象,我现在在轮回里陷得很深,我现在的这个出离心还不够,要一直这样想。一直这样想,你就不会有骄慢之心了。

【第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

平常时时处处都要想,我应该怎么修才能让我真正地明心见性,见到我内在的佛性呢?

现在学院的师兄这么多聚在一起修行,有的开悟了很久,有的尚未开悟,那么我怎么样追上那些已经开悟的师兄,我怎么样能够速速地见到我身上的佛性呢?想这个,不要想别的事情。

【第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

有的师兄修习禅定,因为「禅定」是「六度」重要的一度。修习禅定,怎么样通过修习「禅定」来入到甚深的佛性涅槃呢?要想这个,而不是说我怎么样修定能修出神通呢?我怎么样修出特异功能,怎么开天眼呢?重点不是这个,而是佛性。真正正信的佛弟子,你修定的目的是入到实相当中,而不是别的,你不要把修行修成了有为之法。

【第七,生死常苦,无常我净;】

你要知道,虽然生死轮回是苦的,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真我佛性,祂是一直很清净的。要多多地感受,在无常相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清净一直陪伴着你。祂就是你,你就是祂。

【第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

这个「八难」指的是没有机会遇到佛法,八种情况使你没有机会遇到佛法。

我们先大概地说一说这「八难」:

首先,是在地狱难。如果你不幸落到地狱道了,那么地狱里天天都在受苦,甚至在无间地狱受无止尽、无有间隙的种种苦,在这期间你是见不到佛、听不到法的。即便是见到佛,你能生起一念的向往,已经很不错了。在地狱只有受苦而已,很难见佛、闻法。

第二是在饿鬼道之难。饿鬼道,这个业最重的这些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就是想喝点水很困难,水都喝不到。业稍微不那么重的饿鬼,就在人间飘飘荡荡地吃一些脓血呀,粪秽的东西;业比较轻的饿鬼,有的时候偶尔吃饱一餐饭,但是有的时候刚吃饱又会被别的鬼用刀杖驱赶它,把它填到河里、塞到海里去,非常地痛苦。这是饿鬼难。

第三,是在畜生难。在畜生道,也是生灭无法自控的。经常受无常的驱赶,很难见佛、闻法,除非是非常有福报的畜生,比如说有一些小狗跑到庙里去了,做法会的时候很认真,师父讲法也在认真听,还能学会拜佛,这都是很有福报的小狗狗。大多数的畜生道的众生都非常苦,没有机会见佛、闻法。再加上这个智商的问题,有一些畜生智商确实也比较低,人在这边讲法,它也未必能听懂,这也是一点。

第四,是在长寿天难。长寿天是五百个大劫的寿命。在这么长寿的长寿天里面,这个心念一直也不动,就好像冰冻了,就好像冬眠了一样。很多外道修着修着就修到长寿天了,虽然寿命很长,但是很难见佛、闻法,五百劫之后可能还会陷入到轮回当中。

第五,是边地疑城难。在边地,生在边地疑城了。要么是生活很享受,要么生活很悲惨,但是不管怎么样,却见不到佛,听不到法。是边地疑城,很惨。

第六,是盲聋喑哑难。虽然也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但是自己业障深重,不是盲人就是聋哑人,诸根不具。就算是有法师在讲法,他也很难看到、很难听到佛法。

第七,是世智聪辩难,也叫世智辩聪难。人虽然非常聪明,也读了很多的书,知识了解很多,但是喜欢外道的典籍,对佛法没有正信,还诽谤佛法,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八,是生在佛前佛后。业重,缘也薄,生在佛之前或者佛之后,见不到佛,听不到法。

这是八难,世间很多众生都有八难。真正有幸能够听闻佛法的众生,往往都是过去世种了很多很多的善根的,或者直接就真的是佛菩萨再来,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今生能够听经、学法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荒废了时光。

接下来讲第九关,佛陀讲,你要修的话,怎么修?凡夫之人怎么修?

【第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

你要经常地观世间到处都是业而已,你到了什么公司,有什么样的上司,周围是什么样的同事,你嫁人嫁到什么样的人家,公公怎么样、婆婆怎么样,娶老婆娶到什么样的老婆,她是讲道理的还是不讲道理的,一切一切,包括你生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孝不孝顺,一切一切全都是业、全都是债。要经常观周围的一切无不是业、无不是债。当你知道一切都是业与债的关系的时候,你就不会过于执著了。这个很重要。对你不好的,往往都是冤家来讨债而已。

【第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

佛法之外,没有一法能让你真得解脱,你纵观世界上的所有法。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佛教徒,我们相信佛法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让我们真正解脱的法,所以我们成为了佛教徒。那么,佛法之外其它法往往是走在半路就停下,没有真正地达至解脱。这是大家知道的,一比较,对佛法生起更深的信心了。

【第十一,于三恶趣未得解脱;】

你要知道,世间的众生就是因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恶,所以很容易就下了三恶道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很容易就去了。轮回于恶道当中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呀?要为自己的未来和众生的未来感到忧虑。

【第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

你看世间的众生,绝大多数人都是具备各种各样的「诸恶邪见」,「恶」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是「恶」;邪见,「邪见」就是非正见。我们知道有八正见(八正道),那么,八正道之外的那些邪的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的思想、学说,往往就是邪见了。

【第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

这个「津」是渡口、渡水的地方,渡过一条河的地方。

「亦未造立度五逆津」的意思是,世间众生常常不小心造作了五逆重罪,但是却没有找到办法可以消除这五逆重罪。坑是挖到了,但是没有办法把这个坑填补上,这个意思。

【第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

想一想,一切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子子孙孙、孙孙子子;想一想轮回,找不到头,也摸不到尾,这个生死像没有边际一样。你要对生死产生一种厌离之心。

【第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

你要知道,为什么你有相应的果报?无论是善的果报,还是恶的果报,是因为你曾经造过善业或者恶业。你要了解因果法则。

【第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

你要了解,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幻有,是空中的花,是眼病患者看到的幻影而已。其实本来没有所谓的「我」,也没有别人,也没有众生;没有人在造作善恶,也没有人在承受果报。在空性当中,在本体的空性当中,本来无有这一切。这一点你也要意识到。

也就是说,《金刚经》的思想还是要经常地温习一下的。

【第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

你现在当了国王了,享受这种当国王的快乐,你过去世是种过相应的乐之因的,所以有这样的乐果。

【第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

你要了解,「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业」是在宇宙中一直存在的,只要有造作,就有结果呈现出来。「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只要你造作了,这个果子就必定会呈现出来。

【第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

一切众生怎么生的?因无明而生;怎么死的?因无明而死。

【第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

要经常地观自己,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一直在行放逸之行?想做什么做什么,不计后果,是不是这个样子?

【大王,凡夫之人当于此身常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止观。】

凡夫平常在生活中要经常进行以上二十种观瞻,经常地观这些,你就不再沉迷于生死轮回了,你对于生死轮回的兴趣就消失了。当你不再迷恋生死轮回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去修「止观」。

修行人常修「止观」,「止」:止的是妄念;「观」:观的是佛性。你要止息妄念来观你的佛性。为了修「止观」,你必须经常地修前面讲的二十种谛观。

二十种谛观,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

首先,观我的这个身体本性是空无的,是没有任何烦恼和漏失的,也就是我的「真我」,它是空的,它是圆满的,它是清净的;第二,是我自己在善根方面还差得很远,我要更加地努力;第三,我对于生死轮回还没有足够的超脱的把握;第四,我随时都有被轮回、被无常吞吃的危险;第五,我怎么样才能见到佛性呢?我怎么修呢?第六,我在修习禅定的时候怎么样能够速速地入定,入到甚深的佛性涅槃呢?第七,生死是如此苦、如此无常,我的「真我」是如此清净;第八,希望我能够远离所有障碍我遇到佛法的「八难」;第九,一切一切轮回中的「相」,都是业与债相牵相缠,看到的一切,不是讨债的就是还债的,仅此而已;第十,没有任何一法像佛法一样能够让我远离「三有」,远离轮回;第十一,对于三恶道,我还没有完全摆脱的把握,我要继续加油;第十二,很多众生都具足种种的恶见和邪见,我为众生感到惋惜;第十三,我现在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说我如果犯了五逆重罪的话,我可以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我要小心,一定不能犯五逆重罪;第十四,生死轮回的大海没有边际,我一定要小心;第十五,我不要造作各种诸业,我也不想得到任何的果报;第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本性是空,如果安住于自性的清净,本来无有我、无有他人,无有造作者、无有承受者,本性是空,相是幻有;第十七,如果我不造乐的因,我就得不到乐的果,所以为了得到乐的果,我必须修乐的因;第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如果我有造作,那么果报一定会存在的,所以我要小心我的造作;第十九,一切众生因无明而生,因无明而死;第二十,我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直严谨自己的身、口、意,还是经常地放逸呢?

就是这样,经常照着这二十种观来修行,凡夫就这样修就可以了。

佛陀还讲,说:阿阇世大王,凡夫之人如果这样修、这样观,你就能够证得止观,止息妄念,慢慢地证入佛性了。

【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心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亦复如是;】

观心的时候,修二十种「观」,修时间长了,你的心很净,经常都是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就是「止」;了了分明就是「观」。时间长了,「止观双运」成为了习惯,你就慢慢对于你心念的生、住、灭非常地敏感。这个念头生起来了,它在停留,它在蔓延;这个念头掐死了,或者因为我不理它,这个妄念自生自灭了。你对于这一切都会非常地敏感。慢慢地修习「定」、「慧」,一直精进,认真地持戒,就这样慢慢地修。

【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

你就这样经常地修习「止观」,心很净,这样一直修禅定就会很顺利。在禅定中又增添了无穷无尽的智慧,智慧像泉水喷涌出来,然后定慧的能力又增进了你持戒的能力,增进了你对于自己的把控力、约束力、控制力。就这样继续地修,观一切相的生、住、灭,观心念的生、住、灭。这样修啊修,修到最后,「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你的心里生起的任何一个念头都跟恶毫无关系。修着修着,心很净,生起的念头,要不没有念头,要么所有的念头都是善念;不用刻意地持戒,已经完美地符合了戒律的标准了。就这样,你就远离了死的畏惧,远离了三恶道的畏惧。因为心很空,无明的妄念很少,所以你就远离了死的畏惧。因为有生就有死,「无明不起,则生不有;生不有,则死不来」,所以这样三恶道的畏惧也消失了。因为你的所有念头如果有的话,只是善念;只是善念,最差也是人天福报,你不可能再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就很舒适、自在了。

【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佛陀说:阿阇世王,平常在生活中,如果你不按照我们前面讲的二十种观法去修行的话,你的心会经常著相,很放逸,放逸自己的欲望,贪淫嗜酒,无恶不造。

【阿阇世言:】

然后阿阇世王就对佛陀说: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造众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

我听着听着,我感觉我听明白您说的意思了,我过去这么久以来,为什么造作了这么多的恶行?就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地修习以上二十种「观」,所以就造了重恶。造了这么多的恶,所以我就有死的畏惧和三恶道的畏惧。因为造了恶,我心里不安,我经常怕死,怕无常来抓我,经常有对于死亡的畏惧。同时,因为我杀死了父亲,我也担心我下地狱,我担心我去三恶道,我对这个也有畏惧。如果我当时我早一点遇到您,我能够修习二十种「观」,我不再放逸,不再乱造作众恶的话,我就不会有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也不会有对于三恶道的恐惧了。

【世尊,自我招殃造兹重恶,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这个阿阇世王又继续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现在想一想,我过去真的是招了殃,造了各种各样的恶。我的父王频婆娑罗王本来是无辜的,我却对他进行了逆害,生起了杀父之心,对他进行了逆害。如果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以上讲的二十种「观」,我认真地去修习这些观法,我肯定就不会这样做了。但是我之前因为不懂,不懂去「观」这二十种观法,所以我就造作了恶业,看来我一定会去下阿鼻地狱。

【佛告大王:】

然后佛就对大王说:

【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释迦牟尼佛就问阿阇世王说:一切诸法性相都是无常的,不是必定的,那您为什么要断言您一定会下阿鼻地狱呢?

【阿阇世王白佛言:】

阿阇世王对佛说:

【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一切法要是无定相的话,那我杀了父亲,应该不一定下阿鼻地狱。如果我杀了父亲必定下阿鼻地狱的话,就说明诸法不是不定的,诸法还是有确定性的。

【佛言:】

然后佛就对大王说:

【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

佛陀对阿阇世王说:你不要那么紧张,其实就好像心念是会变化的,一切诸法也无有定相。你的心念转了,你的果报就转了,并不是说你杀了父亲,就一定会承受地狱的果报,要看你的心念转不转。如果你的心念不转,你这个杀心持续的话,到临终的最后一念这个杀心还在,那么你肯定下地狱,无疑的;但是你的「杀」虽然犯了,你心念转了,你忏悔了、改过了,临终的最后一念是善的,那你就不一定承受恶的果报了。

【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

接下来,为了让阿阇世王放下这种执著,就是对于自己所做恶事的执著,释迦牟尼佛就拆解「相」给大王听。说:大王,你说你杀了你的父亲,你的父亲很无辜,但是被你突然杀害了,那么你告诉我,什么是你的父亲?你想想什么是你的父亲?「父亲」只是一个假名而已,是一个名字相而已,一个虚假的名字相而已。「父亲」这个词是一个名字相,这个名字相之下的频婆娑罗王他是谁?他不过是色、受、想、行、识凝聚而成的五阴而已,他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凝聚而已。您把五阴的凝聚冠以「父亲」的名称,您就说您杀死了父亲。您要想一想,频婆娑罗王他是谁?他是你的父亲吗?他是什么?您说杀死了您的父亲。

【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

您的「父亲」只存在于您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中,只存在于您的十二入、十八界当中。六根、六尘、六识的合作造出了一个「父亲」的幻影,到底什么是的「父亲」?如果色相是的「父亲」,那么受、想、行、识应该就不是的「父亲」;如果受、想、行、识是的「父亲」,色相就不是的「父亲」。如果色、非色和合为的「父亲」,无有是处。如果说,我也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色相还是不是色相,我就知道我有一个「父亲」。这句话也不成立,因为色相和非色相无有办法和合。说水和不是水能和合在一块吗?不可能。「无有是处」。

【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

凡夫盯着「相」看,这儿有一个人形,他是我的「父亲」。但是这只是色阴区宇的一个「相」而已,这是色阴区宇的一个「相」而已。那么对于色阴区宇的一个妄相,你怎么可能杀害呢?对于不存在的这一个虚妄的「相」,你怎么可能杀害呢?

【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

你要知道,色阴的「色」,它包含十种含义。十种含义中有一种,说眼睛看到的是色相,眼睛看到的,我能看见,我能把握,我能摸一摸,我可以称量一下它的重量,我可以拉着他的手,或者用绳子把他绑起来。你只是在玩你眼根看到的「相」而已,但是它的性是空的,是不住的,你没有办法真的绑住你所谓的「父亲」。因为他的性是不住的,所以你没有办法真的见到他,你没有办法真的把他捉住,没有办法称量他的重量,没有办法牵他的手,把他用绳子捆住。

【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

你要知道,你的「父亲」只是存在于你六根、六尘、六识当中的一个幻觉而已,你怎么可能把你的幻觉杀死?这种幻觉本身就是虚妄的,它是不存在,你怎么可能说我把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杀死了呢?如果色相是你的「父亲」,如果他是可以被杀死的、被害死的,如果你会因为杀死了色相而获得罪报的话,那么其它的九种色相「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因为色相里真正可以被你的眼根摄取的只是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被摄取。如果你认为你犯下了对于色相的十分之一的这里边的罪,那么那十分之九你没有搞破坏,你没有犯罪。在十分之九里你都无罪,那么你又何必说你杀死了你的父亲呢?因为可以被眼根摄取的「相」只是极少部分。

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可以被我们人类的肉眼看到的光线——可见光,仅仅是光谱当中的一个很小的范围,绝大多数的存在之物我们都看不见。阿阇世王认为,我看见那儿有我的「父亲」,我杀了他。他只是对于自己所见的极少的一部分去进行评价,还有绝大部分他看不见,所以阿阇世王的罪存在于他所见的极少部分的色相之中。所以佛陀说:你不能够就着极少部分就说,你有多大的罪,你要下地狱……种种种种。

谈到这里,大家要了解,并不是说杀了自己的父亲没有恶报,所以杀人就无所谓,不是这样。而是因为阿阇世王过于执著他杀父的这件事情,他过于执著,他对前面六个大臣说,对耆婆说,见了佛又跟佛说,一直抬不起头来,他总是放不下心里的大石头,所以佛陀决定帮阿阇世王拆解他心里的大石头,让他意识到他心里的大石头是心的幻影,是空的,让他放下这个「执著」,让他的痛苦消失。是在救度他,是在治疗他的疾病而已,所以大家不要理解错了,不要理解偏了。

接下来佛陀又讲,

【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

色相有三种,有过去相,有未来的,还有现在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杀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相已经过去了,你没有办法再杀害它,现在的你也无法杀害它。

【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

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现在都在变成过去,「念念灭故」,每一个现在都在变成过去,所以你也没有办法杀掉现在。

【遮未来故,】

过去、现在挡住了未来,未来慢慢地会变成现在,现在又变成过去了,一切都是如此地空。

【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阿阇世王过于执著自己的罪过,所以佛陀说:你的「父亲」——被你杀死的那个「幻影」,已经过去了,现在不存在你的「父亲」,未来也不会来一个你的「父亲」,这个「杀」已经成为过去,你不要再执著这个色相了。不要再执著我在色相中是杀了还是没杀,这个色相是如此无常、善变,生住异灭,不定的。色相不定,你的「杀」已经成为过去了,「杀」也是不定的,你的「杀」变成了过去了。你当下的心念,你可以改变它;改变了当下的心念,未来的果报也就改变了,所以果报不是确定的。

我们说,犯了五逆重罪必定下地狱,这是一个客观规则,但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你犯了五逆重罪之后,你的心改变,而无常还没来,那么你的果报就改变了,你还是有机会的。所以说,你不要说自己一定会下地狱的。

【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

佛陀说:大王,一切众生造作的这些罪业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比较轻一点;一种,相对重一点。如果你心里想了想,嘴里也说了,但是身体并没有去践行,就是说,我心里想着杀,嘴里说着杀,但是还没真杀,这个罪报稍微轻一点。但是,如果你的心里想着杀,嘴里说着杀,身体上又真正做了,这个罪就重一些。

【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

仅仅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还没有做,果报就相对的轻一点儿,所以,当你能够控制的情况下,尽量地去控制。如果你已经计划好了要杀谁、要偷盗、要怎么样,要犯各种的罪业,但是还没有做,那果报就比做了要轻一点儿,所以最好是不做。身体上最先去控制;然后再控制你的嘴,不要说出这样的话;最后控制你的意念,不要产生这样恶的意念。如果意念能控制,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清净的人了。

【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

为了让阿阇世王放下对于杀父之罪的执著,佛陀继续讲,说:大王,你过去没有亲口派人去杀你的父亲,你只不过跟人讲把我父亲的脚给我剁下来。你的父亲是因为被剁了脚流血过多而死的,你没有说杀死他,而是说剁了他的脚。如果你跟臣子说,父亲站着时杀害你的父亲,让这个臣子在父亲站着时把父亲的头砍下来,那么臣子在父亲坐着的时候把父亲的头砍下来,臣子的罪就跟你无关,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

【况王不敕,云何得罪?】

你没有直接跟臣子讲杀死你的父亲,你没有直接讲,所以你对于父亲的这种「杀」是一种间接之罪,所以你不要太过执著这个事情。

【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

想一想过去,看一看因果轮回,想一想频婆娑罗王的过去世,我感觉,如果你说你有罪,我觉得过去诸佛也有罪。

【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父亲频婆娑罗王,他在过去世就在诸佛所在的地方种过善根了,所以他今天才能当上摩羯陀国的国王。他过去世就在诸佛所在的地方种过善根,想当年,如果诸佛世尊不接受他的供养,他得不到这种大福报,他就当不上国王;如果他不当国王的话,你就不会为了王位而杀他。这样等于说间接地诸佛也造了业了,因为诸佛过去接受了频婆娑罗王的供养,所以,频婆娑罗王借着过去世累积的福报就当上了国王。因为当上了国王,所以才被杀。如果过去诸佛不受供养,他不当国王,就不会被杀。如果照你这样讲的话,那么过去诸佛对于频婆娑罗王的死是不是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呢?

如果你认为过去诸佛没有罪的话,那么你也不要把这个罪过揽在你自己一个人身上。意思是,你杀你的父亲,之间是有因缘果报、有牵系的。你和你父亲之间过去世是有这种恶业相缠的,所以今生你看他不顺眼,你想杀他,这个跟过去世的业力有关系。但你的父亲为什么被你杀?有原因。你的父亲为什么当上国王?也有原因。从三世因果轮回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罪人是绝对有罪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接下来,佛陀就讲,大王,频婆娑罗王过去世其实也曾经有恶心。频婆娑罗王为什么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呢?也是跟他过去世造的恶因有关系的。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所以,当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大家就更应该进一步地放空、放松自己。世界上,你要是单独拿一个案件来分析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事件里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人是善的,是被欺负的。如果从三世因果轮回的角度看,这个恶人可能恰恰是在讨债,他过去世可能是一个极度受伤害的人。你这样去看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是绝对有罪、绝对可恶的,也没有一个众生是绝对高尚的,没有一个众生是不值得被怜悯。

佛陀这样讲到这里的时候,其实阿阇世王他对于自己杀父之罪的这种执著已经可以放下了。他开始真正地能够站到过去、现在、未来之外去看业力的这种轮回关系,然后他就会知道,原来我杀父亲是有原因的;父亲被我杀是有原因的;父亲能当国王是有原因的,等等等等,都是有原因的。当他看透了这一切的时候,他才真的能放下。

所以,一个人,你说让他放下执著,他根本无法割舍。那种强烈的割舍并不是真的放下,而真的放下是看透了、看破了、看明白了、看清楚了,原来轮回都是「业」。

一个师兄说,我看我的婆婆总是不顺眼,因为婆婆对公公不好,或者婆婆对谁谁不好,婆婆做事这样、那样。你只看这一世,你会很愤恨,觉得很不公平,但是你不知道过去世你的公公跟婆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过去的过去又是怎样的关系。当你能够考虑到这所有一切这些债务、债权,不是说一世累积下来的,是无数世累积下来的。你看到一切的因果的展现,你就不会再激动了,你真的不会再激动了。包括群里发一个红包,为什么是这些师兄抢了,那些师兄没抢?这都有因果关系在里面的。这个人过去世欠他的,今生还了,还完了,没了,空了,债就了了。你明白吗?你不明白,所以你只是著相地在生烦恼。只有当你看破了、看透了,放下「相」了,不再著相了,把「相」看空了,你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什么是烦恼的消失。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把相」看空了、看透了、看破了,不是说你就一定冷漠;是清醒了,你就变清醒了。包括我看到「我的父亲酗酒,酗酒之后耍酒疯打我的妈妈」之类这样的事情。你要了解到,过去世你的妈妈也可能曾经是男子,因为酗酒而打你的爸爸,一切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你明白了这些原因,你就平静了。平静了,不是冷漠了,该做的,能够使得事情有所改善的,该做的还是要随缘而做的,但是做了也不执著那个结果,是这样的。就是因上努力,该努力就努力,但是果上是随缘、随它去的。这样才是真的解脱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4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5课·业力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依然是三十三卷,不过狮子吼菩萨品已经结束了。这里已经到了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又再次的上场了。我们知道,迦叶菩萨,他不是那个苦行第一的迦叶阿罗汉,大家不要混淆。【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菩萨戒弟子醍醐向各位问好!今天,2017年11月8日,醍醐已受菩萨戒。愿从此以后,各位师父、各位师兄认真地、严格地监督醍醐圆满地守好菩萨戒。同时醍醐也已发愿:尽未来际,代佛宣法!少讲废话,力求精准,鞠躬尽瘁。愿十方的诸佛都能为我作见证。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开始。也希望从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