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6)《大般涅槃经》讲解727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

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

是人无有如是等事,是故名为闻不具足。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接下来还有,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这样的众生在「布施方面」也不具足。佛陀说「施」有两种:一种是财施,一种是法施。

布施分为两种:财布施法布施。

有的师兄可能讲,不是说三种吗?还有一种无畏布施。其实「无畏布施」,祛除众生的恐怖畏惧,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或者指引。有的时候无畏布施也可以归到法布施里面去,所以布施主要分成财布施和法布施两方面。

是人虽复行于财施,为求有故,虽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尽说,畏他胜故,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佛陀说这个人虽然行财布施,但是他也是贪求果报他对别人布施钱财、珍宝,他希望有所回报,所以他还是贪恋轮回、贪恋「三有」的。这个众生虽然也进行法布施,也不具足。

法布施不具足的表现是「秘不尽说,畏他胜故」自己明明懂了很多,偏偏要留一手或者留好几手。有一些深奥的秘义,他自己藏起来,不告诉大家,怕别人胜过自己。

其实在佛门,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非常无私的,有多少说多少。但是这种众生他本身私心未退,就担心我什么都告诉你了,你不就超过我了吗?他不知道,「智慧」是越布施越多的,像复利计息一样,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样繁衍的。他就担心,我证得的一点招,我就是不能告诉你,不然你就超过我了。所以在法布施方面也出了问题——「施不具足」。

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

佛陀说财布施和法布施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圣人进行的财布施、法布施,另一种是非圣人进行的财布施、法布施。

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

真正的圣人,他要是布施了财布施了法,他是不求回报的。他不会总想着我布施给你了多少钱、什么样的财宝你以后要记得还我。施出去了不会想,当时就放下了。圣人教了弟子,他也不会希求弟子的回报,他也是即刻放下的,总是三轮体空的状态。

但是凡夫非圣之人,无论是布施出去了财还是法,他都希望得到回报。这就是两者显著的不同。

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

佛陀说圣人要是进行法布施,是为了「增长法」。圣人进行法布施是推广法,让世间的智慧增长这是他愿意看到的景象。每一个真正的圣人都巴不得全天下都是圣人才好,所有的诸佛菩萨都希望全天下的众生都是诸佛菩萨才好。

但是非圣之人不是这样想,我们知道,他就怕别人超过自己「非圣法施为增诸有」他虽然进行一点法布施,他造的业可能比他的贡献还要大私心太重的缘故。进行一点法布施,也增加了自己轮回的资粮,而不是解脱的资粮。

这些凡夫非圣之人在布施钱财的时候也一样,也是在想着:我昨天借你多少钱,你现在还没还我或者昨天布施你多少,以后「滴水之恩,总归涌泉相报」吧?他想要更多。尤其听说《地藏经》里讲舍一得万报,巴不得我布施一块钱能得回一万块钱怀着这样的心理去布施钱财,这就是凡夫的染污之心哪痴未退「增有」,就增加了轮回的因了。

【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圣人无论是财布施还是法布施,都是无私的,当下就放下。凡夫就一直念着、一直想着,放不下。所以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就是一个放下了,一个没放下。

前面提到的这个众生,在布施方面也出了问题——施不具足。

复次,是人受六部经,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接下来佛陀又说这种众生,即便有幸也在受持六大类经典,但是「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佛陀的十二大类经典,他只喜欢其中的一半六大类,其的不喜欢,他所喜欢的经典,看着别人也喜欢的,这个人跟他是同党、同僚,他就供养他供给他。如果那个人喜欢的经典跟他不一样,学的经法跟他不一样,或者法门宗派不一样,看见是个佛弟子,我也不理他,他需要什么我也不供给他他有这样的私心这就是门派之见。在这一点上看,这个众生又是「施不具足」。

不管人家是什么门派,就算是外道,或者是根本就不修行的平凡人,如果他需要帮助,你还要帮助他。怎么能怀着门派之见他学的经跟我学的不一样,我不理他、不供给他很自私

佛陀说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

前面四点都出了问题了,从「信」上出问题,「戒」方面出问题,「多闻」上出问题,在「布施」上又出问题,还有一点又出问题,就是「智慧」上。佛陀说像这种众生,可想而知,他所修的智慧也是不具足的不圆满的。

智慧之性性能分别,是人不能分别如来是常无常。

智慧是什么呢?佛陀讲「智慧之性性能分别」。

什么叫智慧?就说你能够明晰地、透彻地了解、分别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能分别善与恶、高与下、圣人与凡夫、解脱与未解脱等等等等。你的思想是明澈的、明净的,不是纷扰的。

有智慧的人他活得很轻松自在,「性能分别」。有智慧的人,对于佛法的深义他也能明了

但是这个人不能够分别,甚至他都不知道如来到底是恒常还是无常他都讲不清楚。

如来于此涅槃经中说言: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如来在这本《涅槃经》中讲「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当他看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一脸茫然,不能分别,不知道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来就是解脱,解脱就是如来?为什么说如来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解脱?他不明白,也讲不清楚。如来在这部经中也讲「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像这样的法义,他也是搞不清楚搞不明白。为什么说清净离欲的梵行就代表如来?为什么说如来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什么说慈悲喜舍就是解脱?为什么说解脱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慈悲喜舍?他搞不明白,所以说他的智慧就不具足。

如果目前你也没搞明白,《涅槃经》前面都讲了,讲得非常详细。

【复次,不能分别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不共之法」就是佛独有的智慧境界神力种种,佛陀独有的,你没有成佛之前你是享受不到的这是不共之法。不是说如来藏着不给你,而是高度就在那儿,你得到达那个高度才能拥有。

这个人一听到「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他感觉好绕好难不懂,不能分别,不能了解,所以说他的智慧还不具足。

复次,不能分别四谛苦集灭道,不能分别四真谛故不知圣行,不知圣行故不知如来,不知如来故不知解脱,不知解脱故不知涅槃,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而且他也不能分别「四谛」。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苦」代表什么,「集」代表什么,「灭、道」代表什么?学佛好多年了也未必能讲出个所以然。他不能分别四圣谛四种真谛,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圣人的行为,不知道什么是如来。不了解如来,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解脱。不懂得解脱,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涅槃,所以说智慧根本就不具足,没有打开。

我们讲怎么样获证智慧?你要听人家讲,要自己证,也可以两者结合。这个人两者都出了问题,所以智慧就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有二种增:一、增善法,二、增恶法。

到这里看一下,进了涅槃河,沉下去了,借着一点光明浮上了水面,结果又沉下去了。这种众生在信方面方面、多闻方面布施方面智慧方面都出了问题非常可惜

佛陀说有两种增一种增善法,一种增恶法。「相」上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我们知道,它不会停在一个点上。不管这个众生处在什么境界,他总是会有两种趋向性,要么增长善法,要么增长恶法。

接下来就看他怎么增长。

【云何名为增长恶法?】

什么样的表现这个众生增长了恶法的表现呢?

【是人不见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

这个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过失和不足,不知道自己身上那么多重要的点都出现了严重的漏失,他看不见还自己感觉良好,还觉得很美,很贪著在他的的同道中他也找到了跟他类似的一批人,「自谓为胜」,自己夸耀自己。他就喜欢亲近那些观点跟自己类似的,都是在这儿、在那儿出问题的,他亲近的都是那些跟自己相似的恶友,结果「近墨者黑」,越染越黑。

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于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

亲近了这些恶友,「复得更闻不具足法」。大家都是有问题的人,讲的都是有问题的法就更糟糕,情况就恶化了。跟他类似的在信方面在戒方面在多闻、在布施、在智慧方面有严重漏失的这些朋友在一起,互相交流,进一步地增长邪见「更闻不具足法」他们之间扬的观点问题越来越严重了,结果他还觉得挺欢喜的大家跟我想的一样,真好我们同党、同一个宗派的,我们的领悟是一致的还很高兴。

「其心染著,起于慢」,找到了同类人,这一批人跟我想法一样,证明我是对的。更加骄慢,结果「多行放逸」,就开始恣意妄为了。本来戒律就出了问题,现在更加地放逸了。因为放逸,就亲近很多在家之人居士,或者在家的不修行的那些信众、施主。明明本来都出家了,现在开始亲近在家人。

「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还喜欢听别人讲在家这事那事的,家常里短,张家长、李家短,要么八卦新闻明星怎么样了,这、那……听那些,他还愿意说明明出家了,还跟在家人搅在一起去谈论世间的是是非非远离了清净的出家之法。

身出了家,心一开始出了,但是出问题了又回去了。身出家了,心又回到了轮回之家了。

【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

因为他骄慢,听不见别人的劝诫。其实越是不自信的人才越爱自我夸耀,我们知道越是自信的人,有的时候反而是自我贬低、自我开涮、自我嘲讽。

《诸法无行经》的下卷里面讲了关于文殊师利大菩萨的一个故事文殊师利菩萨讲「不动相法门」,讲完之后,空中有成千上万的天子赞美他,对着释迦牟尼佛赞美文殊师利菩萨说世尊,文殊师利真的是辩才无碍、智慧无碍讲经说法没有障碍,智慧没有障碍;

说文殊师利菩萨真的是无碍师利,就没有障碍,讲什么都行,什么都懂;说文殊师利菩萨真的是证得了不二法门的菩萨,简称「不二师利」高度赞美文殊师利菩萨。

但是文殊菩萨的表现是什么呢?文殊菩萨对天子说,好天子们、天王们,好了好了,不要再说了天子们,你们不要取相分别了,我就是讲了一下这个「不动相法门」,你们就赞美这个样子,其实我什么都不懂,我很笨的。「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说,我连诸法的上中下都不懂,我很笨的,而且「我是贪欲师利、嗔恚师利、愚痴师利」我是贪痴具足的师利,我根本不是像你们描述的是什么「无碍师利不二师利」,我是「贪痴师利」,所以我才叫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非常有幽默感,自我嘲讽,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光辉。天子们赞叹他的时候,他说什么呀,不要再说了,不要取相分别了,我差得远呢。

真正的菩萨是这样的,永远不会自赞毁他,说我是最棒的,你们都不如我。真菩萨永远不会这样。但是假菩萨,或者不能用「菩萨」去称呼他的这些出问题的众生,我们看看「不见己不具足,自言具足」。就好像乌鸦看不见自己黑,白鹤看不见自己白一样,自己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他不了解自己,看不到自己这儿那儿都出问题了,还觉得挺好的,还「自言具足,而生著心」。继续贪著这个「小我」,「我执」炽盛。然后找到了一批跟他类似的人,就相互吹捧相互夸口,结果越陷越深。

「其心染著,起了骄慢,然后又行放逸之法」。戒律就不放在眼里了,觉得自己可以超越戒律了,出家了又亲近在家之事非常搞笑。远离了清净的出家之法,增长了恶法。

佛陀说增长了恶法结果身意起了不净业。身「三业」不净的结果,就肯定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地狱门前僧道多」,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毁灭。

本来还是修行者,结果他先下地狱了。你说搞笑吗?要是到地狱见到一个众生,本来是凡夫的,那个凡夫就会问他,师父,你前几天还给我讲法,今天你怎么也来地狱了?

「是名暂出还没」,本来出离了水面,结果又掉下去沉底了,沉下去了。太可惜了!

暂出还没者,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提婆达多、瞿和离比丘、捥手比丘、善星比丘、坻舍比丘、满宿比丘

佛陀就说迦叶,像这些「暂出还没」的众生,其实我佛法中有很多人,你猜都是谁呀?你都知道,像提婆达多,还是我的堂弟(有的资料里写是堂哥)本来也是修行者,结果后来犯了五逆重罪,还教唆阿阇世王害父亲。

瞿和离比丘也是这样出问题的;还有捥手比丘、善星比丘(善星比丘《涅槃经》中很多篇幅提到了他,还是佛陀的亲生儿子呢,一开始修得也不错,也能讲经,禅定境界也不错,后来也是退转了。信了外道邪邪见,后来下了地狱)还有坻舍比丘满宿比丘。这些是出家的男众比丘出问题的。

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

还有女众: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还有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这是比丘尼出问题的

接下来还有一些信众和居士,像净洁长者本来修得也不错,后来退转了。

求有优婆塞,个在家男居士,本来修得也可以,糟糕,也是去了三恶道了。还有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

在家的男居士有出问题的,女居士也有出问题的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

佛陀说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的我的弟子中出问题的这么多所以也可以理解,现在很有名望的高僧大德,他的徒弟也有可能出问题。因为佛陀亲自带的队伍中就有出问题的,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大德呀?所以哪个道场都有出问题的人。

佛陀亲自带的队伍里还有这么多人,都是因为光明出了涅槃河,结果又掉下去沉没到轮回的淤泥当中去了。

譬如大鱼见明故出,身重故没。

佛陀说这样的人就好像河里的大鱼,身子很重,因为见到了水面上的光明,跃出了水面身子太沉重了,地心引力的关系又沉下去了。

【第二之人,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

也有一些众生,自己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有可能他一直在听法、一直在看经,所以他知道自己现在发生了什么状况:我是持续在精进,还是在退转?他知道。我行为上不具足,我有欠缺。知道自己有欠缺了,他就去亲近善友,「近朱者赤」,亲进了善友,还喜欢去「咨未闻」,就是去打听和询问自己不懂的东西,他去向别人请教;请教了之后「乐受」,很开心地受教;得到了教法,很开心,又真正地能够领受、受持;受持的时候还能够乐善思惟,认真地咀嚼、消化、吸收。

【善思惟已能如法住,】

这句话非常关键!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讲,你们即使离我很近,如果不按照我讲的法去修行,那就离我很远;你们即使离我很远,如果按照我讲的法去修行,那就离我很近。

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复没,

像这样的人,自己知道自己有问题,他亲近善友,认真求学、认真受教,还善思惟,还如法安住。真正地行出来、用出来,知行合一,这样就增长了善法;增长了善法,他就不会再沉没到轮回的淤泥当中去了。他就真出来了,真解脱了。

【是名为住。】

佛陀讲有的鱼跃出了水面还能在水面安住,它就不再掉进去了,不再回到轮回中。这类众生是自救的,懂得自救的,不是说佛陀把他们拉住了,是他们自己改变了。

然后佛陀又讲

【我佛法中其谁是耶?】

像这样的众生,一开始有危险要沉没,但是自己拯救了自己。这些众生是谁呢?

谓舍利弗、大目揵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㝹娄陀、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

像舍利弗大目犍连阿若憍陈如等等五比丘,还有耶舍等五比丘。你看,舍利弗、目犍连、憍陈如,还有耶舍等等五比丘,还有阿那律(阿㝹娄陀),还有迦叶——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这些人。

我们知道,叫「迦叶」的人非常多,所以就区分了有童子迦叶,有摩诃迦叶,还有十力迦叶……当然还有很多迦叶

这些人都是自己打捞自己,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学会了游泳,佛陀教给他们游泳的方法,他们学会了,就可以不再沉没。这些都是正面的例子

前面讲的都是比丘,下面讲比丘尼:

瘦瞿昙弥比丘尼、波吒罗华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海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

比丘尼里也有学会了游泳方法的,不再沉没的。像瘦瞿昙弥比丘尼波吒罗华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海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这些比丘尼也是自我拯救,不会再轮回了。

频婆娑罗王、】

接下来又讲,国王中的频婆娑罗王,我们知道,他被他儿子杀死的时候已经证了初果,这也很难得。

接下来又讲,还有一些人是在家的

【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诃男长者、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长者、刀长者

这些长者也都是学会了不沉没的方法的人,佛陀赞美他们。这是点名来表彰的人

接下来讲的是优婆夷(在家的女居士)也有修不错的

【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诃斯那优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名为住。】

佛陀说这么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甚至还有个国王,都修得不错,自己掌握了解脱的方法,「得名为住」,可以安住在水面,在涅槃河上安住。

【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

为什么说他们懂得在涅槃河上安住呢?因为他们「乐睹见善光明故」,喜欢看到善的光明。

《涅槃经》前面也讲,什么是光明?水面上的光明就是,闻、戒、施、定。第一是闻:多闻正法,他们喜欢听闻正法;第二,持戒具足认真持戒,发自内心愿意持戒;第三,布施方面财布施法布施圆满具足;第四喜欢修禅定。这都是光明。

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

前面佛陀所表扬的这些四众弟子,都是喜欢看到善光明的,所以他们就能够自我拯救。甚至佛陀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不管佛有没有化现在世间,我所表彰的这一批人,都不会造恶,本性就是善的。很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来捧场的;就算我不来,他们都不会造恶,凭着本心本能地不愿意造恶,「是名为住」。

佛陀讲到这里很欣慰,我们可以想象。

如坻弥鱼,乐见光明不沉不没,

佛陀用一种鱼来比喻这些人,就好像「坻弥鱼,乐光明不沉不没」。

前面讲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它不喜欢去很深的深水远离光明。因为水越深光明越少,越黑暗,越来越靠近轮回的淤泥。坻弥鱼喜欢在浅水,它喜欢光明。

这批众生就好像坻弥鱼一样,喜欢光明,「不沉不没」。一直享受着正法的光明、持戒清净的光明、布施具足的光明以及禅定的法喜禅悦,他们不沉不没。

【如是等众亦复如是。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佛陀赞美这些人。所以佛陀说我在经中讲过一个偈子:

【若人善能分别义,至心求于沙门果,】

如果有的人能够真正地明了佛法的甚深含义,他至心地求解脱之道。「勤修戒慧,灭贪痴」。

【若能诃责一切有,是人名为如法住。】

真正明了佛法含义,又想要寻求解脱之道的真修行人,他就会「诃责一切有」。就是诃责「三界」「三有」轮回内的一切相、一切执著,他会去诃责,不是贪恋,他会厌离并且诃责,他甚至去狠狠地教育自己周围的弟子、师兄,去教育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要贪著,这样的人「名为如法住」这样的人就能够如法而安住,能够真正地知行合一,把佛法用出来、行出来。

【若能供养无量佛,则能无量世修道,】

佛陀说如果你能够供养无量的佛,你就能无量世修学佛道,跟佛结下了善缘。

佛陀在其经中讲过供养佛的方式,不一定物质态的供养,你随喜赞叹,写个偈颂赞美佛,放段佛乐赞美佛,或者在内心怀着虔敬心去念佛……这些也算是供养的。当然,供养花果、上香,这些也是供养。但是《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里也讲,如果你周围有落难的、落魄的、贫苦的众生,你先把众生需要的给他们,会更让诸佛欢喜,你的功德比供养佛还大。因为佛始终把众生放在第一位的,以众生心为心。

我们可以想象,你提着一篮子进口水果准备去庙里供佛,路上遇到一个嘴唇已经干裂的乞丐,如果你都没有布施这个乞丐之心,就想着我去庙里供佛,去累积功德厉害,佛是「三界」至尊,我供养佛功德更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能够把供果中的部分给这个乞丐,诸佛会更加欢喜。

【若受世乐不放逸,是人名为如法住。】

我们看,佛陀赞美的这批终不作恶的人,有在家的有国王有大长者(大富长者,非常有钱),处在非常好的环境当中,享受世俗的快乐却不放逸,「是人名为如法住」。他们是真能够如法而安住。有那么多的财富,美色就在眼前,但是不动心,不执著。

【亲近善友听正法,内善思惟如法住,】

如果你经常地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又能够内善思惟,多多地咀嚼、消化、吸收,多修禅定,这样也是如法安住了,佛会很欢喜。

【乐见光明修习道,获得解脱安隐住。】

像这样的人,他就是喜欢光明的,他就是光明中的一员很多都是佛菩萨再来。他喜欢修道,修道是他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他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能够安隐而住。

虽然「安隐」就通现在的「安稳」,但是我们还是叫「安隐」,因为这个词有更多妙的含义在里面,除了安稳,还有舒适神妙种种含义在里面。

到这里,《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就结束了。

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尾。佛陀先举了一些坏例子,又举了一些好例子。很明显,从数量上看的话好例子是多的,出问题的这些四众弟子还是少数。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的,出问题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的佛弟子都是修得很认真、很精进的。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见闻得受持,传扬如来真实义。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之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

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来之身以无碍故,实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但以自在故,遂满于三千大千世界。

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因如来之身实无轻重,以自在故能为轻重。

以自在故而得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现无量形类,各令有心。有时或造一事,令众生各各成办。故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

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以自在故得一切法。

如来之心亦无所得,故无得想。若使如来计有得想,则诸佛不得涅。以无得故名得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

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戒、定、施、慧。如来尔时都不生念,演说时亦不生一偈之想,因一切法性无有说,以自在故如来宣说。

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以自在故令一切见。」

——「涅槃八大自在」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51.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第267课「已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涅槃法会的现场。【外道众中复有梵志,姓迦葉氏,复作是言:瞿昙,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在涅槃法会中,来到娑罗树林找佛陀辩论的这些外道当中,有一个梵志,姓迦叶,他现在又站出来了。他对释迦牟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