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740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

大家好!

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

我们接着来看: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我们的爱著,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原因是「想」(受、想、行、识的「想」),「想」为心中相。

【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

前面提到「触」很重要,「受」很重要,其实「想」也很重要的。像有的时候,有的众生见到了色相,他也没有生出贪来,他只是针对个别的色相生贪,我们能够发现。

比如说好色的人,他也不是见到所有的美女都生贪的,他也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你一定要考虑在内。其实这个选择性背后的推动力是业力,我们也是了解的,是业力导致你喜欢谁或者厌恶谁,是业力导致你对某某人的第一印象很好或者很差,这是业力导致的。

那么你看众生见到色相,不一定见到美丽的色相就一定生贪。「观受时亦不生贪」,他即使这个色相进入到他的神识当中了,他已经吸纳了这个信息了,也未必就真的生贪。他已经接受了、领纳了这个信息,未必就立刻生贪,这就证明「受」不一定直接等于贪爱,「色」不一定直接等于贪爱,这个「想」的参与非常重要。

【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是故智者应当观想。】

如果众生面对着他眼前的色相产生了错误的见解,就是生了「颠倒想」,产生了错误的见解的时候,他认为他面前的色相是「常、乐、我、净」的,这个色相是恒常的,能一直给我带来快乐,这是我所喜欢的,这个是我感觉世界上最圣洁、最清的,一切一切我都看不到眼里,唯独这个色相我就是喜欢,我感觉是完全符合我的内在理想。他是因为颠倒想的缘故,把他面前的色相美化了,进行了他心意识的一种塑造和重新加工。「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为他的颠倒想的缘故,他把他所吸纳的、领受的信息认为是恒常的、不会变易的,是我可以依著的。

这个人只要我对好,也可以永远对我好的,他会这样去认为。所有疯狂投入爱情的这些众生,你去观察,他都是在那一刻认为这个事是可靠的,是恒久的、是不会变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情诗产生——「山无棱,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就算是有一天山也没了(这个山峰都没了),海也枯了,我也不会跟你分开……类似这样的。他在发誓的那一刻其实他是很真诚的,他把这个认为是永恒的,其实是生了颠倒想,明明是非永恒的事物,他当作是永恒的了。

所以这个「想」太重要了,这种颠倒想使得众生产生了贪欲、嗔恚和愚痴。

像你很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去诅咒他怎么样、怎么样,你不知道你所恨的人可能下一秒无常鬼就吃了他,就把他带走了,你不知道的。你要知道他下一秒可能就倒霉了,你就不那么恨他了,你以为他是永远这么幸运、这么自在的,他伤害了我,他还如此地幸运自在,然后你就受不了了,你的嗔恚心、暴怒心就在这里狂躁,像火焰一样在燃烧,结果可能下一秒钟就听到关于他的一个不好的消息,然后你就挺开心的,就幸灾乐祸了。众生生嗔恚心,也是因为他所嗔恚的对象他以为是恒常的,是他的颠倒想导致他认为他所恨的这个人是恒常的,那个人的快乐是恒常的,所以他气不打一处来。

那么众生的愚痴也是类似的,如果众生痴迷于某些事物,一旦陷入到痴迷当中,他的智慧就开始减少了。痴就证明智慧开始减少了,那么痴就在于他认为这个事物是永恒的,他所贪恋的事物是永恒的,这种美好的感受是永恒的,所以他产生了种种痴(书痴、酒痴、情痴……),因为他以为他所痴迷的对象是可以依赖的、是恒常的,所以才痴,这就是一种颠倒想。

所以智慧的人就要观这个「想」字很重要,受、想、行、识的想这个「想」字很重要

【云何观想?当作是念:一切众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

怎么去观这个「想」字呢?

要这样来看它:「一切众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智慧的人只要看到众生没有修习真正纯粹的、真正正确的解脱之道,他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颠倒之想(不同程度的颠倒之想,都颠倒,程度上有轻有重)。

【云何倒想?于非常中生于常想,于非乐中生于乐想,于非净中生于净想,于空法中生于我想,】

怎么说众生颠倒了呢?因为众生常常把不是恒常的事物当作是恒常的事物,把不是快乐的事物当成是快乐的事物,把不是清净的事物当成是清净的事物,明明是空的(幻有),他当成是真实的事物,是我拥有的,甚至著那个「我」,他认为所谓的这个加引号的「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要爱护「我」,我要维护「我」,你不可以打击「我」,你要顺着「我」,符合「我」的想法的,我跟他就是同党,跟「我」的想法不一致的,就是「我」的对立面……就这样,这都是颠倒。

【于非男女大小昼夜岁月衣服房舍卧具生于男女至卧具想。】

明明一切相空,男男、女女、大大、小小,昼夜(白天黑夜)或者是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一月又一月,这些其实都是空的,本质里都是因缘会遇的假象而已,还有衣服、房舍、卧具,你随便拿一个来拆,拆到最后就是空的,他却执著那就是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相,把假的当真,所以这就是众生的颠倒。

【是想三种:一者、小,二者、大,三者、无边(量)。】

又继续拆分这个「想」字,分成小的、大的和无量的。

【小因缘故生于小想,大因缘故生于大想,无量缘故生无量想。】

少量的因缘生出了少量的「想」,大多数的(大量的)因缘生出了大多的想法,然后无量的因缘生出了无量的想法。

【复有小想,谓未入定;】

就是「小想」也分几种,有一些小的想,就是说你平常念头比较少,那叫小的因缘,没有多少外在的因缘去触发你,你的念头比较少。

像有的师兄现在年纪也比较大了,老伴也过世了,一个人住,很清净,儿女都大了,也很懂事,也比较孝顺,也不需要操心,每天就是念念佛、学学经、打打坐、跟师兄们交流交流,或者去寺庙再去拜一拜,每天就是这些事。所以小因缘生小想,没有太多外尘去牵绊你,所以这个想法就比较少。

那么有的时候「小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已经上座了(开始打坐了),念头越来越少,一开始念头可能很纷乱,你坐不下来,我们讲,你可以听着禅修课语音的导引,或者你听着佛经、听着佛乐或者自己心中金刚持诵佛号、咒语,这样慢慢地至心一处,慢慢静下来,念头很少很少,有些微的小念头还没有入定的时候,这也叫小想,这是指的上座后的情况。

【复有大想,谓已入定;】

那么入定了就真的没有任何的意识了吗?也未必,不是说入定了念头就完全消失了,一开始念头不消失是入不了定的,但入定之后还会有一些活的东西,你可以理解为是你的阿赖耶识仓库内纷飞的各种记忆,这是一些「大想」,有的很纷繁复杂。

【复有无量想,谓十一切入。】

还有无量的想,这个无量的想就是很多很多了,「谓十种一切入」。「十种一切入」是青、黄、赤、白,加地、水、火、风、空、识,这是「无量想」,很复杂,指的是定境中的一些情况。「十种一切入」,经文中讲的叫「十一切入」,它也叫「十遍处」,就是遍一切处皆在的意思,有的时候又叫十遍或者十遍入、十遍处定、十一切处、十一切入……很多名字。实际上如果翻译成十遍处定(十种遍一切处的禅定方法),大家一看这个词就能够明白什么意思了,讲的是禅定中的一种修法和体验,可以让我们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就是观「六大」——地、水、火、风、空、识,然后还有四种显色,就是青、黄、赤、白(四种显出来的颜色)。

黑色往往是一种隐色,它不是显色,黑色物体它尤其跟黑夜如果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发现不了这个黑色的物体了。像黑狗在黑夜中奔跑的时候,你就很难找到这只黑狗了,所以黑色是隐色。

那么四种显色是青、黄、赤、白,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不同的众生喜欢不同的修法。我们知道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有修习水观的、有修习风观的修习风遍一切处或者是水遍一切处,水和风这都属于「十遍处」里面的修法。你可以在禅定中观想「地大」遍一切处皆在,到处都是地大,没有间隙;也可以观想水、火、风、空、识都是这样子这都是禅定的修法。所以禅定其实并不枯燥,你要找到方法,你要了解有很多的方法。

然后四种显色就是青、黄、赤、白,青色也是遍一切处的,你去观想到处都有青色的存在,没有任何间隙,黄色、红色、白色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十种一切入」,也叫「十种遍处定」、「十遍处定」。

为什么说「无量想」?无量想就是指十种一切入,因为无量到极致就尽虚空、遍法界了,你已经无法用数字去形容它了。

无量——大到极致,空到极致。

【复有小想,所谓欲界一切想等;复有大想,所谓色界一切想等;】

接下来佛陀又讲:要是针对「无量想」的话,那么欲界种种的这些想法那就是小想了,那么稍微大点儿的想就是色界的一切想了,还是要低很多了,无论是大想还是小想,都没有办法跟无量想相提并论。

【复有无量想,谓无色界一切想等。】

接下来佛陀说:还有无量想,「谓无色界一切想」。其实也可以讲无色界的众生他们常常在定中,所以无色界的众生就比较了解什么叫无量想,因为他们常常在定中。

【三想灭故,受则自灭,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当「想」灭的时候,「受」就灭了。大家体会一下,想灭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一念不生了,想灭的时候,受就灭了。

所以看过《达摩祖师传》的师兄知道,达摩祖师如果真的入定了,你去割他一刀,或者是去瘙他的痒痒(用鹅毛去瘙,试图让他痒),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想灭的时候,他的受就灭了,他就好像已经终止了自己再去接受外在的信息了,所以想灭则受灭。

接下来讲:想和受都灭的时候,那就是暂时性的一种解脱了。如果入了四禅的话,风灾、火灾、水灾都伤不了他了,那不就是解脱了吗?是不是?所以说想和受灭的时候,那是一种初步的解脱了。

【迦葉菩萨言:世尊,灭一切法名为解脱,如来云何说想、受灭名解脱耶?】

迦叶菩萨说:世尊,您过去讲的不是我们要修到「我空」和「法空」吗?法空了的时候,我们才真的解脱了。今天您怎么又讲想和受灭的时候就解脱了呢?

我们了解,佛陀又是切换了一个角度去谈问题,他只是换了角度,角度一换,结论就不一样了。

【佛言: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众生说,闻者解法;或时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佛说善男子迦叶,你要知道如来讲法的时候侧重点不同,有的时候是依着众生的角度去讲,使得「闻者解法」,使得听法的人就了解我在讲什么,「或时因法说于众生」,有的时候站在法的角度去谈论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那么听到的话这些众生也能够了解是怎么回事。

【云何名为因众生说,闻者解法?】

什么情况下叫做说我依着众生的角度来说呢?

【如我先为大迦葉说:迦葉,众生灭时,善法则灭。是名因众生说,闻者解法。】

佛陀说:我有一次给大迦叶(这个地方大迦叶应该指的是声闻迦叶,阿罗汉大迦叶)讲法的时候,我说:迦叶,众生灭的时候,善法就灭了,要是都没有众生了,那还谈什么善法、恶法呀?众生灭的时候,善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善法就灭了。这种情况就是说先谈的是谁?先谈的是众生,就是依着众生来谈法,这就是「因众生说」(因就是依着、靠着的意思,站在某个角度的意思)。那么听到我说这句话的很多众生不都了解我是什么意思了吗?「闻者解法」,就是都了解我想讲什么了。

【云何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那什么时候我是站在法的角度,依着法来说呢?

【如我先为阿难说言:我亦不说亲近一切法,亦复不说不亲近一切法。】

有一次佛陀给阿难说法,我去谈法的时候就说:什么样的法你应该去依?什么样的法你不要依?

我一开始没有跟阿难讲:你去亲近这样的法或者去亲近那样的法,或者说什么样的法不要去亲近,我没有说你要去亲近所有法,也没有说不要亲近所有法,我没有这样讲,那么是要有选择的。什么样的法可以亲近呢?

【若法近已,善法衰羸,不善炽盛,如是法者不应亲近。若法近已,不善衰灭,善法增长,如是法者是应亲近。是名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如果你感觉这个法师讲的法我一听,我感觉我变得越来越不善良,也不想持戒,也不想行善,我要么陷入断灭空,什么也不想做,要么对社会就有仇视的心理;我越听他讲法,我烦恼越多,我越想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我越听他讲法,我身上的善越少,恶越多,那这样的法你肯定不应该去亲近。

那么如果你听一种法,感觉靠近了这种法,你身上的这些恶的习气和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善法增长,心越来越清净,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想要靠近你,通过靠近你,他们能够受益,你的善法在增长,这个法师讲的法你真的受益了,你身上恶的习气都少了,善的习惯慢慢培养起来了,这样的法你就应该去亲近。

佛陀说:这就叫因着法说于众生。告诉众生法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亲近;法是什么样子的,你不可以亲近。这就是主要重点在讲法(先讲法),再讲众生你要怎么做,这就叫「因法说于众生」。

「闻者亦解说于众生」,听佛讲这些话的人都懂了佛的意思了,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法可以靠近,什么样的法要远离嘛。

所以佛陀讲法不是很死板的,它是相当灵活的,灵活到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理解他了。

怎么佛陀一会儿这样讲,一会儿那样讲?答案都不统一。因为计算公式、计算方法不一样,肯定答案不统一了。

我记得过去我也经常在我们的微信群和QQ群发一张图画,是网友画的大象,他从大象的上方去画这头大象,还有从正面、还有从尾巴的部位去画这个大象、还有从侧面去画大象,他画出的画都不一样,但是大家一看都知道是大象。所以佛陀讲法总是切换角度的,结论不同很正常。因为角度不同,没有必要疑惑,听《涅槃经》听久的师兄们绝对不会再有这样的疑惑。

接下来又回到了正题,刚才佛陀讲:你想和受灭了的时候,你就达至初步的解脱了。

【善男子,如来虽说想、受二灭,则已总说一切可断。】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菩萨(这里是迦叶菩萨,刚才提到的大迦叶是迦叶阿罗汉),如来虽然讲想和受两者都灭了的时候,就可以总说一切可断了,虽然讲的是想和受两者,这么简单的两者灭,其实想和受灭的时候,就总说一切可断了,就是说如果想和受在你这儿都能灭的话那么一切相对你的干扰都可以断掉了。

大家试想一下,我已经一念不生了,然后入定入四禅了,这个大劫里的大三灾(水灾、火灾、风灾),不管这个相里怎么样的发大水、起大火、刮大风了(什么十二级风),对我来说无所谓了,我稳稳地坐在这里不受影响,这不就是一种解脱吗?所以如果想和受两者都已经灭了,那你就真的解脱了,那一切相对你捆绑的这个绳索就断掉了。

【智者既观如是想已,次观想因,是无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触生。是触二种:一者、因烦恼触,二者、因解脱触。】

那么智慧的人观这个「想」的因,然后就发现了「是无量想因何而生」?因「触」而生。无量想的因在哪里?在「触」这里。触也分两种:一种是烦恼触,一种是解脱触。

大家注意:触(触摸的触,接触的触)它也不是说所有都要否定掉、都要打叉,不是的。触有两种:一种是烦恼触,一种是解脱触。

【因无明生名烦恼触,因明生者名解脱触。因烦恼触生于倒想,因解脱触生不倒想。观想因已,次观果报。】

因无明(没有智慧)而生的就叫烦恼触因明而生的就叫解脱触。如果你这个起点是烦恼触,因无明而生的烦恼触,那么你肯定生出颠倒之想;如果你是因为明(因为智慧)而生的解脱触,那你就生出不颠倒的想法。有智慧的人观想到这儿,「观想因已,次观果报」,把这个「想」观到这儿的时候,他就观这个「想」有什么果报。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说是因为烦恼之想才使众生颠倒的话,那么有一些圣人我看他们也有颠倒之想,但他们怎么就没烦恼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

佛陀就说迦叶菩萨,怎么回事?你怎么说圣人也有颠倒之想呢?

【迦葉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

迦叶菩萨就说:世尊,您看一切圣人看到牛不也认为那是一头牛吗?看到马也认为是马呀?跟别人讲的时候也谈论那是马,看到男人、女人、大大、小小,或者看到房舍、屋宅,看到车乘(交通工具)、看到去来,也都跟世间的凡俗人一样,也在讲这是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我看圣人在描述世间相的时候,也是把相当真了吧?他们描述的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那么如果普通人颠倒了,是不是圣人也颠倒了呢?

我们看一下佛陀的回答。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著想。】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你怎么能把圣人和凡夫相提并论呢?

凡夫的想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流布想」,一种是「著想」(因为爱著、贪著、著相而生的想)。

凡夫的想一种叫世流布想,就是传统就是这样讲的,他就这么讲,这是一种常识,这是凡人拥有的,那么凡夫还拥有一种就是贪著之想、著相之想。

但是你看那些圣人,他们只有世流布想,却没有那种贪著、执著之想,没有那种著相之想,圣人已经不著相了。

他为什么随顺世间的传统?因为他需要描述世间相,他要随顺世俗多少年来的这个传统,牛就是牛,马就是马,如果看到牛圣人说是猫,他跟凡夫怎么交流?他就没有办法帮助凡夫了。自古以来牛就叫做牛,他就只能叫做牛了,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他只能这样讲,不然凡夫听不懂。

【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生于著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

凡夫都失去了观照和觉观,无法旁观自己的念头,对自己的念头没有了了明照,所以凡夫就在这个世流布想中开始贪著了,他就「著」。那么一切圣人他们善于觉观,所以即便是他在描述传统意义上的这个相、那个相,但是他没有任何的贪著之想。所以凡夫的想是颠倒想,圣人可不是颠倒想。虽然说圣人知道牛是牛,马是马,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但是他并不颠倒,他只是随顺传统而已。

【智者如是观想因已,次观果报:是恶想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

所以智慧的人就观「想」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是恶想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那么如果「想」你控制不好,你的念头控制不好的话,果报在哪儿?那就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好一点儿在人道和天道了。

【如我因断恶觉观故,无明触断,是故想断;因想断故,果报亦断。智者为断如是想因,修八正道。】

所以佛陀说:迦叶菩萨,你要知道,像我过去就是想要断掉那种著相的愚痴(著相的愚痴是缺乏觉观、缺乏观照的),我想断掉缺乏观照,那我就要提起观照,当我提起观照的时候,那种无明导致的「触」就断了;当「触」断了的时候,「想」就断了。「触」断意味着什么?六尘不再来干扰我了,然后我的念想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我一直在这儿静坐,念头越来越少,然后少到极致就断了;「想」断的时候,果报也就断了。我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上座本来面目啊?我不思善、不思恶,念头断了,果报就断了。智者为了断「想」的根源,然后就开始修「八正道」(又提到了八正道)。

你要想断掉想,你就必须修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修行者每一天的行为(身、口、意)都要在八正道的框架之内,这样我们就没有修错。所以你想寻求解脱,不管你想断受、断触、断爱贪、断爱著,还是断想,总归还是要修八正道。

【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观,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如果你在断受、断爱、断触、断想的过程中认真修八正道了,就说明你已经做到了清净的梵行。

【善男子,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所以迦叶善男子,我就说众生身中虽然有毒,但是也有很美妙的解药在众生的身上,就好像雪山中虽然有毒草,但是也有妙药啊!

「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

凡夫愚惑心,分別痴恚爱。

法无作无处,如虚空清净,

亦无有觉知,虚诳不牢固,

于内求恚爱,未尝有得者。

凡夫生染爱,实无有染着,

如于眠梦中,染着于诸色,

亦如刀割物,而刀无所知。

凡夫亦如是,愚惑妄分別,

于爱生染着,于恚增诤讼。

世间犹如梦,空无不牢固,

如焰空中云,痴爱寂无相。

诸法如草木,心不在内外,

爱非寿命人,自性无所有。

凡夫见诸法,计从因缘生,

无作不可取,性离常寂静。

诸法犹如幻,凡夫生取着,

幻性无坚固,贪嗔痴亦然。

诸法常无相,寂静无根本,

无边不可取,欲性亦如是。

众生如镜像,计着于我所,

离如妄分別,无坚固可取。

诸法如影响,欲恚无处所,

如幻梦水月,实无染恚者。

境界不真实,空无不可取,

分別法无主,根本常寂静。

譬如幻化人,无有贪恚痴,

幻梦等诸法,其边不可得,

如月现于水,而不在水中。

凡夫染痴恚,痴爱恚无性,

贪瞋恚愚痴;诸缘常空无,

无众生寿命,虚无常寂静,

无眼亦无耳,鼻舌亦复然,

凡夫痴无智,虚妄生牢固。

如虚空无边,无尽无去来,

诸法亦如是,如手摸虚空。

种种分別法,实无分別者,

凡愚计诸阴,而实无有生。

我观一切法,性相无所有,

无生亦无灭,未曾有聚散。

诸法性解脱,寂静无处所,

无能悕取者,解此名为智」。

——选自《佛说净业障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0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星比丘的故事,很多师兄也很惊讶,竟然不知道佛陀身边除了提婆达多之外,还有一个反面角色。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三卷。【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乾名曰苦得,常作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能坐在一起学经了。今天就在课前又得到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消息,生活在杭州的我的一个亲人,一直非常关爱我的嫂子,她也于今天下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成为了在家居士。每一次我们学院有新的师兄皈依三宝,我都会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感动。真的希望我们本师的教法能够发扬光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