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8课·大丈夫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28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大涅槃经》的第十卷。

《涅槃经》非常长,每一卷的内容都不同,很有特色。那么第十卷就比较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

如来性品第四之七

【善男子,如来密语,甚深难解。】

佛陀对迦叶菩萨说,也是对在座的所有大众们讲。说:善男子,如来讲的话太神妙太难懂了非常的深刻。

【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

就好像一个大王,告诉自己的大臣们说把这个先陀婆给我拿来。

「先陀婆」,这是一个梵文的音译。在梵文当中,先陀婆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四种含义,有的时候代表我们吃的那个盐,厨房里的调味料盐;有的时候代表装东西的器皿,比如说装酒的、装饮料的这个器皿;有的时候代表水;有的时候代表马。这四种含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陀婆」,可能是盐;可能是器皿;可能是水;可能是马。有一次大王告诉自己的大臣们说:把「先陀婆」给我拿来!那么有智慧的臣子,就会知道大王想要什么。同一个「先陀婆」,在不同的时候可能大王要的东西不一样。比如说,大王洗澡的时候,他说把「先陀婆」给我拿来,臣子们就知道大王要的是什么,是要的水嘛,他想洗澡了嘛,要的是水。「先陀婆」就代表水。然后聪明的大臣,就把水端过来。

如果大王吃饭的时候说:把「先陀婆」给我拿来!正吃着饭,要「先陀婆」,那肯定是要调味料,要盐,所以聪明的大臣就会把盐给大王上过来。

吃完饭之后,准备要喝饮料的时候,国王说:「先陀婆」拿过来!大臣就知道了,要「先陀婆」,这个时候就是要器皿,而且器皿里装着饮料,装着浆水,装着果汁之类的就给大王上过来了。

大王想要远行的时候,出去旅游,在古代,他说:把我的「先陀婆」给我拿来!那聪明的大臣就知道,大王要的是马。出去旅游嘛,大王看这个样子好像是想要以马代步,他要骑马出去玩儿。所以聪明的大臣就把马牵过来了。

所以佛陀就说:你看,聪明的大臣是多么聪明,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大王的需要是什么,同一个「先陀婆」,代表盐、代表器皿、代表水、代表马。聪明的大臣却不会搞错。

但是笨笨的大臣就不一样的。吃饭的时候,国王说把「先陀婆」给我拿来,这个笨笨的大臣可能牵来一匹马。这就很糟糕了,吃完饭了明明想喝点饮料呢,说把「先陀婆」给我拿来!这个大臣不懂得,可能拿来的是水,而且端来了一大盆洗澡水。这就很糟糕了,国王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需要,聪明的臣子能够洞悉国王的内心。

【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想;】

接下来,就用这个比喻,佛陀就讲了,大乘经典也是这样的,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时候跟你讲「无常」,智慧的这些修行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佛陀在讲「无常」。大乘经典有四种「无常」,智慧的修行者就要知道,佛陀讲的法是适用于哪些根性的众生。要是讲佛陀出世了,出于世间了,为众生讲说如来的涅槃,那么智慧的人就应该懂得,佛陀在讲涅槃,佛陀出世啦又涅槃了,这是在讲「无常」。只要是相就是无常变幻的,那么无常变幻的这种「无常」,是给谁讲的呢?给那些把一切就当做常住不变的人的,给那些人讲。就说你看,就算是佛要化现于世,他都会涅槃的,是多么的无常啊,你不要执相了,相是「无常」的。「欲令比丘修无常想。」

【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想,欲令比丘多修苦想;】

有的时候佛陀又跟大家讲说,正法会灭的,那么智慧的修行者就知道,佛陀讲正法会灭的,是给那些「计乐者说于苦想」。就是连正法这么好的东西都会灭的,你就不要盲目乐观了。要了解,其实一切有为法带给我们都是苦,这个法依着相而生,相无常,法甚至都无常,你不要盲目地懈怠和快乐了,要多修苦想。要知道,就算是学习正法,正法有灭尽的时候,然后加紧用功。

【或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想,欲令比丘修无我想;】

有的时候,佛陀又跟弟子讲说:我生病了,我也在承受病苦。然后僧人们也有破坏的时候,僧团有被破坏的时候,智慧的修行者要知道,如来为什么示现病苦,僧团为什么示现坏灭。如来也是给那些「计我者说我想」。你要了解,一切一切,不是你的小我的执所能够维护的,你那个小我,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个妄相。每个人都会生病,甚至如来都示现生病,你不要太执著你那个「我」了。你要想一想那个「我」是空的。「欲令比丘修无我想」要知道没有那个「我」存在,没有那个坚固不变的「我」存在。

【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

有的时候,佛陀又跟大家讲,「所谓空者是正解脱」讲空本身是正解脱,那么智慧的这些修行者你们要知道:

【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

给那些著有的众生说,空才是解脱,不有著有了。但是你能不能著空呢?也不能。大家要了解,就是如来讲的法,他是站在某个角度给某一部分众生讲的,这一个角度并不是所有角度。大家要注意,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讲的,所以你一定要领会对,不能领会错。

这个空「亦名不动。」

【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

这里讲了就是说:「空」,是正解脱。「空」代表什么?不动。这个虚空本身没有人看到虚空在晃动,是不是?不动。这种不动是正解脱。

这种不动里面就没有苦没有乐,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垢没有净,对不对?这种不动就是正解脱的状态。

【为无有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

真正的解脱里无有相。如果大家不做禅修的话,很难理解,但是做禅修的师兄,闭上眼睛什么都懂,真正的解脱无有相,他知道的。无论我们是念佛号,念咒语啊,是听经啊,还是念梵音啊,都是以妄止妄。到达的终点肯定是那个无有相状的状态,那个才是我们的终点。在这个终点里面,无有色、声、香、味、触,对不对?没有。没有六尘,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法相、法尘都是相的层面,那里无有相,所以没有这些。

【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

而且,我们在禅定中所到达的很深的境界,常不变易,很难形容,但是我们知道它没有变易,非常的安静,是不是?在这种安静,没有变易的一种恒定当中,没有无常啊,热恼啊,变易啊存在。它不动,哪有无常啊,对不对?没有相哪有无常?没有相哪有热恼啊?心念不动哪有变易啊?没有。

【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

真正的解脱者,心是很恒定的。不会被外在的相风吹动,相是相,我是我,感觉就是:虽然我也在相里,但是相是相,我是我,相在变在动,但是我一直没变。真正的解脱者,是很常住不变的,而且内在有一种清凉的觉受。

这个「清凉」,就是很舒适很安宁。有的时候我们说躁乱、躁热,是不是?很躁的话让人感觉烦热。但是很安静就让人感觉清凉。

真正的解脱者,他处在清凉的状态当中,他到哪里都清凉,不会因为我去一下这个群里,消息太多,感觉好乱,就不清凉了,不是这样。消息多是多,内在的清凉不会改变,只不过眼睛可能在看消息的时候累一点,眼睛这个器官累一点,但是内在始终是清凉的。

【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性德。那么聪明的修行者就知道,这样讲,如来说「常」,目的是什么呢?让比丘多多地关注「常」,而不是「无常」。因为「无常」的是相,那个「常」的是非相,非相非非相,是我们的真我自性的层面。佛陀让我们关注真我自性,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相上。就说,一切比丘啊,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之性。你一想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之性,你看任何众生的时候就会侧重于找这个众生身上的共性,而不是差异性,这种共性很稳定的。众生的解脱态就是这种很稳定,你的解脱态也是这种很稳定。当你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时候,你甚至不会去计较他是魔还是佛了。迷失也是暂时性的迷失,甚至面对一阐提你也不愤怒了。因为知道因缘具足的时候,一阐提也能成佛,因缘不具足,他被障蔽了而已。

【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佛陀说:要是大家在理解经文的时候,能够真正地站在佛讲这句话的角度,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陀讲的这句话什么含义啊?你先不要想什么含义,先想想他给谁说的,他针对哪些人说的如果你知道他是针对那个「学者」(学习佛法的人)的话,你就能够理解这句话深刻的含义。如果你经常地能够切换角度,你就能够真的懂佛,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讲话有的时候显得自相矛盾,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我站在南边看到的风景,跟我站在山的北边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山的南边的风景,北边的风景,甚至山顶的风景,山底的风景,都不一样,对不对?所以角度相当的重要,如来正遍知,他就有无量多的角度。学习佛法的人必须有无量多的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才行,不然你就容易把佛经理解偏了,理解歪了。甚至说看到:怎么佛经里还在讲「真我」,还在讲「恒常」,不是跟过去讲的「无我」和「无常」相反吗?不是整个的相矛盾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的心没有足够的大,你也没有真正的通透。你经常会陷入到知见里面的打斗当中,去浪费时间。所以越学心越乱,越学心越躁。但是真正的佛弟子会怎样呢?

【善知如来微密之藏,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

「善知如来微密之藏。」就好像大王那个智慧的臣子一样。大王智慧的臣子,听到国王要「先陀婆」,他就知道要什么。他知道大王正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需要什么。他是站在大王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智慧的修行者,要善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佛陀是站在哪个角度讲的话。

【善男子,如是大王亦有如是密语之法,何况如来而自当无耶?善男子,是故如来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间凡夫品类所能信也!】

释迦牟尼佛也提醒我们说:善男子,就像世间的这些大王用「先陀婆」这个词的时候,都有秘密藏在里面,对不对?这个「先陀婆」像一个密语一样,因为它有四种含义,一般人猜不懂是什么含义。但是智慧的臣子能猜懂。如来的话也是密语呀,世间的大王都有密语,更何况如来了。如来是出于三界的大王、三界至尊,他更有密语、密义了。所以说,如来的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如来的话真的不好懂,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甚深难解的佛法,不是说世间的凡夫之流能够理解的。

【复次,善男子,如波罗奢树、迦尼迦树、阿叔迦树,值天亢旱,不生华实,及余水陆所生之物皆悉枯悴,无有润泽不能增长,一切诸药无复势力。】

复次,善男子,就好像波罗奢树、迦尼迦树、阿叔迦树,这些树在天极其旱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开花了,也没有办法结果子了,甚至叶子可能都枯萎了。连这些大树都枯萎了的话,那么其它的那些水面上的小生命啊,还有陆地上长的那些小树啊,全都「枯悴」了,枯干了,很憔悴,没有润泽,不能够继续生长,不能够生长一切药草了。

「无复势力」,就是天极其旱的时候,大家感觉世间的植物都被晒得都要干枯枯死了,生命力好像萎缩了一样。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于我灭后,有诸众生不能恭敬,无有威德。何以故?是诸众生不知如来微密藏故。所以者何?以是众生薄福德故。】

佛陀说:善男子,这个大乘经《大涅槃经》,在我灭度之后,有很多众生不能够恭敬,「无有威德」,这个《大涅槃经》就好像是在天极其干旱的时候枯掉的植物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威德,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众生不能够恭敬它,这些众生不知道如来的微密之藏。这些众生的福报太浅的缘故,这些众生的福德太浅薄,太浅,太少。

【复次,善男子,如来正法将欲灭尽,尔时多有行恶比丘,不知如来微密之藏,懒堕懈怠,不能读诵宣扬分别如来正法,】

佛陀说我灭度之后,正法快灭的时候,像末法时期,很多行恶行得习惯的比丘们,在寺庙道场,在那儿混日子,不是认真地修行而是混日子,混口饭吃。他们不懂如来的微密之藏,也非常的懒惰和懈怠,不能够读诵大乘经典、宣扬大乘经典,也不能够分别讲说大乘经典。

【譬如痴贼,弃舍真宝,担负草䴬,不解如来微密藏故,于是经中懈怠不勤。哀哉大险,】

就好像是愚痴的贼一样。愚痴的贼,他想去偷东西,但是他很笨,偷东西的时候把真正的珍宝舍弃了,但是他却背着一些草䴬走了。「草䴬」,就是破碎的麦子壳、谷子壳,就是粮食上打下来的这些无用之物。他们把垃圾背走了,把真宝舍下了,这些贼很笨。

佛陀说末法时期,有一些的比丘行恶习惯了,就好像笨笨的贼一样,佛法中最珍贵的东西舍掉,他们却去珍视那些垃圾类似的东西,不能够理解如来的甚深微密的教法。

而且于《大涅槃经》「懈怠不勤,哀哉大险」。看着有《涅槃经》,翻都懒得翻,瞟都懒得瞟,甚至把经书都扔掉了,覆盖了厚厚的灰尘,这些比丘非常的懈怠,一点都不精进,「哀哉大险」,实在是让人感觉非常的沉痛。

【当来之世甚可怖畏!】

如果连佛经你都不重视了,都不认真地学了,难以想象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啊!

【苦哉众生,不勤听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经!】

末法时期有几个在学《涅槃经》?太多众生都没听说过,即便听说过,觉得长啊,难懂啊,也不去学。所以佛陀说「苦哉众生」,众生太苦了呀。竟然不去认真地学习这部经典《大涅槃经》,众生实在是太苦了。

【唯诸菩萨摩诃萨等,能于是经取真实义,不著文字,随顺不逆为众生说。】

只有真正的菩萨大菩萨们才愿意学这部经,认真地领会它的真实含义,而且不会那么执文字相。会真正随顺佛陀的心去理解这部经,不会违背这部经的教法。只有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才会广泛地推广、宣说这部经给众生听。

接下来,佛陀又开始打比方了。

【复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

善男子,有一个女人,她挤了牛奶想要卖。但是卖牛奶的时候想着我能不能少卖点牛奶还能多赚点钱呢,就动了一个歪脑筋,挤出来的牛奶,她往里边加了两份的水,这十份的牛奶里掺了两份的水。然后就卖给了旁边的牧牛女人。

(这个人很阴险,说:这个牛奶不多,我能不能少卖牛奶还多拿钱呢?就在牛奶里掺了两份的水,就卖给了周围旁边的那些放牛的女人。)

【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

这个放牛的女人得到了牛奶之后,她也动了歪脑筋,就想我能少卖点牛奶,这点儿牛奶多卖几次,加点水,掺点水吧。她也往里掺了两份的水,掺了水之后就卖给了附近城里的女人。附近城里的女人得到了这个加了水的牛奶,她也在想,我应该加点水,这样我就可以少买点牛奶,多赚点钱,然后这个城里的女人也加了两份的水,就卖给了城中的女人。就是城边儿上的女人把牛奶加了水,卖给了城里边儿的女人,城里边的女人也一样坏,心里动了邪念,也是往牛奶里掺了两份的水,然后就拿到集市上去卖。

【时有一人为子纳妇,当须好乳以赡宾客,至市欲买。是卖乳者多索价数,是人答言:汝乳多水,不直尔许。正值我今赡待宾客,是故当取。取已还家,煮用作糜,都无乳味。】

这个时候正赶上城里边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娶媳妇,需要款待宾客。款待宾客,需要给大家牛奶喝,他就到集市上去买。去集市上买的时候,就赶上这个城里的女人在卖牛奶,卖她掺了水的牛奶。然后这个人就去讨价还价。这个卖牛奶的价格很高,然后这个买牛奶的人就说,你的牛奶一看,你看这么稀,牛奶的味道也不浓,肯定掺了很多水,不值你说的价格。他俩就讨价还价虽然这个牛奶不好,但为儿子娶媳妇的这家,没办法,要款待宾客需要牛奶,虽然明知道这个牛奶掺水了,水多,但是没办法,还是买了。买了以后,就拿着就带回家去了。带回家以后就用火去煮成奶粥。他用的这个牛奶煮成的粥,都几乎都没有牛奶的味道了。为什么?掺水掺了太多了,是不是?

这一路上,你看,挤牛奶的人掺水,卖给了牧牛女人,牧牛女人掺水,又卖给了附近城里的女人,城里的女人掺水,又卖给了城中心的女人,城中心的女人掺水,来到了集市上就卖给了这个买牛奶的人。所以这一直不停的在掺水。这个过程中有点搞笑,又有极深的讽刺意味,是不是?大家都想着少卖点牛奶多赚点钱,人人都在掺水。所以牛奶周转的这个环节越多,就有可能加入了更多不该添加的东西。有的人觉得我掺了水,就没奶味儿了,怎么办?我加奶精,或者我加其它的添加剂。有的人卖牛奶的看到我这个牛啊病了,挤出的奶可能有病菌,那怎么办?往里撒药,给牛也吃药丸,这个牛奶里也撒一些抗菌药,就防止这个牛奶大家吃了有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能够喝到的牛奶,它的安全系数有多少,很难讲。为什么?因为人的心的问题。古代就有这样的情况,佛陀住世的时候就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个人不得因为儿子娶媳妇就得买牛奶,买来了牛奶就煮乳粥,放到火上煮的时候,煮出来的乳粥都没有奶味儿,就知道这个牛奶的含量已经很低很低的,都被水给冲淡了。虽然是没有什么牛奶的味道了,总是比那些苦水要强很多吧,款待宾客至少看上去还是白色的水,看着还像牛奶吧,没办法。

【虽复无味,于苦味中千倍为胜。何以故?乳之为味,诸味中最。】

虽然没有味道,「于苦味中千倍为胜。」就是味道已经很淡了,但是总比那个苦水的味道要好喝很多了。「乳之为味,诸味中最」牛奶的味道本来是一切味道中最香甜的,因为是牛的血液化现的牛奶,它是来自有情众生的生命,它的味道本来是非常香美的。

【善男子,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

善男子,佛陀说:我涅槃之后,正法还没有完全灭尽的时候,最后的八十年,《涅槃经》在阎浮提这个地方还是会兴起一段时间,会广泛地流布一段时间。就是正法未灭最后的八十年,《涅槃经》在阎浮提会再一次的,重新的,就好像是最后的辉煌一样,再会广泛地流布一段时间。

【是时当有诸恶比丘,抄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

这个时候会有很多恶性的比丘,一看《涅槃经》在流通了,(但是这些恶性的比丘不想让这部经流通,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讲要持戒,讲要靠「四依法」去辩识谁是真僧人,谁是假僧人,还说不让僧人们受持八种不净之物。)就有可能抄这部经的时候,分做多份,就是好像牛奶里掺水一样。

这些比丘们在抄经的时候,可能故意落下一个段落不抄写,这个段落很关键,能够证明他是魔的这个段落,他就不抄。因为这部经前面有讲,什么样的说法是佛的说法,什么样的说法是魔的说法。那么这些有魔性的恶比丘在抄这个经的时候,可能故意抄错或者故意落下某个段落,想要灭掉正法,想要灭掉正法的色、香美味。非常的恐怖,他们的心理,想要灭掉如来的微密的宝藏。但是直接的就是全都灭掉呢,不好意思,因为大家都在传播这个经,恶比丘就断章取义,就省略掉一些重点。

【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抄前著后,抄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

有可能在抄经的时候啊,大段大段写一些没用的东西,就是世间法的一些华美的文字放进去凑数,知道《涅槃经》很多卷,如果我省略了太多,显得《涅槃经》太短怎么办?我在里边掺点别的东西,就好像奶里掺水一样。

「抄前著后,抄后著前」,有的时候抄前边的时候就故意省略后边,或者抄后边的时候故意省略前边,有的时候,「前后著中,中著前后」,抄前边后边,把中间的重要段落省略掉了,或者抄中间的时候把前后的重要的部分省略掉了。这些恶性的比丘,是魔王的伴党。故意地毁坏经,说是某部佛经,但是他往里边添加东西,或者是减少东西,这样的人就是魔的伴党了,不尊重经。因为里面有些东西可能触及到他自身的利益,对他不利。

【当知如是诸恶比丘是魔伴党,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而言如来悉听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

这些恶性比丘常常就是受蓄一切不净之物的。佛陀讲,这八种不净之物是僧人们不可以受蓄的。但是这些已经受蓄不净之物的僧人们,怕大众知道自己不符合佛法,所以他故意把重要的段落省略。甚至跟你讲说,如来允许我们受蓄这些。就好像牧牛女往牛奶里加水一样,恶性的比丘也是这样的,往这个正法的经典里,可能加入一些不符合正法的东西,可能加入世间法的废话,也可能加入一些歪理邪说。

【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

被篡改的佛经,它就不是原始的佛经了。所以众生读的时候,就得不到真正的佛所讲的原话,是不是?抄的时候也抄不到佛陀讲的原话,也得不到佛陀讲的正法的微妙的全部的含义。这些想要学经的人,就是因为那些篡改经的人的存在,所以导致这些人得不到自己真正需要得到的东西,也没有办法真正地赞叹,恭敬和供养这个原初的原始的佛经。

所以恶性的比丘,为了利养的缘故,不能广宣流布是经。为什么《涅槃经》,不能够广泛地流通,因为有很多恶性的比丘贪求名闻利养,这部经就让大家认真地持戒,不许受蓄这,不许受蓄那,他都受蓄了。这部经一流通,等于打自己的脸,怎么办?所以恶性比丘不主动流通这部经。所以这部经,就不像《心经》,《金刚经》,流通得那么广。《心经》《金刚经》对于恶比丘来讲,就是无关痛痒的,讲内容,要么就空啊,要么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吧?对自己的利益没有影响,所以恶比丘愿意流通《金刚经》《心经》,或者《药师经》《地藏经》也可以,《无量寿经》也可以,对于自己的利益没有影响呀。但是《涅槃经》影响自己得到利养,所以说他就不去广泛地宣扬这部经。

【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成糜而无乳味;】

所以被篡改的、被分流的、被剪掉章节的这些《涅槃经》,正法的内容已经少到不能再少了,就好像牛奶里被加了不知道多少回水了,众生拿到手里已经变味了,正法的味道已经很淡很淡了。

【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展转薄淡无有气味。虽无气味,犹胜余经足一千倍,如彼乳味于诸苦味为千倍胜。何以故?】

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也是这样的,「展转薄淡」。《大涅槃经》在流通的过程中它的味道一直在减淡。甚至到最后大家读起来,感觉这么多废话呢,好像都没有原始的佛陀讲经味道了。虽然佛陀讲经的味道淡了,几乎都没了,但是《大涅槃经》也比其他的经重要一千倍。这点很重要,佛陀在强调《大涅槃经》的重要性,说就算是《涅槃经》味道已经很淡了,被人篡改得面目皆非了。但是这部经,它依然比其他经要重要一千倍,为什么?这是我的遗言啊。有的人篡改遗言,对不对?

老父亲非常有钱。父亲去世后,有个别的恶子,想要侵吞大部分的财产,甚至侵吞所有财产,他就仿照父亲的笔迹,去改父亲的遗书,有这样情况,世间经常有这样情况。《涅槃经》是佛陀的遗言,有一些恶子怀着不良的目的,想要篡改父亲的遗言,甚至已经篡改了。虽然已经篡改了,但是只要它还是叫《大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大般泥洹经》,只要还是这个名字,佛陀说,它就比其他的经重要一千倍,它还是我的遗言,我最后讲的话。

所以现在流通到我们手里的《涅槃经》,未必句句都是佛讲,有可能有一部分相当重要的内容已经被删掉了,被改写了,就好像牛奶被加了水一样。但是就算是牛奶加了无数次水,它还是比一般的苦味儿要好一千倍。为什么呢?

【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于声闻经最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胜,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因为大乘典《大涅槃经》「于声闻经最为上首」。《大涅槃经》首先这个题目本身,讲的就是佛性、法性、源头、如来藏,它就比一般的声闻乘所受持的经要高妙很多很多,在一切声闻乘的经典中,是上首的位置,就好像牛奶是一切味道中最殊胜的一样。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它就叫《大涅槃经》。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无有不求男子身者。何以故?】

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实都希望能够获证佛陀那样的身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善的,他会想要持续做男子,女的想变成男的,男的持续想做男的,为什么呢?

【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

说女人,你要小心。女人,很软弱很感性,女人追求正法的少,而且女人身上的苦难也多,是「众恶之所住处」,当女人很苦的。真正聪明的人其实是想当男子

【复次,善男子,如蚊子尿不能令此大地润洽,其女人者淫欲难满亦复如是。】

而且女人的淫欲心一般比较强。一般世俗人认为,男人的欲望比较大,淫欲心强,实际上佛陀说,女人的淫欲心其实更强。男人有欲望的时候,如果满足了他就忘掉了,就干别的去了。但是女人欲壑难填。

【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葶苈子,如是等男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假使男子数如恒沙,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

就算是把大地粉碎成微尘,都团成小丸子,这个大地很大的,把大地都团成小丸子,甚至团成像葶苈子(小粒粒)那么小的小丸子一样的,这么多的数量,找这么多数量的男子跟同一个女人来行淫欲之事的话,都不一定能满足她。

也就是说网友所讲的,「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如果你调动了女人的淫欲心,她简直就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没有厌足的时候,所以女人你不要轻易地靠近。

佛陀这里是跟比丘们跟各位菩萨讲:女人啊你不要靠近,你不要以为你能满足她,其实那么多的男人一起来都不一定能满足她。女人,她的情和欲是绑在一起的,而且有情就有欲,如果她爱一个男子,她时时刻刻都在想着那个男子。而男人要是爱一个女人的话,欲望满足之后他就不想这个女人,就忙别的事情。所以说世界上成就伟业的男子要多于女人,就是因为大部分的女人过于感性,过于沉溺于情欲,没事就是丈夫、孩子,就想着这点事。而男人一般事业心会更强。所以说聪明的善男子善女人想当男人,而不是想当女人。当女人身体也要承受很多的苦难,也会障碍她的修行。甚至说女人在特殊时期都不能双盘,是不是?男人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女人的身体,不利于修行,所以善男子善女人,要争取下辈子都当男子,不要当女人了,不利于修行。

【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川众流皆悉投归,而彼大海未曾满足;女人之法亦复如是,假使一切悉为男者,与一女人共为欲事,而亦不足。】

女人的欲求其实很难满足的,你即使满足了她的欲,她的情你未必能够满足。如果她爱你,她是时时刻刻都爱你,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你,大多数的女人沉溺于情欲,都不想着事业,也不想着修行。

【复次,善男子,如阿叔迦树、波咤罗树、迦尼迦树,春华开敷,有蜂唼取色香细味不知厌足;女人欲男,亦复如是,不知厌足。】

说女人的情欲心如此炽盛(这是对于女人的一个批判了)就好像阿叔迦树、波咤罗树,或迦尼迦树,春天花开的时候,有很多蜜蜂来采蜜。蜜蜂采了这朵花又采那朵花,没有满足的时候,女人的欲求也是这样的,难以满足。所以作为男子,你们不要以为说我可以满足这个女人,很难很难。女人要的比你想象的更多,她不是只要情也不是只要欲,她的贪恋可能是对全部的整个的贪恋,不是说对你单方面的一个贪恋。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涅槃经,常应呵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

几乎所有的佛国里说没有女人存在,都是男子的形貌,但是也不是男子,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无欲,这些佛菩萨都不能讲是男人,不能讲是女人,他是一种很中性的性别,很中性了。修行者,你要变得中性。

那么女人呢?下辈子就别想着再当女人了,因为女人在修行路上有很多的障难,要想办法当男人,当男人的话障难少,本身男人又相对的更坚强一些。这个修行求法的路上,成道者,男人是远远多过女人的。这也是给我们这些师兄敲响警钟了,成道者中男人多,女人很少。所以我们要知道,修着修着你可能变得比较中性,下辈子你就不要变成女人了,如果还想下辈子变成女人,那你还是在轮回,这心就不是一个修行者的心。

【何以故?是大经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

接下来,佛陀又讲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句话:修学大乘经典的人慢慢地会修出来丈夫之相。这个丈夫之相,就是说比较中性。女人会修得越来越坚强,不那么软弱了,她不再执小我了。而佛性,谁要是不懂佛性,就没有「男相」,就说真正的「男相」——丈夫相,其实是你懂了你内在的佛性,亲证出你内在的佛性,这样你就由女人变成了丈夫。这个变是内在深处心灵的改变,而不是说肉身上的改变,好像变性了一样,不是这样子,而是说如果你懂了你内在的佛性了,把它证出来了,把这个大圆镜智、大光明藏证出来了,你就拥有了男相(丈夫之相)。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内在有佛性,那你就没有男相,就算是男人,你也没有真正的男相(丈夫之相)。

甚至佛陀讲了一句话

【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

说那些不了解自己身上有佛性的人,随业流转,受业所报,这些人就是女人。即便是有个男人的身形,如果不懂自己的佛性,就相当于是女人。因为在古印度,女人是贬义的。古印度有性别歧视,女人是贬义的,看到女人这个词,就不如看到男人这个词好,也就说所谓的重男而轻女。所以说,你要是懂了佛性,你就是男人,你就是丈夫之相,如果不懂佛性,你就是女人,这是个贬义的词汇。

【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丈夫相。】

所有懂得自己内在佛性的人,就是大丈夫。

这里也讲一句话,很公道的一句话说: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

为什么八岁的小龙女,她是女性,而且那么小却能成佛?因为她知道自身有佛性。

如果你知道,并且相信,并且确定,甚至证得了自己的佛性,那么你即便是女人,其实也是男子,是大丈夫。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聚。何以故?以说如来秘密藏故。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速知如来秘藏,应当方便勤修此经。】

这里强调《涅槃经》的重要性,说《涅槃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学《涅槃经》,就能知道如来的秘密宝藏。所以说一切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是想要了解如来的秘藏的,都应该认真地精勤地学修这部经。就算是你所看到的这部经好像牛奶掺了点水,但是你也要认真地学,因为这部经比其他经殊胜一千倍。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有几个重点回顾一下

第一个重点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站在佛的角度考虑他讲的每一句话的含义,学会切换角度。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针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含义,要经常切换角度。

再一个,《涅槃经》可能是被篡改过,要重视它。

再一个,即便你是女人,如果你了解了自己身上的「佛性」,你就是大丈夫。即便你是男人,如果还不懂身上有「佛性」,你就是女人。这里在强调「佛性」的重要性,其实也不是说贬某种性别,其实是强调「佛性」的重要性。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02.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8课·大丈夫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诸佛在讲法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时候同一种含义可能会换无量的名称去形容。比如说,「涅槃」这个词,可以用其它很多词来代替;帝释天王「憍尸迦」,他也有很多的名称。前面这里讲的就是「一义说无量名」,同一个事物有无量的名称。接下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依然是三十三卷,不过狮子吼菩萨品已经结束了。这里已经到了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迦叶菩萨又再次的上场了。我们知道,迦叶菩萨,他不是那个苦行第一的迦叶阿罗汉,大家不要混淆。【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二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这里佛陀讲:狮子吼菩萨呀,善男子,菩萨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地断除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在追求正法的道路上,为了法的缘故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