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665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

大家好!

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

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够修习清净离欲的梵行呢?

【善男子,犹如世间从子生果,是果有能与子作因,有不能者。】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迦叶,给你打个比方,就好像世间基本上我们种到土壤里一颗种子,它可能就会长出果树,生出果子,却不是说所有的种子生出的果子都能再度生出种子。

我们知道的,这个果实里边有的种子是可以去繁殖的,有的是不可以繁殖的,甚至有的果子里就根本没有种子,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所以说并不是我埋到土壤里的种子,然后这个种子发芽了,长大了,到最后结果子了,这个果子就一定又能生出种子,这个不一定的,有的能,有的不能。

【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

如果这个果子里面有合适的种子可以再度繁殖的话,我们就称它为果子;如果不能的话就叫它是一个果儿,它这里边的子儿不行,就不能叫它果子,只能叫它果儿。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皆有二种:一者、有烦恼果是烦恼因;二者、有烦恼果非烦恼因。】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都有两种:「一者、有烦恼果是烦恼因;二者、有烦恼果非烦恼因」。

佛陀说:你看,有的众生他也在承受过去的很多烦恼,然后他就生出了更多的烦恼,所以有烦恼的这个果子,然后果子里又长着种子能够继续繁殖,繁殖出更多的烦恼,这是一种众生;还有一种众生,他也是有烦恼的果子,就是说他有业报,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烦恼的生活环境当中,但是他却不再有烦恼产生了。就是说我现在领受的是我过去所造作的一切结果,但是我却不会生出新的烦恼,烦恼就在他这儿断掉了,这就好像果子不能再繁殖了一样,这个果里边没有子儿,或者这个子儿没法再繁殖。有的众生就是这样子,就是说大家都有烦恼,有的是生出更多烦恼;有的烦恼来到这里就大烦恼变小烦恼,小烦恼变无烦恼。

【是烦恼果非烦恼因,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那么什么样的众生才能做到烦恼来到我这里,我就让它化为乌有呢?这些众生就是一直在修习清净的梵行的这种众生,就是一直在按照「戒、定、慧」来修习的这一类众生,他们就已经不是凡夫了。

【善男子,众生观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

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我们知道,色、受、想、行、识的「受」它是一种领纳、接受的意思,「受」是一切烦恼的近因,也就是说一旦你汲取了六尘境界的信息,你就容易生出烦恼,就好像播下种子就长出果子一样。这个受、想、行、识的「受」它是一切烦恼的近因,就是说它最容易导致你烦恼。

比如说:好色的人看到俊男美女,他就容易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因为你接受了这个色相,如果你一直没看见,那就没事。但是你接受了,这个色相来到你这里你接受了,汲取了这个信息,你就开始有烦恼,所以说「受」是烦恼的近因。

【所谓内外漏。受因缘故,】

不管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烦恼「受」就是造成内外烦恼的一个直接的因素、一个原因。

【不能断绝一切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狱。】

如果「受」这里你没有修好的话,你就总是会被外在的这些境相影响,你就没有办法断绝一切的烦恼,也不能出离三界的牢狱。

佛陀在这里把轮回比喻成监狱,你出不去,所以要在「受」上下功夫。色相可能围绕着我,也可能没围绕着我,即便是色相围绕着我,但是我好像是空掉了自己,这个色相没有可承载它的这样一个载体了,我已经空了、松了,色相暂时在,就好像没在一样。

在《菩萨善戒经》里讲:舍利弗,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嗔处不生嗔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你如果做到以上四点了,然后你才会被十方诸佛所知,「亦能知十方佛」。就是说如果某些修行者准备受菩萨戒了,你看你准备好没有?你要先调伏柔软诸根(六根),你要先调伏六根,柔软六根,让你的六根化掉、空掉,这样在一般的众生生起欲望的地方,你不会生起欲望;在一般的众生容易发怒、抱怨、嗔恚的地方,你也不会发怒、抱怨和嗔恚;一般众生愚痴的地方,你也不会愚痴;一般的众生畏惧的地方,你也不会畏惧。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四点,那你真的是可以去受菩萨戒,也能持好菩萨戒了,你会被十方诸佛所知诸佛都知道菩萨的行列里又要多添一位菩萨了。同时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四点,你也能知十方佛,你就懂到底什么是佛了,佛就不是一个飘飘渺渺的概念了,他就化为一种实行本身了。

所以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受」。我们都生在欲中,但是却不生欲心,这个是不是很难做到?但是真菩萨能做到。菩萨戒修的是什么?就是「受」,也就是说你对于你六根的调伏力达到什么程度了。如果你无法调伏你的六根,见到什么都被牵着走的话,你就不可能出三界的牢狱,不管你出不出家,所以当务之急是调伏和柔软我们的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一再强调在修行的初期和中期,我们可能真的是要找一个相对清静的地方,工作也不要特别繁忙,需要一些时间来静修,甚至要离尘索居,要静修,要让你的六根安静下来,要训练它有一定的免疫力,先让它安静下来,训练得差不多了,再去红尘中再一试炼,知道了我炼到什么程度了,不行再回来继续再训练、再保任,然后再出去试一试,这样子反复,基本上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众生因受,著我、我所,生于心倒、想倒、见倒。是故众生先当观受,】【如是受者,为一切爱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断爱者,当先观受。】

接下来佛陀又讲: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你为什么被周围的一切牵着走,因为它进入了你的六根,你接受了它,这个信息你接受了、领取了,所以你跟着走。如果这个信息你根本就没有接受,它不会影响你,是不是这样?众生是因为色、受、想、行、识的「受」的缘故,所以才开始著那个相,著那个「我」,还有我所拥有的,著「我执」、「我见」,以及我所拥有的一切,著这个,然后就开始生出了心的颠倒、想的颠倒和知见上的颠倒。所以修行的初期先当观「受」,先从「受」上下功夫。

【如是受者,为一切爱而作近因,】

「受」还导致了众生的爱欲,这个也是很显然。你如果都没见过那个人,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关于那个人的讯息,你是不可能对那个人生起爱欲的,你是或多或少地领受了关于他的一些信息,然后爱欲才会生起来。所以「受」是爱的近因,「受」可能会导致爱。

【是故智者欲断爱者,当先观受。】

你要是想断爱欲,有的人当然他贪的可能不是人,可能是财、色、名、食、睡……你要注意,想要断这种爱著,要先观「受」,我拒绝接受关于他的信息。

像想要减肥的人,有人就建议你,既然你想要减肥,去超市就避开那些甜食和油炸食品所在的地方,是吧?避开香喷喷的地方,或者说你去超市之前先吃饱肚子,肚子很饱的时候逛超市,你会少买很多吃的东西,是这样子。

这里强调的就是如果你阻止信息靠近你,或者进入你,你就不会被那个信息诱惑,这个大家都能明了。所以你想断贪爱的话,你就观什么造成了你的贪爱,我要想办法让那个信息别靠近我,这样就可以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皆因受时,是故我为阿难说言:阿难,一切众生所作善恶皆是受时。是故智者先当观受;】

这里佛陀又再一次地提到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法其实也是《阿含经》所讲的佛陀的根本的教义之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大家都注意到了,「触缘受,受缘爱」,受导致了贪爱的产生,受是在爱的前面的,受导致了贪爱的产生。

所以佛陀说:迦叶,一切众生本来都是在十二因缘的某个环节造作了善恶,但是你要去推导它为什么造作善恶,可能都是生了爱著,或者是生了嗔恚等等这些情绪。为什么生爱著或者生嗔恚呢?因为「受」,因为他接受了相关的信息。

你很讨厌一个人,你看到他,你就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因为你接受了信息了,他进入了你了,所以如果你看不见他,你可能都想不到他,尤其忙起来根本就顾不上他,是不是?

所以佛陀给阿难讲法的时候说阿难,一切众生你看他造善、造恶,都跟「受」有关系,所以有智慧的人先当观受。

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明了了,我们初期、中期要怎么修啊?要想办法避开太多的应酬,想办法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安静的地方独处,这样来修——听听经、打打坐,这样去修。

【既观受已,复当更观如是受者何因缘生?】

那么有智慧的人除了观这个「受」之外,还要去观这个「受」是怎么产生的?我为什么会领受这些信息?

【若因缘生,如是因缘复从何生?若无因生,无因何故不生无受?】

如果是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我才会「受」,一定会有一种条件导致了「受」的产生,一定是有信息的介入了,信息靠近我了,如果没有信息,或者信息没有靠近我,我可能就不会有「受」,这个「受」它不是没有原因就产生的东西,如果说没有原因就能产生,那么没有原因应该也能产生「无受」,你怎么就产生「受」了呢?智慧的人就这样想,色、受、想、行、识的「受」一定有原因的。

【复观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尘生,非时节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

有智慧的人就推导说:这个色、受、想、行、识的「受」,我接受和领纳这种状况的产生,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我直接从娘胎里带过来的,也不是说微尘这里生出来的我的感受,我去收纳信息是微尘给我的这个功能,不是的,也不是说跟时节有关,春天我去受这些信息,夏天就没这些信息了,不是这样的,跟时节没关系,也不是说我一想,我这个受就产生了,也不是因性而生,也不是说我一直就有,这个受从古至今无生无灭,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我自己独自就能造出来这个受,也不是说别人造出来的,也不是说我和别人共同制造的,又不是说没有原因的。

【是受皆从缘合而生,因缘者即是爱也。】

到最后智者推导出来,「受」是怎么产生的?是「缘合而生」,是有条件的,你可以理解为有信息的,信息来了,恰巧我活着,我有觉性、我有神识,我能够觉它,我能够觉受。

这个缘很重要,缘要配合,配合我们的这个因,我们的因就是我们有觉性,我们活着,我们有神识,我们可以收纳,然后正好信息来了,有可收纳之物,我们又有能收纳的可能性,这样加在一起因缘和合产生了受。

那么因加上缘就发生了问题了,我现在活着有神识,我有这个能力接受领纳,然后信息过来了,这样一配合,爱著就产生了,这里的爱是一种爱著和贪爱,它不仅仅是指色欲,它指的是我们六根对于一切六尘的一种接受、收纳。

【是和合中,非有受、非无受,是故我当断是和合,断和合故则不生受。】

所以这种和合其实蛮奇妙的,你要说有受、无受,其实感觉好像形容的很片面,那么因缘加在一块儿这种爱著才产生,我要想切断这种爱著,我就要怎么样?我要切断因和缘,我让这个因遇不到缘,缘也遇不到因,「断和合故则不生受」,这个信息不过来,我在这儿我也活着,也有神识,六根也能起作用,但是没有六尘,根尘不和合的时候就不会有「受」。

【善男子,智者既观因已,次观果报。】

智者观到这儿的时候就想,我要切断因和缘,让我的六根少去接触六尘,这就是一种闭关,或者说离尘索居,或者去阿兰若处进行静修,这一个阶段我少接触,甚至我不去接触,甚至我们打坐的时候,初期先闭上眼睛,先让眼根休歇下来,不让它接触六尘,然后耳朵听的声音也少,鼻子也没有闻什么特殊的香味、臭味,慢慢地心就开始静了。所以切断因缘很管用的,你的心就会静。

你看很多的寺庙都是建在深山里面,大部分的寺庙都离城市、离闹市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修行者中层次也有高有低,有的定力很强,就算在闹市也没有关系,但是大多数可能还在修行过程中,要切断因缘,切断根尘的配合、和合,切断他们之间的桥梁,至少要让根和尘它们的相遇有一些障碍,这样根才能够安静下来、清净下来。

【众生因受受于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三界无量苦恼,】

接下来佛陀说:智者观完这个因之后,又观果报,众生就是因为收纳了这个外在六尘缘影的这些信息了,收纳了之后他就不能宁静,然后他就开始造作种种业,就可能生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或者说在三界内要忍受无量的苦恼,这都是「受」造成的。

【故受无常乐,受因缘故断于善根,受因缘故获得解脱。作是观时,不作受因。云何名为不作受因?】

「受」使得众生去忍受无常,也是因为「受」,外在的六尘这些信息太丰富了,因为接受了这一切,很多众生就把握不好自己,就断了善根了,也是因为「受」的缘故,很多大修行者证得了解脱。

所以智者这样想:有的众生因为「受」,造作恶业一直在轮回,一直苦恼、痛苦;有的众生也有「受」的功能,但是人家却获得了解脱,他这样观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选择了,「不作受因」。什么叫不作受因呢?就是说我不给这个「受」制造它的帮凶了。

【谓分别受,何等受能作爱因,何等爱能作受因。】

他想要控制「受」,不想让自己被「受」控制,智慧的人想要控制「受」,他就去分析有一些受能作爱的缘因,就是说有一些「受」让我生起贪爱,「何等爱能作受因」,有一些贪爱能让我继续地想要上瘾一般去「受」。

比如说有的人爱喝酒,越喝越想喝,一开始酒这个信息让他看到了,刺激他,他领受了,然后是初期,慢慢地生了爱著了,有了爱著,他就进一步地想要喝,没有酒也要找,眼前没有酒来诱惑他,他却要去找酒喝。所以贪爱有的时候能够助推「受」,初期是「受」导致了你的贪爱,你接受了它,习惯了它,后期是你的贪爱又让你的「受」开始加剧。所以「受」导致了「爱」,「爱」又导致了「受」。

【善男子,众生若能如是深观爱因、受因,则便能断我及我所。】

如果众生都能推出这一点,原来如此,我终于看清怎么回事了,那他就能断掉「我」和「我所」,就是说断掉对于我和我所的执著。

【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则应分别爱之与受在何处灭,即见爱受有少灭处,当知亦应有毕竟灭,尔时即于解脱生信心;】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如果一个人能修到这种程度,观到这种程度了,他就能够分别「爱」与「受」在何处灭,就知道了我的贪爱什么情况下会灭掉,我的受在什么情况下会灭掉。「即见爱受有少灭处,当知亦应有毕竟灭」,他知道,哦,我好像酒瘾犯的时候多吃点水果,我就不那么贪酒了。他知道,原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继续去贪爱了,我对于酒的贪爱减少很多,或者我不跟着朋友去应酬,我就会少喝很多。他去分析的时候,他就是爱也开始变少了、变灭了,受也开始变少了、变灭了,这个时候他就知道,原来我能够想到解决方案的。

爱吸烟的师兄问我:我怎么戒烟?那你循序渐进,一天少抽一支,一天少抽一支,慢慢不就戒掉了?当然市面上也有一些方法,很多很多方法帮助你戒烟,只要你诚心想要去做,你就一定能找到方法。

一开始试这个方法的时候,感觉起到一点儿作用了,你就知道,它能起到一点儿作用,就能起到究竟的作用,就使这种「爱」和「受」毕竟灭,「尔时即于解脱生信心」,他发现我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就对解脱生起了大的信心。

【生信心已,是解脱处何由而得?知从八正道,即便修习。】

接下来,说初步地有信心了,那么证解脱我知道我能证,但是具体怎么做呢?佛陀跟你讲「八正道」,去修八正道。

八正道伴随着我们修行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云何名为八正道耶?】

为什么叫它八正道呢?

【是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者、苦,二者、乐,三者、不苦不乐。】

你要是修习八正道,你就开始有智慧了,然后你反过来观这个「受」的功能,我们去接纳、领受外在信息的这个功能。

「受」大概分成三类: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一种是不苦不乐受。

苦受——顾名思义就是感觉接受起来让你痛苦的;乐受——让你舒服的、快乐的;不苦不乐——中性的一种受。比如说吃碗饭不咸不淡,你就没什么感觉,谈不上痛苦或者快乐,类似这样子。

「受」大概就分成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如是三种,俱能增长身之与心。】

无论是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都能够增长身和心。苦、乐、不苦不乐都会影响身,也会影响心。

【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也。】

为什么说这三种「受」能够增长身心呢?「触因缘也」,是因为「触」很重要,也就是说我这个根和尘之间有个桥梁,根和尘被什么搅在一块儿了?是这个触,它是个桥梁,根一定要遇到尘才会被尘所影响、所诱惑,所以触很重要。

【是触三种:一者、无明触,二者、明触,三者、非明无明触。言明触者即八正道,其余二触增长身心及三种受,】

「触」有三种:一种是无明触,一种是明触,一种是非明无明触。什么是明触呢?六根接触六尘,也不是说六尘就都坏,不是这样的,也有好的,好的这种明触能够让你开始觉悟,甚至能够获得本性大光明的这种触,它是好的,是什么样的呢?是八正道。

并不是说所有六尘都是可恶的,八正道是好的,那么其余的两种触——无明触、非明无明触就不好了,只有好的就是八正道,这种是好的,可以增长身心及三种受。

其实修习八正道可以让我们的身心空掉,就谈不上增长了,修习八正道就属于明触。就是说我们的六根也不是说所有的信息都不要了,只要有关八正道的信息都可以的,正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这些都可以的。就是说只要善的,只要是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的都可以的。所以修行者放下一切,也是放下该放下的,你要执著该执著的,每一个佛在因地修行发愿的时候都很执著的,如果那个时候也放下了,什么也不追求了,到最后怎么成佛?不可能的!一开始要发菩提心,要发大愿的,那个时候是有所执著的,他放下的是他的贪、嗔、痴,是他的小我,是他的骄慢……也有没放下的反而抓得更紧了,就是成佛的信心和决心那是抓得更紧的。

所以无明触和非明无明触它可能会增长你的身心增长你的妄想也增长你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是故我应断二种触因缘,触断故不生三受。】

所以佛陀说:你该断的(你要了解)是断什么,不该断的是什么。有的人就觉得一切皆空,我就什么都别做,肯定是错的。断掉该断的,还有不该断的,你对于父母、家庭的责任,对于公司的责任,对于众生的责任,这些是不能断掉的,断掉就偏空了,就自私了。

接下来佛陀说:如果触断掉了,这个桥梁断掉了,此岸和彼岸之间横着一条河,没有桥梁、没有船,过不去了,因不遇到缘,那就没有什么结果产生了,就生不出来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为因,亦名为果,智者当观亦因亦果。】

佛陀就说:善男子迦叶,你看这个「受」字,又是因又是果,智者要观这个「受」,又是因又是果,它非常的复杂,一定要控制好这个「受」。

【云何为因?因受生爱,名之为因。云何名果?因触生故,名之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

为什么说「受」是因呢?因为「受」,你对于信息的接纳,六根对于六尘的领取、纳受导致了你的贪爱,所以它是一种因。为什么说它又是果呢?因触而生。你如果不接触,他就不会有「受」,当谈到触的时候,这个「受」又是触的一个果了,一个结果了。所以说「是故此受亦因亦果」,所以「受」它又是因又是果,看你在哪个角度去理解。

【智者如是观是受已,次复观爱。受果报故,名之为爱。】

智者就这样观这个「受」的本质,「受果报故,名之为爱」,爱欲是「受」的果报,就是说「受」导致了你的贪爱、你的爱欲。

【智者观爱复有二种:一者、杂食,二者、无食。杂食爱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者,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

智慧的人看「爱」有两种:一种叫「杂食爱」,一种叫「无食爱」。杂食爱,字面的意思就是什么都吃,也就是说不加选择,六尘境界一切我都接受,就是因为杂食,所以就陷入到了生、老、病、死一切的轮回当中去。无食爱就断掉了生、老、病、死,我是有选择的,甚至只要是属于轮回的,我就厌离、我就不喜欢,所以是无食爱。我开始不再吃这个轮回内的任何食物了(这是一种比喻),就是说只要是引我入轮回的一切信息我拒绝接受了,就好像绝食一样。无食爱——我不吃东西了,绝食了,就断了这种生死轮回和一切诸有,然后他就会爱上无漏的解脱之道。

【智者复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

智慧的人一直提醒自己:凡夫虽然贪恋那些杀、盗、淫、妄、酒,但是我不能贪恋,因为如果我贪恋,我就不能断生死,所以我不能贪恋。我现在爱上了无漏的解脱之道,就必须断掉这个受的因,如果断不了受的因,我就不能够证得无漏的道果。

【是故应当先断是触。触既断已,受则自灭;受既灭已,爱亦随灭,是名八正道。】

所以我就必须断触。受的因是什么?是触,接触了导致你的受,触一旦断了,受就断了、灭了;受灭了,爱也就灭了,贪爱就灭了。

所以八正道和十二因缘法它也是紧密相连接的,我们发现了八正道是帮助你在十二因缘的这个链条里出离出来的,十二因缘形容的是轮回中的相的规律,它的内在的一个运作结构,八正道要毁掉这个结构。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如是观,虽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所以如果众生像智慧的人这样去观的话,对于自己的触、受有了控制力,那么爱、贪著就不在话下了。所以说众生虽然身有毒药,身体中了毒,但是身体里也有解药,有微妙的药;就好像雪山中虽然有毒草,但是也有微妙的药。

【善男子,如是众生虽从烦恼而得果报,而是果报更不复为烦恼作因,是即名为清净梵行。】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众生能做到这样,即便他是随业受报来的,他不是随愿力来的,他不是佛菩萨再来,他是随业而来,但是只要他有智慧了,他知道控制触和受两者,他就能慢慢地断掉烦恼。

我过去随着烦恼而来,但是此刻没有新的烦恼产生了,不再繁殖了,这就叫清净的梵行。就是你能够抵御烦恼继续繁殖,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清净的梵行不仅仅说我平常怎么做,而是还包括你的控制力(把控力),你已经知道了病在哪里,怎么防病,不是说我怎么去治病,而是怎么防病,你都能知道了,这也叫做清净的梵行。不生病,你会很清净。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三个字:一个是「受」,一个是「爱」,一个是「触」。

受——领受,纳受的意思;爱——贪爱,贪著;触——接触。

受导致了爱,然后触又导致了受,所以这三个字的源头在触这里,要想控制触,就先从不触下手。

修行的初期,一定想办法从尘世中出离(行为上的出离),好好地持戒就是一种出离,然后因戒而生定,持戒圆满的时候,杂念很少,修习禅定,顺风顺水,当外在的尘相不再影响你,你的六根真的休歇的时候,真正的大智慧才会现前,就是所谓的定生慧,一切以戒为基,以慧为解脱。所以持戒依然是重中之重。

希望大家每天早晨都能拜拜佛,晚上也拜拜佛,早晨至少三拜,拜一下你所供的佛,或者你心中的所谓本尊,拜一下许个愿,让本尊加持你这一天都过得很完美、很圆满。戒行是首要的要圆满,然后晚上再拜的时候,如果戒行不圆满就忏悔一下,有哪里做得不合适、不合理、不理想,就忏悔一下,这是一个圆满的收尾。如果每天都这样早晨至少三拜,晚上至少三拜,你会进步相当得快!

深细微奥大涅槃,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受持之,

回向众生皆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4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第266课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观看《涅槃经》中的辩论会。我们都知道这个辩论会是外道发起的,佛陀是被动参加的,因为佛陀本身并没有好辩、好斗之心。好辩、好斗之心其实也是「我执」的体现,但是被动参加还是可以的。为了阐明宇宙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5

第265课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最近「喜马拉雅」上主播评选投票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我看每天都有师兄在群里发,要给我们学院投票。我一直也没怎么在意,今天课前有点时间,我就去看了一下主播评选的总榜,就是怀着好奇心去了解一下,看看排在前几名的都是谁呀。大概看了一下前十名,大部分都是讲鬼故事,还有讲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