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7课·深刻反思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28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回到《大涅槃经》的讲堂。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两天出外办事,但是一直也在关注着我们的内院微信群和学院QQ群的情况,三个内院基本上井然有序,我在的时候和不在的时候差不多但是QQ群昨天乱了一段时间,后来我就禁言了,深切地感受到佛经里讲的「调御」两个字是什么含义。微信群三个院,每一个院刚刚建立的时候也像QQ群一样乱,大家都很躁,都向对方讲着自己想讲的话,甚至不在乎对方想不想要听,好像有疯狂的表达欲。这是没有认真修习禅定的表现,多修习禅定的人平常话是很少的,应该来讲是比较少主动讲话的。不修禅定的人话是没完没了的。所以你一看这个院的情况你就知道,大家如果有问题的话,问题出在哪里了。所以在我让QQ群一段时间内禁言的时候,我发了一张佛祖打坐的图片,我说:「万言不如一坐」。很多师兄相当的聪明,应该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一切言说都是戏论(没有实际的意义),你只能看到你识性的波澜是多么丰富而已。经常地深入内在的人,不会有如此躁乱的表现,不管你自以为境界有多高。所以多次向师兄们推荐一部电影《达摩祖师传》,很多师兄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在网上搜搜看,《达摩祖师传》,去仔细领会一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开悟。你不向内求,著于根尘识的话,什么时候能真正地悟呢?

这两天不在天津,离开学院的大本营,我也在思考很多问题。就是学院目前所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主要在QQ群中显现出来。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六度」里,大家偏废了非常重要的「禅定」,所以以后的晚间,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开始第二期的禅修课。让你去打坐,大家坐不下来,说一起来坐,大家就能坐下来。所以如果方便的话,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第二期的禅修课,也就是禅修加强班,四十九天的禅修课还没有听完的师兄继续四十九天的课程,四十九天的禅修课听完的师兄,我们开始走入到加强班当中,大家一起来修禅定。当然说是一起来修,你也是凭着个人的意愿,因为每个师兄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们说是晚上的禅修课,也可能你就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或者白天的中午等等,这个没有关系,只要你感觉你真的需要静下来,你就参与第二期的禅修课。

我看微信群三号院有师兄对于我们推荐的听经顺序在进行质疑,为什么我们所推荐的听经顺序没有公开地在「喜马拉雅」里讲?就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有的人并不需要这个顺序表,他有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随机地抽哪部经来听,自己就在那儿开悟了,有的师兄不需要按照老师所指引的道路去行走,所以我们没有强行说这个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听经的学法的顺序。

这个顺序表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喜马拉雅」里,很多次很多师兄在私信我,说:老师,我刚学佛,你讲了那么多经,我一头雾水,我应该先听哪部经,后听哪部经,应该有个顺序吧?不然我很乱的,有的经太难了,我作为初学者上手也听不懂。所以就给这些初学者而且是需要听经顺序的初学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建议(听经顺序是个建议,不是强行要求),不是说人人都必须如此,是真的有这方面需求的人问到我的时候,我才把这个顺序给他的,后来甚至有一度有人问我的时候我也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就随缘听吧,捡一个就听。但是这样似乎还是对众生不负责任,所以后来就把这个顺序表发到了QQ群当中,就导致有的师兄在质疑,说佛都是适应众生的根器在讲法,你凭什么设定一个顺序?所以这里必须要解释一下。

然后醍醐也发现,不误解醍醐的师兄是永远都不误解,醍醐做怎样的行动举止,他都不会误解。那个误解的人,是醍醐不管做什么,他都会误解,这也是很奇怪的。说明可能是站的角度不同,有一些师兄就是站在醍醐类似的看世界的一个角度,所以醍醐做什么他都能理解。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的师兄,他就不理解,不理解就不理解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境界高低这样的事情,只是角度不同。不得已在这里做个解释,也就是说不需要这个顺序的师兄可以不看,这个顺序是建议而不是强制,没有任何的强制性在里面。

接下来还是废话少说,回到《涅槃经》。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

【迦葉菩萨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服!】

迦叶菩萨在这里感慨,说佛陀您讲,只要听了《大般涅槃经》,众生都知道自己身上有佛性,《涅槃经》像天上的震雷一样响,震撼大家的身心灵魂。但是,虽然《涅槃经》如此的神奇,但是我也知道它是非常深的——「甚深甚深」,非常深。这部经很多众生难以见到,有机缘的众生才能够遇到,见到,深入进去。没有机缘的,一生可能学其他经,从来不学这部经,对这部经一无所知。那有的人见了这部经,听了这部经,也没有办法完全地契入,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那么声闻乘和缘觉乘的这些菩萨们(尊称一下这些菩萨们),他们「所不能服」,就是他们听这部经的时候,因为身上的我执未退,可能还存在一些傲慢,也没有办法认真地听进去。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叹,不违我说。】

佛陀说:善男子,就是这样的,「如是如是」,就像你所感慨的一样,你所感慨的其实也是我所感慨的,就是众生与众生太不同了,再好的东西也有人弃如敝屣,一点都不珍惜,这是很正常的。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性,听您用了这么多的比喻来形容它,其实也是挺简单的,为什么对很多众生来说就是很难见到,很难入进去呢?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鎞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

佛说:善男子,就比如说有一百个盲人吧,为了治自己的眼睛的缘故,就找到了一个眼科医生,非常棒的眼科医生。这个医生就用「金鎞」(这是一个治眼病的工具)撩开了这个盲人的眼皮(很多看不见的盲人,大家知道,他的眼皮是垂下来,是闭着的状态,因为睁着也看不见,他眼皮是闭合的),然后医生就用这个工具把眼皮挑开,挑开眼珠不就露出来了,对吧?然后就在盲人的眼睛前面,用一个手指在这里比划一下,在这里晃一晃,就问:你看见了吗?盲人就回答说:我看不见。然后这个眼科医生就用两个手指或者三个手指再去这个盲人的眼前晃一晃,说:看见了吗?有的盲人可能会说:好像感觉有什么在前面晃。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

佛陀说:善男子,《大涅槃经》非常的微妙,「如来未说亦复如是」,《大涅槃经》非常的微妙,但是这里还藏着很多秘密是说不出来的。

所有能说出来的教法,如来的教法,能说出来的,可以称之为「显教」(能够显现出来让大家发现,这叫「显教」),还有一种「密教」(就是不可说的东西叫「密教」)。如来的教法是包括显密二者,圆融在一块的。显教是大家能听到的,能看见的,能够去讨论的,但是有密教是你需要亲证的。不可说是密教的一个起点,你需要从不可说这里下功夫去亲证,「自证圣智」,密教才是无上大法。显教是密教的台阶而已,就是我踩着这些显教的台阶,走啊走,终于走到顶了。走到顶了,脱了鞋子了,赤着脚继续往上证,自己独自去修证。显教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可以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密教必须你自己亲证,证多少是多少,别人无法跟你分享。所以说《涅槃经》里有显教的东西,也有密教的东西,如来未说的是密教的东西,你需要去品味,要从某一个点下手,自己去亲证的,让它化为自己的东西。

【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

这几个词大家都了解,学习佛法先「信」;然后再有所了解(理解了,消化吸收,也就是闻思的层面);然后你需要(闻思修,修里面包括行,行动,也包括上的修行,这是闻思修的修);信解行证的「证」,也就相当于闻思修的修,你需要用出来,要应用(上的应用,下的应用,都叫应用,都叫修,都叫证)。

那么菩萨们虽然具足行诸波罗蜜,这里诸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了,很多菩萨认真地践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在认真践行,甚至都到达「十住」菩萨的果位了,但是还没有能见到所有的佛性。

今天的这一课就是让很多师兄你不要盲目骄傲,好像理上我懂了一点了,就非常的飘飘然。佛陀说:就算是「六度」具足了,就算你证得「十住」菩萨的果位了,你也未必能见到佛所具有的所有佛性。就说让大家要持续精进,千万不要轻易地就翘小辫子。「十住」菩萨我们知道,大乘菩萨的修行的阶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上,五十二个阶位当中第十一个到第二十个,就是「十住位」,也叫「十地住」,「十法住」,或者叫「十解」。

「十住」在《楞严经》里讲得很详细,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也提到过,「十住」只是一个中间阶段,只是第十一位到第二十位,就说你这五十二个台阶,只是第十一个台阶到第二十个台阶而已,上到这里而已。就算你「六度」具足了,证得「十住」了,也不过是中间阶段而已,你还没有能够见到所有佛性。所以时时刻刻都不要飘飘然,你要观你那个傲慢的心,有的时候你一不注意,你的「我执」就翻上来。

有的时候我们跟大家讲,在生活中要多多地观想自己就是佛菩萨,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让你切换到佛菩萨的角度看世界,平添很多的智慧,你的心也更加能包容,这是目的。但并不是说你把自己当成佛菩萨,你就马上是,立刻是,当下就是佛菩萨了,那未必。所以不要随便翘小辫子,说我习惯了平常把我自己当成某某佛菩萨,我就感觉我是了,那是一种错觉。就算「六度」具足了,就算你都「十住」果位了,你还不能够见到所有佛性,佛陀就是在戳破很多弟子身上那个傲慢的气球。很多学佛的人学着学着就傲慢了,所以《涅槃经》就戳破你的傲慢,告诉你,还没到头呢?你以为「六度」具足了吗?你「禅定」证到哪儿了?是在色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还是识阴区宇

经常修禅定的人话很少的,那么在群里话这么多的师兄,你禅定功夫绝对非常欠缺的,大家知道吗?这句话可能不好听,但不好听的话常常是实话。如果为着大家的法身慧命来负责的话,我们必须重视禅定的功夫。实修的「修」我们多次强调,包括上也包括下。有的师兄下也没做好,「六度」也没怎么践行,那上更谈不上,天天就会纸上谈兵,陷入自我麻痹当中。你能见到多少的佛性?一切一切都是你以为而已,你沉迷在「六根」的意识这里边,玩着法之尘相,甚至被法之尘相所玩,还骄傲不得了。

微信群二号院的管理员禅智师兄做得不错,每天晚上八点之后群内就止语了,就禁言了,大家就去做禅修,这个倡导是非常好的。QQ群里慧尘师兄说:九点之后禁言。都是强制大家向内去寻找,不要在相里玩了,强制大家向内找。但有的师兄你能理解为什么禁言为什么止语吗?想说话不方便了,有的人退群了,我去别的群说话去。「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啊。什么是佛性?你不静下来怎么可能感受到佛性?又契入到佛性呢?

同时,这个地方这句话看上去简单,说:「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你要时时刻刻地审视自己:我哪个地方有欠缺,我做了没有。对自己要求高的菩萨,每天都要检查「十善业道」和「六度」我做怎么样。除非你想荒废你的人生,如果不想荒废的话,每天都要检查,我到底哪里有欠缺,一定要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

【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

佛陀说:有的菩萨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听到佛讲佛性什么样。他好像大概模模糊糊地见到一点儿佛性,这样的菩萨摩诃萨们(大菩萨们)虽然模模糊糊见到一点儿佛性,但是呢,同时也会说:太奇特了!世尊,太神奇了!我们这些人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这么久,在梦里迷了这么久,但是听到「无我」这个词的时候也经常被惑乱。就是把「无我」理解成完全的「空」,就什么都不做,所以「六度」里的「布施波罗蜜」就做得不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就做得不好。为什么?我沉空了,守了寂,所以就做得不好。这个「无我」并不是沉空守寂的「空」,大家已经了解了,「无我」其实是把你化为全部的「我」去奉献,奉献你都忘了有你那个「我」存在了,就是自私完全地化为了无私,那个才是真正的「无我」,不要把「无我」就理解成全然的空无所有。

佛陀说:

【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更进一步地,佛陀来消你的我执和傲慢了。怎么消的呢?即便是菩萨已经是「十地」菩萨了,对于佛性「尚不了了知见」,就算你已经是「十地」菩萨了,你也未必完全地了解佛所具有的佛性。

有的师兄自以为是几地菩萨了,但是佛陀又戳破了你的傲慢了,就算你是「十地」菩萨,你还没成佛呢,所以不要着急傲慢。你说话的口吻是不是带着傲慢,别人一听就听出来了。「七地」、「八地」就不退转了,很多经文里讲「八地」是不动地,然后有的经文里讲,「七地」是阿惟越致也不动了,不退转了。「七地」、「八地」你都距离相当的遥远了,就别说「十地」了,但就算是到了「十地」了,你也没成佛,骄傲什么呀!不认真地下功夫去,有说话的那个功夫,有闲聊的功夫,赶快进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为众生服务,或者就去打坐,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任。越是爱卖弄的人,可能他肚子里的水是越少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知道很多的人往往是很沉默的,是不得不讲话的时候才会讲话。所以现在旁观我们学院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师兄们话太多了,没用的话太多了。

不是说不可以讲一些没用的话,我们也说了,适当的废话可以增加学院的人情味,大家在这里聊聊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花了多少时间你要有所警醒的,你要一直有所觉观的有所觉照的。哪能是陷进废话里就说个没完没了了呢?

佛陀说「十地」菩萨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你自己问问自己,你现在是什么果位啊?是声闻乘、缘觉乘还是菩萨呀?是几地菩萨呀?

「十地」菩萨是相当重要的,「十地」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很多经文里都提到过,有的师兄也已经背下来了:「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个别经文里关于「十地」的描述也会有一些差异,因为角度不同,针对性不同,没有必要用经文去跟经文打架,就感觉好像佛讲的一切充满矛盾一样,那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佛的真身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去面对同一个问题,他有不同的解释,这个时期这样解释,那个时期那样解释,很正常!因为他不停地切换角度,如果你不跟着切换角度,你是无法理解佛的,还谈什么佛性啊!

何况声闻、缘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的人,无论你是修「四圣谛」而开悟的,还是修「十二因缘」而开悟的,是听经闻法开悟的,还是自己凭着某个因缘而觉悟的,不管怎样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傲慢。

而非常有趣的是,当你成佛了之后是不可能有任何傲慢的。所以你随时随地都在向众生泄漏你的习气,你有没有意识到,你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这是大家能够感受到的,你身上有没有习气,大家一眼就看到了。那么你心里的念头你最知道了,你的这些念头是佛念、是菩萨念,还是凡夫念啊?

【复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已,仿佛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我们仰望虚空里有天鹅飞过,或者有大雁飞过,你看着虚空里的大雁和天鹅,它飞得很高很远啊,你感觉是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又很如梦如幻的、很虚无的感觉。我盯着虚空里的大雁和天鹅的时候,我看的是虚空呢,还是天鹅、大雁呢?仔细看了半天,也感觉很迷糊。

有的师兄没有看过虚空中的大雁、天鹅,但是你放过风筝吧?没放过的,你看过公园里其他人放风筝吧?你盯着虚空中那个风筝如此高远的时候,是不是若真若幻,似真非真?你不知道那是虚空,还是风筝,是风筝还是虚空?

所以说「十住」菩萨看如来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若真若幻,渺然不清,「仿佛见之」,就是好像看到了,但是又有一种深深的虚无感。「十住」菩萨看如来身上的佛性就是「知见少分」,大概的有一点点了解,但是并不确信无疑,因为他还没有证得,还不是他的东西呢。连「十住」菩萨看如来身上的佛性都是这样的,那么声闻乘、缘觉乘就不用提了,迷迷蒙蒙知道一点点,哦,我以为我知道了整个大海,其实一个水滴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就是这样的。

【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远路,朦胧见道。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善男子,又好像喝醉酒的人,要走好远的路,朦朦胧胧的。喝醉了,他走在路上,倒过来倒过去,好像马上就要摔倒一样,看不清路。朦朦胧胧地看着好像有条路,走着走着,怎么就踩不在路上呢?这是喝醉酒的人。

「十住」菩萨也是这样的,听佛讲法的时候,知道佛性是什么样,什么无处不在、不生不灭,非常稳定寂灭,感受好像也能猜到一点,「知见少分」,但是像喝醉酒的人看路一样,因为他没有证得。

【善男子,譬如渴人,行于旷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是白鹤及以丛树。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又好像饥渴的人,在旷野上行走,这个人非常的渴,非常渴就想找水,在黑暗的旷野当中,远远地看到有一片丛林,那个丛林发着白色,又好像是白鹤在那儿聚集,这个人就迷闷了,远处那个白花花的到底是树,还是水呀?仔细地看也看不清,到最后终于走近了看了,哦,也不是白鹤,也不是水,原来是一丛树林。

善男子,「十住」菩萨看如来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仔细看,看不清,那个地方是白鹤,还是树林,还是水呀?看不清。因为夜晚在旷野里,一个发白的地方看不清是什么,他希望是水,他就当作是水,走近了一看,不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佛陀说:善男子,又好像有人在大海中,隔着好远好远的距离,有多远呢?大概有无量百千由旬那么远的距离(一由旬少说也是十一点二公里,多说点四十多里地,甚至还更远),隔着无量百千由旬那么远的距离,远远地望到有一个大船,这个船非常大,有高大的建筑「楼橹」(「楼橹」,一般是古代用于军事上的一种类似炮楼一样的,没有顶盖的一种建筑),看着远处这个大船,好大好大呀,上面好像有建筑物,甚至还有「堂阁」(就是建的像楼房,像殿堂,像楼阁一样),但是看不清,这个人心里就在想,远处的这个是大船上的建筑物,还是虚空;是海市蜃楼,还是真的有大船呢?太远了,看不清。一直盯着看,看了好久好久,才「生必定之心」,才确定下来,哦,这确实是一艘大船。

「十住」菩萨在自身中见如来的真性,见佛性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听经或者打坐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到了,那个东西感觉到了,但模模糊糊的也不确定,非常的不稳定,一下一见相,又被相所转了,非常不稳定。

佛陀说:善男子,「十住」菩萨见自己身上的佛性都是这样的不稳定,一般的众生就别盲目骄傲了。

【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极懦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

善男子,又好像有一个王子,身体非常的懦弱(身体很弱,身子骨非常的弱),但是通宵打游戏,玩游戏一直玩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天明,本来身体就弱,气血也不足,他还通宵的玩游戏,不睡觉,一直到了第二天的天明。

然后大家可以想象,这个时候王子是多么的困乏,非常的疲倦,然后他用眼睛看一切都看不清了。因为他困嘛,非常的困,本身体力就不支,又加上非常的困倦,眼睛就好像半失明状态,看什么都看不清了。

【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就算是你已经证得「十住」果位了,你看自己身上的佛性,也像这个王子一样看不清的,是非常不明了的。

接下来又讲:

【复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电光暂发,因见牛丛,即作是念:为是牛耶?丛云、屋舍?是人久视,虽生牛想,犹不审定。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未能审定,亦复如是。】

就好像一个臣子在给国王办事,因为公事就没有办法回家,一直在朝廷里办事(一个大臣在朝廷里办事,办了很久,一直没法回家),到了夜晚了,终于可以回家了,然后这个时候,可能是雷电产生了,在这个电光当中,他就看到了一群牛,一群黑影在电光中一闪,看到前面一些黑影,他就想:这是一群牛,还是云彩,还是屋舍呀?看不清,黑乎乎的,看不清。这个人使劲儿看,仔细看,看了很久……一直看这堆黑影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生牛想,犹不审定」,感觉好像是一群牛,但是也不确定,又有点像是房宅屋舍,又好像黑云彩,看不清。看了这么久,还是无法确定下来。

「十住」菩萨看自己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看了很久,隐隐约约感觉好像是吧?这个应该就是明心见性了吧?佛讲的开悟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吧?但是无法确定。

无法确定的人就有很多的问题,总是问啊问啊问,无法确定。真正的开悟者、彻悟者,他是没问题可问的。那么经文里佛菩萨有的时候是站在众生的角度,以一个很愚痴的众生的角度去发问,说给众生来听的,因为他不问佛就不说,所以他就去问,是代众生而发问。有的时候,阿难尊者也是,明明没问题,故意地找点问题来问,很多经文里阿难尊者都是这样子,本来没问题,他自己故意地找点问题,想着众生可能在哪个点上有疑惑,他就帮着问。人家是帮着问,而不是真的有疑问,但是没有开悟的人是真的有疑问,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困惑,困惑影响了自己的前行了,在修行路上这个问题不解决,我简直没有办法前行,他就只能去问。

【复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所以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有一些非常认真持戒的比丘,就算是纯净水,没有任何虫子的纯净水放在他的面前,让他喝的时候,他还是仔细地盯着看。因为这个比丘对自己要求太严了,他想着:我不杀生,我喝无虫之水,我喝纯净水,但是这个纯净水过滤是否干净?他盯着仔细地看,看到水里有些东西在飘摇动荡,他就在想,哎呦,这个水是不是没有过滤干净?水里飘摇动荡的是灰尘还是虫子呀?一直盯着看,不知道是尘土,还是虫子?他不明了。

「十住」菩萨对于自己身上所显现的这个佛性,他也是不明了,不确信的,我感觉这个是吧?老师这个是吗?你帮我看看我写了这个文章对吗?你看看有没有不对的地方?他就是不能够确信是不是。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阴闇中远见小儿,即作是念:彼为是牛、鹫、鸟、人耶?久观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复次,善男子」,又好像有人在阴暗里面,远远地看到了小孩子,就作是念,以为是牛、鹫鸟、人?有的人在阴暗里,远远地看到有小孩在玩耍,很远很远,但他也看不清,他就说:前面那是牛,还是鹫鸟啊?是鸟、是鹰,还是人呢?一直盯着看,看不清。「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就算是走到面前了,盯着是个小孩,他还在迷糊当中呢,还是有一种不确信的感觉。

那么「十住」位的菩萨,对于自己身上佛性的了解就是这样的,不大明了,并不确信。

老师,我禅定这个境界好不好啊?我遇到这个境界了、那个境界了,怎么样啊?总是这样不确定的师兄一定多听经、多深入经藏,因为经里讲得很清楚,对不对?如果你修禅定的话,《楞严经》是必听的,所有的修行人如果你想成佛,《楞严经》是必听的,里面内涵太丰富了,我们说它合了《大藏经》的精华,对吧?上怎么修、下怎么修都讲了;怎么开悟,怎么样才算开悟,怎么样背尘合觉,它也讲了;怎么样突破五阴区宇,怎么样防止魔来干扰,全都讲了。如果你把《楞严经》仔细地学透了,你不会再问了,老师这个境界好不好?我梦见这个事、那个事了,还需要老师。有《楞严经》只要你学透了,你就不需要再去问老师了,答案几乎都在其中了。所以问这些问题的师兄基本上还没学《楞严经》,所以还能理解。也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因缘不同,有的人真的没时间学佛,要是让他把《楞严经》六十五课都听完了,实在是没时间,所以他只能是直接来问老师了,因为这样的话直接回他一个答案,这样比较迅速,比较快捷方便。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见画菩萨像,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就好像有的人在黑暗中看佛菩萨的画像,看了佛菩萨的画像,他也不能确定。因为是黑暗中看这个像,看不清。然后他就问:我面前的这个画像是佛菩萨形像吗?还是大自在天王的形像?还是大梵天王的形像?是天人的形像?还是成染衣(「染衣」代表出家僧),是出家僧人的形像?还是天人的形像?他就看不清。这个人一直盯着看,看了很久,虽然隐隐约约确定了,哦,这个应该是佛菩萨的形像,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

「十住」菩萨对于自己身上的佛性也是这样的不明了,就是不确定。

真正的开悟者,是一切一切都好像是确凿无疑的、非常肯定的这种感觉。但是有任何疑惑的(无论是疑外在的,还是疑内在的)这些人都是还没有真的「悟」的人。所以通过你是否对你的佛性完完全全彻底地认定,也能够判断出来你现在是真开悟了还是假开悟了。

那么你现在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始终是对于佛性这个事情有疑惑,总是有那么多问题可问,那很显然没开悟。

【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佛陀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性「甚深甚深,难得知见」,只有佛才知道。你必须证得你才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证得你就总会有疑问的,就算你不问(我问,让人感觉好像我还没「悟」似的),我藏着。你藏着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那还不如问呢。问了,解决了,你还能前进更快一点。不是说不让大家问问题了,而是说你的心要定,你要懂得怎么样消除问题,消除疑问。

怎么样消除疑问?多听经、多打坐,慢慢地疑问会越来越少的。有空闲时间就去修「六度」,不要去忙着乱讲话,陷入戏论和谈笑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让这些新来的师兄们(学佛者)感觉,这学院怎么这么乱呢?这是个道场吗?这么乱,说什么的都有,我都不知道大家在讲什么,我听谁的好也不知道,个个都在讲话,都在讲自己想讲的,而不在乎大家想听什么。所以有空闲时间就去修「六度」,你就没有时间那么多废话了,我们道场也就清静下来了,清静到哪怕一个人没有,如果大家都在认真地实修,无论是还是下都在认真地实修,那么我们这个道场就是诸佛充满的道场。

任何的道场都是选佛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你的心空了没有?静了没有?道场静下来,如果大家都忙着实修,这个道场就是「诸佛云集」的地方。但是当然了,如果道场是清净了,大家跑到其他的群里去大呼小叫,沉迷于戏论和谈笑甚至诤讼了,那也只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而已。

佛陀说:

【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智慧的人永远不骄傲,不管证得什么,永远不骄傲,不会忙着去炫耀,而是从内在尽情地努力,对照着经文去努力,看看我跟佛还差多少,聪明人是这样子的,永远跟佛去比,你跟周围的师兄比有什么意思?就算你此时胜过他了又怎样?可能前世你也下的功夫比他多,又能证明什么?你跟师兄比,证明不了什么,你要跟佛去比,你看看跟佛之间还差什么。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见,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佛性是这样的微细难见,我们的肉眼怎么能见到佛性呢?

【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佛对迦叶说:善男子,就好像「三界」的最高处,「无色界」的第四层天——「非想非非想天」,这个「非想非非想天」,它作为三界的最高处,一般的二乘之人(声闻、缘觉)他们都见不到的(二乘人是见不到无色界的第四层天的,因为这是三界最高处了,见不到的)。但是怎么样能够见到呢?「随顺契经」,就是说你自己虽然还没证得,但是经文里佛证得了,你要深入经藏,佛证得了你可以看。

比如说山顶我还没到,我就问问那个从山顶下来的人。嗨,你好!山顶什么样子呀?我还要再走多久啊?我们上山的时候,有时就问从山顶下来的那个师兄说:师兄,从这个地方到山顶还要走多长时间呢?问一问,我心里有数。我手头的粮食够不够?我能不能上到山顶?我问一问,可以的。

虽然你没有证得「非想非非想天」,你没有证得自己的佛性,但是经文里佛证得了,佛告诉你了。佛告诉你了「非想非非想天」怎么证,什么样;也告诉你了佛成佛之后是什么样,等觉、妙觉是什么样。你要去学习经论,你自己没证得,也不学习,就自以为良好,这不是在掩耳盗铃吗?捂着耳朵偷铃铛,以为我偷到了铃铛没有人发现。太可笑了,是不是?

所以这里佛陀在强调「随顺契经」,「契经」代表佛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经」也代表把真理实相贯穿起来的意思。佛经里把真理实相贯穿起来告诉你了,你要深入经藏,没事瞎聊天,有那个时间去深入经藏啊。

「以信故知」,深入经藏,完全地沉在里面,这才叫真的信。真的信是融合,跟经文、跟佛的思想、跟佛的心髓融合,这才是真的信。表面上、口头上我信佛,没事就打妄想、乱说话,这不叫你信佛。真正的信是你跟佛融合、跟佛经融合,这才是信。所以「随顺契经」、随顺佛经,你就知道了佛证得的一切是什么样子的,我怎么才能证得,方式、方法佛都告诉你了。

【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

佛陀告诉迦叶说:善男子,声闻乘、缘觉乘的这些菩萨们,如果能够真的信这部《大涅槃经》,能够真的顺着《大涅槃经》的指引去做,就一定能够证得自己身上的佛性。你要信的话,你要照着做。我信,但我不照做,那没用。

【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

「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要按着《涅槃经》讲的认真地、努力地、精进地修行,勤苦地修行,不要浪费时间。

有的师兄空下来就喜欢评论别人、评论法师、评论经文、评论师兄,有那个时间也省下来深入经藏吧!要么听经,要么打坐,要么读经,拜佛,或者修「六度」,布施、持戒都可以。哪有时间去评论别人?没有那个时间。

佛陀说:你要想证得你自身的佛性,要信顺如来的《大涅槃经》,要精勤地去修习它。

【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你只有成佛了才知道,到底什么是宇宙的真理实相,什么是觉悟了真理实相的人。还没成佛的时候不要乱去判断,「十地」菩萨都到「十地」了,还差得很远呢,你又在这儿骄傲什么呢?

所以学今天这节课,反观我们学院这种浮躁的风气,这节课简直就是一剂良药,佛陀给我们打了一针扎了一针,所有那些飘飘然的师兄们,有戏论谈笑、评论别人的时间,赶快深入经藏吧!跟佛去比,不要跟其他人比。

希望我们的学院能够让所有师兄真真正正地为自己负责!为所有众生负起责来!真正地向佛学习!不要忘了自己初发心学佛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学久了就麻木了,忘了自己为什么学佛。

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要成为这样的觉悟者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1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7课·深刻反思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昨天晚上的课讲到最后突然被打断了,所以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上。关于什么是「居士」,什么是「优婆塞」,佛陀的解释是:只要是诸根完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受了「三皈依」了,那就是优婆塞了,就是居士了。这个地方强调「诸根完具」(就是身体健康,六根健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