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6课·草-奶酪-醍醐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48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昨天关于《涅槃经》里「我」和「无我」「无二」这个内容,我们讲了一节课。有的师兄感觉好慢啊,怎么卡在这里了呢?「我」和「无我」是无二的,怎么就讲了一节课呢,废话太多了吧?但是我们要想到当年智者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单单一个「妙」字就讲了三个月。停下来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停下来?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和「无我」的「无二」,如果从字面上去讲那是很快的,蜻蜓点水就过去了。你要是品这个「我」和「无我」的含义的话,那太深刻了,讲一辈子其实都讲不完。

我们讲小我是「假」的,加引号的「我」是找不到的,那么「我」是谁?是「真我」。真我是什么?是「佛性」。佛性到处遍在,到处遍在就含纳了一切事物,含纳了一切众生。佛性就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甲乙丙丁等等等等加在一起,这才是「无我」的真正含义。无我不是什么都没了,而是一切众生,是化为世间的「万有」。无我就是「一切是我」,「我是一切」,这才是无我的真正含义。所以无我的本质就是真我,真我的本质就是无我。真我、无我,就代表我是一切,一切是我,这就是根性里的「无二」。因为你也是众生,所以,你对自己的珍惜爱护,也算是对众生的珍惜爱护;因为众生也都是你自己,你对一切众生的爱护,也是对自己的爱护,这样就统一起来了。如果在根性上把「我」和「无我」统一了,那么在生活中,你是绝对不可能自私的,因为你为别人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为自己做的,也是为众生做的,完完全全地没有障碍,「自他不二」就这样显现出来了。

接下来,继续看《涅槃经》的第八卷。下面的这一段文字,可能隐隐约约让有些师兄想起来,怎么感觉有《楞严经》的味道呢?确实有《楞严经》的味道。因为《楞严经》前面「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部分充满了哲学思辨,对有些师兄来讲非常的有趣,但有的师兄就感觉头大、头疼。哲学思辨是非常地锻炼你的智商的,它可以让高智商的人验证一下自己的智商是不是足够高,也可以让智商不够自信的师兄锻炼一下、提高一下自己的智商,所以哲学思辨是佛弟子应该要训练的功课。

那么智商高就一定聪明吗?未必。智商高可能也很不聪明,智商高代表你在某一个领域可能是佼佼者,但是你情商未必高。要说一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往往是指的情商。但是智商高(不可怀疑的)在很多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走捷径,你的理解力增强了,很快地就走了捷径。

【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

佛陀抛出来一个问题问迦叶菩萨(当然也是问所有的这些善男子们),说:大家都知道,牛奶一提炼,就提炼出来奶酪了,奶酪再提炼就是生酥,生酥再提炼就是熟酥,熟酥再提炼,最精华的部分就成了醍醐。那么这种酪性(酪性这种性质,这种体性)是从牛奶里面出来的?还是它自己生出来的?还是从牛奶之外的其他地方生出来的?

大家感受,酪性,它是从牛奶里生出来的?还是自己就有酪性?还是从其他地方生出来的呢?

【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若从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无所为。若自生者,】

那么这个所谓的最高的精华提炼品——醍醐,它是从奶里出来的?还是自己生出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出来的呢?要是说酪性或者说醍醐是从其他地方生出来的,那就是「他作」,就不需要通过奶去提炼了(我在草里也能找到,在泥土里、瓦块里、石头里都能找到奶酪和醍醐才对,但是没有,找不到);如果说它不是单单的必须从奶里提炼出来,那么要牛奶干什么呢?「乳无所为」,那就要它就没用了。如果说酪性或者醍醐它是自己就能生出来的话(石头里就能蹦出来),那它跟牛奶、跟生酥、熟酥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不应相似相续而生。】

为什么在这一个链条里,它们一个挨一个地生出了对方呢?你看,奶生奶酪,奶酪生生酥,生酥提炼成熟酥,熟酥提炼出醍醐,这是一连串儿的相似相续,一个接一个地产生了。

【若相续生,则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不一时,定复不从余处来也。】

如果是一个接一个的相续而生,那就说明不是同时突然全都出现的,是一个接一个这样相续而生的,不是同时有的(不是奶、奶酪、醍醐、生酥、熟酥同时出现);如果不是同时出现的,「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不一时,定复不从余处来也。」不是同时出现的,那就证明从旁边来的,但你又说不是从旁边来的。

【当知乳中先有酪相,甜味多故,不能自变,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于是我们就感觉奶酪的酪性(酪之性,酪之属性),它离不开牛奶,但它又不完全就是牛奶,可以说牛奶中隐含着酪的相,隐含着一种体用可能会变成奶酪,甜味太多的时候变不成奶酪,也变不成醍醐,必须是恰到好处。

【是牛食啖水草因缘,血脉转变而得成乳。】

然后我们再想一想,这个奶是怎么来的呢?牛遇到水草吃下去,通过咀嚼、消化、吸收,「血脉转变而得成乳」。

本来是草,牛吃到肚子里消化吸收变成血液,又流淌出来变成奶,这一系列的过程很有趣的。

【若食甘草,其乳则甜;若食苦草,乳则苦味。】

如果牛吃的草是甘草(是有甜味的草),那么就感觉牛奶甜甜的;要是吃的是苦的草,就觉得这个牛奶有点泛苦。

【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雪山上有一种草叫肥腻之草,牛要是吃了雪山上的这种肥腻草,「纯得醍醐」。

就是吃了这种草,甚至不经过前面的奶、奶酪、生酥、熟酥,一下子就得到了醍醐。

【无有青黄赤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

如果牛吃的是一般的干草,就得挤出牛奶,牛奶再经过种种的提炼过程,才能得到精华——醍醐。如果牛非常幸运地在大雪山上吃了肥腻草,吃了以后就纯粹地得到了醍醐,就没有中间复杂的提炼过程,没有那些青、黄、赤、白、黑色的谷草的因缘在里面搀杂、影响着。如果有那些不同的草的因缘掺杂影响的话,就导致牛奶在色上和味道上的差异(一会儿偏红,一会偏黄,一会偏青,一会偏白,一会儿苦,一会儿甜,很复杂)。

【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

众生有的生下来就是「明」的,有的生下来就是「无明」的。

你看佛陀生下来就会走路,还会说话。《涅槃经》里讲,佛陀生下来以后,上、下四维十个方向都各走了七步,脚踩莲花,还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为什么有的众生生下来他(她)就显得是「明」的?前几天巴西有个新闻,有个医院里一个小女孩生下来就会走路,医生还把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简直是对佛陀生下来就会走路的一个证明。为什么有的众生生下来就会走路?而有的众生要学好久,摔好多跟头才学会走路?佛陀生下来就会说话,有的众生生下来不会说话,为什么呢?据说虚云老和尚生下来就像哪吒一样,是个大灵球(大肉球),劈开了以后,里面是个男娃娃,五官非常的端正。传说一般的故事正在生活中上演。

为什么众生和众生不一样啊?「业因缘故」。这里讲得很清楚,「业因缘故」!就好像牛吃草,要是吃的不对,就得百般周折,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提炼出醍醐,但是牛要是吃对了草,一下子就纯得醍醐。众生业因缘的缘故,业不同,过去世的因缘不一样,所以,有的孩子生下来四肢健全,非常的聪明,很早就学会了走路、说话,有的孩子不用学就会,但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都是业因缘导致的结果,就显示为「二相」,二相代表差异性。

【若无明转,则变为明。】

「无明」的另一面就是「明」,无明转了以后就能变成明。

就是说一切无明的众生,只要你「转」了你的思惟,「转」了你的头脑,「转」了你看问题的角度,你就变成「明」了。「无明」代表愚痴,没智慧,「明」代表智慧,智慧点亮一切。

你看所有宗教里的思想体系、哲学都充满着智慧,哲学就代表爱智慧。其实佛学也是一种哲学,且是最高的哲学。爱智慧,没有智慧是不会这样吸引人的,它提示了宇宙中很多事物运作的规律,学佛你会变得很聪明,知一则知三十,则知三万了。我们《涅槃经》讲完之后,课程表里排的《善恶业报经》,大家要学了那个经,简直就像有了天眼通、宿命通一样,看一个人他过去世做了什么,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了然于心。是你的天眼真的打开了吗?其实是智慧的眼睛,慧眼就是一种天眼,它让你看到过去,看到未来,所以一定要爱智慧,有了智慧你就可以把「无明」转成「明」。

【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佛陀说一切诸法,好与不好都是可以这样相互转化的,即然可以相互转化,就证明本质里是「一如」的。如果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不能相互转化,就证明是割裂开,这就是「二」。但是可以相互转化,他可以变成我,我可以改成他,证明本质里有「共性」,有共同合一的属性,也就是所谓的「一合相」或者「合一相」。

所以明和无明是无二的,善和不善也是无二的,这个人行善法,那个人行不善法,一念之间,倾向性一转,善就变成了不善,不善就变成了善。但也有一种情况,我们看一个人明明是行善的,结果帮了恶人,为什么?缺乏智慧。所以说佛陀的慈悲要夹杂着智慧,以智慧指引着你的慈悲,这才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不是傻的善良,你要是善良里没有智慧,就成了愚痴,就会助长恶了。

善和不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我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绝对是少了智慧在里面,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无论我当时是太冲动了,还是没调查清楚,或者是没有操作好,总之里面少了智慧,所以好事变坏事。坏事如果有智慧在里面,也会变成好事。面对坏事,如果你不执著,此时此刻能想起一切都有因果,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坏事其实都是好事,都在帮你,前提是什么?你这个人觉悟了,你这个人智慧增长了,知道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了,然后坏事才能变成好事。

有的媳妇抱怨说:我的婆婆呀,对我非常狠!我刚结婚的时候,下了班回家不敢上楼,在楼底下转了一圈又一圈,因为婆婆太吓人了,百般的挑刺,而且说个没完没了,我做什么都不对,为了家庭的和谐,我又不能跟她吵架,我忍辱负重在楼底下转圈,就是不敢上楼。后来慢慢的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这个师兄磨练出来了,连婆婆这样的人都不能够让她生烦恼了,可以想象世间还有谁能让她生烦恼。这个时候她感恩她婆婆了,说:如果没有她对我的锻炼,如果没有太上老君的这个炉子锻造一下孙悟空,孙悟空哪有那么大神通。所以她就开始感恩了,为什么?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智慧增长了,坏事儿变成了好事儿。

同样的,有的婆婆遇见了一个儿媳妇,对自己非常狠,当你换一个角度的时候也会变成好事儿。但是怎么才能换角度?你要有智慧,没智慧你无法切换角度,你就在痛苦里被淹没了,甚至被磨灭了。有的时候人有一种很阴暗的心理,是什么?我吃过的苦,我也得让她吃一吃,好缓解一下我身上的苦。在旧社会,女人出嫁得早,有的十二三岁、十三四岁就嫁人了,嫁过去之后,婆婆对她进行百般地欺压,她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死掉,但是心里就极其变态,积攒了很多痛苦的因子在心里,这个恨总要爆发出去,否则会把自己吞噬了。然后自己的儿子终于大了,也娶了媳妇,那媳妇也挺小就来到自己家里,这婆婆就把曾经在自己婆婆那儿受到的一切苦痛都加设到这个小媳妇身上。这样一种恨的转移其实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但是这种变态的心理在很多的家庭传承中都有(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她要把她过去的痛苦甩出去,来缓解她身上的不安宁、缓解她身上的难受,然后儿媳妇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心理也变态,再往下甩这个苦难和痛苦,就这样,一层一层下来。「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句话其实很可怕的,如果你没有智慧,不学习佛法、不开悟、不放松,这个结淤在你心里堵得慌,你必然会往外发射。

但是学佛法,就是让我们松、空、淡、没我执,发生的像没发生一样,不积攒负能量,不积攒毒素,所以也不会伤害人。那些心里有负能量、有毒素的人很容易伤害别人,心里没有负能量的人不容易伤害别人,有正能量的人就容易给人正能量,心里空、松的人能给周围人舒适轻松、自在没压力的感觉。所以佛法学的就是一种活法儿,你学了佛法,就知道怎么活着比较舒服,也能让周围的人感觉舒服,因为你身上没有带尖、带刺,不会再扎别人了,你没有拿着刀子整天划伤别人,所以说佛法可以让人类真正的幸福。

如果人人都没我执,都是觉得「自他不二」,都为别人考虑,都是松松松空空空的,这社会多和谐呀!所以我们祈愿佛法的传播能够更广泛一点儿,虽然在传播过程中会有障碍,但是我们不看障碍只看路,走路的时候不看障碍只看路,这样就快了,如果太多精力花在障碍上,你就堵在障碍那儿了,就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只看路就好了。

「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善与不善,一心一念之间,有的人就不懂得切换角度。这个婆婆就想着:儿媳妇哪天早起点儿,把早饭给我做好,该多好呢。让她问自己的闺女:她嫁人之后婆婆让她早起吗?如果自己的闺女可以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这妈妈很高兴,但是自己的儿媳妇,就想让她早起多干点儿活儿,就是没切换角度导致的、自私导致的、只为自己考虑导致的。你的儿媳妇儿就不是别人的闺女吗?人家那个妈妈就希望她闺女在那儿受苦吗?你要切换角度,你在这里是婆婆,在那儿是妈妈,你再站在媳妇的角度想一想,然后站在儿媳妇的妈妈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家庭就和谐了。学佛一定要学会切换角度,因为你都尽虚空遍法界了,如果你是佛的无量应化身,可能遍及到处都是了,为什么不会切换角度啊?佛弟子如果连切换角度都没学会的话,那肯定佛也没学好。

切换角度讲了无数次,因为太重要了!切换角度可以使「不善法」变成「善法」,可以使「无明」变成「明」。

【迦葉菩萨白佛言:】

然后迦叶菩萨问佛说:

【世尊,如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细故不可见者,云何说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

迦叶开始辩论了,迦叶很聪明的。说:世尊,您说奶类里面藏着酪相,就是奶类的相用里面有酪相,奶可以提炼成奶酪,但要是仔细观察,奶和酪在微细处有很多不同的,奶里是没有酪的,因为奶是液体,酪是固体,(至少也是相对凝固一点的液体)在相上看两者是不一样的。你要是放一滴牛奶在桌子边上,它就淌下去了,要是放个奶酪在桌子边上,它就固定在那儿,在微细的地方可以看到奶和奶酪的不同,怎么能说这么不同的东西,一个生了另一个呢?

【法若本无则名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

法要是一直不存在,法要是根本就不存在,法若本无的话(要是没有法的话),「则名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

没有法,生出了法,这叫生。原来是没有的,无中生出了有,这叫生。如果法是一种已经「有」的东西,我们就不说它还能生出法了,对不对?

【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应有乳,】

如果牛奶中含着酪相,我在看牛奶的时候就应该看到奶酪了,那么我看一切百草的时候应该也看到了牛奶了。要说奶中含着酪相的话,那草里还含着乳汁呢,为什么?因为牛吃了草就能变成奶,那我看到草就看到牛奶了吗?没有。草和牛奶明明不同,差异太大了。

【如是乳中亦应有草。】

如果说看到草就想到了牛奶,那我看到牛奶应该看到里边有草,但我没看见。

【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

如果是这样讲,您看我把您的立论拆穿了。很显然,一看到草也没看到牛奶,看到牛奶也没看到草,那么我看到牛奶,也没看到里面的奶酪。既然看到牛奶看不到里面的奶酪,您为什么又说(当然大家也都这么说)通过牛奶能够提炼出奶酪呢?

【若法本无而后生者,何故乳中不生于草?】

如果法(实相)「无而后生」(就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如果事物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话,那么草里没有奶,就应该能生出奶来才对。

这是在跟佛陀辩论,辩得我们都迷糊了。然后佛陀说什么呢?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

善男子,你直接从A推到B,忽略了中间的公式,这样是不可以的。你不能够说看到牛奶,就说牛奶里有奶酪,你这样确定无疑地说牛奶里就含着奶酪,是不对的。

「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你也不能说,牛奶跟奶酪没关系,牛奶里没有奶酪之相,这样讲也不对。

【亦不可说从他而生。】

也不能说奶酪是从别的地方生出来的,这样也是不对的。

【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体味各异?】

如果说看到牛奶就看到了里面的奶酪,这样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无论是在「体」上,还是在「味」上,牛奶和奶酪的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体」上就是形态上,「味」上就是味道上,两者都是不一样的。

【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有酪性。】

所以不能说看到牛奶就说有奶酪,不能这样讲。

【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

也不能说,牛奶中一定就没有奶酪,为什么呢?因为「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

牛奶是可以提炼出奶酪的,你不能说里面没奶酪,如果说没奶酪,难道有别的吗?难道牛奶里边能提炼出兔子的角吗?

兔子是不长角的。这是一个荒谬的说法。这就拆穿了这种立论的荒谬。迦叶看到牛奶跟奶酪没关系,那样也不对。就好像牛奶中能生出兔子的犄角,兔子本身没犄角,生出兔子犄角,无有是处(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也发现了「置毒乳中,酪则杀人。」有毒的牛奶如果提炼出奶酪,奶酪也能杀人,就证明牛奶和奶酪必然有关系。但是什么关系呢?

【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无酪性。】

你要说牛奶跟奶酪没关系是不行的。

【若言是酪从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于酪?】

你要说奶酪不是从牛奶里生出来的,是从别的地方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这杯水里生不出来奶酪呢?

【是故不可说言酪从他生。】

奶酪跟牛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也不可分割,你不能说石头里就有奶酪,对吧?因为它无法从其它地方生出来。

【善男子,是牛食啖草因缘故,血则变白,】

所以,善男子,牛由于吃了草的因缘,经过消化、吸收变成了血液,血液变成了奶,就相当于红色的血液变白了(因为奶是白色的),相当于血由红变白。

【草血灭已,】

由草变成血,由血变成奶,草是青色的,血是红色的,奶是白色的,奶酪一般是有点儿白带微黄那种颜色。

【众生福力变而成乳。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复如是。】

在这一连串儿的关系当中,我们从颜色上看,绿的变成红的,红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奶黄色的,颜色上一直在变;形态上从草变成血,血变成奶,奶变成奶酪,形态上也在变;味道上也在变,草的味道,血液的味道,奶的味道,奶酪的味道,一直在变。这其中有什么呢?有「因缘」!因为有「因缘」在,所以不能把奶酪和奶割裂开来,也不能把牛和草割裂开来,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又不是说有了这个就一定有那个,中间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因缘」。因是什么?牛吃草;缘是什么?消化、吸收。所以说一切相里面都充满着联系,这个联系在佛家讲叫「因缘」,「因」加「缘」,「因」代表内因,本在的条件;「缘」代表外因,外在的条件,二者一结合,「因缘」产生了一切。所以说从草到牛吃草,到血液,到牛奶,到奶酪,到醍醐这一连串儿都是有「因缘」参与在其中的。

【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酵若燸,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酪相,从他生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

佛陀讲这么一大段文字是告诉我们「因缘」的重要性。很多众生不想这个事情,牛吃草就是吃草,我喝奶就是喝奶,没有看到这其间内在的微妙的关联,但是佛陀就研究这内在的关联。

本来奶酪和草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你要是通过因缘就能把它串起来了,草和奶酪之间,其实是有因缘在联系着。佛陀讲的相里的事儿都是因缘在贯穿着,而因缘是来自「业」的,业因缘啊,是来自「业」的。所以说,你就不能够单独地讲牛奶和奶酪确定无疑的是什么关系,牛奶里有奶酪也不对,无奶酪也不对,从他生也不对,一定要想到「因缘」。

【善男子,明与无明亦复如是。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

众生的「明」和「无明」,差异区分在哪里呢?这个众生有明(有智慧),那个众生无明(无智慧),差异在哪呢?一个众生如果天天陷在烦恼当中,有很多纠结的地方打不开,很痛苦,这个人一定是「无明」的;如果一个众生跟烦恼脱离了关系,不再有烦恼了、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纠结了,这个众生就是「有明」的,就是有智慧的。

我们再看,如果有的众生跟杀、盗、淫、妄、酒、贪、嗔、痴、疑、慢绑在一块儿了,那他一定是「无明」的;如果有的众生跟「十善业道」、「一切善法」、「一切觉悟之法」绑在一块儿了,他一定是「有明」的。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看一个众生是有明还是无明,很简单,看他有烦恼没有,看他自私不自私,自私的就是无明的,自私的人一定有烦恼,因为自私,所以一定有烦恼。那个不自私的人一定没烦恼。

有的众生说,不对吧?佛、菩萨也有烦恼。烦恼在哪儿呢?因为众生没得度啊。众生虽然没得度,但是佛、菩萨依然没烦恼,他只是在尽他的努力而已。《维摩诘经》里讲:众生病所以菩萨病,是指菩萨很「慈悲」,菩萨把精力都花在为众生考虑上了,感觉好像有烦恼,想的天天都是怎么度众生这些事情,但是菩萨已经「心无所住」了。天花落在声闻弟子身上粘住了,掉不下去,天女散花落到菩萨身上,一下子自然而然就滑落了。为什么?因为菩萨「心无所住」,他很清醒自己是在梦里度众生,在梦里度众生能有什么烦恼呢?所以真正的菩萨没烦恼,是有明的。无明者是有烦恼的,自私的人烦恼是深重的。所以说想要断烦恼,从不自私开始,不自私不就是「消我执」嘛!

接下来,佛陀讲:

【是故我言无有二相。】

其实自私和不自私也是「无二」的。自私的人是把小我「当真」了,把幻觉「当真」了,他才自私、才贪。不自私的人是看透了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自己就松松松空空空地把自己松绑了,本来自己是绑在这个梦境当中的,以为这个梦是真的,他给自己松绑了,他一旦给自己松绑,也就不自私了。所以自私和不自私是「无二」的,自私的人一听佛经开悟了,就可以一念之间转变,立刻不自私了,他就开始有明了,所以明和无明是「无二」的。

【以是因缘,我先说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善男子,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

因此,大家就明白了,原来众生都能成佛。一念转变,有了智慧,放下了,看破了,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本来屠刀攥得很紧,那是强烈的自私和我执,放下了,就解脱了,屠刀代表强烈的自私和我执。

那么佛陀举的例子是:雪山上有草,非常的肥腻,牛要是找到了这种肥腻之草,吃了以后直接挤出最精华的醍醐,不需要经过中间的提炼了,佛性也是这样的。这些善男子们,众生的福报太薄了,看不到肥腻草,看不到佛性。就好像牛怎么找也找不到肥腻草一样,但是一旦找到的话,烦恼就消失了,众生只要找到你内在的佛性,你的烦恼就消失了。

【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

就好像大海,虽然都是同样的咸味,但是大海里也藏着「上妙之水」,味道像奶一样甘美。

【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

好像雪山上,藏着各式各样非常珍贵的药材,但是雪山上也有毒草。众生身也是这样的。

【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

众生的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集成的。

地性的就是指像指甲、骨骼、皮肉……这些坚固的;水性指像血液、口水、体液……这是水性的;火性指我们的体温(我们的温度);风性指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个气息是风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毒蛇的聚合体。

这里把「四大」比喻成毒蛇,为什么呢?因为它让你执著,执著就是毒。说人五毒俱全,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俱全,那个毒根源在于执著。所以说四大让你执著,四大是毒蛇,每个人都是四种毒蛇聚合在一起,缠绕在一起。虽然是毒蛇聚在一起,但是每个人身上又都藏着「妙药大王」——你身上的「佛性」就是妙药大王。

【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

「佛性」天生的「不生不灭」,一直就在,它不是造出来的,是一直就在,但是每个人的佛性都被烦恼、客尘障蔽住了。

「客尘」,《楞严经》里也讲了,像客人一样的尘土,客尘烦恼像客人一样一会儿有,一会儿没,那个烦恼不是一直在这儿的,证明它是客尘,像客人一样住几天就走掉了。它不像主人一直在这儿,烦恼都是客尘,既然是客尘,就可以把它打扫干净,不让它来了,我就在佛性的大光明殿里做主人,不要烦恼。

【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

所以断了烦恼就见佛性,那个总是来打扰你、让你烦躁不安的客人不让他来了,你就安住在自性的大光明殿,这里就是佛性。

「成无上道」,一旦安住在自性的大光明殿,你慢慢地修,多安住,不是多安住在烦恼,而是多安住在自性的大光明殿,总是安住在这里你就习惯了。

我们说「凡事二十一天养成习惯」,做一件事,连着做二十一天,这个习惯就比较难改了,再来一个二十一天加固一下这个习惯,就更难改了,再来一个二十一天,这个习惯简直就根深蒂固了。那么你安住于佛性的大光明殿这个习惯要慢慢地养成,然后加固,再坚固,你就不会被外相所转,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它是客尘烦恼,跟我没关系,因为我「无住」,所以它粘不到我。就像天花落不到我身上,落到我身上又坠下去了,是这个样子。

【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华。若无雷震,华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

就像虚空中要是震大雷声,起了云雾,一切象牙上就会呈现出一种花纹。若无雷声(没有雷震的声音),象牙上就不生这些花纹,也没有名字。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的,常常被一切的烦恼所盖住了(因为自私所以有烦恼),烦恼盖住了你的佛性,所以你就见不到它了。

【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

众生那个「小我」的本质是「空」的,你找不到。例如把你的「小我」拿过来称称几斤几两,你是找不到的,你只是能称一下肉身的体重,你找不到那个你以为一直存在的「我」,那个「我」是虚妄的。当你意识到「我」是虚妄的,那么还有一种存在,它是什么?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一直都在的那个就是佛性。当你找了半天找不到「我」的存在,却还能隐隐约约感觉有一种存在,那个存在不生、不灭,祂就是佛性!

所以当你学了《大般涅槃经》微妙经典,你就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原来「我」真的有「佛性」。我时时刻刻能看到佛性的作用:我呼吸的时候是「佛性」通过我的器官让我呼吸的,我说话的时候是「佛性」借助我的器官让我说话的,我思维的时候是「佛性」在利用我的头脑进行思维的,这背后的原动力就是佛性。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如象牙华。虽闻契经一切三昧,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之相;如无雷时,象牙上华不可得见。】

象牙上本来没有花纹的,虚空中打雷了,震得很响,象牙上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花纹。《大般涅槃经》就好像是天上的雷震声一样,只要众生听到了《涅槃经》,就能够忆起身上的佛性。

【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秘藏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华。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

所以,听到《涅槃经》,就知道了一切如来所说的秘密藏、佛性。一切如来讲法讲到最后都是在提示你:你就是佛,你能成佛,你已经是佛,到处都是佛!

《涅槃经》就像虚空中的天雷一样,震得普天下的众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佛性,所以,听到了《涅槃经》,就知道了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

【以是义故,说大涅槃,名为如来秘密之藏。增长法身,犹如雷时象牙上华,】

听到《大涅槃经》,就像听到了天上的打雷一样,每个众生都知道自己有佛性了,能够增长自己的法身,法身在这儿不增不减。

当你未意识到的时候,好像祂不存在,当你意识到法身,且一直安住法身的时候,法身就像一直在增长一样,实际上祂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同打雷的时候象牙上产生的花纹。

【以能长养,如是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子。】

《大般涅槃经》就是天上虚空中的震雷之声,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学习《大涅槃》微妙经典,就确凿无疑地知道这个人是真佛弟子,「能报佛恩」啊!怎么报答?成佛是对佛最好的报答。

昨天我们一号院、三号院在放鞭炮庆祝。云水师兄说:我在这里很久了,学了很多东西,现在那么多师兄在外面进不来,我就让出我的位置,在QQ群和喜马拉雅听课就行了。那一刻感觉云水师兄毕业了,所以我们在一号院、三号院放鞭炮恭喜云水师兄毕业了。云水师兄不只在我们学院学,他非常精进,也学很多其他大师的精华,所以他提前毕业了,我们都欢欣鼓舞。他确实让出了位置,然后就有新的师兄进来了,非常感谢云水师兄,从今以后他可以广度众生了!非常希望我们学院有更多的师兄毕业,三号院有一个师兄开玩笑说:毕业了,管分配吗?我们是不管分配的,需要自己找工作,但是在佛、菩萨的加持下,各位师兄一定能找到非常棒的工作,一定能够让众生更加幸福。

今天就先到这里,接下来的两到三天,我因为有事情,可能课程还要中断一下。在这两三天里,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重视上节课讲的实修,怎么样将佛法应用于生活,一定要应用于生活,用出来,真真正正地化为行动,从文殊变成普贤,那证明你也快毕业了;第二个重点就是,时时刻刻感受一下你身上佛性所起的作用,你在听课也是佛性在让你听课(利用你的肉身在让你听课),你感觉我「有」灵魂、「有」神识,那个能够让你感觉你「有」的是什么?也是你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

《涅槃经》学到现在这个时候,学到第八卷这个位置,如果大家能够把实修做到位了,把佛性找到了,时刻体味到佛性,那么这么久以来真的没白讲。《涅槃经》的上卷我们也讲了大概有百分之六十了,所有师兄都感觉到《涅槃经》真的是智慧如海,所以大家好好地休息,能够好好地休息是为了更好的修行,这两三天之内,想要休息的师兄也可以休息,想要实修的就实修,想要留白的就留白,大家很自由,很有弹性,但是不管你是修、不修,你是自由、不自由,你的佛性依然在,大家是明白的。

好,就先到这里了,各位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1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6课·草-奶酪-醍醐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第280课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后分》中的——应尽还原品第二。应尽还原品第二上节课讲到:佛陀涅槃前,向在座的所有大众展示了自己无量劫以来修得的紫磨真金色身。展示完毕之后,又把自己的「僧伽梨衣」披在了身上。【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