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857

00:00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大乘起信论》

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从相上讲其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那我们每天抽时间来学习经,就好像是用佛法的这个明镜照一照我们的内心,一照就知道,一开始我们的心是多么的染污,后来越来越清净了,后来越来越空明了,到最后只见诸佛法身,法身对法身,以心印心,这就是最后的境界了。

一开始大家一学经就看到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的不足,这种烦恼和不足会越来越少的,这就是学经的意义,佛陀在《大藏经》中无数次地讲,经不可不学,尤其是你如果受持了「菩萨戒」的话,必须广学佛陀的经律,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不做你可能就会落队、就会拖后腿,所以每天都要学经,每天都要用佛法的宝镜照一照我们的内心。

今天继续来学习《涅槃经》这是三十七卷的末尾部分,上节课讲到三十七道品的深刻内涵。

【复次,善男子,善爱念心,即是欲也。因善爱念,亲近善友,故名为触,是名为因。】

接着佛陀说,迦善男子,前面三十七道品讲「欲」——你对于善的欲望,对于善的渴望是很重要的,它推动着整个的三十七道品,推动着你的整个的修行过程。

这里讲「善爱念心,即是欲也」,你对于善的爱念、渴慕这难道不是一种欲求吗?所以「欲」也有好的「欲」,并不是说「欲」字很糟糕,一看到「欲」字就是坏的,主要看你「欲」什么了?你「欲善」欲就成了好的,你「欲恶」那就成了坏的了。有善欲生善道,有恶欲去恶道。

「因善爱念」,你对于善的爱,对于善的念,整天想着行善,然后你亲近善友。

「故名为触,是名为因」,正是因为喜欢善,你才能亲近善友,你要是喜欢恶,那么被你招到身边的都是恶友了。既然善友被你招到身边来了就有所接触了(你们就开始交往了),这个菩提因、善种子就种下去了。

【因近善友,故名为受,是名摄取。】

既然你交了一个善友或者认识了个善知识,你们经常相处,那么他的思想就会渗透入你的思想,你就开始接受他传达给你的信息了,能量场开始渗透,「是名摄取」,你已经摄取了他的信息,你没有拒绝和排斥。

你摄取了他的信息,从能量的角度,能量强的容易影响能量弱的。你看温度的话,温度高的也容易影响温度低的。如果你的能量强的话,你面对一个低能量者,你抗染污的能力也是很强的,他的能量低他想把你往下拉,你的能量值高想把他往上抬升,这个时候就比谁的力量更强了,所以你的能量要强,你的抗染污能力才强。

我们一直建议大家要多多地用正能量、正面的信息充实自己的心,不要总是想负面的事情,这个很重要的!你不要主动地就拉低了自己的能量值了。

【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为增。】

你要是亲近了善友,他总是向正面的方向去引导你,也能帮助你去仔细地思惟正法,那么你的善根就开始增长,原来没有善根的善根也开始萌芽了,有善根的善根长大了。

【因是四法,能生长道,所谓欲、念、定、智,是即名为主、导、(慧为)胜也。】

你喜欢善友,亲近善友,然后受善友影响又思惟正法,又如法修行,这样就可以使你的道力增长,然后你对于善的渴望会更强烈(这种心更强烈),原来我只是随缘行善,现在甚至主动想去行善去,没事还要找事去。真正的菩萨不会沉空守寂,尽可能的最大化地利益众生,我原来帮一个残障儿童,我现在帮十个了;原来扶助一个贫困家庭,现在扶助十几、二十个了,就是这样子。

你的对于善的欲也会增长,然后你的正知、正念也会增长,你的定功会加强,而定是三十七道品的一个主导,你要是不修习禅定,你没有办法领会诸佛的法身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是你猜想出来的,不是在文字相上看看我心里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你根本没证得呀?所以禅定是为了让你证入法身的状态,「定为主导」。你不是想成佛吗?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在禅定中证悟了宇宙实相的,然后你只是看看字儿,看看人家的说法,东看看、西看看,就是不打坐不修禅定,那永远成不了你自己的东西,一万年过去了人家的还是人家的,你这里还是只有文字相,只有文字般若没有实相般若。

关于般若,到底是bō nuò,bō ruò,bō rě?查了一下梵音,很像bō rě、也很像bō ruò,我们到底该怎么翻译它呢?所以大家就读bō ruò也行bō rě也行,当然过去我也是听某个法师讲说,应该读bō nuò,但是梵音好像跟bō nuò差得有点远了,所以最近我又改了,有的时候读bō ruò或者bō rě更靠近梵音一点,总之都对了,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不要太执著这个地方。

定——(禅定的定)是三十七道品的主导,那智慧的「慧」或者叫智慧的「智」又是最殊胜的,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正遍知就代表是智慧,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它代表的是智慧,所以智慧是最殊胜的。

【因是三法得二解脱,除断爱故心得解脱,断无明故慧得解脱,】

「因是三法得二解脱」,因哪三法呢?就是亲近善友、善思惟、修禅定,然后你就开始证得了两种解脱,第一种解脱是「除断爱故心得解脱」,第二种是「断无明故慧得解脱」。简单来讲这两种解脱第一种是断了爱欲,断了爱欲的人他的心就解脱了,原来在爱欲中不爱这个就爱那个,或者盼着别人来爱我,天天就忙这些事了,从小忙到大或者从青春期开始忙,忙忙碌碌有的忙了一辈子,有的忙到七八十还停留在你爱我、我爱你这方面。当你断除了欲爱之心,你的心就解脱了,你就发现立刻轻松了,心是如此的空明啊!所以先断爱欲。然后断了无明,慧得解脱,无明也断了,开了大智慧了,或者我也明心见性了,智慧上也得了解脱,好像鸟儿恢复了翅膀一样,原来这个翅膀是没长好,飞不起来,现在是像雄鹰一样自由翱翔了。

【是名为实。】

这里讲修三十七道品修到什么程度啊?你要修到心解脱了,慧解脱了,然后你才能入诸法实相。

【如是八法,毕竟得果,名为涅槃,故名毕竟。】

前面提到的种种文字相到最后帮你证的是什么呀?最究竟的,「毕竟得果」到了极处了,就是涅槃了。

毕竟就是到了极致了,不能再往上了。

【复次,善男子,欲者即是发心出家。】

这个地方又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说这个「欲」很重要,这是一种善法欲也叫「欲善」,善法欲(对于善、对于善法的欲望、渴慕、向往),或者有的人说那是我内心中的声音,我为什么学佛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到了那个年纪开始就感兴趣了,原来是怎么让我看也看不进去的,就在那个节骨眼上就看进去了,然后就入进去了,就迷了。那是一种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内在的牵引力……那就是一种欲(善法欲)。

这种善法欲的表现就是有的人发心想要出家,不想在这个红尘待着了,就是一门心思地想要出家,像虚云老和尚就是这样的,从小就沉默寡言的,长大了娶了两房太太,但是一点情欲之心都没有,偷着跑着,还是出家了。

虽然佛陀并不倡导这种出家的形式,佛陀倡导父母同意你再出家,但是虚云老和尚当年实在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善法欲,他发心出家了。

【触者即是白四羯磨,】

你出家的时候有仪式的呀?「白四羯磨」指的是出家的仪式和流程。就像一个法师在前面问:某某人你是真的想要出家吗?你说:是!然后这个主持仪式的法师就问座上的这些法师们说:某某人准备出家,大家同意吗?大家说:同意!连着问三遍:同意吗?同意!同意吗?同意!问三遍,都同意,再加上前面他陈述这个事情(说某某人想要出家),这四个环节加在一起,就是四个羯磨叫白四羯磨。

白是陈述的意思(陈述、对白),就是描述这个事实,后面有跟着回应。所以羯磨往往代表流程和环节,出家是有流程和环节的,显示出家这个事情是非常庄严的。

现在有很多师兄刚学了佛法没多久,也经常问:醍醐老师,我能做你的弟子吗?拜你为师……我说对不起,我现在还是在家人,我还没有出家,我不方便收弟子,大家就一起来学本师的经典就好了,你要觉得因缘具足就在附近找一个可以授三皈五戒的寺庙,你去皈依一下走走形式。这个形式确实很重要,在相上讲是一个形式,但是在性上讲对于你的内在灵魂是一次大的颠覆。

虽然佛家不怎么讲「灵魂」这个词,但偶尔也提到,《涅槃经》里讲阿阇世王的父亲显形的时候,也提到过「灵魂」这个词(不怎么讲,但也讲)。这是跟翻译者有关系的,因为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中国人习惯了用什么样的一个汉语词汇能表达这个意思他就用这个词,所以大家不要过于执著文字相。

佛陀一再地强调要「随顺义,莫著言说」。最近读《大藏经》读得也多些,更加感受到佛陀对于我们的一种期待,就是一定要读透佛经背后的含义,而不是执著那个字儿。

我们要了解:因为字儿是翻译者他去从汉语这么多词汇中抽出了几个字来对应梵文的那个意思,你所看到的经文(中文的佛经里的这些字儿),它不是佛直接讲出来的,你要去体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是相当重要的。避免你执著手指的同时,还执著手指上的小月牙,还执著这个指甲脏不脏,这个手指头弯不弯……你就开始执著这些手指之相了,离这个真正的月亮、这个实相就越来越远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啊!

当然我们这番话是针对这些学经的师兄讲的,那么有的师兄甚至师父在翻译经文时又是另一回事了,翻译者他肯定是要研究文字相的,不研究他没法翻译了。那学经的人你一定要多修禅定,多多地去尽可能的往佛的角度去靠,然后再看这些经就相当的容易了,就不容易偏了。

【是名为因。】

这里讲的是什么呀?说你有对于善的欲、对于善法的欲推动着你,有的人就出家了(他明明知道有在家修成功的,他就无法在家修,他还是想出家)。这是因缘,也是业因缘使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像我现在还没有出家,未来也不一定怎么样了,一切随因缘。但是既然现在还在家,我个人还是倡导所有的在家修行的师兄一定要「敦伦尽分」,该孝顺父母的孝顺父母,该好好地教育孩子的教育好孩子,这些都是你的责任,这也都是在行菩萨道,你换一个角度,红尘就不是负累了,而是你在这里行菩萨道,看你怎么看了。

【摄者即是受二种戒:一者、波罗提木叉戒,二者、净根戒。】

出家的这些人他要受两种戒:波罗提木叉是代表戒律,然后还有净根戒。

【是名为受,是名摄取。】

一牵扯到出家人的戒律,我们在家人不方便讲得很清楚,我们就大概地一过,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有因缘出家了之后,关于出家人的各种戒律就会了解得很透。

【增者即是修习四禅。】

佛陀还是在强调禅定,你要想让你的善根增长,让你的道畅融,要多修禅定。平常废话特别多的人,往往就是不怎么修禅定,所以他有工夫讲话呀!他要是忙着打坐,他哪还有时间讲话?所以最近我看三号院有师兄讲,他最近打坐打得多确实不太想讲话。

达摩祖师就是不想讲话,讲《金刚经》人家敲一下桌子,我讲完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有的时候醍醐也不太想讲话,实在是没办法,因为这也是责任,该讲的经(你答应大家的)你不可能说我闭关去了,不讲了,各有各的因缘。

但是只要有时间,有条件,我还是比较喜欢打坐的,甚至大家能够感觉到禅定的境界它是可以量变导致质变的,你要是一天坐十分钟,第二天又坐十分钟,对于静心有点好处,对于离相有点好处,也不能说没好处,对于练练你的腿也有好处,但是境界提升就慢。你要是抽出一些时间,大块的时间段一直坐那儿打坐,就会提升很快,就好像一下子冲上去了一样,大家能感觉到。

「增者即是修习四禅」,你要是觉得自己对目前的状态很不满意,你一定抽出几天的时间,甚至更久一点的时间,暂时也不听经了,因为你听够多的了(有的师兄经听得够多的了)。这几天除了吃饭、喝水、洗漱其它都不做,然后就只打坐。

很多师兄还是能够挤出这样的时间的,就那么几天或者是一到两周的时间,或者稍微更久一点,你去冲一下禅定的境界,一定会让你收获良多的,冲完了再回来听经,你就可以去衡量醍醐哪儿讲对了,哪儿讲错了。

【主者即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

你修禅定,修着修着,有的人能证初果、二果,然后继续再修,再学学经。因为你修着修着可能又没有路线了,前面的路怎么走啊?这车到这儿没路了怎么开?不知道了就看看佛经,尤其是像《四念处经》《安般守意经》《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这些经常讲到禅定的经要多多地来复习一下,然后路线又明确了,继续再往上冲这个境界,这样有的人短期内他能冲到很高的境界。

【导者即是阿那含果。胜者即是阿罗汉果。】

冲到很高,「导者」——成为一个向导了,就是阿那含果了,我不来轮回了,出去三界了。然后「胜者是阿罗汉」,那最美妙的就证(四果)阿罗汉了。

我们不要严谨得有点过头,因为佛陀在《楞严经》中讲了真正的阿罗汉不会说自己是阿罗汉,真正的菩萨不会说自己是菩萨,怕身份泄露,这个确实是的。但是你自己按着经文的指引去修的时候,你自己对自己现在是什么状态你是有感受的,你未必去炫耀、去张扬,但你心里是有数的,其实也是美滋滋的,现在到哪儿了,我不告诉别人,但我心里是挺美的,这不也挺好的?不说就不说,佛不让说你就不瞎说了,怕你惑乱众生,又怕你起大的傲慢。对着经,经里都讲了,你就对着去看。

佛陀讲法的那个时候,有的弟子当下多少人证无生法忍,多少人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吗?那么很多人为什么就低估了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了?就感觉好像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听经当下证入无生法忍,我们就不可能修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感觉我们是不可能的,古人是可能的。

人类有个习惯就是厚古而薄今,总是认为古人是了不起的,圣人都是古人,现代人是没用的、是废物、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们未来人的眼中我们不也是古人吗?你怎么知道你不能够通过听经证入无生法忍,然后获证初果、二果?有的人是不敢承认,怕我一承认就着魔了,你不承认你心里有没有数啊?证到哪儿了对着经看一看那个描述,还需要别人给你认证吗?佛经是佛在给你认证,你可以不张扬,你可以偷着修,只要你持续地精进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说所有的奇迹都是古人创造的,现代就没有菩萨,没有阿罗汉了,不是这样子。其实放眼望去世界上的开悟者就是很多,明明就是很多,但为什么有人就不愿意承认、不敢承认呢?人家就是理上悟了,你看他说的话、看他那种洒脱、那种无所挂碍的状态,那就是开悟者,明明就是,为什么还不愿意去承认呢?当你说有人开悟了,人家就说你是谁呀你认证他开悟了?就开始这样搞内讧有必要吗?佛经里没有说禁止你讲谁谁谁开悟了,没有提到,没提到过,佛陀反而多次说我给谁授记,他什么时候成佛,他现在是什么状态,佛经常大胆地去鼓励弟子,告诉他你目前是什么阶段了,是十住、是十地、是几地菩萨……他去给你判断,很明确告诉你,因为人是很难看清自己的。

现在为什么有一种风气就是我们不能够承认别人是开悟者,自己也不敢承认自己有所悟,一定要藏着、掖着就怕被《楞严经》扣住了,《楞严经》里讲的是什么呀?说你不能打妄语,没证说证了。什么叫妄语啊?不真实的话(那是假话),《楞严经》讲的是这个;再一个五十阴魔讲的是什么呀?是好境界但你别执著,你执著你就耽误在这儿了,你就没有办法继续下面的路程了……告诉你这些。

然后《楞严经》也告诉你,如果他不认真持戒,他肯定有问题,他讲的佛法跟佛讲的有出入那肯定有问题,讲的是这些。《楞严经》并不是说要把你五花大绑住呀?现在有的人就只学了《楞严经》什么都不敢做了,但是佛法不是限制,佛法是让你自由的。所以佛总是在经里提到,你看看你怎么证能够证得初果、二果,怎么证证得三果,最好修三十七道品证四果(阿罗汉果),这是佛说的,佛都说了,你还不敢承认,何必呢?

【实者即是辟支佛果。毕竟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你修三十七道品,修着修着证实相了,得辟支佛果,再究竟圆满那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果。

【复次,善男子,欲名为识,触名六入,】

接下来又跟十二因缘去做联系,说三十七道品里讲的这些名字相——「欲、识、触、六入、受」,这些都是十二因缘里的名字相,佛陀讲的经虽然名字相经常是换的,但是他都是环环相扣,可以完美地像齿轮和齿轮咬合在一起一样。

这里说三十七道品讲「欲、识、触、入、受、增、主、导、胜」这些又跟十二因缘一联系,就是说「欲名为识」,你为什么有「识」啊?我们讲「集起名心,了别为识」,「识」就是识别判断,我知道这个是这个不是那个,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共性或者差异性我能了解,那是代表「识」的层面。「欲名为识」如果你没有识,你想想你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还有欲吗?不好讲了!有也显不出来,那也等于没有了。

「欲名为识」,欲跟识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欲」代表你有「六识」,有六识往往你就有欲。

「触名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的意思,外在尘相进入我们的入口是六入,「触名六入」,我接触什么了?那证明什么?我有六根,我接触六尘了证明我用什么接触的呀?我用六根接触的,它是一个媒介和渠道,只要说「触」那证明你有六根。

【摄名为受,】

说我摄取,取的意思什么?拿过来成为我自己的了,那不就是「受」了吗?什么叫受啊?本来不是我的,我接受了它,领受了它,成了我自己的,所以摄取的「摄」和「受」有的时候也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名字相。

【增名无明,】

在相上讲什么在增啊?你在性上讲不增不减,这个「增」字就用不到了。一看这个「增」,那肯定是相上的,在相上一增,增了什么?增了更多相,增的只是轮回、烦恼、给业力之轮加点油,让它继续转动,增的是这些东西。

【主名名色,】

主导性的是什么?「名色」,一般就是概括一切精神和物质,「名」有的时候也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相的方面。

我们讲十二因缘链条讲的就是相中的规律,内在的运作逻辑,它针对着相而说,如果没有相,那十二因缘也就消失不见了,这个链条没有办法用于法性里面,但是它渗透着法性的精神,法性起作用它有它的逻辑性,沿着这个逻辑性展现出所有相。所以十二因缘不即法性,不离法性。

【导名为爱,】

这个地方佛陀是站在相里讲的,就讲十二因缘都分别是什么,「导名为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里讲整个轮回的链条里面,主导性的推动力还是你的爱欲,人人皆从爱欲而来,所以五通仙人修禅定都证得神通到那个程度,到最后还是绊倒在爱欲这个地方。如果你的淫根(淫欲之根)真的拔除了(不是假的,不是你自以为,是真的拔除了),那实在是了不起,那肯定不轮回了。

「导名为爱」,如果根本断了,那其他的就很好说了。

【胜名为取,】

十二因缘困缚着这些相里一切轮回的众生,焦点在哪儿?「胜名为取」就是你还是取著放不下,「胜」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贬义词,轮回的力量这么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因为「取」,我拿起来放不下,这叫取。谁能真的放下呢?那放下的就解脱了。

从三果(不来果)到(四果)阿罗汉,到辟支佛、到菩萨、到佛,这些是真放下了。但是如果放不下,那你就在这里,一放下你就出去了,要是从概念上讲是很简单的,但是这个放下,到底该怎么放下?大家都知道了,放下执著,不执著了,但是又想,提起责任,这就纠结了,这个时候你要很好地学习菩萨戒里的「六度」和「四摄」,菩萨天天都是行六度,行四摄法。在度众生的时候「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很重要,但是你不能行六度、行四摄,恒顺众生的时候把自己给丢了,忘了自己是菩萨了,缺乏觉照了、缺乏觉观了,陷进去了,你说我在行菩萨道去,结果却行了轮回了,那就糟糕了。

到底你真的放下了吗?你现在是行的轮回,还是行的菩萨道啊?你问问自己,无论是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还是利行摄,你是菩萨还是凡夫,在表相上看都很像的,但是凡夫有染著,菩萨无染著,凡夫有烦恼,菩萨无烦恼,凡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菩萨总是以利他为中心,这几个点还是要掌握好的。不然你像菩萨一样也提起责任了,结果成了提起的轮回了,菩萨那是提起的责任,你提起的是轮回呀!

【实名为有,】

十二因缘的本质就是有,就是相,就是三界、就是三有。

【毕竟者名生老病死。】

十二因缘到最后导向哪儿了?导到生老病死那儿去了。十二因缘到最后不是生缘老死吗?然后又无明缘行,行缘识……又开始了,一辈子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

所以旁观十二因缘容易使人悟道甚至证道,跳出轮子去看它了,不在车上了,下车了去看这个车的运行,看这个车怎么发动的?怎么拐弯儿的?怎么样刹车的?等等等等,然后你就大彻大悟了。

《涅槃经》第三十七卷正好在讲三十七道品,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很有意思。大家一看到三十七卷就想到三十七道品,想要找三十七道品就想到三十七卷了,其实三十七道品的名字相是蛮抽象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它形象化、具体化你才能真的应用。

关于菩萨怎么做,很多师兄都没出家,在家你要观想你是菩萨,在行四摄法的时候,像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属于布施摄。

「布施摄」——有的众生他爱财、贪财,你让他占点小便宜,他觉得你人特好,你说话他能听进去,然后他问你干嘛呢?你说我抄经呢,他也跟你学,这还真是一种善巧方便。

有的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你帮他解决问题他也比较依赖你,你让他怎么做,他也愿意怎么做,所以多帮助众生有的时候跟众生结了善缘,也方便你去度他。

「爱语摄」——人人都喜欢听好听话,谁都不喜欢别人谩骂自己、污蔑自己。爱语摄,你可以从家人和同事做起,多多地赞美你的家人、爱人,人家觉得你学了佛还真不一样了,原来不会说话的现在这个嘴巴像抹了蜜一样(当然你也不要太夸张,要有根有据地去赞美,人家是真的值得赞美你就赞美赞美他),他很高兴的,然后家人因为你学了佛变得越来越开心了,他们就会不排斥佛法了。

有的师兄你哪能这样啊?我家人不信佛我强行让他信佛,他不听经我说你要听,强行地要求!你这样不是让他生反感吗?这哪是行菩萨道啊?你这是在增加自己的违缘障碍。你要有智慧,你的智慧要用出来,所以不懂得跟家人怎么相处的这些师兄,去百度里搜索一下「四摄法」来看,看看你怎么跟你周围的人相处。总是抱怨说我家人、爱人、我的亲戚、朋友、同事不理解我学佛,还讥笑我,你怎么做的?你做到位了吗?「四摄法」如果你做到位了,不可能有违缘障碍的。

有的人学了佛跟家人像是敌人一样,家人吃肉那就是恶魔了,我吃素我就是菩萨了,这种心就不好,你原来不也吃肉的?你学佛才几天就开始瞧不起家人了,该随顺的时候随顺,自己要知道我是在随顺,我不是故意想吃这个肉的,虽然可能闻了这个肉香我也流口水,但是我还是不想吃它的,我这是随顺家人。但你心里要明白,不能随顺着就养成习惯大吃、特吃了,有的师兄还讲吃牛肉激动的那个样子。该随顺的时候随顺,心里了了分明,我是不得已才随顺的,吃的时候每一口都要念咒语、念佛号,保持心的清净。

「利行摄」——众生需要什么,你说你爱众生,你家人都不爱,你爱哪门子众生了(学了佛家人都不爱了)?你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上班的把工作都干好,然后平常家人需要什么赶快提供帮助,多看看家人的优点,少盯着缺点,这也是行菩萨道呀!你以为菩萨道就是向外人去做的吗?

「同事摄」——有的师兄就正在做,他就在度他相关行业的众生,很多师兄不敢承认,也不愿意承认(害怕去承认)自己是菩萨,实际上在我个人看来,看到周围这么多菩萨,这么多阿罗汉,世界上真的有很多菩萨、很多佛,这些应化身在这里。大家相互看对方的优点,你就看到到处都是佛,别老盯着人家缺点去看。

最近师兄们的问题又把我淹没了,所以这节课废话就比较多了,但是基本上这些废话都没有出三十七道品的范围,希望大家能好好地领会。

想当真菩萨,学好「四摄法」,常修行六度,常听闻正法,有空多修禅定,少说废话,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说。

菩萨道就是生活道,

菩萨道就是人道,

菩萨道就是众生道,

众生道就是佛道……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3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第275课「文殊师利,无生灭者,不起心意识,不思惟分别,若有分别则成无明,不起此无明则无十二因缘,无十二因缘即是不生,不生即是道,道是了义,了义是第一义,第一义是无我义,无我义是不可说义,不可说义是十二因缘义,十二因缘义是法义,法义是如来义。是故我说,若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如是见无所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