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5课·言必信,行必果|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641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上节课,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讲了他与拘尸那城之间的渊源。

我们接着往下看: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而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

佛陀告诉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那个时候正在修行过程中),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派遣了一个使臣来找到我,对我说:伟大的悉达多太子,您是注定要当转轮圣王的,如果您真的成为转轮圣王,那么我摩竭陀国的国王,愿意臣服于您,您的部下。如果您不愿意在家(不愿意当转轮圣王),您要是想出家的话,那么等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希望您能够先来我所在的王舍城这里,讲经说法,度化人民,来接受我对您的供养。

当时佛陀听了频婆娑罗王使臣的这番话之后,他没有说「行」,也没说「不行」,是沉默(就是默许了,无声就是默许),就算是答应了(就算是已经接受了频婆娑罗王的预约)。

在佛陀那个时候刚出家、还没有成正觉的时候,频婆娑罗王就已经预约要供养佛了,而且佛答应了。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阇国,时伊连禅河有婆罗门,姓迦葉氏,与五百弟子在彼河侧求无上道。】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我后来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我就打算往摩竭陀国的方向走,因为我先前已经答应过「成正觉之后要先去教化王舍城的人民」。所以我正准备向那个方向走的时候,路过伊连禅河,在这条河附近有婆罗门种姓的迦叶,姓迦叶的人,带着五百个弟子,就在尼连禅河(这里讲伊连禅河)的边上求无上道(姓迦叶的这个人带着五百个弟子,正在伊连禅河边修行,想要证得无上之道。佛陀一看,这些人也想证得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我现在已经证得了,我赶快跟这些人分享一下我的成功经验吧)。

【我为是人故往说法。】

(佛陀是出于好心帮助他们——不要再走弯路了,我知道怎么样的路是最对的,我想去分享一下成功经验)。佛陀说,我当时就来到这批人中间想要说法(想要讲经)。

【迦叶言:瞿昙,我今年迈已百二十,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频婆娑罗,咸谓我已证罗汉果。】

但是,迦叶这个婆罗门却说:瞿昙(就是乔达摩),「我今年迈已百二十」,我今年已经很老了,都一百二十多岁了。现在摩伽陀国所有的人民,包括大王频婆娑罗王在内,都称我为阿罗汉,他们都认为(我修行修了这么多年,今年高寿一百二十岁,他们都公认的),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今若当在于汝前听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大德迦叶非罗汉耶?幸愿瞿昙速往余处。若此人民定知瞿昙功德胜我,我等无由复得供养。】

如果今天你来在这儿讲经(你这么年轻,三十多岁,你来讲经),我作为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修行听你讲经的话,那么周围的人民看见了会生什么心啊(你想想),一定会生颠倒心。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公认的这个迦叶大德应该还不是阿罗汉吧?(如果是阿罗汉,他怎么会听那个年纪轻轻的乔达摩讲经呢?)所以,这个叫做迦叶的老修行就半是请求、半是哀求地劝佛陀说,希望您——乔达摩,您到别的地方去吧,别在这片土地上了。如果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知道了您的功德胜于我的话,那么以后谁还供养我们呢?(我带着这五百多个弟子,我们以后的供养谁来提供呢?如果人家知道您的修行高于我,大家都去供养您了,谁还看得起我们呢?)

【我时答言:迦叶,汝若于我不生殷重,大瞋恨者,见容一宿,明当早去。】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回答说:伟大的老修行,您要是感觉不是特别讨厌我,也不是特别厌恶我的话,就请您允许我在您这个地方住一夜,我明天早晨就走(就去别的地方,我一定不在这片土地上久留了)。

【迦叶言:瞿昙,我心无他,深相爱重,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迦叶这个老修行就说:乔达摩呀,本质上咱们都是修行人,我是先修的,你是后修的,本质上我跟你之间其实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也没有很讨厌你,其实我还是挺尊重你的,而且听说你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我心里还是有敬重之心的。但是你想在我这里住,有点儿困难,因为我住的地方有一条毒龙,这个毒龙的性情非常地残暴、非常地急躁,「恐相危害」,你要是在我住的地方住,我怕这个毒龙会伤害您。

【我言:迦叶,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我今已断。世间之毒,我所不畏。】

释迦牟尼佛就对这个迦叶说:老修行,您不知道啊,一切毒药中最毒的莫过于「贪嗔痴」三毒了,贪嗔痴才是一切毒药中最毒的呀,今天我已经断掉了贪嗔痴了。世间相里的任何的毒,我都不害怕,所以您放心吧。

【迦叶复言:苟能不畏,善哉听住!】

然后,这个叫做迦叶的老修行就说:您要是真的像您说的那样潇洒,不害怕的话,那么好吧,您就到我那儿住去吧。

【善男子,我于尔时故为迦叶现十八变,如经中说。尔时,迦叶及其眷属五百等辈,见闻是已证罗汉果。】

佛陀这个时候就对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当时我就为了迦叶和他的这些徒弟们,现出了种种的神通变化,大概有十八种神通变化,让他们惊得目瞪口呆!我面对迦叶以及他的弟子们现出的这种种神通,很多经中都提到过。这个时候,迦叶和他的眷属,也就是那五百个弟子,看到了乔达摩·悉达多这么厉害,仅仅是见到了佛陀的十八种神通变化,就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了。

【是时迦叶复有二弟,一名伽耶迦叶,二名那提迦叶,师徒眷属复有五百,亦皆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时候,迦叶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那提迦叶。这两个弟弟也都是收了徒弟的,带着徒弟各有五百人(三个迦叶兄弟加起来,他们的徒弟就是一千五百人)。迦叶的两个弟弟以及弟弟各自五百个徒弟们,亲眼看着佛陀的十八种神通变化,惊得目瞪口呆,后来受佛影响,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时王舍城六师之徒闻是事已,即于我所生大恶心。】

这个时候,王舍城里有一些信外道的修行者们,「六师之徒」(六师是外道六师,指跟佛法不一样的一些见解),这些外道的徒弟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即于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生起了大的恶心(这些外道一听说乔达摩·悉达多那么厉害,还有神通,他们就羡慕、嫉妒、恨,生起了毒恶之心)。

【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来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之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

释迦牟尼佛当时没有惧怕这些对他起嗔恨的人,他还是按照约定(若干年前他答应过频婆娑罗王,说成正觉后要去王舍城讲法),去赴约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他接受了频婆娑罗王的邀请,来到了王舍城。走在去王舍城的路上时,就看到频婆娑罗王带着无量百千的众生(人民)来迎接佛,怀着恭敬的心来迎接佛了。然后,释迦牟尼佛就为这些人讲经说法。

【时闻法已,欲界诸天八万六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营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

频婆娑罗王和他带来的无量百千人民听佛讲法之后,「欲界诸天八万六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佛讲法的时候,欲界各层天上的天人也在这儿偷偷地听呢,听佛讲完法之后,欲界天八万六千个众生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伟大的频婆娑罗王听完法之后,「所将营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他(国王)和他带来的人民有十二万人都证得了初果,无量的众生都成就了忍心(就是无生法忍),听佛讲法,听着听着,证入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就强调了佛陀讲经的威慑力。佛陀为什么要讲一辈子经?因为他每一次讲经说法,都可以度化无量的众生。不同的众生可能证得的果位不同,但是,与过去相比都有极大的生命的转变。

所以,佛陀讲经,就是在这儿讲一讲,然后频婆娑罗王和他手下的十二万人都证了初果,无量的众生都证入了无生法忍。

【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揵连及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令舍本心,出家学道。】

就这样,佛陀入了王舍城之后,又先后度化了舍利弗,度化了大目揵连以及眷属二百五十人(又度化了相应的很多徒众大概有两百五十人),使这两百五十个人舍掉了过去贪染五欲六尘的心,然后这些人都出家学道了。

我这个版本的《涅槃经》到这里好像又有残缺,「出家学」,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道」都没有的。接下来就跳到《涅槃经》的第三十卷了。《涅槃经》的第三十卷,这里又好像有错版的一页,1299页重复了。这地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即住彼受王供养,外道六师相与集聚诣舍卫城。】(注:缺失句子)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四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娉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扫治宅舍,办具肴饍。】

这个时候,王舍城里有一个长者,名字叫须达多,他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来到了王舍城。到了王舍城之后,他寄居在长者珊檀那的家里。这个须达多长者寄居在长者珊檀那家里,「中夜」,就是半夜的时候,这个珊檀那长者就起来了,告诉家里的眷属们说:你们赶快起床、赶快起床,一起把我们的家里布置庄严,把我们的屋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置办一些上妙的美味佳肴。

【须达闻已,寻自思惟:将非欲请摩伽王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思惟是已,寻前问言:】

须达长者听了之后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事啊?大半夜的就把人叫起来,要打扫房子,还要置办美味佳肴,这是要请谁?难道要请摩揭陀国的国王吗?难道大半夜的要办婚礼吗?难道要有歌舞伎乐或者演唱会吗?怎么会大半夜的把人都叫起来忙着张罗这些东西呢?这个须达多长者正在想的时候,他就来到前面问道:

【大士,欲请摩伽陀王频婆娑罗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遽务不安,乃如是耶?】

珊檀那长者,您大晚上的就把家亲眷属叫起来,打扫房间、置办美食,这是怎么回事啊?是要请我们国家伟大的频婆娑罗王,还是有婚事要举行,还是有联欢会之类的呀?怎么让大家都不好好地休息,突然就如此地让大家急躁不安呢?

【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请佛无上法王。】

长者珊檀那就回答说:不是啊,居士(这句话我们就知道,须达长者是一个居士),我现在不是要宴请大王,也不是要办什么婚礼,也不需要办演唱会、联欢会。我明天一早要请佛陀过来,佛陀是无上的法王,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重,所以我要提前预备好一切。

【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问言:何等名佛?】

须达长者刚刚听说「佛」的名号,「身毛皆竖」,他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然后他就接着问:「何等名佛」,什么是佛?

【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毗罗城有释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

珊檀那长者就回答说:「汝不闻耶?」难道你没听说过吗?迦毗罗卫国有一个释族的王子,他叫悉达多,姓乔达摩,他的父亲是白净王(也称为净饭王)。

【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定当得作转轮圣王,如庵罗果已在手中。心不愿乐,舍之出家,无师自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无变,不生不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犹如父母等视一子。】

这个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刚出生不久,占相算命的师父就断定他要么会成为转轮圣王,要么就可能出家修行(如果他不出家,肯定是做转轮圣王的)。对于这个王子的未来,占相的大师预料得如此之准,他感觉自己就好像看着手里的庵摩罗果一样,非常地确信,这个王子未来如果不出家,必定是转轮圣王。后来听说这个王子不愿意享受世间的快乐,舍下了王位出家了,而且拜了很多师父,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后来在没有师父的情况下,他自己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贪嗔痴「三毒」在他身上完全断尽了,他是真正获得了常住无变的大自在,获得了不生不灭的解脱,他再也没有忧愁恐惧了,而且对于一切众生,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心是非常平等的,看一切众生就感觉是自己的父母亲一样的亲。

这个地方的断句,经文中都是句号,断句也是有两种断法:一个是把众生看作是过去世的父母亲一样的亲,都是平等地去对待他们;再一个就是对于众生都有平等心,好像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佛陀的经文当中,有的时候讲,众生无始劫来做过我们的父母亲;有的时候又讲,佛陀爱护众生像父母爱护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所以这个断句在这里就有两种断法。

【所有身心众中最胜,虽胜一切而无憍慢,塗割二事其心无二。】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他的身心是一切大众中最殊胜的,远远地胜过了一切一切的众生。但是即便如此,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却没有任何的骄慢之心,众生不管怎么对待他,对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来说都是一样的,无论众生在他身上涂抹香油、香料,还是用刀去割他、砍他,对他来讲都是一样的。

在古印度,如果我们喜爱一个人、尊敬一个人,可以在他身上涂抹香料或者香油,表示我们非常地尊敬、敬爱他;如果讨厌一个人,可能就会用武器伤害他。但是对于佛陀来讲,众生对他的敬爱,对他的讨厌,对他的伤害,他的心都没有任何的分别。

【智慧通达于法无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

乔达摩·悉达多的心充满了智慧,无限地通达,遍知一切法,没有任何的障碍,具足了「十种神通能力」,具足了「四无所畏」,具足了「五智」、「三昧」,具足了「大慈大悲」,也具足了「三念处」。

以上这些话,是从他人的口吻中说出来的,不是佛陀自己夸自己,这个是珊檀那长者对须达长者的描述。人民怎么看佛,不是佛自我夸口「我怎样怎样」,而是人民怎么看佛。这个很重要。

这里有一个地方,「五智」——五种智慧,是哪五种智慧呢?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这是「五智」。

前面还提到一个「三念处」,佛陀的经中讲过「六念处」,讲过「四念处」,还讲过「三念处」,都是不一样的意思。

什么是「三念处」里的第一念处呢?「佛当说法的时候,念法界平等,无有减退之相。」虽然众生没有一心一意地听法,在佛陀讲法的时候,有的人听得很认真,有的人总是溜号,不知道在想什么,没有听进去。虽然如此,佛陀「不以为忧」,并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忧虑。佛陀就是随缘讲法,该讲就讲了,并不在乎、并不执著有几个人听了,有几个人认真了,有谁没有认真听,他不会执著这一切。这叫第一念处。

第二念处是,「在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不可得。」众生虽然有的听法听得非常认真,佛陀也不会因为有这么好的学生而感觉非常地骄傲和喜悦,这是第二念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个意思,不会因为「相」的变化,心念起变化。

第三念处是,「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第三念处就是「无住」,就是「空」(无住)。虽然在这儿讲法,但是又觉得生死相、涅槃相都不可得,只是随缘方便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并没有执著自己讲的法,也没有执著所利益的众生。实际上已经讲法讲到了三昧之中,讲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状态,好像忘了有人在听讲,也忘了自己正在讲法。这是三念处。

珊檀那长者对须达长者介绍到这里,就说:你看,多么殊胜啊!这样伟大的一个人,我们尊称他为「觉悟者」,尊称他为「佛」,为「Buddha」——佛陀。

【明受我请,是故匆匆未暇相瞻。】

就是因为这样伟大的一个人明天要来到我的舍宅,我要宴请他,所以我匆匆忙忙地半夜就让所有亲人都起来做准备了。我简直没有更多的时间再去想别的事情了,也没有照料好您,真的很抱歉(您住在我的家里,是我的贵宾,但是我现在没有时间照顾您了,我要准备迎接佛陀的到来)。

【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

这个时候,须达多长者就说:善哉!大士(大士有的时候就代表大菩萨,或者是对于长者的尊称,或者直接翻译成伟大的人),太好了,太难得了,伟大的人!您提到的佛,功德真的是无上的呀。这个「佛」他现在在哪里呢?

【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大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

珊檀那长者回答说:佛陀今天就在我们国家的王舍大城,他平常就住在迦兰陀竹林精舍。

【时须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作是念时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犹如白日。】

须达多长者在听珊檀那长者形容佛的时候,他听得非常认真,一心都在想着佛:想着佛的所有功德;想着佛的「十力」、「无所畏」;想着佛陀的「五智」、「三昧」;想着佛陀的「大慈大悲」,还有「三念处」等等等等。正想着的时候,突然有极大的光明,非常猛烈,非常炽盛,就好像大白天的太阳一样,突然就现出这样的光明(须达长者觉得非常奇怪,大半夜的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一种炽烈的白光呢?)

【即寻光出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

他就寻找这个光,「寻光出」,就顺着这个光出去了,来到了城门的下边。因为佛的神力加持的缘故,城门自动就打开了(须达长者找这个光,顺着光去的时候,城门自动就打开了)。

【既出门已,路有天祠,须达经过礼拜致敬,寻还黑闇,心生惶怖,复欲还返所止之处。】

出了城门之后,路边有天祠(祭天的神庙),须达长者经过神庙,他就进去礼拜、恭敬。没想到,在他向天神礼拜的时候,原来炽烈的光明消失了,像白天大太阳一样的光消失了,周围又恢复了黑暗的样子。须达长者心里生出了无限的惶恐和畏惧之心,「复欲还返所止之处」,他就又回到了自己所出发的那个地方(他本来是想要去找光的,结果一拜天神,妙光消失了,他就又来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

须达长者因为害怕,也没有回去多远,他就停在那儿了,停在城门附近了。他停在了他「所止之处」,没有继续往前走,又退回到城门附近了。

【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多言:仁者,若往如来所者,多获善利。】

这个时候,城门有一个天神就对须达多长者说:仁慈的君子,您要是能够到达佛所在的地方,您一定能够获得极大的、非常善好的利益呀。

【须达多言:云何善利?】

须达多长者就回答说:我能够获得什么样善好的利益呢?

【答言:长者,假使有人真宝交珞、骏马百匹、香象百头、宝车百乘,铸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正女人身佩璎珞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镂,金盘银粟银盘金粟,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

这个天神就告诉须达多长者说:假使有一个人,他有很多的金银财宝(非常珍贵的财宝),还有很多的骏马,大概有一百匹的骏马,还有一百头的香象,还有一百辆宝车,还有各种各样金子做的饰品,用金子铸造成人,「铸金为人」,这个人特别有钱,用金子打造成人,打造出一百个金子做的人。

「端正女人身佩璎珞」,又找来长相非常端正、标致的女人,身上都佩戴好这些璎珞;然后「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镂」,这个有钱人,他又把很多的宝贝,把自己的屋子,还有殿堂都填得满满、满满的,到处都是雕刻的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金子做的盘子里盛满了银子做的粟米,银子做的盘子里都盛满了金子做的粟米,数量大概都是一百盘那么多。然后,这个富人把他以上拥有的所有这一切珍宝都用来布施,「以施一人」,布施给一个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就这样,他把这所有的珍宝布施给一个人,又布施给一个人,这样挨个地把阎浮提里所有的众生都布施一个遍,他所得的功德是不是无量无边呢?但是,这个人所得这么多功德,都不如有人能够发愿、心甘情愿地往如来所在的地方走一步所得到的功德。

就是说,你用财富去作布施,也许布施得很久,范围很广,你的这些财富确实是很多、很奇特,但是都不如向如来所在的地方「发心走一步」,意思是,财布施还是不如法布施,「法布施胜过财布施」。

【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

须达多长者就说:天神,您是谁呀?

【答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善知识也。】

天神回答说: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我是胜相婆罗门的孩子,「是汝往昔善知识也」,在过去世我曾经做过你的师父呢。

【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揵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

我过去世就是因为累积了一些不错的福德,所以就可以作北方这个毗沙门天王的孩子了,我现在成了天神。我过去累积了什么样的善功德呢?因为我曾经见过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揵连,我见到舍利弗和目揵连之后,心生欢喜。见了佛陀的大弟子心生欢喜的缘故,后来我就舍掉了人身,成为了天神,成为了毗沙门天王的孩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守护你所在的王舍大城。

【我因礼拜舍利弗等生欢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师礼拜供养!】

我过去就是因为见了舍利弗、目揵连心生欢喜,对他们礼拜了一下,我就来世成为了天神,成为如此妙好之身。你今天如果有幸能够见到如来,又能够有幸礼拜他、供养他,你能够想象你来世会有多么大的福报吗?

【须达长者闻是事已,即还复道,来诣我所,到已头面敬礼我足。】

须达长者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即还复道,来诣我所,到已头面敬礼我足」,佛陀说:须达长者听了天神的启发之后,他就很快地来到了我所在的地方,来到了以后就「头面敬礼我足」,他就用他高贵的头和脸低下来礼敬我的脚(就是现在我们拜佛的那种形式,去向佛礼拜)。

【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既获果证复请我言:】

这个时候,佛陀一看须达长者来礼拜自己了,佛陀赶紧就给他讲了一些适合他的法。须达长者听完之后就证得了须陀洹果(证得了初果),获得了初果之后,他又对佛说:

【如来大慈,唯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

伟大的、慈悲的世尊啊,现在在王舍城您也待了挺长时间了,希望您能再给我一个面子,到舍卫城去再接受我一点点供养,刚才我只是向您礼拜了,但是没有给您一些供养,我还是希望能够供养您。

今天基本上都是故事,情节性也比较强。这些故事有一些在关于佛陀的影视作品里,我们都曾经有所了解。有的地方,经文中讲得更详细,所以说「经文」也是关于佛陀或者关于佛教的影视作品的一个素材的来源。我们在看这些影视作品的时候,最终还是要以经文为准,因为影视作品不可避免有夸张、有虚构,还有掺杂一些别的东西。

但是,佛经每一个细节,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再仔细品味一番。

首先,佛陀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答应的事,他一定会去做。比如说,他答应了频婆娑罗王,「未来我接受你的供养,我为你们讲法」。他成佛之后,他就记起这个事情,他首先去的就是王舍城。其实,佛陀答应的时候仅仅是默许而已,就是默许,他并没有很明确地讲,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他微微笑、点点头,就是这样,他就记住了。所以,我们佛弟子要向佛学习「言必信,行必果」。正是因为我承诺的,我就一定做到;如果做不到,提前打招呼,这样的话,才会有更多的人信任你。

所以「佛法就是活法」,就是人生之道。「佛道就是人生之道」,就是为人处事之道,并不只是阳春白雪一样高高在上的,其实也是非常落地的。

接下来,关于「佛陀见到迦叶」。这个年迈的迦叶一百二十岁了,劝佛说「你别在这个地方了,你在这里,大家供养你都不供养我们了」。当时佛陀的表现,其实就是心生怜悯。佛陀是打算要走的,既然人家都讲了,(佛陀)觉得他也挺可怜的,这么大岁数的老修行哀求我到别的地方去,佛陀这个时候其实是想避开此处的,他已经有了这样的心了。所以,因为佛陀有了这样的心,迦叶尊者反过来对佛又「深相爱重」,他又觉得这个人——没有争名夺利的感觉;他是觉悟者,来到这里,我不让他在这儿,他就想走。(迦叶)自己心里又有一些惭愧,因为惭愧,对于这个年轻的成道者又生起了一些敬重之心。

接下来,佛陀提到说「一切毒中最毒的就是贪嗔痴」,只要你灭了贪嗔痴,那么世间再毒的毒素、毒物、毒品、毒药,你都不用害怕了。意思是什么?只要你灭尽了「贪嗔痴」,那么你就已经跳出轮回了,对吧?你只要断尽「贪嗔痴」,那就已经出去轮回了。(如果这样的话)世间相里的毒素你还怕什么呢?如果你现在还害怕,证明你根本就没有断尽「贪嗔痴」!

接下来,关于「佛陀讲法,大众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耳根圆通」。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极力推荐耳根圆通,这里也是一个证明。佛陀一讲法,有多少人证悟、证果或者是证无生法忍,所以听经闻法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任何时候不要荒废。

我个人也是,有的时候看一部经,感觉是这样的——看到一些重点,但是听一部经感觉又不一样,有一些看经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重点,听的时候一下子就入到骨髓里面去了。所以大家「听经、看经、读经、抄经」都要结合起来,不要只一者,只一者就不够全面,可能伟大的佛经中还有一些细节会被漏失掉。

接下来,《涅槃经》的三十卷里提到——「珊檀那长者准备要宴请佛,大半夜就让全家起来收拾东西了」,这里也是在衬托佛陀的伟大,还有他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当时在古印度,很多的修行人,社会地位也都是很高的,备受各国人民甚至国王的尊重、爱戴,所以大家简直对于尊敬、供养、礼拜这件事情是不遗余力,尽己所能,甚至有些疯狂的地步,这一点也是让我们感觉非常地难得。

虽然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佛法在印度慢慢地衰落,但是佛法却在震旦(也就是中国),又极大地兴盛起来。所以大家不要过于执著「法」现在在印度是什么样的情况,不需要太执著。关键是佛法的真髓传下来了,佛法现在其实还是很兴盛的。虽然它换了一个地方,但是无所谓。印度当地还是有一些特别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原因,导致目前佛法比较衰微,那些并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有的时候当你跳离「相」的时候,你甚至忘了中国、印度在地理位置上的划分,因为这一切依然是梦里说梦、幻里说幻。

这节课到后面的重点,就是说「法布施的重要性」,这个我们讲到了。还有一个就是:你对于佛陀的弟子——真正的佛弟子,你都要礼拜、供养、尊敬,如果能够有幸见到佛,就更要礼拜、供养、尊敬。无论是为公为私,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你都能累积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福报。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下一节课依然也是故事课,讲的都是故事,但是故事中都蕴藏着佛法深奥的道理,所以《涅槃经》是一切佛经中最落地的一部经。

感谢《涅槃经》!

感谢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9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95课·言必信,行必果|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昨天晚上的课讲到最后突然被打断了,所以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上。关于什么是「居士」,什么是「优婆塞」,佛陀的解释是:只要是诸根完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受了「三皈依」了,那就是优婆塞了,就是居士了。这个地方强调「诸根完具」(就是身体健康,六根健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