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3课·牛奶,奶酪与庵摩罗树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599

00:00

各位天天见又从未见的师兄们: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

上节课讲到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为什么会有信心呢?两种原因:第一、他们经常听经闻法,第二经常思考佛法的含义。同时佛陀又强调说狮子吼菩萨,善男子,信心会让人更加爱听法,听法也会增加人的信心就是因为对于佛法有信心才愿意听法,然后越听越相信越听佛法,信心越强,是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所以说「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也就说「信心」和「听法」这两个事情「互为因果」的,一个可以增强另一个。

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

然后佛陀又讲说善男子,就好像外道尼乾子,他们站在那儿手里举着一个瓶子,这个瓶子和尼乾子之间也是互为因果。如果尼乾子不把瓶子举起来,这个瓶子就不会到达高处,那么如果没有瓶子的话,尼乾子站在这里举什么呢?就是说,就着这眼前的一个相来说,尼乾子举起了瓶子,瓶子被尼乾子举起来了,他们之间也是互为因果的,不得相离,一个离不开另一个。

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然后佛陀又讲善男子,就好像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行」,「无明」缘「行」,看这一段链条的话,因为无明所以你才一直不停造作,为什么一直不停造作呢?因为无明。所以单看十二因缘链条这一段的话,「无明」和「行」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因互为果的。无明引起了行,「行」引发了更深的「无明」,有一种惯性使你总也逃不脱,是这样子。那么十二因缘这个链条最后部份,「生」缘「老死」,有生就有老和死,这是大家能理解的,那么正是因为前面的老了死了,所以后面的才生了。因为有老人去世了,所以新生儿又诞生了,因为灭所以有生,因为生所以有灭是这样子链条的最后,因为生所以有老死,因为老死所以生,所以生和老死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

佛陀说:「生能生法」也就是宇宙生命的原动力本身能生起一切法,它不是被谁生起生出来的,也不自己生了自己,本来就有,它就是在那儿的

不自生故由生生生,它不会自己生出自己,由生生生,是那种生命力的「原能」生出了一切的生命形态。

【生生不自生,】

一切的生命形态被原能所「推动」,不是自己要生的,是原能所推动的。

【复赖生故生,】

所以一但推动车轮转起来,它就有惯性,就会不停地转了。

【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

所以各种生命形态与原能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点互为因果的关系了。善男子,信心和听法就是这样互为因果的:经常听法,所以对佛法越来越有信心,因为有信心就更愿意听法,一个加强另一个,互为因果。

佛陀说:

【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

「大涅槃」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它就是一个结果展现在这里了,不能说它是被谁引起的。

【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

「大涅槃」是我们修行到最后最高的一个境界,无法再突破了。

是上果故,沙门果故,一切的修行人勤修「戒慧」,息灭「贪痴」,修到最后一切僧侣学者等修行人都会证得最高境界——「大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在涅槃这里「断了生死相」了,「破了烦恼贼」了,所以说这里是一切一切的最高成果。

但是烦恼不喜欢涅槃。

【为诸烦恼之所诃责,】

沉醉于烦恼和病态的众生不喜欢究竟解脱的样子,他会觉得那个状态蛮奇怪的虽然现在痛,但是还快乐,就是人们常说的「痛并快乐着」,所以叫「痛快」。很多众生已经习惯了这种苦乐夹杂的非常繁复的人生了,他们甚至难以想象有一种像极乐世界那样纯粹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甚至还讥笑你,嘲讽你,说:那有什么好,佛那样多单调啊!他甚至还去呵责涅槃的境界。

【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

所以,涅槃是我们修到最后阶段最高阶段的一个成果。烦恼是过患中的过患,因为烦恼造成了一切的过患。

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

善男子,涅槃没有产生它的因,涅槃「本自存在」,它本体本身就是这个结果,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本身「无有生灭」无有生,也没有灭过;「无所作,没有造作,也就没有作者受者

这一段你要仔细体味。经常打坐的师兄看一段经文会觉得非常简单,但是不打坐的师兄就在文字相上用头脑去理解,所以就不那么容易了。

【非有为故,是无为故,】

涅槃本身不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歇即菩提」,歇下来才见菩提,不歇见不到。

【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

涅槃本身恒常的,就是这个样子,无量劫过去了它也没有变化。如果经常打坐,一上,就会感觉时间空间的概念完全消失了,一念之间穿破所有时间空间,根本就不需要思考了。所以说弥勒佛一直在,释迦佛也没走……你就都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儿了。佛经是讲给那些著相的众生的,有的时候给你讲: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下生等等那是黄叶止儿啼——哄你玩的。涅槃是无为法,在这里没有造作,无所,无处所,没有始没有终。

【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

佛陀说狮子吼菩萨,如果涅槃还有一个能生的原因,那它就不叫涅槃

涅槃如果是被其他事物生起的,那证明有一个事物比涅槃还厉害,能生起涅槃。

【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我们要证得「大般涅槃」的境界,这里「般涅」代表「无」,涅槃的「槃」代表「因」「般涅槃」连起来就是「无因」

它没有原因,就在这儿。你不需要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涅槃怎么是这样的?谁造了涅槃?不需要追问这些,它就在这儿,不生也从未灭,「无有因」,故称为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

狮子吼菩萨就说佛陀,要是像您讲的,涅槃没有因,我感觉不是这样的。

【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

如果说无因,一说「无」,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想到六种含义第一种含义就是什么都没有众生认为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无,就好像一切法无我的「无」,无我所的「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第二,一谈到无,大家就会想到有的时候「没有」叫做「无」。比如河里和池塘里的水,的时候有,旱的时候干了就没有太阳月亮有的时候有,落山了被乌云遮住看不见了,就是无,这些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也可以叫无。

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咸,名为无咸、甘浆少甜,名为无甜;

第三,无这个,还让人想起来是「少」很少。比如说世间人做菜的时候盐放少了,说「哎呀!都没盐味儿啊!你没放盐吗?」其实放了,只是放的很少,所以有的时候很多众生就会以为「很少」就是无。还有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像甘蔗糖浆要是糖少或者糖放的少的时候就不甜,不甜我们就说这个甘蔗里好像都没有糖似的,就说无,其实是「极少」的意思。

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

然后狮子吼菩萨还说有的时候一谈到无,大家会想到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意思是你没有办法得到其他境界的人的这些法像旃陀罗种性很低贱,他就不能够轻易地听说婆罗门的教法因为婆罗门很高贵婆罗门教法明明是存在的,但是旃陀罗「无法受持」对于他来说就好像没有一样,这也是一种情况。

【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间言人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

狮子吼菩萨还说还有第五种情况,有的人要是行了恶法了,他就「不是」沙门婆罗门我们也称之为「无」。

因为沙门是勤修戒慧,灭贪痴的,婆罗门是僧侣和学者也是比较重视精神层次的提高,比较重视要有修养,要有所克制,过有所克制的生活……如果有的人总是广造恶行,他就「无法成为」沙门或者婆罗门,这个时候我们也说「无」,这里代表「没有那种可能性」

【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

关于这个「无」还有第六种解释,说不对故,故名为无。比如这个颜色里一点白亮的颜色都挑不出来,我们说这是黑众生「无有」明了实相的智慧,在智慧上没有或者欠缺我们就叫「无明」。

这是关于「无」的六种解释。

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狮子吼菩萨说:世尊,涅槃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没有原因」所以涅槃而关于解释太多了,让人都搞不懂涅槃的「无因」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

佛陀善男子,你刚才很「著相」的去谈这个字的含义,你为什么不去引用的最毕竟、最圆满的一种含义来表达涅槃?为什么你只盯着「相」在「相里」看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还分为六大类?有一个最终极的含义你为什么不去引用它呢?

乃取有时无耶?你为什么在相里去挑什么是无呢?为什么不「离开相」去感受呢?

【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

善男子,涅槃这个事物确实没有原因,没有「我」和「我所」就好像没有任何的主体、客体的二元,没有我,没有我所针对的对象。

【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

善男子,因为你只盯着相,只盯着世间法所以单单「无」这个字让你想到六种含义。但是世间法和涅槃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你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你前面讲的的六种含义都是在「相」里说事,跟涅槃毫无关系。

【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

这个意思是说,你要是盯着相看,一切都是因缘会遇的产物,没有一个「个我」的、长存不变的属性,但是涅槃的本体本身它是恒存的,是真实的存在就像「真我」一样一直在。

【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

所以说涅槃不需要原因,它本体就是它的结果。它就是它,不需要找原因,它就是它的结果。

【是因非果名为佛性,】

涅槃本身又代表「佛性」,佛性是生起一切事物的原因,是一切生命的原能本身。类似于《楞严经》里讲的「如来藏」,佛性其实也是如来藏的另一个名词。

【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佛性生出了一切,它是一切的原因,谈不上是被其他生出来的一个结果它不沙门,修才证得,不修证不得就不存在,不是这样的它不是一个被导出的相上的结果。涅槃就是涅槃,一直所以不能讲什么是它产生的原因,什么东西生出了涅槃,这样讲不合理的,「以了因故」。涅槃已经是最终极的结果,「一切言语道断」,无法描述。在这里所有的思维都枯竭了,了因就是了了你所有的妄念之因在涅槃这里真正地歇下来。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善男子,这个「因」有两种:一种是「生因」,一种是「了因」。生因,生成事物的原因;了因,了掉一切妄相的因。

【能生法者是名生因,】

例如,我投到泥土里一种子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一棵树,这种子能生出树,它是「生之因」。

【灯能了物故名了因。】

例如灯,你只要一开灯,看不见的事物全看见了,明明了了都看见了,让你明了一切这叫「了因」。

【烦恼诸结是名生因,缘生父母是名了因。】

这里讲,众生的烦恼诸结就是生因,烦恼、贪痴就是轮回一直在的原因。因为轮回,所以一代又一代总有父母亲,然后生出更多的孩子,孩子又成了父母亲再去繁衍,所以缘生父母是名了因」。因为因缘会遇,在特定的情况下,父母产生了父母,一代一代的去繁衍,这是了因。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就好像谷子,撒到地里的谷子可以长出秧苗来,它是「生之因」。其实除了要把谷子撒进去,还需要外在因素地风这些配合,也就是要有地有水有粪肥等等,这些帮助种子进一步的成为秧苗的,这是「了因」。

像烦恼诸结这些贪使众生轮回,这是「生因」。然后一代一代的父母亲又去繁衍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后代,父母就帮助众生轮回,所以是「了因」。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到佛法,从相上讲,能够帮助你在相上成佛的一个因是什么呢?是「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一次强调六度的重要性,不修六度不能成佛,六度是你成佛的因)。那还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你证到佛性为止,了了一切了,这个时候不用再修了,不用再证了,一切成了。

所以说六度是你修行的开始,最后结果就是入到佛性、法性、涅槃、如来藏,入到这里,就是到了终极了。

【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

同时又说,「六波罗蜜」和「佛性」本身又可以成为「了因」,因为你不修六度你无法得佛性,六度相当的重要,只有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才能明了见到佛性,所以六波罗蜜是生因又是了因。

【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有一种生因生之因,说如果你去修「首楞严三昧」的话,你最终就能够明了见到佛性,见到「八正道」修首楞严三昧就能见到八正道,证得八正道。

【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有一种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说如果你对佛法有信心,这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没有信心你不可能修六度,不修六度不可能成佛,所以信心也可以放在六波罗蜜的前面

信心是一切一切的基础。「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道的源头,也是一切功德的母亲,没有信哪来六波罗蜜?没有六波罗蜜,哪来最后的涅槃、解脱、佛性这些呢?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像您说的见到佛,见到佛性,这是什么含义呢?

【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涅槃法会开到现在,其实我们也了解,如来的真身是「法身」,无形无相,不长不短,不黑不白,没有办法用相上的任何词去形容。如来的真身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所在,根本就不在三界之内根本就不是有为之相如来的真身根本就不是靠「眼识」能够认识清楚!怎么能说能够见到如来呢?

可能这也是很多师兄的一个疑问如来的真身不可以眼见,不可以识来观那为什么还善男子、善女人你们要是想见到如来,就要广泛地去学习十二大类经典,要受持、读诵、抄写、讲说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狮子吼菩萨还问如来的真身根本就看不见,我们见什么呢?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也是这样,怎么见呢?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

佛陀狮子吼菩萨,佛的身形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常」恒常的,一种是「无常」的无常的是在相上的显化,比如说应化身报身为什么要显化呢?为了度脱一切众生,善巧方便来示现一下。

真的什么都见不到,谁对佛有信心啊?所以不得已,佛还是要有应化身,有的时候要显现一些境界给众生,让众生加强对于佛法的信心不可能讲了半天就描述空最后也看不见什么,也没感应,众生就不信了。现在很多信佛的师兄是因为自己在信佛的路上感应非常多境界非常多,于是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因此在无常相上的显化,是为了度众生所采用的善巧方便,所以说,你亲眼可以看见佛、亲眼可以看见某些瑞相天降舍利子等等)。

【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

如来的真身是「法身」,这个是「恒常」的,这是如来世尊真正的解脱之身,也叫「金刚不坏之身」。像这种身,可以说亲眼所见,不过是用你「心灵的眼睛」亲眼所见,也可以说是亲耳听闻,用你「心灵的耳朵」亲耳听闻。也就是如来的真身——解脱之身,不是用肉眼看的,是用你「内在」心灵的眼睛去看,用你「内在」心灵的耳朵去听,然后你就感受到了。

佛性亦二种: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

佛性,也分成两种:一种是可见的,一种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像十住菩萨、诸佛世尊。

佛性在个别众生身上表现得很明确具体,比如说在各种十住位的菩萨或者诸佛世尊这里表现很具体,如果这个人是佛菩萨的应化身,你在他身上几乎就看到了一个真人版的佛经了,他是活的佛经

【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

那么佛性还有一部分是不可见的有一种形态是不可见的,不可见是佛性的「本体」

佛性这个事物,你在很多的佛菩萨的应化身身上可以感受到,可以亲眼看到,同时有一些也是不可见的,十住位的菩萨和如来的「真身」你是见不到的,你只能是去「感受」你通过感受他们的佛性,然后诱引自己的佛性放光彩,放光明。

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对于佛性虽然有很多人没有办法见到,但能感受到,例如读经听经的时候感受到了一会儿又消失了虽然不稳定,但是可以通过听经闻法的形式了解佛性是什么样子的关于佛性有的时候讲经说法的人也会把你带往「无生法忍」,那时你就了解了什么是佛性,也隐隐约约地勘测到佛性,这也属于听闻,你用「心的耳朵」听闻佛性。

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

接下来,佛陀还讲如来之身有两种:一种是色相,一种非色相。在色相上,如来的应化身表现已经圆满了断了一切习气烦恼,拥有了眼六通……这是色相上的表现。那么非色呢?就是如来的真身,永远地断除了一切色相对他的干扰。

【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性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相,另一种是非色相。色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佛性就代表无上正等正觉,就像当年释迦牟尼佛证得的那种样子,在色相上的显化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

非色是一般的凡夫和十住位的菩萨,即便是听说了,或者是勘测到一点,但是不能够明明了了见清楚,所以说是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

接下来,善男子,佛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色,一种是非色。色代表诸佛菩萨应化身。非色,一切众生佛性里包含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

【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

一切色相,一谈色相,一般认为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一个很具体的「相」一说非相的可能觉得耳朵能够听到,但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渺渺茫茫,这的。

【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

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样的是佛性呢?有人在QQ群也问,什么是佛性呢?佛性「非内非外」。不能说在里面还是外面,到处都在,无有内外之别虽然没有内外之别,但是又真的存在,不是说不存在了。

【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所以说佛性非内非外,到处遍在,众生这儿有没有?肯定有。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像您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话,那就如同说牛奶中一定有奶酪,那么这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狮子吼菩萨说金刚力士他们身上的佛性,像明净的醍醐一样,就在里边您怎么说佛性非内非外呢?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佛就说:善男子,你还是那个「相」啊!其实要是我,我就不会很确定讲说牛奶中就一定有奶酪,因为奶酪是从牛奶这里提炼出的,提炼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个因牛奶)是在这,缘要是不配合的话,例如加工的手法不对或者一直往里掺水,那还是形成不了奶酪

【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反驳说世尊,那是!一切生成之法这些相,有生有灭的相都得等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因缘聚合的时候,肯定有那个「时候」的有时节的)。

然后佛陀就说: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

佛陀又开始反驳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单单看着牛奶,你叫它牛奶不能说它是奶酪,因为它现在还没有变成奶酪。你看到牛奶,也不能管它叫生酥、熟酥,或者醍醐,因为它明明就是牛奶,虽然它未来可能会变为奶酪生酥熟酥醍醐,但现在还是牛奶一切众生也就像牛奶一样,虽然有佛性,但现在是佛吗?还不是,不能用佛去称呼他所以说,善男子,我说的话,牛奶跟奶酪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中间有不确定的因素,我要是盯着牛奶,我就不会说牛奶里有奶酪这件事情。如果说牛奶中含有奶酪,牛奶当下就能成为奶酪,那为什么不叫它两种名字,只叫一种名字——牛奶呢?你就管又叫奶酪又叫牛奶好了,为什么只一个名字呢?

【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这里讲比喻,说有一个人是个能工巧匠,他会打造金子的饰品,又会打铁两种都会,那么我们就叫他金铁师。就好像一个人又是木匠又是瓦匠,我们叫他木瓦匠,类似这样的我们这样连在一起叫他金铁师,就知道了这个人有两种能力,他既会打造金子的饰品,又会打铁。如果说牛奶就有奶酪那为什么不叫牛奶奶酪,还非得分开,两种形态有不同的称呼,为什么不叫同一个事物两种名字呢?那么当你盯着奶酪看的时候这就是一块奶酪,你能说奶酪是牛奶吗?不能啊!你能说奶酪是生酥、熟酥,或者醍醐吗?不能啊!那么众生盯着醍醐,也不会说这是牛奶,或者是生酥、熟酥,所以就相说相,众生有佛性吗?有现在是佛吗?不是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煗酵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一切事物的产生有两种要素: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叫「正因」,就是铁定是它,找准了,这个就是因;缘,就是外在一切不确定的因素。这个正因是必定的,比如说牛奶只要提炼它一定能够生出奶酪,不会又变回草变成石头变成泥巴,牛奶经过加工一定能变奶酪,这是正因,是铁打的规律。那缘因呢?就过程中的些因素,比如一定的温度,还要有发酵粉,或者你要懂的发酵的技术等等,这样才能够把牛奶变成奶酪。

故言乳中而有酪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牛奶虽然不是奶酪,但是它有变成奶酪的「可能性」,这样讲这句话就比较完满了。牛奶中有变成奶酪的可能性,但是牛奶并不等于奶酪。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如果牛奶中没有奶酪性,那么牛的犄角里也没有奶酪性,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狮子吼菩萨说要像您这么说的话,牛奶不直接等于奶酪,那就好像牛奶中没有酪性,如果牛奶中没有酪性,牛奶能够变奶酪,那么牛的犄角里没有酪性,是不是牛的犄角里也能够生出来奶酪呢

狮子吼菩萨就有点狡辩了。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牛犄角也能生出奶酪,为什么呢?

【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酵、二煗。角性煗故,亦能生酪。】

要照你这样非逻辑说,我说牛犄角也能生奶酪。为什么呢?因为有因素配合一、找来发酵粉,二、在一定的温度下。「角性煗故,牛犄角本身就是有温度的,温度不欠缺,只要找来发酵粉,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就可以了。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然后狮子吼菩萨说:世尊啊,如果牛犄角也能生出奶酪的话,那么那些去寻求奶酪的人为什么去找牛奶而不去找牛犄角呢?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

然后佛陀说狮子吼菩萨其实如果努努力牛犄角生出奶酪也可以,但是很复杂!从牛奶里提炼出奶酪就相对的轻松,所以大家就从牛奶里去提炼奶酪不从牛犄角里找奶酪。所以说有个「正因、缘因」

正因就牛奶和奶酪有一种很亲密的直接联系牛奶出奶酪最直接了,所以大家就用牛奶去提炼,而不是随便找石头、瓦块、牛犄角。这个正因很重要,事物的产生要有一种最方便它产生的正因就是中间的障碍最,就好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一样,找准正因再下手,再配合一定的外在的条件和因素,然后事物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狮子吼菩萨又继续对佛说要是说牛奶中没有奶酪之性的话,现在才有,那么牛奶中本来没有庵摩罗果树的树性,为什么牛奶中不能够长出庵摩罗树呢?

说牛奶本来是奶,不是奶酪,后才变了奶酪有了酪性牛奶中本来没有庵摩罗树,为什么它不能够突然再长出来庵摩罗树呢?牛奶中没有酪,也没有树,二俱无故」,本来都没有既然后来能变成酪,为什么不能变成树呢?

这里,我们感觉狮子吼菩萨这个发问就有点儿没道理了

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

然后佛陀说善男子,牛奶也能生出庵摩罗树。佛陀就着狮子吼菩萨这发问说你要想变啊,牛奶我也能让它长出庵摩罗树,什么意思呢?是这个意思:说如果要是用牛奶当做肥料去浇灌庵摩罗树的话,一夜之中增长五尺」。要是用牛奶去浇灌庵摩罗树,你会发现一夜之间树多长了五尺那么高,所以就说牛奶中也能生出庵摩罗树。

佛陀非常的聪明,他是这样给狮子吼菩萨讲的,不是说牛奶中长出树来,而是牛奶帮助树生长了五尺那么高,这也可以说明奶中有一点点树性了。

【以是义故,我说二因。】

所以说,善男子,我说两种原因。

【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说一切法相都是同一种原因生出来的话,那么你自然而然可以发难说牛奶中为什么不能够长出一庵摩罗树如果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的话,那么什么可以变这样讲是对的。善男子,就好像四大是一切色相的因缘,一切色相拆分都是地风和合而成的,色相虽然都是地风和合而成的,但是色相在外表上看又有千差万别,所以说牛奶中不生庵摩罗树是可以的。

我们看都是一个如来藏,都是「佛性」生出的一切色相,都是地风组成的色相,但又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允许牛奶此时它就变奶酪,不变树因为从「一」生「万有」,「万有」又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不一定局限它非得是什么,非得不是什么。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

然后狮子吼菩萨又说世尊,像您所讲的有两种因,有「正因」和「缘因」,一个是非常直接的诱因,一个是外在的条件。那么众生的「佛性为是何因」?众生的佛性为什么有啊?怎么样才能调出来佛性呢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佛陀说善男子,众生的佛性要想调出来,也有两种,一个是「正因」,一个是「缘因」正因,直接的一个因缘因,就是外在的条件。正因,一切众生本身就含着佛性,本身就有,这就是正因了就好像牛奶就是可以变成奶酪一样,本身就有这种可能性,必然的这是正因。「缘因」是什么呢?六波罗蜜

这个地方讲了这么多,佛陀又归到六波罗蜜上,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怎么样见到佛性六波罗蜜我们学院也是倡导大家长期修行六波罗蜜六门功课。要想见佛性,六波罗蜜非常重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勿庸置疑的,大家没有人怀疑这一点,那么怎么成佛?修六波罗蜜

我们这里再一次地强调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其实财布施有的时候也帮助你做法布施,比如说你物质上很富有,可以帮助建道场帮助印经书或者供养出家师父等等财布施可以帮助法布施的法布施就是跟传法有关的一切了无畏布施,就是对众生进行心理安慰、身命的救济等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很多师兄都在践行,非常好

持戒,守好「十善业道」或者「菩萨戒」这个是上节课和上上节课讲的重点,持戒非常重要我们作为佛弟子,最低标准就是守好十善业道,好一点守好菩萨戒。

忍辱,有的师兄天天在家里,全家信佛,周围也没有人给他制造一些障碍来考验考验他,那你就可以多接触一些其他的人,或者把自己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看看自己忍辱的功夫怎么样。其实一个人很清净修行,就不容易看到自己那些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习气,甚至以为自己没习气了所以到一个新环境,如果人多事儿多的话,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发现也许自己还有一些隐藏的习气所以我们在红尘中修是最好的最快的,在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因此周围的环境越复杂,越能出成果出成效。但是前提是你不要被这个环境压垮,不要著相,一离相什么都简单,一著相什么都复杂都困难。

精进,每天都在前进持续前进

禅定,打坐。当然打坐也不一定就是坐在那儿,也有一种禅定是行卧都在定中,但是初级阶段还是要多多打坐的,不然对于经教里很多的言论无法理解在头脑知见上理解起来很困难,被困住被锁住了一样绕来绕去的。其实不是绕来绕去,而是「本自如此」法性,本然就是这样的,文字上看起来绕,是因为不好形容,但是打坐入定后,文字就废掉了。

智慧,就是学经善男子、善女人要是想见如来,必须广学十二大类经典。

这里面我们看到,佛陀没有讲在家人不可以学律藏,暂时还没有提到密教的经典、律教的经典在家人不可以学,而是说要广学十二大类经典,十二大类经典里其实就包含了各个宗派的内容。所以现在网上的一些言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出处,随着我们学的经进一步增多,也许有而未决的问题就能找到答案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7.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3课·牛奶,奶酪与庵摩罗树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