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2课·躲到影子里的鸽子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616

00:00

各位师兄:

我们接着学习《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

,狮子吼菩萨就着佛陀前面的一个比喻说像手中的庵摩罗果一样,我认为庵摩罗果可以代表四种人有四种类型的众生

【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

有的人行为上很细腻,但是他的心并不正,也没有安处于实相当中行为虽然细腻,但是心不正,那么行为的细腻其实是在很偏的路上细腻了。有的人心细行不正有的人心很细想得很周到,但是行为上裹足不前,或者偏离了正道,远离了实相。

【有人心细,行亦正实;】

也有的人心很细腻,行为上也很正,很靠近实相。(这是不错的

【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

有的人是心很粗心不细,行也不正实行为也没有在正道上,也没有去靠近实相

【是初二种云何可知?】

前面提到有的人行为很细但是心不正,没有安处实相有的人心细但是行为不正,也没有安处实相这两种人我们怎么样去辨别他们呢?

确实不好辨别,都说人心隔肚皮,所以怎么辨别呢?

【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就像前面您所,要「少欲知足」,其实我也很难分清前面提到的这两种众生无论是心细还是行为细,他是不是真的少欲知足不好辨别呀!

然后释迦牟尼佛回答说: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

如果你用手中的庵摩罗果去比喻前面提到的这两类众生的话,确实不好辨别

就好像任何的坚果都有一个硬硬的外壳包裹着它的内核,看外壳知道里面是大是小是烂了坏了还是新鲜的,很难辨别。怎么辨别一个人是好是坏是不是真菩萨真修行者真比丘呢?

佛陀说我的经里经常倡导大家这样去辨别一个人:第一、共住跟他经常地交往或者生活在一起,这样你对他就很了解了。不过也有的人隐藏得很深,好像有人格分裂倾向的那种,表面一套内心一套,甚至这一个人身上有多重人格,这个也很难了解,那怎么办呢?如果一直交往甚至都住在一个屋檐下还不了解他,那就要继续靠时间来证明一切,继续与他相处,时间久了如果还是不够了解的话,你可以用智慧去考验考验他比如,抛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问一问他,或者主动跟他交流,调动他的思维,看看他能说出什么秘密,会不会说出什么秘密。如果通过智慧去诱引他,想要去了解他,但是还是不了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当深观察」要去观察他的一切细节,蛛丝马迹,要深深地观察一切细节。

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你这样仔细地观察,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持戒者,还是一个破戒者。例如这个比丘跟师父师兄们在一起是持戒的,但是一出去跟家人在一起就胡吃海塞,也有这样的,是不是?所以你要多多地跟他接触,从各个细节上去了解他,这样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是持戒者还是破戒者。有的人装着有外人在的时候不吃肉不吃蒜不吃韭菜不吃葱,但是没别人在的时候什么都吃。所以佛陀说怎么相处首先共住,有可能的话一起生活在同一个道场里要久久相处靠时间来证明怎么了解经常地跟他讲话,诱引他的智慧,看看他的智慧是正还是邪,他的知见正不正究竟不究竟然后再观察他行为的所有细节这四者加在一起,你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了。这也是观人术。

我们很难像佛一样看一眼这个人就知道他怎么样佛一看他,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也知道他过去都干了什么,现在我们很难具备佛的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就需要共同在一起生活,多多交往,日久见人心,让时间来证明,然后经常交流,还要多多观察,这样就能了解他了。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者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

佛陀说善男子,戒有两种,持戒的人也有两种戒律一种叫「究竟戒」,一种叫「不究竟戒」。大家注意,还分为「究竟」和「不究竟」的。有的人是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去「认真」地受持禁戒,从表面看他是持戒了,但是他持戒的目的是贪求利养。比如说一批人都在开法会,大家都不吃肉也不好意思吃了,大家都不骂人也不好意思骂了,不然影响在信众心中的形象,信众就不供养他是为了利来持戒的,其实他不想持戒,但是不得已,是我们常说的人在屋檐下谁能不低头进了这个庙,庙里根本就没什么油水,也没有鸡鱼肉的,在这个庙里混日子就必须苛刻自己的肠胃,吃这些粗茶淡饭的,其实心里一肚子的抱怨不高兴。这样的人持戒是为了利而不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他是极其不得已,很委屈很委屈的,就是为了混日子为了活下去必须要持戒,但他心里其实一点都不愿意持戒。

【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

所以你要看这个人持戒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持戒,他持戒是为了追求利养还是发自内心真的想持戒呢?

【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

戒分为究竟戒和不究竟戒,那些委屈的、很不情愿的、被动的、不得已受戒的这批人,持的就是「不究竟戒」。而如来持戒是不需要有任何因缘,他心甘情愿持戒,持戒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所以如来持的就是「究竟戒」。

所以大家问问自己,我们守持「五戒十善」守「菩萨戒」是很不得已的还是甘心情愿的如果是甘心情愿的在任何因缘下,任何情况下,你都会愿意守着这个戒那就是究竟戒

【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

这里的菩萨指的是如来。所以如来被一切的恶性众生伤害的时候他一点嗔心都没有,也没有觉得是什么妨碍,依然是很舒适自在很从容淡定,因为如来已经成就了毕竟戒、究竟戒。戒律已经成为他本身,他都不需要思考也不需戒条背下来,这些都不需要了。如来对自己要求很高,即便是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佛每半个月还复习一下菩萨戒本,明明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他还是担心不够完美,还经常复习菩萨戒本。所以我们要向如来学习现在很多师兄觉得菩萨戒有困难,就先受持好「十善业道」,这个很简单的,每天早晨看一看「十善业道」,照着这个而行,晚上总结一下看看哪里有犯,这样几个月坚持下来,慢慢习惯就养成了。

为什么《涅槃经》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万次让我们持戒?这个持戒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佛陀接下来又讲故事了。

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慄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

佛陀善男子,我记得过去有一次,我跟舍利弗和五百个弟子当时一起住在摩揭陀国的瞻婆大城这里摩伽陀国,这都是音译,就是摩揭陀国)。当时有一个猎人正在追赶一只鸽子想要打杀那鸽子,这鸽子吓得战战兢兢,正在仓惶逃跑,因为害怕,所以飞得很不稳正好看到佛陀和弟子们在这里,于是这个鸽子就飞到了舍利弗的影子里寻求庇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太阳在照着,舍利弗尊者有个影子,鸽子就飞到了舍利弗的影子这里,但是即便飞到了舍利弗的影子里,那只鸽子还是浑身发抖,战战栗栗的,好像芭蕉树在随风摆动一样,浑身发抖的样子很可怜,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个画面。之后这个鸽子继续跑,释迦牟尼佛也在这儿站着,太阳一照他也有影子,于是鸽子就飞到了佛陀的影子里边儿很奇怪,一到了佛陀的影子里,它的身心立刻就安隐下来,一点儿都不害怕了,「恐怖得除」。它被个猎人追赶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恐怖瞬间全都消失了,这鸽子只是逃到了佛陀的影子里,它的恐怖就消除了。

所以佛陀说狮子吼菩萨,你要知道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为什么说鸽子在舍利弗的影子里感觉不安全,但是到了佛陀的影子里就安全了呢?因为佛陀是「毕竟持戒者」在持戒方面发自内心地去持戒,他的一切行为就是一切戒行已经圆满到极致了,所以佛陀的影子都有如此深刻的加持力,那只鸽子飞到佛陀的影子里不害怕了。

我们过去讲《十善业道经》的一部分,说如果你不杀生的话,很多众生见了你就不害怕你,小动物就敢飞到你身边;而经常杀生的人他身上有一股杀气,虽然有的小动物也跟他亲近是因为业力的缘故,也许是过去世的亲人、爱人跟他亲近,但是大部分小动物一闻到这种杀气就会离得远远的,就会本能战栗和害怕。所以我们不杀生,经常吃素,不吃五辛,也不吃香菜,时间长了就会非常的清净。如果我们戒行具足,我们身体的影子也会具有很强的一种保护力和加持力的。

千万不要忽视了持戒的重要性啊!现在放假了大家怎么玩的都有,但是要注意尽量地持好戒不得已随顺家人随顺朋友破了戒的时候心里要很敏感,要多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帮助修补你的戒行。

【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善男子,要是持戒持不究竟,连声闻缘觉乘的果位都证不得,就别说还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了。

也就是说不认真地持戒,戒行不圆满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一点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及《梵网经菩萨戒本》里讲得也很清楚,我们也是强调无数次了。持戒对于修行人来讲简直是入门砖啊!如果戒行不圆满还想成佛,那是无有是处的。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

持戒的众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利养,前面提到了,他不想持戒,但是个出家人,要是不持戒让信众看见了,人家一看是魔,就不来供养他了,这是为了利养不得已苦着脸去持戒的,有这样的一种。但是也有一些出家人是为了正法的缘故,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愿意去持戒就像佛陀一样,发自内心愿意去持戒知道这是戒律,了解了就去受持,对于持戒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佛陀也讲,有一些人是为了名闻利养才不得已苦着脸去受持禁戒的,表面上看这些人的行为,他们不杀生,也吃肉,但是他看不见佛性。就算是他有幸听闻某某法师在讲法,谈到佛性,谈到如来的名号,但是这样的人也不能通过听闻就见到了佛性,这是不可能这个意思你连持戒都如此的不情愿,你就算听再多的法,听再多如来的名号也没用。这也解释了一些师兄的提问,说有一些咒语叫「听即解脱咒」,还有一些佛号听了以后就会多少劫不下地狱,多少劫天之类的……这些是真的假的?这就要看这个人的身意的行为,他要是行为很差,满脑子恶念的话,听再多的佛名号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有一点用,就是给他的阿赖耶识里种一点点善根,埋下一点点种子,未来可能会萌芽开花结果所以,你如果不好好地持戒,你是见不到佛性的,就算听了佛名号见到如来了或者听说跟佛性有关的一切,犹不得名为闻见也」。你不能说因为我听见了,我就知道了我就了解了就见到了,这不可能的事情。心都没在那儿!这个心在染污中听到清净的名字又有什么用呢?所有的众生都是分为两大类的,也有一类众生持戒是为了正法,他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去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如果你心甘情愿地为了正法而持戒,那你一定能见到佛性,就算现在业障深是钝根没文化……这些都无所谓,只要你认真持戒就能见到佛性。

及以如来,是名眼见,认真持戒就能见到佛性,也能亲眼见到如来不认真持戒见的一般都是魔幻化,因为魔也能化成佛给你看。无论是座上的瑞相打坐中见到什么什么了),还是座下的瑞相拍到莲花了七彩光了光环了彩虹啊光晕啊这些,不管见到什么瑞相,都要问问自己最近戒行清净吗?如果最近戒行非常的严密非常的清净,见到了瑞相,那是好现象好境界,那是佛菩萨来加持你了,要继续努力但是如果根本就没怎么持戒还见了,那最好别当真。这里还有一句话说为了正法而受持禁戒的人,这样的「戒」能够让你见到佛性,能够让你看到佛,这叫「亲眼所见」,也叫「亲耳所闻」。持戒能够帮助你亲眼见到佛,见到佛性,亲耳听到有关佛的一切,而且你所得到的境界是真的佛菩萨的加持,而不是魔王的诱惑。

【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集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集是三三昧,虽复修集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

持戒的人有两种一种「根深难拔」,另一种「根浅易动」。根深难拔,根扎很深,拔都拔不出来。根浅易动,根很浅,一拔就出来。如果你能够认真地修「空、无相、无愿」这三种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那么最终你就能够根深难拔。一般来说,修习「空、无相、无愿」三昧,其实代表的是修习禅定,要多打坐。多打坐的师兄会很容易离相因为打坐习惯了,安住实相习惯了,下座后在幻就会非常的敏锐,而且你所拥有的智慧都能用得上,不容易被相所转一般人诱惑不了你,你的戒行也不会受一般人所破坏所以「根深难拔」但是如果你不修习「空、无相、无愿」这三种三昧的话,那你就很容易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总是强调要多打坐。

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一著相你就顺「二十五有」随着轮回的各种生命动荡,没有随顺涅槃,随顺了轮回了,这叫根浅易动。因为不修禅定,也不打坐,很容易把「相」当真一当真就认真,也许听了点佛法当下有所悟,但是下一秒习气一上来,又跟着习气所走了所以就随着轮回走,这叫「根浅易动」。

【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接下来佛陀说持戒者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自身」而持戒,第二种是「为了众生」而持戒。为了众生,他想我要好好修,我以后要度众生,我要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我要做得非常棒,我要成为一切居士的榜样……这样的人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持戒的,所以必定能见佛性,也能见到如来。

前面第一种为自身而持戒的人,仅仅是为了自身不得已去持戒的听说持守好五戒来世能当人,守好十善业道来世能生天……想的全是自己,这样的人见佛性也相当的困难,见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奸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

接下来又讲,持戒的人还可以分成两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有的人受了戒以后,经过无量世都不会漏失,戒行一直很圆满,永远不犯戒,就算是他生在恶国很恶的国家,风气非常不好,周围是恶知识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在把他诱向恶的方向),处在恶世、恶时」(生的这个时代很不好,他处的这个国家很不好,周围全是奸邪的恶法,天天跟一帮有邪知邪见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个人却永远不会破戒。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虽然他没有继续再次受戒,但是受了一次戒,就会一直无量劫都守得很好,因为这种人「本性」就能持戒。

刚才提到的这种人简直是佛菩萨再来,受了一次戒无量劫都不毁戒,就算周围都是恶人,国家也是恶的,地点也是恶的,时代也是恶的,周围全是邪知邪见,但是他从来不会同流合污他真的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人就是本性就能够持好戒性自能持」他一直持戒就像最初刚刚受一样,从来没有毁犯过戒律,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类人。这样的人也是有的很多人形容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五浊恶世,但是在五浊恶世的泥塘里少洁白的莲花有的人就是做到了,因为他们是佛菩萨再来。

【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尚、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

也有一类人是这样受戒的,遇到了师父僧人通过正规的仪式受戒了受戒了也相当于得了戒体了,但是得了戒体后却需要在和尚师父周围的同学和善友的帮助下、教诲下、劝诫下、批评下,才知道要守戒,否则一不小心就犯戒这种人就叫须他教敕」,需要别人来教育他命令他批评他完善他这种需要别人帮忙的人就属于业障比较重的众生了就算是在正规的场合受了正规的受戒仪式了,还是不小心就会,总是需要别人帮忙搀扶着。像这样的众生有的时候也听人讲法,也学习什么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卧要怎么做,他也去学,但是总是需要别人的提醒,一不小心就忘。就好像公司里有同事总是迟到一样,还不是迟到一次,是经常迟到,这种「须他教敕」的人就有点儿像这样的,总是拖后腿的。

【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前面提到有的人菩萨再来,受过一次戒无量劫都不会毁戒,这样的人他绝对能亲眼见到佛性,也能亲眼见到如来他也能亲耳听到如来讲法他持戒如此的认真,他所感召的一切瑞相全都是佛菩萨的加持

【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

接下来又讲戒律,说戒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声闻乘的人的戒律,一种是菩萨的戒律。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

如果从发心开始就是真心实意想要修成正果,一直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哪怕你守的是「五戒十善」,也说明你在守「菩萨戒」因为你未来必定受菩萨戒五戒十善只是初级阶段而已,你从出发心就是未来将成佛的心,所以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成正觉,这期间都叫「菩萨戒」,因为你是「真菩萨」。

所以我们知道菩萨戒不仅仅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或者某某菩萨戒本那么简单,而是说一个「真菩萨」所持的戒其实就是菩萨戒。

【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还有一些人很偶然的机会听佛讲法,于是也跟着佛一起打坐修行白骨观,慢慢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他不以「成佛」为最高目的,成了阿罗汉就满足了,这是「声闻戒」。这些人哪怕平常持的是菩萨戒,但是根本就没有成佛之心,成了阿罗汉就满足因此叫声闻戒,不叫菩萨戒。所以菩萨戒分真假,一个真菩萨所持的戒就是菩萨戒,一个假菩萨所持的戒,很有可能是声闻戒,甚至被他持得四不像,说不准是什么戒了

那我们到底是受持声闻戒还是菩萨戒好呢?显而易见佛陀说了,要是有的人受持声闻戒,那这个人肯定见不了佛性勿庸置疑,他也见不到如来。如果有的众生认真地受持菩萨戒,从初发心就是为了未来成正觉,这样的人当知是人必然能够得证无上正等正觉必然能见佛性必然能见如来和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问说世尊啊,您是靠着什么样的因缘去受持禁戒的呢?

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

佛就回答说,善男子,我持戒是为了心的「不悔」我甘心情愿去持戒

【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于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

为什么说我甘心情愿从来不后悔呢?其实这些戒律很严密的,持起来需要特别努力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得到极致的「快乐」极致的快乐就是远离相),为了得到至圆满的「安隐」,为了得到「禅定」,为了得到真实的符合实相的「正知正见」。什么是符合实相的正知正见呢?要见到生死轮回的种种过患,不再贪恋轮回的任何一切轮回的任何事物都不贪恋,连一根头发丝大的事物都不贪恋。明白了轮回的过患,真的一点贪著都没有了。

【何故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

怎么样算心不贪著呢?当你真的得证解脱了,那真的不贪著了。怎么样算得证解脱了呢?证得「无上大涅槃」的境界,就真解脱了。那怎么样算证得了无上大般涅槃的境界了呢?

【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如果平常不管遇到什么状况,始终是安静、平稳、愉悦、清净安住在佛性的本真当中,那么你就已经得到了涅槃的境界,也就真的解脱了。如果不是这样,你的心还上下起伏,经常还有烦恼总是有想不开的问题,那肯定还没有解脱。

【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

为什么要证得「常净」呢?佛陀说,入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状态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就是常净的。那为什么要获得不生不灭呢?为见佛性故,佛性就是不生不灭的。当你成为佛性本身,你这个时候也就证得了常净了。

所以说,「净」是「涅槃」的代名词是「佛性」的代名词是「不生不灭」的代名词是「至臻的中道」也是「圆满究竟」的代名词。

所以,「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释迦牟尼佛说,有很多的佛菩萨他们本性就能持好究竟圆满的清净戒律,不需要别人去提醒和监督。比如布萨的时候要有人指出谁哪方面犯了什么过失了,但是指出佛的过失竟然找不到,因为他不会犯戒。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这里讲,你只要开始修行了,就从持戒开始吧!持戒的人可能现在还没有发大愿,也没有想着要利益众生种种的即便是还没有想到这些,但是通过慢慢地持戒,这种不悔之心会自然而然地生起。(不需要去刻意去做什么,时机到了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大愿为什么呢?法性尔故。因为持戒清净才能入「法性」,「法性」决定了你必然有宏愿,宏愿不求而得。

【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著,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虽然不用刻意要证得什么样的境界,如求去极乐世界远离轮回证得涅槃的安隐获证真实的知见……这些虽然没有想过,但是通过一直认真持戒,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见到了生死轮回的过患,你的心就不会贪著世间的任何,就获证了解脱涅槃证得不生不灭了,然后绝对就能「见佛性」。这个佛性是自然而得,为什么呢?「法性尔故」。你都已经离相了解脱了净了,难道还见不到佛性吗?还证不得法性吗?不可能的。

然后狮子吼菩萨说: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燃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这里狮子吼菩萨又问一些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世尊,如果因为持戒能够得到一种永远不后悔的结果,因为解脱就能证得涅槃的结果,可是真正的持戒是没有原因的呀?(他就爱持戒涅槃按理说不应该真正的有一个结果因为涅槃没有什么动作

狮子吼菩萨就问如果戒律没有原因自然生起,它就应该是恒常的;(一直有这个戒律,为什么还需要持或者还会被呢?要是涅槃还需要有一个因的话,那不成了「无常」的「相」了吗?因为有因有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涅槃不也成了本来没有突然生出来这种无常的相了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本来没有现在突然有,这不就是无常吗?就好像点燃一涅槃难道是本来没有,突然就出现的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又说是常净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耶。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奈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善哉!善哉!真是了不起其实你过去已经在无量佛所在的地方种过善根,所以你才能问如来这样深刻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耶」,你一定是没有忘记你过去的一些事儿所以才继续这样问我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无量劫之前,在波罗奈城这个地方有一个佛化现在世间,名号叫「善德」,个时候善德佛连着三亿年都在讲这部伟大的《涅槃经》,当时我跟你一起都在那次大会上。我以是事咨问彼佛,我当时就是用你今天问我的这句话问善德佛的,「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但是不巧,善德佛当时正在打坐,入到深的「三昧正受正定」的境界了,所以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善德佛当时正在打坐,没有回答过去释迦牟尼佛的问题,结果今天狮子吼菩萨竟然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抛出来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善哉!大士,真是了不起大菩萨,你还记得过去无量劫之前的事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你仔细听,仔细听,今天我来你回答。

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

佛陀戒律其实也是有因缘的不是凭空而生的,有因的),一个人持戒往往是他听闻了正法正法里讲你得持戒,持戒有多重要,护戒要像护你的命一样,戒律比你的生命都重要……然后这个人就开始持戒了,这是持戒的一种因;还有一种原因,说这个人本来不持戒,但是他交往了一些善友,他亲近了善友靠近了善友,善友持戒影响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善友,他也变善了,善持戒他也持戒这也持戒的一种因。

是亦有因,所谓信心,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众生因为他对于佛僧有信心,他相信佛存在,相信佛僧的殊胜,相信只要认真持戒就能成为佛所以「信心」持戒的因缘

【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

「因」也分成两种:一种是听法造成的,另一种是思含义造成的。众生为什么能够对于佛法有信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听经闻法觉得讲得太对了,真的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他的病竟然被治好了),他就信了还有就是边听边思考这句话的含义,韵味深长,可以举一反三,举一反三万,因为经常听正法,又经常思正法的含义,所以很多善男子就具备了信心了因此,听经闻法相当的重要!

【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所以听法和思惟法的含义太重要了!听法、思惟法的含义,才能对于佛僧真的有信心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所以能够听到法遇到善知识或者思惟法的含义就是你能够认真持戒的原因,也会成为你见到佛性的原因认真地听受正法,思惟法的含义,又认真地持戒,早晚能够证得涅槃之果。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讲「持戒」的重要性。有一个关于鸽子的小故事可能大家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如来持「究竟戒」、「毕竟戒」,所以鸽子在如来的影子里都有安全感,都不会再有任何的恐怖畏惧。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修到如此的地步,一切众生即便是在我们的影子里都相当的有安全感。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2课·躲到影子里的鸽子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