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637

00:00

277

「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阿难,就好像你刚才问的——佛陀去世之后,大家以谁为师啊?阿难,「六度」中的「尸罗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就是你们的大师(是你们的师父)。你们要「以戒为师」去修行,这样才能证得出世间的甚深的定慧啊!

「尸罗」(我们在第二期的《禅修课》里也提到过),它代表美德,代表节制。翻译成中文呢,过去的这些大师把它翻译成了「持戒」。「尸罗」代表有所节制,从而显现出美德。「持戒」就是一种美德(适度地约束自己,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这是一种美德)。我们要「以戒为师」,其实就是以美德为师去修行。

佛陀讲:你只有「以戒为师」才能证得出世间的甚深的「定」和「慧」。如果持戒这个基础打不好的话,何谈定?何谈慧?「戒」生「定」,「定」生「慧」,戒是定慧的根基。所以说可以讲,持戒不好的人「入定」其实比较困难,除非已经被「魔」或者其它「非人道」的众生盯上了,甚至被附体了。不然的话,持戒不好的人很难入佛陀讲的「正定」、「正慧」。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

释迦牟尼佛说:阿难,就好像你刚才问的,佛陀涅槃之后,你们怎么安住?依靠什么而安住啊?

【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阿难,要依靠四念处,严心而住。

我看昨天一个师兄讲,「四念处」的「处」应该读三声(四念chǔ)。也是代表安住的意思,那这个地方我们就不那么执著了。

按照四念处,严心而住。「严」,依然是有所约束你的心,禁止它向外攀缘的意思。

那具体怎么个安住法呢?这里有讲。但是,佛陀在《四念处经》(也叫《大念处经》)里讲得更为详细。我们在第二期的《禅修课》里,把这个「四念处」也是讲得比较详细。在佛陀涅槃前,他只是略说了一下。

「四念处」大家都知道是身、受、心、法。当我们把这个「处」字读四声的时候,我们要理解,是指心念经常活跃的四个处所;那如果读三声(chǔ),是把它当作一个动词的,是在这四个地方下功夫。所以,其实是两个读音应该来讲都可以,这个跟你对于这个字的含义的理解来定。身、受、心、法四念处,首先「身念处」是什么意思?

【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

佛陀说:我们要观我们的肉身的「性相」同于「虚空」。从「性」上讲,我们的肉身是「空」的,是坚固妄想的集成,这个大家都背会了是不是?肉身是空的;那么从「相」上讲的话,这个肉身你是不是可以把它拆解成无数个微粒啊?而且后来发现都是地、水、火、风这种种元素的集成,本质依然也是空的。

「性」上讲,我们的肉身,坚固妄想的集成也是心的幻化;「相」上讲,地、水、火、风的集成,由无数的微粒组成,根底里依然是空的。就是「性」「相」上看我们这个肉身都是空的,不要执著,这是「身念处」。

【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

这个「受」我们前面提到,外在的信息我们接纳了、接受了、进入到我们了,这叫「受」。但是进入到我们了,它具体进入到哪里了?这个信息进入哪里了?不好讲。在你「受」的那一刻,外面的信息还有没有?有的!还可以继续受(里面的「有」不知道去哪里了,外面还可以继续受)。那么这个「受」是哪里感受到的?不知道是内还是外,还是中间感受到的,很难讲「受」到底在哪里,但是确确实实有「受」。这是「受念处」。

当你观这个的时候,就有一种虚空的感觉,尤其你闭上眼睛感受这个「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立刻化了,空了。这种感觉。

【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

这个「心念处」,大家也是闭上眼睛感受啊。一说「心」,人人都觉得我有心啊(我心里很想你,很恨你,我都有心呢)!这个心好像只是一个名字相,它具体是什么?是你那个肉团心(砰砰砰跳动的心脏吗)?还是你的那个能思惟的大脑啊?很难讲。

你闭上眼睛感觉「我有心」(你的心在哪儿啊)?《楞严经》中「七处征心」都没找到心具体在什么部位。好像心只有一个名字相,但是很难讲清楚它到底在哪儿。而且你感受的时候,「心」这个名字相跟心灵的本体(本身)又好像完全是两回事(「心」,很陌生的一个词,一说「我有心」,大家感觉是我真的有;但是「心」这个名字相又好像不是我那个心)。

所以,只是有那个名字。但是呢,这个名字好像离那个本体很远的,互相不挨边的这种感觉,这是「心念处」。

那么当你感觉有「心」,「心」又不知道在哪,很虚无(恍恍惚惚的感觉)。

【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

接下来观「法」,「法念处」(身、受、心、法)。你要是深入禅定,入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妄念顿消」的时候,哪有善法不善法(无分别了,打成一片了,不「二」了是不是?),这是「法念处」。

那我们修习「四念处观」,从「身」开始,观它的虚空以及虚妄(空性);然后观这个「受」也是不在内外,不在中间的;观「心」呢,也是虚虚恍恍,搞不清楚的;观「法」也是非善非恶的。到最后你就完全化开了,你的执著还存在吗?没了,不存在了(我执、法执都没了,什么都不存在),你就这样观着观着就很容易入定。

所以说佛陀讲:你们要常修「四念处」,也叫「四念处观」。当你读「四念处」(chǔ)的时候,那么这个「观」字其实就可以省略了。「四念处」(chǔ)其实就是「四念处观」(chù),因为「处」(chǔ)是一个动词。

【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你看,这里又证明这个字(处)还是读四声比较好。

佛陀说:阿难,一切修行者还是应该依「四念处」而安住。

如果这个「处」读了三声了(它本身就代表安住了),那么后边再加一个「住」字就有点多余了,是不是?所以我们暂时还是读四声了。

【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

接下来,又回答阿难的另一个问题。

佛陀说:阿难,你刚才也问,我灭度之后,你们结集佛法经藏的时候,每一部经的开头怎么讲比较好呢?

【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阿难,如来灭度之后,你们结集这些经法宝藏的时候,一切经的开头就讲「如是我闻」就可以了(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这样就可以了)。

就是说,首先强调一下,这部经是我听佛讲的,不是我自己编的。「如是我闻」就是这样子,我听佛讲的这部经。

然后呢,有一次(「一时」,代表有一次),没有很具体的时间。

因为其实本身古印度对于时间的概念就卡得不是那么死。再一个呢,佛陀灭度之后,弟子结集经典这个时间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几点钟啊,这个不一定能记那么清楚。但是,我们只要知道是佛陀住世的时候就可以了。

「某方某处」,那么,佛陀住在什么地方啊?这是地点。

「与诸四众」,人物是谁呀?佛陀和四众弟子;或者和天龙八部等等人在一起;或者和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们在一起,都是大阿罗汉;或者跟什么菩萨在一起等等。

也就是说:时间是讲「一时」,地点是「某方某处」,然后人物是跟谁在一起讲的这部经,就这样讲就可以了(我是这样听佛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一讲清楚就很有真实性,也方便有一些听法的众生直接一入禅定就入到当时讲经的那个场景当中去了,很有真实性。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若佛在世,若涅槃后,有信心檀越,以金银、七宝、一切乐具奉施如来,云何举置?】

那接下来,阿难又再次问佛说:如果佛在世的话,或者说佛陀涅槃之后,有一些对于佛法僧有深入信心的这些大施主,他们向我们奉献一些供养。像有的大施主可能很有钱,就把金、银等等(七宝)献给了我们,甚至把一切乐具(一切可以方便我们生活的一些用具、物品)布施给了我们,供养给了我们,那我们应该怎么安排这些东西呢?

一些大施主所给的这个金、银、琉璃等等这些「七宝」以及一些乐具(一些生活所需,或者是便利我们生活的这些用具,这些物品),如果给到了我们之后,我们怎么处置这些物品?我们是退回去啊?还是怎么安排呢?

【佛告阿难,若佛现在,所施佛物,僧众应知。】

佛陀就告诉阿难,说:如果佛陀还在世的话,那么施主们布施给佛的这一切物品(无论是金、银、琉璃等等这些七宝),还是一切乐具(一切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快乐的这些用具,这些物品),如果布施给佛之后,佛是让僧众全都知道的。

佛会认为,施主布施给我的这些珍贵的物品是属于所有人的,是属于僧团的所有人的。所以布施多少,佛陀都会公示给大众(说某某施主贡献了一片园林,某某施主贡献了一个条案,某某施主贡献了一个精舍,一个禅房或者多少个打坐垫等等等等),佛陀会公示给大家的。因为佛陀是没有贪心的,要有贪心他就不出家了,在王宫里多享受啊,应有尽有这一切宝物。佛陀没有贪心,所以谁布施了什么到僧团里来,佛陀会公示给大众,谁都知道我们拥有哪些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安排它。

【若佛灭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华以供养佛。】

然后,佛陀也讲说:当佛灭度之后(就是佛已经涅槃了),这些对于佛法僧有信心的施主,他们布施给我们僧团的这些物品应该怎么做呢?佛陀说:应该用来去造佛陀的形象,造佛像上的这些珍贵的衣服、装饰,造「七宝」的幡盖(就是我们经常在寺庙里看到有幡盖,开大法会的时候也要有。幡盖可以非常有效地庄严寺庙、庄严道场,让信众一看就生起一种敬仰、敬重之心)。

如果佛陀灭度了,那么僧众们收到的信众的供养(这些珍贵物品),我们应该来造佛陀的形象、造佛像上的衣服、造七宝幡盖庄严道场。我们要买香油(这里指的香油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小磨香油。古印度很喜欢香花的,很多这种香油都是香花提炼出来的油,它不会像小磨香油那么冲,又有一种有点浑浊的香味。这个香油指的是花里提取出来的香油,非常地香),买来种种的香油或者是很珍贵的宝花来供养佛像。因为佛灭度了,没法供养佛了,只能供养佛像。信众们布施的财物主要都用来庄严道场、供养佛像。这样进一步地能够让一切众生,生起一种敬仰和向往之心。

【除供养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盗佛物罪。】

佛陀讲了一句话说:除了供养佛之外,不要做其他的用处。不管你收了多少珍贵的物品(珍宝、乐具),都要用来供养佛或者供养佛像。如果佛陀住世,他会把这一切跟僧众们分享。佛陀灭度之后,就供养佛像,不要做其他的用处。那如果用的话,就等于你盗窃了佛陀的物品了。

僧众们为什么供养这么珍贵的「七宝」过来,供养这些乐具过来?是冲着佛陀的面子来的。所以这些东西都用来庄严道场、供养佛像,不要挪作他用,否则就属于你盗窃了佛陀的物品了。

【阿难复白佛言,若佛现在,若复有人,以金银、七宝、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深心恭敬礼拜供养如来。】

阿难接下来又问一个问题。这里我们知道,佛陀涅槃前,阿难不仅仅问了四个问题,其实问了挺多问题。

阿难又问佛说:您在世的时候,有的人就拿金、银等等七宝,还有甚至自己家里用不到的房舍、殿堂来供养您。甚至呢,他家的妻子、奴婢带过来跟着您修行了,或者是在这里做义工了。然后有的人(有的施主呢),也带过来一些衣服和饮食,一切乐具,他们深心地恭敬、礼拜、供养您。

【佛涅槃后,若复有人,以金银、七宝、妻妾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供养如来形像,深心恭敬,礼拜供养。】

那么您涅槃之后(您已经不在世了),如果还是有人带过来种种的金、银、种种「七宝」,然后他自己的妻妾奴婢都过来跟着我们修行,或者来帮忙做义工。衣服、饮食、一切乐具也都带过来了,供养您的形象,然后深心地恭敬、礼拜、供养。

【世尊,如是二人深心供养所得福德,何者为多?】

世尊哪,这两种人,他们都在深心地供养您或者您的佛像,那么他们所得的福德,哪一个多呢?是供养活着的佛多?还是供养佛像福德多呢?

(就是)有一些施主是在您还在世的时候就来供养(供养这,供养那);有的是您过世(涅槃)之后来供养您的形象。哪个人获得的福德多呢?

我们现在要是不看经文的话,大家能猜到吗?是供养佛像得到的福德多?还是供养「真佛」得到的福德多呀?(这个「真佛」也就是「应化身佛」。)我们看一下佛陀的回答。

【佛告阿难,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养,所得福德,其福无异。】

佛陀告诉阿难:以上这两种人,他们都是发自真心地、深切地来供养佛,不管他们是供养佛像还是供养真佛,他们得到的福德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异的。

对于这个至心恳切,怀着至诚心来供养佛像的人来讲,他面前的佛像其实就是真佛。所以,他才那么至心恳切地去礼拜、去供养,对吧?很多师兄到了寺庙里看到佛陀的造像非常地庄严,有的突然就泪奔了,然后在绕佛的时候心情真是无限澎湃。在礼拜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就是在礼拜真佛(没有想:他是佛像,没有这样想),看到他就是看到我们的本师了,对吧?所以佛陀讲:你用的心是一样的,所以你得到的福德是一样的(不是说佛陀活着的时候我去供养他、礼拜他得到的福德更多,不是这样子,是一样的),关键你用的心是一样的。

【何以故?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

因为佛虽然灭度了,法身还在呀,法身是常存的,是无有变异的呀。所以这一个信徒(信众),他来到庙宇里面(来到道场),或者在自己家的佛堂,或者面对佛像,甚至面对手机里的佛像至心恳切地礼拜、供养,他得到的福德就跟礼拜、供养真佛一模一样,在福德上没有任何差异。

【阿难复白佛言,若佛现在,若复有人,还以深心如上供养恭敬如来。】

然后阿难又问佛说:在佛住世的时候,如果有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把自己家里的金、银、七宝、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都深心地供养出来,然后来恭敬如来。

【佛涅槃后,若复有人,还以深心如上供养恭敬全身舍利。】

那么有的人在佛陀涅槃之后这样做,他们这样做呢,是供养佛陀的全身舍利。

【世尊,如是二人所得福德,何者为多?】

世尊,这两种人得到的福德哪个多呀?就是有的人供养、礼拜的是真佛;有的人供养、礼拜的是佛陀的遗骨。那这两种人比较的话,他们得到的福德哪个多呀?

【佛告阿难,如是二人得福正等,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佛陀告诉阿难说:这两种人得到的福德也一样多。你供养我和供养我的遗骨不是一样的吗?关键看你的心啊!如果心一样,那你的功德是一样的。供养礼拜真佛或者供养礼拜佛陀的舍利(他的遗骨),你们得到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一直到你们的苦结束的时候,这个福德还没有尽呢!

【阿难复白佛言,若佛现在,若复有人,如上深心一切供养恭敬如来。佛涅槃后,若复有人,如上深心供养恭敬半身舍利。】

接下来,阿难又问(其实是代替众生来发问):那么,佛陀住世的时候,有的人就像以上那样来供养您金、银、七宝、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种种种种。有的人在您住世的时候这样来做,那有的人呢没有赶上您住世,可能是您涅槃之后他才开始信佛的,然后他就开始供养、恭敬您的半身舍利(不是全身舍利,是半身舍利,你可以理解为一半的舍利)。

【世尊,如是二人所得福德,何者为多?】

然后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供养您真身的这个人和供养您半身舍利的这个人,得到的福德一样吗?哪个多呀?

【佛告阿难,如是二人深心供养得福无异,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佛陀说:这两个人都是发自真心地,深切地来供养我。他们得到的福德没有差异的,都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你供养我的真身与供养我的遗骨不管多少,得到的福德是一样的。

【阿难,若佛灭后,若复有人深心供养如来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许,皆以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陀又补充说:在佛陀灭度之后,有的人如果深心供养佛陀的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乃至像芥子(芥菜籽)那么大点儿。只要他是用他的真心,深切、恳切地供养的,恭敬地尊重赞叹的,那么,他们得到的福德就跟供养真佛一模一样。

你只要供养了佛陀的舍利(不管供养多少),无论是全身、半身、还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还是像芥子那么大点儿,只要你供养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那么就等同于你供养了释迦牟尼佛的真身了。

其实佛陀这样讲,也可以避免后世的很多信众们,因为舍利的问题来打架、争吵(说我这儿啊,拥有佛陀全身舍利,所以我供养他,我的功德大;那个拥有的只是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那个功德小,不是这样的)。只要是至心恳切,你的心是一样的,你供养多少都一样。佛陀这样讲清楚,避免后世弟子打架。

【若佛现在,若复有人,深心供养恭敬如来。如是二人所得福德皆悉无异,其福无量,不可称计。】

接下来又讲,供养佛陀的真身或者供养佛陀的舍利(遗骨),这个人福德是无量的,是不可称计的,是算不过来的。

【阿难当知,若佛现在,若涅槃后,若复有人深心恭敬供养,礼拜尊重赞叹,如是二人所得福德无二无别。】

只要你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去恭敬供养和礼拜,去尊重赞叹如来,不管你面对的是不是佛陀的应化身(就是那个肉身),都一样的。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我涅槃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

佛陀又告诉阿难和各位大众们:我涅槃之后,不管天上的天人们,还是人间的这些众生,只要得到我的舍利,「悲喜交流」又悲又喜。悲的是佛陀已经灭度了,喜的是我得到了他的舍利。「哀感欣庆」这个心是又苦又甜的感觉,讲不清楚的,苦乐交加。然后他恭敬、礼拜、深心地供养,他就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阿难,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僧,见僧即见涅槃。】

前面说:不管是天上的这些众生,还是人间的众生得到我的舍利,怎么样供养,就得到无量无边功德。这句话,其实也提示我们,不仅仅我们人道的众生供养佛陀的舍利,天道的众生也供养佛陀的舍利的。得到的舍利可能不同,但是都去供养。

那么佛陀又讲说:阿难,你看到了佛陀的舍利,其实就是见到了佛了;见到了佛就是见到了法了;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僧了;见到了僧就是见到了涅槃了。因为佛法僧三而一、一而三。

有佛嘛,证悟之后为了度众生就要讲法(觉悟的方法),那么这些法最初主要是靠僧众去传播下来,传承下来的。所以,见到法就是见到僧了;见到僧了,就见到了涅槃了。很多贤圣僧认真地修行,完美地继承了佛陀的衣钵,简直就是佛法的代名词。所以看到僧了就知道,我们能够解脱,能够证入涅槃。

【阿难当知,以是因缘,三宝常住,无有变易,能为众生作归依处。】

佛陀说:阿难,你要知道,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佛法僧「三宝」常住,无有变易。有一些魔子魔孙混到我们的队伍里,但是不会影响佛法僧「三宝」的常住,无有变异。「三宝」能够真正地为众生作皈依之处,所以我们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在《优婆塞戒经》里第五卷曾经提到,「三皈依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你要想成就一切的善法,你要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必须受三皈依。就算是你仅仅把三皈依当作是一个仪式,也必须要走一下这个仪式。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里提到,如果不受三皈依,你就不可能得「五戒」、得「八戒」、得「十戒」。如果你想受「五戒」,必须要先受三皈依,不然你持「五戒」,你为什么而持啊?讲不清楚的。有的外道不也持戒吗?先入佛门啊,三皈依是先入佛门。

那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它不是皈依具体的某个师父,那个师父只是一个向导,把你引到这个门里来。他只是佛、法、僧的一个代表,把你引过来,你真正皈依的不是那个师父,而是佛法僧「三宝」。如果具体地说,一定要找一个人来皈依,那你皈依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在相上讲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教化之主),你皈依的是本师,并不是你的皈依师而已(皈依师只是把你引过来,领路人)。

【阿难复白佛言,佛涅槃后,一切大众依何法则,荼毗如来而得舍利,深心供养?】

接下来阿难又问,说:佛陀涅槃之后,一切大众(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火化如来的遗骨,从而得到舍利,然后深心来供养呢?怎么样火化?这个仪轨按什么来?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汝等大众当依转轮圣王荼毗方法。】

佛陀告诉阿难:我涅槃之后,你们这些大众就按照火化「转轮圣王」的方法来火化我就可以了。

【阿难复白,转轮圣王荼毗法则,其事云何?】

然后阿难就问,说:转轮圣王火化的具体仪轨是什么样子的?

【佛告阿难,转轮圣王命终之后,经停七日,乃入铁棺。既入棺已,即以微妙香油注满棺中,闭棺令密。】

佛陀说:阿难啊,转轮圣王命终之后,他的遗体一般会停留七天,然后才装进棺材里边,装到棺材里边就用微妙的香油(很多香花中提炼出来的油)注满这个棺材,然后封闭这个棺材,很严密地封闭它。

【复经七日,从棺中出,以诸香水灌洗沐浴。既灌洗已,烧众名香而以供养。】

这样经过了七天之后,再把这个遗体从棺材中取出来,用很多的香水去灌洗和沐浴。灌洗沐浴完之后,这个遗体已经非常地香了,然后再烧种种的名香(名贵的香料)来供养。

【以兜罗绵遍体儭身,然后即以无价上妙白氎千张,次第相重遍缠王身。】

用兜罗绵(非常轻,非常软)把身体整个地缠裹上,然后再用无价的、上妙的一些白棉布,可能要用千张左右,一层一层地把这个遗体缠裹好。

【既已缠讫,以众香油满铁棺中,圣王之身尔乃入棺。】

这样缠裹好之后,再用众多的香油灌满这个棺材,然后转轮圣王的遗体再放到棺材里边儿去。

【密闭棺已,载以香木七宝车上,其车四面垂诸璎珞,一切宝绞庄严其车,无数华幡、七宝幢盖、一切妙香、一切天乐,围绕供养。】

这样再把棺材密闭。密闭之后呢,把这个棺材放到香木做的七宝车上。车子的四面都要垂下各种各样的璎珞做装饰品,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去庄严这个车子。用无数的花和旗子(「幡」就是长条形的旗子),还有七宝做的幢盖(「幢」是圆筒形的旗子;「盖」就像伞一样的),还有一切上妙的香,一切的天乐(最美好的技乐),围绕在周围去供养。

【尔乃纯以众妙香木表里文饰,微妙香油荼毗转轮圣王之身。荼毗已讫,收取舍利,于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

这个时候,里里外外全都是众多的、微妙的香木(里边、外边都装饰好了,飘着香油的香味),然后就开始火化转轮圣王的遗体,火化完之后就收取舍利(收取一下这些遗骨),在城里的这些比较大的交通要道,就开始建一些「七宝塔」。

【塔开四门,安置舍利。一切世间所共瞻仰。】

这个塔必须开四扇门,然后把舍利放在里面,一切世间就这样瞻仰、恭敬、就这样去礼拜。

【阿难,其转轮王以少福德绍此王位,未脱诸有,具足五欲、妻妾、婇女,恶见、三毒、一切烦恼、诸结使等未断一毫,命终之后,世间犹乃如是法则,起塔供养一切瞻仰。】

佛陀说:阿难,这个世间的「转轮圣王」(你看看啊),仅仅有少量的福德。之所以能当上「转轮圣王」呢,过去世积累了福德,但是只是少量的福德,所以当上了「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并没有跳脱轮回,跳脱三界。很多转轮圣王也是贪着于财、色、名、食、睡(五欲);贪着于自己的妻妾、婇女;有的还抱持邪恶的知见;有的内心充满了贪、嗔、痴(三毒);各种各样的烦恼的结缚也没有断……这些转轮圣王命终之后,世间都如此重视他的这个火化的仪轨呀!到最后,还起塔来供养转轮圣王的这些遗骨,大家都一起去瞻仰。

【阿难,何况如来已于无量无边无数阿僧祇劫,永舍五欲、妻妾、婇女,于世间法已作霜雹,难勤能勤,难行能行;】

那么阿难,佛陀作为「法轮圣王」,具备大的福德、无量的福德,已经跳脱了三界、跳脱了轮回,已经远离了「五欲」的纠缠,放下(消弭)了贪嗔痴,也消弭了一切烦恼的结缚。那如来是不是也应该郑重其事地来进行火化呢?

连「转轮圣王」都要如此地郑重其事,那么如来更应该这样。如来已经在无量无边无数阿僧祇劫永远地舍离了「五欲」,舍离了妻妾婇女,摈弃一切世间轮回相,修习一切难以修习的。最难精勤修习的他去修习,无数世舍弃自己的身肉骨髓地为了法、为了众生。难行的,如来能行。

【一切菩萨出世苦行勤苦修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之道,甚深微妙清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无不具足;】

所有的佛陀,他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作为菩萨,可能都修过种种的苦行。付出一切努力,去修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成就之道,终于获得了甚深微妙的清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完全都具足了;

【修习如来十力、大悲、四无所畏、三解脱门、十八大空、六通、五眼、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他们都证得了如来的十力、大悲、四无所畏、三解脱门、十八大空、五眼六通、三十七道品、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一切诸佛寿命,一切净佛国土,一切成就众生,一切难行苦行,一切摄善法戒,一切摄众生戒,一切摄律仪戒,一切功德,一切智能,一切庄严,一切大愿,一切方便,如是等不可思议福德智能,皆已成就,无不具足;】

证得了一切诸佛的寿命(其实是无量的),也成就了自己清净的佛果,成就了一切众生。一切难行的苦行都经历了,也受了各种各样的戒律——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一切功德具足、一切智慧具足、一切庄严具足、一切大愿具足、一切方便具足。如来具备以上种种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所有一切都成就圆满了。

【断除一切不善,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余习,通达四谛、十二因缘,于菩提树降伏四魔成就种智,】

断除了一切不善,断除了一切烦恼,也断除了一切烦恼的余习(不再有习气了、也不再有新的烦恼了)。如来通达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之法」,在菩提树下降伏了四魔,成就了「一切种智」。

【如是妙法悉修习已,尔乃一切诸佛唱言善哉善哉,同以法性智水灌法身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这样,所有的妙法都修习圆满了,所以一切诸佛都会为这个佛作见证。任何一个佛在他成就的那一刻,十方无量诸佛都会给他作见证、去赞美他,说他已经拥有了我们所拥有的这种「法性智水」。我们帮他去做灌顶,他已经成正觉了,大家都来做见证了。

【以是因缘,我今号天人师、十力种觉、至极世尊,天上人间无与等者。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故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所以佛陀才会被称之为是「天人之师」(天界、人界的大导师);才会被称之为是具备十力的、种种一切觉悟的人;是至极的世界上最珍贵的,珍贵到极致的人;天上、人间无法找到像佛这样的人。而且,佛陀平等地爱护众生,就好像平等地爱护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所以,这才是佛!是如来!他才值得供养。遍知一切实相,而且了解的都完全准确无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怜愍世间,化缘周毕,为众生故,今入涅槃。随世间法,如转轮王,为令众生普得供养。】

佛陀怜悯世间,到世间来度化众生,这个缘尽了(此次使命完成了),为了众生就示现入涅槃了。随顺着世间法,如转轮圣王,「为令众生普得供养」。所以,在火化佛陀遗体的时候,这个仪式肯定不能够次于转轮圣王的火化仪式。

如果佛陀灭度了(几千年才遇到一次的佛灭度了),你就随随便便地像火化一个普通人一样就火化了,别人就会觉得佛陀也没有多尊贵。我们不用去重视佛陀,也不用重视佛法,也不需要至心恳切地去修行佛法,因为世间人普遍著相。因为世间人著相,所以有的时候「相」很重要。佛陀的这个火化仪式相当地重要!要无比地庄严、郑重、显示出尊贵性,这样才能够去诱导众生来信佛,这都是做给众生看的。

那么进行如此盛大的一个佛陀遗体的火化仪式的话,很多众生都会来参加,因为众生也都爱看热闹。这个仪式越郑重,大家就越注意。

国外某个国家的王子大婚的时候,全世界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全世界都在看。那么佛陀他的遗体火化的时候,如果这个盛况超前,甚至超过了转轮圣王的火化仪式,那么重视的这些众生会非常多。很多人来参与,参与就会得到福德;很多众生都会抢着来供养,供养也会得到福德。这都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了。

所以,佛陀本身他自己肯定是不著这些东西(已经不著相,放下了所有的名闻利养)。但是,最后这个仪式是做给大众看的,所以要非常地庄严,非常地吸引人,让一切众生对佛法生起爱念、渴慕和敬重之心。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这个《涅槃经》呢,越讲越靠后了,现在已经谈到遗体火化的仪轨了,心中是说不出的滋味啊!不过我们每次想一想,佛陀无处不在呀,他有无量无边的分身(应化身)呢,我们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只是暂时的某一个角色行使完成了他的使命而已,佛陀的很多其他的这些分身、化身还在继续行使着使命。

佛陀在《涅槃经》中也讲,修学《涅槃经》可以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学习《涅槃经》也能感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无处不在。这种感觉大家都有。所以,听到以上种种呢,大家也不要难过。「相」就是这样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

「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

如果不著,就永处于涅槃。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