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1课·“懂”是最高的赞美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486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昨天晚上我们公司在微信群里开一个新品的发布会,老板知道我每天也在讲课,就让我临时客串也主持了一段。这样就回家太晚,导致昨天没有讲课。之后就在QQ上收到一个师兄的消息因为加班就不讲经了,醍醐一定是被魔抓去了。说得还挺严肃的。当时立刻就想起岳飞是怎么死的,兢兢业业累得够呛,结果还落下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难道只讲文字的经才算讲经吗?有的经也许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讲。六度的任何一度其实指的都是实际的行为,而不是空谈。虽然这一辈子的生命并没有多长,但是也没有每天时时刻刻都在讲经我们不想把学佛这件事搞得很文字化,因为学佛是真真正正地要出来,要出来,而不是夸夸其谈但是每天至少也要学一点经这个经文就是标杆,就是引绳,就是旗帜。

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学习《涅槃经》的二十七卷,依然是佛陀跟狮子吼菩萨之间的对话。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利养故,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犹行恭敬接引语言。】

这里还是讲的出家人个别的出家人没有做到少欲知足,欲望很多,故意地去亲近国王大臣和长者去亲近各种种姓的众生,然后还对外宣称、炫耀说我已经证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种种种种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人行住坐卧甚至大小便利的时候,一门心思脑子里充斥的全都是欲望都是名闻利养。因为他们渴求名闻利养,所以见到「檀越」见到施主们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恭敬。(知道自己靠着施主们吃饭,所以表现得特别恭敬。有的时候也主动去接引这些施主们,主动抢着跟他们说话,这显得很悲哀!毕竟出家人需要乞食,需要信众的供养,所以有的时候卑躬屈膝,表现出种种这样的行为,让人感觉挺遗憾的。

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

佛陀讲「破恶欲者,名为少欲」,不管你曾经有过怎样恶性的欲望,你学了经要把这些欲望破掉、终止。「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了。一学经想起来这些事是不对的,佛陀不倡导我们这样做,我要收敛甚至完全地改正,从恶欲就变成了少欲了。不管这些出家人曾经是怎么做的,一旦改正了、完善了自己的行为,即便是他们的烦恼结还没有完全的消失,但是他们也开始慢慢地靠近如来的行事模式了。「同于如来行处」,就是他们慢慢地在行事作风上也跟如来相似了。所以你必须学经纠正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需要完善一下。这样就变得知足了,就不再向外贪求了

【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

二法指的是「少欲」和「知足」你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够获得正念正定。如果多欲、不知足,那肯定不会有正念正定,这个大家都了解。所以当你少欲而知足的时候,就经常会被师父们或者同宗同门的同学们所赞叹。当你的行为上没有过失的时候,你面对任何人都是坦坦白白、坦坦荡荡

所以佛陀说我也经常在各种经里面称赞「少欲知足」有多么重要如果你能够具备这两点少欲知足的话,你一定能够靠近涅槃的解脱之门。换句话讲,你如果不少欲不知足,是不可能证得涅槃解脱的。只有少欲知足,才能近于大涅槃之门,才能得到五种乐是名「寂静」。少欲知足帮你获证寂静,然后坚持持好戒,这就是精进。我们每天怎么精进啊?每天持续地做功课念佛、念咒、读经、诵经、听经,做这些事,坚持打坐这都是精进但是精进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持戒,就是说「精进」这个词汇是贯穿于六度的任何一度布施你要精进,「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方面都要精进,持续地进步,至少不要退步于前一天的状态,这是精进就是保持原来的优势,争取还能够继续前进。

有惭愧者,名为正念。

接下来佛陀讲如果你还经常地保有一颗惭愧之心,那你就会拥有正念。「惭愧」就是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看看意」有没有过失犯了种种「贪疑」没有时时刻刻地留意自己不要一不小心成了后知后觉了,做完了才明白错了,这样就晚了。时时刻刻都保有惭愧心,意味着在萌芽状态就不让发芽,把一切的恶性习气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这是很高的要求简直是菩萨戒的要求保有一颗惭愧之心,多看自己的过失,少看别人的过失,这就是正念

【不见心相者,名为正定。】

怎么样能获得「正定」呢?「三摩地正定」、「定慧等持」怎么样获得呢?「不见心相」知道一切都是你心的幻,不被一切幻相所扰不要发生点什么就大惊小怪的不要被一切幻相所扰,这样你才是正定。其实这里讲的就是六祖慧能的观点,什么是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啊!

【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

那什么是「正慧」呢?发生的就让它发生了,一切都是随着因缘而有,随着因缘而空。发生就让它发生,不跟它走,也不刻意地求,一切总是有理由、有原因的就是这样子。「不求诸法性相因缘」,不会刻意地钻死牛角尖,这就是「正慧」了。有句话大家都知道「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迷的时候追求法,我要硬往佛法上靠,佛法能够指引我,帮助我开悟。到真的悟了,真的不迷的时候,你想怎么做怎么做「随心所欲不逾矩」,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又恰到好处,这就是正慧的阶段

【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

真正不被任何相所扰的时候,你的烦恼就断了,绝对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著相而起的。包括个别师兄因为一天没听课就生气了,你的烦恼也是著相而生的,还是有点著相。当烦恼断了,不再著相的时候你就解脱了。多听一节课,不错不听,也没问题,那你就解脱了。听了很开心,不听就懊恼生气,那还没解脱。

很多菩萨们称赞赞美这部伟大的《涅槃经》,这就叫「赞叹解脱」。因为涅槃指的就是究竟圆满的解脱任何事不会再让你烦恼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他说他的,你是你。你是一个好人,不会因为他说你恶你就恶了你要是恶人也不会因为别人夸赞你几句就变好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就是你事实上别人的评价跟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不对?别人怎么评价你,跟你是谁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说过一万次我们作为佛弟子,只要不愧对佛菩萨就可以不需要太关注别人怎么评价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说你错的时候,别人评价了你也不改,不是这个意思,大家明白的。人说你好、说你坏无法影响你真正的本质。如果他批评得对,你可以去纠正、完善自己批评错了可能他看错了也可能他心情不好,总之是可以原谅的你只要不愧对佛菩萨就可以了如果大家做到这一点,说我人生目的就是不愧对佛菩萨,我就可以了那你真的是不会有任何烦恼了还有什么烦恼呢?

【称美如是《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做到以上种种之后,到最后也称赞涅槃经》。菩萨安住以上十法,能够见到佛性,但是还不明了,能够看到月亮但是还不完整。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

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就像你问的——十住位的菩萨是用什么眼看到了佛性,但是却不明了?诸佛世尊怎么就看到了佛性,又完全明了呢?诸佛世尊是用什么眼看的呢?

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们用慧眼去看佛性,看是看到了,但是不明了,他们用慧眼智慧之眼去看。「慧眼见真」,《无量寿经》里讲的「慧眼见真」,慧眼也能见实相了,所以能见到佛性,但是不明了。但是诸佛见到佛性很明了,诸佛用什么眼去看呢?诸佛用「佛眼」去看,所以很明了。如果你单纯著相盯着菩提之行为去看盯着相、盯着有为法去看佛性,那肯定不明了。

「若无行故则得了了」,如果你超越了根、尘、识,以无心之心观无形之形,你就能明明了了的见到佛性。那么师父讲不讲经,对你来说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个时候对于法的执著已经去了,所以说十住位的菩萨还是法执未啊!只靠着「慧眼」去见,虽然见了但是不明了。

「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这句话很重要!「不住不去」就是「如如」,随他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样你就了了见了佛性。「不住而不去」,不住,无所住。你住在哪了?如果住在课程上,住在经法里,那还是有所住了。不住啊!也不去,就是随他去,顺其自然。

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

接下来讲,菩萨摩诃萨很有智慧,用智慧的眼睛去观看但是还有一点法执未,所以也没有明明了了见到佛性。但是诸佛世尊断了因果,也就断了相的干扰,所以见到佛性非常明了。诸佛世尊看一切都是佛性,透过相看到性,一切也是一切。但是你呢?盯着相就是相,硬把撕开毁灭那才是,你是这样的状态。诸佛世尊断了因果之相,所以明见佛性。

【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

一切的觉悟者见了什么?见了佛性,明见佛性。甚至说一切觉悟者就是佛性的代名词,他们已经成为了佛性本身,不需要再去追逐佛性。小狗说我要变成人,因为人身最适合修行因为它还不是人,如果它成了人不需要再去变对不对?诸佛已经成为佛性本身,不需要再去追逐和寻找佛性了,不需要硬看了看来看去我是个人吗?已经是,不需要再去证明。所以十住位的菩萨就不能称之为「一切觉」,不能称之为觉悟了一切所以十住位的菩萨对于佛性见是见了,却还不明了知是知道,还不是自己证得的,不是自己的证量。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

善男子,见有两种:一种是眼睛看到的,一种是耳朵听说的。诸佛世尊是亲眼见到了佛性,自身感知到了佛性就好像手掌里放着一个庵摩罗果,翻过来调过去这么清楚明白。但是十住位的菩萨是听说了佛性,所以不明白不明了。经常听佛讲经,听说了佛性这样那样,也能一大套,但是根本就用不上。

【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十住位的菩萨听佛讲法,知道人人都能成佛,我也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相信这一点但是还不能很确信地感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

佛陀说亲眼到佛性的是诸佛如来十住位的菩萨如果跟着诸佛如来认真修,慢慢地,成了自己的证量境界了,他们也就能亲眼见到佛性了亲眼所见。但是很多人还是在听说的状态,像众生还有一些在修行过程中的这些菩萨们,有的还没有到达十地,到达了九地,这些人还是属于听说的状态。

【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有的菩萨听佛讲法(这里的菩萨是指对修行者的尊称),听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信啊,听是听了,但心里不信,这就不叫「通过听闻而知道」信都不信,他也不会这么去传的。

那个人说张三偷东西了你知道吗?你信都不信,也不会去传这句话对不对?当你信了你才会去传有的人听说了众生有佛性,他不信,他也不会传扬,他其实没有真的知道。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这句话相当的重要希望课下我们的管理员师兄能把这句话发在群公告里),这句话是我们为什么要广学经的理由。佛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见到如来,就一定要学习十二大类经典。你想成佛吗?你想见佛吗?一定要学经,一定要学!这是我们学经的理由

因为我们学院是以学经为主的过去有个宗派叫「教宗」,就是学习佛陀的经教为主,我们也可以算作是教宗中的一员,因为我们广学经。佛陀说你要是想见如来就必须学习十二大类经典所以这句话是我们学院存在和持续以及发展的理由。

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你要想见如来,你就要学十二大类经典。怎么学呢?佛陀说受持、读诵、抄写、讲说。受持——就是受而持,领会思想,并且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才叫「受持」读诵——经常读或者背下来经常抄写或者为人讲说就是解析、翻译、传播、讲经这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狮子吼菩萨说:佛陀呀,我看到那么多众生都无法了解如来的境界那这些众生应该怎么努力才能了解如来的境界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

佛陀说善男子,要是照目前的状态看,确实很多众生都无法了解佛陀的境界。但是如果想要观察了解如来的境界的话,有两种因缘:一种是亲眼见一种是亲耳听。如果有的众生很幸运,见到了如来身体的行为,不会「杀淫」绝对不会的!有的众生亲眼见到佛,见到了佛的行为,「当知是则为如来也」,像这样的众生,总是亲眼见、亲身跟着佛学早晚能成佛这就是「亲眼见」的结果。

【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有的人没见过如来,但是总在听如来讲法,天天听到如来的讲法,感受到如来的口业非常的清净,绝对不会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样的,绝对不会总是听、总是跟着如来学,慢慢也能见如来这是通过「听」的方式见佛。

【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

也有的众生很幸运,亲眼见到如来的相貌——色相他们亲眼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后去追随,慢慢地越学越像佛,慢慢成佛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也是「眼见」的一种。

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还有一种情况通过音声而见。有的众生无缘亲眼见如来,但是听到如来的声音非常微妙,是世界上最殊胜的声音如来的声音跟世间一切众生的声音都不一样,他去感受这种声音。《维摩诘经》里讲过,不同的佛化度众生的方法不一样有的通过香味,有的通过音乐,有的通过声音,有的是通过讲说文字相,有的通过「扬眉瞬目」等等的动作,或者惊骇咳嗽一声都可以去度化众生。如来的声音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方法,所以通过感受如来的声音,你也能靠近如来的境界。这就是通过耳朵去见如来的一种方式。

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

那还有的众生非常的幸运,亲眼见到如来的各种神通。如来的神通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显现的,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说我跟你炫耀几手神通,你就来供养我,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就像街边马戏团的人一样,不是这样的。如来显现神通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要么为了让众生生起信心要么真的是众生有难,他需要用神通去帮助时候,如来就显现神通了绝对不是为了利养,而是为了众生。有的人亲眼见到如来的神通,慢慢地去感受去领会,领会如来「慈悲喜舍」之心,慢慢也能成佛,也能见到如来的境界。这也是「亲眼见」的一种。

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还有的众生发现如来有「他心通」,如来的「他心通」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贪求名闻利养才显现。所以这样的众生见到了如来的「他心通」,对于佛法生起了强大的信心,慢慢地认真修也能成佛,也能见到如来。

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

还有的众生看到如来的时候就去想象、去思考为什么如来要显化这样的身形?如来在我的想象中是最伟大的,为什么他还要化现为种种的身形?他是为了谁而化现这样的身形?这些众生是因为眼睛见到如来的相,无论是佛像,还是六道各种具体的相,他去思考的时候也是通过眼见引起他心的思考,这也属于「眼见」。

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

也有的众生是听如来讲法,他就想如来为什么要讲法既然无法可说为什么要讲呢?给谁说呢?他通过听如来讲法,然后去思考通过听闻的形式见如来,这是「闻见」。也就是说,无论是眼见,还是耳闻,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和思考,慢慢地你也能靠近如来的境界。

以身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还有的众生看到如来真很伟大别人用很恶毒的手法去伤害他,他竟然一点嗔恨都没有,太伟大了这是真的如来!这些众生亲眼看到提婆达多怎样的去杀佛害佛,但是佛一点嗔心都没有,佛太了不起了!这是通过眼睛看的。有的时候,众生也听到了有人去骂詈如来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去骂如来、诽谤如来,如来一点嗔恨心都没有,没有生气和抱怨,还挺开心似的。听说了那么多恶毒的语言,但是如来不为所动众生感慨这真的是如来这样的众生就是通过「耳闻」的形式见到了如来。

【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

这里讲还有的人在释迦牟尼佛化现于世的时候,说释迦族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这个伟大的孩子刚出生就会走路,向十个方向分别走了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摩尼跋陀和富那跋陀鬼神大将竟然执持着幡盖,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小孩子去举着幡盖。这小孩子的降生震动了无量无边的世界,到处都泛着金光,明闪闪的晃耀着金光,弥漫了整个虚空。然后难陀龙王和跋难陀龙王也出现了,用他们的神通力喷水给这个刚出生的小佛沐浴。一切的天人们、天神们都去向小)佛进行礼拜,刚出生的小佛得到了一切天人、天神,甚至龙王的恭敬礼拜,身具神通的阿私陀仙人也向这个刚出生的小佛来恭敬顶礼。

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

这个小佛慢慢地长大了,在他壮年之时舍离了王宫里所有的欲乐,好像甩掉自己的鼻涕唾液一样,甩掉了一切的欲乐,甩掉了世俗人贪恋的一切。他不会被世间的欲乐所迷惑,他出家了修道了他喜欢去安静的地方、空闲的地方。为了破除世间的邪见,他修了六年的苦行。对于一切的众生,他都拥有平等无二之心。他尊重地上的蚂蚁,也尊重天上的龙王。他的心长期都在禅定当中,从来没有散乱的时候。这讲的是释迦牟尼佛。)

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

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美丽,很多名贵的饰品自然而然地装饰着他的身体。所到之处「丘墟皆平」,本来是不平的土地都变得非常平坦了。释迦牟尼佛的衣服脱离他的身体四寸还不会掉到地面上。(这很神奇了在佛陀更衣的时候,身体和衣服已经分开了,衣服离开身体四寸了,还没有掉到地上,就好像飘在虚空中一样。

释迦牟尼佛走路的时候目不斜视,非常庄严神圣眼睛目视前方,不会左顾右盼的。释迦牟尼佛所吃的食物,吃过了像没吃一样,非常的完好。他坐下的地方再次起来,那些草都不会乱掉,非常的神奇,好像佛陀悬浮在草上面似的。这是一草地,平凡的人坐上去再起来,草就被压倒了、压塌了、压弯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坐过的草地都不会有任何的动乱。

释迦牟尼佛为了调御、教化众生的缘故,前往众生所在的地方讲经说法,心里一点骄慢心都没有。这是大家亲眼看到的,无数的众生做证明,很多的佛经中也有记载。

【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

有的人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生之后,向十个方向走了七步,然后很多人传言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王子,将来会成为转轮圣王。阿私陀仙人来的时候,他在叹息,甚至在流泪,说我竟然无法见到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觉者」觉悟的那天,我太老了,等不到那个时候了。阿私陀仙人还对释迦牟尼佛的父王净饭王说大王啊,要知道,悉达多太子他不会当转轮圣王,他早晚有一天会成「无上正等正觉」,他不会在家做转轮圣王,他会出家的。

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

为什么呢?「相明了故」。阿私陀仙人擅长预言,他已经预言了佛陀将会出家。「转轮圣王相不明了」,说看上去,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的明了,他一定会成佛的。如果是转轮圣王的话,他的相还不明了在这么小的时候刚出生没多久,相貌不会那么明了。如此明了,必然成佛

【悉达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悉达多太子未来必成正觉,见到生老病死的过患。

【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

释迦牟尼佛就是意识到生老病死的苦难,所以感慨说一切众生倍受生老病死之苦,一切众生与「生老病死」共相随逐,就是逃不开、逃不脱但是我一定要救这些众生,我要帮助这些众生意识到生老病死的苦难,并且脱离这种苦难。

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复说其过。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

于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就出家了出家之后,他跟阿罗逻等等五通仙人学习禅定,学了很久,慢慢修得了「无想定」。成就了之后,就感觉「无想定」不对,不是我想要的。后来他又跟郁陀伽仙人学习,证得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但是成就了之后,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还是说这个不是我想要的,这个不是真正的涅槃,这还是生死法。所以他继续又修啊修,修了六年的苦行「无所克获」什么也没得到。后来他就感慨说看来苦行这种方法「空无所得」——无法让众生解脱。如果苦行能够使众生解脱,我如此勤奋修了六年,应该能解脱的,但是还没解脱,说明苦行这条路不对,是邪法,不是正道。所以到最后佛陀舍离了苦行,后来成道了。

既成道已,梵天劝请:唯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

当他成道之后,大梵天王就劝佛去讲法,劝佛「为众生广开甘露之门」,讲说无上之法。

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唯愿为说。

但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对大梵天王说一切众生都被烦恼所障蔽着,盖了太久太久了,恐怕不能够听懂我所讲的法呀!大梵天王就对佛说世尊,您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可以分成三种:有利根的、有中根的、有钝根的。利根的最聪明,一定能够听懂您讲的法,所以您就算是为了这些利根的众生,也应该去讲法去度他们啊!

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

佛陀说大梵天王,仔细听!仔细听!我会「为一切众生广开甘露之门」。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到了波罗奈国也就是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开始转法轮了,去讲说「中道」一切众生要是不破坏诸种烦恼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众生不要特意地为了破除烦恼结而去破,但是你也不能不破烦恼结,这就是中道。对于烦恼不能破又不能不破,什么意思?不能破——因为烦恼业性本空,烦恼本空、本不存在,所以不能破,无可破,本空嘛又不能不破,因为在幻相里还是有的,当你执著的时候它还是在的所以非破非不破,这就是一种「中道」。「空」、「有」非常的圆融啊!那么度众生的时候,我不度众生,又不能不度众生,这也是一种「中道」。我不度众生,因为「无有众生可度」,都是自性自己而已但是我又不能不度在幻相里还有众生存在我又要度又不能执著度众生,这就是一种「中道」。

【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

一切本自圆满清净,不需要特意去成就但是也不能够不修,不修是无法成就的「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需要修又不能死命地执著的修所以说,修行要认真又不能过于认真,这就是「中道」。

【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

佛陀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老师,他只是去分享大家都有佛性,只是被盖住了,我去跟你分享怎么样把你的佛性揭示出来,让这些烦恼消失掉。我去跟你分享,我并不是教你佛陀没有把自己当成老师,也没有说你们都是我的弟子,要听我的没有这样,这就是「中道」。佛陀认为他和他周围的这些弟子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佛,只是有的暂时被无明、被烦恼覆盖住了,仅此而已。佛陀认为他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就是「中道」。

【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

佛陀讲法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但是名闻利养追逐他而来,他也不排斥,顺其自然他毫不执著无所住,这就是中道。真正的中道就是「无所住」。如来讲的话是最正确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甚至经得起科学家们做实验的。如来讲的法是符合实相的,每一句话都是恰到好处的,都是符合那个时机的,如来讲的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从来不讲一句虚妄的话去欺狂众生,如来讲的法是微妙第一的。

【如是等法,是名闻见。】

当所有众生听到以上种种,就说明他通过听闻如来,听闻关于如来的传记和故事,听闻如来的一切的行为,他就已经感受了什么是如来,他就能见到如来。这就是通过「听闻」而见如来的另一种方式。

【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有的人通过眼睛见到,有的人通过耳朵见到,而实际上,如来的心相是不可见,你只能去「懂」去领会。真正懂你的人,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形容你。

「懂」其实是最高的一种赞美。我们对于佛的「懂」,也是对佛最高的赞美这是佛想要的。当你真的「懂」佛时,相信你已经成佛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0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1课·“懂”是最高的赞美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第281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佛陀最后已经在无数次「出定」「入定」之后入涅槃。【其拘尸那城娑罗林间纵广一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锋受无量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这个时候,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林里,纵广(方圆)一二由旬的地方,一切天人大众都已经遍满了。就连针头那么点儿的地方,都有无量大...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