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0课·寂静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680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善男子,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

佛陀继续对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关于少欲知足这两件事情,有的人虽然具备了少欲这一点,但是却不能讲他是知足的有的人很知足,但是欲望也没见有有的人欲望很淡薄,同时也很知足还有的人不知足,欲望也不少像「须陀洹」初果他们的欲望比较少,那辟支佛他们比较知足,既少欲又知足的就是阿罗汉了,既少欲又知足,两者兼备了

【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

不少欲不知足的所谓菩萨这个地方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说菩萨不少欲、不知足呢?其实菩萨已经离相了,也不再刻意地去附某种教条了,是很如如自在的样子所以用少欲和知足去形容菩萨的时候是不准确的,所以不要用少欲或知足来形容菩萨也许菩萨的外在表现是这样子,但是当你这样去形容菩萨的时候,好像就局限了菩萨了

【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自称说故心不悔恨,是名知足。】

少欲知足这个事情有两种:一种是善的一种是不善的。像世间的凡夫不是修行人,他们说我欲望少,有的天生就欲望少我知足,拥有就满足,但是跟修行没有什么关系的。有的凡夫生来欲望少,生来就知足常乐,胸无大志,这样的人学佛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这未必是好事情。而佛陀讲的少欲知足,讲的不是凡夫的这种不求上进的类型。

那善的是哪一类呢?圣人菩萨的少欲知足才是真正的善的。他们的少欲知足可以让他们证得菩提道果。虽然证得了,但是他们也很少会自我炫耀自己也许别人会去赞美他们,但是他们很少会对外宣称说我怎样怎样很骄傲的样子,不会这样的

菩萨们、圣人们往往都不会自夸,都是别人夸他们,他们不会自夸的。但是你也不能说,因为别人夸他们,圣人就成了坏人了,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佛陀当年证悟之后怎么称呼他呢?称呼他为觉悟者、Buddha、佛陀,这是别人对他的称呼,也是别人给他的,说他是觉悟者。那时间长了他也就默认了这个称呼,并不是他去自我炫耀说我是唯一的觉悟者,你们都不行没有半点这样的慢心。如果有,他也不是佛了。

有的时候也很奇怪,你越不要的东西别人越想给你你争来抢去的东西别人还不想给你人的这个心理是蛮奇怪的。所以说,菩萨们从来不会自我炫耀自己,他们的心也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悔恨,得了多少一切都随缘不会因为得到少就悔恨、懊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集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集少欲知足。】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如果你想明明了了地见到佛性的话,你就必须少欲而知足。如果你很贪婪,也容易有嗔心,那这样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明明了了地见到你的佛性啊!

【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

同时,菩萨们要想明见佛性还需要「寂静」关于寂静大家都懂)。寂静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的寂静」;一种是身的寂静身体的寂静,就代表你不管多久都不会再造作身方面的杀、盗、淫三种恶,这是寂静。

你不会去造作,意思是什么?你不会主动地去造作不得已、被动是没办法。我看三号院一个师兄说,他的妻子不信佛,到中秋节让他去买只鸡来杀这样的情况下,这师兄尚未买杀鸡之前,他有没有犯戒?现在还没杀肯定没犯戒。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劝劝妻子不去杀鸡,吃点别的东西。如果实在不行,她又不信佛,随顺她而杀,那犯戒吗?也不算,这是没办法。你难道跟妻子吵架吗中秋节闹得很不愉快,然后让她对于佛法起嗔恨心,再对佛法恶言恶口说些什么话?这样对她来讲也非常的危险。

所以如果家人不信佛,你就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善巧方便劝劝她不杀,如果实在不能不杀,那也只能杀这个时候不能说你犯了杀罪因为你实在是不得已你总不能跟她吵架吧,也不能激起她的嗔恨心,让她去骂詈佛法僧对不对?那样你等于也造作了,因为你让众生去造这种五逆重罪的话,那你也在造业所以要看情况的身寂静,你始终不会主动地去造作杀盗淫,被动的不算的。

【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

也有心的寂静,如果心灵真的寂静了,你就不会在意念上再犯贪痴了。你的心真的寂静了吗问问自己。不管你的性格是内向的、外向的、活泼的、文静的这个不管的,性格行为方式这个不管,关键你心寂静了吗?

有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某个禅师嬉笑怒骂,跟弟子乱开玩笑打成一片,显得非常的活泼但是也许他的心非常的寂静。因为他的心里没有任何的贪嗔痴」(行为表现上可能是很闹的,但是心可能是很静的。有的人可能行为上看着蛮静的,一句话不说,心里充满了贪嗔痴慢疑,有没有?肯定有。所以心灵真正寂静的人是没有贪嗔痴的。

【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

接下来佛陀还讲:说「身寂静的人行为寂静的人,他不会刻意地去亲近四众弟子,他也不会去贪求四众弟子的所有的事业就是行为上就是显得清心寡欲,没什么强烈的欲望

【心寂静者,终不修集贪欲瞋恚愚痴,】

心寂静的人,是不可能有贪嗔痴的。

【是则名为身心寂静。】

如果你行为上没有杀盗淫,心灵也没有贪嗔痴,那你身心都寂静了。

【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

但是也有种情况:说有的比丘出家人,身体在行为上是寂静的没有杀盗淫,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喧闹,心里很多杀盗淫的念头在充斥着,只是他的行为暂时还没有去做,但是心里是不寂静的,是有这样的。

也有的人是心很寂静,但是身体不寂静就是刚才我们打比方,像有的禅师,他的心是寂静的,身体上显得就像济公一样的,是不寂静的。

「有身心寂静」也有的人,有的修行者是身心都寂静的,你一看就是修行人,而且表里如一。

还有一种情况是身心都不寂静的杀盗淫、心贪嗔痴,都不寂静。

【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瞋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

这里又举例子:说有的比丘出家人明明坐禅说我去打坐去,在一个很清净的地方打坐,也远离了四众弟子,师兄师父们都远离了,在家居士也远离了,他一个人到很安静的地方去打坐虽然身体没有干什么,但是心里积攒了无数的贪嗔痴。身体看着静,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的,但是心里是很喧闹的。

【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

也有一种情况是心寂静、身不寂静有的比丘,比如有的师父为了建庙之类的,或者为了弘扬佛法,他去亲近四众弟子,甚至为了筹款去亲近国王大臣但是他心里任何贪嗔痴都没有,这叫心寂静身不寂静

我们都知道公认的大德虚云老和尚,曾经也为了建庙宇到处去筹款,我们相信他就是属于这种心寂静身不寂静他的心是很寂静的,但是为了弘法、为了建道场四处在奔波,心很静身不静。

也有的是身心都寂静比如说诸佛菩萨身心都很寂静你似乎感受不到佛菩萨到处在忙忙叨叨的做什么事情,好像佛菩萨都隐身了,都归入法身状态了一样,这是身心都寂静」的,菩萨的真身。

还有一种身心都不寂静」(身心都很乱,就是凡夫了身很乱、心也乱烦恼缠身业障深重,这是凡夫,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有的时候表面上,突然这个凡夫好像安静下来,也不讲话,心里现在挺单纯在发呆呢,但是他却不能够观实相,不能够深入地观这个相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他毕竟是凡夫,只是暂时的头脑卡壳,不是真的清净啊!

【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所以说凡夫就不能像佛菩萨那样身心都清净。那「一阐提」这些人呢本身就断了善根,业障很重,经常犯杀盗淫妄四重罪,甚至还造作五逆重罪像这样的人不能说身心寂静凡夫都且说是身心不寂静,何况一阐提?一阐提就更不静了。

云何精进?

佛陀前面讲:说菩萨要是想明明了了地见到佛性,先打一些基础前面讲了一些基础)。第三点是,到了「寂静

【云何精进?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集一切诸善业者,】

接下来,需要具备的第四点是精进为什么说要精进呢?佛陀说要是有比丘想让自己的业都变得清净的话,该怎么做呢?

他要远离一切的不善之业也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一切不善之业,修集一切善业,这样你才能身口意清净清净是个前提,你不清净怎么见佛性啊?所以说持戒是个前提,持戒代表你不主动犯戒,排除一切不得已的情况。

【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者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

真正精进的人,整天他的思维都在佛法僧,在戒律,在布施,在天,在这方面这才叫保持正念。具备了正念,然后能证得「三昧」,这种三昧才叫正定」(大家看,正定是在持戒的基础上慢慢证得的,不持戒是没有三摩地正定的,那是邪定了

【具正定者,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是名解脱。得解脱者,为诸众生称美解脱,言是解脱,常恒不变,是名赞叹解脱。】

具备了正定以后,「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慢慢法执也消退了,看到像虚空一样,无可描述、无可执著,这是「正慧」。

具备了正慧之后,远离一切烦恼等等的结缚,这就是解脱。得到了解脱,再为众生去赞美解脱的境界,说这个解脱是恒常不变的,这就叫赞叹解脱

【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我们都说学佛要获证解脱,其实就是获证「无上大般涅槃」。

【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

在上节课的内容里讲,佛性比如是一块黑铁,放到火里一烧变成赤红色,黑色不见了但是,当把这个铁冷却之后,黑色又恢复了,黑铁代表佛性。那么烦恼的火烧尽的时候,烦恼的火灭尽的时候,你的佛性你就看见。这里讲,烦恼的火灭尽的时候,你就能够证得涅槃了。

【又涅槃者,名为屋宅。何以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

又说涅槃就像一间屋子,就像一个宅院,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遮蔽烦恼和恶风雨的缘故。刮风了下雨了,大家习惯往伞下、屋檐下面跑,喜欢躲到屋子里不出来。涅槃就像是这样很有安全性的屋子宅院一样,你钻进去以后就不再有烦恼的恶风雨来吹你了。

【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能过一切诸怖畏故。】

「涅槃」代表归依为什么呢?因为涅槃能够使你远离一切种种恐怖和畏惧。证得涅槃就解脱了,无所畏惧了,放下心来了。

【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

涅槃就好像水里的小块陆地,好像一个个岛屿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四大河在涨水的时候,水势迅猛都不能够把岛屿淹没。

四大河代表什么呢?一个是欲望的大河一个是存在)「有」这个大河一个是知见的大河一个是无明的大河。

四条大河都没有办法把涅槃的岛屿淹没所以说涅槃是超离于四条大河的。

这四条大河分别是欲望的大河一切相的大河知见、所知障给你造成的知见的大河还有无明愚痴的大河。四条大河都无法淹没涅槃。

【又涅槃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

接下来又讲涅槃代表毕竟归」(终于归向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归向了涅槃就得到了一切究竟的快乐。毕竟归」它是最高、最圆满的一种归向。

【若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要是有的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以上十种法,他就能见到佛性了。虽然还不是很明了,但是能够初步见到佛性了。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

接下来佛陀说善男子狮子吼菩萨,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你要是犯了这四种病,白出家了,证不了什么菩提道果。

哪四种病呢?其实就是四种恶性的欲望。

贪求衣服。(贪求美丽的衣服、舒适的衣服,或者名牌衣服,关于衣服的欲望

是关于食物的欲望。喜欢吃好吃的,喜欢吃很多等等

卧具的欲望。我想睡在非常舒适的床上,最好是高广大床很有派头,这是对于卧具的欲望

轮回之相起了贪感觉轮回挺好的

这是四种欲望我们再重复一下对于衣服的欲望对于食物的欲望对于卧具(就是床上用品,床具的欲望以及对于三有三界(这个一切存在、一切轮回的欲望。这四种恶性的欲望。这四种恶性的欲望,是出家人的四种病。

我们现在,虽然很多师兄都没有出家,但是也可以了解一下,什么障碍了我们的菩提道果?如果我们贪恋以上四种欲望,我们也会证不了什么沙门之果的。

【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

有四种良药能够疗愈以上四种病。四种恶性欲望之病,通过四种良药能够治好,我们看一下,是什么样的良药。

佛陀讲了,要是想治好出家人的以上四种病,就先针对对于衣服的欲望有的出家人,不是贪恋华衣美服,贪恋名牌衣服吗?那么用什么去对治呢?粪扫衣。就是人家不要的、扔掉的衣服,从垃圾桶、角落里捡起来洗洗干净,然后缝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碎布拼在一起,这样的衣服就是粪扫衣。

在佛陀那个年代,最初他们出家的时候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人家不要的衣服缝在一起,杂七杂八的颜色缝在一起,这样的衣服。现在有的寺庙里个别僧人也在穿好像虚云老和尚,个别的照片也是穿粪扫衣。

穿这样的粪扫衣我们想一想,它来自千家万户,人家扔掉不要的衣服,你洗干净了去穿,所以就治你的那个贪华衣美服的病。你不是贪华衣美服吗?不让你穿那个,让你穿人家不要的这些很破很烂的或者颜色很丑的衣服,这样你慢慢地对于衣服的恶性欲望就消失了。

那有的出家人特别喜欢美好的食物佛陀说我们出家人乞讨为食。好像喜马拉雅上还有师兄在争辩说,应该叫托钵不叫乞讨」。佛陀讲的「乞讨为食」。也许你觉得出于对佛陀的尊重,那叫托钵不叫乞讨,而实际上就是乞讨,佛陀亲自讲乞讨为食乞食

通过乞讨去破你对于食物的贪恋你的食物是不能保证的,吃了今天的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的所以到了第二天饿的时候,别人给你什么,你都觉得挺好吃的,你就不会再挑挑拣拣。所以出家人乞讨为食,就破掉了对于食物的贪婪,免得吃肥肥胖胖的,然后也无事可做。

接下来说,有的出家人贪恋很好的卧具、床榻佛陀说我们这些出家人就不睡床了睡哪?睡在树下就在树下打坐,这样就可以了省得你再贪恋那些高广大床舒适的床上用品。

【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

如果,你能够像佛陀讲的这样穿着粪扫衣、乞讨为生、睡在树下,你的欲望就极淡极淡的慢慢地心静到极致,你对于轮回诸有的欲望也就消失了。吃也不多,过午不食一天就吃一顿饭还过午不食,每天可能还走很远的路,还要听经闻法,还要打坐修行,那个时候欲望很淡了。

【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

佛陀说就用以上四种药来除掉比丘们的四种病,这就是圣行神圣的行为,圣人的行为。这样神圣的行为才叫做少欲知足。

我们在家人要是看这一段感觉非常惭愧啊!可能我们对于华衣美服还有欲望,我们对于床上用品条件要求得还蛮高,然后我们可能还喜欢做好吃的,还会挑拣食物的味道,还会说这个餐厅的饭是咸淡了,油多油少了,那个餐厅可能好吃一点等等。

我们这个年代为什么难修出来呀?我们的付出太少了跟佛陀那个时候相比太少了。尤其又有几个人敢去睡在冢间和树下去坟墓里打坐,去树下打坐,一坐一晚上,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我们现在太享受了,简直跟佛陀那个年代的这些比丘们比比,我们都不像是修行人,真的是很惭愧!

【寂静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是四乐,名为寂静。】

接下来佛陀又讲「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办法做到极致的苦行,那你就学习寂静吧!寂静有四种快乐。第一,出家的快乐。这里身心寂静,你已经出离了六道轮回之家了出家,出离了烦恼之家,出离了生死之家,出离了根尘识之家),这是出家之乐。

身心寂静的人本身会品味到寂静的快乐,也会品味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那种永灭的快乐,也会品味到「毕竟的快乐,就得到了以上四种乐。

【具四精进,故名精进。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圣实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诃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

如果你能够认真地修行身心寂静,你还能获得四种精进,还能够具备身、受、心、法四念处四念处的修习方法你会认真修并且饶有成果然后你就具备了正念,就能证得「四禅」。

现在我们大多数师兄禅定功夫也都不怎么样个别师兄还可以)。大多数人禅定功夫不怎么样,连证得四禅的好像也没几个,也跟我们的付出不到位有关系。

如果在前面的这些基础上具备了正念,一直精进,你就能够证得四禅,就能证得真正的正定」;然后就能够见到佛陀讲的各种实相就能获得正慧」;就能永远地断除一切烦恼的结缚,就能够解脱。

所以如果你连四禅八定都没有证得,想要明见佛性也是比较困难的只能说在佛陀开示之下,在佛陀引导下,我们大体上对它有个了解就好像你在去巴黎之前,凭着导游的解说,凭着一些某某大师写的旅游传记,或凭着地图,凭着导航,或听了去过巴黎的人的一些讲述,对于巴黎这个城市有所了解

我们对佛性的了解,目前就是类似这样对于巴黎了解。因为你还没有真的踏到那片土地上,没有办法明见只能说,大概听说了一点,但是证得的时候才是真正解脱。

那么当你真正解脱的时候,有时候在言辞中会不由自主地、随便地去「诃说」一切烦恼的过失就像佛陀一样,一讲就讲烦恼的过失、众生的过失、轮回的过失,他会讲这个。「故名赞叹解脱」,当你去谈烦恼的过失,就相当于从侧面去赞美了解脱,你说烦恼不好,就证明解脱很好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说到了这个程度了,具备以上十法了,按理说明见佛性了吧?还差点儿,还差点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集,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听了《涅槃经》,亲近修集《涅槃经》,远离一切世间之事,这才是真的少欲。听了《涅槃经》,如果被这部经吸引想要一再地听、反复地听,仔细去品味,自己甚至去抄写和读诵,你对于世间相上的事再也没有太多的欲望,这是真的少欲。

但是这里也有两种情况出家的缘具足的时候你就出家了出家的缘不具足还是要承担好自己身上的责任。因为这个是对于众生慈悲的重要的一部分。

你现在又不出家,然后混日子也不工作了,对于父母也不孝顺了,该尽的责任也不尽了,这算什么呀!所以说要么出家,要么就好好承担责任。

如果你真的出家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逆境,也不要生起退悔之心,这叫知足。比如说出家的缘到了你出家了,出家了发现道场不是我想的那样周围的师父有问题,或者吃得太差、住得太差种种,你就开始退心想要还俗,不要这样。既然出家了,那就不要后悔缘到了就出家了,出家了就争取别还俗,就做好一个出家人,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

如果说你出家了,世间繁琐的事也不再牵绊你了有吃的、有住的、有穿的,就找到空闲的地方认真地去打坐、去坐禅、去修习寂静之行。那有的人不知足,出家了还东看看西瞧瞧,静不下来走亲访友,游山玩水),就是不喜欢去修禅定,也不想学习经法,这样就不合格,这是不知足。

【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一切世间悉谓我得沙门道果,然我今者实未能得,我今云何诳惑于人?作是念已,精勤修集沙门道果,是名精进。】

真正知足的出家人,出家了以后身心寂静,喜欢在安静的地方打坐,他会经常观想:一切世间都说我证得了沙门的道果,但是我今天真的还没有证得什么果位,怎么能够惑欺骗大家呢?在这样想的时候,他就加倍用功去修行,在精勤勇猛的修行之下,就真的证得了果位,这叫精进。说如果出家了,衣食无忧,你不要惑众生,没证得就是没证得,加紧用功就证得了,对吧?你不能没证得还说证得了,就希望大收供养,那不行,你要精进!

【亲近修集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见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

如果你经常亲近修习《大涅槃经》,那么你必然能够具备正念。因为这部经思想很正很正很正!修习这部经必然具备正知、正见、正念

然后你就「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天人怎么做?天人至少是守好了十善业道的。你也守好十善业道,这样你修禅定才能获证正定。安住在正定中,然后有正见、正知,获得正慧有了正知见,就可以远离烦恼的结缚了。

可以想象,如果你充斥的都是邪知邪见,肯定烦恼缠身,你不可能解脱的。只有正知正见才能救你解脱。「十住位」的菩萨为了众生,就经常地赞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以上十法,虽然见到佛性了,也不是像佛那样见到了。说十住位的菩萨如果做到这个程度,见到佛性了,但是没有明见,好像月亮见到了一部分,没有完全见到一样。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树下,或在冢间,或在露处,随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

佛陀说:「少欲还指的是,要是有比丘出家人住在空寂的地方,经常在那端身正坐去打坐,也不睡觉夜不倒单」),要么住在树下边,要么在坟墓里,要么就露天随便住在草地上,然后打坐

该吃饭的时候去乞讨乞讨为食),讨来什么吃什么,「随得为足」不挑不拣的,吃饱了完事儿。「或一坐食,不过一食」,有的时候一天就吃那么一顿吃完了不会再吃别的东西,什么果汁蜂蜜水也不会

【唯畜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

佛陀那个时候三衣一钵,比丘们跟他学三衣一钵」。穿的是粪扫衣,天冷的时候穿点毳衣就是毛衣、毛线衣,这一般都是捡的,别人不要的衣服,这叫少欲。

【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

虽然吃的住的都很糟糕,但是心里没有任何的反悔之心,这是真的知足谁又能做到呢?佛陀那么多弟子,我们知道迦叶阿罗汉是苦行第一,佛陀当时把衣钵传给的是迦叶,就证明持戒苦行还是蛮重要的。

但是佛陀也讲了,苦行不一定就直接等于修行,更不等于觉悟。如果是出家人的话,可以适度修苦行在家人要看情况,看你的亲友是否理解等等,一定要照顾好家人的情绪。

这些比丘们吃得很糟糕,住很糟糕,穿得很糟糕,但是没有任何的反悔之心,这叫知足他们想的只有佛法,没有别的杂七杂八的任何事情

【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名正念。】

长期修习空三昧,所以是真的寂静。我们想,一个人做到这种程度不寂静才怪,然后就能证得果位这样的人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永远不会退转了,这是真的精进。谁又能做到?如果有一天因缘具足,我们很多师兄因缘具足出家了的时候,也许会严格地遵照佛陀的这些教导去做,暂时可能还不能够。

这些出家人这样精进地「系心思惟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名正念」。做到以上种种,然后想着如来是常住的、无有变异,这就叫正念。

【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

修习八解脱是名正定四种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了各种是名解脱。

【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

这些菩萨们赞美涅槃的时候,说涅槃离开了十种相。离开了哪十种相呢?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涅槃离开了生老病死」;离开了香味触」;离开了无常」,远离了这十种相,就叫「大涅槃」。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所以说,菩萨们是这样修的,所以才能见到佛性,虽然还不是很明了。

这节课总体来讲,是很寂静的一节课。当我们闭上眼睛去观想佛陀那个年代的出家人穿着粪扫衣,该吃饭的时候托钵去乞讨,只吃一餐,剩下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我们觉得无比的宁静。这个画面感其实是很强的。

有的时候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思维方式,影响整个的生命状态。虚云老和尚的传记说,他出家前睡觉做梦,梦的也都是结婚生子这些事出家之后梦的都是佛菩萨所以生活方式确实挺重要。

那么尚未出家的我们,经常地亲近佛经,其实也能够被熏染到一种寂静,就是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会变得很淡。为了承担责任(比如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需要去赚钱。我们可以估算一下我们需要多少钱大概需要多少?我们就瞄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但是我们贪的不是那个钱,而是很好地履行我们的责任。

你想到这一点,也没有必要说谈钱色变,说我去赚钱我就庸俗了,我就不是修行人,不是这样的!关键你这颗心,你的发心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赚钱都是为了给众生去服务,那你就认真地去赚钱家人也是众生啊,对吧?你利益你的老板、你的公司、你的同事,他们也是众生。你要是怀着一颗无私的清净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奉献、都是修行,没有一事不寂,没有一事不纯洁!

善男子,亲近修集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

「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180课·寂静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2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二卷。【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狮子吼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什么样的人能够把地狱那么重的罪报转成现世的很轻的报呢?就是说地狱的罪报这么重,怎么样让它变轻,怎么样提前?不要命终之后下地狱,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这个果报给受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新买了一盆绿萝,陪着我们一起学习《涅槃经》,感觉很好。今天是三十一卷的最后一课。【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非一切业悉得定果,非一切众生定受。世尊,云何众生令现轻报地狱重受,地狱重报现世轻受?】还是在谈业,狮子吼菩萨听了佛前面讲的经文内容之后就说:世尊,就像您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