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9课·看不见的月亮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2)《大般涅槃经》讲解830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学习涅槃经第二十七卷,依然是佛陀与狮子吼菩萨的对话。

【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月初的月亮,即便是你很难看到这个月亮,你也不能说没有。佛性也是这样的,就算凡夫看不见,也不能说没有。

佛陀这个比喻相当的精彩!在座的各位师兄都有一点点天文学的知识,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就算你看不到月亮,月球也一直存在佛陀用月亮来比喻佛性,有的凡夫看不见,但是也不能说那就没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

佛性的特质,谁明见了佛性?前面提到只有诸佛才明见佛性。明见佛性的诸佛具备「十种神通力」,具备「四无所畏」,具备「大悲」,具备「三念处」,这些前面的课程里都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

【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一切众生只要烦恼尽了就能看见佛性了。「一阐提」等等人,当他一阐提之心转变的时候,他也就能够得到佛陀的十种神通能力、四无所畏、大悲以及三念处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佛陀说:我经常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换句话,一切众生早晚都是佛。

昨天在内院有师兄说,怎么听《涅槃经》感觉很多思想跟《金刚经》是很一致的呢?不仅仅是跟《金刚经》很一致,关于「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的说法,跟《法华经》也是相当的一致。还有「只有一乘最高乘是最真实的,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说」这一点也是跟《法华经》相当的吻合。

我们过去也强调过多次,《涅槃经》集合了一切经的精华,所以你在听《涅槃经》的时候,总是能够想起过去你曾经听过的个别的经典。虽然现在我们所学过的经典并不是足够的多,如果学多了再来学《涅槃经》,就感觉这部经真是佛陀多年讲法的一个大汇总。

所以学一次《涅槃经》是非常值得的,虽然耗的时间非常长,但是学完一遍《涅槃经》,就等于概览了一遍整部大藏经。过去有人说《楞严经》是小藏经,把楞严经学完就大概知道佛陀都讲了什么那么《涅槃经》又是对《楞严经》的深化和拓展所以楞严经》也学了、涅槃经》也学了,那你肯定不会再走弯路了,这个是确凿无疑的。

接下来就提到了「十二因缘」。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

佛陀说善男子,这个「十二因缘」啊,一切众生其实都要经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链条一直到老死一切众生其实都会经历十二因缘,不管是内在的经历还是外在的经历。

【何等十二?】

接下来就讲,这个「十二因缘」一切众生都共有之,都会经历。为什么又给它分成十二种呢?十二因缘为什么不是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非得是十二种呢?

【过去烦恼名为无明,】

佛陀讲过去烦恼名为「无明」。无明是指愚痴、没有智慧你过去烦恼的总集合,概括两个字就是无明。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无明,没有智慧的光明照耀你、照透你所以过去的烦恼造成了你现在的无明状态。

【过去业者则名为行,】

过去造的种种的」(业力),我们知道像齿轮,一旦转起来就牵动其它的齿轮,它是有惯性的无明缘行,代表一种惯性。

【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

行缘识,你这个代表无数的造作好的造作、坏的造作、善的造作、恶的造作,这是业,代表造作,有行为、有行动了),有了这种行为和行动之后,你的阿赖耶识很丰富,累积了无数的经验在里面然后你就在现在世中某一个机缘之下就受胎了,神识就入胎了,所以这里讲的就是神识入胎了。

【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

入胎了以后,「五分四根未具」。「神识刚入胎的时候,受精卵刚刚准备发育,还发育得并不完全这个时候属于名色的阶段,还不完全。

【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

慢慢地继续发育,具足了四根」。但是还没有发育成熟,「未名触时」,没有发育成熟,他还不能够出胎接触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慢慢地都形成了。

【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虽然眼耳鼻舌身意器官上已经长得没问题了,但是自己的觉知能力——也就是说智慧啊,头脑啊,智商啊,还有所欠缺,没有办法准确地分别这个事物是苦还是乐,这个时候是的阶段。

【染习一爱是名为受,】

他开始接触的时候,就会有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外在了,就开始感受外在的世界了。

【习近五欲是名为爱,】

然后感受外面的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种种的五欲,这个时候就产生了爱欲的倾向,就会有本能的一种欲望被带动起来,爱欲产生了。

【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之后向内贪、向外贪求,这个时候是的阶段。想贪的人,心里充满贪婪的人,他就想要攫取和得到想要占有、想要拥有,所以说这是的阶段。

【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

来了,越多,这种存在感越来越强拥有了一想要三,拥有了三想要三十、三千、三万……慢慢地累积身口意业更多的造作,这是。你的存在就意味着你在造业,你在造作。

【现在世识名未来生,】

你现在世的神识在未来,再一次转换生命形态的时候,带着记忆过去,带着过去的,带着债过去的,成为未来生的一个蓝图。可以这样讲,你现在世的神识是未来世你的生命的一个蓝图,你也可以理解为是程序和编码。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

你现在所造作的一切你已经发育好的肉身、已经成熟的六根、你已经开始了对于外在世界的接触、你开始有接受很多信息收纳进来……这一切都成了你未来或者未来世老病死的缘由。也就是说,你现在世的开始成为了未来世的一个缘由,导致未来会有老病死。所以十二因缘就是这样来的。

十二因缘,它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世一直贯穿起来。对于过去世所有烦恼的归纳和概括是无明,从无明的基础上继续造作之后,这个链条产生,一直绵延到未来世。

十二因缘不只是今生一世,它是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贯穿轮回中生命的所有一切形态,所以这是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

这个「歌罗逻」是属于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的状态,对它的一个梵文的形容——歌罗逻。一般而言,歌罗逻指的是受精卵刚刚有神识入胎之后这个阶段歌罗逻。

那有一些歌罗逻就是受精卵),神识刚入胎就死掉了,没有继续演化和发展,就没有后来的从生到老死的这个链条,没有办法具足十二因缘。但是,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去冲击歌罗逻的话,继续发展就一定会有十二因缘的链条产生。

【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

刚才讲的欲界众生,下面讲色界的众生。

色界的众生没有三种,没有三种,没有三种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色界的众生你很难形容他的生命状态,但是细分的话也不离十二因缘。而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色相,甚至也看不到老病死,他连色相都没有,你怎么说无色界的众生在老病死啊?但是无色界的众生,其实他的老病死、他的生灭变化也遵循十二因缘的规律。

【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

对于你所了解的欲界众生,以及你不了解的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十二因缘的规律依然是起作用的。

【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陀说狮子吼菩萨,佛性就是这样的,「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必定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

接下来又讲,佛陀说善男子,雪山上有一种草名字叫忍辱草(忍辱就是六波罗蜜之一那个忍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忍辱),牛如果吃了这种忍辱草,就能够产生出醍醐。当然这个醍醐,不是说牛吃了草立刻就挤出醍醐,也是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的,这里略掉了,也是先有奶,然后奶酪、生酥、熟酥、醍醐,是这样子的。

雪山上的这种牛服用了忍辱草之后,就能够产生出醍醐。也有一些其他的各种各样的草,牛要是吃了这些草就没有办法产生出醍醐,很奇怪的啊!必须是忍辱草,雪山上的大白牛吃了以后才能产生出醍醐,吃别的草是不能的。

【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

那你看,雪山上这头牛挤出的奶提炼到最后没有产生醍醐,你不能说雪山上就没有忍辱草。有是有,只是牛可能没吃到。佛性也是这样的佛性是存在的,一直存在,有是有,你可能没看到,没看到不代表没有。

【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

这里说雪山代表「如来」,忍辱草代表「大涅槃」,其他的各种草代表十二部经典。

【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

说忍辱草代表大涅槃经》。佛陀一辈子讲了那么多经,分成三藏十二部经。那么多种经,但是《大涅槃经》是非常独特的,就好像忍辱草一样,雪山上的大白牛只有吃了忍辱草才能够产生醍醐。

那么一切众生只有学了《大涅槃经》才能明见佛性,所以涅槃经重要不重要啊?你要是学其他的十二大类经典,未必真的能够明见佛性,但是你要是学了这部《涅槃经》就一定能见佛性。

见佛性意味着什么?至少是「十住位」的菩萨,好一点是「十地」菩萨,更好一点成佛了。所以《涅槃经》的加持力是惊人的,虽然听上去这部经并不玄妙、并不复杂、并不难懂,不像《楞严经》那么晦涩,但是《涅槃经》的加持力是无敌的,学了《涅槃经》则见佛性!

【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

也可能在学《涅槃经》之前,你学了很多其他的经典,其他经典中可能并没有提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事情,对于佛性是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描述也并不具体和清楚。虽然是这样,但是你却不能因为其他经没描述,就说没佛性。

因为《涅槃经》很重要,《涅槃经》专讲这一点,专讲佛性的。

善男子,佛性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亦苦亦乐,非苦非乐;亦我非我,非我非非我;亦空非空,非空非非空。】

佛性又是色相又不是色相非是色相又非不是色相「佛性亦相非相」又是相又不是相「非相非非相」。

佛性是统一的、一体的、一味的又非统一的、一体的不是统一的、一体的又非不是一体的

佛性不是恒常的、死死的,但也不是断灭又不是不恒常的,又不是不断灭的

佛性这种东西又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非有非无,亦尽非尽」好像不存在又好像也在「非尽非非尽」,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它。

佛性又是因又是果,又非因非果又是含义、法义本身,又不是义本身,「非义非非义」。

佛性可以用字来描述又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无法脱离文字。

佛性好像又包含苦又包含乐又不是苦又不是乐。

佛性又是我又非我非我又非不是我。

佛性好像很空但也不是绝对的空又不是空也不是非空。

【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

为什么说佛性有的时候显得像色相呢?因为佛性金刚不坏」。「金刚不坏是对于具体的存在物的描述啊。

为什么说佛性又不是色相呢?因为「十八不共」这是佛陀具备的,只有佛陀明见佛性,其他众生见不到这是罕有的、独有的,只有佛才有的佛性。

就是说,完满具足佛性,明了知见佛性只有佛才能。那一切普通的众生只是携带但是未必显化了,未必被发现、被发掘出来。佛性是佛独有的,就是说对于佛性的明见是佛独有的,所以它不是普通的色相。

【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

为什么说它不是色相又不能离开色相呢?因为我们也知道,佛性就像「如来藏」一样,借着色相起作用。「色非色无定相」,说是色相,又说不清楚是什么。

【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

当你成了佛就具备「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对于化身佛、应化身佛、报身佛的一种描述,说他有三十二相但是这个相又不是普通的我们众生用六根来看到的色相。

「云何非相?」为什么说佛性又不是呢?「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众生你想明确地看到佛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也抓不住的。

【云何非相非非相?】

为什么说它不是相又离不开相,又不能说不是相呢?

【相非相不决定故。】

没有办法影响佛性,没有办法影响它。

【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为什么说佛性是统一的、一体的呢?因为「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同等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能获得一乘的解脱之道。

【云何非一?】

为什么说佛性又不是呢?

【说三乘故。】

因为为了让众生见到佛性,佛有的时候变换他讲经的内容,这个课程分为小学、初中、大学这样子的,分开了很多个层次。

【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

为什么说佛性不是,又不能说不是呢?因为佛性里包含无量法,包含无数法。

为什么说佛性?为什么说佛性不是死板的、恒常的呢?因为需要有因缘会遇你才能见到它。

【云何非断?离断见故。】

为什么说佛性不是断灭的呢?因为佛性就不是断灭的,不是断灭的,离开了断见。

【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

为什么不能用非或者非来形容它呢?因为佛性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

为什么说佛性是真的存在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拥有它。

为什么又说它好像没有一样呢?因为在一定的善巧方便之下,你才能见到它。

为什么说非有非无呢?因为佛性的状态像虚空一样非有非无。

为什么说佛性好像消失了一样?因为当你证得「首楞严三昧」的时候,一切都空掉了,连都空掉了,无法形容了,言语则道断

【云何非尽?】

为什么说佛性不是断灭的、不是消失的?

【以其常故。】

因为它一直在。

【云何非尽非非尽?】

为什么没有办法用或者非尽形容它呢?

【一切尽相断故。】

关于啊,断灭啊这个词在佛性里其实是不起作用的。

【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

为什么说它又是又是呀?因为佛性能了你的能使你的不生。

为什么说又是呢?「果决定故」,只要你造了,在佛性里起作用就有一个

【云何非因非果?】

为什么说佛性因果又没有太大关系呢?

【以其常故。】

因为因果是里的事,佛性是里的事,不是一个层面。

【云何名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

为什么佛性又代表一切法义呢?因为它能摄取一切法义,没有任何障碍。

【云何非义?不可说故。】

为什么说非义不可说呢?为什么用言语无法描述它的含义呢?「云何非义?不可说故。」因为它就是无法描述的当你说有个含义那还是可以描述出来的,佛性是拒绝描述的。

【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

其实这一段的文字跟《楞伽经》又相当吻合了。没有办法用文字去描述。「云何非义非非义?」怎么形容啊?毕竟空啊。

那为什么又用字去形容呢?因为毕竟还有名字去形容它嘛叫它佛性,叫它涅槃,叫它中道等等。

【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

你要知道用再多的文字相都没有办法描述它的本质,它的本质远离文字相。「云何非字非非字?」为什么说不是字又离不开字?因为断了一切字,言语在这里是多余的,是孱弱无力的。

【云何亦苦亦乐?诸受缘起故。】

为什么说佛性又苦又乐呀?因为「诸受缘起故」,又苦又乐一切缘起,它都包含、包容着,允许一切发生。

【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

佛性本身已经不染著任何事物了,断了一切根尘脱落了,六根还在,六尘还在,二者相遇谁也看不见谁似的,是这样的感觉。

【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

为什么说佛性非我呢?因为它还不能够去具体地向你描述它本身的一种自在状态。

【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

什么说非非我呢?又不能讲是非我呢?因为它一直在,其实它就是你的本体。

【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

无法用非我、非非我形容它,因为作也不受没有一个造作的主体没有一个承受的客体。

【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

为什么说佛性的呢?因为它已经是第一义、最终极,最终极成了「第一义空」了。

【云何非空?以其常故。】

为什么又说佛性不空呢?因为一直在。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有啊,对吧?

【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

不是空,又不能说不是空,因为佛性「能为善法做种子故」。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因为有佛性才能为善法做种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根源就在于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和种子。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

善男子,要是有人能够思解了《大涅槃经》以上的这些深意的话,这个人一定能见到佛性。

我相信,在大家读前面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类似《楞伽经》一般文字时候,你已经感受到了佛性。

【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虽然说佛性是不可思议的,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但是借助佛陀的指引,借助佛陀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顺着手指看过去还是看到了月亮。佛性本身并不是一般的声闻、缘觉乘所能够证得知道的,善男子,但是在佛的帮助下你就能有所了解

【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

佛性不是五阴、不是十八界、不是六入,不是色受想行识,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是这些。

佛性不是说本来没有突然冒出来的也不说现在有以后会消失不见,不是这样的。佛性是永存的在一定的善因缘的情况下,你就能看见它。

接下来又有一个非常棒的比喻。

【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佛陀说就好像黑铁,放到火里烧就能把它烧得通红,黑色就不见了,对吧?然后把铁从火里拿出来冷却,冷却之后它又变成了黑铁,红色又消失了。那你说这黑色是里边的还是外边的呀?不好讲的

在一定的因缘情况下,在正常温度下是黑铁;给它加热,用火烧得赤红赤红的,黑色不见了,红色出现了然后一冷却,红色消失了,黑色又出现了。你说这个黑色是在里边还是外边啊?很难讲清楚因为因缘的变化,这个黑色就显化出来了。

佛性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烦恼的火灭时候就看到佛性。本来就是黑铁,一烧变成红的了,看不见黑色了,一凉又是黑色了。这个黑铁来形容佛性,众生的烦恼火一烧红了,看不见佛性了但是烦恼火灭的时候,黑铁一冷却还是黑铁,就看见了对不对?佛性就是这样,当众生的烦恼火灭的时候,你就见到它了。

【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

当种子枯竭的时候芽就冒出来了因为我们知道种子发芽,芽吸收的是种子的营养,种子的营养要输送到芽这里,就等于一种形态上的转化。好像看着种子枯竭了,变化了,衰微了,但是芽长出来了,越长越茂盛,种子的壳干巴巴的在那里,慢慢地消失不见。

这个「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复如是。你说这个芽是从种子里边儿冒出来的还是外边冒出来的?很难讲。种子的营养化为了芽的营养,滋生、滋养着芽这个芽是种子里边的还是外边的?从哪部分里出来的?不好讲的。这个「芽性非内非外,一直到开花结果也是这样的。你面对着苹果花和苹果的果实,你说这个花和果实是从种子的哪个部位冒出来的?很难讲清楚。「从缘故有」,因缘会遇,合适的时候就长出来了。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善男子,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的功德,佛性也是这样的,「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就好像这部涅槃经可以成就你无量的功德。

有很多师兄意识到了这部经的价值,都在积极地网上找这部经,还想要把这部经的讲解汇总在一起反复听。

佛性就是这样的,包纳了一切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

这个时候狮子吼菩萨摩诃萨就说世尊,菩萨具足哪几种法才能够见到佛性「而不明了」?「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要怎么做才能见到佛性?虽然还不明了,但是能见到。

那么诸佛世尊是怎么做的,能够明明了了地见到佛性为什么只有佛才能见到菩萨见不到多不公平啊!菩萨见不到是为什么?佛见到了是为什么?

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回答说: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

菩萨能够见到佛性,虽然还不是很明了,但是能见到佛性也很不容易了必须具备十个条件这十个条件是:第一、少欲,欲望很淡泊;第二、知足知足常乐的知足;第三、寂静;第四、精进;第五、正念;第六、正定;第七、正慧智慧的慧;第八、解脱;第九、赞叹解脱;第十、以《大涅槃经》来教化众生。如果菩萨具备了以上十点,他就能见到佛性,虽然还不是明了地见到,但是却能见到已经很了不得了。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然后狮子吼菩萨就说世尊,少欲知足有什么差别?世间那些不学佛的人,我「知足常乐,我欲望淡泊,欲望很少,无欲则刚,这些不学佛的人都知道。少欲、知足是不是有一些分别?比如说学佛人的少欲知足和不学佛的人的少欲知足是不是有什么差别呢?

然后佛陀就回答说:

【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

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少欲知足是什么意思。

少欲欲望很少的意思是你不刻意地求什么取什么,你不会很刻意地想要求取什么,这个代表少欲。

知足代表「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哪怕只得到了一点点也不抱怨,对于财色名食睡看得很淡,得到了一点点也不会去抱怨,不会去悔恨。

少欲还代表少有所欲,就是欲望很少。「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知足代表修行者只是一心想着跟佛法有关的事情,其他事都不怎么想,他的心不在那,他的心就在佛法上,这叫知足。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去理解少欲知足,跟世俗人讲的少欲知足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能够感觉到。

再来重复一下

佛法讲的「少欲是不刻意求取什么;「知足是得到一点点的时候,心也不会抱怨、悔恨。少欲还代表少有所欲,没有太多的欲望;知足就代表你的一颗心思都在佛法上,不会想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也不会为其它的杂事忧愁烦恼。

【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

接下来佛陀又认真仔细地对(少欲,欲望的欲)开始展开说

修行人的」,大概有三种:第一是恶欲(善恶的恶,恶性欲望;第二是大欲,很大的欲望;第三是欲欲,想要求取什么的,就总是不停歇、安不下心来的那种欲望。

什么是恶欲呢?(凶恶的,善恶的恶)恶欲,恶性的欲望是指要是有的比丘心里生了贪欲,想要成为一切大众的上首,想让其他的僧人都跟随在我的后边,四众弟子都来供养我、恭敬我、赞叹我、尊重我。

【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

恶欲指的是有一些比丘出家人),心里生了贪欲,明明出家了,但是贪。贪什么呢?

首先贪地位我要成为一切大众的首领、上首一切僧人都要在我下边跟随我,听我的话,四众弟子都来供养、恭敬、赞叹我、尊重我。我要广泛地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目的是让一切听我讲法的人都听我的话让国王、大臣、长者都来恭敬我,让我广泛地得到很多的供养衣服啊,饮食啊,卧具呀,医药呀,上妙的屋子和宅院呀

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生死之欲,为了轮回里的这些事而忙碌,这就是很恶性的欲望。这是指的出家人都出家了还如此的贪名、贪利、贪地位、贪供养,这是极其恶性的欲望,佛陀在这里进行了批判。

【云何大欲?】

那什么叫很大的欲望呢?

【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碍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

大欲指的也是出家人有的出家人修着修着也修偏了。他的欲望很大,他希望所有的四众弟子都知道他得到了初住位的果位了,或者是证得十住位的果位了,或者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还是证得阿罗汉了,证得初果了,证得四禅了,或者得到了四无碍智等等。

他希望一切人都知道他的境界很高很高很高为的是什么?供养,名闻利养。这是大欲,就是一种强大的我慢情绪他希望他高于所有人,证得的境界就全天下公布,说我已经证得什么境界了,我现在是什么果位了。为的还是名闻利养,这是大欲。

接下来还讲,还有一种欲欲,什么是欲欲呢?

【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

有的出家人闲不下来,他觉得成佛归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没多大意思觉得大梵天王不错,神通广大的,享受快乐在魔天成为魔王也可以,或者在大自在天也不错当个转轮圣王统摄四大洲也可以实在不行当个王公贵族或者是婆罗门也是不错的。

这些比丘的心修歪了他就开始贪欲界这些,或者是贪色界的这些利养他觉得我要是成了魔或者成了大梵天王、转轮圣王,这都不错,尽情地享受快乐。他不想再继续修行佛法,他想要享受快乐,这是欲欲」(开始对于欲望生起了欲望了,心停不下来,安静不下来了

【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

如果有修行人不会被前面提到的这三种情况所诱惑的话,那是真的少欲者。如果你始终都不贪名闻利养不贪你的地位有多高不贪你的名气有多大不着急谁了解你有多么高的果位也不贪欲界的一切享乐,什么都不贪,那你是真的少欲者。

【欲者名为二十五爱,】

如果你开始贪爱了」,那么你肯定轮回在二十五种形态里面,肯定在六道里出不去。

【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

如果你没有贪欲之心生起来,那是真的少欲。

【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

你甚至对于未来也没有过多的计划,就是过好当下每一天安住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进,安住在八正道,这是真的少欲。

【得而不著是名知足。】

有的时候,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只要你还活着就会得到一些名呀利呀,只要你不著它得是得到了,跟没得到也差不多,没什么激动的感觉,这就没问题。这种状态就说明你是知足的状态,你就不会着魔。

就比如说境界呀,感应啊,神通啊,名利啊,供养啊等等,如果你真的因为幸运,某种原因得到了,但是你不著它不会说得到一想要三,得到三想要三万那样子,「得而不著是名知足」,得是可以得,你可以拥有,但是你不执著。

说有一个乞丐就执著他的打狗棍,还不如富人什么财富都不执著,到底谁修好?不是说他贫穷就一定修得好,看他还执不执,不执著就算知足了。

【不求恭敬是名少欲,】

你不会特别地想要别人对你恭敬、礼拜、供养、赞叹……你没有那样的心,那说明你就是少欲的,欲望就是少的。

【得不积聚是名知足。】

什么叫知足呢?得是可以得到了,没有想积攒的心说这个钱越积越多也不舍得花,大家多给我点儿供养吧,越攒越多也不舍得花,我给它攒起来,这种积攒的心还是一种贪欲的表现,你要是不积攒,那证明你是知足的。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因为后面的内容也是具备一定的连贯性。这里讲你可以拥有,只要你不著就行。这个就解放了很多师兄的思想很多师兄就觉得我修行了什么都不能拥有了,并非如此,并非如此!除非你出家了,有的事真的得放下要是没出家的话,我们就学习不著,不著其实真的可以解放所有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只要记住不著。不著就是心无所住,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的意思,只是换一种讲法。

那怎么样才能不著呢?你要想一想是什么样子的。「是粘住了,注意力都在那了,都凝聚了,紧张了,紧绷了,这是著。

不著是很松很松很空很空。所以说松松松空空空,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佛法,你讲任何的佛法觉得有点,有点不好理解的时候,就用松松松空空空,一讲大家就都明白了。还可以用融化、化开这个词汇,都挺好的。

今天白天QQ群里还有师兄问,说什么时候开设第三期的禅修课?其实关于禅修我们已经讲了太多废话了,该讲的也基本上都讲过了。很想跟大家讲,其实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禅修。如果你能真正地让心静下来,去观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那本身就是禅修。其实生命本身就是禅修,呼吸本身就是禅修。所有还在活着的师兄,没有谁不在呼吸,你经常地留意你的呼吸这就是禅修。那么当然听经闻法,完全忘我听经闻法,完全忘我践行六度等等,这一切也都是禅修所以第三期的禅修课我们天天都在开,你感受到了吗?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1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79课·看不见的月亮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0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星比丘的故事,很多师兄也很惊讶,竟然不知道佛陀身边除了提婆达多之外,还有一个反面角色。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三卷。【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乾名曰苦得,常作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由于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出家师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帮助醍醐,所以在课前首先向各位师父表示深深的感恩。同时也联想到,如果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知道,在2017年的南阎浮提,他的四众弟子可以如此的团结、和谐,本师一定会非常的开心。十方的诸佛以及菩萨们,还有护法们都会非常的开心。再感谢一下我...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首先感谢一下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音乐,我们先听一会儿。音乐——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讲说,善男子,佛性的特质就像虚空一样,不能讲是在众生的里边,还是在众生的外边。正是因为佛性具有这样的非内非外的特质,所以祂显得如此地无有挂碍,如此地轻松自在。而这首曲子就很应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