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69课·法无定法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38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到了二十五卷的最后部分,一直绵延到二十六卷,这里的内容相当相当重要,所以请大家认真地听。

这里是释迦牟尼佛对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讲: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

为什么菩萨们要一直认真地守护一件事呢?守护什么呢?守护你的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的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家都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代表无上正等正觉,最究竟圆满的觉悟。简单来讲,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让你超离于相、不住相的觉悟之心这个非常重要。而在相上菩提心又体现为两个方面:慈悲和智慧。

【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旷野守护导者,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菩提心有多么重要呢?佛陀打个比方,菩萨摩诃萨经常地守护菩提心,就好像世人守护他唯一的孩子一样。父母只生了一个孩子,所有爱的重心都在这个孩子身上。菩提心对于菩萨的重要性,就好像唯一的孩子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在肉身的层面上,我们知道,心脏是个发动机,它把我们的血液送到身体的各处,而菩提心也会把佛法真正的血液送到我们法身慧命的各处。如果没有了菩提心,其实就谈不上有法身慧命了。

菩提心是这么的重要啊佛陀说就好像盲人瞎掉了一只眼睛就剩一只眼睛了,原来两只眼睛的时候也没怎么在意眼睛,当瞎了一只眼睛就剩一只眼睛的时候,他就会很认真地保护他剩下的那只眼睛。菩提心的重要性就是这样子,就好像是你唯一的眼睛一样。

菩提心有多么重要又好像行走在旷野里的旅行者,在同一个向导的指引下前进。一方面,他们跟随这个向导的指引,另一方面又深切地想保护这个向导因为失去了这个向导,他们就不知道怎样来过这片旷野了。菩提心就好像是向导一样,我们所有的修行者来到修行的旷野往往会失去方向,菩提心就是你的向导,你要永远记得你为什么学佛。佛是觉悟者,你要成为一个觉悟者,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不是仅仅获得人天福报,不是现世安稳梦里过得很美好,不是这样的,而是一定要保持清醒和觉悟。所以守护菩提心,就是守护我们的觉悟,守护我们的觉性,守护我们的清醒。时时刻刻都是「止观双运」的,止息了妄念,明明了了地观照了一切。

【因护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佛陀说就是因为菩萨摩诃萨这样认真地保护着、守护着他的菩提心,所以有朝一日他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他才能获证真正的「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就是他完完全全地体证到了,成了自己的证量了,不是去猜测,不是去试图理解,而是真正证得了「常、乐、我、净」了。

「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所以从菩提心开始,守好了菩提心,获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证「常、乐、我、净」,这样才算是无上的大般涅槃。所以菩萨要守护好菩提心。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

前面佛陀讲了菩萨们要经常地亲近四种事,哪四种事呢?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一提「四无量心」大家都能背下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大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和幸福。大悲是感同身受地体察别人的痛苦,同时帮助别人消除这种痛苦。大喜,就是对于众生所做的善事随喜赞叹因为众生的欢喜而欢喜,同时尽可能多地播快乐给众生。大舍,就是舍弃你能舍一切,舍弃你的财物、你的贪著、你的分别心舍弃所有的烦恼,到最后获证平静、空寂的心境。这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如果菩萨摩诃萨经常怀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就能够使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起菩提心。也就是说当你具备了「慈、悲、喜、舍」的精神,你就能感染你周围的一大批人发起菩提心。

「慈、悲、喜、舍」能够助发菩提心,它是菩提心的一个诱因。想象一下:如果所谓的觉悟者不慈、不悲、不喜、不舍的话,谁会相信他谁会尊敬他谁会爱戴他那他讲的话就没有号召力,他不可能引导众生发菩提心。所以当你做好的时候,才能感染周围的人言传不如身教,所以一定要做出来。

「是故菩萨系心亲近」,所以菩萨会用心地亲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直到把「四无量心」行出来,成为自己本身。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

为什么菩萨「信顺」相信并且随顺着唯一的实相

【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

「一实」相——菩萨了知一切众生最终都会归向大乘之道,所有追求宇宙真理、生命真相的众生到最后都会归向大乘佛法思想,这是必然的。因为大乘佛法思想揭露了完全的实相所以说「一道」就代表大乘而佛菩萨因为众生的根性有差异,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所以把一乘大法拆成了二乘、三乘这个《法华经》里讲过了。

【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菩萨知道三乘最终也要「三归一」,归向大乘的,所以菩萨相信大乘,爱乐大乘,从来不会违反大乘教法。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

菩萨的心「善解脱」,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脱了贪欲、嗔恚、愚痴之心永远地断灭了,所以菩萨心「善解脱」。如果你的心里还有任何的贪、任何的嗔、任何的痴,那你还没有真的解脱。真解脱者贪、嗔、痴这些习气是不存在的,这点很重要。

理上悟了的师兄现在是很多的。我悟了,习气还有没有?你的贪、嗔、痴还有没有?如果还有,你是绝对不会解脱的。所以要经常对自己的习气有敏感。

接下来佛陀又解释,什么是菩萨的「慧善解脱」呢?菩萨摩诃萨对于一切法都了解,没有任何的障碍,这个叫做「慧善解脱」。就是说具足一切智慧,什么都了解。

【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就是因为遍知一切,没有障碍了,所以过去没听说的现在听说了,过去见不到的现在见到了,过去到达不了的境界现在也证得了。

释迦牟尼佛这边正这样讲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又开始发问了。

接下来是很禅宗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佛所说,心解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心本无系。所以者何?】

高贵德王菩萨问释迦牟尼佛世尊,像您提到的「心善解脱」,或者「慧解脱」、「心解脱」,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讲。为什么呢?「心」这个东西本来也没有什么缠着它绑着它呀,怎么能说心解脱呢?

禅宗著名的公案好几个都是类似的。有人说:师父呀,求帮我安安心。师父说你把心拿过来。这个人说我觅心了不可得然后,当下觉悟了。要么这个人说我的心想要解脱,师父呀,我的心怎么样才能解脱?师父说有谁绑着你吗?然后这个弟子当下觉悟了。这样类似的公案有很多。

这个公案的出处大家注意,出自于《大涅槃经》。当然有的时候可能是巧合,禅宗公案里这两个人可能并没有学《涅槃经》,只是巧合了这一段文字而已。

佛陀在那儿讲着心的解脱,光明遍照菩萨问了一个问题:心,本来也没有谁绑着它呀,也没有谁系缚着它呀,谈何解脱?为什么呢?

【是心本性不为贪欲、瞋恚、愚痴诸结所缚。若本无系,云何而言心善解脱?】

我看心的本质,就是松松松、空空空的,好像虚空一样到处遍在的。心本来也没有被贪、嗔、痴各种结缚所缠着呀,没有被缠着又何谈解脱呢?

【世尊,若心本性不为贪结之所系者,何等因缘而能得系?】

如果心的本质是如此地自由自在,遍一切处皆在,那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又被捆绑了呢?它本来没有被捆绑,心的本质里没有贪、嗔、痴,是本来清净无一物的,是什么因缘造成心会被捆绑

【如人撀角,本无乳相,虽加功力,乳无由出。撀乳之者不得如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

接着,高贵德王菩萨就举一个例子世尊,就好像一个人,要是挤牛奶的话,他应该去哪儿挤牛奶?去牛肚子那挤牛奶喽他肯定不可能在牛的犄角上下功夫了他如果去挤压牛的犄角,想要使劲地挤压或者敲击牛的犄角,是不可能挤出牛奶来的他不管下多大的功夫,牛奶不可能从牛犄角里喷出来。所以说,挤牛奶的人不会去牛犄角那用功夫他该用功的地方用功夫,这样,他用的功夫很少,牛奶挤出很多。

【心亦如是,本无贪者,今云何有?】

心也是这样的心本体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贪(没有贪欲)。「今云何有?」它的贪欲又从何而来?如果人人都是佛,为什么就无明了?这是很多师兄问过的问题,也是富楼那尊者在《楞严经》中问过的问题本来都是佛,为什么就生起了一念无明?心里本来没有贪、嗔、痴,那么,贪、嗔、痴云何而有?

【若本无贪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

如果说本来没有贪心,后来能生出来的话,那诸佛菩萨没有贪心,后来应该也会生出来贪心,那岂不是退转了吗?这是很多众生想问的问题。

接下来光明遍照菩萨继续说:

【世尊,譬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众缘,贪无由生。】

就好像石女(石女是天生无法进行性功能的女人)她根本不可能生出孩子,你想尽一切办法都不可能让她生出孩子。

心也是这样的,心的本体(本身)是如此清净,到处遍在,根本就没有贪、嗔、痴。虽然你造作了种种的因缘给它,但是「贪」也不可能生出来,因为它的本体里不含有「贪」。

【世尊,如钻湿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钻求,贪不可得,云何贪结能系于心?】

世尊,就好像钻木取火的时候,要是钻干木头,很干很干的木头,在烈日下钻木头可能会冒出火星来。如果去钻湿木头,很湿很湿的木头,甚至都湿得滴水,火是不可能出来的。

心也是这样的,「虽复钻求,贪不可得」,心根本就不存在「贪」的话,那么我们怎么钻,用无量的因缘给它,应该也不会生出「贪」来。

「云何贪结能系于心」,为什么「贪」又会冒头,把一切众生的心都给缠绞住呢?

【世尊,譬如压沙,油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压之,贪不可得。】

世尊,就好像我们榨油的时候,我们用花生蓖麻菜籽大豆去榨油,去挤压它,或者挤压芝麻也可以出油但是你弄来一堆沙子再怎么挤压,油也不会出来呀!

心也是这样的,本来心里就没有贪、嗔、痴,你使劲地给它制造各种各样的因缘,按理说贪、嗔、痴是不能出现的。

【当知贪、心二理各异,】

所以心是心,贪是贪,它怎么会到一块儿的呢?

【设复有之,何能污心?】

心的本体如此清净,人人本质都是佛,「贪」从哪儿来的?「贪」怎么就污染了众生的心了呢?

【世尊,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终不得住;安贪于心亦复如是,】

世尊,就好像有人在虚空中安了一个小木棍,虚空中安一个木棍它肯定是停不住的,你抛到虚空中一根木棍,它会掉下来的,对吧?你在泥土中、在墙上打一个木棍,镶进去它还可以安住。在虚空中扔一根木棍,它没有任何的支点,木棍会掉下来。所以你是不可能把一个木棍安在虚空当中的。

「贪」和「心」是两回事,心就像虚空一样,贪好像有很具象感的这样一种欲求,你怎么可能把一个比较具象感的东西,放在一个虚空中呢?就好像你怎么可能把木棍安在虚空中呢?

【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按理说心是心,贪是贪,们之间怎么会有关系的呢?怎么可能让贪捆缚心的呢?心到处都在,到处遍在那么大。而贪是一个很极致紧绷的东西,「贪」和「心」它怎么会到一块儿的呢?心(虚空到处遍在的话,贪又怎么可能捆绑住它呢?

【世尊,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

世尊,如果说心中没有贪这就是解脱像您刚才讲的,断了习气了,心里没有贪、嗔、痴了,这就真解脱了。要是这样的话,那佛菩萨干嘛不去拔虚空中的刺呢?虚空里边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刺了意思是佛陀您刚才讲的话没有道理因为心本身它就没有贪、嗔、痴,又何必说当你的贪、嗔、痴消失的时候,你就解脱了。心本来就没有贪、嗔、痴,就好像虚空中本来就没有木棍一样,佛菩萨也不需要再把虚空中的木棍像刺一样拔出来。

【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解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何等世心名得解脱?】

光明遍照菩萨他的发问非常有力量,而且一个接一个。

「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世尊啊,过去的已经定型的心,我们没有办法讲它是解脱还是不解脱未来的还没有来的心,也无所谓解不解脱,可能性还没有到这里,没有办法去想它。你没有办法讲我二十五分钟后有没有习气现形,我二十五分钟后有没有烦恼,有没有贪、嗔、痴,很难讲,对吧?因为它还没有到来。

「现在世心不与道共」,现在的心又一直流走,你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现在未来经过你变成了过去,你找不到所谓的现在,现在心它是流动的,好像跟那个不生不灭的道也是不一样的不一致的。

「何等世心名得解脱?」既然如此,过去、现在、未来好像什么都不可得,那么我们在哪里得到心的解脱?过去的,不能讲,已经定型了未来的还没来现在的,哗哗哗流淌,没有留住没有停住。那我们的心在哪里解脱?是在过去解脱,还是在现在解脱,还是在未来解脱?

这个问题很深刻、很深刻……你的心在哪里解脱?我们要是偷偷地在这里替佛陀抢答一下的话,我们就说我们的心在「无住」中解脱。因为过去、未来、现在都无住(无法住),所以我们在「无住」中解脱。当然佛陀此时还没有回答问题,光明遍照菩萨还是继续在发问。而且每一个问题就像一柄利箭一样,一箭穿心,非常有力度、有力量。

【世尊,如过去灯不能灭暗,未来世灯亦不灭暗,现在世灯复不灭暗。何以故?明之与暗二不并故。心亦如是,云何而言心得解脱?】

光明遍照菩萨说:就好像过去的灯不可能消灭黑暗,未来世的灯不可能消灭黑暗,现在世的灯也不可能消灭黑暗。为什么呢?因为明和暗两者是对立的,有明就没有暗,有暗就没有明,没有办法讲光明把黑暗消灭。因为在光明不曾到达的地方就遍满了黑暗二元的世界二元的对立,没有明的地方就是暗的没有暗的地方就是明的。「二者不并」,们没有办法同时存在就好像水火难容一样,你没有办法说一个地方又明又暗,因为明和暗是完全对立的。

心也是这样的,「云何而言心得解脱?」您为什么说心是解脱的呢?心的本体就是解脱的,这种解脱与贪、嗔、痴是对立的有贪、嗔、痴就没有解脱,有解脱就没有贪、嗔、痴。「云何而言心得解脱」心本来就解脱。

【世尊,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见女相时不应生贪。若因女相而得生者,当知是贪真实而有,】

接下来光明遍照菩萨又在作假设,说世尊,贪欲这个东西好像也是心里本有的吧?如果心里不曾存在贪欲的话,为什么男子见到美丽女子的形像,就会生起贪心呢?如果心里不曾有贪的话,那见到女人的形像就不应该生起贪欲呀!如果见到女人的形像就生起了贪欲,就说明这个贪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的心里一直没有贪,那你见到谁也不会有贪欲呀!为什么见到一个女人的形像有了贪欲证明贪是真实存在的

【以有贪故堕三恶道。】

世人陷入到「贪」中去,因为贪婪的程度的不同,就堕落到三恶道的不同的一道中。

【世尊,譬如有人,见画女像亦复生贪,以生贪故得种种罪。】

世尊,就好像有人甚至看到女人的画像都会生起贪心。

有一些画家画的女人的画像,尤其是在西方的古典油画中,画的女人的形像丰腴而且暴露,有的直接就是裸女所以,有人即便是看到画中的女人的形像都会生起贪淫之心、贪欲之心。因为生起了贪欲之心,所以造作种种的罪。因为意淫也属于邪淫,所以如果你见到女人的画像生起了邪念,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罪。当然如果化为行动的话更大一些。

【若本无贪,云何见画而生于贪?若心无贪,云何如来说言菩萨心得解脱?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方生,不见相者则不生也?】

光明遍照菩萨说:如果贪不是心灵本有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见到画上的女人就生起了贪欲之心呢?如果心里根本就不曾有贪的种子,为什么如来又讲菩萨的心可以解脱?您说菩萨的心远离了贪、嗔、痴就解脱,证明原来有贪、嗔、痴,然后才要远离远离了才解脱那证明您承认了心的本体就含着贪、嗔、痴。如果心里本就含着贪欲之心的话,为什么非得见到女人的形像才生起贪欲之心没见到像的时候就不生起贪欲之心呢?

这个也很有意思,这是很哲学的一个问题,如果心里一直有贪欲,就比如说有淫欲心,那为什么还非要看到女人的形像才有这种心,而不是一直会有呢?

【我今现见有恶果报,当知有贪。】

光明遍照菩萨说:我现在看到世间有各式各样的恶性的果报,我就知道背后肯定有贪的存在。不贪你怎么会造恶呀?

【瞋恚、愚痴亦复如是。】

瞋恚、愚痴也是这样的只要世间有恶的果报,就说明世间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你就不会造恶,就不会有恶的果报呀!

【世尊,譬如众生有身无我,而诸凡夫横计我想,虽有我想不堕三恶,】

众生都有肉身,这个肉身其实没有一个「个我」的属性,但是众生执著,说「这个肉身就是我」。虽然执著肉身就是我,但是不一定去三恶道。执著肉身就是我,如果你没有贪、嗔、痴,那还真不一定去三恶道对不对?

【云何贪者于无女相而起女想堕三恶道?】

当贪欲生起来的时候,即使没有女人的形像现化在他的身边,他都会幻想出女人的形,从而造作罪业下了三恶道。这是很奇怪的事情那就说明贪欲这个东西是心里本有的,因为有的时候没见到女人的形像他可以幻想出,甚至是在梦中幻想出一个不曾见过的女人的形像从而去造罪业。

【世尊,譬如钻木而生于火,然是火性众缘中无,】

世尊,就好像钻木生火,「火性众缘中无」。钻木头就能生出火来了。假设你用一个尖尖的金属去钻木头或者用磨得尖尖的石块去钻干干的木头就能生出火来那么,这个火性从哪里来呢?如果木头里有火,为什么它不直接燃烧,还需要你去钻如果这个尖尖的金属或者石块里有火,为什么你还要去钻木头?为什么火不直接喷出来,像打火机一按就喷出来这个火性从何而来?学了《楞严经》我们知道,火性到处遍在,尽虚空遍法界,在因缘会遇的时候,它就形成出来。

「众缘中无」,你要单个分析这些缘单个分析木头,或者是石块,或者是人……好像是没有火的,生不出火的,但是在一定的因缘聚合之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火就产生了。

【以何因缘而得生耶?】

在一定的因缘聚合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条件下才生出火来。就好像你钻干木头生出火,但是钻湿木头就没有火。

【世尊,贪亦如是,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亦复无贪,】

世尊,贪也是这样的。这里光明遍照菩萨分析说贪欲这个东西也是这样的,你看女人这个色相里边没有贪欲对吧?香、味、触、法里面也没有贪欲

【云何于色香味触法而生贪耶?】

为什么人遇到了色、声、香、味、触、法就产生了贪心呢?色、声、香、味、触、法里又没有贪,这个贪来自哪儿?难道是我们心内部的吗?

若众缘中悉无贪者,云何众生独生于贪,

如果一切众缘中都找不到贪的所在,那为什么「众生独生于贪」?为什么众生会被贪祸乱着,为什么?如果心的本体里没有贪,色、声、香、味、触、法里没有贪,贪从何来?众生为什么会被贪击败?

【诸佛菩萨而不生耶?】

为什么诸佛菩萨见到同样的色、声、香、味、触、法,他却没有「贪」呢?为什么众生有,他却没有呢?

【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无有贪欲、瞋恚、愚痴。】

看来心也是个靠不住的东西,它不是确定恒常那种清净心肯定不是一直清净的如果心是一直恒定的清净,它就不可能生出贪、嗔、痴了呀!

【若不定者,云何而言心得解脱?贪亦不定。】

如果心是这样不定的东西,它现在有贪、嗔、痴,一会儿没了,您说心解脱了,那么它要再有贪、嗔、痴,那不又不解脱了吗?要是这样心一会儿解脱,一会儿不解脱,就无法谈这是的解脱。像贪欲这个东西也是不确定的。

【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趣?】

但是你要说贪欲不确定的吧,为什么众生会因为它而投生到三恶道中?(贪要是说不确定,但是引起众生下三恶道,它引起这样的一种恶果。

【贪者、境界二俱不定。何以故?】

再仔细分析这个「贪」。贪欲生起的人,以及他所面对的境界,两者都是不定的,都是变化的,都是无常的,为什么呢?

【俱缘一色,或生于贪,或生于瞋,或生愚痴,是故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

面对同样的境界,不同的人看过来,有的人生贪心,有的人生嗔心,有的人生愚痴心,所以这是很难讲的。

比如说张三、李四、王五都在这里,面对同一个女人,张三喜欢这个女人李四可能非常嗔恨、厌恶这个女人王五可能对她就好像是看不见一样。三个人三种感觉,难道是三颗心吗?就算是三颗心吧,三个人的三颗心面对同样的色相有的生起贪,有的生起嗔,有的生起痴,这是为什么?说明心是不定的说明我们生起贪、嗔、痴的这个主体它是不确定的)。

而客体它也是不确定的,也是会变化的此时这个女人过几天可能变了样子,喜欢她的张三可能不喜欢她了,痛恨她、讨厌她的李四可能又喜欢她了,对不对?过去看韩剧,过去是冤家的人后来成了情侣。本来两个人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到最后竟然成了爱如胶似漆的情侣。

众生的贪、嗔、痴是会变化的,它的主体、客体都是会变化的,是如此不定。所以「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都是不确定的。

【若俱不定,何故如来说言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光明遍照菩萨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贪、嗔、痴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不确定的,这么难讲佛陀您为什么说学了《涅槃经》的菩萨心就能解脱呢?

怎么个解脱法?首先,谁绑住了它?为什么会绑住它?就算是它被捆绑了,又一直在变化,心这会儿解脱了,一会儿又被束缚了,那不叫真解脱呀!为什么说菩萨们学了《涅槃经》心就能解脱呢?解释一下吧!

第二十五卷的最后部分,光明遍照菩萨问的问题几乎是所有师兄都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看一下答案,第二十六卷答案。在公布答案之前,我们必须慨叹一下我们伟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智慧绝对是无敌的。绝对跟凡夫不是一个境界的。我们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亦非不系,】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问得好!问得好!善男子,你问得非常好!心本体本身不会被贪欲之结所捆绑,亦非不会被捆绑

不被捆绑亦非不被捆绑这是因人而异的对吧?凡夫被捆绑,佛菩萨不被捆绑凡夫和佛菩萨都有心所以说心可能被贪、嗔、痴捆绑,也可能不被贪、嗔、痴捆绑,这不是一个可以进行定论的东西是有可能性的不是很确定地说就被捆绑了,也不是说不被捆绑了,要看情况的。

【非是解脱、非不解脱,非有非无。何以故?】

心,因为它有可能被捆绑了,也有可能没被捆绑所以它有可能需要解脱,有可能不需要解脱,它本自解脱。

「非有非无」,心这个东西非有非无。

【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

你的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好像你永恒在宇宙中存在着,只是在变化,但是你的存在感是永恒的,对吧?肉身像衣服一样换了一件又一件,但是你好像一直在。所以心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你没有办法用时间去限定「心」,时间这个概念太死板了。

【善男子,一切诸法无自性故。】

一切诸法都是松松的化开的状态,你没有办法用时间去限制它,或者用贪、嗔、痴去限制它。

【善男子,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

善男子,有一些外道也在讲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果报,产生了某种结果。

【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

因缘聚会就显这个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因缘聚合不一定就直接显化一个结果给你因为如果众缘中没有这种可能性的话,你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显化一种东西。就好像虚空里没有一种生的可能性,就生不出来什么果报。

虚空包纳万相,虚空中包纳的相如此之多,可以说所有相都住在虚空中这么多缘都在一起了,为什么没有产生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呢?

如果你认为没有生的可能性也能产生出来,那么虚空这个东西够大了,包含的因缘够多了,它应该生出个果子来吧但是,虚空里没生出什么果子来,对吧?没有看到虚空结成一粒一粒的果子。没有这样子。

【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

所以说你要想寻求一种结果的话,必须保证你所凑合的这些缘跟这个结果是有联系的。你所凑合在一起的这些缘从某个角度能够调出这个果的一种性能。比如说你想钻木取火,首先要找合适的木头,不能找湿木头,得找干木头,不能找腐朽腐烂的木头,那样一钻碎掉了,也不会出火要找相对坚硬一点的干木头,对不对?这是有条件的。你钻木头,你用手去钻,用棉花去钻,还是用一个坚硬带尖的金属或者石块去钻这都是有讲究的人用的力度是有讲究的周围的温度是有讲究的所以你要想产生一个结果,你所组合的所有的因缘必须跟果有一定的联系,都能够助推这个果的形成才可以的。

【如提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綖。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

这一段文字也非常的精彩。

好像提婆达这个人,他要是想造一面墙壁的话,他用的材料是什么?是泥土。他不会去拿颜料来塑造一面墙壁对不对?他想要造一面墙壁他就去找泥土找砖找石块找水泥如果他想画一幅画的话,他找什么?他找泥土吗?不对。他找水泥吗?不对。他找什么?他找颜料,他找五颜六色的颜料去。

如果提婆达他要是想画一幅画,他会去找草木吗?不会。他会找合适的画笔,找合适的颜料来绘画,对不对?如果他想做衣服的话他找什么?他找线他找棉线、丝线、麻线,对不对?他不会说我做衣服了,我去找一堆泥土在这里做衣服。如果他想盖房子他就去找泥土找砖瓦找水泥。他就不会去找丝线,说我盖房子我去拿丝线去盖房子,不可能的对不对?

所以你看,如果你想助推一个结果,那么你在累积因缘的时候都是有选择的这个因缘是为未来的结果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个因缘当中它要含有一定的结果的可能性因为它有一个趋向性导致这个结果,然后你选它了。盖房子你不可能找颜料,不可能找丝线画画不可能找丝线,找泥土你织布,想要做衣服,也不可能找泥土找颜料。所以你想要得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你在因上就要努力而且这个因中它必须包含着果一定的可能性,才能生成这个果。如果没有导致出这个果的可能性的话,那你生不出来这个果,很显然的道理。

【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

接下来,佛陀又讲,如果说没有任何结出果的可能性就能生出果来的话,那就没道理了。那么随便一个物体中,它都可以生出任何万物了。

比如说苹果这个东西可以生出橘子,可以生出大象,可以生出胡萝卜……毫无道理了,这个世界也就乱掉了所以说你要是想要一棵树结出苹果,你怎么办?要播撒苹果种子,要浇水施肥,要看护这棵树好好的成长。整个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有漏失,可能都会导致没有你想要的结果出现。所以因上努力能导致有果的出现,因和果它们是有密切联系的。

【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

如果说你能从这里得到苹果树,那你怎么做?去找种子,要去找人浇水、施肥等等等等。你在因上做的所有努力,都为了这个结果。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因上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果还是没有显现或者显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模样,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一旦得到了这个结果,你前面的因上肯定是努力做对了,方向是对的,所以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

【若无果者,人则不取不作不出。唯有虚空无取无作,故能出生一切万物。】

如果你做了半天什么果都没有,那还做什么人就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不需要找什么,不需要做什么,也不需要生产出来什么……那就像虚空一样,真的是无取无作,什么也不做了。

「故能出生一切万物」,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不假思考就能生出一切万物就像虚空。虚空的存在又有点像不存在一样,它不假任何的思考,也不为了某个结果做努力,结果生出了一切万物。

【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生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

大部分的事情,从相上去分析的话,任何的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你种下了尼拘陀树的种子,所以长出了尼拘陀树这里有牛奶进行提炼,提炼又提炼,然后产生了醍醐这里有丝线有麻线,你去编织成了布这里有泥巴你去给掺水和一下,然后塑形制……出来一个瓷瓶子,一个陶罐。

【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著义,心有贪性。】

所以我们看,佛陀讲的是什么?你种下尼拘陀树的种子就生出了尼拘陀树你对牛奶一再进行提炼就产生了醍醐你不停去纺织线就产生了布你对泥巴进行加工就产生了瓶子因上必须努力,才会显化一个结果给你同时因上的努力要跟结果有一定的关系,对吧?

如果你想提炼出醍醐,但是你在牛奶里不停地掺水,醍醐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你想要尼拘陀树,你却种了橘子树的种子,它也不可能生出尼拘陀树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这个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一切凡夫都被无明障蔽了,像盲人一样,很确定去讲「色有著义,心有贪性。」凡夫讲话就是就相论相,很确定地去讲很著相去讲,往往就是错的很确定地说「我心里有贪痴,或者我心里没有贪痴」只要你很确定地讲,那就是错的。

【复言:凡夫心有贪性,亦解脱性。遇贪因缘,心则生贪;若遇解脱,心则解脱。虽作此说,是义不然。】

有的凡夫还:这个人的心嘛,可能有贪痴,也可能偏向解脱看他遇到什么样的因缘了,如果他遇到贪的因缘,他的心就生出贪了,如果遇到解脱的因缘心就解脱了。

佛陀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是义不然」。

【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即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复成果。】

还有一种凡夫是这样讲的,一切因里都不含着果。但是因那有两种因,一种是微细的一种是粗大的。微细的就是恒常的,粗大的就是无常的微细的就是恒常的稳定的,粗大的就是偶然性的不稳定。从微细的转转转,转成粗大的了,从粗大慢慢转,又转成了果。这是凡夫的讲法。

【粗无常故,果亦无常。】

凡夫讲,因为粗大的它是无常的,有偶然性,所以这个结果就很无常。

我们很容易发现,前面的两种定论都是就相在说相,对吧?但是佛陀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善男子,有诸凡夫复作是言:心亦无因,贪亦无因,以时节故则生贪心。如是等辈以不能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陀说:善男子,还有一种凡夫也挺可笑的,他跟你怎么讲?心里没有因,贪也没有因,没有原因。们的心为什么就有贪心呢?没有原因。因为时节变化春天人的淫心重一点夏天就有好一点,天气热就不想了秋冬呢,藏;春天淫欲心重跟时节有关系的。有的人这样讲,说跟季节跟时节有关系的。所以这样著相的众生,都根本不了解心,不了解因缘所以轮回在六道中具受生死。

【善男子,譬如枷犬系之于柱,终日绕柱,不能得离;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被无明枷系生死柱,绕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陀说,善男子,像以上这样的凡夫,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心,不懂什么是因缘就好像被枷锁束缚的一条小狗,被绑在了柱子上,整天绕着柱子跑了一圈又一圈,也无法离开这个柱子。一切凡夫都是这样,被无明的枷锁捆绑住了,无明的枷锁把凡夫捆在了生死轮回的柱子上所以凡夫绕着轮回转了一圈又一圈,化现为轮回中各种各样的形态,都不能够出离轮回。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于圊厕,既得出已,而复还入;如人病瘥,还为病因;如人涉路值空旷处,既得过已,而复还来;又如净洗,还涂泥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已得解脱无所有处,唯未得脱非非想处,而复还来至三恶趣。】

善男子,就好像有人掉到厕所里面了就算出来了,一会儿又掉进去了又好像有的人生病了,治病痊愈了过了几天又生病了又好像有的人走到空旷的地方,走啊走,走过了一个地方结果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迷路了又好像「净洗,还涂泥土」,明明洗干净了,身体穿上了干干净净的衣服,结果又往身上涂一些污的泥巴,身上又弄脏了。

一切凡夫都是这样的,一会儿感觉解脱了解脱了,我已经解脱了,没有贪痴,没烦恼了,我很舒服自在。「已得解脱无所有处」,结果没有真的解脱,根本就没解脱。有的凡夫感觉证啊证,说我已经脱离了「色识」对我的捆绑,我现在已经八风吹不动他自以为良好,实际上他还没有脱出三界没有出去非想非非想天。因为他没有出去三界,过一段时间又回来了,回来了习气上来,又到了三恶道去了。

【何以故?一切凡夫唯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

这里又举一个相当精彩的比喻如果你拿起一块石头去打狗,打完狗之后狗会追着石块跑,不会追着你跑。这说明狗很笨,你拿起石块打了狗,狗去追那个石块却不追你,为什么?凡夫迷于相却不去追那个根本。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唯观于果,不观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凡夫之人就是这样的,「唯观于果,不观因缘」。就是说他只看那个结果,他不去推理为什么或是什么样的因缘造成这样的结果,他不去找。说「我贪,我为什么贪?贪来自哪?」他不找,他就看我贪,我要消灭贪,就这样讲。他就不想这个贪从哪儿来的,我为什么会他不去找根源。

「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因为不观因缘的缘故,还从非想非非想天退出来退下来。本来他证呀证,都快到达非想非非想天,快出三界了,但是他没有深观相的根源,没有深观「贪痴」的根源,结果后来又后退了,退到三恶道中去了。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

善男子,诸佛菩萨不会很确定地说,这个因里必定有什么果,或者因中必定没有果,或者是「有无果」,或者「非有非无果」。

菩萨讲法他不会很确定地说,他不会说你做这件事必然会怎样,或者不必然会怎样,说这个因里必然有果,或者没有果,或者非有非无。菩萨不讲。

【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系属于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

如果你去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说得很著相并且很确定,那么就不是佛弟子,是魔的伴党。

所以有的时候师兄问一个问题,很想得到一个极其确定的答复的时候,如果你给他极其确定的答复,其实并非是最佳答案的。

所有的答案都是有弹性的,因为在一定的时节因缘变化的情况下,你的答案可能要调整的。当你给出一个很确定的答案的时候,它必定是某一个角度的答案,它不适用于所有角度。这一点在《涅槃经》的前面课程中也讲过,所以佛陀回答不同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可能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因为时节因缘不同因为弟子的根性不同因为种种原因,所以答案是在变化的,在相里没有绝对确定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一个答案应该是像个标语一样钉在这儿,一用用二十年的,那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

所以一旦你很执著相,就成了魔的伴党,你就会系属于魔,就会受魔控制然后你就会陷入到爱欲当中去陷入到与人的纠葛当中去就无法断掉生死轮回你就无法了解什么是「心相」,什么是「贪相」。心之相贪之相你无法了解。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

所以,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为什么呢?

【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

虽然说诸法非有非无,但是也不是很确定地去讲。所以者何?因为眼睛因为色相因为明亮变化因为心因为念头,种种……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缘的变化它就会变化。

【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最后的部分,大家先品一品,这里先不做解释了。但重点是,诸佛菩萨显示中道化导众生,讲法的时候没有确定答案,没有定法,法无定法随着因缘时节而变化这才是真正的无我、无相、无人、无众生的佛菩萨。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2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69课·法无定法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