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61课·不放逸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550

00:00

各位师兄:

你们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在《涅槃经》第二十四卷对光明遍照菩萨的开示。

【善男子,如汝所言,闻恶声故到三塗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光明遍照菩萨,像你刚才所讲的,世间众生听到恶的声音就导致自己去了三恶道,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为什么?

【非以恶声而至三塗,当知是果乃是恶心。】

众生之所以去三恶道,不是他听到了周围环境中有恶的声音就下三恶道了,而是他起了恶心、恶念的缘故。

恶心、恶念导致他下三恶道,而不是环境恶、声音恶他三恶道。

【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虽闻恶声,心不生恶,是故当知非因恶声生三塗中;】

我们看到世间很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周围充斥着凶恶的、凶狠的声音,他们生活在很糟糕的环境当中,但是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并没有受恶的声音的影响,也没有去三恶道。所以说,去三恶道的原因是你的心恶,而不是你听到的声音恶见到的人恶,或者周围的环境很糟糕。

【而诸众生因烦恼结,恶心滋多生三恶趣,非因恶声。】

诸众生生活得不快乐,内心纠缠着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像打了结一样。在无边的烦恼中,他的心念就很恶,因为在烦恼中,人容易生嗔念、生恶念。

羡慕转成了嫉妒,自己不好,也不希望别人好,心理不平衡。众生因为被烦恼缠缚着,所以恶心滋多,因为「恶心」而下了三恶道,而不是「恶的声音」。

【若声有定相,诸有闻者,一切悉应生于恶心。或有生者,有不生者,是故当知声无定相。以无定故,虽复因之,不生恶心。】

既然谈到了恶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定相还是不定相?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下,如果声音是定相,声音是确定的、稳固的、一直存在不变的、很恒定的一个东西的话,佛陀就问了:如果声音真的是这样的恒定,为什么听到声音的人,有的生了恶心有的没生恶心呢?同样都是恶的声音,怎么有的受影响有的就不受影响?所以「声无定相」。

因心显现它是善是恶。声音没法讲是恶、是善。这跟心有关,声音再恶,心不动,心里充满善意,声音也成了善的,至少也是中性的。如果心里充满恶,即便周围都是美妙的音乐美妙的佛乐基督教的圣咏,该作恶还是作恶,所以跟心有关,不要向外去找原因。所以,佛陀说「声无定相」,声音没有定相。「虽复因之,不生恶心」。因为声音没有定相,因心不同,所以它显化的结果不同。恶的声音不一定直接等于恶的心,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世尊,声若无定,云何菩萨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接下来,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就反驳释迦牟尼佛说:

世尊,您说声音是不定之相,为什么菩萨们过去没听到而现在听到了呢?

您说学了《涅槃经》之后,菩萨们能够听到过去没听到的东西,那就证明声音是一直恒存的,等着菩萨们去发现它,我认为声音是定的。

【善男子,声无定相,昔所不闻令诸菩萨而今得闻,以是义故,我作是说,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佛陀说:善男子,你不要太执著了。声音没有定相,为什么说菩萨们原来没有听说的东西,学了《涅槃经》就听说了呢?

【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就是因为声音是无定相的,所以人们过去没发现它,现在发现它;可以遗忘它,也可以想起它,跟心有关,跟声音无关。所以,你的着重点不应该在外在的声音尘相上,应该看心这个主体。

佛陀又说:为什么菩萨们学了《涅槃经》之后过去看不见的现在能看见了呢?这指的是神通。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庭燎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以修集故得异眼根,异于声闻、缘觉所得。】

菩萨们按照《涅槃经》的指引去修习,尤其是修禅定,慢慢地证得「天眼通」,菩萨们证得的「天眼通」跟声闻、缘觉证得的「天眼通」不一样。这种天眼通是怎么修出来?你的心无限大,包容了世间一切的「明相」——光明之相。只要是亮的,跟光、跟色彩有关的:光芒、光线,像太阳、月亮、星星,或者是庭院里着的火,或者是点的灯蜡烛,一切的「珠火之明」,甚至萤火虫的光也算在内,「药草」——有一些药草发光的,或者鱼,发光的都算在内,世界上一切的光明之相你都收纳在自己的心中,所以你的心必须无限大。推而远之,如果地球之外任何有发光的星系,全都收纳在你的内部,慢慢地修,证得了一种奇妙的「天眼通」。

【云何为异?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

菩萨们证得的天眼通跟声闻、缘觉证得的「天眼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说二乘(声闻、缘觉)他们证得的清净的天眼,在他们修习禅定的时候,如果处在初禅的境界,就看不到二禅的境界,如果在二禅就看不到三禅,在三禅看不到四禅,就是见不到自己上面的风景。「乃至自眼犹不能见」,声闻、缘觉往往还没有办法出体,没有办法跳出自己看自己,声闻、缘觉乘往往没有办法自己看到自己那个看事物的眼睛,他无法跳出自己的肉身去。

「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声闻、缘觉非常希望能够看得更广远一些,见得更可能多一些,希望遍览三千大千世界。这只是他们的希望而已。

【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妙色身悉是骨相,虽见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言是眼微妙净相,唯见因缘、非因缘相。云何因缘?】

菩萨们跟声闻、缘觉的差异是:声闻、缘觉往往在禅定中还是有所求,希望尽可能地打开自己的视野(还是有刻意的想法,希望我要是能够遍览三千大千世界该多好)。但是菩萨们没有刻意地去修天眼通,他们只是安处禅定,无所住,反而来得更快。

没有刻意地去修,打坐之前,没有上座之前可以想一想通过打坐我可以证得一些神通,上座前可以想;上后要完全放下这些意念,不可再去想,不然容易着魔。菩萨们没有想着:我刻意地修个天眼(开个天眼),或者我证个「他心通」(菩萨们没有这样刻意地去求什么要什么)。

菩萨们平常怎么修的呢?平常见到一切美妙的色身感觉都像白骨一样,菩萨们经常修「白骨观」,克制住自己对于一切色欲的着魔。他们看一切妙色身(就算是天女下凡一样的妙色身),透视似地看到了白骨,所以菩萨们是真正的离欲无念。离欲无念——他们就顺利地证得了一种「天眼通」。这种「天眼通」望得非常广阔,菩萨摩诃萨不仅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他方恒河沙等世界(别的地方——像恒河沙一样数不清的世界),菩萨们都能看到。

关键的地方还在于菩萨虽然见到了一切色相,他不把它当作明确的色相,不把它当作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不把它当作是确定的存在,或者是一种物质、物体、物态,我去研究它的成分、分子结构,菩萨不会这样。

菩萨们也不会强行安立名字,在定中看到这么多世界,那个叫什么,这个叫什么,他不会去想这么多的东西。菩萨们只是感觉所看到的一切像海市蜃楼一样,是因缘聚合的结果。因缘聚合产生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象,为什么不是时刻有?因缘聚合在一起,在最恰当的时间显现出来一个相,这是幻相。所以,菩萨们即便是证得了伟大的「天眼通」,见到了恒河沙一样的世界,却并不执著「我见到了」,也不认为「我的天眼通很厉害,很微妙,很清净,我看得那么广远」。菩萨们知道看到的一切相是因缘会遇产生的幻妄,只是因缘而已(菩萨们见到相就想:因缘而已)见不到的呢?是非因缘相是因和缘还没有聚会,或者因缘虽然聚会但是条件不成熟,所以没有显化。

菩萨见一切相,因缘生、因缘灭。因为因缘而显化,或者因为无因缘而不显化,仅此而已,所以他就不执著了。

菩萨是真的在践行古来的大德所告诉我们的「无求无伺」,就是上座后千万不要刻意地找什么求什么。「无求无伺」——什么都不想要,让心念松掉、放掉。心念在你的脑中像小鸟在笼中,你松、松、松,空、空、空,把小鸟放出去,让它在空中尽情地舒展它的翅膀,不去管它。你看到一切境界,因缘而已。

接下来讲:

【色是眼缘。若使是色非因缘者,一切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

「色、声、香、味、触、法」的「色」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色」是眼睛的缘。如果眼睛是因,色就是缘;有眼睛、有色相,二者在一起就看见了。色相进入了你的眼帘,然后存储到阿赖耶识的仓库当中去了。如果色不是因缘,那么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凡夫就不应该说我的眼睛能看到色相了)。

假设你的眼睛是因,有看的功能,然后外在有色相让你看,这不就看见了吗?

【以是义故,色名因缘。非因缘者,菩萨摩诃萨虽复见之,不生色相,是故非缘。】

对凡夫来讲,有眼睛、有色相,看见了,这是因缘会遇。但是菩萨摩诃萨见到了像没看见一样,不生色相。他并不认为:我看到了一个苹果,我看到了一个橘子。他不强行地分别,所以对菩萨来讲,也无所谓因缘。

【以是义故,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

因为菩萨长期不分别的缘故,他见到了那么广远的世界不执著、不炫耀,他跟声闻、缘觉乘是不一样的。

声闻、缘觉可能还会去炫耀,说:我看到个佛国了,我看到里的菩萨了;但菩萨见了不炫耀,他觉得无可炫耀。

【以是义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因为菩萨的心如此的净定,不分别也不执著,所以「遍见十方世界」,现在正在世的诸佛他都看见了,一览无余。

你要得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越无求反而得到的越多,你越有所求得到的越少,所以,菩萨们过去没看见的,根据《涅槃经》的指引,认真地修禅定,慢慢地都看见了,就证得了这种「天眼通」。

【以是义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

所以,菩萨们能够见到像微尘一样无量的声闻、缘觉乘见不到的东西。

【以是义故,虽见自眼,初无见相,见无常相,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

因为不执著,松、空,放下,不分别,所以菩萨们也跳出了自己的肉身,看到了自己看事物的眼睛。即便他看见了肉身——我出体了——也看到了肉身上的眼睛,他也是觉得:无常的相呢。看见凡夫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各样不净之物充满着的,看一切事物如此轻松而简单,好像看手中的小核桃似的庵摩罗果一样。

【以是义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只要心静下来定下来,到极致,那么过去看不见的现在都看见了,没有刻意地求。

【若见众生所有色相,则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触衣故,亦知是人善恶诸根差别之相。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下面讲菩萨还有一种神通非常了不起,是一般的所谓大师也不一定具备的神通。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过去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

了解了什么?一看到众生的色相,就知道这个人是钝根还是利根,适不适合学习佛法,有没有善根;一触摸这个众生的衣服,就知道这个人是善是恶。

「善恶诸根」,过去造过什么恶,造过什么善,他摸摸你的衣服就知道,这是菩萨的神通。

碰一下衣服就知道过去都做了什么善和恶。所以,内心怀着惭愧的师兄感觉那也挺可怕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了。

【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所以,菩萨们真的是无限地了解众生,像了解自己一样。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

为什么菩萨们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呢?菩萨摩诃萨虽然明确地了解凡夫心里的贪心、嗔恚心、愚痴心,但是「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

你不用害怕没有了隐私,当知道佛菩萨什么都知道的时候,有的众生其实挺害怕「我做过的那些丢人现眼的事他不都知道吗?」他知道是知道,知道你的贪心、嗔恚心、愚痴心,也知道你的贪有关的行为、嗔恚有关的行为、愚痴有关的行为,但是他不强作分别,他不作分别心和心数之想。

心是心王,动能的源泉,你可以这样理解。心数就是由动能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其他能力,像受、想、行、识。菩萨虽然知道一切,他不像凡夫那样的大惊小怪强分别,知是知道,也像不知道一样,因为他不做众生相想,也不做物相想,他修「第一义谛毕竟空相」,见如不见。他见到你的那些事也像见了海市蜃楼,他都不动心的,所以你不用担心。菩萨修「第一义谛毕竟空相」,总是安住在第一义谛当中,不然他也无法遍见一切,遍知一切了,所以他见了你的那些事儿,没事的,相毕竟空。

【何以故?一切菩萨常善修集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为什么菩萨们这么伟大,看一眼这个人的长相,就知道他根器的利钝,触摸一下他的衣服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善和恶,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菩萨常修集「空性相」。

「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空不是说我刻意地修空,而是完全松掉了软掉了化掉了。笼子里的鸟都放出去了,没有任何的执著在身上。

如果你说:我学了《金刚经》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所住……」。你就被「无所住」这个词给捆绑住了,对吗?菩萨连「无所住」这个词都不想,他是真的已经做到了,而不是刻意地「我要无所住、我要无所住」,那还是一个妄念。连这个妄念都碎了、化了

他修空性相」,所以过去不知道的现在就修得了,就知道了。

【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

菩萨知道什么了呢?

知道没有本自存在的「你」、很执著「小我」,也没有你这个小我所做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主客体之别。同时菩萨感受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完全化开松掉的时候,「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我,我都成了佛了,不是一切都有佛性吗?」你成了一切众生,宇宙是如此鲜活的,好像全宇宙就一佛,就是你的自性佛。

【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当你静到极致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候,还有一阐提存在吗?好像没有了。就算是偏离了本心的、静不下来的一阐提,他身上有佛性吗?也有的。他被无边无际的你包裹着,他也有佛性的,他也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此皆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菩萨能知。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上说到的这些东西是声闻、缘觉所不知道的,但是菩萨们知道。菩萨过去在声闻乘、缘觉乘果位的时候也不知道,现在却知道了。

所以,大家要一直精进地修行。

【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念过去世一切众生所生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于一念中得殊异智,异于声闻、缘觉智慧。】

这里讲的菩萨的神通也非常伟大——宿命通。只要按照《涅槃经》的指引认真地去修行,尤其修禅定,当然持戒也很重要(这部经一直强调「六度」,强调持戒、禅定),你就能像菩萨们一样拥有宿命通。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他曾经是什么种姓,他的父母是什么、叫什么,上一世,大上一世,再上一世都知道,兄弟是谁、妻子是谁、眷属是谁、跟他比较要好的善知识是谁、他的冤家仇敌是谁,他害过谁、被谁害过、恨过谁、被谁恨过,一念之间,菩萨全知道。这个非常神奇,也是修禅定证得的。这一点,菩萨的宿命通跟声闻、缘觉的宿命通是不一样的。

【云何为异?声闻、缘觉所有智慧,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种姓至怨憎相;菩萨不尔,虽念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终不生于种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声闻、缘觉有的时候修禅定也能修出来一些宿命通,也能知道过去世所有众生的种,父母是谁、冤家对头是谁,但是声闻、缘觉著那个,菩萨不著那个

菩萨虽然知道,比如说张三,前世是个僧人,再一世是个道士,再往前曾经是清朝的一个官员,再往前是什么,他都做了什么,菩萨都知道。但是菩萨不执著那个,他只是像翻看档案一样,很客观的,不起心动念的。但是声闻、缘觉在看的时候会激动的,他著的。一看到哎哟,这一世他杀了他的母亲,他的心就怦怦的。然后,那一世打了他师父,声闻、缘觉还是著的。他翻众生过去世的档案的时候,声闻、缘觉感觉真的有这些相,是实有的相。但菩萨感觉是空的,只是幻影(翻看一些幻影)。

菩萨在看众生——就是宿世的因缘业力导致的、编的这些故事的时候,「常作法相、空寂之相」。看就看了,他的心一点都不动。调去看,就是查一查、看一看,心一直不动。但是声闻、缘觉当真,还是动心,这是菩萨声闻、缘觉的不同。

这里也向我们透露一些秘密:声闻、缘觉也可以修得宿命通。也就是说阿罗汉、缘觉佛或者辟支佛他们有宿命通。那你有吗?还没有,证明你还不是。所以对照经文,我们就不会有傲慢。

【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得他心智,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为什么说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菩萨摩诃萨只要按照涅槃微妙经典来修习,就能证得「他心通」、「他心智」。菩萨摩诃萨证得的「他心通」跟声闻、缘觉的「他心通」也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声闻、缘觉乘一念的智慧,一念之间能知道人道众生的心里想什么(人的心念,声闻、缘觉乘是知道的),但是声闻、缘觉一念之间无法觉知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天人道众生的心念。但是菩萨一念之间遍知六道众生的心,所以菩萨的「他心通」跟声闻、缘觉的「他心通」不一样。

这里也是重要的信息,声闻、缘觉能知道人的心里想什么。一看这个人,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但菩萨能知道六道众生,无论是人道、地狱道的、畜生道的、饿鬼道的、修罗道的,还是天人道的心(菩萨只要想知道,一念之间就知道)。非常伟大!

还有不同:

【复次,善男子,复有异知,菩萨摩诃萨于一心中,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所以修习大涅槃的菩萨是非常伟大的,伟大到什么程度?他不仅仅能知道六道众生之心,还知道须陀洹之果以上连着十六个阶位的这些众生的心念。「他心通」的覆盖范围非常的广。

菩萨摩诃萨能知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再往上五十二个阶位里,再数十二个,加上四个,一共十六个。这十六个阶位所有圣者的心里想什么,菩萨都知道。所以,如果你现在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了解你易如反掌,太了解你了,就好像观世音菩萨了解唐僧、孙悟空一样。

【是为菩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到这里为止,佛陀讲的是修学《大涅槃经》的菩萨们,除了过去讲的初步建立起来的功德,比如「大我」、「大自在」、「大净」、「大乐」,第二步的功德是以上讲的神通(这些相关的)都具备了。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修习涅槃经还有什么好处呢?第三种功德是什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慈得慈,得慈之时不从因缘。】

舍掉了一种慈,得到了另一种慈。舍掉慈的时候不从因缘,不是因为因缘而舍掉的。

【云何名为舍慈得慈?善男子,慈名世谛,菩萨摩诃萨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缘得。

为什么说修习《大涅槃经》的菩萨们舍掉了一种慈又得到了另一种慈?舍掉的是什么慈?

佛陀说舍掉的是「世谛慈」,得到的是「第一谛慈」。

「世谛」,简单讲就著相的慈,相上的慈悲;「第一义慈」是空性里面的,离相的,诸相非相的那种慈悲。舍掉了相里的,得到了相之外的、超离相的、最究竟的,这不是从因缘而得的,是慢慢地修证得来的。

复次,云何舍慈得慈?】

为什么说舍了一种慈得到了另一种慈——舍掉了世俗谛的慈,得到了第一谛的慈呢?

【慈若可舍,名凡夫慈;慈若可得,即名菩萨无缘之慈,舍一阐提慈、犯四重禁慈、谤方等慈、作五逆慈,得怜愍慈,得如来慈。世尊之慈,无因缘慈。】

舍掉了一种慈,得到了另一种慈,舍掉了凡夫的慈。

凡夫的慈悲,很著相的,或者说「我就爱我们国家的人,不爱其他国家的人;我就爱我们村子的人,或者就爱我们公司、我们道场的人,我不爱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凡夫的有分别的慈。

菩萨们没有分别,是无缘之慈,对一切众生都慈悲,不管他是谁,过去世跟我是什么关系。一切慈都给他,是菩萨的无缘之慈。

同时,学习《涅槃经》让你舍离了一阐提那种愚痴的、断善根不信因果的慈,也让你舍掉了犯「杀、盗、淫、妄」四重罪的慈、谤方等的慈、做五逆的慈,得到了怜愍慈就是说,当你修学《涅槃经》时间久了,你对于一切一阐提、一切犯了杀盗淫妄的人、一切诽谤佛法的人、一切犯了五逆重罪的人,你都普遍怜悯和关怀,并不会因为他是恶人就不爱他,得到了如来的慈——看一切众生都是罗。(不管他是否吸毒,是否杀人,都是罗睺罗,这是如来慈。

「世尊之慈,无因缘慈。」世尊(如来)的慈悲,是无有因缘的。

不是说过去世他是我的亲人,所以我慈悲地对待他。不是的,没有条件的,是无条件的爱。「无因缘慈」就是无条件的爱。

【云何复名舍慈得慈?舍黄门慈、无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脍猎师畜养鸡猪如是等慈,亦舍声闻、缘觉之慈,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

「舍黄门慈、无根二根女人之慈」,舍掉了一切各式各样的、对世间众生的一开始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样的慈,或者对屠夫、刽子手、猎人、或者蓄养鸡猪准备杀戮或者是卖掉的这些人,本来对他们是一种怀着沉痛之心的慈悲,以及一些众生在性别上比较怪异的「黄门」、「无根」「二根」,像这样的众生,过去世菩萨们是怀着哀痛去慈悲地对待他们,但是如来非常平等地看待他们,一切平等。

也舍掉了声闻、缘觉的慈,得到了菩萨无缘之慈。就是说菩萨和佛对于众生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众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或者甚至说这个众生很变态,佛菩萨就不爱他,不是这样的。

【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菩萨们的无缘之慈,无条件的爱。菩萨们不会说见到「我是很慈悲的人,我自己见到自己的好、自己的慈悲」,也不会刻意说「那个人很慈悲,这个人很慈悲」,他不分别。

面对众生,菩萨们不去分别这些众生持戒是很好的,破戒是很糟糕的,菩萨不去分别这一切。

这是站在菩萨的角度讲菩萨的无分别。

但是,大家不能以为既然菩萨都无缘大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那持戒不持戒不一样吗?持戒、破戒一样,不是这意思。这里讲的是站在菩萨的角度不去分别,他爱一切众生不是说你可以随便地破戒了(因为菩萨无条件地爱我,所以我随便地破戒)。这个侧重点是在无分别心这里,因为总是修法相空相,他就不分别了。所以有的时候虽然有悲心生起来了,其实菩萨也不见众生相,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见众生相,有悲心有慈心,但是不会执著说「我要去度那些众生」。

「虽有苦受不见受者」,看到众生,怜悯众生,跟着众生一起受苦,但是感觉不到自己在受苦。为什么?因为菩萨「修第一真实义故」。第一义就是空义,空里还分别谁持戒谁破戒吗?还分别谁变态谁正常?还分别谁是一阐提,谁犯了五逆重罪吗?不会的。或者谁在受苦受苦?不分别。

菩萨总是处在第一义中,所以说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了第三功德。

第二功德简单两个字是「神通」,第三功德简单两个字是「空性」,或者说三个字「不分别」。

这是学习《涅槃经》的第三种功德。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学习《涅槃经》还能够成就具足第四种功德。第四种功德是什么呢?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有十事。】

佛陀说:善男子,第四种功德包括十个方面,很重要的十个方面。

【何等为十?一者、根深难可倾拔,二者、自身生决定想,三者、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净佛土,五者、灭除有余,六者、断除业缘,七者、修清净身,八者、了知诸缘,九者、离诸怨敌,十者、断除二边。】

哪十个方面?第一、根深难可倾拔,二、于自身生决定想,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修净佛土,五、灭除有余,六、断除业缘,七、修清净身,八、了知诸缘,九、离诸怨敌离开所有怨敌,十、断除二边两种邪见的过失

学习《涅槃经》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这是第四种功德里包括的十个方面。

因为很重要,佛陀就这十个方面一一地讲来。

【云何根深难可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

第一「根深难可倾拔」是什么意思?学习《涅槃经》能够让你「根深难可倾拔」,「根」指的什么?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严格地持戒「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跳过那个规矩线。这条线是小人和君子的一个分水岭,越过这条线的是小人,不越过去的是君子。不放逸,不要轻易地越线。

不放逸非常的重要,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不放逸就是持戒,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事不能做,「诸恶莫作」,就是不放逸。

你要想成佛必须不放逸,这是根本的根本;要想成佛必须持戒,这是根本的根本。

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诸余善根转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于诸善中最为殊胜。】

一切诸佛都是不放逸才成佛的。你要是随随便便地做事情,没有道德底线,对自己没有约束力,你是不会成佛的。

一切诸佛都是通过不放逸,慢慢地修,才证得佛果的。就是因为不放逸这个基础打牢了,所以其他的善根才慢慢地增长。善根慢慢地增长,所以在善中成了最殊胜的,佛陀在众善奉行中成了最殊胜的。

【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明中,日光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王中,转轮圣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

善男子,就好像一切痕迹中大象的痕迹是最大的,最上的;不放逸也是这样的,是一切善法中最殊胜的。你一定要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放逸。

善男子,就好像一切明亮中,太阳的光芒是最亮的;不放逸也是这样的,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的。

善男子,就好像在一切国王当中,转轮圣王是排在第一位的;不放逸在一切善法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善男子,如诸流中,四河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山中,须弥山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

善男子,就好像在众多条河流中,四大河是最大的;不放逸在一切善法中是最上最大的。

善男子,就好像在众多山中,须弥山王最第一的,最高大,最伟岸;不放逸也是这样,在一切善法中是最第一的。

善男子,如水生华中,青莲华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陆生华中,婆利师华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

善男子,就好像水里生出的各种花中,青莲花是最好的,可以长成最大的;不放逸也是这样的,一切善法中最为殊胜最上最善的。

善男子,又好像陆地上长各种花中,婆利师花是最上最殊胜的;不放逸法在一切善法中是最上最胜的。

善男子,如诸兽中,师子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飞鸟中,金翅鸟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

善男子,就好像在一切动物中,狮子是大王,狮子统领各种禽类兽类;不放逸也是这样的,在一切善法中堪称大王,最上最胜。

善男子,又好像在飞鸟中,大鹏金翅鸟王是最大最神圣的;不放逸在一切善法中是最上最神圣的。

【善男子,如大身中,罗睺罗阿修罗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

善男子,就好像在大身中,罗睺罗阿修罗王是最为上的;不放逸法也是这样的,在一切善法中就像罗睺罗阿修罗王一样,是最上最胜的。

非常巨大罗睺罗阿修罗王阿修罗王有好多个,其中有一个名字叫罗睺罗,跟佛陀的儿子同名。罗睺罗阿修罗王身体非常的巨大,可以经常挡住太阳的光挡住月亮的光。「不放逸」在一切善法中就是最为重要的,可以遮挡恶法。因为你不放逸不作恶,遮挡恶法。

善男子,如一切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中,如来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众中,佛僧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佛法中,大涅槃法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

善男子,就好像一切众生中,不管是两条腿的、四条腿的,还是很多条腿的、没有腿的,一切众生中如来是最殊胜的;不放逸法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的,最上最胜。

善男子,就好像在一切大众中佛和僧是最殊胜的,最上最胜的;不放逸法在善法中是最上最胜的。

善男子,就好像在佛法中《大涅槃经》是最为殊胜,最上最胜的;不放逸法在一切善法中也是最上最胜的。

再一次强调《大涅槃经》在诸经中王中之王的尊贵地位。

【善男子,以是义故,不放逸根深固难拔。】

善男子,所以说「不放逸根深固难拔」。

《涅槃经》学久了,你就能够领会不放逸的重要性,就不会轻易地破戒。

【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长?所谓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如是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长,】

因为诸恶莫作不放逸,戒除了一些恶行,心很清净,然后你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得以增长

「不放逸」是学习佛法的一个基础。把这个地基打牢了之后,再往上建大厦。如果你是一个放逸的人,随随便便地什么都做,「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什么都做的,你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根都没有扎好,基础都没有的。

【以增长故深固难拔。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根深难拔。】

所以,只要不放逸,你就具备未来成佛的希望了。你是否放逸,直接决定了你是凡夫还是圣人,你是凡夫还是修行

佛菩萨是不放逸,放逸是成不了佛的。该持的戒律要认真地持,要定期地温习戒本。

如果地基打得牢,以后在上面建很高的大楼都不会倒塌,所以「不放逸」是修行之本,「戒律」是修行之本。

「不放逸」是成佛之本,「不放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2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61课·不放逸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6

第276课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大般涅槃经》的《后分》部分——遗教品第一。遗教品第一【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槃。】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及与会的所有大众们说:我灭度之后,你们这些四众弟子们,一定要精勤地护持我的「大般涅槃之法」呀!此次我在涅槃法会上讲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第272课「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第269课「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涅槃经》的第四十卷——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