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7课·爱欲与六贼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35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欢迎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二十三卷。今天的课程内容相当地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听。

上节课,佛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箱子里养了四条毒蛇,然后找人来照顾这四条毒蛇的饮食起居,还要给毒蛇洗澡,还不能够让任何一条毒蛇生了嗔恚心。如果做不到的话,这个人可能会被当众杀头,所以这个养蛇人就吓得跑了。一听说他跑了,国王就派着五个旃陀罗(杀手)去追他。这一路上这个逃跑的人跑得很辛苦,旃陀罗在他后边追得也很辛苦。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象征和比喻,前面讲了四条毒蛇代表「四大」——「地、水、火、风」,追着这个人的五个旃陀罗,其实代表「色、受、想、行、识」五阴对于人的穷追不舍。怎么样能够摆脱「五阴」的干扰呢?菩萨们要修习「八圣道」、修习「六波罗蜜」(六度)、要修习「四无量心」,这样才可以。这个只是空洞的口号,具体怎么做呢?

接下来看

【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说,菩萨们认真修「八圣道」,就好像那个人畏惧四条毒蛇、畏惧五个旃陀罗,所以找个路就赶快跑,无所顾虑,毫不留恋,一直往前跑一样。

【诈亲善者,名为贪爱。】

那么故事里也讲,追着这个逃跑者的五个旃陀罗后来想:我们追得快,他跑得也快。怎么办呢?他们就把刀藏起来,又派了其中一个人「诈现亲附」,装得跟这个人很亲近,说:你看,我也没拿刀,你不要跑了,我不伤害你装着跟他亲近。装着跟他亲近的这个旃陀罗代表什么呢?佛陀说(这也是个比喻,是个隐喻):装着跟这个逃跑者去亲近的这个旃陀罗(杀手),其实就是「贪爱」(贪欲、爱欲)。根据经文的意思,「贪爱」指的是对于爱欲的贪恋。

【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

菩萨摩诃萨看到「爱欲」这个结缚,就感觉像是装得跟我做好朋友的一个恶人、一个冤家对头一样的。

【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贪爱亦尔,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轮回六趣具受众苦。】

如果你能看清了爱欲的本质的话,你就不会受它的影响了;如果你看不清它的本质,你必定为爱欲所害。贪爱就好像是装着跟你很亲近的一个想要伤害你的杀手一样,「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

为什么说爱欲这么可怕呢?我们每个人都来自父母的爱欲。《楞严经》中也告诉我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对于爱欲、对于行淫还有贪恋的话,你必定是出不了轮回的,必定出不了。「如其不知,轮回六趣」,那就在六道里继续轮回吧。

为什么说「贪爱」如此的可怕呢?我们都知道,因为世俗人,男女之间只要爱就会有欲,它简直是一个连锁反应:只要有爱,就会有欲;只要心灵上契合,肉身上它也会渴望合一,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的。虽然也有一些欲望不是因为爱而生,是因为生理的原因,但是如果有爱的话,一定会有欲的。有爱就有欲,有欲断不了,就无法出离生死,所以就会在轮回中「具受众苦」,会忍受、承受各种各样的磨难和痛苦。

【何以故?爱之为病,难舍离故。】

为什么呢?因为爱就像是一场病一样,「难舍离故」。

我们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说生病很快(突然就得病了),但是你忽略了这个病很长的一个蓄谋期了,突然好像就得病了。但是要医治这个病,想要病好,就需要很久很久,有的病要治好久才能好,甚至得了不治之症,就难好。

爱就像是一场病,(佛经是很美的!)难舍离,一旦得了「爱之病」,其实是很难舍离的。所以「爱」——贪爱,就好像装作跟你很亲近的一个冤家来找你了,你很难逃脱它。

【如怨诈亲,难可远离,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

就是爱欲会搅扰你,趁着你不注意的时候,找到你的弱点进攻你,然后你就会饱受「爱别离」之苦,或者「怨憎会」之苦;一开始是因为爱在一起,因为爱在一起,又无法忍受别离。但是有的时候,有的人一开始是爱人,后来变成仇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到最后反应过来,我跟他原来是一场孽债,原来过去世是仇人,他是来骗我的——骗我钱的,还是骗我色的,种种纠葛、纠纷。很多时候爱欲都是开始得很美丽,结束得非常悲惨。

【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

恋爱中的男人女人一般都是智商为零,所以一旦爱起来之后,往往就会远离一切善法,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贪心、贪婪、占有欲、嗔心。得不到或者得到的爱太少,感觉不公平,就会嗔恚、抱怨、痴心、愚痴,缺少智慧,只想着对方,也不做功课了,也不读经、抄经了。爱欲使人远离一切善法,「十善业道」就不用提了,慢慢都荒废了,「近于一切不善之法」,陷在爱欲中的人很难有清醒的头脑,往往会慢慢地就滑向了不善之法,不由自主,无法控制,像中了毒瘾一样。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见不见故,闻不闻故。】

聪明的菩萨摩诃萨们(大菩萨们),要是他们去看「爱欲」这个事情,一眼就看到了爱欲的本质,就是装得很美好的一个冤家过来了,一个来找我麻烦的杀手过来了,所以看到了爱欲,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是「见如不见,闻如不闻」,见了像没看见一样——不动心,听了像没听见一样——不动心。看见了美色不动心,听到了甜言蜜语不动心,这是聪明的菩萨摩诃萨。

【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虽见不见,虽闻不闻。】

只有菩萨摩诃萨能够对于爱欲有如此深的抵挡功夫,但是一般的声闻乘、缘觉乘还做不到。声闻、缘觉在打坐修禅定的时候,可能也证得神通了,也能够去无色界了,但是一旦陷入世俗生活,也可能经常被美色迷惑,这是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是经常退转的,是不稳定的。

就好像凡夫之人,偶尔也看到了,生死轮回真的是很苦,也想超离。学了一点点佛法的智慧,说我也想超离,我也想放下。但是还是因为愚痴障碍了自己、覆盖了自己。一开始见到了生死的过患,过了几天又忘记了,就是这样子,开启了一点点智慧,后来又被无明覆盖了,看不见生死轮回的种种过患了。声闻乘、缘觉乘就是这样的,不稳定的。

「虽见不见,虽闻不闻」,所以声闻乘不像菩萨摩诃萨那么稳定,但是也尽量地去做。因为佛给声闻、缘觉讲法时,说你们放下「六根」,放下「六尘」,放下「六识」,又给他们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讲「十二因缘」,他们经常听佛讲法,也了解了,所以也强力地控制自己,说我见到了就像没看见一样,听到了就像没听见一样,但是是需要下苦功夫的。菩萨摩诃萨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他已经做到了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但是声闻、缘觉是要下一定的功夫强力克制自己的,是比较困难的。

【何以故?以爱心故。所以者何?见生死过,不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爱欲炽盛,如果爱欲充满了你的心,你即便是见到生死轮回很苦的,你也不能够强力地割舍爱欲对你的束缚。对你造成最深束缚的爱欲,你无法斩断它,没有办法立刻斩断它,这样就耽误你获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知道,佛陀跟耶输陀罗佛陀出家前的妻子之间无数世都有牵绊,无数世都曾经是夫妻。那么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一次,乔达摩·悉达多投胎转世,他最终还是割舍了对于耶输陀罗的爱欲,他出家了,后来证道了。如果不出家,可能还是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好在耶输陀罗在佛的感染下,后来她自己也出家了。

在《法华经》里,佛陀也给耶输陀罗授记了,说她未来也成佛了。这个场景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就是说是佛陀先放下的,然后又影响了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放下了,后来认真修,都修成正果了。佛陀当时讲:「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就是说,耶输陀罗不是立刻成佛的,她是在之后又在百千万亿佛所在的地方认真地修习佛法,修习菩萨的「六度」之行,后来她也成了大法师,给别人讲法,慢慢地就圆满了自己的菩提之道,后来成就了,也作佛了,她的佛号是「具足千万光相如来」,非常的辉煌!(这是未来的故事了)如果不放下,就没有真正的解脱和成就了。是佛陀先放下的,所以他的妻子随后放下。如果不放下,是真的没有办法成就的。

过去也有师兄问,也有一些不信佛的人去质疑,说:如果人人都放下了,人人都出家了,那世界不就不存在了吗?实际上世界本就不存在,只是一场梦幻,也不会存在说人人都出家的情况,倒是人人都修习佛法是有可能的。肯定会有一批人是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的人,我们需要放下的是邪淫以及对于正淫的过分贪著。那么受了菩萨戒,正规的菩萨戒是不允许行淫的,要是按照《梵网经菩萨戒本》,是不允许的。因为只要行淫,他是脱不了「六道」的,这个大家是了解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说,我们在家人不放下淫欲也成佛呢?过去我也咨询过曾经认识的一个师父,他说:你看,密勒日巴尊者、莲花生大师,那些也都是特例了。但是据我们所知,在汉地,真正能够修出来有所成就的这些在家居士,往往最后也都过着禁欲的单身生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

如果你是在家人,你现在还无法出家,你就必须把你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你要意识到:这是我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这个角色是我的责任,你要这样想。因为如果你没有出家,你也有妻子、有儿女,如果你毫不顾及家人的感受的话,对于众生是极大的伤害,何谈慈悲?所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正是慈悲的体现,也算是菩萨在修习「布施摄、利行摄、爱语摄、同事摄」,一种善巧方便,这是没办法的权宜之计。

那么这部经大部分的内容是适用于出家人的,出家人对于爱欲绝对是要断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的,如果你暂时还做不到的话,那么还不是出家的最佳时机。

前几天在QQ群里面,一个师兄发了一个电影的介绍:在西藏,有一个师父很小的时候(几岁的时候)就出家了,一辈子没碰过女人,后来,在他青壮年的时候,遇到了致命的诱惑,他当时就开始纠结,到最后还是为了这个女人还俗了,投入了世俗生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世俗生活,自己深深地沉迷到五欲六尘当中,他又开始觉得自己染污深重,他又想出离,在他想出家的时候,他的妻子又拦住他,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纠结和痛苦。那个电影确实是蛮深刻的,师兄们倒是可以关注一下。如果你今生注定不出家,你打算怎样进行你的修行生活?请大家好好地想一下这个问题。

接下来回到经文,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观此爱结如怨诈亲。】

菩萨摩诃萨感慨:他们看世间的爱欲之结缚,爱欲像打了个结一样,有开始就没有结束,就好像装得很亲近的一个冤家,好像是掺了毒药的糖一样,乍一看很美,乍一尝很甜,但是接下来就是无穷的酸、甜、苦、辣等着你。

【云何名为怨诈亲相?如怨不实,诈现实相;不可亲近,诈现近相;实是不善,诈现善相;实是不爱,诈为爱相。】

为什么说菩萨们看爱欲之结非常可怕呢?因为爱欲,它「如怨不实,诈现实相」,就好像这个故事里面想要追杀这个逃跑者的其中这一个旃陀罗,他藏起了刀,装着说,「我不杀你了,我跟你很友好」。其实他是骗你的,当你跟他靠近以后,他依然还是该伤害你就伤害你的,所以他对你的心不是真实的,是装出来的,不可亲近的。他是装着跟你很亲近的,其实心里是不善的,是想要害你的。装出来的善相,「实是不爱」,他没有真的去爱你,是装的爱你而已。

「爱欲」这个事情,往往就是开始得很美丽,中间很痛苦,结束得很悲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子,让人一声叹息,所以菩萨摩诃萨就看破了,就放下了。

【何以故?常伺人便,欲为害故。爱亦如是,】

因为「爱欲」就好像旃陀罗杀手一样,装得是跟你友好,但是找到了一个机会就想要害你的。爱就是这样的。

【常为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诈善、非爱诈爱,常诳一切轮回生死。】

爱欲常诳惑一切众生,爱欲总是让众生陷在里面拔不出腿来,甚至很多的法师们都有绯闻,说跟某某人纠葛不清了,阿难尊者也曾经有过绯闻。在这个红尘当中,这些都很正常,所以爱欲是经常埋伏在各处的,在关键的时刻就给你使绊子。有的时候,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感觉自己无有烦恼、无挂碍了,突然可能又有一个事件发生来考验你,总是这样子。爱欲诳惑了天下的众生,诳惑了一切众生,使得众生轮回在生死当中。

【以是义故,菩萨观爱如怨诈亲。】

所以菩萨们对爱欲是绝对不会动心的。

【怨诈亲者,但见身口不睹其心,】

为什么说他是装出来的亲近呢?因为他只是身体表现上对你不错,嘴里说着甜言蜜语,但是他的心你不知道。爱欲也是这样子的,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看到他(她)的表现,能够听到他(她)说的话,我们参不透他(她)的心。所以说,女人心、男人心都像海底针一样——参不透。

【是故能诳;爱亦如是,唯为虚诳,实不可得。】

没有人真的能够得到他想要的爱,总是飘飘渺渺的,好像想够又够不到的这样的,总是有期待,又有失落、有失望,爱是很虚妄的,是不可得的。

【是故能惑一切众生。怨诈亲者,有始有终,易可远离;爱不如是,无始无终,难可远离。】

今天重点讲的是爱情,讲的是爱欲,爱欲的过患。

像这个追杀你的装着跟你很亲近的冤家,他是有始有终的,他有追杀你的时候,也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候追累了就不再追你了,是吧?你可以藏起来,让他抓不到你。但是「爱欲」不是这样的,「爱欲」这个东西无始无终,无始劫以来就伴随着众生了,因为没有「爱欲」、没有淫欲,简直就没有轮回,无始劫以来,爱欲陪伴着我们,很难讲它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你非常难远离它。

【怨诈亲者,远则难知,近则易知;爱不如是,近尚难知,况复远耶?】

像追杀你的这个杀手,装着跟你亲近,「远则难知」,你要是离他很远,他对你就没有把握,他不知道你,你也不知道他。近了,你才能感觉到他,他也能感觉到你。但是爱欲、爱情不是这样子的,你就算离你所爱的人很近、很近,你往往也没有办法真的懂他的心,就别说离得还很远了。

【以是义故,菩萨观爱过于诈亲。】

所以菩萨们感觉「爱欲」太危险、太复杂、太费脑子、太费心思了!简直比追杀自己的那个装得很亲的杀手还要狡猾。

【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

众生如果陷在爱欲当中,就会离涅槃越来越远了,就会离生死轮回越来越近了。

【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为三垢。】

如果你陷在了爱欲当中,你就离涅槃的「常、乐、我、净」越来越远,你就会离无常、苦、无我、不净越来越近。所以佛陀说,我在很多很多经里,我在《处处经》中,我几乎在每一部经里都给大家讲,贪、嗔、痴是三垢,爱欲要小心,「女人是老虎」,类似这样子的话。

【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过患,不能舍离。】

但是众生(当事人)遇到的时候,就是因为无明业力捣鬼,他无法看见过患,他总是觉得这个事情虽然也苦,但是乐更多,对我更有吸引力,就好像酒,虽然很辣,但是我上瘾了,就是想喝它;烟虽然很呛,我就是无法忍住不去吸它。所以众生看不到爱欲的过患,不能够舍离爱欲。

【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之人。】

爱欲虽然非常的狡猾、奸诈,但是它却不能够害那些有智慧的人。

【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亲,涉路不回。】

所以菩萨「深观爱欲,生大怖畏」,菩萨们看到爱欲就赶快远离。

《楞严经》中也讲了,菩萨看到「杀、盗、淫、妄」都感觉非常的可怕,想要远离。菩萨怎么远离呢?修「八圣道」,通过修习「八圣道」来远离爱欲,就好像故事里的这个逃跑的人,畏惧四条毒蛇,畏惧五个旃陀罗(杀手),也畏惧那个装着跟自己很亲近的杀手,他就马不停蹄地跑啊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回头,就是这样子。菩萨们远离爱欲、远离一切的恶性习气,就是这样,一直跑,不回头的,非常的坚定、坚决。

【空聚落者,即是六入。】

那么故事里讲,这个逃跑者跑着、跑着,到了一个空空的村落(聚落),一个人都没有。这个空空的聚落代表什么呢?佛陀说:这里代表「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叫它「六入」呢?「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六个入口,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入口,能够使外在的尘相进来,所以叫「六入」。

【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

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观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空无所有。因为菩萨摩诃萨经常修习禅定,不著不住一切相,所以他总是感觉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非常清净的,没有任何东西的,非常的清净。

那么我们也都知道,眼睛是摄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几乎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根来摄入的,所以眼根常常会干扰你的修行。除非有一种情况,是你在用「观像念佛」的修行方式,就是你看着佛的形像,闭上眼睛去观这个佛的形像,直到能观得这个形像跟睁开眼睛一模一样,除了这种形式之外。

如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形像,其实它会搅扰你的入定,因为尘相就大面积的、大量的进入你的阿赖耶识,就会使得你内在识性动荡,更加不静。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强调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你去听经闻法是非常棒的。过去佛陀讲法的时候,弟子们闭上眼睛听师父讲法,闭上眼睛——关闭眼根这扇门是很重要的,因为尘相真的很容易干扰你。

所以像有的师兄说:醍醐老师,你开个直播吧。其实,开直播不利于你听经。你要想心静下来,只听声音是最好的,你只通过耳根来摄取这个重要的经文信息,这样心容易静下来,而且注意力会高度地集中。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没有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眼见。「清净在音闻」,是用你的耳朵听。

「六根」的任何一根怎么用?「六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怎么来用?怎么来证圆通?到最后,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他们所推荐的是耳根——「耳根圆通法门」。你听声音最容易让你静下来,而不是看一场直播、看师父的形象。你去看形象,其实会干扰你的。我过去看某某法师讲经,我经常视线就落在这个法师的袈裟上,或者他面前的供果,或者他的话筒,他拿起的水杯或者背后的陈设,这就干扰你,其实真的会干扰你。所以最好的听经方式是闭上眼睛,或者微闭眼睛打坐来听的时候,是最棒的,没有任何干扰。

当你没有办法做到集中一个大块的时间来坐在这儿打坐听经的话,那你边做家务边听经的时候,只要你的注意力是在耳根,那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其实并不需要真正看着这个讲法者的形象,然后再去品他讲的法,其实不看形象也许你能品得更专注。大家可以试一下,只要你能够听得清楚这个法师讲经吐的每一个字,那么你不看他的形象,你去听,也许效果会更好。

【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见有一居人,遍捉瓨器不得一物;】

所以说,菩萨们就会修习「八圣道」,一直往前跑,跑到空的聚落。菩萨们看「六入」、「六根」就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也远离,他也不著。菩萨们经常在阿兰若处在清净的地方修习禅定,眼、耳、鼻、舌、身、意是很空的,他总是修习空相,这种空相,眼、耳、鼻、舌、身、意空空的,没有承载任何事物,也没有外在尘相的染污的时候,就像是故事里讲的这个人,逃到了一个空空的聚落,空空的聚落什么也没有,一个人都没有,甚至找一找瓦罐里边什么东西都没装。

【菩萨亦尔,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生一物之实,是故菩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

菩萨们说为什么他能够这么轻松地超脱最难超脱的爱欲?因为总是修习禅定。在一个很寂静的地方修习禅定,外在的尘相进不来,他把「六扇大门」关闭了,所以「六入」是空的,空无所有,非常寂静,所以菩萨们就超越了,就好像空空的聚落一样,什么都没有。

【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贼远望,终不生于虚空之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于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轮回生死受无量苦。】

但是这个空空的聚落,它是一个稳定的「空」吗?它不会被干扰吗?不是的。外在有「六个贼」,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贼」,它一直在远远地望着这六扇大门,看门什么时候开,我们进去,就在门口等着,排队挤进来,色、声、香、味、触、法就埋伏在我们周围,睁开眼睛全是,对不对?只要你想要听,全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好听的音乐,还有各种各样的噪音,一切的声音……

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尘相构成的世界,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就相当于是「六贼」,这个尘相的世界就是「六贼」,它们随时等待着侵犯我们,像空空的聚落一样的「六入」。凡夫之人就生活在「六尘」六贼造出的这样一个「相」的世界里,很少有时间修习禅定,所以很容易被「相」牵着走了。他就无法做到空想,他说:我怎么样把微笑观成白骨?我很困难。我怎么样把这个美女观成死尸?我很困难。我怎么样看一切「相」是一切空?我做不到。因为他就生活在这个「相」里面,他没有办法腾出很多时间去打坐、闭关打坐,什么也不见,没有办法。所以凡夫往往无法做到空想,无法把一切观「空」,无法让「六入」清净,无法让眼、耳、鼻、舌、身、意不再进来任何东西,所以凡夫就经常轮回在生死,受无量的苦。

佛陀说:

【善男子,群贼既至,乃生空想;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

如果你无法逃脱外在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你怎么样把它们观「空」呢?这个是甚深的功夫,但是菩萨们能做到。即便菩萨们没有在真空里面打坐,没有在山洞里闭关,他看一切「相」依然是透过了「相」——「见相非相」,感受着一切「相」的虚妄,不被它诳惑。这样就超越了它,无住于相。这样,即便「相」就在周围很喧闹,菩萨们还是觉得生活在空净当中、空寂当中。只有生「空」想了以后,你才能够不轮回生死,不会再继续受苦。

【菩萨摩诃萨于此六入常无颠倒,无颠倒故,是故不复轮回生死。】

你不能够颠倒,你只要一著相就颠倒了,你就被它影响了。这个「相」,你就觉得它亲切,或者美好就吸引你,你的欲望心就生起来了。但是当你看一切——幻化、幻化、幻化,梦里的、梦里的、梦里的,多多地提醒自己:空、空、空、无常、无常……一直提醒自己,当你不再陷在里面的时候,你就不颠倒了,不颠倒就不轮回了。

【复次,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空聚则得安乐;烦恼诸贼亦复如是,入此六入则得安乐。】

就好像一群贼,随时准备冲进这个空空的村落一样,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贼,一直等着侵入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烦恼伴随着「六尘」而来,你只要「六根」放进了「六尘」,往往你就开始有烦恼了。这个贼进来很舒适,这个烦恼就在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安营扎寨了。

【如贼住空聚,心无所畏;烦恼群贼亦复如是,住是六入亦无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之所住处;是内六入亦复如是。】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不小心就钻进来色、声、香、味、触、法,就经常钻进来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像贼一样,像狮子、虎、狼等恶兽,抢占了空空的村落了,非常讨厌。

【一切众恶烦恼走兽之所住处。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

所以菩萨们就已经知道了,只要我放「六尘」进来,只要我执著,烦恼就进来了,染污和不宁静就进来了;只要我的心不宁静,我就无法安守善法了。所有的善法都需要你的心清净、宁静、寂静,善法才能够延续;一旦你的心喧乱,善法就不稳当,你生起的每一个念头几乎都是跟贪、嗔、痴、慢联合在一起的,都是跟杀、盗、淫、妄联合在一起的。所以说,一定要想办法经常修习「空想」,就是观一切「相空」,不管你用怎样的形式,提醒自己是幻化、是梦,还是背《金刚经》,总之不能著,一著,烦恼就产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滋生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

真正聪明的菩萨摩诃萨们,经常地修习空想,他的心寂静、不住、无念、无欲、无愿、无想、无作。

【何以故?虚诳不实故,空无所有作有想故,实无有乐作乐想故,实无有人作人想故。】

然后他们去观察世间一切相,本来无一物,哪有乐?众生当作是乐,哪有乐?哪有人?没有众生相。连众生相都空了,哪有我所爱的人?连「我相」都空了,哪有被人爱的「我」呢?就这样空。所以说《金刚经》,在你著相深重的时候,是非常必要的一剂良药。

【内六入者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实。】

明明没有,众生却把它当真了,哪有真的乐?众生以为是乐。真的没有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哪有你的爱欲?你的爱欲是谁所生?归向谁?没有。智慧的人明了这一切,就得到了最真的真实,也就是空性。空性,寂灭的本体,这是最真的真实。

【复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就好像空聚落,有的时候有人,有的时候没人,「六入」却不是这样的。一个空空的聚落、一个村子,有的时候有人,有的时候没人,但是「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却不是的。其实「六入」的本性是空的,一直就没有人穿梭,是你的妄想造成了一些幻影来诱惑自己,你所经历的都是你幻想的产物。

【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怖著正路。】

本性常空,经常还是要处在「空」中才不会著相。智慧的人了解,一切不是眼睛真正见到了实在的「相」,眼睛见到的是妄——幻化的结果,眼睛见到的一切相是幻化而已。所以菩萨们观「六入」,就觉得「多诸怨害」,就觉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放贼进来,所以我要勤修「八圣道」,认真地修习「八圣道」,「不休不息」,甚至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就好像这个人在逃跑,觉得后面有四条毒蛇、有五个杀手,还有一个装着跟我亲近的敌人,还有「六贼」追我,赶快跑、赶快跑。菩萨们一直就是这样的心态:赶快跑、赶快跑,不要被追上,我要认真地修习「八圣道」。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

那么这个故事里讲的「六贼」就代表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随时可能追上你的「六根」,然后进来干扰你,所以赶快跑、赶快跑。

没事儿的时候多打坐是很好的。一不打坐,可能你的心就不稳了。没事还是要多打坐,一定要挤时间,就算几分钟也要打打坐。

【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

所以菩萨们看这个「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真的就是「六贼」,因为它能够把一切善法都抢劫干净。

【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六大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

「六大贼」能劫人民的财宝,就是这个「人贼」,他能够劫你的财宝,偷的都是财宝,但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贼」,偷的不仅仅是你的财宝,能够把一切众生的善财,就是一些你所累积的善根福德资粮,全都给你偷跑。就好像「六大贼」,进入到别人的房子就能够抢劫一样,把家里值钱的全都抢干净了,不管好坏都给你抢干净,能够使「巨富者忽然贫穷」,要是贼进了你的家,就能够使一个富人瞬间变贫穷,他可能把重要物品都给你抢跑了,偷走了。

【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那么「六尘之贼」——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如果进入到我们的「六根」当中,就能够劫夺一切善法。因为「六尘」一旦进来,你的心就不宁静,一不宁静就有烦恼,在烦恼中你不可能认真修习善法,生的都是恶法。所以「善法既尽,贫穷孤露」,善法都被偷走了,那么你就成了一个贫穷的孤独者露宿街头了。像一阐提一样,甚至都断了善根,也不想行善,也不想修习佛法了。所以菩萨谛观「六尘」像六大贼一样。

【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若无内人则便中还;】

接下来又讲很重要的。

佛陀说:善男子(光明遍照菩萨),像贼要是想顺利地偷取别人家的很多财宝的话,最好有内线,家里有内贼跟他勾结。如果没有内线的话,他就不方便下手。

【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这样,它要是抢夺你的善法之财,也是因为你有内线在帮助它。什么是内贼?什么是内线呢?是「众生的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众生的知觉、见觉这种功能,众生的这种灵能,这种生命力本身,还有感受到「常乐我净不空等相」,就是我能够感受到常乐我净这种能力其实是内贼。如果没有内贼帮助外贼的话,外贼很难下手。所以说内外结合的时候,你的福德资粮才被偷走。六尘恶贼如果没有内线帮忙,它不能够抢劫一切善法。

【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不善护故为其所劫。】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管好自己的心。我的心,要守好,不能有内贼帮助外贼。但是凡夫做不到,所以凡夫经常内贼帮助外贼,「六尘」就经常来抢夺他的善法之财。因为凡夫守不好心,没有办法很好地守好心,所以就被抢了。

【护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护故不被劫。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

你怎么样才能够防止你的外贼、内贼勾结呢?怎么样守护自己的财宝呢?要通过智慧去守护你的财宝。菩萨摩诃萨观色、声、香、味、触、法就像贼一样,没有差别,一直很重视这个「贼」。我不能放松警惕,我要用慧看门,看好门,用智慧管理好我的心。

【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能为人民身心苦恼;是六尘贼亦复如是,常为众生身心苦恼。】

世间的这些贼,经常偷人家东西,就给人民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苦恼。那么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大贼也是这样的,经常给众生,尤其是给修行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苦恼。

【六大贼者唯能劫人现在财物,是六尘贼常劫众生三世善财。】

贼,一些人抢的不过是你现在拥有的财物,但是六尘之贼——色、声、香、味、触、法,它一旦抢劫你,抢的就是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的善根福德资粮,全都给抢跑了。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六贼」是更可怕的。

【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

就好像贼一样,一到白天不开心,到晚上天黑看不见,我可以下手了,入室盗窃,这些贼一般到了晚上就快乐、就开心;六尘的恶贼——色、声、香、味、触、法的恶贼也是这样的,在无明所在的地方它就非常开心。(无明,没有光明,缺乏智慧的照亮,无明就是黑暗。)那么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充满无明的世间,它就非常的快乐,如鱼得水。

【是六大贼唯有诸王乃能遮止;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唯佛菩萨乃能遮止。】

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大贼,只有菩萨和佛能够遮止它,就是说真正能够对抗色、声、香、味、触、法的只有菩萨和佛。就好像世间的贼,一般只有国王、只有法律才能制止他们一样。

【是六大贼凡欲劫夺,不择端正、种性、聪哲、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不择端正乃至贫贱。】

下面又讲,世间的这些人贼在抢的时候,不管你长得好不好,你的种性是高贵还是低贱,你是很聪明还是很笨,不管你是豪贵家族的还是贫贱家族的,只要有偷的机会他就偷。「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这样的,在抢劫你的善法的时候,不管你长得好不好看、不管你是贫贱的还是富贵的,都去偷你的善法。

【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

接下来又打比方:世间这些偷东西的贼被国王抓到了以后,国王一气之下把他们的手脚给砍断了,说让你再偷。但是他的偷心还是没有改,还是没有停歇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这贼也是这样子的,虽然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初果、二果、三果)之人,好像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手脚都砍断了,就是我们已经尽量地避免了很多的诱惑了,但是还是没有根除他们的贼心,所以一不小心这「六贼」又来偷取善法了。

【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贼;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乃能摧伏六尘恶贼。】

只有勇健的人才能够摧伏「六贼」,而佛菩萨就是勇健的人,才能够摧伏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大恶贼。

【譬如有人,多诸种族,宗党炽盛,则不为彼六贼所劫;众生亦尔,有善知识,不为六尘恶贼所劫。】

下面又讲,就好像世间人,要是家里人多,宗亲、朋友这些比较多的话,在贼来偷东西的时候,就能帮忙把贼赶跑。那么众生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有一个善知识指引你,当你即将被「六尘」恶贼偷取善法的时候,你也能坚定你的信念,守好你的心,防止六大贼偷取你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善法。

【是六大贼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见、若知、若闻、若嗅、若触、若觉,皆悉能劫。】

世间的贼看到众生有财物,他就能够去行窃、去偷。那么色、声、香、味、触、法的这六贼——六尘之贼,在你看的时候,在你听的时候,在你用鼻子闻的时候,在你用手去触摸的时候,在你去觉知的时候,都能够去偷取你的善法,所以一定要小心,时时刻刻小心你的贪、嗔、痴、慢、疑有没有露头。因为习气其实也是贼,习气其实就偷取了我们的善法。

这里讲六大贼——色、声、香、味、触、法来的时候,如果你心不为所动,按捺好你的心不为所动,内贼不去帮忙的话,外贼是没有办法抢夺你的财物的。

接下来又讲,

【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

世间的这些贼,像这些小偷,偷的只是欲界的人界的、或者天界人的财物,但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六贼」却能够抢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所有财物,能够劫夺「三界的一切善法之宝」。

【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所以菩萨一定要观「色、声、香、味、触、法」,我见到哪个都要小心,我不要贪恋美妙的色相、不要贪恋美妙的音声、不要贪恋一切。只要是属于「六尘」的事物都不要贪恋,要修习「八圣道」,「直往不回」,一直跑、一直跑,千万不要回头,就好像那个害怕毒蛇、害怕旃陀罗(杀手),害怕装作亲近的冤家,害怕六大贼,一直跑、一直跑的人一样。

这节课佛陀讲得也是很细致。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所有师兄都能感觉到,确实是「六贼」,是外面的「六贼」。如果我们不起心动念的话,「六贼」是没有办法偷取我们的任何善法财宝的。但是你一旦起心动念,就很容易被牵着走,你的善法就容易流失,所以大家一定看好「心」。

那么非常棒的一个方法(我个人用下来非常棒的方法),一直提醒自己:「梦中的」,在一切你所贪著的事物前面加三个字——梦中的,这样会好很多。因为毕竟现在我们还是在家的状态,有的时候工作、生活非常的繁忙,打坐时间也少,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找阿兰若处,或者找一个清净的寺庙、道场去静修,很难很难,非常难。你要去山洞里打坐的话,还有很多的安全问题,还有闭关以后,有没有人给你护关这样的问题,你都要考虑清楚,考虑周全。

佛陀在前面的课程里也讲,我们修行者要照顾好我们的肉身,因为肉身是学法之器,是载法之器,也是传法之器。在照顾好肉身的情况下,怎么样来防六贼?多多诵习《金刚经》,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再加上禅定,非常棒的禅定可以代替一切的诵经,因为真经无经。

众生皆在烦恼河,佛陀却在涅槃岸。

烦恼涅槃一念间,心空无住本一岸。

愿以此功德,回向在烦恼河中浸泡的一切众生!

愿所有众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3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7课·爱欲与六贼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诸佛在讲法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时候同一种含义可能会换无量的名称去形容。比如说,「涅槃」这个词,可以用其它很多词来代替;帝释天王「憍尸迦」,他也有很多的名称。前面这里讲的就是「一义说无量名」,同一个事物有无量的名称。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