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6课·国王养蛇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44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经常地亲近佛经,我们就不容易退转,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二十三卷,佛陀对于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的开示。

上节课佛陀讲,菩萨们要随顺善的觉观,不能随顺恶的觉观,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免疫力。

【何以故?菩萨思惟:众生知我是良福田,我当云何受是恶法?若受恶觉,则不任为众生福田。我自不言是良福田。】

接下来,佛陀又讲,菩萨们会一直想着:众生都推举我们是自己的福田,那么我们怎么会受那些恶法呢?如果受恶法,如果保持恶性的觉观,我们就不配成为众生的福田,就不配称之为是众生的导师了。

【众生见相,便言我是。我今若起如是恶觉,则为欺诳一切众生。】

菩萨们饱受一切众生的尊敬和爱护,很多众生还大肆地供养菩萨们。所以菩萨们怎么能够随顺恶性的觉观?怎么能被恶性习气冲昏头脑呢?那样就等于在欺骗、诳惑一切众生了。

【我于往昔以欺诳故,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堕三恶道。】

菩萨们会经常想,我过去世无量劫来轮回于生死当中,堕落在三恶道中,都是因为被习气冲昏头脑的缘故,所以现在我一定要守好我的心(我千万要守好心),不能够随顺恶的觉观。

【我若恶心受人信施,一切天人及五通仙悉当证知而见诃责。我若恶觉受人信施,或令施主果报减少或空无报。】

如果我起了恶心再受信众的布施和供养的话,那么一切的天人还有五通仙人都会作证明,见了以后都会指责我,说我不配接受众生的尊敬和供养。所以菩萨们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自己随顺了恶性的觉观,还接受了信众的布施和供养,就会使得施主的果报减少或者没有果报。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不值得被布施的人,施主们还布施了我,那他的果报就很少,甚至没有果报。所以我们接受信众的布施供养,我们要配得起才行,不能说配不起。

【我若恶心受檀越施,则与施主而为仇怨。】

接下来,如果菩萨们有着恶心,还接受了施主们的供养,那就成了施主们的仇敌、仇怨了,就成了冤家了,你就欠他的。明明你不值得他给,他还给你了,那你就欠他的,来世要还的。

【一切施主恒于我所起赤子想,我当云何欺诳于彼而生怨想?何以故?或令施主不得果报或少果报故。】

众生如此地尊重我们爱戴我们,把我们当作是佛的代言人一样来布施、供养、恭敬我们,一颗赤子之心都给了我们,但是我们怎么能欺骗众生呢?我们一定要正心、正念,不可以让众生白白地做布施。如果你不值得他布施,他布施了以后,他也得不到什么果报,甚至完全没有果报那样你应该多多地忏悔和惭愧。

【我常自称为出家人,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若起恶者则非出家。】

佛陀给很多出家众讲:我们这些出家人,更不应该起一切的恶心、恶念了,如果你起恶心、恶念,你就不配称之为出家人,你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出家之人身口相应,若不相应则非出家。】

「出家之人身口相应」,你嘴里怎么说的,身体力行,要做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身口不相应,说一套做一套,你就是假的出家人。

【我弃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出家修道,正是修习诸善觉时,非是修习不善觉时。】

想当年,我们都是抛弃了或者说放下了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还有善知识,我们出家修道,放下了那么多难以放下的东西,割舍了那么多难以割舍的东西,一定要保持善的觉观,千万不要修习不善的觉观。

【譬如有人入海求宝,不取真珠,直取水精;亦如有人弃妙音乐,游戏粪秽;如弃宝女,与婢交通;如弃金器,用于瓦盂;如弃甘露,服食毒药,如舍亲旧良善之医,从怨恶医求药而服。】

接下来,佛陀就举例子说:如果你放弃了真正的善法,却随顺了恶法和恶性习气的话,就好像有的人傻傻地到大海里找宝物,珍贵的珍珠他扔掉了,却直接取来了不值钱的水晶了;又好像有的人把妙音乐舍掉了,却喜欢游戏在肮脏粪秽的地方;又好像抛弃了珍贵得像明珠一样的美女,却与丑陋的这些奴婢去进行交通(发生关系);如果你舍掉了善的觉观,却随顺了恶的觉观,就好像明明这里有纯金做成的器皿你不要,却开始爱上了瓦盆泥巴做的瓦盆、瓦罐;又好像明明有甘露可以让你服用,你却傻傻地不服用,去吃毒药。所以千万不要舍掉了善法,随顺了恶法。如果舍掉了善,随顺了恶,就好像你舍掉了相识很久的良善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他又是医生,能够给你治病,你舍掉了他,但是却跟一些怨恶医求药,明明你跟那个医生结了怨仇,那个医生医术也不高,你还去那儿找药吃,不是找死吗?对不对?

所以说,你舍了善法,随顺恶法是非常危险的。善法能救你,是你的好朋友,又是非常棒的医生能救你,你千万不要舍了善法,去寻恶法,恶法是跟你结了仇怨很坏的医生。结了仇怨,又是很坏的医生,所以去那儿找药,简直是找死了。

【我亦如是,舍离大师如来世尊甘露法味,而服魔怨种种恶觉。】

菩萨们会经常地反观自己:我现在是不是真正守的是如来的微妙的正法甘露?还是说我放弃了古今中外已经公认的大师——如来的教法,我却去服用了魔子魔孙调配的一些药?是不是这样?我有没有偏离佛法的正道?所有的真正的菩萨们会经常地检省自己: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偏离正道?

所以《梵网经》里讲,释迦牟尼佛就算成佛之后,每半个月还复习一下《菩萨戒本》,看看我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不完善?有没有做错了?有没有犯戒?释迦牟尼佛都已经成佛了,还这样认真地守戒,那我们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是加倍用功和努力呢?

【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

真正的菩萨们会经常想:人生难得,像优昙钵罗花一样非常难得,我现在好不容易得了人身,一定要珍惜;如来也是非常难遇到的,如来难遇到的程度超过了优昙钵罗难遇到的程度了,我现在已经有幸遇到佛法了,我一定要珍惜。清净的法宝是难得见、难得闻(「见」是看见,「闻」是听闻)。真正清净的法宝是难见、难闻,我现在已经有幸听闻了,就好像一只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着漂着,每过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上一次,然后头往上一仰,刚好扎入了一个浮在海面的木头的孔里,这个几率是相当低的。得人身是如此这般相当的难得,而且即便是得了人身,你想想,人的寿命是多么的短暂哪!

人的寿命一直更替不停息,就好像山水一直更替一样,今天我虽然还活着,但是明天的我是否还继续活着?说不准。无常是到处都在的,多多地想想无常,我们修行就不会退转了。今天还活着,明天不一定;此时还活着,下一刻不一定。有多少的意外是突然而来的,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是不是?所以说「云何纵心令住恶法?」所以人身如此的难得,佛法如此的难见闻。你一旦有幸得到了人身,一旦有幸得到了佛法,怎么能不珍惜呢?怎么能够放纵自己的心安住在恶法当中呢?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

现在年轻气壮,身体非常的健康,但是慢慢地就衰老了,就好像奔驰的马匹一样,速度是非常快的,不知不觉就老了,为什么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却生了骄慢之心呢?

【犹如恶鬼伺求人过,四大恶魔亦复如是,常来伺求我之过失,云何当令恶觉发起?】

好像恶鬼到处埋伏着,想要找人的过失。因为只要人有过失,恶鬼就可以来欺负人,就可以来讨债;如果人没有过失,恶鬼就算围绕着你,也没有下手之处。「四大」的恶魔就像恶鬼一样到处埋伏着,想要寻求我们的过失。

「四大」是「地、水、火、风」,这里把「地、水、火、风」比喻成恶魔,说「四大」——「地、水、火、风」像恶魔一样埋伏着,就想找我们的过失、找我们的疏漏,我们一定要珍惜人身,勤修善法,千万不要让恶觉发起来。

恶性的觉观就是我们身体的漏失,一旦产生了,恶鬼、恶魔就找到缺口了,就可以伤害我们了。因为人恶,所以鬼恶;人善,鬼就善了。

《地藏经》里也提到,鬼其实不想做恶的,人恶,所以鬼恶,这都是因果。所以人不恶,鬼都变成善良的了,魔也好了。如果人不恶,世界上哪有魔?魔也成佛了。所以说,我们要时刻清醒,千万不要随顺恶的觉观,不要随恶性习气。

【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尔,云何起恶?】

就好像一个腐朽的老宅子,感觉就快塌掉了一样,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子,随时可能会崩塌,为什么还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起恶心、恶念呢?

【我名沙门,沙门之人名觉善觉,我今乃起不善之觉,云何当得名沙门也?我名出家,出家之人名修善道,我今行恶,云何当得名为出家?】

真正的菩萨们也会观想:我现在出家修行成为沙门了,「勤修戒定慧,灭贪嗔痴」。即然是沙门了,就是公认的「觉善」、「觉我」,要常觉善法、常行善法、行善道、常觉我、觉真我、觉佛性,这样才叫沙门。那我们怎么可以突然生起不善的念头,突然生起不觉的迷失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配称之为沙门呢?我们一旦成了出家人,出家之人就代表修习善道。你要是今天行了恶,你怎么配称之为是出家人呢?

【我今名为真婆罗门,婆罗门者名修净行,我今乃行不净恶觉,云何当得名婆罗门?我今亦名刹利大姓,刹利姓者能除怨敌,我今不能除恶怨敌,云何当得名刹利姓?我名比丘,比丘之人名破烦恼,我今不破恶觉烦恼,云何当得名为比丘?】

我们现在是真正的婆罗门(贵族、僧侣、学者),是修净行——修清净之行,是世人的楷模和典范。如果你今天行了不清净的这些行为,随顺了恶性的觉观,你怎么配称之为是最高贵的婆罗门呢?菩萨们还会观想:如果今天是王公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我们能够除掉一切的怨敌,如果我不能够除掉那些恶性习气、那些恶念、恶法的怨敌的话,我怎么配称之为是王公贵族、是刹帝利高贵的种姓呢?我们现在出家了,做了比丘,比丘代表能够破掉一切烦恼,如果你今天不能够破掉恶性觉观给你带来的烦恼,你怎么配称之为比丘呢?

佛陀讲的话非常有重量!你要反观自己,你配吗?你现在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得到了众生给予你的这些、那些,你配吗?你值得吗?

【世有六处难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当令恶觉居心?】

世界上有六种东西是非常难得遇到的,我今天已经遇到了,我怎么能够让恶性的这些念头又居满(占满)了我的心呢?

【何等为六?】

六种最难遇到的是什么呢?这里讲了:

【一、佛世难遇,二、正法难闻,三、善心难生,四、难生中国,五、难得人身,六、诸根难具。】

第一、佛世难遇,有佛住世或者有佛法住世,太难、太难了!

第二、正法难闻,你要是能够听到正法而不是邪法,太难、太难了!

因为《楞严经》里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恒河沙一样的法师,没有几个是护持正法的法师,正法太难闻了!

第三、善心难生,人的善心是难生起来的,因为恶性习气成瘾了,生来就带着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的习气,一不小心就露头了。行善太难了,行恶太容易了!

第四、难生中国,这个「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印度地区,就是有佛法的地方。

第五、难得人身,人身太难得了!

第六、诸根难具,能够生下来是健康的——六根具全的、很健康的,很难得的。有很多人缺这少那,要不有眼睛看不见、看不清,要不耳朵聋了……但是你现在六根具足。

【如是六事难得已得,是故不应起于恶觉。】

我们现在多么幸运!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正法,然后能够在佛的指引下发起善心,然后我们生在了有佛法的国家,我们得到了人身,我们身体又非常的健康、健全,多么难得呀!这样难得的事我们都遇到了,要感恩啊!所以不能生起恶性的觉观。

【菩萨尔时,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常勤观察是诸恶心。一切凡夫不见如是恶心过患。故受三觉,名为受漏。】

真正的菩萨们能够对恶非常的敏感,刚开始是修「五戒」,后来修「十善业道」。

这句话刚出口,「哦,糟糕,这是打了个妄语」,或者「哎呀,刚说话,两舌——背后讲人坏话了,张家长、李家短了」。(很敏感。)到最后修的这句话还没出口,就意识到了它的倾向性,「不好,不好,不讲了」,按压下去了。慢慢再修,不该讲的话就根本不会冲口而出了,这就是个过程——开始是管好已发生的,然后慢慢地让它不再发生,到最后它发生的可能性为零,完全不发生。这是慢慢一个过程。

经常地忏悔过去的错误,这是修行的开始。慢慢地管好自己不犯错误,到最后想犯都犯不出来,那是最高阶段,想犯错误都犯不出来。但是一切的凡夫就不能够见到「恶心」、「恶念」,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对的,也不知道「恶心」、「恶念」的过患。所以经常随顺三种恶性觉观,「名为受漏」,就会产生种种的漏失,使自己累世的善根福德漏失掉了。

【菩萨见已,不受不著,放舍不护,依八圣道推之令去,斩之令断。】

菩萨见了以后,「不受不著,放舍不护,依八圣道」,菩萨要是见到了恶性习气,「不受不著」,一堆钱在这里,菩萨也没有贪心。「不受不著,放舍不护」,我不刻意地守什么,我不执著任何事物。「依八圣道」,依「八圣道」而修行。

「八圣道」也是戒定慧的代名词。像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这都属于「戒学」;正念、正定属于「定学」;正见、正思惟属于「慧学」。连起来「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这就是「戒定慧」。「八圣道」是依着「戒定慧」而延伸开的,我们要注意。

所以菩萨们长期依靠着修习「八圣道」,就使得恶性的习气「推之令去,斩之令断」,把恶性的习气推开了,不受影响了,斩断了,明明正起贪心,突然斩断它。

【是故菩萨无有受漏,】

所以菩萨就无漏了,没有漏失了。

【云何当言如来有漏?以是义故,如来世尊非是有漏。】

连菩萨都能斩断恶性习气、恶性的觉照,何况是佛了,所以佛更是无有漏了。

【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

佛陀继续对光明遍照菩萨说:凡夫要是身体或者心里有苦恼的时候,就会有嗔恨心、抱怨心生起来,是不是?要是得到身体的疾病,或者得到心理的疾病,就使身、口、意造作种种恶。

【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

身体哪儿不舒服了,就是乱抱怨、乱发脾气,指责周围的人,对家人非常差。

我们很多最糟糕的脾气往往都给了身边的人,大家要反观自己。真菩萨对身边人和对一切众生都是很好的。身边人难道不是众生吗?你就对远方的众生好,身边人就恶意地虐待,这对吗?这是真菩萨吗?你想一想,是吧?

千万不要把你最糟糕的脾气都给了你最亲近的人。但是凡夫经常在「身」或者「心」的病苦当中,在身、口、意上造种种的恶业,经常不由自主地造恶业,所以就轮回在「三趣」当中「具受诸苦」。

【何以故?凡夫之人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

凡夫之人没有正念、正慧,所以总是被习气牵着走,「是名念漏」,念念都在漏失。

【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从往昔无数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恶,以是因缘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具受众苦,遂令我远三乘正路。菩萨以是恶因缘故,于己身心生大怖畏,舍离众恶,趣向善道。】

但是菩萨摩诃萨经常地思惟:我从无数劫以来,为了身心造了无数的恶,就是这样才流转在生死中,也在「三恶道」受了无量的苦,让我远离了三乘、二乘、一乘的正路。菩萨经常回顾过去,就想纠正自己的偏颇,就想结束过去恶的因缘,结束过去身心的大恐怖和畏惧,舍离一切的恶趣,向善道。菩萨们经常忏悔过去,改变当下,以改变未来。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餧饲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人闻王敕令,心生惶怖,舍箧逃走。】

接下来举例子了:有一个国王,把四条毒蛇放到了一个箧(一般是木头做的箱子或者匣子)里,(一个国王把四条毒蛇装在了一个木头箱子里边,)然后就找了一个人看着、养着,说你要把这四条毒蛇给我喂好了,照顾这四条毒蛇的饮食起居,该洗澡的时候给毒蛇洗澡你要是照顾不好这四条毒蛇,让其中的任何一条蛇生起了嗔恚心的话,我就会命令人在都市里人很多的地方当众杀掉你。

这个人觉得压力山大。国王让我养毒蛇,还要给毒蛇喂饭,伺候毒蛇的饮食起居,还要给毒蛇洗澡,万一一条毒蛇生起嗔心,国王就要我的命。这个人吓得不得了,「心生惶怖」,他就舍掉了这个装满毒蛇的箱子跑了。

【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其人回顾,见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诈为亲善而语之言:汝可还来。】

国王一看,照顾毒蛇的人跑了,他就派人去追,找了五个杀手(旃陀罗)去追,「拔刀随后」,提着刀就去追这个跑掉的人,这个人回头一看:天哪!后边有五个旃陀罗正拿着刀追我。他就赶快跑、赶快跑。这个时候五个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这五个人想:我们要是提着刀追,越追,他跑得越快——不好追,他们就把刀藏起来,然后五个人里偷偷地派了一个人「诈为亲善」,装作是这个人的好朋友,就对这个人讲:「你回来吧,你回来吧,我们不杀你,不伤害你,我是你的好朋友。」

【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看诸舍都不见人,执捉瓨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

那个跑掉的人不相信,继续跑,跑着、跑着,来到了一个村落,然后就想要藏起来,他看到:怎么房子都是空的?见不到人呢?找、找,就连瓦罐都找了,都是空的,什么都看不到,看不到人,也看不到物——人物皆空,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村子空空的。他就坐在地上想:休息、休息吧。突然空中就发出来一个声音:

【咄哉!男子,此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汝设遇者,命将不全。】

嘿,男子,你还敢在这儿休息呢?这个村子是空的,没有居民,但是晚上有六个贼来,要是让这六个贼逮到了你,你的命就保不住了。

【汝当云何而得免之?】

你还不赶快跑?

【尔时,其人恐怖遂增,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河漂急,无有船筏,以怖畏故,即取种种草木为筏。】

这个时候,这个人吓得要命,「恐怖遂增」,又增加了更多的恐怖之心,就赶快地跑,舍离了这个空村子。跑着、跑着,路上遇到一条河,水流得非常急,也没有船筏,因为太害怕后边有人来追杀自己,有旃陀罗拿着刀要杀我,还有六个贼要来伤害我,怎么办呢?这个人非常地害怕,赶快四面找各种各样的草、木头,就编了一个筏子。

【复更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当没水死。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手抱脚踏,截流而去。】

他就在想:我要是留在此地,肯定要不就是被毒蛇所伤,要不就是被五个提着刀的旃陀罗杀死,要么就是被那个装着跟我亲近的人害了,要么就被六大贼所伤害。我要是渡过这条河,用这个草木做的筏子也不一定真的能带我过河,中途有可能就烂掉了,我可能就淹死了。怎么办呢?但是我宁可被水淹死,我也不能被「蛇贼」所害,我不能被那些人害掉。所以他就决定了,他推着自己用草木编的筏子放到了水中,身子靠倚在筏子上,手抱着筏子,脚踩着筏子,然后「截流而去」,就开始渡河。

【既达彼岸,安隐无患,】

非常奇妙,用草木编的筏子竟然把他带到了对岸,竟然真的到了对岸了,没有一点事,中途也没有淹死。

【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他的心里非常的舒适、自在,安下心来,一个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恐怖就消失了。

【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

前面是讲了一个故事,举了一个例子,接下来佛陀就讲:菩萨们学习《涅槃经》,观察我们这个肉身就好像是装了四条毒蛇的箱子一样。前面讲,国王有个箱子里装了四条毒蛇,菩萨们看我们的肉身就好像是装了「地、水、火、风」四条毒蛇的箱子,这四条毒蛇各有各的特色:有的毒蛇,你看它一眼,你就中毒了;有的毒蛇,你需要触摸到它或者它触摸到你(碰触到你),你才中毒;有的毒蛇向你嘘口气(喷口气),你就中毒了;还有的毒蛇必须咬你一口,它那个毒液从牙齿中渗到你身体里,你才中毒。一切众生遇到「地、水、火、风」的四种毒蛇,就会丧掉性命,众生的「四大」——「地、水、火、风」就是毒蛇。

【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

「地、水、火、风」说是毒蛇。为什么呢?有的时候,是你看到这个色相,遇见「地、水、火、风」,看到色相,你就中毒了;中毒了,为(wéi)恶了,就是生起来一些杀、盗、淫、妄之心了,这是看到了,就为(wéi)了恶行了。有的毒蛇,就像有的众生遇到「地、水、火、风」,他接触了之后,起了贪心,这样中毒的,为(wéi)了恶行;还有的是闻到了香味,通过空气的传播、气味的传播,然后他的恶念起来了,贪念、淫念起来了,这样中毒的;还有的毒蛇咬你一口,代表「地、水、火、风」突然伤害了你,你的嗔念起来了,恶念起来了。所以说「地、水、火、风」就是毒蛇,使众生远离了众善。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四毒蛇有四种性,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复如是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是故菩萨观是四大与四毒蛇同其种性。】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我们的肉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的,有四种性,就好像古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等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一样,「四大」——「地、水、火、风」也是类似有四种性:「地、水、火、风」的「地」是坚硬的,「水」是湿性的、潮湿的、湿润的,「火」是热的,「风」是流动的。所以菩萨看「四大」就是毒蛇一样的。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为观?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时当视,何时当触,何时当嘘,何时当啮;】

菩萨摩诃萨感觉,「四大」——「地、水、火、风」就像毒蛇一样,随时准备袭击你:要么准备与你对视,要么准备去接触你、碰触你,要么准备向你吹口气,要么准备咬你一口(「啮」是咬你一口);

【四大毒蛇亦复如是,常伺众生求其短缺。若为四蛇之所杀者,终不至于三恶道中;若为四大之所杀害,必至三恶道定无有疑。】

总之,「四大毒蛇」非常危险,就埋伏在众生的身边,寻求众生的短缺之处、疏漏之处。如果你是被四条毒蛇,就是真正的毒蛇所杀了的话,如果有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中了毒蛇的毒,就死掉了,他当时临终的最后一念是中性的,没有偏善偏恶,他就不会下三恶道;但是如果众生是被「四大」——「地、水、火、风」所伤害的,临终的最后一念如果是恶的,那就去了三恶道了,「定无有疑」,是无疑的。

【是四毒蛇虽复瞻养,亦欲杀人;四大亦尔,虽常供给,亦常牵人造作众恶。是四毒蛇若一瞋者,则能杀人;四大之性亦复如是,若一大发亦能害人。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是四毒蛇虽复恭敬难可亲近;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复恭敬亦难亲近。】

所以说,四条毒蛇虽然难养,只是杀人而已,但是「四大」——「地、水、火、风」经常使人造作无量的恶业。「地、水、火、风」比真正的毒蛇还要毒!

下面又讲,

【是四毒蛇若害人时,或有沙门、婆罗门等,若以咒药则可疗治;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则不能治。】

真实的毒蛇(爬行动物这种毒蛇),要想害人的话,有的婆罗门、沙门就用咒术(念咒语),毒蛇就不害人了。但是「四大」——「地、水、火、风」虽然有沙门、婆罗门念一些神咒,却不能轻易地治好。

有的时候,咒语改变不了你的习气。大家明白,很多师兄只念佛、只念咒,他习气一点没改,他必须配合禅定打坐加听经闻法,他的习气才能慢慢地改,还要勤修「六度」,多布施、多放生。习气慢慢改,你只靠咒语,一般改不了习气。

【如自喜人,闻四毒蛇气臭可恶则便远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便远离。】

接下来说,菩萨摩诃萨们会喜欢跟人待在一起,不喜欢跟毒蛇待在一起,所以闻到毒蛇那种很臭的恶毒的气味就想远离。佛菩萨也是这样的,闻到了「四大」——「地、水、火、风」的臭味就想远离。

这个指的是什么呢?不被所染。因为「四大」——「地、水、火、风」充斥于宇宙间的任何地方。大家了解的,你躲到哪里?你不可能躲到真空里去,对吧?到处都有「地、水、火、风」。这里的「远离」是指不粘著、不被恶性习气干扰。

【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五旃陀罗即是五阴。】

菩萨们远离「四大」毒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修「八圣道」,通过修习「八圣道」,就能远离四大毒蛇,就算「四大」——「地、水、火、风」到处遍在,连你的身体到处也是「地、水、火、风」的合成,但是却不会受「地、水、火、风」恶性的影响。你能够「以心转物」,以心转周围的一切。

接下来,佛陀又讲:

前面讲,国王为了追杀那个逃跑的人,那个本来帮着国王养蛇的人逃跑了,不养毒蛇了。国王派了五个旃陀罗去追杀他,「五旃陀罗」代表什么呢?代表「五阴」——「色、受、想、行、识」。

【云何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为什么说「五阴」像五个杀手一样呢?

【旃陀罗者,常能令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

因为旃陀罗是杀手、屠夫,杀人性命的,使人或者使众生恩爱别离。比如说,屠夫杀了一头羊,这头羊也有家亲眷属,失掉了这头羊,这个羊的家亲眷属也很难过。旃陀罗有的时候为了国王或者武士而杀人,杀掉了人,这个人的家亲眷属也很难过,就造成了很多的恩爱别离,也造成了怨憎的集会。杀人的时候,杀人的人和被杀者之间往往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

「五阴」——「色、受、想、行、识」就使得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了一切纯善之法。「色、受、想、行、识」天天构成了我们全部的世界,「色、受、想、行、识」对我们的干扰,就使我们远离了清净的自性,总是著相。真正的纯善其实是自性,但是「五阴」却使我们离开了纯善。

《楞严经》中讲,突破「五阴」区宇,其实也是突破无始劫以来业力习气的干扰。所以当你透过了一切业和习气的时候,「业尽情空」,那个时候也就成佛了,成就了。但是「业尽情空」没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就像唐僧取经的时候还经过女儿国,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对他的试炼,也是对他的障碍。既是障碍,也是试炼,过去了就是试炼,过不去就是障碍。

【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盾、若弓、若箭、若铠、若矟,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

所以善男子,你要想,就像旃陀罗手里拿着武器,拿着武器显得很吓人的样子,像刀、盾拿在手中,或者弓、箭拿在手中,要么就穿着铠甲,或者拿着长槊(长矛)能够害人;「五阴」也是,「五阴」也显得牢不可破,非常庄严。「五阴」牢固不可破。为什么呢?因为被所有的烦恼给「庄严」起来了。

「以诸烦恼牢自庄严」,「五阴」里「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到处充满了烦恼,烦恼就好像是「五阴」的铠甲,就好像是它的武器一样,使得很多愚痴的人会害怕,觉得「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太恐怖了,我根本无法突破。那很多人没有信心,就继续堕落到「三有」(三界)当中去。

【善男子,如旃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结过,常能害人。是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像旃陀罗(屠夫或者杀手),他一般杀的是那些有过失的众生。有过失,所以杀他,要有把柄在手中。那么「五阴」——「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如果你这个人身上有「结过」,有过失或者有烦恼结,「五阴」就能害你了。

所以「烦恼」非常关键,如果你断了烦恼了,那你就没有结使,没有把柄,「五阴」就害不了你了。所以「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菩萨们就感觉「五阴」——「色、受、想、行、识」就好像是五个杀手一样埋伏着。

【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无慈愍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旃陀罗(屠夫和杀手)只要人家给他钱,让他干嘛他干嘛,说你给我杀这个人,即便是他亲戚,他也杀,是他的仇人,他也杀,只要给钱就可以了。

那么「五阴」也是这样的,没有慈悯心,「善恶倶害」,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恶的人,「五阴」都去捣鬼、捣乱,让你陷在习气里不能自拔。就好像旃陀罗,使一切人生烦恼。「五阴」也是,使一切众生生烦恼,所以菩萨观「五阴」就是杀手一样,就像旃陀罗非常的危险。

【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

旃陀罗人常怀着害心,因为他生来就是屠夫、杀手,他就喜欢杀;「五阴」也是这样的,常怀着诸种「恼结」,「五阴」里充满了烦恼,干扰修行人,干扰一切人。

【如人无足刀仗侍从,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

世间的众生,如果你手里没有武器的话,你就很容易被杀手所杀害。众生如果你手里没有武器,也没有侍从来帮你的话,你也很容易被「五阴」之贼所害。

【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那么什么是众生的武器呢?你的「戒」和「慧」就是你的武器,「侍从」就是你周围的善知识。只要你认真地「持戒」,经常听经闻法开智慧,又有善知识的指引,这三者加在一起,那么「五阴」之贼就无法害你了。

大家注意:怎么样避免「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贼害我们?第一、必须持戒;第二、开智慧;第三、有一个好的善知识的引领和帮助。这三者加在一起,你就一定不会被五贼(「五阴」)害死。

所以菩萨就感觉「五阴」像旃陀罗一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者则堕地狱。是故,菩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

菩萨观察「五阴」的可怕性甚至比旃陀罗(杀手)更可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要是被旃陀罗杀死的话,不一定堕地狱。有的时候,迷迷蒙蒙地突然被杀死了,没有恶念,不堕地狱的。但是如果被「五阴」杀死,「色、受、想、行、识」——「五阴」充满诱惑和障碍,如果来障碍你的时候,你的贪、嗔、痴、慢、疑、嫉妒种种恶性习气一旦现前,刚好那时候是无常鬼来找你了,你的恶习现前,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堕落到地狱当中去。所以说,「五阴」——「色、受、想、行、识」比旃陀罗杀手还可怕。因为杀手不一定让你下地狱,但是「五阴」却有可能把你带到地狱当中去。所以菩萨感觉:我宁可终身亲近旃陀罗(杀手),我也不能够暂时地靠近「五阴」。我宁可天天跟杀手在一起,我也不能被「五阴」——「色、受、想、行、识」所搅扰。

千万要注意:不要被搅扰,一定不要著相。

【旃陀罗者唯能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生。】

像旃陀罗(杀手),他只能害死那些欲界的一些愚痴的众生,但是「五阴」却遍害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凡夫众生。

【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

旃陀罗杀手只能够杀戮有罪的人,一般情况下,他只能杀戮有罪的人、有过失的人、有把柄的人,但是「五阴」的贼,不管众生有罪没有罪,它都能够害你、搅扰你,使得你的恶性习气现前。

【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老稚妇女,一切悉害。】

在古印度,旃陀罗杀人的时候,衰老之人是不杀的,妇女是不杀的,小孩子是不杀的。但是「五阴」之贼,不管你是老、是小,还是女性,都去伤害。

【是故菩萨深观五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

所以菩萨们就感觉「五阴」简直比旃陀罗(杀手)还要可怕,所以菩萨们就发愿说:我宁可终身靠近杀手,我都不愿意暂时亲近「五阴」。太可怕了!

【复次,善男子,旃陀罗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他及旃陀罗。】

接下来佛陀又讲,

善男子,旃陀罗只害别人,不害自己,杀手杀别人,不杀自己。但是「五阴」之贼,杀别人,也杀自己。每个众生都由「色、受、想、行、识」构成,众生之外的所有一切世界也由「色、受、想、行、识」构成,那么「五阴」搅扰你自己,也搅扰他人,遍害一切众生。所以菩萨们就感觉「五阴」比旃陀罗还要可怕。

【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

旃陀罗,你有的时候说点漂亮话,劝劝他,谄媚巴结一下,或者给他点金银财宝,你还可以得以逃命;但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你跟它讲漂亮话没有用,谄媚巴结没有用,你给它金银财宝也没有用,你根本无法逃脱,所以说「五阴」非常的可怕。

【旃陀罗人于四时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生。】

像旃陀罗,不是说一年四季时刻都杀人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五阴」是一年四季、一天昼夜六时一直在恼害着众生,「常于念念害诸众生」,每一念你可能都被「色、受、想、行、识」搅扰着。

【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

旃陀罗有的时候只住在一个地方,是不是?你可以逃掉。但是「五阴」到处都在,遍一切处皆在,你怎么逃啊?你只有修一颗不著不住的「出离心」,真正的出离是不著不住,不是说从这儿跑了到另一个地方去。

【旃陀罗人虽复害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

旃陀罗人虽然害别人,但是「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旃陀罗人害了别人,不会立刻又害了自己。但是「五阴」害了别人又害自己,杀了众生,「随逐不离」。旃陀罗有的时候追人,追着、追着,找不到了就放弃了,不找了。但是「五阴」找到了你以后,一直追着不放弃,「随逐不离」,不放弃。所以菩萨宁可终身靠近旃陀罗(杀手),都不愿意短期内暂时性地呆在「五阴」的身边。

【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

有智慧的人,用善巧方便就可以脱离「五阴」的干扰了。

什么是善巧方便呢?

大家注意:怎么样摆脱「五阴」的干扰呢?修习「八圣道」,修习「六度」(「六波罗蜜」),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只要我们修习「八圣道」,修习「六度」(「六波罗蜜」),修习「四无量心」,我们就可以从「五阴」的贼魔手中逃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

【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可沮坏。】

我们的身就像金刚一样,心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身心难可沮坏」。

【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

所以说,你要是想修炼金刚不坏之身,想要心像虚空一样大,你就要多修「八圣道」、「六度」(「六波罗蜜」)以及「四无量心」。

我们再复习一下:「八正道」也叫「八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这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修习这些,我们就不会被「五阴」之贼魔所害。我们的身体就会像金刚一样,非常的坚固,不可摧毁;我们的心像虚空一样广大,真正具备无量之心。

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我们讲过多次了,修行也开了一定的智慧了,也明理了,理上也悟了之后,大家比的就是你身上的习气还有没有,还多不多。如果你已经理上悟了,习气也断了,那你绝对成佛无有疑,这也是佛所讲的。如果习气断了,不受「五阴」干扰了,那么你自然就超脱轮回了。如果习气是真的断得很彻底,是根除了,那么你的神通显现之后,你的神通也是稳固的。

所以经常持戒、经常听经闻法的师兄,他如果证得了神通,他的神通是稳定的,他不会轻易地就退失。我一起贪心、一起嗔心,一起淫心就退失,不会的。因为他没有习气了,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那一切的干扰都不存在了,对他构不成干扰了。所以他的神通相当的稳固(佛的神通就不存在退失的情况),如果还有习气,那么神通就是不稳定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同名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3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6课·国王养蛇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第268课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诸佛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不知不觉第三十九卷也到了最后一课了,我们来看一下。【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听不?如来默然。】在外道的大众当中,又有一个人名字叫「犊子」,这个人也是个梵志(外道中的出家人),这个犊子梵志也对释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