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2课·性空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586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涅槃经》的第二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这一品内容是对于上一品内容的一个延伸和拓展。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云何布施而得名之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云何不得名般若波罗蜜?】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世尊哪,为什么单纯地作布施不能够称之为檀波罗蜜呢?怎么样的布施才能够称之为檀波罗蜜呢?

檀波罗蜜是「六度」中重要的一度,我们都知道,「六度」具足就可以成佛。但是佛陀讲,一般的布施还不配叫做檀波罗蜜。

接下来,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又问:那么,除了布施之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都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圆满菩萨的「六度」之行呢?

【云何得名为般若波罗蜜?】

这「六度」,我们只是针对事相上有所求地去做,您说不能圆满佛道、佛果,那怎么做呢?

【云何名涅槃?云何名大涅槃?】

什么叫「涅槃」呢?那什么又叫「大涅槃」呢?

【佛言:】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

这里讲的是,真正能够入于方等大般涅槃境界的菩萨们,已经彻底地做到三轮体空了。他们心里没想着说我刻意地去作布施吧,我刻意地修忍辱吧,我刻意地修习般若波罗蜜吧,我刻意地证大涅槃、不要小涅槃。其实真正能够入到涅槃境界的菩萨们,不会有任何的刻意之心。该做的时候随缘就做了,做完就放下了,不会老想着它。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空虚之相。】

真正能够证入涅槃境界的菩萨们,平常已经安住于实相的空无所有当中,安住于空相、空性当中,在这个「空」里面没有和合觉知之相,这里才是无漏之相也就说「无有相」这里,真正的「空性」这里真正的无漏之相无有人再造作任何事物。一切的「相」仅仅是仿佛虚无的幻化。好像天气很热的时候给人的一种错觉,一种炎热的错觉;又好像海市蜃楼一样,是空虚之相。安住于涅槃境界的菩萨们,心里是不著一物、不著一法的。

【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

这里在跟我们讲,能够安住于涅槃境界的菩萨们,已经完全断除了贪、嗔、痴,没有任何的贪、嗔、痴。他们见不到任何「相」,说我修忍辱吧,有一个人在欺负我,我在忍着,我要修忍辱。他没有感觉有人在欺负他,也没有感觉有一个「我」在忍受别人的伤害,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不闻不见一切,不是说耳朵失灵了,眼睛失灵了,看不见了、听不到。不是的。见如不见,听如不听。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没感觉的态度,好像看不见、听不到一样。就好像歌利王当年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的时候,忍辱仙人陷在空性里面,他感觉不到有谁在割他,所以没有任何的嗔心起来。这才是菩萨摩诃萨的真实之相。最究竟的境界安住于实相。

【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菩萨们了解,就像这样住在甚深的、不动的实相当中,「相」上任何对他的干扰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就这样就圆满了「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圆满了「六度」了。如果你感觉有一个「我」在认真地修「六度」,「六度」分成这个、分成那个,你还没有入到涅槃。法师们在讲法的时候,单独地、逐个地去解释「六度」每一度是什么含义,那是不得已;不解释清楚众生也不会明白,那是很著相地,就相在讲相的。事实上,真正安住实相的菩萨们,在无想中就圆满了这「六度」了,所以这个就是大般涅槃。

佛陀说: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

为什么说单纯地布施不等于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呢?

【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有的人见到这儿有一个乞丐来向他乞讨,然后他就给他钱啊、食物啊。这就是普通的布施,但还不算作布施波罗蜜。如果菩萨在这里,面前也没有任何乞丐向他来乞讨,但是他依然很开心地想要给予众生,这才叫檀波罗蜜。

也就是说,当有人向你要的时候,说布施给我点什么吧,这边需要什么你布施吧。当你去作布施的时候,这个只叫布施,还不叫做布施波罗蜜。什么时候叫「布施波罗蜜」呢?就是没有人来向你索要的时候你都想给。你就是感觉自己很丰饶,而且不想自己独享这一切,我想分给一切众生,我这里钱也多、物也多,什么房子也多、珍宝也多,我想布施。还没有人向你要的时候你主动就给,这个叫「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当别人向你索取你再给,那个仅仅是布施,而不是布施波罗蜜。

【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如果每一次遇到乞丐朝你要钱你都给,「时时施」,每一次只要有人朝你要你就给,那个也叫布施,但是也不叫檀波罗蜜。什么叫檀波罗蜜呢?就是说,心里一直以来不管别人朝不朝你要,你一直都是想给予的,你的内在丰饶得想要为整个宇宙。就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菩萨的檀波罗蜜。

【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但是有一种情况,像有的众生给别人作布施,布施完了以后又后悔了,说我上次给庙里捐款捐了三千,过了几天听说那个寺庙好像不够正规。有点后悔了。既然都布施了就放下,你又后悔了,这个仅仅就叫布施,不叫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因为你没放下。别说没放下,你反而记得更牢了,说那个庙,捐错了;或者(捐给)其他人,我捐完了发现是假乞丐,郁闷得不行。这都不是真菩萨,那你仅仅作了布施,还没有圆满你的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的圆满是三轮体空的状态下,做完就放下,做完就不后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施都施了,后什么悔呀?也许前世你欠他的,刚好还了债了,后什么悔呀,对吧?一切一切都是因果、都是业,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真正地能够圆满自己的布施波罗蜜的菩萨们,他们其实不想拥有过多的财物,不想拥有太多,多了自己就觉得难受,我得布施出去。同时也经常想着,我留这些钱财、珍宝做什么用呢?一旦国家的政策变了说不定都没了,要不有可能被盗贼偷走了,要么发大水了、发大火了,总之这些财物放在我这儿真是没什么用,不如布施出去。他很开心地想要布施,他不喜欢累积过多的财物。这是真菩萨。

前一段时间一个师兄推荐我看一个片子,说是一个大收藏家在英国继承了姨妈给他的财产,整个地窖全是文物,每一个拿出来要在拍卖会上都是无敌的价格。仅拍卖一个瓷器他就发财了,但是他把这所有都运回中国来了。本来是流失到英国去的中国的文物,他又给运回来了,花掉了他现有的所有财产。因为瓷器还有一些青铜器,大老远地要包装又要运输,数量非常大,又需要去保养和维护,花很多钱。他都捐回祖国来了。像这样的菩萨,这么多财物放他那儿他是不舒服的。别人说你傻吧,而这些财物每一个拍卖会上都值多少钱,你怎么都捐了呢?他一个也不要,都捐出去。他很欢喜,很快乐。这是真菩萨,真菩萨不喜欢累积过多的财物。

【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

不喜欢,在捐出去、布施出去的时候很喜欢,这样才能圆满自己的布施波罗蜜。但是,你在布施的时候乞求回报的话,那仅仅是布施而已,而不是布施波罗蜜。我捐出去了,我渴望媒体对我大肆宣传,我就成了名人了,等等。如果是希求回报、希求威望、需求名誉,那这样的话就不叫布施波罗蜜,你仅仅是布施而已。那就成了有为法,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这句话很重要!

布施的时候从来没有希求任何的回报。看这个庙里正在建设,我就想捐,我就捐了;捐完就忘了,也不再总提这个事情,不希求回报,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这叫檀波罗蜜。

【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

佛陀说,世间有的众生作布施是因为害怕,别人威胁他,你要是不给我呀,我怎样怎样;或者说,哎呦,现在正是适合作布施的日子,你要是不去布施、不去供养,以后饿鬼就找你来了,你的冤亲债主就找你了。有人就吓唬他,他一害怕就捐款了,有这样的情况。个别人吓唬你,让你捐款;或者老远的一个算命的说,哎呀,你印堂发黑,可能有血光之灾呀,我帮你挡灾吧,要用多少钱买个符……吓唬你,你就捐了;有的人的是贪求名闻利养捐钱,我作为最大的慈善家,中国,我捐得最多,很有名望,很受人尊敬,为了这些而捐、而布施;还有的人是为了家法相续,说,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大慈善家,都捐款的,那我现在也得奉行传统,不愿意捐也得捐,不得己捐的;还有的人是贪求天上的五欲,说我多多地布施,来世我的财宝就丰厚得整个仓库都装不下,甚至可以去天上享受极致的快乐,所以我就布施;还有的人是出于憍慢,说我就是有钱怎么了,我就是想捐,你捐一万,我捐一亿,就这样的,因为憍慢作祟;还有的,说那个人跟我是死对头,他都捐了三千,那我至少也得比他多一百块钱吧,为了胜过别人而去布施。还有,「为了知识故」,为了善知识,那个老师很难请,要花好多好多钱才能请过来,我一定要请过来。为了得到善知识给我的教导,大肆地供养;「为来报故」,或者求其它各种各样的福报。总之,都是有求的。

这种种的众生,他们就把布施当成了交易,就如同世间做生意一样还盘算盘算。这样作布施,怎么能圆满自己的波罗蜜呢?佛陀说,真菩萨不会有求去作布施,不会希望回报,不会的。

【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华果及以材木,】

善男子,就好像世间的人种树,要想摘果子,要么想得到荫凉,要想取这个木头做木材。总之都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是吧?不是得荫凉,就是得果子,要得木材。

【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

如果你像世间的种树人一样,你的布施是有目的的,那没多大意思,那仅仅是人天福报,那只能称得上是布施。这种布施是有为法,没有办法圆满你得佛果,所以不能称之为六波罗蜜里面的檀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

接下来这里讲得就比较细了。

佛陀说,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大菩萨,能够证入涅槃境界的大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三轮体空:看不到被布施的人,也感觉不到自己在布施,也感觉不到自己布施了什么,不在意自己布施了什么,只要他需要我就布施吧。也不会去算算说,今天这个日子好不好啊?是不是良辰吉日啊?或者说等到佛诞日我再去作布施吧,或者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我再去作布施吧,那个时候要是布施功德更大。真正的能够证入涅槃境界的菩萨不会去挑挑拣拣时节。随缘而作,不看时候的,一切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

「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会顾及说,我布施这个能得到什么福报啊?我未来会怎样?不会想这些。

「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什么都不考虑,因果业缘不考虑。这个人,我要布施给他,他过去世应该是我的亲人;或者那个人是我的冤亲债主,我布施给他呢,为的是他不再记恨我了。菩萨不会想这么多的,不会想的。

真正能够证入大涅槃境界的菩萨们,「不见作者、受者」,没有感觉到谁在做、谁在受,也不会去想,哎呀,这个是多呀少呀,张三布施的会不会比我还多呀?我有没有面子呀?不会想这些事情。

「不见净、不见不净」,布施的时候也不会去挑挑拣拣,这个庙是真的假的?这个和尚是真的假的?不会想太多。他就是随缘布施,不想太多的。

所以说《涅槃经》中,过去讲过,给凡夫讲的法,凡夫因为习惯了去分别,所以凡夫就会分别这是真和尚、假和尚,但是在《梵网经》菩萨戒里,菩萨是不想这些的,三轮体空都是相嘛,他不想这些,只是随缘而作。所以真正的菩萨在作布施的时候不会感觉,我这布施的道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呀?同时也「不轻受者、己身、财物」,就是说,在自己作布施的时候不会轻看别人已经拥有的。比如说,我向某某法师布施一辆汽车吧,布施一辆汽车呢,那个法师原来有个车,我就自己感觉,那个车就是不如我布施给他的好。这是一种憍慢心,真正的菩萨不会有的。该布施就布施了,不会轻视人家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不如你的好,不会去轻视人家的东西。

「不见见者」,不会故意地让人看见:哦,我挑着人多的时候我去作布施,你看,那么多人在参加法会,大家那么多师兄在周围看着,我在这个功德箱里就多捐点钱;没人看见的时候我就少捐点。不会这样的,不会故意让人看见。

「不见不见」,就是说,也不会故意告诉那些没看见的人说,我捐了,但没人看见。我跟张三说、跟李四说,王师兄、马师兄你们知道么?我捐了多少钱。不会刻意地告诉别人。

【不计己他,】

不会计较这个是我布施的、那个是他布施的,不会计较这么多。

【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故行于施。】

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尤其是已经能够证入大般涅槃境界的菩萨们布施的时候,是为了大涅槃的常住之法本能地行布施的,是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而行布施的,是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所以行布施的,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才行布施的。他做出一个三轮体空的样子,去告诉其他众生你应该怎么去作布施。有的菩萨化现为众生,他就做一个样子告诉你怎么作布施,教给你,以身说法。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

善男子,就好像有人掉到大海水里了,快淹死了,他也不会游泳,正好这儿飘着一个死尸,然后他就抱着这个死尸慢慢就漂到岸上去,这个人就得度了,就得度脱了。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

布施波罗蜜非常重要!布施波罗蜜,三轮体空、无所求地作布施非常重要!也不要去炫耀你的布施,不要炫耀。要在空性里行善,行的善也像空性一样。所以说布施波罗蜜,这一项圆满,对于你的成佛非常重要。就好像有的人马上要在大海里淹死了,终于找到一个死尸,抱着也能够度脱到岸上一样。布施波罗蜜相当重要!

【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

又好像有的人被关在很深的监狱里边儿的,监狱的门、窗户都设计得非常坚牢,想逃逃不出来。有的人终于看到有一个地方有出口,是厕所里的粪坑。那边有出口通向外面的,有的人就从那里边出来了,到了没有障碍之处了。

前一段时间确实也听说有这样的,有警察朋友就说,有越狱的逃犯就是从厕所里跑出来的,结果到最后还是又被抓回去了。

有的人在很深的监狱里,想要逃逃不出去,找到粪坑也想从中往外出。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如果就差布施波罗蜜没圆满的话,你也圆满不了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是一定要修的,而且是三轮体空地行布施。

【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善男子,就好像很富贵的人,在遇到极其恐怖的事件的时候,遇到紧急危难的时候,他不知道依靠谁好,有的时候甚至依靠旃陀罗。贵族,甚至为了活命要依靠旃陀罗。旃陀罗,种性如此的低贱,平常都不能在一条道上走,但是关键时刻为了保命,贵族有的时候也要依靠旃陀罗。

佛陀说,菩萨摩诃萨,你要是想修得大涅槃的圆满呢,你必须行布施波罗蜜,而且要像上面讲的那样去行布施。

【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善男子,又好像病人,有的时候为了看病,全家都为了病人而忙碌,就顾不得吃什么好东西、穿什么好衣服了。家里随便吃两口饭得了,衣服穿得好几天没换了,也顾不上了。菩萨摩诃萨你要是想修大涅槃之行,对于布施波罗蜜一定要重视,就好像是病人重视自己的病一样。

【善男子,如婆罗门值谷湧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善男子,就好像婆罗门(婆罗门僧侣、学者,在古印度是最高阶层),很不幸遇到谷价上涨得很离谱的年头,谷价上涨得很离谱,特别特别贵,粮食非常贵。他为了活命,怎么办呢?甚至要吃狗的肉。平常是不吃狗的肉的,但是为了活命没办法了。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你要是想圆满自己的佛果,那你必须修布施波罗蜜。

【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

佛陀这里依然是对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讲,布施波罗蜜,到底什么才是布施波罗蜜?什么是布施,什么是波罗蜜,两者要分清楚。

接下来又讲「尸罗」。「尸罗」代表持戒,「六度」里的持戒波罗蜜。

【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华经》中广说。】

前面跟你讲了布施波罗蜜怎么修,要三轮体空。其它的像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也一样,要领会布施波罗蜜的精神,都是要三轮体空,安住实相,不要太著相地去做。很具体的就暂时先不讲了,佛陀说,在《杂华经》里我讲得很详细了。所以接下来就不再谈其它五种波罗蜜怎么样才能修圆满了,你从一就可以推出六。六波罗蜜,知道了一个怎么修,其它的也就知道了。

接下来,还是针对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的问题,佛陀再进行进一步阐释,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不闻而闻?】

为什么说菩萨们在修大涅槃的时候就可以「不闻而闻」呢?过去没听说的后来也听说了,为什么呢?

【十二部经,其义深邃,昔来不闻;今因是经,得具足闻。】

因为佛陀讲过的十二大类经典意义非常深邃,过去很多经你可能没有听过,但是今天你听了《涅槃经》,你就对于十二部经的所有内容都「具足闻」,都有了解了。

过去你可能在学《涅槃经》之前只学过一部经、两部经,没学过很多经,很多师兄没学过很多经,也知道《大藏经》非常浩瀚,虽然你过去对于佛陀的讲经了解得不多,但是只要你今天听了《大涅槃经》了,对于其它经的思想你就大概地全都了解了。因为这部经对于各类经典的精华,都有收纳进来。

【先虽得闻,唯闻名字,而今于此《大涅槃经》乃得闻义。】

众生有的时候听说的经典不少,只是听说了经典的名字,但是并不知道含义,但是今天学了《大涅槃经》之后,对于各部经典的含义也就有所了知了。

【声闻、缘觉,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今于此经具足得闻,是名不闻而闻。】

像声闻乘,缘觉乘,过去他们只是听说了十二部经的十二大类的名字,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含义,但是一学《涅槃经》,我们知道前面《涅槃经》中讲过,佛陀的十二大类经典分别代表什么,都讲得很清楚了。所以说学了《涅槃经》,对一切经都有所了解了,所以说,菩萨们过去没听说的,后来只要学了《涅槃经》也就了解了,这叫「不闻而闻」(「闻」是听说的意思)。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经中,曾不闻佛有常乐我净、不毕竟灭,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是名不闻而闻。】

佛陀说,善男子,过去很多像我的弟子中,那些声闻乘的、还有缘觉乘的,他们过去没有听说佛的特质是常乐我净,佛的涅槃只是暂时的隐身,他们并不了解。有的声闻弟子也没有听《法华经》,所以对于佛陀涅槃的本质并不了解;那么关于三宝——佛、法、僧,一而三、三而一,无有分别,他们也不了解。关于说有的众生,即便是犯了杀、盗、淫、妄四罪,即便是诽谤了大乘方等经典,即便是不小心造作了五逆重罪,即便是他此时就是一阐提,但是这样的众生身上也有佛性。过去很多经里没有提到,但是在《涅槃经》中提到了,就连一阐提身上也有佛性。所以说,你看菩萨们过去没听说的,学了《涅槃经》就听说了,这就叫「不闻而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有佛性者,】

这个时候呢,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就问佛:世尊哪,您怎么会说犯了杀、盗、淫、妄四罪的人,还有诽谤方等大乘经典的人,还有那些造作五逆重罪的人,还有那些断了善根、不信因果的一阐提,他们有佛性?您怎么会说这样恶劣的人也有佛性呢?

【是等云何复堕地狱?】

如果他们这些人身上真的有佛性,为什么他们还会堕落到地狱当中去呢?

【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云何复言无常乐我净?世尊,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世尊,如果这些人身上都有佛性的话,为什么说他们身上没有证得佛所具有的常乐我净呢?世尊,如果像一阐都断了善根、不信因果了,像这样的人难道佛性不会断吗?他的善根都断了,难道佛性没断吗?如果佛性断了,那就不能管佛性称之为常乐我净了呀?如果佛性不断的话,那为什么他会成为一阐提,为什么他不信因果呢?为什么他不信佛、法、僧呢?

【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名不定,】

世尊,另外那些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的人,「名为不定,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名不定」,那些犯了四重罪的,还有那些诽谤大乘经典的,那些犯了五逆重罪的,还有一阐提们,他们的特性不是固定僵死不变的吧?

【如是等辈若决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人虽然造作了重业,他们的特性应该还是可以改变的吧?如果他们不能改变的话,那佛度谁呢?很多众生都是这样的人——杀盗淫妄、诽谤大乘、犯五逆罪或者是一阐提,但是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说明他们有佛性,他们还是会改变喽?如果不能改变,就没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呀?

【得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

如果前面提到的这些人,这些人通过努力,证得了初果,或者二果、三果、四果罗汉,或者证得了辟支佛,这些人的特性应该也是不确定的吧?应该不是僵死不变的吧?

【若须陀洹至辟支佛是决定者,亦不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问佛的:我认为众生的特性是会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它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甚至辟支佛,他们然不变,那就没法成佛了,就没法变成佛了。

【世尊,若犯四重不决定者,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不决定。】

世尊,如果犯了四罪,他们的特性是不确定的,它是会变化的,那么就证明须陀洹一直到辟支佛,他们也是不确定的,都是会变化的。

【如是不定,诸佛如来亦复不定。若佛不定,涅槃体性亦复不定,至一切法亦复不定。】

如果他们的特性都变,那诸佛如来的特性是不是也是不确定的?也是一直变化的呢?但是,如果诸佛如来的特性是不确定的,是一直变化的,那么涅槃的体性应该也是不确定的喽?那一切法都是不确定的喽?

【云何不定?】

为什么说是不确定的呢?

【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诸佛如来亦应如是,入涅槃已,亦应还出,不入涅槃。】

像一阐提,「除了一阐提则成佛道,诸佛如来亦应如是」除了一阐提之外,其他人都能成佛如来也是,都能成佛,都能入涅槃。然能入,那就说明还能出来,有入有出嘛;不入涅槃,那就出来了,就不在涅槃里了。

【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则为不定;不决定故,当知无有常乐我净。云何说言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既然众生性都不定,那众生成佛之后的性质也是不定的,还是会变化的。入了涅槃应该还会退转,还会从涅槃里出来的吧?如果是能够入涅槃还能出涅槃的话,那就说明涅槃之性也是不定的了?如果涅槃是不定的,那就说明没有常乐我净啊?为什么您还说一阐提这些人到最后也能证得涅槃呢?

前面这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也是在帮助众生发问,就是问这个涅槃到底是不是有入有出?涅槃到底是不是稳固不变的、常乐我净的?问的是这个问题,看看佛是怎么回答的。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令得安乐,怜愍慈念诸世间故,为欲增长发菩提心诸菩萨故,作如是问。】

佛说: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才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安乐,你是怜悯、慈悲地哀念众生、哀念世间的缘故,你是想要增长这所有众生的善根,使他们发起菩提心,所以你才这样问呢。

【善男子,汝已亲近过去无量诸佛世尊,于诸佛所种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功德,降伏众魔,令其退散;已教无量无边众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久已通达诸佛如来所有甚深秘密之藏,已问过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义。】

善男子,你曾经亲近过过去无量的诸佛世尊了,在很多佛所在的地方你都种过善根了,你早就成就了菩提功德了,你早就降伏了众多的魔军,你已经让魔军退散了,你也曾经教化过无量无边的众生了,你曾经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到达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究竟解脱的境界,你很久以来就已经通达了诸佛如来所有甚深的微密之藏了,你已经问过过去无量无边恒河沙一样数不清的佛。类似这样的问题了,你都问过。

【我都不见一切世间若人、若天、沙门、婆罗门、若魔、若梵,有能咨问如来是义。今当诚心,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其他人,像人界的人、天界的人,或者沙门、婆罗门,或者魔王,或者梵天,我没见过他们任何人能够问出你这样高深的问题。今天你是为了利益、安乐众生所以来问我,所以今天你一定要认真地仔细听!仔细听!我会为你好好地讲一讲的。

接下来,佛陀说: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一阐提属不属于一切众生呢?肯定属于啊,对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包括了一阐提。一阐提的特性也是在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就是因为他是变化的,他今天不信佛,明天可能就信了,所以说一阐提到未来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不决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

就是因为一阐提性质不定,所以能够变化,他未来只要认真修,他也能够成就。就像你说的,佛性本身是不断的,佛性不断,「相」上有生灭,在「性」上讲是不生不灭,是不断的。「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既然佛性不断,一直在,为什么一阐提暂时性地就断了善根了呢?

【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

佛性并不会因为众生的根器而断。这个众生,他能生起善根或者不能生起善根,一般善根,有内在的善根和外部助缘引发的善根,但是佛性非内非外,佛性一直没有变,所以佛性从来没有断过。

【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若不还得则名不断。】

另外还有两种,善根有有漏的,还有无漏的。佛性呢,它不是有漏的,也不是无漏的,所以说佛性是不断的。还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不断。如果佛性断了,如果断了那证明还能得到啊;如果不能够重新得到,那就说明不断嘛。

【若断已得名一阐提。】

断了善根叫一阐提,但是佛性本身是不会断的。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若决定者,犯四重禁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犯杀、盗、淫、妄四罪的人也是这样的,不确定的,他只要忏悔了、改了,后不再造了,他的罪就消了,所以说所有众生都有佛性。犯了四重罪的人,只要他改变了,只要认真修行,未来也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谤方等经亦复不定,若决定者,谤正法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五逆罪亦复不定,若决定者,五逆之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像那些诽谤正法的人也一样的,诽谤方等大乘经典的人,一旦不再诽谤大乘经典,改为拥护大乘经典、传播受持大乘经典,那么他的命运也就变了。诽谤正法的人是这样,只要改了,他就能够成就,就怕他不改。那么犯五逆重罪的人也一样,他的特性也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固定不变,那他就没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变化的,所以成佛才有可能啊。

【色与色相二俱不定,香味触相、生相至无明相、阴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亦不定。】

一切色相都是会变化的,众生是会变化的,色、香、味、触、法都是会变化的,从生相,生老病死的「生」一直到无明缘行、行缘识的「无明」,一直到五阴、六入、十八界,然后轮回中的二十五种存在形式,或者胎、卵、湿、化四类众生,一切一切法都是不确定的,都是会变化的。

【善男子,譬如幻师在大众中,化作四兵车步象马,作诸璎珞严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树木、泉池河井。而彼众中有诸小儿,无有智慧,睹见之时,悉以为实。其中智人知其虚诳,以幻力故惑人眼目。】

善男子,就好像魔术师,在大众中幻化出了有很多的士兵、很多的车马、还有大象,一起作战,然后又装饰出很多的璎珞,还有一些使自己显得非常庄严的一些配饰,城邑呀,聚落呀,山林哪,树木啊,泉池啊,河流啊,或者是水井啊,种种,魔术师都能够幻化出来。但是大众中有很小的小孩子,没有经验,看到空中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他就以为是真的;但是智慧的人知道都是假的,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是来惑乱人的眼睛的。

【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于一切法见有定相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

凡夫之人,或者声闻、辟支佛,他们如果著相的话,有的时候会认为一种事物的属性是永恒不变的。但是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法都能够看到那种空相,当体即空。相上是幻有,本质里是空的。都能看到这一点。

【善男子,譬如小儿于盛夏月,见热时炎谓之为水。有智之人于此热炎,终不生于实水之想,但是虚炎诳人眼目,非实是水。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悉谓是实。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

善男子,又好像小孩子在盛夏,「盛夏之月见热时炎」,在盛夏的季节,盛夏的那几个月份里,看到因为太阳很热,引起空气中的波动,他们就感觉,这是阳焰,「谓之为水」,感觉像水波一样。但是有智慧的人,在炎热的夏季,再怎么看,他也不相信那个热得起波浪的地方真的是水,其实也许是光,也许只是温度过高造出的幻影而已。但是呢,这种虚幻的阳焰却诳惑了很多人的眼睛,它根本不是水,很多的凡夫和声闻、缘觉却把它当成了水。所以,「凡夫和声闻、缘觉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凡夫和声闻、缘觉就容易著相或者著法,总之他们就是有所住。

要如何安住?要无所住地安住,但是凡夫和声闻、缘觉总是有所住。一旦有所住,就会有所执著。有的时候是错误的判断。

【善男子,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但有声相诳于耳识。】

善男子,要像山涧里,有的时候山涧里突然有谁喊了一声,然后就有回声了、有回响了。那小孩听到了就说爸爸,旁边有人在回答您呢。而实际上,那个声音只是回声而已。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山谷中的回声,它并不是真实的,它仅仅是因缘聚合显发出来的声音之相而已,诳惑了不懂的人的耳朵而已。

【善男子,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于一切法亦复如是见有定相。】

善男子,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对于一切法也都是这样地执著。

所以说,这里面让我们不要著相、也不要著法,虽然每天在讲法,但是通过法要看实相,这个才是佛陀的目的。

「一切法亦复如是」,都是这样的,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都是幻有而已。如果你觉得它是确定不变的,那么你就错了。

【诸菩萨等解了诸法悉无定相,见无常相、空寂等相、无生灭相。】

真正地了解实相的菩萨们知道,一切诸法都没有定相。见到一切「相」都知道无常的本质,知道性空的本质,当体就是空寂的,非常安静,没有生灭之相。你要是盯着「相」看,是很热闹的,实际上看到背后的空性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

所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不执著了。客观规律,也许你认为宇宙中有一种客观规律是永恒的,那只是你用你的六根提炼出来的东西而已。当六根歇下来的时候,你问问自己,那个所谓的客观规律在哪里?你找不到它,找不到的。所以说「有能有所非究竟,能所双亡见真如」。

这节课的重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性空」。性空中有缘起,就是种种的幻化,但是毕竟空。

前面提到说,怎样圆满你的布施波罗蜜?乃至「六度」的每一度怎样圆满?都是要安住性空的本体。所以布施的时候,因为性空,所以无相布施。看不到所施的对象,感受不到正在布施的「我」,也看不到所施之物,也不会去选什么时间,也不会跟别人去比,也不会去炫耀、不会去攀比,不会有所求。多多地感受性空,你的心就静下来,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纯粹和简单。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3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52课·性空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第271课「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相」上的时间已经跨入了二零一八年。今天的课也会充满希望和色彩。到上节课为止,《涅槃经》中的辩论会就已经告一段落,随着最后一个上场的外道——叫做弘广的婆罗门——他身...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