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3课·月爱三昧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740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名医耆婆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地劝阿阇世王去拜见佛陀,以便医治阿阇世王身心的痛苦。但是阿阇世王还是犹豫,他担心自己浑身臭秽的味道,再加上自己造作了杀父的重业,担心佛陀会看不起自己。就在阿阇世王没有信心的时候,被他所杀死的阿阇世王的亲生父亲频婆娑罗王,他就在虚空中显灵了。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赶快,不要再耽搁了,赶快去拜见佛陀。

接下来看《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

梵行品第八之七

【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见阿阇世闷绝躄地,即告大众:】

镜头切换了,从阿阇世王所在的地方,切换到了释迦牟尼佛所在的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佛陀将在这里入涅槃。

佛陀虽然还没有见到阿阇世王,但是他在娑罗双树间打坐的时候,闭上眼睛,开天眼了,就看到了阿阇世王「闷绝躄地」的场景。阿阇世王当时亲耳听到被自己所杀死的父亲劝自己去拜佛,阿阇世王当时非常痛苦,他就晕倒在地。这个场景刚好被释迦牟佛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就对大众说

【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

我今天就算单单为了这个阿阇世王,我也要永久地住世,我要无量劫都不入涅槃。

本来是打算涅槃的,就为了阿阇世王的缘故,「我无量劫都不入涅槃」。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当为无量众生不入涅槃,何故独为阿阇世王?

迦叶菩萨就不明白了,他就问佛说世尊哪,如来应该是为无量的众生才不入涅槃的,为什么单单为一个阿阇世王不入涅槃呢?

按理说,如来应世是为了度众生啊,您即使不入涅槃,也是为了所有众生啊,怎么会说您为了阿阇世王而要住世无量劫不入涅槃呢?很奇怪呀

佛言:善男子,是大众中无有一人谓我必定入于涅槃。阿阇世王定谓我当毕竟永灭,是故闷绝自投于地。

佛说善男子迦叶呀,在场听的大众们,其实我入不入涅槃,对他们来讲都一样,因为所有在场听经的大众们都领受了佛法的精髓,都知道一切如来即使「走」也不是真的「走」。如来是不生不灭的,这一切实相,大家都了解了但是阿阇世王不了解呀阿阇世王还没有见我呢,他就听虚空中父亲显灵说,「佛法要灭尽了,佛要涅槃了」。阿阇世王就跟世间凡夫一样,相信我会入涅槃,而且是「毕竟永灭」。阿阇世王认为,如果佛陀涅槃了,就是死亡了、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他非常绝望,「闷绝躄地」,就胸闷气短,喘不过气来,然后就倒在地上了,就像休克了一样。

【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阇世不入涅槃,如是密义,汝未能解。何以故?】

迦叶呀,善男子,像我刚才的这句话,我说我要为阿阇世王,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阿阇世王,我都要无量劫住世,不入涅槃。这句话有甚深的神秘的含义,看来你还没有参透啊。为什么呢?

【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阇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

通常来讲,佛陀说我要为了度众生而住世。「为了一切众生而住世」,为的是什么?一切凡夫众生,还没开悟的或者还没学佛的。阿阇世是一个典型,什么样的典型呢?他是犯了五逆重罪的这些罪人当中的一个典型。一般情况下,我说「为了凡夫、为了一切众生而不入涅槃」,阿阇世王是不是众生中的一个呀?是,而且他是犯了五逆重罪的一个典型,他杀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一个典型。

【又复为者,即是一切有为众生。我终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

我要为了众生有所停留,要长久地住世,我为的是谁?为的是一切「有为」众生。就是还没有证得无为境界的这些凡夫们,我为的是他们。他们还迷恋一切像梦幻泡影一样的「有为法」呢,我为这些人住世但是,我住世不是为了那些已经获证无为的众生住世。已经了悟了什么叫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本来无一物,了解了这些的众生,其实已经不需要我继续再住世了,不需要了。

【何以故?夫无为者,非众生也。】

本身证入到无为境界的这些众生,已经不是众生了,已经是菩萨级别了,不是众生了,最差也是阿罗汉级别了。

【阿阇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

阿阇世,他身上的病重,其他众生身上的病轻,所以阿阇世代表具足烦恼的这一类众生。具足烦恼,天天在悔恨中过日子,非常痛苦。

我们也能看到,世间大多数人虽然偶尔也有烦恼,但是偶尔也有快乐,烦恼、快乐相互抵消,过得还可以。但是有极少数人是天天愁眉苦脸的,眉头紧锁,「川字纹」很深很深,这些人就属于病得过重的一批人。如来就是重点为这批人而住世的。

【又复为者,即是不见佛性众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于世。】

佛陀为了度众生,度的是哪类呢?是那些还不了解自己身上佛性的这些众生。没有开悟,智慧也达不到,不知道佛性就在自己身上,盲目地向外求法、向外学佛;这样的人属于「为者」,还是陷在有为法当中的。什么是无为的众生呢?见到自己身上的佛性的,或者说听了《楞严经》已经开悟的,听了《圆觉经》已经开悟的,这些众生已经见到自己的佛性,已经不需要佛陀再久住于世了。

事实上,一切开悟的众生就不再需要佛陀继续住世了,但是那些还没开悟的、烦恼深重的,还需要佛陀。就好像一个医院,有的病人呢,他的病都好得差不多了,医生说,「出院吧,你不需要医生了,也不需要医院了」。但有的病人病特别重,他想出院医生都不允许,说,「你这个病过重,必须住院观察治疗…」等等。如来住世为的是谁?为的是那些病重、需要他的众生,而不是病轻或者没有病的众生。

所以,如果你见到了你身上的佛性,如来就可以不再给你讲法了,你安住你的佛性就没问题了。

【何以故?见佛性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一切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你要知道见了佛性,你就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了。为什么佛陀说我单单就算是为了阿阇世王也要多住世无量劫?为什么呢?因为阿阇世还没有开悟,甚至也没有发起寻求觉悟的心。就是,他是一个重点观察对象,需要隔离起来观察和治疗。

【又复为者,即是阿难、迦叶二众。阿阇世者,即是阿阇世王,后宫妃后,及王舍城一切妇女。】

说「为者」,佛陀说,我不仅仅为那些像阿难和迦叶一类的人讲法,除了他们之外,其实阿阇世更需要我讲法。阿阇世王,还有阿阇世王后宫的这些妃子们,还有王妃、王后,还有王舍城里一切的妇女,他们都更加需要我。阿难、迦叶现在是小有所成了,但是还有一批更需要我的病号」啊!

【又复为者,名为佛性。言阿阇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

这里就拆解说,「又复为者,名为佛性」。那么,「阿阇」两个字代表不生,阿阇世的「世」代表(怨恨的怨)。

「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就是因为你没有安住在佛性中,你著相了,所以你有烦恼了。

大家分析一下,所有的烦恼都是著相产生的。如果当下就离相,「相」就空,你就没烦恼,对吧?所有的烦恼都是著相造成的。你没有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佛性中,所以烦恼产生了,怨恨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产生了,烦恼和怨恨产生了,所以你更加地看不见佛性。

烦恼像有瘾一样的,一烦烦一上午,烦一整天,甚至烦好几天、一个月,好像有瘾一样。这是无明之瘾哪。你陷在烦恼中就不在佛性中,虽然佛性也在起作用,但是你却没有明明了了地安住于本然、清净、光明的佛性。所以大家多想想,你还有烦恼吗?你还有怨恨吗?想一想是不是在著相?

【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槃。】

当有一天,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没烦恼。也不是说变成木头了,而是说这件事发生于你的时候你是知道的,是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绝对都了解,但是让你生不起来烦恼。不管那个人怎么做,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都没烦恼。这样就说明你能经常地见到佛性了。

所以说,灭烦恼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见了佛性,而见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灭了烦恼了。你要是见了佛性,当下你是没烦恼的;如果总是有烦恼,那是没住在佛性中。

翻过来、掉过去,佛性——安住佛性是如此重要。所以《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是这个意思,「诸相非相」,你就不著于相了嘛。「诸相非相」,不是说刻意地要粉碎那个、否定那个「相」,而是要离——跳出来。「若见诸相非相」,空掉那个「相」,然后就见到了佛性;见到了佛性了,才能够安住在大般涅槃的境界。

【是名不生,是故名为阿阇世。】

「是名不生」,不生不灭的不生,「是故名为阿阇世」,这里就讲,阿阇世,他有烦恼,是因为没见佛性;见了佛性,就没烦恼;没烦恼了,就能安住大般涅槃了。所以说,不要生起烦恼,意思是心别动——心别动——,「起心动念」要管理好,心别动。

【善男子,阿阇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为阿阇世,无量亿劫不入涅槃。】

接下来对于阿阇世的名字又进行拆分。说,阿阇世的「阿阇」代表不生不灭的「不生」,既然不生不灭了,就代表涅槃了。那么阿阇世的「世」呢,代表世间法;「为」呢,代表不被世间法所染污,世间的任何法都无法染污,这代表「为」。「为」是还没有离开世间,但是却不被世间染污,这是「为」,虽「为」确似「无为」。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即然在这里像没在这里一样,说我这个人呢,出家不出家都一样,反正不被世间法所染污了,没有了。这就真是解脱了,出不出家的,你不被染污了。

接下来,佛陀就对迦叶说所以我为了阿阇世的缘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都不入涅槃。

「阿阇世」本身就代表——不生不灭的法性涅槃境界,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我为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的缘故,我无量劫都不入涅槃。入了也等于没入,入涅槃了也是不生不灭,不入也是不生不灭。其实无有涅槃可入——无有涅槃可入。

善男子,如来密语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接下来,佛陀又说善男子迦叶呀,如来密语不可思议你看,如来讲的话是不是有的时候挺奇妙的呀?不好想,不好说,不可思议。不仅仅如来的这些密语是这样的,就是佛、法、僧整体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菩萨摩诃萨也是不可思议的,《大涅槃经》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里又把我们正在讲的这部《大般涅槃经》又给歌颂了一下,说《大涅槃经》也是不可思议的。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

前面提到阿阇世王那边「闷绝躄地」昏倒过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间打坐,他就用天眼看到了那个场景,然后世尊就再次作为大慈悲的导师,为了救护阿阇世王的缘故,他就入到了一种三摩地的境界,这种三摩地的境界叫做月爱三昧

什么是月爱三昧呢?后面有解释,大家别着急。

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郁蒸除灭。

入到了这种月爱三昧(月亮,热爱,爱护)入到了这种三昧三摩地之后就放出了大光明如来所放的光非常清凉,结果一下子就照到了阿阇世王所在的地方,照到了阿阇世王的身体。非常奇怪,被佛陀的这个清凉之光所照到的阿阇世王,他身体上的疮立刻就痊愈了。

本来生了很多臭秽的恶疮,特别臭,让人不想靠近,结果被佛光一照,他身上的疮消失不见了。「郁蒸除灭」,那种很热的、被炙烤的感觉也消失了。

王觉疮愈,身体清凉,语耆婆言:曾闻人说,劫将欲尽,三月并现,当是之时,一切众生患苦悉除。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一看,哎呦,我的疮怎么好了?完全好了,身体非常清凉。他就对耆婆说啊,真奇怪我身体上的疮竟然瞬间都好了,而且我觉得我浑身这样清凉。于是阿阇世王就对耆婆说我过去听人说,一个大劫快要结束的时候,「三月并现」,三个月亮可能同时挂在天上「当是之时,一切众生患苦悉除」当三个月亮出现在天空中的时候,一切众生的病苦都会消失的。

【时既未至,此光何来照触吾身,疮苦除愈,身得安乐?】

阿阇世王就问名医耆婆说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三个月亮在天上啊,还没有到这个劫末尾的时候呀,这个清凉的光是从哪儿照来的呢?照到我的身上,我所有的恶疮全都消失不见了,我真的是感觉特别地舒服、自在、快乐呀。

耆婆答言:此非劫尽三月并照,亦非火日星宿药草宝珠天光。

名医耆婆就对阿阇世王说这个「光」可不是一个大劫快要终了的时候的「光」,不是三个月亮同时并照的那个「光」,也不是火呀,太阳啊,星星啊,药草呀,宝珠啊,还有天光,不是这所有光。

王又问言:此光若非三月并照宝珠明者,为是谁光?

阿阇世王又问耆婆说那这个光,如果不是三个月亮一起照的那种光,这个「宝珠明者」,这里形容三月并照犹宝珠之明,证明三个月亮合在一起照,确实是非常亮的。

「为是谁光」,既然不是三个月亮并在一起共同照耀出的光,那是什么光呢?

【大王当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无有边际、非热非冷、非常非灭、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欲度众生故使可见、】

名医耆婆就回答阿阇世王说这个可真的不是月亮照的光,这是佛陀的,是天中之天佛陀所放的光明啊。这个「光无根」,突然就化现出来了,无有根,也没有边际,谈不上热也谈不上冷;「非常非灭」,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会生灭变化的;「非色非无色」,不能说这个只具备色相上的特点,但是呢,这个也具备一定的色相上的特点。「非相非无相」,虽然不是相,但是也不能离开「相」存在;虽然不是青、不是黄色、不是红色、不是白色,但是为了度众生的缘故,这个本来不知道是什么颜色,但是却让众生看见了这个

【有相可说、有根有边、有热有冷、青黄赤白。大王,是光虽尔,实不可说,不可睹见,乃至无有青黄赤白。】

您看这个,好像感觉有光的形象,好像有光的来源,好像「光」有冷热上的触受,好像「光」有青白的颜色,但是大王,这个,虽然您看到的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简直难以形容啊——难以形容。而且这个,用一般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一般人的肉眼看不到这个光,也就看不到光的色彩。

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

阿阇世王就对耆婆说太奇怪了,耆婆呀,这个伟大的佛陀为了什么缘故来放这种光明呢?

大王,今是瑞相将为大王。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治心。

耆婆就对阿阇世王说今天您见到的当然是瑞相了,您通过这个瑞相可以推测一下瑞相的本源。

王先言」,为什么这个光会显耀出来呢?因为您之前曾经说,世界上没有良医,没有好的医生能够给您治疗好身心的疾病。但是佛陀有能力把您的身心疾病都治,所以,就相当于您张贴了一个「榜」——谁能治好我的病,然后佛陀就揭了这个「榜」,放这个代表揭了这个「榜」,就说我能治好你的病。佛陀给您治身体的时候,先把身体的疾病治好,然后再把您的心慢慢地调理好。所以说一切佛弟子想要获得健康的话,要注意锻炼身体,再加上颐养心性,身心合一才会真的健康。

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耶?

阿阇世王就对耆婆说难道如来还真的记挂着我吗?我这边这么难过,难过得晕倒过去,然后如来就派这个「光」来给我治病了啊?如来看来真的还是很挂念我的呀,很牵挂我的呀。

【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

名医耆婆就回答说如来当然牵挂您了,就好像一个人有七个孩子,这七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得病了,父母的心其实平常是同等地爱这七个孩子的,但是此时此刻,对于那个生病的孩子是不是心会多多地照顾一些?因为孩子生病了呀,对吧?其他的这些孩子都好好的,这个生病的孩子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呀。

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

大王,如来也是这样的呀。对于众生其实不是说不平等,但是呢,对于这些犯了严重罪过的众生,他的心就偏重一些,他的心念挂虑这些众生就多一些。因为有的众生没有犯罪或者罪特别轻,就可以先放一放。就好像医生治病的时候,有一些没病的人,不需要医生治疗;小病的呢,医生简单地看看就可以了,开点药;但是大病的可能还要动手术,对不对?那么病重的众生,能够得到佛陀更多的爱护,就好像生病的孩子会得到父母更多的爱护一样。这并不代表佛的心不平等,只是因为这些有罪过的众生,他更需要佛陀的指引而已。

【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

这些整天不听话的、恣意妄为、什么都做的,佛就总是想起他们,把他很多的慈悲、他的这些思念都给了这样的众生。那些平常乖乖听话的众生,佛都不用管他们,他自己就管自己,管得很好,所以呢,佛就把他们暂时先放在一边了,他的心就不用总是挂虑这些众生了。

【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

什么样叫不放逸呢?有一批众生很让佛省心的,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不放逸」代表六住菩萨。像证得了「六住位」的菩萨,我们知道有十住,第六住是正心住。证得了正心住的菩萨,安住在正知、正见、正念当中,认真地修行,对自己的把控很严的,所以他们不需要佛陀总操心了。

【大王,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性、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

接下来,耆婆又讲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时候,不看众生年纪是老还是少,或者是中年,或者是贫穷人还是富人,还是在什么时节,或者说看看天象吧,今天适不适合讲法呀没有这样子。佛陀并不重视时节和星象这些东西,也不会重视「工巧」种种下贱之行这些在古印度,能工巧匠属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贱民阶层,还有僮仆、婢使。

佛陀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不会看重表面上的这些——你是穷啊富啊,是老是少啊,或者看看天象吧,选个吉利的日子吧,不会这样子的。「僮仆婢使」,就算是你曾经当过别人的书童或者奴仆,都没有关系的。佛陀看重的是众生是否有善心。这个很重要。大家不用担心,说,我是钝根,佛要不要我呀?度不度我呀?没有关系的。佛关键看你是不是有善心。如果有善心,就慈悲地哀念你;如果有善心,你就能得救。关键就怕你连一颗善心都没有。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善心,只不过有的善心只是为自己考虑,有点自私了;自私,后来就变成恶心了。

【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

接下来,耆婆就告诉阿阇世王说您知道吗,大王?您刚才身上的疮不是被治好了吗?清凉的治好了您的疮,这种瑞相是如来入定,入定证入到月爱三摩地放出的光明。「月爱三昧」——月爱三摩地。

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

阿阇世王就问耆婆说什么叫月爱三昧呀?月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

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

耆婆回答说就好像优波罗华(睡莲花),就好像一切的睡莲花,在月光的照耀下能慢慢地开放开放之后,颜色非常鲜美、明亮;「月爱三昧也是这样的,被月爱三昧的光所照到的众生,众生的善心就会像莲花一样慢慢地打开了,所以叫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耆婆大王,就好像月光,能够让一切的行路之人心生欢喜。走夜路的这些人,一看到有月光,他就不害怕了。月亮走、我也走,我走、月亮也走。月亮一直陪伴着我,给我作照明,月光很容易安慰那些行路之人月爱三昧也是这样子,能够让所有修习涅槃之道者心生欢喜。如果佛陀入定证入到月爱三昧的话,被这个一照,你身上的病就消失了,而且你会心里生出无穷无尽的欢喜,所以说这种三昧叫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接下来耆婆又讲大王,就好像月光,您看,从初一到十五,这个月光的形色、光明渐渐地增长,月亮越来越圆满,月光越来越亮;「月爱三昧就是这样的,能够使得初发心的这些「善根本渐渐增长」就是佛陀所用月爱三昧所度化的这些众生全都是有善根的,如果被月爱三昧的光一照,你的善根就会渐渐地增长,一天一天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慢慢地——你也能证得大般涅槃的境界了。「是故复名月爱三昧」,所以说叫做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减,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耆婆又说大王啊,就好像月光从十六开始一直到月底到三十,月光慢慢地由圆满变得不再圆满了,月亮的这个亮度渐渐地损减了,形色、光明渐渐地损减了;「月爱三昧也是这样的,被诸佛月爱三昧之光所照到的众生,所有的烦恼都能渐渐地消失掉,所以说这是神奇的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

就好像很炎热很炎热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念月亮的光,因为月亮的光比较清冷,在的照耀下,能够除掉一切的郁热、郁闷,还有热恼;「月爱三昧就是这样的,能够让众生除掉自己内心中的贪心还有烦恼这些燥热的感觉。

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大王,就好像满月是一切星星中的大王,好像有甘露的味道一样,一切众生都喜欢满月——圆满的月亮,一切众生都喜欢;「月爱三昧」也是这样的。月爱、月爱,本来是月亮、爱护,「月爱三昧」通超越的「越」。「爱三昧」就是你越接受「月爱三昧」的光,你越会产生一种法喜、一种喜乐,所以你会感觉啊,这个「月爱三昧」,佛陀在「月爱三昧」中放出的光,好像有甘露的味道,一切众生都会喜欢,所以叫「月爱三昧」。「越爱三昧」,越感受会越喜欢这种三昧。

王言:我闻如来不与恶人同止坐起语言谈论,犹如大海不宿死尸,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阿阇世王说我听说如来从来不跟恶人一起坐立,如来从来不交恶人为朋友,不跟恶人一起生活。

「语言谈论」,如来甚至不跟恶人去讲话,就好像大海里不会飘着死尸一样,又好像鸳鸯鸟不会住在茅厕里一样。如来呀,他不会跟我一起共事吧?因为如来他是正遍知,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如来是有所选择的,一般的恶人是没有办法靠近佛的吧?就好像大海里从来不会藏掖着死尸,又好像鸳鸯鸟不会生活在厕所里。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鸠翅罗鸟不栖枯树,如来亦尔,我当云何而得往见?

释提桓因,他做为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不会跟鬼住在一起,鸠翅罗鸟也不会栖息在枯掉的树枝上,如来也是这样的吧?我现在自己罪孽深重啊,虽然这个恶疮是好了,但是真是抬不起头来,我觉得如来不会见我的。

阿阇世王又没自信了。

【设其见者,我身将不陷入地耶?】

我要是真的见了佛,佛是如此公正又伟大,我曾经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我岂不是要当着佛的面掉到地狱里面去吗?

【我观如来,宁近醉象、师子、虎、狼、猛火绝炎,终不近于重恶之人。】

据我感觉,如来宁可靠近狂醉的大象或者喝醉酒的狮子,宁可靠近虎和狼这样的猛兽,或者宁可被猛火烧灭自己,他也不愿意靠进那些犯了很重的恶行的人哪。

【是故我今思忖是已,当有何心往见如来?】

耆婆呀,我现在想一想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我真的是没脸去见如来呀,我觉得如来不会愿意见我这样一个罪孽深重的人的。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饥者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医,热求荫凉,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应如是。

耆婆回答说大王,您千万别再瞎担心、耽误时间了,您看,如果如来真的嫌弃您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为了您而入定入到月爱三昧,然后用月爱三昧之光治愈您身上的恶疮呢,想一想?如来不会嫌弃您的呀,所以您现在就应该像那个渴得要死的人,赶快去奔赴到清泉的旁边。一个人渴得快死掉了,明明听到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不要再犹豫了,赶快跑到清澈的泉水那里畅饮一番吧,您现在的状况非常需要佛陀对您的救度。您要像那些饥饿的人索取食物一样,非常着急才对呀;您应该像那些害怕的人在拼命地求救,说,救命啊救命!像这样一样,不要再耽误时间了;应该像病者求良医一样,病人非常想找到一个良医,赶快把自己的病治好每个病人都是这样的心理,就算大家知道,感冒,你吃不吃药都要一周才好,但是大家一感冒,基本上还是大多数都会吃药,就希望早点好、早点好,是不是?只要是病人,只要得了病,就希望病早点好。那么大王,您就不要再耽误时间了,应该像那些在炎热中热得受不了的人渴求阴凉之地一样,赶快去找佛呀;应该像那些寒冷得快要冻死的人想要找火焰燃烧之地一样,赶快去找佛呀。

「王今求佛亦应如是」,大王,您怎么如此地踌躇不前,如此地举棋不定呢?佛陀绝对不会嫌弃您的呀。

【大王,如来尚为一阐提等演说法要,何况大王非一阐提,而当不蒙慈悲救济?】

大王,您要知道,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只要一阐提听得进去,佛就会给一阐提讲法,何况是您了?您是这样地欣赏、仰慕佛法,您对于佛陀也有如此深的仰慕之心,不然您不会自惭形秽。您的善根如此地深厚,您不是一阐提呀。一阐提是断了善根、不信因果、根本就不喜欢佛法,甚至诽谤三宝、诽谤大乘的人,那是一阐提,而您现在犯了一些罪过之后,敢于发露忏悔,还一再地对这个讲、那个讲,不停地发露忏悔,就说明,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让时空倒流,也再不会犯这样的过失了,所以,大王您不是一阐提。佛陀连一阐提都不会舍弃,当一阐提需要的时候,佛陀都会给他们讲法,那么您根本就不是一阐提,佛陀怎么会看不起您呢?

这个故事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师兄都感觉这些场景似曾相识的。有的时候,师兄们刚学佛,了解一点因果轮回的道理之后,想要去见个师父呀,想要去跟某某师兄聊聊天啊,心里就特别地自卑和惭愧,总说,哎呀,我业障深重,我不配呀,然后把自己称之为「末学」,非常谦虚,说「末学」怎样怎样,就是有的时候已经谦卑过度了,其实是没必要的。

过去已经过去了,像阿阇世王,把自己的父亲都杀害了,但是他懂得忏悔,都没事的。你要抬起头来,不要那么没自信,因为你可以借助当下的清净改变未来的一切。过去的都过去了,既然都定型了,你不能改变过去了,那就改未来。不要生活在过去当中,不要总是给自己非常负面的心理暗示,因为我们知道,愧疚的能量值是相当相当低的。愧疚,内疚、愧疚、羞愧,这个能量值相当低,所以千万不要陷在羞愧里面拔不出腿来。短期内可以的,洗净自己之后,重新再来,从头再来。

因为后面的这个内容也是连贯性比较强,不方便拆分,所以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

今天这一课我们还学了一个重要的名词,是「月爱三昧」。「月爱三昧」,像月光一样,从初一到十五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圆满,月光越来越明亮,就代表能让众生的善根增长然后从十六到三十月光又开始慢慢地衰微,代表月爱三昧可以让所有的烦恼消失。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每一次我们智慧的提升,就伴随着烦恼的减少,都是这样的。我们内在的这个善根很强壮的时候,我们的烦恼也会消失不见了,就是这样的,成一个反比的关系。

这个「月爱三昧」的名字也非常诗意,月亮之爱,就如同是月光佛所给我们的月亮之爱一样——月爱三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4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43课·月爱三昧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4

第264课「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