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9课·无题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3)《大般涅槃经》讲解658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先后有五个大臣向阿阇世王进谏,他们分别推荐自己所认可的大师,希望自己推荐的大师能治好阿阇世王身心的痛苦。

接下来看《涅槃经》的十九卷。

【复有一臣名无所畏,往至王所,说如是言:大王,世有愚人,一日之中百喜百愁、百眠百寤、百惊百哭,有智之人斯无是事。】

又有一个大臣来了,这是第六个大臣,叫无所畏。这个大臣来到阿阇世王所在的地方说,大王啊,世界上有愚痴的人,一天当中就有一百次欢喜、一百次愁恼——事实上,在学佛之前我个人也是每天特别情绪化,一天不知道有多少种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看我周围很多女孩子也是这样子,一天中非常地情绪化。

这个大臣说,这样的人叫愚痴的人一天中有无数种情绪的起伏变化一会儿开心了,一会儿愁苦了;一会儿又开心了,一会儿又愁苦了就好像六月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百眠百寤」这里的「眠」代表迷失,「寤」代表清醒)。就是说,在这一天当中一会儿聪明、一会儿笨一会儿愚痴、一会儿有智慧,就是这样起起伏伏。

「百惊百哭」,世界上有愚痴的人,一天当中大惊小怪,总是很著相,一惊一乍的。「百哭」代表情绪化,可能受了什么惊吓就痛哭流涕。但是,有智慧的人「斯无是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情绪很平稳一天当中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很淡定、很安然、很自在,有淡淡的愉悦。

我们总是讲到弥勒佛,弥勒佛总是一张笑脸迎接着所有到寺庙来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情绪变化那么有智慧的人没有情绪上剧烈的上下起伏。

【大王何故忧愁如是?如失侣客,如堕深泥无救拔者,如人渴乏不得浆水,犹如迷人无有导者,如困病人无医疗治,如海船破无救接者。】

这个叫无所畏大臣说,大王啊,您现在都当上国王了,为什么这样忧愁呢?就好像失掉了伴侣的客人一样就是,长途旅行的旅客,可能有一些旅友陪着他,中途丢失了旅友,只剩他自己了,他就觉得非常孤单、非常失落、非常沮丧,打不起神。那么,这个阿阇世王此时就好像失去了伴侣的旅客一样又好像堕到深泥当中,没有任何人能够救拔他。就像在路上走着走着走到沼泽地里了,陷到深深的淤泥里了,没有人来救他,非常绝望的样子。

阿阇世王这个时候又好像「人渴乏不得浆水」走着走着路,非常非常渴,非常非常累,但是想喝点浆水,没有,找不到水喝。又好像「迷人无有导者」,好像出门远游的人在一片山林里迷路了,没有任何人可以作他的向导,他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转了好多圈又回到原地,非常地绝望。

「如困病人无医疗治」,又好像困在病中的人,没有医生可以治好他。又好像海里的大船破了,没有谁能够救这个船上的人,没有谁能接走船上的人。

【大王今者为身痛耶?为心痛乎?】

这个无所畏大臣,他也问阿阇世王说,国王您今天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当上国王应该开心才是您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不舒服呢?

【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

阿阇世王回答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里哪儿都难受,怎么可能不痛苦呢?

【我近恶友,不观口过,先王无辜横兴逆害,我今定知当入地狱,复无良医而见救济。】

我亲近了恶友提婆达多,「不观口过」,没有谨慎自己的嘴,经常造作恶业。本来我的父王过去摩揭陀国的国王也算是一个仁君了,正法治世,但是我却突然加害于他。我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我肯定快去地狱受苦了,所以非常难受。你看我身上生的这些恶疮,臭得没有人愿意靠近我,都捂着鼻子。我感觉世界上没有哪个良医能治我的病

【臣即白言:唯愿大王,莫生愁毒。】

这个无所畏大臣就对阿阇世王说,大王大王,您千万别发愁、别发愁,愁闷是一种毒药啊。

【夫刹利者,名为王种。若为国土,若为沙门及婆罗门,为安人民,虽复杀害,无有罪也。】

您是王族呀,刹帝利是王族呀,在我们这里,王族,如果是为了国土的缘故,比如说有人侵犯我们的国土,我们就必须守护国土,我们要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可能就要杀人我们有的时候为了保护沙门出家人和婆罗门(这是比我们还要高贵的婆罗门种姓,为了保护他们可能也要杀人有的时候为了安稳人民群众可能也要杀人。人民中有一些不听话的恶人,如果任他们捣鬼人民跟着他们闹事可能为了安稳人民,所以不得已也要杀人。

「虽复杀害,无有罪也」。您作为刹帝利,您是王种国王的种姓,王族,武士。可以讲,刹帝利国王武士就是为了战斗而生的,所以说为了保护国土,为了保护出家人,保护婆罗门高贵的种姓,或者为了安稳人民群众,为了整个国家的太平,您就算造下了杀害之业,你也没有罪呀,因为您的使命就是这样的呀,谁让您武士、王族呢?

【先王虽复恭敬沙门,不能承事诸婆罗门,心无平等。】

您的父亲频婆娑罗王,他虽然一直对出家人很恭敬,但他不能很好地奉事婆罗门。

婆罗门比我们的种姓还要尊贵,国王要为婆罗门提供种种的便利和方便,要好好地供养婆罗门。但是,您的父亲只对出家人挺好,对婆罗门的奉供养做得不够到位。他的心并不平等,他甚至认为佛教徒比婆罗门还要好,他的心并不平等。

【心无平等故则非刹利。】

作为刹帝利,就应该恭敬婆罗门。你的父亲不够恭敬婆罗门,奉事得不够到位,所以他已经不符合一个刹帝利的标准了。

【大王今者为欲供养诸婆罗门杀害先王,当有何罪?大王,实无杀害。】

您能够很好地供养婆罗门尊贵的种姓,您杀害了上一个国王频婆娑罗王,当有何罪?可以讲,您杀害了您的父亲,其实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谐。因为婆罗门非常尊贵,如果他们不满、他们闹事的话,我们的国家也不太平,所以说您杀害父亲的举动没有罪过。大王啊,「实无杀害」所以我认为您没有造下杀害之业呀。

【夫杀害者,杀害寿命,命名风气,风气之性不可杀害,云何害命而当有罪?】

这个叫做无所畏的大臣进一步劝阿阇世王说,您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不过就是使您的父亲丢失了自己的寿命而已,但是寿命是个什么东西呀?是多么虚,像风像气一样的,寿命是多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呀,像风像气一样。「风气之性不可杀害」但是风、气这样的特性,您看,像虚空一样不可把捉、不可杀害谁能用刀砍死风吗?谁能用刀砍伤气吗?不可能的呀。寿命就像风、就像气,如此虚无,所以说您虽然杀了父亲的性命,其实也没有罪。因为杀像没杀一样,本身「性命」东西就是很虚无飘渺的。

【唯愿大王,莫复愁苦。何以故?】

所以无所畏这个大臣就劝阿阇世王说,您千万不要再继续发愁了,不要再苦恼了。为什么呢?

【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

您要总陷入到愁苦当中,愁苦就会增长。就好像一个人非常贪睡,越睡越想睡、越睡越困;有的人非常喜爱淫欲,越行淫越上瘾;有的人爱喝酒,越喝酒瘾越大。就是这样的所以您千万不要陷入到愁苦当中去呀。

接下来这个大臣也是向阿阇世王推荐自己所认可的大师

【如王所言,世无良医而疗治者,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知众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

我感觉并不像您讲的世界上没有非常棒的医生能治好您,我认识一个大师,叫尼乾陀若提子。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了解,什么都见,而且这个大师怜众生,善于了解众生根器的利钝,而且「他解一切随宜方便」。就是智慧上明了通达,同时在讲法的时候又能采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

「世间八法所不能污」,世间的一切染污之法都不能染污他,这个尼乾陀若提子大师,他简直出淤泥而不染哪,而且「寂静修习清净梵行」,言行举止非常清净,经常给他的弟子讲法,都讲什么呢?

【无失无善无父无母,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自然得脱,】

世界上无所谓布施,无所谓善良;无所谓父亲母亲,无所谓今生后世;根本就不存在阿罗汉,也不需要修行,也没有真的大道。一切众生就这样活吧,活着活着,懵懵懂懂经过八万个大劫,于生死轮回自然就脱出去了。

他的意思是每一个众生不管修不修,不管行善还是行恶,都没有关系,只要经过八万个大劫,自然而然就从生死轮回的链条中脱离出去了,自然就解脱了,根本不需要修。

【有罪无罪悉亦如是。】

不管你造没造罪业,都这样,只要经过八万个大劫,你就解脱了,所以根本不用修。

这个尼乾陀若提子是这样讲的,所以他是让众生顺其自然,根本就不需要修行。就这样吧,怎么都行,反正也没有罪。

——很显然,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因果律。

【如四大河,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是师今在王舍城住,唯愿大王速往其所。】

而且这个尼乾陀若提子还非常自信,他说就是这样的,你们相信我吧,就好像我们这里的辛头河恒河博叉河私陀河这四条大河看着很大,水流很凶猛,但是,慢慢地都流到大海中去了,没有任何的差别混到大海里去,这四条大河的河水也就没差别了。这个叫做尼乾陀若提子的大师说,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只要经过八万个大劫就解脱了,解脱了以后什么差别都没有

这个大师现在也在王舍城住着呢,希望大王您赶快去找他。因为他认为根本不需要修行,也没有罪,你做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八万个大劫过去你就解脱。所以国王,您要是跟这个大师学习,您也不用愁苦了,过一天算一天吧,活在当下就可以了。

【若得见者,众罪消除。】

我认为,您要是见了这个尼乾陀若提子大师,您的一切罪过都会消除的。

【王即答言:审有是师能除我罪,我当归依。】

阿阇世王就回答说,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师能除掉我一切罪过的话,我肯定会皈依他的。

——讲到这里,六个大臣分别推荐了六个大师。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这六个大师,有的地方讲有点道理,有的地方荒谬得可笑。让我们感觉,如果阿阇世王真的选择了这六位大师中一个的话,他更不得解脱,是不是啊?结果非常棒的是剧情反转了,接下来不是大臣上场,是大医名医耆婆来了。

——名医耆婆是佛陀在世时古印度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这个医生也是种有深的善根,跟佛有缘,经常给佛弟子治病,医术非常高明。

【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

名医耆婆来了,来到阿阇世王所在的地方,没有自我炫耀,没有自我推举,没有说,大王啊,我给您治病吧。名医耆婆来了之后对大王说,大王,您得安眠否?

他问很奇妙,他没有像大臣们那样问,大王,您怎么这么不开心呢?怎么不舒服呀?没有这样说,他直接问「大王,得安眠不?」大王,您最近睡眠好吗?睡眠质量还可以吗?他问这个。

然后阿阇世王就用了一个偈颂回答耆婆。

——这个偈颂非常好懂,所以我们就不念原文了,直接翻译成白话文。

【王即以偈答言:

若有能永断,一切诸烦恼,不贪染三界,乃得安隐眠。

若得大涅槃,演说甚深义,名真婆罗门,乃得安隐眠。

身无诸恶业,口离于四过,心无有疑网,乃得安隐眠。

身心无热恼,安住寂静处,获致无上乐,乃得安隐眠。

心无有取著,远离诸怨仇,常和无诤讼,乃得安隐眠。

若不造恶业,心常怀惭愧,信恶有果报,乃得安隐眠。

敬养于父母,不害一生命,不盗他财物,乃得安隐眠。

调伏于诸根,亲近善知识,破坏四魔众,乃得安隐眠。

不见吉不吉,及以苦乐等,为诸众生故,轮转于生死,

若能如是者,乃得安隐眠。】

阿阇世王回答名医耆婆说,如果能够永远断掉一切一切的烦恼,如果能够不贪恋、不污染于三界,我相信我就可以获得安隐的睡眠(就是安稳、美好的睡眠)了;如果我能够证得大涅槃的境界,如果我能够演说甚深的法义,说明我是真正的婆罗门,有智慧的人,我就能够获得安隐的睡眠了;如果我的身体没有造作过任何的恶业,如果我的嘴也远离了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样的罪过,如果我的心里没有任何的疑惑,我相信就可以获得非常安稳舒适的睡眠了;如果我的身心没有任何的焦躁和热恼,如果我能够长期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如果我能得到无上的快乐,我相信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如果我的心没有贪著、取舍,如果我远离了一切的冤家和仇人,如果我跟周围的人相处得都非常和谐,不跟任何人争吵,我相信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如果我不要造作任何的恶业,如果我常怀着惭愧之心,如果我相信作恶会有果报,我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

——看到这里,我们能感觉到,阿阇世王也是非常有善根,而且对于佛陀的思想还是有所了解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

阿阇世王说,如果我对于我的父母能够一直恭敬、供养,如果我不曾杀害任何一个众生的生命,如果我不曾偷盗过别人的财物,我相信我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如果我调伏了我的六根,我能够经常亲近善知识,我能够破坏四种魔众的干扰,我觉得我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如果我不分别世间是吉祥还是不吉祥,如果我也不去分别世间的苦境和乐境,如果为了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而努力,我相信这样做我就能获得安隐的睡眠了。

【谁得安隐眠?所谓诸佛是,深观空三昧,身心安不动。谁得安隐眠?】

阿阇世王说,谁能够获得真正安隐的睡眠呢?前面的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几乎哪一项也没有做到啊。也许真正能获得安隐睡眠的只有佛陀吧?只有诸佛才能获得安隐的睡眠吧?诸佛能够深刻地谛观空三昧,身心安不动。像诸佛这样才能获得安稳的睡眠吧?除了佛谁还能获得呢?

【所谓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视众如一子。众生无明冥,不见烦恼果,常造诸恶业,不得安隐眠。】

其实我也知道,真正的慈悲就是要不放逸,不要轻易地造恶,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众生非常无明、非常愚痴,没有智慧,看不到自己种下的烦恼之因,也看不到未来的烦恼之果,众生只看眼前,所以造作了种种的恶业,众生谁能得到安隐的睡眠呢?

【若为于自身,及以他人身,造作十恶业,不得安隐眠。】

耆婆呀耆婆,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你所造作任何行为仅仅是为了自己,然你却给自己或他人造下了种种的恶业十种恶业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如果造作了这十种恶业的话,你是不可能获得安隐的睡眠呀。

【若言为乐故,害父无过咎,随是恶知识,不得安隐眠。】

如果为了获得快乐害死了自己的父亲,认为害死父亲没有罪过如果你听信恶知识的谗言,如果你交错了朋友、认错了师父,相信了恶知识的教唆如果你害了自己的父亲,而且这个恶知识还告诉你害了父亲没事。如果你亲近了这样的恶知识,你又怎么可能获得安隐的睡眠呢?

【若食过节度,冷饮而过差,如是则病苦,不得安隐眠。】

同时我也知道,饮食方面无论是吃得过饱还是吃得不够,都会不舒服。在饮食方面吃得过多或者吃得过少,都导致你的睡眠不会安隐、舒适。同时,如果你喝水喝得太热或者太凉,也是对身体不利的。如果饮食方面不注意的话,就会导致身体的疾病,这样你也不会获得安隐的睡眠。

【若于王有过,邪念他妇女,及行旷路者,不得安隐眠。】

如果国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甚至还惦念着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女儿,惦念那些不该惦念的人,你走在旷野的路上会非常不安尤其走夜路的时候你会非常不安。心里的愧疚越多,你越不安,你越害怕,怎么会得安隐的睡眠呢?

【持戒果未熟,太子未绍位,盗者未获财,不得安隐眠。】

——这句话讲得也非常深刻。阿阇世王也是非常有才华,他说耆婆呀,持戒的这些修行者在持戒过程中如果持戒波罗蜜还没有修圆满的时候,他还是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有压力的,这样的人不会获得安隐的睡眠。

像已经国王封好的太子,这个太子还没有继位,他也不会获得安隐的睡眠因为他还没有成为国王,他随时担心有人会把他的王位抢,所以说,虽然已经被封为太子,这个太子非常有压力也不会得到安隐的睡眠。

还有一种人是小偷,他偷人家东西或者预谋偷人家东西,准备要偷、计划要偷还没得手的时候,战战兢兢,非常焦躁不安,这样的小偷也不可能获得安隐的睡眠。

这个长长的偈颂,讲到这里,阿阇世王就慨叹说,

【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兴恶逆害,一切良医妙药、咒术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

我今天病得很重,为什么病得很重呢?因为我对我的父亲以正法治世的大王兴起了恶心,把他给害死了。我这种病是身心交加的疾病,表面上身体生着臭秽的恶疮,别人都不想靠近,但是心理上非常愧疚、难过。像我这样的病,估计世间一切的良医妙药,一切的咒语之术,一切的善巧方便,不管医生用什么样的方法给我看病,肯定都治不我的病。为什么呢?

【我父法王如法治国,实无辜咎,横加逆害。】

我的父亲频婆娑罗王,他在世的时候,正法治世,治理国家真的治理得非常好。「实无辜咎」,他其实没有亏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但是我却把他给害死了。

【如鱼处陆,当有何乐?】

我现在感觉我就好像鱼失去了水就要渴死了,在陆地上挣扎。虽然我当上了国王,但是我的心里真的是一丝快乐都生不起来呀。

【如鹿在弶,初无欢心,】

「如鹿在弶」「弶」代表捕动物的工具),就是说,鹿被捕动物的工具捕到了,失去了自由「初无欢心」一头鹿本来自由自在地在山林里奔跑,但它突然被捕到了,失去了自由,也可能马上就会被杀害即使不被害也可能被折磨。我就像一头被捕到鹿一样,怎么可能快乐起来呢?

【如人自知命不终日,如王失国逃迸他土,】

我的痛苦又好像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非常绝望医生说你还能活二十天或者十天,就像这样子。我现在的痛苦又好像我虽然是一个国王,但是却失去了自己国家的任何权力,我成了一个逃兵逃到其国家去了一个战败的国王被追赶,结果逃到了其它的国土上

【如人闻病不可疗治,如破戒者闻说罪过。】

我现在的痛苦又好像有的人患了绝症,听医生讲,你这个病没法治了就像这样,非常绝望。我现在痛苦又好像受了戒又破戒的人,正好听到戒师在布萨的时候宣讲这条戒律、那条戒律,一听,正好自己犯了抬不起头来非常难过。

【我昔曾闻智者说言:身口意业若不清净,当知是人必堕地狱。】

阿阇世王说,耆婆呀,我过去曾经听有智慧的人说,如果「身、口、意」造作重业不清净的话,肯定会下地狱受苦的呀。

【我亦如是,云何当得安隐眠耶?】

我造作了无量的罪业,我怎么可能还有非常安稳的睡眠呢?你看你问的问题,还问我睡得好不好?你感觉我能睡好么?

【今我又无无上大医演说法药,除我病苦。】

我现在又很倒霉,也没有找到无上的大法王、大医生给我讲说无上的正法。正法是药,可以治我的病,但我现在不幸,也找不到无上的大医生、大医王,我感觉我的病真的很难治好呀。

【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

接下来名医耆婆回答阿阇世王难得呀,真难得。国王您虽然造作了重罪,但是您的心里却有这样诚恳的忏悔,您的心里满怀着惭愧,这真是难得呀。

【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

我听诸佛世尊说过,有两种白法(善法)能够救度众生,一种是惭,一种是愧,合起来就是惭愧。只要有惭愧,众生就有救。

【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

因为「惭」,心里不好意思,不敢面对别人;因为「惭」,你就不会不想再造作罪业了。因为「愧」,你对自己造作的恶感觉如此不舒服、如此羞耻;因为「愧」,你也不会再让别人去做类似的恶业了。

【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

「惭」代表你做了恶之后心里难受,抬不起头来;「愧」代表你见了人就想跟人坦白你的罪恶。

【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

「惭」,代表你见了人就感觉很羞耻,抬不起头;「愧」,代表你见了天觉得对不起天「是名惭愧」。

【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

如果做了恶事还不惭愧的话,就不是人——「不名为人」。

大家注意做了恶事还没有一丝一毫的惭愧之心,「不名为人,名为畜生」。造作了恶业还不懂得忏悔,还没有一丝惭愧之心,「不名为人,名为畜生」。但是,如果你不小心造作了罪业后有惭愧心,「则能恭敬父母师长」,说明你有非常深厚的善根。因为你有惭愧之心,说明你本性还是善良的。

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惭愧。

因为你造作恶事感觉惭愧,能够发露给别人,把你过去的过失显发出来,告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告诉你周围能告诉的人。这个意思是你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恶事了。所以说非常难得呀,大王您具有惭愧之心。

【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大王啊,您且听着,我曾经听佛讲过,真正智慧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从来不造作任何的恶行从来不作恶,这是一种智者;还有一种智者是,造作了恶行能够赶快忏悔。这是两种智慧的人,一种是从来不作恶,一种是作恶了能忏悔,下次注意,不再犯了。这都是智慧的人。

【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

但是愚昧的人也有两种,第一种总是造作罪业,这是愚昧的人;第二种,「覆藏」,造了罪业自己藏起来,还不承认。偷了人家东西,警察抓住他,他说我没偷我没偷。百般抵赖,直到摄头拍到的视频给他看,他才哑口无言。

再重复一次世界上的笨人有两种一种是总是造恶,另一种是造了恶不忏悔还藏起来。

【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

造作了恶业的人,如果作恶之后能够「发露忏悔」(就是显发出自己的恶行当众忏悔),真诚地忏悔,非常地惭愧,以后再也不做了。这种人就像已经被染污得非常污浊的水,然后这个水里投入了一颗宝明珠,这个宝明珠有净化的作用。这个懂得惭愧、懂得忏悔的人,就好像一个宝明珠在心中,这个宝明珠就使得污浊的水慢慢变清亮了。因为宝明珠有净化的威力,所以水就变清了。

【如烟云除,月则清明;】

又像除掉了天空中的烟和云彩一样。天空中的烟雾、云彩除掉了之后,没有什么挡住月亮,所以月光非常清透、明净。

【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名医耆婆告诉阿阇世王做了恶事的人,只要懂得忏悔,他的恶慢慢就消了。

——所以说消罪业一个非常有利的方式,我们说是「拜忏」对着佛像边礼拜边忏悔,这样消恶业真的非常快。

【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则除灭,清净如本。】

名医耆婆告述阿阇世王您现在拥有惭愧之心,您只要坚持忏悔您的罪业,诚恳地忏悔您的罪业,您的罪业就能消除呀。「清净如本」,您的心就像过往没有造作任何恶业一样,非常清净。

【大王,富有二种:一者、象马种种畜生,二者、金银种种珍宝。】

——我们看这个名医耆婆,一方面是医生,医术很高明;另一方面又是心理医生,又是大哲学家,讲话非常有道理。

接下来他又讲,大王,「富」有两种一种人拥有很多的大象、马(等)各种各样的畜,这是富裕的人还有一种富裕的人,拥有很多的金银财宝

【象马虽多,不敌一珠。大王,众生亦尔:一者、恶富,二者、善富。】

富裕的人,有的拥有大象、马很多的畜就是很多的动物),有的人拥有很多的金银财宝。这两种富豪相比哪一种更富一些呢?基本上是后者。因为你虽然拥有大象马这些畜生(动物很多很多,但有时候要是折算成现金价值,还不如一颗宝明珠呢,有的时候真的不如一颗宝明珠。所以这种富裕的大富豪,即使拥有再多的马匹之类,其实都不如拥有金银财宝值钱。

然后耆婆又讲,大王啊,众生也是这样的,一种众生是靠着「作恶」累积了自己的财富,一种众生是靠着「善行」累积了自己的财富。

【多作诸恶,不如一善。】

那些靠作恶业累积了财富的人,他们再多的财富,都不如那个靠行善而致富的人。就是靠着行恶而获得财富的人,他的这些财富往往会不翼而飞,往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得容易,去得快。但是靠着善行而致富的人,他的善很稳固,他的财富也非常稳固。

【臣闻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

名医耆婆还说,我曾经听佛讲过,「修一善心破百种恶」。众生,只要修一颗善良的心,就能够破除百种的罪恶。

【大王,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尔能破大恶,虽名少善其实是大。】

就好像少量的金刚石就能摧毁须弥山那样很大的土堆一样,又好像一点点的火焰就能够烧遍很大的范围,又好像一点点非常微小的毒药就能够加害很多众生一样。这少量的善也是这样,能够破掉大大的恶呀。人的心念,在善这里就不在恶那里。你想着善的时候,就等于破除所有恶了,所以「虽名善其实是大」小善不小啊

我们都知道有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然很小,但是你行善的时候,没有做其它各种各样的恶行,所以小善不小,其实是大。

【何以故?破大恶故。】

因为小善可以避免你犯很大的恶行,所以说小善其实是大善。

【大王,如佛所说: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则无有漏,发露悔过是故无漏。】

然后名医耆婆又说,大王啊,就像佛所讲的一样,那些做了错事、犯了过失想要隐藏自己罪恶的人,他们有极大的漏洞;那些犯了错误敢于公开去忏悔、去发露的人,他们就无有漏。所以,「发露悔过是故无漏」。

要经常敢于把自己的过失表现出来,当众去忏悔,这样消业是最快最快的。当然,你在佛像面前说出来也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够隐藏它,还认为是好事。不要不好意思发露忏悔,发露忏悔可以迅速地消除罪业,可以帮助我们圆满自己的无漏之身。

【若作众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则微薄。】

即便是你造作了非常重大的罪业,只要你不藏着它、不掖着它,只要你能够当众发露忏悔,那你的罪就非常微薄就等于帮自己洗清这个罪业了。

【若怀惭愧,罪则消灭。】

如果你做了错事也公开发露忏悔了,忏悔完了心里还在惭愧着呢,罪就消失了,就被你的善良洗得干干净净了。

——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不管我们过去造作了什么样的恶行,首先,认真地发露忏悔,这是第一;第二,想起来这个事就心惭愧,因为惭愧,你就不会再造作类似的罪业了,所以你的罪就消灭了。

【大王,如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善心亦尔,一一善心能破大恶。】

我们看水滴石穿屋檐上的一滴雨水非常微小,但是一滴一滴又一滴滴下来,慢慢地就能把一个大大的容器装满。善心也是这样的,「一一善心能破大恶」,善心、善念的累积,能够破掉极大的恶行。

【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是故诸佛说有智者不覆藏罪。】

那些自己造作了罪业的人,如果他还藏着、掖着自己的罪,那他的罪恶就会继续增长;但是,那个造作了罪业敢于发露忏悔敢于惭愧人,他的罪就消灭了。所以诸佛说「有智者不覆藏罪」诸佛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错误和过失藏起来,他敢于表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后不再造。

【善哉!大王能信因果、信业、信报。】

耆婆说,大王您太有善根了,您作为一个国王,您竟然信因果,你也信有业,信有果报。

【唯愿大王,莫怀愁怖。】

您是这样地难得呀大王,您不要再怀着忧愁、恐怖了。

【若有众生造作诸罪,覆藏不悔,心无惭愧,不见因果及以业报,不能咨启有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医乃至瞻病所不能治。】

如果世界上有众生造作了各种各样的罪业,他还藏着、掖着不忏悔,心里没有惭愧心,也不懂得因果、不信因果,也不了解会有业报,做了种种的过失之后还不向有智慧的人去请教,也不靠近善友。要是这样的人呢,一切良医拿他都没办法,再怎么给他看病都治不好他的病。

接下来举例子,

【如迦摩罗病,世医拱手,覆罪之人亦复如是。】

就像迦摩罗病(迦摩罗病,资料里显示是大疯病癞病或者是癌症),像这样的迦摩罗病,世间的一切医生拿它都没有办法,都说不行不行,这个病我们治不好。

那些犯了罪过还隐藏自己罪过的人,他们的「病」就不会治好的。

【云何罪人?谓一阐提。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

那么,世间哪些人是罪人呢?其实一阐提就是罪人。因为一阐提不相信因果也没有惭愧之心他不相信做了善事有好报,不相信做了恶事有恶报他「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他不懂得因果通三世,不相信轮回,也不亲近善友,也不按照诸佛如来的教化去行事。就像这样的一阐提,诸佛世尊都治不好他的病啊。为什么呢?

【如世死尸,医不能治;一阐提者亦复如是,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就像世间确定已经死亡的些尸体,医生不可能让再活了。一阐提就是这样的,诸佛世尊都治不好一阐提。如果你跟他讲因果轮回他都不信,那接下来没法讲对吧?这是基础的基础他都不信,那接下来还讲什么佛法给他听啊诸佛如来拿他也没办法。

【大王今者非一阐提,云何而言不可救疗?】

名医耆婆说,但是,阿阇世王您太伟大、太难得了,您不是一阐提。您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病情如此地绝望呢?你又不是一阐提,您看您懂得公开地发露忏悔,您又始终怀着惭愧之心,所以您的病一定能治好呀。

【如王所言无能治者。】

您刚才认为世间没有人能治好您这句话不对,大王,您要知道,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他能治好您的病啊。

——名医耆婆这伟大有智慧,说话很有哲理,他所推荐的正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前面六个大臣分别推荐了外道的大师,然后名医耆婆来了向阿阇世王推荐了伟大的佛陀——大医王。

我们都能感受到《大涅槃经》故事情节非常丰富,跌宕起伏,非常有趣味性,非常吸引人,而且通篇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

【大王当知,迦毗罗城净饭王子,姓瞿昙氏,字悉达多,无师觉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知见、大慈大悲,怜愍一切如罗睺罗,随善众生如犊逐母,知时而非时不语,实语、净语、妙语、义语、法语、一语,能令众生永离烦恼。善知众生诸根心性,随宜方便无不通达。其智高大如须弥山,深邃广远犹如大海。是佛世尊有金刚智,能破众生一切恶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5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9课·无题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2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看。【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佛陀说:迦叶,用佛眼看众生,一切众生都有深刻的二元性,就是每一个众生本身既具备善法,又具备不善法。很多众生都是做过很多坏事的好人,也可能是做了很多好事的坏人。没有完全单一的只做好事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二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这里佛陀讲:狮子吼菩萨呀,善男子,菩萨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地断除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在追求正法的道路上,为了法的缘故就可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1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二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打了一个比方,说恒河边有七种人,「恒河」比喻生死轮回的大河,七种人比喻想要渡河的人。上节课讲了第一种人——一阐提,说进河就入水沉底——淹死了。这类一阐提是什么人呢?佛陀说:这些人也想超脱轮回,出家了、披了袈裟,但是没有选对组织,...

《大般涅槃经》讲解 20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个故事,是他在过去世和提婆达多一起带着商人们去大海采珍宝的故事,到最后船翻了,其他人都淹死了,好不容易采得的珍宝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提婆达多正难过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劝他说别哭了,我就剩两个宝珠了,把我的宝珠给你一个。结果提婆达多动了恶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