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2课·无上甚深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4)《大般涅槃经》讲解739

00:00

无上甚深《大涅槃经》!

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八卷,这里佛陀继续在讲佛的十种名号,每一种名号到底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今天讲的是「婆伽婆」。

「婆伽婆」是梵文的音译,有的地方翻译成婆伽梵或者薄伽梵。一说薄伽梵,大家都很熟悉了薄伽梵或者婆伽婆要是按意思上翻译,就是世尊,世界上最尊贵的人。那么佛陀进一步很细地解释说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

「婆伽」代表能够破,破坏的意思那么,「婆」是烦恼的意思。能够破坏烦恼,连起来就是婆伽婆能够破坏烦恼,所以叫婆伽婆。

【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惠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接下来又讲「婆伽婆」这个词,除了是破除烦恼的意思之外,又代表能够成就诸种善法就是一切善法都具足。「又能善解诸法义」「婆伽婆」还代表善于了解一切佛法的含义。然后还代表有大功德没有谁能胜过他。「婆伽婆」还代表有大名闻,就是谁都知道他名闻十方,谁都知道他,「大名闻」,这是「婆伽婆」。

同时又代表「能种种大惠施」,就是在布施方面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能够进行种种的大惠施,这是「婆伽婆」。同时又代表能够在无量阿僧祇劫以来,就是无量劫以来,无量的无量,无量劫以来「吐女根故」,就是已经对于男女淫欲之事毫无兴趣了。无量劫以来已经完全没有淫心了,叫做「婆伽婆」。

佛陀说迦叶呀,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说任何的修行者,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能够在念佛的时候感受到佛陀十种名号的深刻含义,每一种含义都融会于心,无论是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是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地念佛——就是心里完全融会贯通佛陀十种名号的深刻含义,「常得不离」,就是一直与佛的真髓在一起,就能够真的见到诸佛世尊了。

所以念佛,不仅仅说我念阿弥陀佛、念释迦牟尼佛念个名字相,念名字相还不叫念佛,要念佛的十种名号的深刻含义。每一种名号都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以上提到了。如果念佛的时候能够把十种名号的深刻含义,贯穿于你的心中,贯穿于你的行卧之处,贯穿于白天和夜晚明亮的地方和阴暗的地方,你这样的去念佛这才叫「常得不离」,才真的没有离开佛,你就真的能够见到诸佛世尊了。

那么各位师兄,我们反观自己,我们念佛是只念的佛的名号吗?还是说已经把佛的十种名号的深刻含义贯穿在心中了?如果你念佛念到这样的深度,佛陀的真髓时刻与你相伴,那你不见佛才怪呢。

佛陀说迦叶呀,

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

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等等,一直到婆伽婆、世尊。

为什么说如来有这样多的名号?

【而有如是无量功德大名称耶?】

为什么说如来有如此之多的无量的功德,还有伟大的名称,遍十方世界呢?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

世界上的众生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佛具备十种名号,而且完美地称得起这十种名号?为什么?佛是怎么修的才能修到如此之高的一个境界?为什么?

下面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佛陀有这样无量的功德而且名闻十方世界?

善男子,还没有成佛之前,这些佛在因地作为菩萨去修行的时候,连着无量阿僧祇劫(阿僧祇也是无量,无量的无量劫,数不清的劫数),佛是怎么做的?在因地他是怎么做的呢?一直恭敬父母。一直恭敬父母,没有说不孝顺父母,要恭敬父母。什么叫恭敬啊?礼节上要尊敬,同时言行上要顺从、要爱护,这叫恭敬父母。无量无量劫一直恭敬父母,同时也恭敬一切的和尚。和尚是代表师父,所以这里讲是和尚诸师。和尚就是代表亲教师,我亲自教你,我是你的老师。除了恭敬父母之外,在因地一切诸佛为菩萨在修行的时候都恭敬自己的师父,一切的师父他都认真地恭敬,同时也恭敬上座长老。比如说我出家了,谁是我的上座,我恭敬他,恭敬上座长老。对于父母、师父和上座长老一直都很恭敬。

「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同时又一直践行六度。你看,前面提到为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勤行六度。做为菩萨的时候就认真地修习六度,然后又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样才证得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如果你也想像佛一样具备十种名号,让天界和人界都敬重你,让六道众生都俯首在你的面前,那么你必须认真地修行,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恭敬上座长老,而且无量劫都要勤行六度。为一切众生广行布施,要坚持禁戒,完美地持戒,要一直修习忍辱。

为什么你修行过程中总是有违缘障碍呀?就是来让你修忍辱的,你不修忍辱是成不了佛的。这些违缘障碍,这些逆境,在你面前都是来帮你修忍辱的,你一定要松松松、空空空的状态,完美过去;而且要勤行精进,不要得少为足;还要坚持禅修打坐;而且还要坚持深入经藏,听经闻法,广学经法,开智慧;同时还要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习四无量心。就这样修,你才能够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不坏之身。

那么,学了《涅槃经》,很多师兄就感觉,我有了明确的方向了。要是看《楞严经》的时候,有的时候觉得成佛路线有点难,但是《涅槃经》里讲,即是实际操作上你怎么做就不那么难了,我就这么做就行了。这里大家可以重点标记一下,怎么修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不坏之身?怎么修啊?《涅槃经》十八卷讲得非常详细,你就这样修你就一定能够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诸佛如来不打妄语,你可以信赖,诸佛也信赖自己。

那么,我们也要注意,佛经讲的跟外道讲的是不一样的,你要问外道怎么成佛、成道啊?他告诉你开顶轮、中脉、脐轮哪,或者是气脉明点哪。但是,佛法——觉悟之法,它是思想的打开和行为的完善心性的完善贯穿于一体的,并不玄妙的,根本就不玄妙的,是很朴实的但是你就是这样朴朴实实地修就成了正果了那古来有成就的大德基本上也是很朴实地去修习的。外道呢,就是很花俏,很花哨,那些修法。你要注意啊。

【又复菩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修习信、念、进、定、慧根,于诸师长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

就是,菩萨们在因地修习的时候,五根里包括信根、念根、进根、定根、慧根。信、念、进、定、慧,这五根。同时对于师长要一直恭敬、供养。对于师长要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你恭敬、供养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我师父照顾照顾我,给我提升一下我的位置,让我拥有更大的权力。不是这样的。你恭敬、供养师长,修习信、念、进、定、慧五根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获得法上的利益,而不是食上的利益。食上的利益,食物上的利益,这个代表物质。不是为了获得任何物质利益,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利益,不是的。你恭敬、供养师父,修习信、念、进、定、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法,就是了悟更多的觉悟之法,从而修行成佛。为了这一个目的,没有其它目的。如果你有其它目的,你可能修着修着就着魔了,就修偏了,修邪了。

【菩萨若持十二部经若读若诵,常为众生令得解脱安隐快乐,终不自为。】

菩萨们这些诸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被称之为是菩萨们),这些菩萨们受持十二部经的时候佛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大类,不管是读诵还是讲说,都要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为众生的安隐、快乐而努力,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不是说我讲经的目的是我有名气,我挣多少多少钱,得到多少供养不是这个。你讲经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众生的解脱,为了众生的安隐、快乐。如果你怀着这个目的去做,你就能把经讲的很好;如果你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谁都不傻,讲着讲着就没人听你的了,大家就会发现你有问题。

【何以故?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无垢秽心、无系缚心、无取著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网心、无贪欲心、无瞋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语(无误心?)心、柔软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正直心、无谄曲心、纯善心、无多少心、无坚硬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

为什么说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即便是讲经、读诵经典,都只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他都已经跳离相了,对于相里的一切当然就没有执著了,这是出世间心。

「出家心」是出于六道轮回之家,真正的出家是出于六道轮回之家即便表面上出家了,如果还没有出于轮回之家,那还是一个凡俗之人、红尘中人。

那么诸佛如来作为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具备「无为之心」。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无为之心」就不是无常的了。

「无诤讼心」因为无我的缘故,不喜欢跟任何人吵架的他更多喜欢保持沉默,讲清楚我就讲,讲不清楚我就沉默。

「无垢秽心」诸佛如来认真地持禁戒,所以非常地清净,心里没有任何的染污,所以无垢秽垢秽是染污、肮脏的意思

「无系缚心」松松松、空空空,你像风一样,像虚空一样,没有谁能绑到你、关押你。

「无取著心」不取不著,所以没有痛苦和烦恼。

「无覆盖心」菩萨修着修着,他的无明的硬壳消失了,没有什么障碍他自性的光芒,所以「无覆盖心」。

「无无记心」我们说有的时候想法偏善、有的时候偏恶、有的是无记。「无记」就是无法讲是善还是恶,没法给你记录。「无无记心」,就是说连无记心都没有,就是说松松松、空空空到达一定程度了,无法形容了,超越语言了。

「无生死心」菩萨在修习的时候,没有生死心,就是没有轮回心。一切的五欲六尘都是生死心,他没有生死心。

「无疑网心」也没有任何的怀疑、困惑、质疑没有。

「无贪欲心」没有贪嗔痴了。

「无瞋恚心、无愚痴心」就说没有贪嗔痴了。

「无憍慢心」傲慢心也没有了。

「无秽浊心」一切的染污、垢浊之心没有了。

「无烦恼心」有的众生他还执著,所以心里总是揣着烦恼,说烦得睡不着觉,大晚上的翻来覆去。但是,佛菩萨一沾枕头就睡着了,因为没有烦恼心,没有烦恼粘在他身上、挂碍在他心中。什么都放下了,当刻就放下了。这个事来了,应对一下,然后就放下了,所以呢,睡得很好,没有烦恼心。

「无苦心」这个「苦心」呢,就说众生的八苦折磨着众生,但是佛菩萨都放下了,没有苦心。然后拥有无量的心,广大的心,虚空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量的、广大的、虚空的。

「无心」,既然是如此虚空无量、如此广大,又好像没有心一样,找不到心。

「无无心」但你要说没有心,那也不对。他也能觉知,也能感受,很敏感,甚至比世人还敏感你感觉不到的,预知不到的事物,他都感觉到了。修着修着,很多师兄说渐渐地随着我认真持戒、听经闻法,渐渐地,好像其它维度的生命,我开始比较敏感了。所以说「无无心」,越来越敏感了。

「不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我不用刻意地去调伏我的心,因为心不需要调伏就做得很好;我不需要保护我的心,因为我不惧怕任何事物;我不需要把自己覆盖起来、藏起来,因为我没有犯任何的过失。

「无世间心」诸佛如来不著于世间,所以无世间心。

「常定心」诸佛如来即便是在因地,他已经修得心经常很定了。随处都可以入定,甚至往那儿一坐很快就入定了一样的。

「常修心」即便是已经很接近七地八地了,菩萨们对自己要求还是很严的,还是一直很审慎地检视自己的。

「常解脱心」一直处在空幻的解脱当中,不被相所转,那就解脱了。

「无报心」我不需要刻意地说是回报谁。无我、无人、无众生,谁去回报谁?没有这种刻意地想要回报谁没有。

「无愿心」我也没有太多愿望,我就活在当下,安安稳稳「松、空、定」地在当下,没有特别的愿望说我明天做什么、后天做什么、明年怎么样,不会想那些。只想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松、空、定」,安处在如来藏当中。

「善愿心」如果真的有愿望,那也是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一切其它的杂七杂八、自私自利的愿望

「无语心」佛菩萨掌握了再多的真理、再多的佛法,空下来的时候如此地安静,也不想说什么多余的废话。「无语心」,不想讲太多,除非别人问我,让我讲我才讲,不让我讲我也不怎么说。

「柔软心」诸佛如来在因地作为菩萨的时候心就很柔软了。其实当你的心很松、很空的时候就很柔软了,大家能够立刻感受到。我的心要是不松不空就坚硬,一松一空就柔软。

「不住心」「松、空」,无住啊,「不住」。

「自在心」因为无住,所以自在呀。

「无漏心」因为无住,所以无漏。有漏,是因为你有所挂碍和执著,然后你就有漏了;你无有挂碍和执著,你就无漏了。

「第一义心」就证得了第一义的最高境界,非常安静、舒适、自在、愉悦、敏锐,洞悉一切。

「不退心」修着修着就不会退转了。你一直前进,怎么可能后退呢?所以,要用你的前进来阻挡你的后退。一直前进,不会后退,直到到达最高处。

「无常心」经常观念相的无常,所以相对你来说就松绑了,不执著了。

「正直心、无谄曲心、纯善心」诸佛如来在因地都是非常正直的,他的心里是正直的,不会是谄曲巴结的,不会是阴险狡诈的。不可能的。诸佛如来在因地修习菩萨道时都有一颗纯善的心。纯善的心,不杂任何染污、秽浊,

「无多少心」不再计较多了少了,不再计较这些。

「无坚硬心」心松空而柔软,就没有任何坚硬的感觉。

「无凡夫心」那凡夫的心染污深重,很坚硬啊,充满诤斗啊,很累呀,但是诸佛如来都放下了,所以很轻松。

「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声闻乘的人还是认为有轮回可出、有涅槃可证。诸佛如来超越了声闻,所以说无有声闻之心,无有缘觉之心。缘觉之人对于相的摆脱也并不究竟圆满,有的时候缘觉之人还会著相,因缘会遇的时候还深受业力的控制,但是佛不是这样的。

【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知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诃萨念佛。】

下面就做一个总结,说诸佛如来修着修着就「善知心界」。心没有边界,他已经融会到这种没有边界的心当中,「善心界」。

「知心生界」知道念头是怎么动的,念头刚刚有点摇晃他就了解了。

「知心住界」知道这个念头生起来住在哪儿了。

「知心自在界」知道这个心的本然本体,如来藏本身,涅槃法性本身的状态,是无比地松空无住自在的。

「知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就是因为了解心——佛法是心法——了解心,证入到心的本体本然当中,这样你就能证得佛陀的十种神通能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都能证得,也能证得「三念处」。

这里又提到了「三念处」,它有别于四念处,也有别于六念处。「三念处」,是指的诸佛已经证得了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佛说法的时候处在法界平等当中,无有增减。

这个众生即便不是一心听法,佛陀也不以为忧众生听法的时候认不认真,你怎么样,是精进心还是懈怠心来听法,佛陀都不以为忧。这是第一念处。

又因为法界平等,增进之相不可得,所以众生虽然一心听法,即便众生听法听得很认真,佛陀也不以为喜,这是第二念处。就说,众生不认真听法他不以为忧,一心听法、认真听法,他也不以为喜。

然后,在法界平等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所以常行舍心,对于一切时、一切众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又没有利益、安乐之想,叫第三念处。佛陀利益、安乐了一切众生,又不总想着「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总是处在三轮体空的状态当中。这是第三念处。

所以说「三念处」就代表三轮体空,代表诸佛如来讲法的时候时刻处在空性的觉明当中,不执著任何事物,不执著我在讲法,不执著众生认真听还是没认真听,不执著我利益了谁还是没利益谁,不执著任何事物,这是「三念处」。

诸佛如来常处在常乐我净的状态中,安处在本真实相当中,「是故得称如来乃至婆伽婆」,所以才把佛尊称为十种名号:如来,正遍知,应供,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一直到佛、世尊。为什么赞美佛?因为佛就像刚才讲的一样,因地怎么做,后来证得了什么样的境界,心是什么样的心,怎样解脱和无住。如果菩萨们这样去修习,慢慢地证得佛境,这才叫「念佛」。所以「念佛」两个字,看着简单,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云何菩萨摩诃萨念法?

接下来又讲什么叫「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佛」讲完了,什么叫「念法」?「菩萨摩诃萨念法」代表什么?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众生得现在果。唯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然不可以譬喻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无舍宅者为作舍宅,无归作归,无明作明,未到彼岸令到彼岸,为无香处作无碍香,不可睹见了了见,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断诸乐而安隐乐,毕竟微妙。】

「菩萨摩诃萨念法」是什么意思?是经常思惟诸佛所讲的法,诸佛所讲的法是最妙最上的法,认真地去体味诸佛的法,然后慢慢证得了法眼。你品味诸佛所讲之法,智慧都融会贯通为自己。佛的智慧成了你的智慧,你就具备了法眼,所以你所见到的就不是众生的肉眼所能看到的那些普通的事物。你拥有了法眼,法眼见真,你能见到实相。但是呢,因为你所见到的,你领受佛法之后,开了法眼所见到的跟一般众生用肉眼看到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看不见,你也没有办法用比喻去比,因为比了他们还是不了解。就好像一个盲人,不知道什么是白色,天生的盲人,不知道什么是白色,你怎么给他打比方他还是不了解,类似这样子。

而诸法实相本身是「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这样子,是这样的状态。同时能够帮助众生没有舍宅的给他安立舍宅;没有归向之处给他一个归向之处;他本来无明,给他打开智慧的光明;他还没到彼岸,我们通过佛法的途径、佛法的大船,就把他运到智慧、解脱的彼岸;这个地方没有香,我们就给他无碍之香;明明佛性不能够轻易地被看见,但是我们让他看见,了了地看见。佛性是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远断除了世间的欲乐,但是却处在长久安隐的快乐当中,是非常毕竟微妙的。

【非色断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识断识而亦是识

这里讲「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了,非五阴,断除了五阴,但是又借着五阴来起作用。佛性不是五阴,但是又离不开五阴,明明断了五阴,却借着五阴在起作用,在起的作用中不会迷失自己。

【非业断业,非结断结,非物断物而亦是物,非界断界而亦是界。】

就是一切相不是佛性,但是佛性又在一切相里起着作用。

【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非因断因而亦是因,非果断果而亦是果。】

这里讲的都是这样,佛性在一切事物中起作用,在一切因果中起作用,在一切六入或者十二入、十八界中起作用。

【非虚非实,断一切实而亦是实;】

你不能够用虚或者用实来形容佛性。实、虚都不对,但是它却真的存在。

【非生非灭,永断生灭而亦是灭;】

它不生不灭,不是生灭,但是又离不开生灭,在一切生灭中起作用。

非相非非相,断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师;非怖非安,断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断不忍而亦是忍;

佛性不是相,又不是非相它断了一切相,但是又在一些相中起作用;佛性不是教化,也不是说不教化;是你的师父,又谈不上是你的师父很难讲佛性不让你恐惧,但是呢,有的时候又让你有动荡,在动荡中安立你远离一切恐怖,让你处在至臻圆满的平安状态中佛性,不是仅仅忍辱那么简单,但是你不忍辱也证不到佛性所以,佛性贯穿于一切事物,在一切境界中,又不在一切境界中,它借着一切境界起作用。

【非止非不止,断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顶,悉能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无量众生毕竟住处,能灭一切生死炽火,乃是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

它不是完全地消歇,它又是断了一切相的生灭。但是呢,它又借着生灭起作用,它又如此地安宁。佛性,简直是一切诸法之顶,就是一切诸法你学到最高处,到了第一义最高境界,那就是佛性「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永远地断除了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

无量众生毕竟住在佛性这里,灭掉一切生死炽燃的大火,这是诸佛所游居之处。佛性,是诸佛所游居之处。你想找佛,佛在哪?就在佛性当中。无量的佛都是游居在佛性当中。这个「游」是游化十方、到处在的意思「居」是居住在这里。一切佛都是游化在佛性中,居住在佛性中,「常不变异」。证得了佛性,你就与其他所有佛相遇了;所有佛就融成了一个佛,一个佛又是所有佛。

【是名菩萨念法。】

「念佛,念法,念僧」「念法」的含义就是这样——法成了你,你成了法。你到达了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佛性这里,完美地领受了佛性的真意,这才叫「念法」。并不是说我读经就是「念法」。不是的。经成了你,你成了经,你和经不二的。你入到三昧当中,与经合一,这才是「念法」。

你说我读经读几遍了,一遍两遍了,回向了,中间还打了几个妄想,那不叫「念法」。你只有证到三昧,有的师兄读着读着说我飘起来了、空掉了。那个就类似「念法」的含义了。继续修,继续安住,当你空起来了、飘起来了,那个时候先不要下座,先不要做其它事情,再打坐一会儿,这样很容易就入到甚深的佛性境界。这才叫「念法」。

接下来讲的是「念僧」。

【云何念僧?】

「念佛,念,念僧」什么样的状态才叫「念僧」呢?

【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持正法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娆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普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娆浊,常不变易。是名念僧。】

当你「念僧」的时候,念的不是说和尚啊,尼姑啊,哪个寺庙的和尚不是这样的。「念僧」,念僧的真身。僧的真身也是法身,大家注意啊「念僧」念的是僧的真身,是诸佛的圣僧,他是来传承佛法的,他是如法而住的,他受持正法。真正的僧人如法安住,按照佛法而安住,受持正法,随顺正法而修行。僧的真身也是不可睹见的,不可捉持的,是法身。不可破坏,无能扰害,不可思议的。他是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是一切众生的福田,他却不接受众生的任何供养,不接受众生的任何东西。

「清净无秽,无漏无为」,这是僧的真身;「广无边」,这是僧的真身;心是调柔的,平等无二的,无有娆浊的,常不变易的,这是僧的真身。你念佛、念法、念僧,念僧的真身也是法身。你「念僧」的时候念诸位已经公认的高僧大德他们的本性、秉性,念这个,而不是念市面上做得不好的僧人,然后念得一肚子气不是这样的。「念僧」要念真僧人,念那些高僧大德、那些菩萨们,念他们,这样你才有更深入的信心,才能跟佛法僧三宝里的僧宝合一。僧宝是的真身,才是宝。如果做得不好,那假僧人他不叫僧,你也不需要念他。你念的是真身,念的是无漏无为、广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娆浊、常不变异的僧的真身。这个是「念僧」。

所以我们供养「佛法僧」,供养的是我们心中纯净、纯善、平等无二的「佛法僧」,而不是已经被严重商业化、严重染污的相。大家要注意,我们亲近寺庙、道场,冲着的是我们心中纯净、纯善的「佛法僧」而去的,是冲着这个而去。我们的努力,可能会使得纯净、纯善的「佛法僧」的思想进一步传播。有的时候庙宇的广大、信众增多,也能够帮助佛法进行传播,我们冲着这个目的而去。不是说,明知商业化了,明知很腐败了,还是助长这种腐败。不是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大家要搞清楚,怀着高尚的目的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其的不要想太多。任何染污深重的地方,也都有它的作用和利益,你要看好的方面,不要只看差的方面。

最近我走访了南方的一些寺庙,很多寺庙都商业化非常严重,但是即便是很商业化的地方你能够感受到佛法真髓还是在的,你要去品味它。塑很精美、很高大的佛像,前面供品很丰富,香火很旺,让你不由自主地心生肃穆,就想去礼拜。很多寺庙里都有结缘的经书,有的经看过了,有的没看过,没看过你就可以请回去。虽然看不好的方面让你生气,但是好的方面还是让你很珍重。该供养的还是供养,该礼拜的还是礼拜在这个二元的世界,你找一个绝对纯粹的地方很难很难。也许空中的道场相对好一点,但是实体的道场,任何地方都是有二元的,你要接受这种二元。松松松、空空空,接受它,接纳它,然后它对你造不成任何的染污和扰害了,你就从这里面汲取你该汲取的、你能汲取的利益就好了。经过它就放下它,走一个道场放下一个道场,然后再去下一个道场。去的时候珍惜和品味它的真髓、它的精华,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染污上。你的注意力放在染污上你不是在著相吗?你就心生烦恼啊,对吧?有的时候走道场还让你心生烦恼,那还不如不走了,在家打坐去更好一点。所以,任何的相、任何的境界都是考验,如果时刻都是「松、空、定」,那你就完美地过关了。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5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2课·无上甚深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0

第280课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后分》中的——应尽还原品第二。应尽还原品第二上节课讲到:佛陀涅槃前,向在座的所有大众展示了自己无量劫以来修得的紫磨真金色身。展示完毕之后,又把自己的「僧伽梨衣」披在了身上。【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